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评价方法下移动网络论文

2022-04-27

【摘要】通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经济的繁荣,信息产业也在飞速的发展。作为信息安全本身所引发的需求及信息安全容灾备份项目的建设已经备受关注。容灾备份系统是信息系统安全的关键和基础设施,越来越多的信息系统要求构建容灾备份系统,用来防范和抵御灾难所带来的打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项目评价方法下移动网络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项目评价方法下移动网络论文 篇1:

移动网络环境下的高职微项目教学设计与应用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随之移动化、网络化、碎片化、个性化、自主化,高职教师要以移动互联网思维改革课程教学。把教学内容拆分为符合高职培养目标的微项目,把线下的课堂教学与移动网络联结,课前、课中、课后均利用移动网络带来的教学便利提升微项目教学效果。介绍了微项目教学法的价值,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主要教学案例,分析微项目教学内容的设计原则、微项目的教学实施规划。

关键词:移动网络; 移动教学; 微项目教学; 高职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课程要依据工作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来设计与开发以体现实践化的课程内容[1]。因此,假如在课堂教学中能把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转化为应用项目,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讲授贯穿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就能有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课堂与实际的结合。鉴于每次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项目宜小不宜大,而且项目能担负起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目标。

在数字化时代,基于移动网络的学习平台陆续被开发,提供了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随心学习的条件和便利,教师也可以方便地利用新技术去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但同时对教师的课程教学设计提出了适应移动教学的要求。以高职普遍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主要教学案例,阐释如何运用移动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对课程内容做微项目设计,以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期望,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

一、移动网络下微项目教学法的价值

(一)微项目教学法

“微项目驱动实践课程教学法”采用若干目的明确、任务具体、可行性强的微项目替代单一综合项目驱动课程教学,既具备“以应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 以能力建设为目标”的特征,同时也具备灵活性、趣味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特性[2]。

微项目教学设计综合“微课程”理念和“项目驱动”的特性,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把实际工作中的项目依据课程知识点转化为多个微项目内容,既可以让学生在实例项目的情景中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创新,在接触实际操作过程中运用创新,又能通过完成项目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能够体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3]。

(二)改善现有的高职教育模式

目前高职教育模式存在不足,如:学科本位导向模式重理论轻实践,能力本位导向模式重视学生技能轻视学生发展力培养,任务驱动导向模式重视岗位工作任务而不能完成岗位的具体事情,主体拓展导向模式重视结构化的主题构成而导致教学设计困难[4]。

高职的培养目标要求设置与实际应用紧密关联的课程,要求在教学中应紧密联系实际,强化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和创新,采用微项目能很好地实现技能与发展力的平衡、工作任务的认知与完成度的统一、教学内容的体系要求与教学实践的良好配合。如《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虽然涵盖了计算机科学领域中众多学科知识与技能,但其最主要的目标是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为学生学习后续计算机相关课程夯实基础,因此,课程内容的设置关注点不是计算机软、硬件的原理及介绍Office软件的每一个功能,而是关注在实际应用环境中,如何运用計算机的基础技能解决问题,让学生思考将来如何结合不同的专业岗位运用、优化这些技能,如何通过自学去解决问题、优化解决方案。借助于移动互联网,师生可以更便捷地获得实际应用环境中的需求、案例、岗位工作完成度要求、技能与效果的评判和交流等,更好地把教学内容分解为特定体系的各个微项目,利于学生回顾、强化、创新知识与技能。

(三)充分利用学习资源

基于移动网络的微项目设计,是把教学资源的线下与移动端的线上结合起来,既满足移动网络时代学生随时随地、及时准确解决问题的习惯和需求,同时也把经过精心设计的微项目学习内容与网上的软、硬件资源[5](如:微信群、微信朋友圈、公众号、阅读App、教育类App、工具类App等)结合,让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教学情景中学习和操作,在感受学习和成功的快乐的同时,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感受和自我发展。微项目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令学生在完成学习之后可直接进入社会工作[6]。这种方式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指引和指导,同时为学生提供创新、扩展知识层面和提升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境。

二、移动网络下微项目的教学设计

(一)微项目教学的设计要素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令人们日常更多、更习惯使用移动终端,基于移动网络的需求也随之增加,高职教学更有必要跟上移动网络带来的需求和要求。基于移动网络的微项目教学设计,连接线下(机房、多媒体课室、普通课室)的课程教学与学生在课外的线上学习中介设备是手持智能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存取移动教学资源。微项目教学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了针对课堂教学和移动资源的教学目标、项目设计、教学资源、互动形式、学习成果、评价规则等。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原则及运用

微项目教学法将“教、学、做”融为一个整体,学生在完成一个个的任务中学习新知识与掌握操作技能[7]。因此,教学设计时遵循“标、简、用、择”原则(见图1)。

1. 微项目要体现课程目标。微项目教学法虽然以项目实施为主线,但必须注重与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的融合,同时兼顾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设计的微项目应围绕高职课程的教学目标,按照课程标准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知识系统化和特殊化,使每个微项目都具有针对性,与课程的知识点对应起来,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

例如,不同课程在“本校学校概况的图文介绍”的微项目的教学内容设计中,有不同的教学关注点。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关注的是文字、段落格式的设置、页面设置、文字环绕图片的方式;在《网页设计》课程中,知识技能点是字符输入方法、图片插入方法、图片的大小、分辨率是否与网页展示相配、DIV布局方式、CSS格式的设置和运用;在《图形图像制作》课程中,关注的是学校图片的编辑处理、运用辅助线对齐图文、文字的设置、图层的处理。在这些课程中,可以不关注正文的结构和组织、标题的文字设计、文字介绍的来源、图片的来源等方面,但在《数字媒体项目实践》课程中,要把以上的内容全部串接。这个图文制作的课程内容对学生的要求,就是从制定项目计划开始,到选择合适方式展示学校概况,组合成一个小项目,让学生体会如何把数字媒体专业所学的多门课程的知识技能融合在一起做出一个项目,并在下一个项目实践中加以验证。

2. 微项目要简短。为了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简单、高效、有成就感的事情,教师规划微项目的时候,要以单一主题构建学习单元,围绕一个核心知识点呈现相关内容;移动学习资源的学习内容的粒度划分,既有利于微项目内容的传输与分享,也有利于学生在各种场合、随时随地开展微学习[8]。学生花在每个微项目的时间要“短”,而且,学生不仅能学完内容,而且能学会,这就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整理清晰,微项目的选题独立,内容简明,让学生学起来简单[9]。

以《网页设计》课程为例,以介绍本校学校概况的图文为素材的图文网页页面制作的教学为内容,可以划分为4个微项目,分别是:《在网页中输入文字》《在网页中插入图片》《运用CSS设置文字格式》《运用DIV布局网页页面》。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做出一个最基本的效果,然后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输入特殊字符、修改图片的宽高有哪些方法,并让学生通过移动终端查看的图文、视频教程,也可以再细化为如何在网页中输入一般字符、如何输入特殊字符、如何插入图片、如何修改图片的宽高、图片路径的表示方法。通过这样的处理,每个微项目的耗时不长,知识点也一目了然。而且,课堂上学生无需等待正在辅导其他同学的教师,教师也无需重复整体演示对于有的同学很容易,但对有些同学很困难的技能点,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查询、对照图文或视频进行操作。

3. 微项目要有实用性。微项目的设计要根据专业,结合当前社会上的热点、事件等,参照实际工作的具体要求,选择具体、实用、有趣或具有吸引力的项目,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为讲授关于字体设置、段落设置、标题样式设置、文本查找与替换、项目符号和编号、表格设计、Excel的图表制作等知识点选择素材时,根据热点、事件,可以选择《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微信用户破10亿大关》《朋友圈摄影大赛获胜技巧》等;根据专业可以选择《未来五年最具前景的编程语言》(面向软件专业学生)《成为设计师必看的40本书》(面向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对于这些内容,网络上有相应的文章,教师平常要注意收集PC端和移动端的成品资料,课堂授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做出来的效果和PC端不同网站的编辑效果对比;课后可以对照微信公众号的排版,修改作品后把内容传到朋友圈,根据点赞或评价修正项目效果。

4. 微项目要有选择性。日常生活中,难以找到一个产品是可以满足所有用户的需要;同样的,对每个知识点的微项目设计,教师应该利用移动网络提供的便利,向学生提供多个学习情景,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而不是一刀切的强制性地指定,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图文编辑小综合项目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北方下雪,南方下花》《XXX社团招新》《XXX团日活动》《计算机技能考试公文》《程序员的那些事》《设计师必须掌握的软件》《XXX美食排行》等等,也可以讓学生找到资料出处后参照排版。通过这样处理,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课程的知识点能用在不同场合,而且与他人完成的效果对比后,能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三)按模块做教学内容的微项目设计

根据微项目的设计原则,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按模块做各个微项目的设计。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授课内容较多但课时不多,如本校的课程标准中规定,讲授的内容分为五个模块:Windows7 操作系统、文档建立与编辑Word2010、数据分析与统计基础Excel 2010、幻灯片制作PowerPoint 2010、因特网操作,课时为32学时,而学生来源的差异导致基础与接受知识技能点的差异,对课程内容按模块做微项目教学设计,制作更细化、更深入、扩充知识点的符合“标、简、用、择”原则的移动端图文教程、视频教程,方便学生在课堂和课外都能随时复习、回顾、跟随操作。例如,对文档建立与编辑Word2010模块的微项目如表1所示。

三、移动网络下微项目的教学实施

当前,学校开设的实践内容普遍以验证性为主,虽然具有巩固专业知识、提升动手能力的作用,但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上效果不佳[10]。微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大部分,各个部分遵循“教师引导,应用切入,学生为主,移动支持”的原则,既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的需求,具体、实用的微项目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创新、自学能力。

(一)课前环节

在每门课的课前,教师选择或构建移动学习平台,例如可以选择一个配有教师和学生App的云教学平台,也可以申请微信公众号,再搭建课程教学平台。无论是选择的还是自行搭建的平台,都包括微课程资源,最新资讯和答疑反馈三个模块[11],为学生提供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料、与知识点对应的实用资讯以及交流、辅导、反馈平台。

对于每一次课,教师根据微项目教学内容设计原则,划分知识点,设计微项目,然后对该次课做教学活动过程设计,内容包括:微项目任务设计、学习流程、学习形式、指导策略、成果形式、评价形式。

在每次授课前,教师以适合移动端观看的图文、视频、HTML页面等形式展现微项目情境;也可以利用移动端的投票功能,让学生选择要教师讲授的微项目,或者提出搜索相关资料的要求,以让学生带着期待、问题来到课堂。

(二)课中环节

1. 项目引入:课堂授课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课前的情境式项目展开讨论,归结出涉及到的知识点。

2. 分析演示:教师向学生演示一个难度低于课前项目的情景,做知识点的分析与实际操作演示,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引用到课前的情境式项目中。

3. 项目实施:学生独立操作,教师辅导,然后,教师给出几个涉及到同一知识点的微项目,让学生选择要做的微项目,并可以通过互相讨论完成。学生操作过程中,学生可以边操作边通过智能终端选择观看教师发布的图文、视频教程。

4. 项目评价:教师挑选出几个完成的微项目做课堂集体分析、评价,然后对比实际使用中的成品效果做分析,让学生体会与实际应用要求的差距和技能的缺失点。

5. 项目推广:教师提出复杂度增加或者要求更细化的微项目,要求学生通过搜索相关资料,在已有的知识系统上探索和学习新的东西,才能达到微项目的要求。这类的微项目由教师组织或者学生自行组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完成。

(三)课后的内容设计

移动微项目学习最大的优点在于,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所以,课后的内容设计主要是借助移动网络吸引提供的便利和资源,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同时让有余力的学生接触到更着重细节、高级应用方面的知识技能。而且,借助于移动网络提供的平台,学生还可以获得互相促进、互相激发,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例如,课堂的项目评价阶段中未被选中的微项目作品,经整理后也发布到移动平台的学习小组,学生可以对同一、感兴趣的微项目在课后进行自评、互评和互相指导。教师把项目推广阶段对应的部分图文教程、视频教程、参考效果等传送到移动平台,也鼓励学生通过移动学习平台、微信朋友圈等分享学习成果,在下一次的课堂中,也提供机会给学生描述分享结果,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结语

据《中国互联网教育行业趋势报告》显示,目前是互联网教育最热门的時代,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合占比超过70%,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中国网民占67%,学生和教师群体在用户职业分布中合占比为52%,18-35岁在互联网学习用户的年龄分布中占比为56%[12]。因而,改变教学模式, 优化教学过程, 实现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深度融合, 是当今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13]。

基于移动网络的微项目教学以移动网络为平台、以移动终端为手段、以实践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变教学内容为实际需求,引导学生通过智能终端接通移动网络,充分利用课外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微项目学习,探索传统课程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方式、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信息搜索、沟通和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索性,提供了学生扩展个人兴趣优势和弥补不足的途径,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陆远蓉.基于“实践导向”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探讨[J].职业时空,2015,11(7):29-32.

[2] 刘莉,郝中骐.微项目驱动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6,38(12):115-117.

[3] 韩龙.微项目学习法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7(3):22-24.

[4] 方丽,王梅.基于云平台的高职“情境式项目”教学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5,(10):115-117.

[5] 张玉梅.基于智能手机的高职学生微学习课程设计[J].经济研究导刊,2015,(20):194-196.

[6] 姚素红.微项目学习在计算机应用类课程中的应用实践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7,(2):136-137.

[7] 龚静,曾建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微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88-90.

[8] 张晓冬.基于微信的移动微学习资源设计与应用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3(2):101-104.

[9]  唐绪莹,熊洁.微课:快学、快用、快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26-31.

[10]胡伏原,班建民,程成,王俭,欧扬.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微项目”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6,(12):106-108.

[11]余毅.微信平台支持下的计算机基础微课程应用研究[J].电脑与信息技术,2017,25(2):59-61.

[12]百度教育.中国互联网教育行业趋势报告[EB/OL].

[13]穆炜炜,刘其琛.基于混合式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究与实践[J].河北职业教育,2017,1(1):80-82.

作者:陆远蓉 许喜斌

项目评价方法下移动网络论文 篇2:

核心网容灾备份项目评价探讨

【摘要】通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经济的繁荣,信息产业也在飞速的发展。作为信息安全本身所引发的需求及信息安全容灾备份项目的建设已经备受关注。容灾备份系统是信息系统安全的关键和基础设施,越来越多的信息系统要求构建容灾备份系统,用来防范和抵御灾难所带来的打击。

【关键词】核心网;容灾备份

Discussion on the evaluation of disaster backup project of core network

Li Qiang,Tian Wei

(Tianyuan Ruix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Key words】Core network;Disaster backup

1. 背景

(1)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们对信息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关注和需求越来越高。随着用户

的增加,使各种自然灾害、政策因素和人为因素等意外事件对通信设备和网络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从2005年开始,各通信运营企业开始大量的进行容灾备份的研究和工程建设,随着网络规模的日益扩大,通信运营商的网络建设观点已经由大规模发展建设向小规模优化建设,由粗狂型规划向精细型建网转型,并且更加注重管理方式的转变,由覆盖、数量、规模为目标的管理方式向提升质量、提高运营效益、提高运行指标为目标的管理方式的转变。因此,在通信网络建设工程中引入项目管理的观点、思想和管理方法,提高网络建设水平的发展方向重点是推广这种精细、协作、熟练的项目管理方法。

(2)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核心网由传统的电路交换逐步发展到分组交换,并引入了电路域、分组域以及IMS域,承载方式也由TDM方式向全IP方式过渡,已经将MSC分离成MSC Server和MGW(媒体网关)。整个R4核心网的建设思想是“核心设备容量变大,核心设备局址减少”,形成覆盖全省或全市的“大本地网”模式,一个核心网Server可以控制多个媒体网关。基于移动软交换架构的核心网,其设置的MSC Server或MGW将成为网络和设备安全的重要隐患,显然以前采用的单板备份方式已经很难满足容灾要求。因此,MSC Server或MGW的整机容灾备份应立即建设,以预防各种突发事件和意外事件而引起网络瘫痪和信息丢失。

2. 含义

(1)容灾备份是指利用技术、管理手段以及相关资源确保已有的关键数据、关键数据处。

理系统和关键业务在灾难发生后在确定的时间内可以恢复和继续运营的过程。容灾备份防范的灾难包括地震、水災、火灾等自然灾难以及战争、恐怖袭击、网络攻击、设备系统故障、人为破坏等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

(2)在核心网中,根据其业务提供方式的不同,分为CS域及PS域。CS域提供语音业务,主要包括HLR设备、关口局设备,他们既可以采用1+1组网方式,又可以采用双平面组网的方式来实现容灾备份。PS域提供数据业务,主要包括BG、CG、DNS、GGSN等设备,他们可以根据设备级别或轮询的方式来实现容灾备份。CS域和PS域中最重要的网元MSC Server和SGSN的容灾备份有很多种方式,目前应用最广的是N+1备份与MSC POOL备份。

(3)作为GSM网络系统的核心部分:移动交换中心MSC,它的主要功能是对移动台进行控制和完成话路交换功能,提供移动用户越区切换控制,实现自动漫游、合法性检查及频道转接等功能。在R4的软交换架构中,它由MSC Server和媒体网关两部分功能实体实现,MSC Server是控制面实体,主要完成呼叫控制、移动性管理、媒体网关控制、计费等功能。媒体网关是承载面的实体,主要完成承载面的功能,包括语音及媒体流的交换、编解码转换、通知音播放、回声处理等功能。因此,为了保证网络的可用性,在网络中可以设置容灾MSC,及在MSC出现问题时,可以有备份MSC能迅速接管工作,以保障网络业务不间断提供。

(4)另外一个重要条件是,核心网容灾备份要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网络服务的品质和业务服务能够持续提供,让客户在无感知的情况下完成容灾备份的倒换,在实施备份方案的过程中要尽量的避免人工干预,因此网络设备的实时、不间断备份是各运营商追求的理想目标。

3. 方式

MSC Server的容灾备份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目前主要是N+1备份与MSC POOL备份。

(1)N+1备份方式。

N+1备份是在网络中准备一台备份的MSC Server,顾名思义,N即代表网络中提供服务的设备,1即代表提供备份功能的设备,为了保证这一个备份设备能够接替网络中其他所有设备,这一设备的容量要满足网络中最大设备的需求。N+1备份方式在发生网络倒换时,必须人工参与,当发生网络故障时,即主用MSCServer宕机,如MSC Server故障短期内无法排除,则开始实施倒换。需要配置IP地址、信令点编码等数据,和切换后相应业务的注册,一般至少需要10分钟,因此N+1备份致命的弱点是影响业务、不能为客户提供无感知的通信服务。

(2)POOL备份方式。

MSC POOL功能提出了“资源池区域”的新概念,是一个全新的组网方式。MSC POOL是把很多个MSC Server放在一个池内,一般情况可以把一个小型城市所有MSC设置成一个POOL,这样形成一个本地网的大的核心网服务区域。池内的所有BSC/RNC不只受控于一个MSC Server,而是接受池内所有MSC Server的管理。MSC POOL能够满足MSC Server的不间断实时备份,允许一个BSC/RNC同时与多个核心网设备相连,提出了一种新的路由机制。MSC POOL组网方式除正在进行的呼叫会丢失外,其他业务都可以顺利完成,无需对网元进行手工配置。因此,MSC POOL能够实现对客户无感知的、实时的通信服务。

4. 项目评价内容

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项目,评价内容和指标也有所不同和侧重。本文将从目标、过程、效益、可持续性、影响五个方面对核心网容灾备份项目评价进行探讨。

(1)目标。

容灾备份项目评价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衡量和分析实际情况与预测情况发生偏离的程度。这样可以及时的发现容灾备份项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同时将其反馈到将来相似的项目中,对其投资决策起到良好的指导借鉴作用。容灾备份项目目标评价的重要意义在于她提出“偏离度”这个概念,它将预测的情况与实际情况的偏差进行量化,以便对容灾备份项目进行更好的评价。

(2)过程。

容灾备份项目过程评价包括项目前期工程评价和项目执行实施评价。容灾备份项目前期工程评价包括容灾备份项目是否符合公司发展战略、是否符合设计流程和采购流程等进行评价,是对程序文件的完整性和流程合规定性进行评价。容灾备份项目的执行实施评价是对项目合同执行与管理情况、项目质量控制情况、项目设计变更情况、项目建设与进度情况、项目监理等实施管理过程进行评价。其中,容灾备份项目建设进度评价是将项目实际进度与预计的完工工期进行对比,分析存在的差异及原因。

(3)效益。

无论是什么投资项目,利益永远是一项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投资的目的就在于获得更高的投资效益。容灾备份效益评价从财务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中,财务效益评价是对容灾备份项目的财务效益指标进行分析,与项目初期提出的收益目标进行对比,并分析存在差异和原因。社会效益评价是对容灾备份项目的社会效益进行评价。

(4)可持续性。

容灾备份项目持续性评价可以从持续发展影响性和风险性进行评价。容灾备份项目的持续发展影响性评价主要包括对网络、设备的可扩展性以及收入发展影响性进行评价。容灾备份项目的持续发展风险性评价是根据容灾备份项目的现状,对影响该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风险进行分析,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

(5)影响。

容灾备份影响评价包括对内部业务影响评价和外部竞争能力影响评价。容灾备份项目内部业务影响分析主要分析容灾备份项目对企业业务种类和企业其他业务业务量的影响。容灾备份项目的外部竞争能力影响评价主要分析容灾备份项目为公司带来的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服务差异性和市场影响力等。

5. 结束语

电信业是我國的重要行业之一,电信运营商是我国重要的国有企业,保护国家投资,完善企业自身管理,促使我国成为信息化强国是电信运营商的重要职责和义务,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繁荣,信息产业也在高速的发展,信息安全容灾备份的建设需求已经备受关注。作为信息系统安全的关键和基础设施,容灾备份项目越来越受到重视,更多的信息系统要求构建容灾备份系统,以防范和抵御灾难所带来的永久性和毁灭性打击。

参考文献

[1]刘雷.移动通信建设项目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1~14.

[2]左年刚,赵涛.WCDMA 核心网容灾技术探讨[J].移动通信,2011(7):28~30.

[3]孔峰,周旗.3G 移动核心网投资技术分析[J].移动通信,2006:86~88.

[4]单林艳,屈文杰.移动软交换核心网容灾备份技术分析[J].科技传播.2009(12):71~73.

[5]王红熳.智能网容灾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1~10.

[6]廖竣锴.基于Internet 的容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四川大学,2003:1~10.

[7]王燕.电信运营商的工程项目后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16~27.

[8]程化伟.通信工程项目后评价研究[D].山东大学,2006:20~39.

[9]高杰,张俊华.MSC Server容灾备份建设方案[J].通信管理与技术,2010(3):1~52.

作者:李强 田伟

项目评价方法下移动网络论文 篇3:

“新工科”背景下数据库课程应用型教学模式改革

摘要:数据库课程是各高校(包括本科、高职)计算机、电信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与课程建设在当今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下尤为重要。阳光学院数据库课程是计算机类及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为了更好地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强基础学科的教学模式转型,作者引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遵循“OBE”成果导向教学理念,对数据库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探讨与改革。

关键词:数据库;新工科;线上线下混合式;OBE

一、数据库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各类高校均开设了数据库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原理,数据库的相关技术对学生来说有重要的意义,但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各种问题。如课程体系传统单一、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考核方式不科学等。

(一)课程体系传统单一

数据库课程目前大体上来说分为两种:数据库原理类课程、数据库技术类课程。数据库原理类课程通常在本科高校中开设,主要讲授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架构、关系数据理论等内容,重在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应用涉及较少。数据库技术类课程通常在高职类院校开设,采用某种特定的数据库管理工具作为主体,如MySQL、SQL Server等主要工具,介绍该工具的应用、数据库语言与管理技术等,重在让学生掌握某个具体工具的应用,但对于数据库理论知识教授又显得不足。

(二)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传统的数据库教学过程采用教师为主体,讲授数据库知识及相关技术,学生再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训练,在讲授过程中主要是教师对知识要点进行讲解分析,学生的参与性较低。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这种模式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够高。

(三)考核方式不科学

数据库课程考核主要由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主要包含平时作业、出勤、课内实验等,期末成绩主要是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这种成绩结构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不够科学,也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应用能力。

基于上述问题,本课程针对数据库课程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构,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进行了全盘组织,并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和方法,改进与完善考核方式,着力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数据库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建设设计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据库知识应用能力,本课程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以项目为驱动,课程内容围绕具体项目任务展开。打破传统的“理论教学+实践”的授课方式,将具体项目作为学生学习应用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学实施过程以“情境构建→知识准备→任务实施→成果检验”的方式递进开展。

(一)情境构建,引入任务

进行数据库课程全局设计,以案例驱动数据库课程的教学。将数据库的需求分析、设计、实施、维护与安全以一个综合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通过案例教学能系统地掌握数据库发展生命周期中每个阶段的具体知识与相关技术,能更好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并不断加强课程的案例设计,选取合适的教学应用场景与背景,提炼应用元素,形成系统的案例教程。

(二)知识准备,任务呈现

教学过程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并进行精心策划,构建出完整的知识网络。以具体应用作为教学案例,将理论知识嵌入在该案例中进行实例讲解,传授数据库设计方法与步骤、数据库实施、数据库管理与维护等知识。案例解析的同时,以任务书的形式提出每个阶段的具体任务要求。

(三)翻转课堂,任务实施

随着“互联网+”和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在MOOC环境的学习资源支撑下,“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FCM)近年来成为国内外教育界关注的热点,正在引发教育模式的变革。课程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导、以项目为核心”进行开展,组织学生自主成立数据库项目组,并确定1人作为该项目组的项目经理,项目经理组织本组学生讨论协商,确定本组数据库应用情境与课题。学生通过案例学习,将课程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任务实施过程分小组进行。

(四)成果检验,分析改进

設定项目完成时间节点,项目经理需提交本组成员的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实施、数据库测试、数据库运行与维护报告。项目经理在此过程要对每个项目组成员进行考核评价,并给出评价报告作为评价依据。项目完成后,课堂开展项目评标会,模拟项目评标方式进行成果汇报,在评标过程中让全体学生也参与评价。评标会结束后,教师总结项目完成情况,对学生反馈的共性问题、难点再次讲解,点评各项目组工作汇报情况。

三、课程建设措施

(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完善教学资源

采用导入主题、展开阐述、深入研讨、巩固加深几个环节来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如提问、讨论、板书、教学视频引入、雨课堂等多种方式并用,加强学生互动,使线上线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团队成员通过开展教学讨论,精化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共享课程的教学过程,并邀请专业录制团队或机构进行教学视频的录制,提高教学视频的录制效果,用于教学资源共享。同时制作慕课教学视频,用于慕课教学资源推广。教学团队成员进行分工协作,对每部分知识要点进行资源采集,如教学案例、习题、教学文件等,并将教学资源进行优化,使教学资源更为完善。

(二)以项目为核心,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以学生为主导,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经理负责制定项目整体方案,控制项目整体进度;需求分析师负责前期需求调研、了解用户需求,形成需求分析说明书;数据库设计师负责数据库的总体设计与详细设计,形成数据库设计方案;数据库工程师负责数据库的建库、建表等实施工作,形成数据库的基本架构;数据库测试员负责对数据库中数据进行全方位测试;数据库管理师负责在数据库运行过程中对数据库进行管理与维护,保障数据库的安全与正常运行。项目组成员每周召开一次项目组会议,并运用“头脑风暴”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课后每个项目组由项目经理组织分工、协调进度、把控方案和设计质量,最终提交成果、组内考核。每一阶段成果完成后都要提交成果,并进行讲解,教师在此过程中针对学生的阶段成果进行辅助指导,给学生提供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图1  数据库课程任务体系图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是指将网络在线学习与传统的师生面对面教学有机结合的学习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把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与现代网络学习有机融合,实现学习目标最优化的教学模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使传统教学方法与在线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同时可促进教学的过程化与个性化的有效结合。在线下、线下教学和学生共同作业完成过程中,强调的是过程化教学。而线上部分学生可以针对自己正在进行的相关项目进行请教,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回答和指导这类学生,这也是个性化教学的一种形式。同时,从学生线上的学习情况可以大致知道学生学习的基础,也可以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给学生布置作业、分类指导,这也是个性化教学的一种体现。

“雨课堂”是由MOOC平台“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的一款利用社交软件微信客户端和PowerPoint支持教学的智慧教学软件。将“雨课堂”这一智慧教学工具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雨课堂给学生讲解知识、布置现场练习、签到、与学生互动、汇总学生平时课堂学习情况等,辅助课堂教学。运用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使线上线下学习结合更为紧密,同时通过雨课堂提高和监控课堂教学的效果,并能有效监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在建设好线上教学平台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改革,将线上教学平台与传统线下课堂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增加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部分应用性不强的理论性知识采用线上教学的方式开展,学生通过线上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再在课堂进行详细解答,对于这类知识的教学效果更好。

图2  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

(四)优化教学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采用学习积分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项目的完成情况等进行记录,让每个学生提交一个合理的“小心愿”或“小礼物”,周期性奖励学生“小礼物”,或帮助学生达成“小心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四、课程考核评价

课程学习采用三种评价方式:常规评价、项目评价、期末评价。具体评价方式如下:

(一)常规评价

常规评价包括线上评价及线下评价。线上评价主要以学生对线上预习情况、线上教学平台、“雨课堂”作业的完成程度、项目实施过程的工作情况、在线互动学习的情况来进行评价,依据线上基础数据的采集与统计,计算每位学生的线上评分;线下评价主要以传统的评价方式为主,如学生线下作业的完成情况、出勤情况、学习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评分。

(二)项目评价

项目评价主要包括教师评价、项目经理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主要从学生项目报告、汇报等完成情况评价;项目经理主要从组员子任务的完成情况、团队协作情况等进行评价;学生评价主要通过项目组汇报时项目得分进行。

(三)期末评价

期末评价主要依据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评分。

学生的最终评价以常规评价、项目评价、期末评价三种评分通过加权综合评分,既考查学生的考试情况,也考查学生的过程学习情况,适当增加过程考核的分数权值,突出应用型人才评价模式。

五、课程反馈与改进

即时反馈:每个星期对线上课程资源及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查看,了解学生学习资源的主动性、留言等,并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以及对学生留言进行解答。

综合反馈:根据课程评价情况及基础数据,对本课程进行总结,同时对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性进行调整,如每个学生工作量的大小、是否存在评价机制中忽略的內容,在下一轮课程授课前修正与完善。

六、结语

数据库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力求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尽可能选取学生感兴趣、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实例,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程知识。教学过程采用OBE教学理念与思想,以培养数据库技术应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数据库研发、管理能力为要求,以案例为驱动重构课程体系,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并运用多种方式结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通过评价进一步总结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以培养目标为依据,以毕业要求为宗旨,重构数据库课程体系,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优化考核评价,并对课程进行总结与反馈”,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类骁.“新工科”背景下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27):201-203.

[2]王丽雪,齐海群,王春艳.新工科视阈下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思考——以“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7-8):16-17.

[3]李凌霞.“慕课+翻转课堂”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6):136-138.

[4]孙曼丽.国外大学混合学习教学模式述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53-160.

[5]王帅国.雨课堂: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教学工具[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5):26-32.

编辑∕姜雯

作者简介:欧阳林艳(1982-),女,湖南衡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数据库技术、智能信息技术。

基金项目:福建省2019年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项目(数据库原理);2017年校级应用型特色课程立项(数据库实务与应用)

作者:欧阳林艳

上一篇:品牌战略下产品色彩设计论文下一篇:基于项目管理的建筑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