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论文

2022-04-23

摘要职业教育的兴办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密切相系,然而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方面都离不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在目前大市场营销环境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6PS”理论对高职办学有没有实际意义,对此本文加以探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论文 篇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立道德回报机制的道德合理性

摘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事物功利性的价值被凸显出来,而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显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但也由此带来了许多不可回避的道德问题,从而反过来又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因此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建立一套行而有效的机制来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是保障社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道德回报机制的建立从实效性上而言是有利于促进社会道德建设的,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关键词市场经济 道德回报 合理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在市场机制的调控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功利性价值凸显出来,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和提高的同时,一部分传统的道德观念也受到了冲击。行善举而不求回报一直是我们所大力提倡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建立道德回报机制作为建立市场经济道德规范的一种外在手段,无论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现实而言,还是从道德合理性而言,都有其合理的因素。

1 建立道德回报机制的社会现实

(1)制度现实。“市场经济”这一定义最初是出现在奥地利经济学家米赛斯1920年发表的《论市场经济》一文中。当时作者提出这一概念的目的主要是针对计划经济而言,他认为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模式,而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但波兰经济学家兰格在1936年发表的《论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一文中,提出了与这一观点的相反的重要思想——市场经济同样可以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结合,社会主义也可以通过市场来合理地配制资源,市场经济也可以成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理论一直坚持邓小平同志的观点,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了具体阐释——“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①我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就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实践,目前所取得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成果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手段结合的有力证明。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作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坚持的经济制度是将长期存在的,而我们目前所要进行的工作就是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如何加强道德建设,促进和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2)道德现实。既然是市场经济,那么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必然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普遍特征。而正是这些经济特征,形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现实。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配制的一种经济。其特点是强调企业的自主性,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下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同时通过由市场来决定的价格系统来控制经济运行。

由于市场经济强调市场竞争和企业对利润的最大限度追求,因此市场经济道德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强调其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它的道德内涵无论从道德必然性和道德必要性,还是从道德的观念选择与价值取向,抑或是内在的道德运作机制而言,市场经济在创造了平等、公正和诚信的观念,树立了竞争的意识的同时,市场经济强调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也带来了道德的一些负效应,如张扬人性自私的特征,强化人物质化的倾向,即亚当·斯密所指的“经济人”的唯经济利益论。这些负效应恰恰与我们传统伦理道德所倡导的“重义轻利”观念相悖。所以很多人疾呼市场经济带来了我们社会的道德“失范”,要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在这一建设过程中,机制的建设必不可少,而道德回报机制的建立则是在现有社会现实中有效的手段之一。

2 建立道德回报机制的合理性依据

(1)原则依据。市场经济是在人们的交往中,通过公平分配,实现利益共享的经济社会。因此,公平、公正成为市场经济社会人们交往的行为原则,这也是由古至今伦理学探讨的重点。通常来说“公平”与“正义”语义相近。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正义要维护的东西,一个是共同的利益,一个就是每个人具体应得的利益。而不正义,尤其是每个人具体应得的利益而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则表现为应得利益的损害。因此,在这里“正义”是指利益分配的公平。亚里士多德将具体的正义分为分配的、回报的和矫正的三类。其中回报的正义应是“自愿的私人交往和公民交往中受惠一方履行回报责任的正义”。②所以,对于个人而言,受人之惠给予回报是对责任的履行,也是对正义的一种具体实践。

公正原则,就是“等利害交换”,即“等利交换的公正”和“等害交换的公正”。③“等害交换”是一种消极的公正,是一个人对他人或社会作出了损害利益的行为,那么他就应该受到同等的损害,这样才是公正的。而这种对“害”“报复”的公正其实是让人们认识到社会和人类的存在是为了增进各自的利益,而非互相伤害,从而从“害”的报复教训中教导人们避免伤害。“等利交换”则从正面积极倡导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善报”思想。道德回报机制的建立正是对于“等利交换”公正原则的重要实践。当一个人受惠于另一个人,受惠人个人有责任履行“等利交换”的公平原则,而这也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回报正义”的观点。而道德回报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建立,则从分配制度上体现了社会的公正性。如我国进行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一方面是向全社会树立道德的楷模,倡导良好的道德风尚;另一方面则是对真实生活中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身体力行去实践道德的人进行社会回馈。

(2)历史依据。西方对于高尚道德有回报在荷马史诗里面就有体现。如《奥德赛》中英雄奥德修斯战胜自然,服务于他的家族和故乡,展现了他智慧、勇敢和坚忍的性格品质,也正是这种品质是希腊民族所崇尚的一种德性,所以对于他的这种德行,故事用他妻子的女性之美作为他的最高回报。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我们也可以看到道德是有回报的,而这种回报又不同于我们狭隘的物质上或荣誉上的奖赏,这种道德回报是获得幸福生活,即“幸福在于有德的活动,完美的幸福在于最好的活动”。④并且他认为“德行乃是达到一种目的(即幸福)的手段”。⑤因此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德行的回报就是能够得到幸福生活,这虽然不同于我们一般概念的回报,但是不可否认这是德行所带来的结果的一个方面。

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从“德”“得”相通也流露着道德回报的思想。古代文字中“德”通“得”,一方面具有“行有所得”之意,承认人的欲望的道德合理性;另一方面,则更强调和注重“德”必然“得”,即道德理想主义。这一伦理思想的重要文化机制就是 “因果报应”。行善是为了自己或子孙得到好报。因此因果报应是一个社会得以维系的最基本的道德品性。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极力推行道德至上主义,即从构建道德社会来说,“德”就是“得”,就是把道德伦理本身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从个体人格塑造来而言,“德”就是“得”,指的是塑造一种以道德为先的“君子型”人物,或者从现代角度来讲,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由上述“德”“得”相通的含义可以看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是主张以“得”报“德”,以“德”谋“得”,无论“得”的具体内容是社会利益还是个人利益,有“德”是有所“得”的途径和手段,而有“德”也是能够以“得”来回报的。所以,道德行为的回报意识和观念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无论西方或是我们传统伦理思想仍然倡导“德”“得”相通,通过道德回报来鼓励和发扬高尚的道德情操,也为我们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道德回报机制提供了历史依据。

(3)现实依据。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强调市场的效率,用最低的生产成本来获取利润的最大化,并主张资源的无浪费,因此具有强烈的效率观念和功利主义色彩;其次,强调通过市场来合理配置资源,其手段就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杠杆来实现其合理分配的目的;第三,市场经济的社会也是一个交往的社会,人们在交往中进行简单交易,而且在交往过程中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市场经济也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交往的时代;最后,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共享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市场公平交易的基础上,在交易的过程里不是以损人利己的原则来进行的,市场经济强调竞争者的双赢或多赢,即利益共享,另外完备的市场经济能够使个人获得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能够获得社会公益的最大化,促进社会公益的发展。因此市场经济功利性价值也体现了功利主义的合理之处。

因此,从上述市场经济的特点看来,道德回报机制的建立实际上是将过去我们倡导的“谋义”与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主张的“得利”的恰当结合。首先,从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上来看, “道德的终极的起源和目的是满足每个人需要、增进每个人利益;道德的直接的起源和目的则是‘一总六分’:一个总目的,亦即保障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之存在发展’”。⑥因此道德是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完全脱离利益谈道德,道德就丧失了其安身立命的根基,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回报是道德的本质要求,也是符合市场经济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其次,从道德选择来看,道德回报机制的建立也有利于“谋义”与“得利”的两全。当个人利益与他人或社会利益发生矛盾甚至冲突的时候,如果以他人和社会利益放在首位,放弃甚至牺牲个人利益,这种选择对社会来说就是“得利”,而对于其个人来说是“谋义”。每一个人既是道德的主体,也是道德的客体。如果当“我”作为道德的主体“谋义”而使道德的客体——他人、社会“得利”的同时,他人、社会作为道德的主体也会谋义而使道德的客体——“我”“得利”。那么道德行为的功利性隐匿不彰,而义务、良心则凸显出来。但是如果当善的行为不仅从眼前,而且从长远看来总是吃亏失利,而恶的行为却总是得利,那么道德“谋义”虽然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让人仰慕,但它却是苍白无力的说教,缺乏持久而强烈的感召力和激励性的,而必将让人们逐渐形成了弃善从恶的观念。尤其在功利主义大行其道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从利益出发,那么人们的道德观念、良心的感知将会每况愈下,最终将阻碍经济乃至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不仅要从社会的、理论的角度认识到道德“谋义”与“得利”的一致性,而且还必须从个体的、现实的角度来实现道德“谋义”与“得利”的一致性。而建立道德回报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从实际出发,保证个体“谋义”与“得利”的一致性、善的情操美与善的实用性相一致。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回报机制的建立有其现实依据,且无论从其道德合理性而言,既是市场经济自身的要求,也是社会公正的具体实践。道德回报机制的建立,使“谋义”与“得利”相结合,尊重人对于“求利”的自然属性,也使“谋义”不流于说教,增添了更新的精神内涵,从制度上和实践中保障了人们履行道德义务的同时享有了相应的道德权利,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②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5.

③⑥王海明.伦理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0,238.

④⑤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35,232.

作者:李 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论文 篇2:

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PS”理论对高职办学的实践指导研究

摘 要 职业教育的兴办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密切相系,然而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方面都离不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在目前大市场营销环境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6PS”理论对高职办学有没有实际意义,对此本文加以探究。

关键词 6PS理论 高职办学 实践指导

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是“必须面向市场办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能力为本位,实行产教结合和院企合作,注重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造就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办学也受市场影响,特别是高职在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上要与市场接轨,脱离市场环境,培养的人才不能服务经济建设,那就形同虚设。

1 “6PS”理论的内涵与发展

1964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尼尔·恩·鲍敦提出“营销组合”的概念,同年,美国伊·杰罗姆·麦卡锡教授将市场营销研究的内容概括为“4Ps”。“4Ps”理论认为,影响企业经营的诸要素中,市场营销环境是不可控的因素,而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分销(Place)和促销(Promotion)等因素是企业可以控制的因素,可以组成一个系统化的营销组合策略,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满足目标顾客的需求,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4Ps”理论被后人广泛应用。1986年美国著名市场营销学家菲利浦·科特勒教授提出了大市场营销策略,在原4P组合的基础上增加两个P,即政府权力策略(Power)和公共关系策略(Public Relations),简称6PS。[1]

2 高职院校实践办学的分析与认识

首先,我们来看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的根本任务: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因此高职院校离不开企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专业设置更离不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控下的大环境。[2]

其次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中也强调这样几点:以培养高等技术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学院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践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所以高职院校办学是为社会服务的,因此校企合作,学校、社会、企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自然而然就成为了高职院校办学的理念。

最后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十分注重实践课,不仅要求教师进工厂下企业成为“双师型”,同时也要求学生成为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因此高职院校要做大做强,必须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了解市场变化规律,洞悉市场供求关系,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3 “6PS”理論对高职院校办学的实践指导研究

3.1 产品(Product)策略与高职人才培养措施

现代市场营销学中,产品的概念具有极其宽广的外延和深刻的内涵。产品是营销组合的核心因素。产品策略是企业与产品有关的计划与策略,包括产品的类别、质量、规格、品牌、包装、服务、保证等。产品策略中包括品牌策略、包装策略、产品组合策略、产品市场生命周期策略、新产品开发策略等。[1]

作为高职院校,其培养的学生是不是可以当作“产品”?其“产品”在投入市场前,是不是要进行包装?笔者认为目前的高职院校统一要求学生考证,例如:职业资格证书、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等。还有的院校强调“三证一合格”等做法。其实就是对“产品”进行的一种包装,让学生走上社会能够被“消费者”接受,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

不仅如此,在市场营销中产品需要品牌效应,做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品牌效应,这对学生的就业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对于高职院校怎么才能做到品牌效应呢?那就是创示范,做精品,做优质院校,提高核心竞争力。学生有了这些“品牌”,学生就业率高,学校社会声誉好,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不就得以实现了吗?

根据营销学家定义,产品的整体概念由五个层次有机组合而成,包括核心产品、形式产品、期望产品、延伸产品、潜在产品。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产品”形式就比较多了。抓就业典型,创业精英,道德模范,学习标兵等等措施,其目的也是在打造品牌,树立学校形象。创精品课程、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做优质课程等等,也是为“产品”服务,对“产品”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包装,提高“产品”质量。所以市场营销中的产品策略对高职院校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3.2 价格(Price)策略与高职办学定位措施

价格策略是指企业根据产品在目标市场上的定位,为产品确定既能被目标消费者接受,又能为企业带来利润的价格决策。价格是营销组合中最灵活的一个因素。同样作为高职院校,如何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进行定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广大高职院校永远要清楚的地方。否则,培养出来的“产品”,社会不接受。这就必然导致学校在今后的发展中会被淘汰,面临生存的问题。如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的高职院校已经出现“零”投档问题,出现这种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还是高职院校自身问题。

3.3 分销(Place)和促销(Promotion)策略与高职就业市场化模式

分销策略是指企业如何选择产品从制造商顺利转移到顾客的最佳途径的决策,是营销组合中的难点,企业应该时刻注意市场变化和自身资源,及时调整分销策略,保证企业的有序运行。促销策略是企业如何把产品、价格和营销方面的信息传达给目标市场消费者的决策,是一个沟通和说明的过程,促销策略的关键是要使消费者认识新产品,产生排他性。[1]

作为高职院校,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实习生要走上社会,那么我们的分销和促销策略又在哪里呢?除了学校的每年一度的毕业、实习供需见面会外,各院系也分批次的举办供需见面会和招聘会,以达到让自己的“产品”能顺利转移到“顾客”手中。同时也能把“产品”各方面的信息传达给目标市场,让市场来认识,来接受我们的“产品”。

除此以外,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就业、实习方面能不能想出更好招数呢?高职院校不能把“产品”做出来后,就任凭他,不管他。企业这样做,企业必死无疑。高职院校呢?可想而知,也会步企业的后尘。所以任何高职院校都要学学企业的分销与促销策略,要把分销与促销充分运用在学生的就业与实习上,不要把这事当成负担,要安排具体的人具体负责。把学生的就业渠道做好了,自然而然就会迎来社会赞誉,为学校今后发展而树立良好的形象。

3.4 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策略与高职办学形象树立

公共关系策略就是企业通过对周边生产经营环境进行沟通和协调,营造利于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环境的组织或个人的行为。它的协调职能属于管理范畴。其目标就是营造企业的内外部良好的经营生态环境,其对象是那些掌握资源的特定人(群),并通过对目标人群进行宣传、沟通和协调,以争取目标人群对自身的认可和支持。所以企业要运用公共关系策略,与传媒和目标市场广大公众搞好关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

高职院校是公共关系学中的社会组织。所以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高职院校也必须与传媒和目标市场广大公众搞好关系。首先是内部公共关系的处理,第一要满足员工的物质利益需求,这是建立良好员工关系的前提。第二要实行民主管理,确立员工的主人翁地位。第三要畅通内部沟通渠道,加强上下左右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第四要感情投资,实行管理的人性化。[3]

其次是外部公共关系的处理,第一要处理好社区公共关系,学校周边各社会团体的关系,为学校营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第二要处理好学生的关系,学生是学校的“顾客”,要树立“顾客至上”的宗旨,要為学生提供物美价廉的东西,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要为学生提供幽雅的校园环境,要及时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第三要处理与新闻媒介的关系,对待新闻媒介机构与记者要友好,要为新闻媒介提供实事求是的材料,要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向新闻界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第四要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3]。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统一管理和调控,是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来实现的,社会组织也只有符合法律的要求才能得到政府的支持。所以高职院校在要坚持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要坚持沟通与信任的原则,

最后是学校内部各部门公共关系处理,在组织内部,部门是组织联系员工的中介机构,部门功能是组织整体运行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学校各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与协调,要把握共同的利益关系,不能相互诽谤。损害学校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3.5 政治权力(Power)策略与高职办学政策运用

现代市场营销学理论认为企业要应用政治权力策略,得到有影响力的政府部门和立法机构的支持,才能得到更大更开放的市场。政治权力策略中包括直接权力营销,政治权力营销,法律权力营销,政府权力营销等策略。作为高职院校,许多都是政府主管的院校。所以高职院校办学离不开政府的帮助与支持。要借助政府的力量与资金,同时引进社会闲置资金,加大办学的投入,提升学校软件硬件教学设备设施。特别在招生方面要依靠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加大招生力度。特别在今后生源越来越紧张的情况下,高职学校办学更要利用好政治权力策略。[4]

4 结束语

“6PS”理论是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变化下的产物,其理论对现代企业营销作出了积极的影响与作用,但是在高职办学中却鲜有人提起。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高职院校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要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市场,充分运用“6PS”理论,使自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办出水平,办出特色。酒好也怕巷子深,技高更须好包装。蓬勃发展的职业教育,也应该通过营销自己让更多的人为职业教育发展“点赞”,求得更多关注、关心和支持,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惠琼,余远坤.市场营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19-20.

[2] 张桥平.对我国职业教育现状的思考[J].成功(教育),2007(7).

[3] 潘彦维,杨军等.公共关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25-27.

[4] 查吉德.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策略[J].成人教育,2006(8).

作者:陈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论文 篇3: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摘要:在社会大变革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处于大转变阶段,旧的道德体系已经被打破,新的道德体系和观念尚未建立导致部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失范,出现了“屈服压力”、“贪污受贿”、“串通作弊”、“账外设账”、“挪用公款”、“疯狂造假”等不正常现象,如何消除这种现象,建设完善的会计职业道德标准,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会计职业道德就是指会计人员在执行职务、履行职责时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在日常财务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会计工作不仅靠财务人员以高度的责任感、精湛的业务能力来完成,同时在完成各项工作中,既充分体现会计人员良好的业务素质,还充分体现出每个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可以说职业道德贯穿于整个会计工作的始终。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一)原性则

原则性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典型特征。作为财会工作者,政策观念一定要强,要勇于坚持原则。政策和职业道德虽然是两个不同范畴,但作为社会主义的财政政策,财会规章制度都反映了国家、集体和广大生产者、消费者的根本利益。要使这些政策、法规制度得以顺利贯利和实施,必须坚持原则。坚持原则不仅使财会工作者职业义务感和使命感得以加强,充分利用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管理权,对各种浪费行为和不正之风进行有效的抵制;而且能使财会工作者自身不会因时时与钱打交道而成为一个丧失原则、认钱不认方向、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者。作为财会工作者,如果不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不坚持按原则办事,不仅害了自己,也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二)无私性

财务工作要求财会人员具有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思想和行为,以国家、集体的利益重于一切为最高原则。无私性集中体现在财务工作者的道德习惯行为上,廉洁奉公,不贪不沾,一尘不染,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传统作风。财务工作者必须以此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思想上筑起一道防污染和拒腐蚀的坚不可摧的壁垒。

(三)服务性

财务工作贯穿于我国四化建设的各行、各业、各个部门。可以说,没有财务管理工作,我国的四化建设就会瘫痪,国家财产就会受到巨大损失。财务工作既不能独立于各行、各业、各部门而存在,又不能置于各行各业各部门之上。财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财会工作者必须树立服务意识。因此,服务性是财会工作职业道德的显著特点。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财会人员面对各种经济利益的重新分析,如何把握自己,抵制不正之风,树立服务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四)时代性

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类型多样化。财会人员所维护的不仅仅是企业和国家的利益,还涉及到委托人与受委托人的多方利益。因此,在新形势下,对财会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更高。所以说,财会人员职业道德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二、会计工作环境现状分析

会计工作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不同的环境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影响也不同。

(一)会计工作内部环境

指会计主体内部的会计工作制度、条件和状况,主要包括:

第一,各单位的人事政策和内部组织机构。单位的人事政策和内部组织机构决定了会计人员在单位中的地位和独立程度,一般来说,会计人员在单位中的地位越高其独立性越强,则越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否则会计人员及其工作不仅受单位主要领导的制约,而且同时受其他部门主管和人员的制约,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就受到重大的限制,不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另外,会计人员的任用和选拔的方式也影响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状况。

第二,会计主体的性质。不同的会计主体有不同的利益点。就行政单位而言,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是我们的着眼点。不同的会计主体对会计人员个人利益的制约是不同的,会计主体的性质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避免和消除一些管理上的漏洞,形成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相互制约,促使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水平,否则可能造成部分会计人员或其他人员钻空子,贪污腐化、盗窃、挪用等严重的职业道德问题和违法问题。

第四,单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程度。由于职业道德更具有其社会性,因而单位人员之间的和谐程度也影响着职业道德建设。单位人与人之间和谐度高,职业道德也相对较好,反之则较差。

(二)会计工作外部环境

会计工作外部环境指该会计主体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能够对会计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很多,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对会计的影响主要是指一定社会环境之中习俗、文化、风尚、道德观念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潜意识的,但却不易改变。人們经常谈到的影响会计的社会文化因素主要有:一是保守程度。如保守的人可能有更多的职业谨慎。二是重商主义或轻商主义的倾向这一点容易引发人们对会计职业和职业道德的重视或轻视。三是社会上保守秘密的倾向和程度,会影响到会计信息公开的范围和程度。四是社会的道德状况。会计职业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社会上一系列相关职业的影响,相关职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状况影响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好的相关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有利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改善。

第二,经济因素。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会计变革有决定性的影响,在所有能够影响会计职业道德的环境中,经济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它不但直接对会计职业道德产生着重要的有时共至决定性的影响,而且还通过对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来间接地对会计职业道德产生影响。

第三,法律因素。现今法律对社会各方面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会计职业道德自然也不例外。加大执法的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可以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第四,政治因素。政治因素是国家相关部门通过制定政策、规章和制度,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建设提供导向,具体政策的不当或过失会给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带来消极的后果对会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会计接受上级指导的程度、会计的服务对象、对会计内容的要求等方面。此外,政治因素还会通过影响经济因素、法律因素以及其他因素来间接地影响着会计职业道德的诸多方面。

第五,教育因素教育水平高低。教育体系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会计人员的素质和会计队伍的质量,决定着会计理论研究水平和会计枝术方法的应用,决定着会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影响着会计职业道德的状况。

第六,会计准则因素。一定的经济环境,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方法,而会计方法的不同,首先体现在会计确认的基础上,当经济环境变化时会计确认的基础也应作相应的变更,会计准则为会计职业判断提供依据,会计准则不完备,会计职业判断差异缺乏合理的评判依据,为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提供了温床和借口。

三、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失范现象分析

(一)不思进取,工作敷衍

有些会计人员认为会计工作整天就是算账,没什么好追求的。特别是与其他职业相比,经济收人悬殊太大,心态不平衡,从而在工作中表现出马马虎虎,敷衍塞责,或将一个月的账务处理工作堆积到月底一次完成;或身兼几个单位的会计职务赚取外快,而对自己的本职工作随便应付等。另一方面,有些会计人员的学习劲头不足,提高自身素质的欲望不强烈,其学习动力来源于专业技术职称考试,把职称视为是否称职的主要标准,疲于应付各类考试。

(二)损公肥私,贪污受贿

一些会计人员,特别是财务部门的负责人,利用职权收受贿赂。“给好处就办事,给小好处办小事、给大好处办大事,不给好处不办事”。利用过年过节收受红包、礼物;带家属到下属单位所在地旅游;到下属单位报销医疗或消费的发票,或接受孩子上学、房屋装修的赞助款等。个别会计人员甚至利用职务之便,伪造虚假的经济业务,用假发票、假收据等手段,直接将公有的款项归个人所有;或改动领导已签字的报销凭证的数字,以小报大,以少报多;或模仿领导的笔迹,将用于个人消费的购物凭证拿到单位报销;或在购买公物时,多购货物或购买私人用品,将发票开在一起,回单位报销后,将部分物品归个人所有。

(三)账外设账,挪用公款

一些单位及会计人员,利用掌管单位的财务大权,具有调拨资金的特殊地位及私设“小金库”的便利,挪用公款,为个人和单位侵吞国有财产提供方便。“小金库”既是集体挪用公款的巢穴,又是领导及会计人员败德违法的温床,它不仅可以为领导用钱提供方便,会计人员从中也可得到好处,也因其给职工发奖金而得到职工的赞同。吃“皇粮”的单位通常掌握着大量的资金,拥有一定的资金划拨和调度权力,而且资金流量大,下属单位多,分布面广。这些单位的会计人员若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自律能力,很容易出现道德观念偏差,进行贪污、挪用和收取好处费。若是存心为之,这块“宝地”更是为其提供了犯罪或道德失范的环境。

(四)虚拟核算,疯狂做假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确保职位、或筹措款项、或避免纳税、或推卸责任、或隐瞒违法行为等,一些公司企业管理当局指使、授意、甚至强迫会计人员做假、造假几乎到了疯狂的程度。例如,当年轰动一时的沈阳黎明服装股份有限公司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造假:造假从年初就开始准备,平均分摊于各月,而不集中在6月或12月份,造假目的明确,具有欺骗性;从原始凭证上开始造假,假购销合同、假货物人库单、假出库单、假保管账、假成本计算单一应俱全,造假手续齐全,在假凭证的基础上,却按规范的会计程序“认认真真”地核算、假中有真,真中有假,真假难辨,隐蔽性强;造假名目繁多,形式多样,其所有的造假行为都与公司自身的合法业务形式相适应,遍及公司所属的原料生产、服装加工、进出口贸易、广告、运输和销售各个领域。

(五)串通作弊,丧失独立性

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前程或既得利益,一些会计人员对一些违规违纪行为视而不见、明哲保身,成了领导的一只黑手,直接按领导的意愿处理会计事务。对明知是违法违纪的事,不但不制止、不报告,反而积极参与,满足自已对金钱的追求。

四、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产生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偏差和不良职业道德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上的不良动机,也有客观上的不可不为的环境因素。

(一)旧的道德体系被打破,新的道德体系未建立起来

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发生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化,自然经济社会形态向商品经济社会形态的转化,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化,温饱社会向小康社会奔进等,导致一些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意识的淡泊,而相应的新道德观念尚未建立起来。例如,计划经济时代的财产公有制和分配的平均主义,提倡共产主义道德,极大地遏制了人们的“贪欲”,这时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道德风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却难以做到。“贪欲”是现阶段会计人员道德失范的根本原因。俗话说“万事万物随心起,万事万物随心灭”,“天高不为高,人心第一高”,“贪”乃人之大患,贪财、贪色、贪权。历史上多少英雄豪杰,就是过不了“贪”关,而身败名裂,功败垂成“贪”不是由环境所迫,而是由“心念”所起。“事业的成功让我有点飘飘然了。从业务上讲,在财会、金融方面我是国内屈指可数的专家,我能给国家和杜会做出很大贡献。但想想能有现在这样的环境实在不易,当年在新疆沙漠劳动怎能想到今天的好日子。为补偿我受的那么多苦,我越来越想过豪华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贪婪了。于是对一笔笔由我经手的巨款,我开始有点‘想法’了。其实对我来说并不缺钱,单位分给我宽敞的住房,出门给配车,由于业务关系经常在中国、美国飞来飞去,对一般人来讲已是很不错的工作、生活环境了。但我不知足,我要更多的钱。”这就是原北方工业公司资金融通处处长,号称贪污、受贿、挪用公款“三项全能”陈锦福的自白。

(二)屈服压力,原则变“圆则”

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多样化,使人们的利益格局、社会利益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明朗,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价值取向更加复杂,道德冲突更加激烈。这种思想的冲突、观点的纷争、新旧道德的碰撞,产生了一些奇特的现象。例如,在激烈布场竞争中,部分会计人员经常面临被辞退、下岗、失业的威胁或压力,而会计人员是在单位领导的领导下进行工作的,不听领导的安排或在与领导发生冲突时仍坚持原则,很可能丢掉饭碗。例如,某医院单位領导与某科技公司签订一份合同,双方合作开办一家医药开发公司,医院出资500万元和提供有关技术,科技公司提供厂房和职工,利润4︰6分成。这份医院明显吃亏的合同,作为经济参谋的会计人员告诉领导这是吃亏的生意。领导不但没有接受建议,反而撤掉了其职务。因此,一些会计人员为了保证稳定的工作以获取养家糊口的收人,通常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利益,而把会计人员客观公正、坚持原则的职业道德置之从属地位。在原则问题上不坚持、不较真,对单位领导进行公款消费、乱发奖金、私分财物,甚至领导直接授意会计人员将业务收支不通过法定会计账册统一核算、伪造会计凭证、伪造会计账簿等违规违纪行为,既不抵制,也不提醒。有的会计人员为了私利,甚至主动参与串通作弊,将“会计原则”变成“会计圆则”。

(三)内部监督不力,给自律性弱者提供了机会

单位规章制度不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缺乏,为会计人员犯罪和发生会计职业道德失范行为提供了条件。某研究所出纳员陈某,接手工作时有一笔美金没人告诉其如何处理,放在现金柜里一年多也无人过问,而且也未入账,于是其偷偷拿回家予以侵吞。后来,陈见单位财务审核不严,于是一步步加重犯罪,通过涂改发票等手段贪污、截留公款8万余元。由此可见,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固然差、自律性弱,但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力,无疑助长了其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进一步下滑,甚至犯罪。试想,若陈某接手时,其前任会计人员或财务负责人告诉她那笔美元应如何处理,其结果又会怎样呢?如果全社会的内部控制制度都健全,还会有人有此念头吗?为什么总是在事情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时才发现,才对其采取行动呢?为什么不在会计人员在违反会计职业道德或违法时就进行约束监督和处罚呢?

(四)打击不力,造假成本远远低于造假利润

目前,中国的相关法律对会计人员的违法行为处罚较轻,打击力度不够。《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对注册会计师故意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验资报告的处罚是:“由省以上人民政府部门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可以由省以上人民政府部门暂停其执行业务或者吊销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对会计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会计财务报表的,可处以3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罚款,并由县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其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比照《刑法》规定,对中介组织人员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罪轻者判5年,重者判5-10年,并处以罚金。而在实际处罚过程中,绝大多数还只停留在罚款和停止执业资格上。从行业的职业道德约束来看,其约束力和行业处罚力度也远远不够,致使犯罪收人远远大于犯罪成本,无疑助长了部分职业道德水平不高的会计人员去冒险。

(五)会计行业自律环境不完善

行业自律环境不完善,使得一些会计人员和会计组织放松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从而导致部分会计人员或会计组织出现了会计职业的败德行为。例如,原深圳注册会计师协会的17名理事中,除基本不过问事务的两名“官选”理事外,其余15名理事全是各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例如,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的首席合伙人不仅是“深注协”的理事,而且还是理事会惩戒委员会的五位成员之一;更有意思的是“深注协”的会费收入直接与事务所的收入相联系:执业会员要交纳年费1000元,有证券业务资格者加收3000元,非执业会员交纳年费100元,有评估资格的事务所每年要交纳6万元,有证券业务资格的事务所每年要交纳10万元。此外,会计师事务所还要按年收入的3%向注协交纳会费收入,其中:1%交中注协,1%交广东省注协,1%交深往协,由此可见其行业自律性程度如何?

五、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使命感

会计人员要使职业生活更有意义、更有价值,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遵循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提高专业品德修养,增强热爱本职工作的意识,讲求对事业的献身精神,维护会计职业的尊严,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化,与会计改革措施的陆续实施,使会计人员所面对的将不再是单纯的数字,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会计人员承担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复杂繁重,责任更大,遇到的问题更复杂,需要投入的精力也更多。在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应在工作中坚持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和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依法办事,依法理财。优质服务也是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对所服务的对象都要做到文明礼貌、热情接待、周到服务。

(二)建立监督机制,以法管财

监督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会计人员监督经济业务经办人;社会监督会计人员。它们由两个不同的主体构成。

第一,会计监督。会计监督是会计人员的执法行为。它主要是会计通过审查、报账、记账、核算、分析等会计程序,对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经济业务,依照国家的财经政策和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进行正确的核算和真实的反映。会计人员必须认真、客观、公正地处理每一笔经济业务,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每一件财务事项。

第二,社会监督。一是由财政、税务、审计、监察等部门对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经常进行检查、督促。二是由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对会计行为进行查验、评估。通过监督,既可以提高会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又可以帮助会计人员正确理解和执行国家财经制度。三是发动单位职工和其他社会成员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监督。这样,监督面宽、透明度大,可以增强会计监督工作的力度。

第三,法律制裁。对于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知情不举甚至同流合污等现象,除按规定予以一定的行政处罚外,严重的还可追究会计人员和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使人们认识到若不注重职业道德,不用职业道德规范自己行为,将会受到法律制裁。

(三)建立会计岗位轮换制度,保证会计工作质量

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规定:“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应当有计划地进行轮换。”实行有计划的会计轮岗制度,有利于加强会计工作的内部監督,在会计机构内部形成换岗交接清查的内部检查和牵制机制,防止贪污腐化行为的出现;有利于提高全体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使他(她)们能掌握多种岗位技能,促使本单位会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还有利于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接触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业务岗位,激发会计人员创造和提出业务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思想。

(四)建立健全选拔机制,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

第一,建立健全选拔机制。任何财务活动,都要通过会计进行收支与核算。在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度确定以后,会计工作质量的高低,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是决定因素。因此,要选择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具有会计知识和技能的人从事会计工作。

第二,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四化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合格会计人才。因此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要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情况建立检查、考核、评价、奖罚制度,并与岗位资格、聘任专业职务、提职、晋级、精神与物质奖励等结合起来。促进会计人员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有利于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总之,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己成为做好会计工作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我们坚信,只要各方努力,持之以恒,会计诚信的春天一定会到来,道德之花一定会绽放。

参考文献:

1、刘富乾.浅论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高校财务管理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斯惠文.浅论提高会计人员素质[J].辽宁教育会计通讯,2000(8-9).

4、高校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材料学院)

作者:韩蒙

上一篇:小学英语教学研究管理论文下一篇:经济转型时期投资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