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实验教学中营养学论文

2022-04-29

摘要:论文以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理论联系实践的专业特色为背景,以学生为主体,以强化实践教学为理念,以提高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效果为目的,构建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该模式提出研究性实验教学的指导理念,明确研究性实验教学的选题原则、适用范围、实施程序、实验成果提交形式和评价标准。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开放性实验教学中营养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开放性实验教学中营养学论文 篇1:

基于实践能力提升为导向的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

摘 要:食品营养学是食品专业本科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专业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应优化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减少交叉课程重复内容。增加自主综合设计性实践环节:课堂上合理设计实践环节,使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与学生合作学习;课堂外合理设计实践环节,指导学生积极走出课堂,投身社会实践。

关键词:食品营养学;实践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内实践;课外实践;改革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营养健康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来看,我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主要是营养缺乏和营养失衡并存,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居民营养知识匮乏,另一方面是我国营养专业人才严重缺乏。《食品营养学》是食品专业重要的专业选修课之一,该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基础理论和知识点繁多,应用性强,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科学。食品专业作为应用型学科,食品营养学课程目标注重人才培养,重点培养从事人群营养科学,能够提供食物、营养政策的专业人才,进而改善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因此,为适应新时期对专业人才的要求,食品营养课程体系改革,尤其是合理设置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对培养食品营养学高素质专业人才,提高营养学教学质量,应对食品营养学的新问题与挑战尤其重要;同时,通过对历年学生教学考核结果的反馈,发现学生具有营养学理论知识相对扎实、实践技能相对薄弱的特点,知识无法应用到实践中,因此,实践技能培养应该放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

一、食品营养学的教学现状

目前,惯用的食品营养学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尤其是实践教学体系,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内容、学时分配不合理,教学方法手段单一。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以营养素检测内容为主,营养学评价的内容较少,而食品分析与检验实验课程已经包含此部分内容,因此,不适宜在食品营养学中重复加入检测内容的实践环节。食品专业学生在课程学习后,仍然缺乏营养学方面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面对实际生活中营养学的问题时,难以将营养学知识直接应用到实践中,不能直接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解决公共营养问题。因此,对食品营养学实践教学内容部分的改革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受“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1],在营养学课程教学中很少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另外,由于教学学时、内容的限制,现在对于食品营养学实践教学的实施大多是教师讲、学生按部就班地做,学生被动学习,教学实践形式主要集中在课堂上,很少有课堂外的实践活动。对于应用型大学来说,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惰性增强,不善于思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严重受限。因此,如何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选择符合时代需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深刻理解、熟练掌握教学内容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在诸多课程教学中广泛应用,可以直观地传授给学生大量的图文知识,但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教学问题。在膳食情况调查教学环节中,该知识点的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为个体营养状况评价并提供营养决策,若仅采用多媒体教学,也只是依葫芦画瓢,未必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2]。再比如进行“不同人群膳食设计”这一教学设计时,如果只限于课堂理论教学,则只能针对课堂里的学生群体进行设计,学生群体自身对其他人群的了解知之甚少,无法对儿童、老年等特殊群体进行调查设计,这样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食品营养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结合应用型大学的办学要求和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重心落在了实践教学上,特别是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创新和教学手段多样等方面必须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和创新。

二、实践教学改革采取的措施

(一)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明确课程教学大纲

根据食品营养学偏向于临床营养学的特点,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运用的能力,经过对一系列本科十一五规划专用教材的研究,依据本校学生的基本状况,参考国家公共营养师培训内容,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置,增设了营养评价及人体测量、不同人群营养、膳食设计等内容,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从业后从事食品营养师等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增设实践环节的同时,还应特别注意合理规避相关课程内容重叠的问题,打造“金课”,避免“水课”,避免出现学生重复学习相同内容的情况,比如营养学基础部分中的七大营养素的内容,在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化学课程中已经有过系统的学习,但侧重点各不相同,在食品营养学的教学中就主要侧重于营养素对人体的作用、需要量、来源等内容展开教学;突出课程重点、难点,增加食物营养、合理膳食、社区营养的内容,培养食品专业本科生掌握从事社区营养的能力,也就是营养宣传、营养教育与营养咨询的能力,使其具有能够快速培养成职业营养师的能力,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综合性及创新性实践项目,指导学生自主确定开放性实践项目。

整个课程教学主线以营养学基础、食物营养为基础,指导合理膳食、社区营养,以增强该课程实践应用能力为主要教学思想。通过对历届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研究,确定了最终的教学大纲,总学时36学时,在学时分配中适度减少理论学时、增加实践讨论学时,同时注重实践性及可操作性,确定难点、重点,课程考核中增设实践考核环节,教学要求中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察。

(二)课堂上合理设计实践环节,合作学习

在实践教学的完成方式上,课堂上、实验室内的实践教学都是必需的、可行的實践教学手段。利用人体评价测量仪器直接对身体状况进行评估这部分内容非常适合设计成实践教学环节,如利用皮褶厚度仪对特定部分的体脂厚度进行测定并计算肥胖度,课前让学生对测定方法进行资料搜集,课堂上选取有代表性的同学进行真人演示实践操作,全程由学生实践操作,这一方面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此部分知识的掌握更加灵活,记忆深刻,动脑动手能力都有提高,同时,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在期末考核中,此部分知识得分率最高,说明此部分实践教学设计效果显著。在体脂厚度测定过程中,教师主要进行教学节奏的把控、重难点的强调工作,此环节教师教学节奏的把控能力尤为重要,切忌出现“走马观花”的情况。

學习过程的社会属性表明,知识的构建不是个体在孤立的状态下实现的,而是在积极参与团体实践活动中通过讨论、交流和共享来完成的[3]。教学手段上除了教具、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还加入讨论式“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在课堂上针对个别人群或学生个体进行现场膳食调查,4~6个同学一组,展开小组讨论,直接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进行应用,通过小组讨论,做到人人参与,合作总结出膳食调查报告,该环节对于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效果显著,打好课堂实践的基础才能正确地进行课外实践环节操作,不可操之过急。

(三)设计课外实践环节,鼓励学生积极走出课堂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在培养学生学习与认知能力、动手能力,特别是在提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4-5]。食品营养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践教学应具有主动学习情景,使之成为理论课程体系的教学效果强化与应用的有机结合体[6]。除了课堂内实践环节外,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在讲授实践技能知识的同时,开展相应学习情境,进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学生们通过参与选题、文献检索、方案设计与实施等系统的实践教学过程,加深对知识的认知,培养科学思维及创新意识,提高综合实践应用能力,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7]。如讲授“膳食调查与评价”时,安排学生对绥化学院不同年级学生早餐情况展开调查,4人一组自行设计早餐问卷,对调查问卷项目的合理性进行讨论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进行膳食合理性分析并给出合理建议;讲授“食谱设计”及“营养与慢性疾病”时,安排学生对家中老年人进行营养状况调查,依据老年人自身是否具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等因素的综合分析,设计出老人的每日食谱,合理计算每日营养目标值,也鼓励学生对家庭其他成员进行食谱设计;同时,组织学生在进行“东方红社区”活动时进行社区营养知识宣传,在街道对广大市民进行社区营养教育,创造平台,使学生真正做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正面临着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要想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应用型人才具有相当大的优势,食品营养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特别是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创新和教学手段多样等方面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较大幅度的改革才能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近年来,营养与健康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公共营养师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公共营养机构影响力与日俱增,社区营养师的配备是必然趋势,培养能够服务于人群营养科学,评价并指导个体营养状况及膳食营养,指导开展预防与营养相关的常见慢性病的饮食营养工作,具备提出食物营养决策能力的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是地方院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之一。利用课内与课外两种实践教学的方式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是传统课程学习方法与时俱进,是食品营养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可行之策。

参考文献:

〔1〕〔6〕聂小华,孙培龙,等.基于建构主义的《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食品与机械,2015,31(01):275-276.

〔2〕赵永敢.食品营养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3):74-75.

〔3〕里雪珊.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策略初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02):154-157.

〔4〕宁滨.创新型人才培养应把握三个着力点[N].中国教育报,2010-01-28(003).

〔5〕赵秀兰,江长胜,胡必琴.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06):239-242.

〔7〕张辉,严立红,等.环境卫生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探索[J].医学教学探索,2006,5(08):713-715.

(责任编辑 徐阳)

作者:马雪 刘丽美 刁小琴

开放性实验教学中营养学论文 篇2: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摘要:论文以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理论联系实践的专业特色为背景,以学生为主体,以强化实践教学为理念,以提高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效果为目的,构建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该模式提出研究性实验教学的指导理念,明确研究性实验教学的选题原则、适用范围、实施程序、实验成果提交形式和评价标准。

关键词:资源环境科学;研究性;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资源环境科学是协调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新兴学科。扬州大学在原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依托的基础上,为了拓宽专业口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于2008年申报并获得教育部批准成立资源环境科学专业。该专业在原有水土资源、土壤农化分析和环境微生物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增加和强化土壤与土地资源、微生物资源学、肥料资源开发与利用、土壤肥料与植物产品分析、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学、环境监测、环境化学、植物营养学等课程,精心编制专业教学体系,开展专业建设工作。新成立的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专业门类,实验课是该专业教学有机的组成部分,它在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各种实验现象,建立合理的实验模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素质和能力方面的教学价值极为重要。因此,在资源环境科学类专业实验课程在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越来越显示它的重要作用。

实验课是学生进入大学后进行科学实验所开展基本训练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实践课程。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至深的资源与环境类实验教学,在内容上大部分为验证型实验为主,学生在实验前对实验的结果十分清楚;在学习方式上,学生所受的束缚更多,他们被要求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教师或讲义的要求,使用实验室已规定的仪器设备、实验方法,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然后按照规定的格式完成实验报告。这种教学模式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全把学生摆在了被动接受灌输的位置。为此,扬州大学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积极开展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工作,以学生为主体,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能力,特别是在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方面发挥很好的作用,它是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一、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宽泛,特别注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养分资源开发利用、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其中大部分教学内容都跟人们日常的社会生产活动紧密相连,但基于实验平台的构建原则和教学方式的限制,许多实验内容均浅尝辄止,或只有比较简单的示范和机械式的操作内容,缺乏具体的实践操作应用实例,学生掌握起来感觉内容宽泛,不能具体化和灵活应用,缺少深入的实践认识,造成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不能深入和全面。

研究性实验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研究性实验教学强调认知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从主体内部产生认知的需要,认知过程也充分尊重主体的内在性,认为认知是一个自内而外的、由认知主体主动发起的、在一定情境中与主体过去经验相结合的过程。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作为与人们社会实践生活紧密相联的平台性基础课程,需要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采用研究性实验教学方法。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竞争力的目的。然而,开展研究性实验教学必须增设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平台的构建将改变单一的课堂实验教学模式,形成良性互动的教学相长的新局面,从而提高资源环境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大有必要。

二、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的选题原则

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是一个新课题,必须坚决克服用“一个套路”来培养人才实践能力的问题。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方法,而代之以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要减少强制性,增强选择性和开放性。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为基础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时间段内,学生可以打破专业和班级的限制,自主选择实验课题,自主选择做实验的时间。教师在设计研究性实验教学项目时,要注意合理的实验难度,实验项目知识面选择过小或过于简单,都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反之,实验项目知识面选择过大或实验难度过高,学生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生又不能得到全面的训练。因此,设计研究性教学实验项目时,应注意两点:一是选择的实验项目必须有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型,通过查阅资料和自己动手、动脑而有所创新;二是实验项目既不能超出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知识水平,又不能照搬已做过的实验方法,实验项目应有一定的综合型。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的组织实施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准备与逐步推进的过程。起初,只是在专业基础课程《植物学实验》、《土壤与土地资源实验》等少数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中进行尝试,取得明显成效后,才从局部应用逐步扩大到全面推开。当前,在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中提倡研究性教学模式,以进一步巩固研究性教学在该专业教学中应有的地位,使研究性教学贯穿于整个专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全过程。为此,课程组全体教师在研究性实验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从研究性实验教学的思想、方法、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实验教学内容与进程的重新设计与整合。

三、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的适用原则

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实践性教学过程在观念和方法上从单科性向综合性转变、从认识性和继承性向科研性转变、从验证性向创新性转变、从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变、从传统内容向新知识与新技能转变,这是研究性实验教学的必然趋势。资源环境科学研究性实验教学的实验类型有三个:一是最简单的验证性实验,这种实验在教材中给出实验要求、仪器和试剂,以及给出详细的实验步奏,要求学生按照教材要求,完成实验;二是较简单的设计性实验,这种实验在教材中给出实验要求以及给出实验所需大致仪器和试剂,要求学生设计出操作步骤,并完成实验;三是较完整的综合性实验,这种实验在教材中只给出实验目的和要求,需要学生自己选取和制定实验仪器、试剂和操作步骤。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或者各实验课程前期的几个实验,适宜于第一种最简单的验证性实验;而对于已开设相当科目专业课且已经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学生来说,除了要做较简单的设计性实验外,还应进一步做较完整的综合性实验。

四、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成果提交形式和评价标准

在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课程考核中,改变传统的一个“实验报告”定全局的模式,实行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课内验证性实践与课外设计及综合性实践相结合的全程评价体系。学生实验课程的成绩构成包括验证性实验成绩、设计性实验成绩和综合性实验成绩,按一定比例综合成实验课程总成绩。验证性实验成绩来自于对学生的课堂验证性实验操作与实践能力的观察,课堂讨论、课外实践与社会调查、科技创新中的表现等。开课前,将研究性实验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公开告知学生,让学生知晓并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及时了解自己在构建知识体系中的成绩和不足,使考核评价变成鞭策学生继续学习和不断进步的动力。验证性实验课程结束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设计性及综合性实验方案,是研究性实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方案体会到从实验立题、资料查阅、开展专题调查研究,到完成实验方案的全过程。研究性实验中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题目由学生自主拟定,并在课堂上介绍形成实验课题的思路及其实验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对所设计实验的熟悉程度、方案的成熟度及可行性,并结合后期实验过程中的流畅度及所获实验结果的可信度,给学生相应的评价。

五、结语

对于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年来,相继建立资源环境科学类学生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平台,引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的创新能力明显提高,获得国家、省、校级实践与创新项目资助,并在各级科技学术竞赛中获奖。教学效果显示开展研究性实验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学内容的延拓,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和自主探索的能力,这正是研究性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建林,何苏勤,孙洪程.构建实验教学平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5,22(4):9-11.

[2]杨晚生,梅胜,张吉光,夏蓓娅,郭晶.“建筑环境学”实验教学平台的设置于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18-120.

[3]张林,付卫卫.构建实验教学平台优化实验教学过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9-15.

[4]卢楠,刘宪华,鲁逸人,秦璐璐,季民,赵林.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环境学科实验教学平台建设[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108(2):73-74,111.

[5]丛蕾,蒋家慧,郭恩棉,刘平,刘福恒,刘智军.实验教学平台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2):117-119,125.

作者:单玉华 柏彦超 赵海涛 王小治 封克 钱晓晴 盛海君 尹微琴

开放性实验教学中营养学论文 篇3:

高职《食品营养与卫生》教学改革新探索

摘要:为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适应面向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应以《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的教学改革为研究课题,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为核心,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培养学生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实际工作技能。

关键词:高职;食品营养与卫生;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食品营养与卫生》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课程,是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加工、农产品质量与检测、餐饮管理等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在增进人民体质、疾病防治、提高健康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培养面向企业、高层次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如何组织好教学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会学生怎样学、学什么,是教师教好这门课、学生学好这门课的关键。笔者拟结合多年讲授这门课程的实践,从课程整体设计、深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考核形式等方面谈一些具体做法。

坚持“必需、够用”原则,

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要广泛调研食品行业企业,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对食品行业岗位需求进行分析,遵循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的需求为依据,围绕职业岗位所需要的食品营养与卫生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重新设计课程内容。根据食品行业企业对员工职业核心能力要求,结合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公共营养师、营养配餐员等岗位的能力和知识结构,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紧密结合食品、餐饮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将公共营养师和营养配餐员技能鉴定的内容融入《食品营养与卫生》的教学中,构建四情境、七模块的整体教学内容,将职业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中,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并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比如,将过去不同人群对营养的需求整合为任务——对不同人群进行营养配餐,既可加强学生对营养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体现“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

通过《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既能够掌握营养素的功能、食物的营养价值、营养与疾病、食物污染与预防、食物中毒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能具备从事膳食调查、食谱设计、营养咨询及卫生监督与管理等职业工作的技能。要将传统学校教育与社会职业教育相结合,将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紧密结合,为后续的《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工艺学》等核心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也为考取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如公共营养师、营养配餐员、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等做好铺垫,为学生今后独立从事食品营养和安全卫生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调整教学内容,

注重前沿性与实用性

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发展迅速,总产值以20%的速率递增。食品行业的发展使人民的膳食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动物性食品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居民的营养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但是,由饮食引起的各种疾病也迅速增加,如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等,据报道,我国身体超重者近三亿人,肥胖者七千多万人,社会每年要耗费大量资金用于这些疾病的防治。现代食品行业更加重视对食品安全的控制,提倡营养、生态和健康的饮食方式,国家愈来愈重视国民营养状况的改善,公共营养师制度已经在餐饮业和社区中推广和应用。另外,近几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恶性事件不断发生,有关劣质食品的报道层出不穷,如劣质奶粉、劣质面粉、劣质大米、劣质豆制品、染白粉丝、注水肉、苏丹红、福寿螺、毒火腿、瘦肉精、红心皮蛋、黑心月饼,以及2008年9月份曝光的“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等,一起起事件怵目惊心,轻者致病,重者致人死亡。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

新职业的不断出现、社会需求的增加、行业的变化对人才也提出了新的需求。根据这些变化,本课程应及时调整内容,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课程内容应重视对公共营养师、营养配餐员等职业岗位在人才素质、科技文化知识,特别是营养卫生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使食品从业者不仅在素质方面,而且在运用营养卫生科学知识和有关技术方面,都具备解决食品加工、餐饮管理、营养教育中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职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择教学内容,并设计成6个典型工作任务,穿插于理论教学中进行,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使理论知识实际化、技能化。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反映社会和行业的需求,体现国家政策在行业生产中的指导作用。例如,及时调整和增加“膳食指南和膳食宝塔”、“食品安全法”、“新的食品安全問题”等内容,增加课程对行业的适用性和针对性。

根据对课程目标及职业能力目标的剖析,我院课程组在教学内容上做了大胆尝试,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了构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针对食品检验工、营养配餐员、公共营养师等职业活动领域,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为逻辑顺序,组织构建了“四情境、七模块”教学内容。

四情境:人体营养素的需求;社区营养;食物污染与预防;食品生产企业卫生管理。

七模块:人体的营养需要;各类人群的营养;营养配餐;社区营养;食品的污染及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食品生产企业的卫生管理。

改进教学方法,增强

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食品营养与卫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对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非常重要。我院课程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摸索,并不断实践,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 将近年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引入教学体系,根据讲解每个知识点的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通过在教学中对经典案例的深入分析,引出理论内涵,对案例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进行剖析,将理论知识与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对应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讲授蛋白质的需要量时,结合奶粉中含“三聚氰胺”导致“大头娃娃”等事件进行案例讨论,以强调蛋白质对人的重要作用和营养功能,既可让学生掌握蛋白质在膳食中的重要性,又可为项目食谱的编制提供理论知识基础。

任务驱动法 课程教学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课程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主线,将完成工作任务必需的相关理论知识构建于项目中,使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工作方法,训练职业技能,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如在一般人群的营养配餐技能训练中,首先由教师讲解配餐的基本方法,然后将学生分组,每4~5人为一组,每组领取一个工作任务,根据不同人群的生理特点和营养需要,设计一日带量食谱。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在课堂上展示作品,进行汇报。与此同时,其他组成员和教师对设计的食谱进行评价、提问、建议及改进,最后打分。通过这项技能训练,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学中做、做中学”的一体化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动手能力差的教学模式,缩小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开放式实践教学法 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到校内餐厅、饮食区进行调查分析,到校外参观食品厂、医院等,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环境,使学生了解生活和企业实际。教师针对社会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拟定一些题目,对学生进行培训,明确目的、内容、方法,使学生意识到食品营养学与生活密切相关,许多慢性疾病与饮食密切相关,如为什么要对糖尿病人进行食谱设计、肥胖者为什么还会缺乏营养等。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到社区宣传营养学知识,进行常见病、多发病的营养防治及人群营养知识的调查,为特殊病人提供相应的饮食指导,宣传培养良好的膳食习惯的意义,纠正营养失调状态,把整个社区作为学习环境,把原有的学科课堂与现实的活动课堂有机结合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必备的食品营养与卫生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得到培养。学习结束时,学生应达到具备国家公共营养师、营养配餐员、食品质量管理体系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9001和HACCP)内部审核员等职业资格的水平。

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院课程组制作了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并收集了大量的视频资源,任课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影像技术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形象生动,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掌握知识要点。利用模型、图表、教学资源库,解决课程教学难点,对一些难以讲授或枯燥的教学内容,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各种疾病的危害等,可充分利用影像资料播放,静态与动态相结合,使学生如临其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要及时将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营养配餐软件引入教学,使用营养配餐软件进行营养配餐设计,可以省去反复计算和查找数据的麻烦,方便学生进行营养成分计算、营养配餐及营养评价,使配餐变得方便快速,增加营养配餐设计的现代科技元素。

要开通《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网站,并应能有效共享课程标准、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实训指导、习题库、试题库、职业技能自测题库、食品安全法等方面的内容,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利用在线测试系统及时检验学习效果,根据反馈,学生可以有针对地再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要开设网上讨论专区,课题教学团队每学期安排专任教师负责网上答疑,实现教师与学生网上交流与互动,课题教学团队教师及时跟进前沿技术,并将内容更新到网站上,通过网站实现师生互动、学生研讨、自测自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改革成绩考核方式,

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

课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在过程考核中,将本门课程分为6个训练任务,其中基础知识的考核融入训练任务中去,如让学生结合自身营养状况对自己进行营养配餐,学生可以通过计算自己一天的能量消耗,对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根据一天的膳食摄入情况进行食谱编制,通过食物营养成分计算表、膳食评价表、营养素与来源分配、一日三餐能量分配以及能量来源分配等,对自己编制的食谱进行营养评价,再根据所学知识对食谱进行改进。通过此项综合练习,既可促进学生对营养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可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培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要将学生团队和各个成员在团队任务等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计入考核成绩,过程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60%,期末考核主要是对操作技能的综合考核,占总成绩的40%。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都是通过一次性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衡量的。学生要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不是掌握职业技能的多少,而是记忆知识点的多少。同时,传统的考核方式在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面,也主要是停留在从理论上考查学生是不是知道实验过程,很少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实践考核,即使考核了,内容和方式也很单一,基本上无法体现培养面向企业、高层次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要改革成绩考核形式,强化过程考核,使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转移至日常的学习和积累上,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对我院近两年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表明,毕业生在相应的工作岗位上表现出了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食品营养和食品卫生管理操作技能及良好的职业素质。来我院招聘毕业生的单位络绎不绝,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由此也可表明,我院在《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中的改革较好地顺应了新时期高职教育培养面向企业、较高层次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发展潮流。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创新体系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新时代、新环境下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晓娜.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10(9):557-558.

[2]姜忠麗,代岚,王俊伟.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 11(27):87-88.

[3]尹晓菲,胡艳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谈[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102.

[4]徐美燕.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J].教育与职业,2005(8):65-67.

[5]封锦芳,肖荣,苑林宏,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案例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增刊):298-300.

[6]郑立红,李春华.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68-74.

[7]彭辉辉,李萍,袁河清,等.高职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实践考核方式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7(24):47-49.

[8]张焕新,臧大存.高职畜产品加工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8(10):82-84.

作者简介:

张焕新(1972—),男,博士,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科技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食品营养与卫生的教学与研究。

作者:张焕新 张伟

上一篇:国企经营者激励机制研究论文下一篇:当代房地产广告艺术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