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下的银行业务论文

2022-04-25

摘要:近几年,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电子支付方式在我国迅猛发展,对居民生活和消费市场产生显著影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移动支付下的银行业务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移动支付下的银行业务论文 篇1:

移动支付的产业融合特征研究

【摘要】移动支付以其便捷性和交易成本低等优势快速发展,吸引传统金融业、移动通讯业等行业纷纷进入。移动支付在技术特征、演化过程、产品服务和产业组织结构、业态创新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产业融合特征,是一种跨行业的产业融合新范例。

【关键词】移动支付 产业融合 3G 手机

随着3G网络和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移动互联网用户呈现爆发式增长,移动支付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应用和一种新型的支付方式,逐渐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一、移动支付是信息技术融合背景下,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实践

(一)移动支付的定义

研究移动支付的全球性组织“移动支付论坛”(www. mobilepeymentforum.com)将移动支付定义为:移动支付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商品或服务而通过移动设备交换金融价值的过程。这一定义界定了移动支付的两个核心内涵,即“移动性”和“支付目的”,是广义的“移动支付”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手机是最为人们所认知、最能体现“移动”特性的终端设备,所以人们通常将“移动支付”和“手机支付”等同起来。

通常情况下,人们说所的移动支付概念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货物或者服务,使用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的商业交易。移动支付所使用的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PDA等。

(二)移动是支付的特点

移动支付与传统的银行系统支付和非移动的网络支付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

1.支付过程灵活便捷。用户只要申请了移动支付功能,便可足不出户完成整个支付与结算过程。

2.较少的交易时间成本。减少了往返银行的交通时间和支付处理时间,大大减少了交易时间成本,提高了支付效率。

3.复杂和较长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移动支付产业链和价值链由商户、移动运营商、银联/第三方支付方、银行、设备提供商、消费者等方面组成。

(三)移动支付的分类

移动支付有多种分类方法:

图1 移动支付的分类

引自:何朔:移动支付的沿革与发展探究,中国信用卡,2008年第7期。

1.按照支付距离的不同,移动支付可以划分为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见图1)。远程支付可以不受地理位置的约束,独立或依托于网上购物、电话购物、银行业务等环境,以银行账户、手机话费或虚拟预存储账户作为支付账户,以短信、语音、WAP等方式提起业务请求,实现支付互联网上购物款、转账汇款、在线充值、缴话费、水费、电费、燃气费及有线电视费等功能。近场支付则是利用红外线、蓝牙、射频等技术实现支付功能,满足公众在便利店刷手机付款、刷手机坐公交或者地铁等需求。

2.按照支付金額的大小,移动支付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小额支付和大额支付。

3.按照资金的流向,移动支付可分为定向支付和非定向支付。

4.按照运营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金融机构运营和非金融机构运营的移动支付。金融机构运营的移动支付,指支付平台的设立方为银行类金融单位,支付账号属于银行等金融类机构。非金融机构运营的移动支付,指移动运营商及第三方支付公司等非金融机构作为运营的主体。根据央行规定,非金融机构支付是指依托公共网络或专用网络在收付款人之间转移货币资金的行为,包括货币汇兑、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等。

二、移动支付的发展态势

工信部2013年6月2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1~5月,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月增1000万,总数达到11.65亿户。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净增7156.9万户,总数突破3亿户。同时,数据还显示,1~5月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增4902.6万户,达8.13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69.9%。手机上网用户仍然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净增3382.9万户,总数达到7.83亿户,占移动互联网用户比重达到96.3%?譹?訛。随着移动互联网和3G手机用户的不断增加,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呈现出巨大的发展空间,吸引了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公司、运营商等企业纷纷加入到移动支付领域内。截至2012年12月,手机远场支付业务注册用户数约为1.98亿,用户活跃率接近33%,用户注册的数量和交易次数较2011年均有大幅提高?譺?訛。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于2013年6月初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2013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额将达到2354亿美元,较2012年的1631亿美元增长44%;移动支付用户数量将达到2.452亿,高于2012年的2.008亿。Gartner研究总监沈哲怡表示:“我们预期2012至2017年间,全球移动交易量和价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5%;到2016年,全球移动支付预计将达到7210亿美元,拥有4.50亿移动支付用户。中国支付清算协会2013年6月30日发布的《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3》显示,2012年商业银行共处理移动电话支付业务5.35亿笔,金额2.31为万亿元;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21.13亿笔,金额为1811.94亿元。相关机构预测,2015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将超过7000亿元?譻?訛。

可以预见,随着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的日益成熟,移动支付安全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行业标准的出台,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将会越来越活跃,并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

三、移动支付的产业融合特征

(一)产业融合的涵义

产业融合的研究起源于罗森伯格(Rosenberg)对美国机械工具业演化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数字技术革命引发了信息产业领域的产业融合现象越来越突出,国外学者开始对产业融合进行深入地研究。美国学者尤弗亚(Yoffie)将融合定义为“采用数字技术后原本各自独立产品的整合”,美国学者格林斯腾和汉纳(Greenstein&Khanna)指出:“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指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林德(Lind)更是指出:“融合无处不在,融合是分离的市场间的一种汇合和合并,跨市场和产业边界进入壁垒的消除”。

总之,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可以从四个层面去理解?譼?訛:

1.从技术角度看:产业融合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产生的产业边界的模糊化,最初指计算机、通信和广播电视业的“三网融合”,由此逐渐实现多个领域的技术融合。如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射频技术、识别技术、安全技术等技术的融合。

2.从原因与过程看,产业融合是逐步从技术的融合到产品和业务的融合,再到市场的融合,最后达到产业融合的实现的过程。

3.从产品服务和产业组织结构看,伴随着产品功能的改变,提供该产品的机构或公司组织之间边界的开始模糊。

4.从产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看,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在不同行业的技术与制度创新的基础上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的,逐步形成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

(二)产业融合的类型

从产业角度,产业融合可分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三类?譽?訛。

1.产业渗透:产业渗透是指发生于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在边界处的产业融合。

2.产业交叉:产业交叉是指通过产业间功能的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融合,往往发生于高科技产业链自然延伸的部分。

3.产业重组:产业重组主要发生于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之间,这些产业往往是某一大类产业内部的子产业。

(三)移动支付的产业融合特征

从业务领域来看,移动支付具有天然的融合特征,可看作是一种跨行业的产业融合新范例。

首先,从技术融合的角度来看,移动支付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融合了非接触式感应以及无线连接技术、芯片技术、移动网络技术、识别技术、软件技术、安全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最终实现支付功能。从这个角度说,移动支付的发展,首先是技术融合的结果,而技术融合是催生产业融合的前提条件。

其次,从原因与过程看,移动支付是逐步从信息技术融合,向移动支付产品和移动业务的融合,最后实现移动支付市场的融合,最后达到产业融合的实现。

第三,从产品服务和产业组织结构看,移动支付使传统的银行业、保险业与通讯行业、零售行业、媒体行业、终端制造业等卷入其中,以不同的商业模式,满足消费者几近相同的目的,形成一个跨行业的移动支付生态圈。这个生态圈由零售商网、移动网络、移动终端网、软件平台网、终端网等组成,业务范围和市场边界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具有明显的产业融合的特征。

图2 移动支付产业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关系

引自:陈元志、陈劲,移动支付产业的商业模式研究,企业经济,2012年第8期。

移动支付是横跨通信业和金融业,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复杂产业链,参与者包括金融机构、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商、移动支付平台、商家和终端厂商、解决方案提供商等。移动支付一般涉及移动设备、银行账户、支付平台三要素。这三类要素各自被一些关键角色所控制:如移动网络运营商和移动手机制造商控制了移动电话的设计和分销;发卡银行控制了消费者的银行账户;银联、Visa或萬事达卡等支付平台则控制着大量结算网络。尽管存在多样化的运营模式,但是,移动支付产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在业务环节上总是存在或多或少的价值关系(如图2所示)。这种价值关系,使它们相互直接形成了一个价值链条和价值网络,谁也不能独立存在。

由不同行业来提供功能相同或高度相似,可以相互替代的产品,是产业融合的重要特征。移动支付产品的多样化显示了移动支付的产业融合特征。目前银行业、保险业、移动通讯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公司、互联网企业等,纷纷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单独或联合推出了移动支付产品。例如,中国移动先后与多家银行以及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公司等企业合作,推出“手机钱包”。2013年7月正式落户京城的“移动NFC手机一卡通”更是让移动支付真正走人百姓生活。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也推出了类似产品。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移动端App方面,腾讯在微信5.0版本中加入了支付功能,通过腾讯旗下的财付通打通了微信端的支付渠道。目前,微信支付的应用场景包括公众号支付、扫二维码支付和移动应用支付等。作为互联网企业的代表,新浪利用其社交平台新浪微博发布“微博钱包”移动客户端,进军移动支付领域。客户端功能目前覆盖了付款、存取款、转账、缴费、充值等功能,未来还将实现银行快捷支付、刷卡、NFC支付、信用卡还款、交通罚款以及电影票购买等。作为传统金融机构代表的商业银行,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移动支付产品。例如,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推出的手机银行,普遍具有转账、移动支付等功能。

第四,从产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看,移动支付不同于传统金融业和普通的移动通讯业,是一种新型产业形态。这种产业形态将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在不同行业的技术与制度创新的基础上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的,具有产业融合发展特征。

四、结语

总之,移动支付就是将移动网络与金融网络结合起来,将移动网络业务和金融等业务融合起来,以移动通信终端为工具和手段,为用户提供商品交易、缴费、银行账号管理等金融服务业务。移动支付是信息技术融合背景下,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实践。

注释

?譹?訛许华.工信部:中国3G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破3亿,http://www.cnmo.com/news/264991.html。

?譺?訛王漪.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互联网天地,2013年5月。

?譻?訛移动支付.从概念到落地的探索,互联网周刊,2013年9月5日。

?譼?訛?譽?訛产业融合,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IOqu_PiVDZoG5AOUoma3UmuRDDE9kNEjCQtyM7S76pDzxMBCiT6eDeIvxR9EFvxBOAyACN16fFIdAuEqo3AV_

参考文献

[1]许华.工信部:中国3G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破3亿,http:// www.cnmo.com/news/264991.html.

[2]王漪.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互联网天地,2013年第5期.

[3]移动支付.从概念到落地的探索.互联网周刊,2013年9月5日.

[4]李智,徐清.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电信网技术,2013年4月第4期.

[5]付玉辉.移动支付: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模式与融合监管.互联网天地,2011年第1期.

[6]何朔.移动支付的沿革与发展探究中国信用.2008年第14期.

[7]陈元志,陈劲.移动支付产业的商业模式研究.企业经济,2012年第8期.

作者简介:张佰瑞(1975-),男,河南信阳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区域规划与区域发展、首都经济。

作者:张佰瑞

移动支付下的银行业务论文 篇2:

移动支付对消费的影响研究评述

摘要:近几年,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电子支付方式在我国迅猛发展,对居民生活和消费市场产生显著影响。首先,文章对移动支付的相关背景进行概述;其次,通过归纳整理已有研究,总结分析出消费者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以及移动支付影响消费者的三种渠道和机制;进而从城乡、区域、城际角度探讨了移动支付影响消费的异质性;最后,针对移动支付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移动支付;使用意愿;消费;异质性

移动支付自1999年起在我国出现,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至今已进入成熟期,成为拉动我国居民消费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子支付方式,移动支付的应用与普及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市场规模由消费者的使用意愿所决定。同时,移动支付对消费也具有影响,移动支付方式变革了消费市场,对我国居民消费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移动支付应用程度不同,因而移动支付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

基于以上内容,分析移动支付对消费的影响对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都具有现实的意义。一方面,有助于帮助我们了解移动支付对消费的影响机制;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了解各地区移动支付对消费影响的差异性,进而可以通过调整现行政策和模式达到预期的经济目标。因此,有必要在移动支付对消费的影响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分析。

一、移动支付概述与消费者使用意愿分析

(一)移动支付概述

移动支付就是让用户直接运用移动终端支付自己需要消费商品或者服务的一种技术服务。区别于其他传统的支付方法,具有时空约束限制小、操作简单、服务覆盖范围广等优势。就支付方式而言,移动支付主要可以分为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两种模式。就其所涉及对象而言,主要分为移动支付交易的参加者和互联网支付服务的提供商。

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从日常缴费到银行业务,从公共交通到理财购物,均可以通过移动支付的方式完成。付款形式也日益多样化,无论是指纹支付还是刷脸支付,都使消费更加便捷,为我国移动电子支付进一步升级提供动能。

(二)消费者移动支付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

根据现有成果,消费者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基于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双因素理论,实证分析主要应用技术接受模型及统一技术接受和使用模型,依据问题特殊性还会结合感知价值模型进行分析。

表1具体列出了在移动支付使用意愿相关文献中,已得出的影响因素和传导过程,以及这些结论的理论与模型支持。

二、移动支付对消费的影响

(一)移动支付影响消费的渠道和机制

新兴的移动支付方式变革了消费市场,对我国居民消费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现有的研究表明,移动支付主要通过交易成本、流动性约束和心理账户三种渠道影响消费,表现为可以显著降低交易成本、减少流动性约束并减轻支付痛感。

从交易成本角度看,移动支付可以节约时间成本、降低搜寻成本并减少支付成本。首先,移动支付不受时空限制,近场和远程支付都十分便捷;近场支付无需在现金找零和验钞上耗费时间,远程支付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其次,线上商品信息经浏览搜索一目了然,网购平台通常还会根据交易记录利用算法推断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预算约束,实现精准营销,以此降低搜寻的成本。此外由于移动支付平台经常发放折扣福利和小额红包,因而可以有效减少支付成本。当移动支付在我国吸引到更多消费者时,其大规模使用将会带来电子货币的规模效应,使用费率和成本也将因此变得极低。

从流动性约束理论(信贷理论)角度看,如果消费者当期收入下降,往往不会考虑通过借款或抵押的方式维持原有消费水平,而是缩紧支出。而移动支付有助于缓解消费者的短期流动性约束以促进消费,比如支付宝的“蚂蚁花呗”和京东金融的“京东白条”等均为移动支付平台提供的新型信贷服务。不同于传统信用卡,移动支付使借贷的准入门槛大大降低,增加资金流动性,进而促进消费。

从心理账户理论角度看,消费者的心理账户效应可能会增加非计划购买和负债。Thaler的“心理账户理论”及Prelec和Loewenstein的“双通道心理账户理论”指出,消费者的一次消费会对心理产生两方面效用,一是消费中得到的正效用,二是为取得收益而支付的负效用。若消费者正效用大于负效用,则得到感会更强;反之则失去感会更激烈。由于移动支付的支付透明度较低,一般没有支出现金货币的实际感觉,感受不到货币流出带来的损失,因此显著降低了付款时的疼痛感,甚至更多带来消费的愉悦感,进而增大消费者购买欲,花费也更大方。

(二)移动支付对消费影响的空间异质性

当消费者通过移动支付的方式产生了较高的使用意愿时,移动支付就可以通过特定的渠道和机制显著地影响到居民的消费。由于目前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移动支付的应用水平并不相同,因此需要进一步考虑这种影响的空间异质性。总结现有的研究不难得出,移动支付对消费影响的空间异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不同层级的城市之间。

1. 移动支付影响消费的城乡差异

移动支付互联网作为实体经济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支撑了实体经济中的金融服务功能并拓宽了其服务范围。移动支付的迅速普及明显地提高了当代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且其在数字化金融领域發展中的广度和深入程度都有利于显著增加全国居民的总消费、城市居民的消费和乡村居民的消费,这种带动性作用在当代农村居民家庭更加显著。一方面,因为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比城镇居民低,边际消费倾向更高,便捷的新兴支付模式能够更大程度上刺激其消费。另一方面,移动支付提供的低门槛信贷消费服务对城镇居民既有促进效应亦有挤出效应,两者对冲消除;而对农村居民的促进效应大于挤出效应,故消费水平促进的净效应更加显著。

尽管受到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影响,移动支付在城乡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具有差异,但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数字金融的普惠作用,可以达到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的目的。目前限制我国农村地区移动支付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一是移动支付在农宣传不够广泛,二是农村居民对移动支付工具使用需求异于城市居民,三是城乡居民所具备的金融素养差异较大。因此,要更加重视对于农村地区居民基本金融知识的培训,加强宣传与指导;同时挖掘广大农村的消费潜力,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释放移动支付使用需求,从而进一步促进消费升级。

2. 移动支付影响消费的区域差异

基于相似的原理,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移动支付促进消费的作用在我国中西部地区体现得比东部地区更加显著,农村特别是中西部的农村地区,由于和我国大多数城镇地区相比经济欠发达、人民收入和财富水平均较低,其数字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往往会更显著地促进家庭财富增加,进而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消费水平。

同时,移动支付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也具有区域差异性,且对东部地区的影响程度大于中西部地区。居民使用移动支付的水平越高,在东部地区表现为对生存型消费有明显的负向影响,而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体现出对生存型消费的正向影响;东中西部地区居民使用移动支付手段对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均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因此从消费结构角度看,移动支付的影响作用在东部地区大于中西部地区。

3. 移动支付影响消费的城际差异

目前为止,学术界几乎鲜有文章谈及移动支付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在不同层级城市之间的差异,但结合移动支付对城乡和区域间居民消费影响的差异性,得出假設:移动支付对三、四线城市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相比一、二线更为显著。

有研究表明,我国各省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会受到邻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正向影响,表现为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和明显的聚集效应。可以看出,移动支付不仅对城镇居民消费存在促进作用,该促进作用还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同时,由于一、二线城市的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完备,所以其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相比三、四线城市而言更为饱和,加之欠发达城市可以借鉴更发达城市移动支付发展的模式和道路,可进一步推测移动支付对于三、四线城市消费的促进作用将较一、二线城市更为显著。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由前述总结分析可知,移动支付的兴起和发展符合我国当前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对于释放我国居民消费能力和改善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环境都有着重要意义。总结来说,移动支付的发展具有较大潜力,未来移动支付在我国的应用场景将更加丰富,亦将惠及更多地区的消费者;移动支付发展需结合消费者使用意愿,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心理,密切结合消费者的需求;移动支付可以显著促进居民消费,且对消费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对欠发达地区消费的促进作用相比较发达地区更为显著。

(二)政策建议

1. 提高移动支付普及率,充分发挥普惠作用

移动支付不仅能够打破时空局限拉动消费,尤其在疫情期间充分展示出线上支付的优势,还有利于更大程度发挥数字普惠金融效能,助力山区产品走出去,鼓励农村居民创业,为欠发达地区带来新机遇,从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因此,应更加重视移动支付方式的普及,充分释放其拉动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动能。

2. 健全移动支付监管体系,强化移动支付安全性

更加完善的监管体系与更加安全的支付环境,可以增强消费者移动支付方式的使用意愿,并且为移动支付方式升级提供稳定支持,进而能够更好地发挥促进消费的作用。

3. 创新移动支付工具,扩展移动支付应用场景

未来移动支付工具可以更多考虑消费者年龄、地区的差异性,使其设计和应用更具个性,优化消费者使用体验。同时加强城乡及各地区之间移动基础设施建设的交流,进一步开发新应用场景,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广泛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吴恒亮,张巍巍.消费者对移动支付服务商的信任维度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30(04):101-106.

[2]李冉.移动电子支付方式消费者使用意愿探析[J].电子测试,2016(09):163-164.

[3]古兰姆·拉扎(Ghulam Raza Sargani).基于计划行为扩展理论的中国和巴基斯坦农业创业可持续发展的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20.

[4]李凯,孙旭丽,严建援.移动支付系统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交换理论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3,25(03):91-100.

[5]刘百灵,夏惠敏,李延晖,等.保健和激励双因素视角下影响移动支付意愿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7,14(04):600-608.

[6]美赫茨伯格,等.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M].张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郭恺强,王洪伟.移动支付初始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学术论坛,2015,38(08):69-74.

[8]胡秋灵,孙权.运用整合科技接受模型对消费者移动支付使用意愿的解析[J].统计与决策,2008(06):119-121.

[9]陈晓颖,邱国栋.第三方移动支付的用户使用意愿研究——基于系统特征和社会影响视角[J].管理现代化,2017,37(05):79-82.

[10]Davis F D,Bagozzi R P,Warshaw P R.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ology: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J].Management Science,1989(08):982-1003.

[11]赵延昇,高佳.移动社交支付APP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研究——主观参照的调节作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47-52.

[12]曹媛媛,李琪.中国文化下的移动支付使用者使用意愿与行为分析——基于整合型信息接受模型[J].社会科学家,2008(08):50-53.

[13]谢平,刘海二.ICT、移动支付与电子货币[J].金融研究,2013(10):1-14.

[14]裴辉儒,胡月.移动支付对我国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20,33(01):37-44.

[15]刘向东,张舒.移动支付方式与异质性消费者线下消费行为[J].中国流通经济,2019,33(12):3-15.

[16]Heath C,Soll J B.Mental Budgeting and Consumer Decisions[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96(01):40-52.

[17]郭慶,刘彤彤.P2P网贷对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多重影响效应——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模型的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8(02):49-56.

[18]蒋竹媛.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来自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J].商业经济研究,2020(10):56-59.

[19]余悦,李梓卓,范文卉,等.数字普惠金融视角下移动支付发展的城乡差异及成因——以湖北黄冈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8):51-54.

[20]焦瑾璞.移动支付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应用分析与政策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2014(07):7-10.

[21]邹新月,王旺.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学研究,2020(04):133-145.

[22]韩立岩,杜春越.收入差距、借贷水平与居民消费的地区及城乡差异[J].经济研究,2012(01):15-27.

[23]张蓉.移动支付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机制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0(22):133-137.

[24]花中东,高静.区域金融发展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J].消费经济,2016(06):77-84.

[25]本刊编辑部.中国移动互联网支付增长强劲[J].中国经贸,2016(02):29.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移动支付对消费的影响——基于消费空间差异的实证分析”(项目编号:202010183408);吉林大学青年文化书院项目(项目编号:2020gqt-13)。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何佳潞 王青青 徐寅钊

移动支付下的银行业务论文 篇3:

移动支付助推商业银行创新发展

摘要:在互联网超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金融也伴随互联网高速发展着,移动支付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部分,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简单快捷的支付方式吸引了大部分个体客户和中小型客户,对商业银行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如果商业银行能充分利用移动支付这个契机,对商业银行来说将是一个极大的创新发展。文章首先对移动支付的优点进行分析,其次运用SWOT方法对商业银行的优点、缺点、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商业银行本身客户资源充足,资金流动性强,安全性能高;但是同时商业银行业务办理流程繁琐,移动支付应用场景缺乏创新;面对移动支付业务快速发展,相关技术的不断创新,相关设施的不断完善,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为此,政府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良好的金融环境推动商业银行创新发展。商业银行应该保障移动支付结算安全,加强合作,实现互补共赢,创新移动支付应用场景,加快业务创新,有效利用移动支付,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发展。

关键词:移动支付;商业银行;创新发展

一、引言

21世纪,我国科技不断创新,互联网普及度不断提高,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据《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7)》显示,2016年,国内商业银行共处理网上支付业务461.78亿笔、金额2084.9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96%和3.31%。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处理互联网支付业务663.3亿笔、金额54.2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8.60%和124.27%。移动支付行业延续高速发展态势。2016年,国内商业银行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257.10亿笔、金额157.5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5.82%和45.59%。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970.51亿笔、金额51.0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3.47%和132.29%。由此可見,移动支付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部分,随着我国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涌现出多种不同的移动支付营业商,因其便利快捷的交易方式,移动支付使用客户持续增多,支付业务趋于移动端发展。同时,商业银行结合移动支付进行发展也成为大势所趋。

二、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

移动支付是客户使用移动终端进行支付的一种消费方式,拥有贯穿金融机构、移动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平台、商户、客户等多方参与者的完整链条,每一部分都在整个链条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是移动支付的两大主要方式,近场支付就是像用手机刷卡坐车或支付,远程支付就是通过发送支付指令(如网银、电话银行、手机支付等)或借助支付工具(如邮寄、汇款)进行。移动支付自身具有的移动性、及时性、定制性和集成性是其主要优势。

(一)发展速度快,增长规模大

移动支付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巨大,再加上运营商的大力宣传,发展速度日益更迭。

1999年移动支付的产生到如今,已具有多种不同的支付方式,客户基础趋于稳固,业务规模呈爆发式增长。据2012~2016年《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12~2016年间,移动支付的业务量分别为26.48亿笔,54.51亿笔,198.55亿笔,536.98亿笔,970.51亿笔,2016年移动支付量是2012年的36倍(见图1)。

(二)使用频率高

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有22.8%的用户每天使用移动支付;一周使用2~3次移动支付的用户,占比为26.7%;有10.3%的用户每周使用1次移动支付,三者合计为59.8%;半个月使用一次移动支付的用户占比为13.0%,一个月使用一次移动支付的用户占比14.2%;有12.9%的用户不常使用移动支付(见图2)。可以看出,移动支付业务的用户实用频率较高。

(三)数额相对较小

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有77.25%的用户每次支付金额在100元以下, 18.8%的用户每次支付金额在100~500元,有2.2%的用户每次支付金额在500~1000元,1.7%的用户每次支付金额在1000元以上,说明移动支付业务在小额消费方面的运用更为广泛。(见图3)。

三、商业银行的SWOT分析

(一)商业银行的优势分析

1. 客户资源充足

商业银行是传统金融的支柱,融贯人们的生活,多年来通过银行卡的使用、存款、贷款等传统业务积累了大量客户资源。这些客户资源对商业银行的业务仍存在一定的依赖性,虽然非银行的支付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掠夺了商业银行的一部分客户资源,但相比较而言,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基础仍是十分充足且包含范围更广,如果商业银行能有效利用移动支付的好处,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创新化发展,那么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覆盖面是十分广泛的。

2. 安全性能高

商业银行因其支付额大、信用高、法律监管严等多方面因素建立了完整的技术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防控体系,在长期经营风险的过程中形成的完善的内控机制,相比于其他非银行支付行业而言,监管更加严格,措施更加全面,法律更加完善,是新型互联网金融无法比拟的。商业银行长期面对着多方风险,再加上现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时时刻刻处理着相关的安全问题,所以说相对来讲,商业银行的产品、业务流程都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对于客户来讲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3. 资金流动性高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从2003~2016年,总资产规模从27.66万亿元增加到176.03万亿元。虽然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势头强劲,但是商业银行无论是从资产规模还是交易数额都远超对方。商业银行经过长期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丰富优质的客户,非银行移动支付仍处于起步状态,虽其发展速度快,但碍于安全性等问题,客户交易规模都较小,客户长期交易次数不多,与商业银行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二)商业银行的劣势分析

1. 业务流程繁琐僵化,忽略客户体验

商业银行中业务办理流程十分繁琐,结果并非十分尽人意,中小型企业无法从商业银行中获得优质服务。拿商业银行的贷款举例来说,贷款的流程冗长,审批时间长,贷款发放缓慢,几周到几月不等。但如阿里信贷此类互联网信贷,只有三分钟网上申请和一秒到账,没有人工审批,效率远远高于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以风险控制和支付安全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客户的用户体验,而非银行的移动支付机构则非常注重用户体验,在公司特别设立用户体验部,并将客户体验作为近年的重点发展目标。这些因素都在某种程度上给商业银行的业务造成一定的冲击。

2. 移动支付业务起步晚,重视度不足

当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远超商业银行时,商业银行才开始布局,且发展速度远不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商业银行在发展网上银行业务時,缺乏创新,且办理业务种类因安全受到极大的限制,大部分业务仍需到银行当面处理。网上银行处理业务时为机器作业,人性化欠缺,再加上商业银行本身人性化程度不高,将会流失部分客户。

3. 移动支付的应用场景缺乏创新

与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等非银行移动支付相比,商业银行的移动支付应用场景较少,没有建立稳定长期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模式,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用户没有依赖性,不够简单灵活,很难满足当今时代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用户需求。

(三)商业银行的机会分析

1. 移动支付业务不断发展

我国目前处在利率化及金融改革的转型时期,互联网金融高效率低成本的特点符合金融改革解决金融抑制、提高金融效率的趋势。商业银行如果能充分利用移动支付进行发展,将会是一个极大的机会。

2016年移动支付因为突破970.51亿笔,金额高达51.01万亿元,总规模一直呈现高速增长态势。移动支付业务量的加速增长,推进了移动支付业务的不断成熟,使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而且渗透进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移动支付的应用场景十分广泛,比如用于餐饮、话费充值、电力缴费、商场购物、手机购物、购买车票机票、理财等。

另外,商业银行因其自身如贷款类业务繁琐僵化而无法做小微业务,若是和移动支付等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如一元理财、一天理财等小微业务,实现互联网服务渠道与物理网点的转型拓展小微客户,为商业银行真正地服务小微客户提供新路径。商业银行通过结合移动支付可以打破很多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使客户随时随地想用就用,不仅可以实现客户便利的要求,还可以省去商业银行的服务环节,大幅度节约客户的时间和降低商业银行的成本,提高了商业银行对客户的服务范围,真正达到全方位多层次地为客户服务,做到真正的“身边的银行”。

2. 移动支付技术不断创新

近年来,近场支付技术不断创新完善,为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高小强指出,虹膜支付,可穿戴设备支付等一大批创新型移动支付产品的出现,将会给客户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更多的选择,另外,还可以将消费的应用场景与金融产品有效链接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商业银行利用移动支付实现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另外,移动支付业务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客户消费的大数据,便于商业银行更全面、更迅速地了解客户信息,并进行准确的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客户在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和偏好,以准确预测客户的行为,进而实施精准营销。

3. 移动支付设施不断完善

近年来,移动支付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国家移动金融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平台,所谓移动支付可信服务平台,通俗地理解,可信服务管理平台提供各种各样的应用下载,类似于苹果的APP Store、Android平台上的应用商店,提供各类应用服务。目前,国内三大运营商均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移动支付可信服务平台,提供包括金融、公交等不同行业的支付应用。这在很大程度上为跨行业资源联网共享、实体互信、系统互通等都提供了基础,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平台可以借助移动支付可信服务平台系统,在信用服务、实名认证、移动银行等领域继续不断探索创新,提供更加安全、创新的移动支付产品。

(四)商业银行的威胁分析

1. 移动支付技术发展加速金融脱媒化

“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者,完成资金体外循环。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市场化进程加快,相对降低了商业银行金融中介的地位,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比重持续下降,及由此引发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像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作为支付服务中介的商业银行主要依赖在债权债务的清偿活动中人们在空间上的分离和时间上的不吻合。移动支付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对商业银行的地位造成一定的冲击。移动支付技术改变了普通的支付渠道,例如移动支付中的支付代表支付宝已经大幅度削弱了银行作为社会支付平台的地位,撼动了商业银行的存贷中介功能的地位。

2. 传统方式遭到冲击

商业银行进行一切业务的基础时源源不断的资金,将资金进行放贷、投资、拆借等实现盈利。但各类网络理财不断将银行存款进行分流,将银行活期存款的来源渠道切断截流。储蓄红利逐渐消失,存贷利差缩小,商业银行传统的利差盈利模式遭受了严重的冲击。再加上互联网金融以客户体验为重,强调交互式营销,传统商业银行被迫将重心从产品转向客户。在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冲击商业银行后,商业银行也推出了网上银行项目,传统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相互交融,交互程度加深,边界日趋模糊。

四、建议与对策

(一)政府方面

商业银行和移动支付互相结合已是大势所趋,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政府应当全力助推商业银行和移动支付结合发展,这样对中国金融发展将有极大的意义。

政府首先要保证商业银行结合移动支付的法律更加完善,以防不法分子乘虚而入,客户和运营商都无法可依,最终造成双方极大的损失,被迫中断二者的有利结合。其次,政府应当加强监管制度,一方面监管政策有无漏洞,另一方面监管网络平台的安全性,防止钓鱼网站、黑客恶意截取信息等状况发生。最后,政府应适当为商业银行结合移动支付这一举措进行宣传,宣传其在结合后的安全性和便捷性,使这一举措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

(二)商业银行方面

1. 保障移动银行支付结算安全

商业银行本身的支付模式就有极高的安全性,再加上法律针对商业银行的支付比较全面,监管制度比较完善,如果能与移动支付恰当结合,将会保障移动支付的支付平台安全系数提高,使担忧移动支付安全问题的客户可以放心使用。

2. 加強与移动支付合作商的合作

移动支付商较商业银行拥有更多的更细致的数据,商业银行拥有更多高质量的固定客户,如果二者互相结合,既能拥有更广泛的客户源,又能进行个性化服务。他们拥有的资源和优势各不相同,可以实现互补共赢。商业银行可以倡导互相合作,建立互补共赢的移动支付收费模式和分享利润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建立移动支付服务领域生态圈。

3. 移动支付应用场景创新

商业银行应当创新应用场景,建立用户的使用习惯和依赖性,增强客户粘性。比如说微信发红包就是非常典型的成功案例,财付通平台非常聪明地利用了我国传统习俗中互送红包这一习俗,构建了互发红包这一新的应用场景,很快使用户建立了使用习惯和依赖性,极大地增加了微信支付的客户粘性。商业银行也应该向这些非银行移动支付平台不断学习,灵活拓展应用场景。

4. 加快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拓宽业务范围

商业银行自身业务流程繁琐冗长,只能以安全性留住大规模的企业,而个体客户和中小型企业却会因此流失。移动支付业务办理迅速,小额更是有一秒到账免审功能,这对个体客户的日常支付是一个极为便利的点,如果商业银行能充分利用移动支付的这点优势,拓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依据客户的需求采用个性化的业务流程,尽量做到小额支付免流程,部分低额度业务简化流程,让客户拥有一个更便利的体验。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2]梁燕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基于第三方互联网移动支付的视角[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7(02).

[3]谢平,刘海二.ICT、移动支付与电子货币[J].金融研究,2013(10).

[4]乔海曙,孙涛.互联网条件下的商业银行“微创新”[J].理论探索,2016(05).

[5]李成,马凌霄.金融全球化与商业银行创新发展[J].当代经济科学,2003(06).

[6]王硕,李强.互联网金融客户行为研究及对商业银行转型的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15(05).

(作者单位:济南外国语学校)

作者:李梓菡

上一篇:房屋买卖合同效力探讨论文下一篇: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