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改革的动物营养论文

2022-04-29

摘要:翻转课堂是受到教育界热烈响应和广泛认可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翻转课堂存在许多优点,同时也有一定的弊端。不同课程翻转课堂的具体设计有各自的特点。《动物营养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文系统描述了通过建立专业基础课知识库、建立动物营养教学视频库、建立重难点知识库的方法,把翻转课堂融入动物营养教学的过程中。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基于教学改革的动物营养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基于教学改革的动物营养论文 篇1:

高职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基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成为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对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校企共建实验实训基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构建各层面专业诊改体系;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职业资格培训机制;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在高职饲料动物营养专业改革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创新创业;改革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成为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为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师生,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积极推进教学、科研、实践协同育人,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人才培养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本项目旨在推进高职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与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模式,将企业生产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探讨饲料在生产、检测、营销过程中的创新创业模式,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1 研究内容、目标及解决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依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建专业指导委员会,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职业能力课程,制定专业教学标准,探索双轨育人机制;完善学院教师和企业专家“互聘授课”办法,实行教师和学生企业经历证书档案制度,开展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建立“学生(学院)→学徒(学院+企业)→准员工(企业跟岗)→员工(企业顶岗)”的人才培养机制,保证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有机统一,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1.2 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依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现代学徒制“学校专业教育+企业在岗培训”的双轨制(2+1)人才培养机制。第一、二学年利用校内资源完成文化课、专业课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第三学年利用企业资源,基于“现代学徒制”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尽可能利用全真的企业环境实施“情境”式教学,通过师带徒岗位培训学习方式,保证学生的 “专业基础训练→专业模拟训练→专业实战训练”递进提升,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

1.3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依据专业课程体系能够满足“行业发展、职业素养、工作岗位和创新创业”的设置原则,建立“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创新创业课”相统一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双基地+双导师+多岗位”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求按照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共建适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的系列教材,主要包括《动物营养与饲料》、《饲料质量检测》、《配合饲料生产与营销》、《畜禽饲草饲料加工》等,并力争通过2~3年的时间将《动物营养与饲料》建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饲料质量检测》建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配合饲料生产与营销》、《畜禽饲草饲料加工》建成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1.4 培聘结合,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根据学院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现有的师资数量和结构,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鼓励专业教师走向企业,通过实践锻炼、技术服务、科学研究、实习指导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聘用企业专家和一线技术员参与相应的课程教学、专题报告和实习指导。尤其是通过“现代学徒制” 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加大兼职教师的聘用力度,吸引企业兼职教师积极参与核心课程的“现代学徒制”教学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从而构建“专兼结合、互聘授课、相互融通”的高素质、高技能专业教学团队。

1.5 校企共建实验实训基地

优化提升校内实训室实训条件。在现有动物营养分析室、动物饲料检测室、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室、精密仪器实训室等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基础上,完善校内实训室仪器设备的配置。依托甘肃傲农饲料科技有限公司继续建设武威市饲料检测技术中心第三方实验室,新建畜禽饲料配方实训室。

优化提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在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管理运行机制建设的基础上,按照优势互补、人才共育、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原则,新建校外实训基地,推行合作教师制度,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

1.6 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项目

1.6.1 饲料生产创新创业项目

饲料原料加工项目:饲料生产与加工新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畜牧业生产实践中,使畜牧业生产效益大大提高。如秸秆软化、热喷、压块、青贮、碱化、氨化、膨化、制粒、微贮、酶制剂处理、粉碎、混合等,在畜牧业生产中显示出巨大作用,促使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通过创新创业训练,在学院各个养殖场配备饲料原料加工的基本机械设备,研发新技术,如生物颗粒饲料的制作工艺、秸秆酶解技术等,将其应用于畜禽养殖,并推广应用。

饲料配方设计项目:通过学院教师和饲料企业专家培训,学生根据不同畜禽对各种营养素的营养需要和常用饲料的营养成分。学习交叉法、代数法、试差法配方设计以及配方软件的使用。从事饲料配方师岗位,最终开发出一套能提高畜禽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的配方,提供给养殖户使用。

配合饲料生产项目:学习原料接受设备、初清筛、粉碎机、配料秤、混合机、制粒机、膨化机、破碎机、打包机等设备的使用。精通工艺流程,在饲料企业中控室能操作控制配合饲料生产工艺流程。从事饲料品管员、饲料中控工的岗位。同时结合学院办学特色,学生可以申请大学生创业资金资助项目,开办小型饲料加工厂,运营生产饲料,銷售饲料。

1.6.2 饲料检测创新创业项目

2016年5月,甘肃傲农饲料科技有限公司与学院畜牧系商谈校企合作相关事宜。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共同合作培养人才等方面的合作细节进行了商谈。双方均表示,愿意在工学结合中合作共进,在谋求发展中合作共赢。在学院饲料分析实训室的基础上建设第三方实验室。为武威地区各养殖场及饲料厂饲料分析提供方便。做到教学与社会服务对接,有利于加强对武威市饲料的安全治理,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饲料安全问题。学生最终能够从事饲料检验化验员的岗位。

1.6.3 饲料营销创新创业项目

通过市场营销模拟、营销案例分析、市场营销策划、市场调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结合企业专家培训,学生能够走向市场,从事饲料营销职业岗位。可以通过“互联网+”等营销模式,开发市场,能销售企业或者自己生产的饲料,并为养殖客户做技术服务。

1.7 构建各层面专业诊改体系

与企业共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常态化专业诊改机制,形成专业质量年度报告;吸纳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教学评价;建立校企双元评价机制,及时监测学生学习达标情况,定期调查毕业生履岗能力;建立教师激励提升机制,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双重管理、双重认证制度,企业按照员工管理制度教育管理考核学生,学校委派专任教师和聘请企业技术员管理教育学生,建立校企合作双重管理制度。对综合成绩合格的学生由学校确定,企业认证,校企共同颁发相应的企业工作经历证书,实行学生实习企业经历证书制度。

1.8 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依托第三方实验室及甘肃傲农饲料科技有限公司等教学科研试验基地,校企共建饲料安全与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开展人员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咨询、项目开发等社会服务,提高饲料企业的自检能力和质量管理能力;面向饲料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推广与服务。

1.9 完善职业资格培训机制

依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配合国家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013站,完善职业资格培训机制,认真开展国家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完成饲料检验化验员、饲料配方师、饲料品管员、饲料中控工、饲料配料混合工职业资格鉴定。

1.10 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库

以现代媒体技术为载体,本着“共建、共赢、共享”的原则,校企共建覆盖本专业各项技能的集图片、电子教材、试题库、课件、动画案例、微课、慕课、音频、视频、仿真软件及远程协助为一体的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信息化教学资源库,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联合校企合作企业,共建“互联网+”专题网站,拓展学生学习资源,服务合作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网络平台,展示校企合作成果。

1.11 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

积极申请引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引进国际标杆高职学院先进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对接国内外知名企业、高职院校,培养一批视野开阔的骨干教师队伍,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促进教师职业能力和科研水平的全面提升。开展专业建设、课程设计、课程开发、教学模式研究等能力培训及专业技术能力培训。

通过项目建设使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特色更加明显,“现代学徒制” 人才培养成为实现产教融合、工學结合的重要途径;学生接受学校专业教育和企业在岗培训“2+1”双轨育人制度更加规范,专业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特征更加突出;基于“现代学徒制” 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的教学资源库投入使用;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充分满足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需求,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走向成熟;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顺利开展,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逐步完善;教师与国内外培训机构、知名院校及企业的合作交流顺利开展,执教能力显著增强,专业视野得到拓展;“互联网+”专业信息网站成为师生及企业员工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学生的培养质量得到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得到提升。

作者:刘瑞玲 王香祖

基于教学改革的动物营养论文 篇2:

翻转课堂在《动物营养学》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摘要:翻转课堂是受到教育界热烈响应和广泛认可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翻转课堂存在许多优点,同时也有一定的弊端。不同课程翻转课堂的具体设计有各自的特点。《动物营养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文系统描述了通过建立专业基础课知识库、建立动物营养教学视频库、建立重难点知识库的方法,把翻转课堂融入动物营养教学的过程中。该方法也可以为动物科学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翻转课堂;《动物营养学》;应用策略

《動物营养学》是各大农林院校动物科学专业中的核心基础课程[1]。该课程以单胃和反刍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阐述不同营养素在动物体内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及其营养生理功能。作为大三学期中设置的专业必修课程,《动物营养学》的学习需以动物学、组织解剖与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的扎实基础为前提[2]。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将直接影响《动物营养学》的教学质量。如何能够让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进行充分复习,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近年来,翻转课堂的出现为《动物营养学》的课程教学指出了重要的可行途径。目前,在教育学上,反转课堂尚无明确定义。国内学者普遍认同的方式是把白天进行课程讲授,晚上进行作业和复习工作的过程翻转过来,即学生在晚上学习新知识,白天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和作业的答疑过程[3,4]。这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了重新规划。新型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将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改善基础教育成果打下基础。

一、传统《动物营养学》教学中的问题

1.缺乏充足时间复习基础知识。《动物营养学》对基础知识的需求较大。我国农林院校大部分基础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教学授课阶段主要处于大一、大二年级。大学期间的学习缺乏系统的总结归纳复习,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出现基础知识储备不够完善的情况。而目前,专业课学时的精简又使得授课学时难以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复习。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动物营养学》的教学学时从早年的60个学时缩减到40个学时,而近年来又进一步缩减为32个学时。这些变化使得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能对教学大纲核心内容进行系统讲述。因此,学生普遍感觉课程难度较高,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2.教学手段单一。《动物营养学》是基于动物生理生化的系统教学。许多生理过程,若只是通过语言讲解,很难达到教学效果,需配以视频和动画教学。目前,《动物营养学》的教学授课时间,普遍只有45分钟,只够完成相关的课程讲授。在课堂上,大量播放相关视频是不可取的。因此,简单的语言讲述,容易导致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出现学习效率较低、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系列问题。通过课后学习,学生可以针对性地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内容进行学习,而相对了解的内容部分可以跳过,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3.不同水平学生教学不易平衡。学生的基础不一致,导致在课堂上,即使教授一样的知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仍有差异,这取决于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尤其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相对较少的学生而言,更容易出现对重难点掌握不完善的问题。因此,如何让基础薄弱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对相关知识进行补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之一。课后的提前自学是让学生自己完善相关缺漏知识的适宜时机。

二、翻转课堂的教学优势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核心的问题就是由于时间有限导致的授课课时量较少、教学手段单一、基础知识复习储备不足等,而翻转课堂正好在时间上弥补了这一缺陷。学生通过在课前提前学习,可利用教师所提供的大纲、PPT和视频等资料,系统学习《动物营养学》的相关知识。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针对自身知识的相关缺陷,提前有目的和针对性地对相关知识进行补充。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进行系统地讲解和剖析。翻转课堂具有如下优点。

1.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观看核心视频。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可以反复观看教师制作的精良视频。通常来说,翻转课堂中的视频时长相对较短。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反复观看;针对自己的知识缺陷,认真阅读相关的辅助材料。

2.学生带着问题去上课。学生通过视频学习后,必然会有部分知识难以理解,学生将疑难问题带入课堂,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针对性地讲解,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学习时间,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度。

3.提高课堂与学生的互动性。学生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可以将大量的作业带到课堂上完成。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问题。对作业的答疑解析,正是现阶段学生最需要的辅导方式。翻转课堂可以让教师更加注意程度相对较差的“问题生”,通常这些学生的作业问题更加明显。他们的问题在课堂上会表现得更为突出,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解析。

三、翻转课堂在《动物营养学》教学中的实施建议

在《动物营养学》的学习过程中引入翻转课堂有诸多手段,具体实施建议如下。

1.建立专业基础课知识库。由于《动物营养学》在学习过程中需用到的基础知识较多。本课程在建设过程中需根据每章节课程内容,以《动物学》、《组织解剖与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为参考,提供对应的核心储备知识。例如在介绍蛋白质营养的章节中,需补充的材料有:①《组织解剖与胚胎学》中有关肠道形态和结构和肠细胞分类的知识;②《动物生理学》中有关肠道消化吸收的要点;③《动物生物化学》中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到四级结构的定义和氨基酸的定义与分类的知识;④《动物学》中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胃肠道的消化生理特点对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对上述知识进行查询和学习补充。

2.建立动物营养教学视频库。针对动物营养教学部分的抽象教学内容,建立相关的知识库。例如,糖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过程视频,猪SID手术技术视频,猪血管造瘘技术视频等,这些抽象的基础知识和技术手段在视频的辅助下可以变得通俗易懂、容易理解。需指出的是由于专业限制,教学视频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引入专业的视频拍摄、剪辑、编辑和美化的相关人员,保证视频的质量。

3.建立重难点知识库。在教学过程中,每一届学生都可能会出现类似的学习问题。通过在课堂上和学生的互动以及在课后和学生的交流,了解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通常这些问题的专业性较强,学生掌握的难度较大。这样可针对历届学生的情况,基本建立本课程的重难点大纲。在翻转课堂的教学环节中将其作为核心的知识点进行阐述。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是我国未来教学改革的可行途径之一。翻转课堂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翻转课堂与具体学科相结合,需根据不同学科各自的特点进行融合。本文提供了笔者在《动物营养学》课程中,使用翻转课堂的具体应用策略,为在一线教学相关课程的教师,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蔡传江,李浩,张璐通,杨欣,曹阳春,杨小军,姚军虎.《动物营养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家畜生态学报,2017,(12):93-95.

[2]张晶,丁雪梅,沈景林,丁洪浩,赵云,金永成,牛淑玲,周长海,房恒通,史旭东.动物营养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8):253-254.

[3]金陵.“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9):18.

[4]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2012,(4):46-51.

作者:张世海 管武太

基于教学改革的动物营养论文 篇3:

“雨课堂”在动物营养学教学实践中的改革探索

摘要:“雨课堂”作为紧跟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必将成为现行各类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试金石。文章就动物营养学课程在传统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与作者通过“雨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发现“雨课堂”能够弥补传统单一授课模式存在的一些不足。

关键词:“雨课堂”;动物营养学;教学模式

动物营养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是动物科学及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动物营养学是学习动物科学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是家畜繁育和各种动物的饲养管理的必备前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目前的大学生已经习惯于通过网络查找信息并获取知识,而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的网络化信息时代需要,相较传统的教师输出、学生输入的单向授课模式,清华大学推出的“雨课堂”教学模式加入了更多的师生互动环节,可以有效管控课堂秩序,例如签到功能,可以较短时间内了解学生签到率,节约时间;弹幕功能,可以弥补中国学生不善于表达自己想法的缺点;选择题功能,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及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基于“雨课堂”具有的以上优点,笔者将目前动物营养学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雨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动物科学专业课和动物营养学课程教学中的效果进行比较,旨在探索该种教学模式应用到专业课堂的可行性。

一、互联网时代下“动物营养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动物营养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基本任务在于揭示和阐明动物生存、生产、做功所需要的营养素,以及动物与饲料养分间的供需平衡规律,从而为提高饲料养分利用率、节约饲料成本、充分发挥动物的潜能、防止对环境污染提供理论知识。尽管现代各种技术的发展较快,关于动物营养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较多,可是大纲中关于动物营养學基础理论的创新部分却较少。而且该课程属于动物科学的专业基础课,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关于该课程的大纲及全部授课的课程内容,对于这种理论性较强,有限时间内讲授基本知识点没有太多创新的条件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并启发学生对该课程涉及的知识点的思考显得尤为重要。

1.课堂互动有限。中国学生习惯于中学时代以教师传输知识为主这种单一的听课模式,而大学实行的学分制体系和中学有非常大的差异,随着大学的扩招,师生比不断减小,教师不可能像中学时那样关注到每一位同学,同时大学教师也认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非常重要,而鉴于现在对高校教师提出的各种教学改革和繁重的科研任务,教师也会选择在课堂上拼命讲,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输入更多的知识点,种种原因势必会使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时间减少,使得课堂气氛沉闷,特别是坐在后排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很难在整堂课中紧跟教师的节奏。

2.课堂教学拓宽不够。尽管动物营养学课程是以基础理论为主,但是在实际生产养殖过程中由于营养素缺乏导致的一系列实际案例有很多;而且随着学科发展,动物营养学也在深入发展,如氨基酸营养的深入研究,各类动物饲养标准参数的不断完善,卢德勋先生提出的系统动物营养学概念,康奈尔大学提出的净碳水化合物和蛋白体系(CNCPS),反刍动物的瘤胃微生态系统等,教师在课堂上有限的学时范围内没办法拓展如此多的新知识点和研究进展,现行的课程大纲基本按照教材框架设计,基本围绕传统理论知识点展开,几乎不涉及最新的一些理论体系,较少有对最新研究进展和实践案例的分析。因此,课堂上关于动物营养学最新研究进展及实践案例的拓展空间也相当有限,使得学生缺乏对该课程的深入思考和兴趣激发,特别是关于一些前沿的科学问题更是无从得知。

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网络化和信息化在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广泛普及和影响,目前的大学生习惯于将手机随身携带以获取知识或进行其他方面的娱乐活动,甚至有个别学生会对手游上瘾。大学采用和高中阶段截然不同的学分制度,使得有一部分学生适应不了这种完全自主的学习模式,加上教师采取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难免会使后排学生自律性差,从而不自觉地玩手机,教师也认为大学生均已成年,会做到必要的提醒和教育,但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去全程管理班级内的所有学生,特别是坐在后排玩手机的学生,这就更加助长了学生课堂上玩手机的不良之风。因此,如何积极利用学生用手机的习惯,将其延伸到课堂的学习非常有必要。

4.评分标准不合理。目前采取单一的考核机制,平时成绩30%+期末试卷成绩70%,其中平时成绩基本上依赖学生出勤率和一些学生的提问进行考核,这样实际上缺失了对自主学习同学的认可和评价。而动物营养学课程偏理论,学生靠死记硬背教师上课讲的最基本的一些定义和影响因素等完全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期末成绩,这种单一的考核模式也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在生产中应用的融会贯通,这样导致更多的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概念性的知识点,而不会综合应用,因此也不利于该课程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雨课堂”的应用及优点

清华大学推出的“雨课堂”实现了电脑和手机的链接,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参与课堂学习,特别是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教师可以上传一些和章节相关的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实践案例,让学生提前预习并提出问题,还课堂主动权于学生,这样极大地调动了这一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1.优化教学资源。动物营养学的教学内容优化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两大主题进行。目前农业院校和动物科学有关的专业均开设该课程,甚至外文网站上也有该课程的相关授课视频,而且关于动物营养学研究的各种科技论文也有很多,传统模式很难将如此多的资源快速转移到课堂上与学生分享。“雨课堂”教学模式可在课前将相关文件和视频同步到微信“雨课堂”公众号上,上课时可将这些内容随时发布在课堂上,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通过手机可以实时查看相关教学内容,同时可将一些知识点和教师的授课内容进行对比,并进行实时互动,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提问也强化了教师进一步提高自己理论水平的必要性,避免了教师将一套PPT课件连续使用多年的不良习惯,同时弥补了单一教学模式的乏味和空洞的缺点。

2.提高學生的学习积极性。“雨课堂”模式可随时进行的签到,目的是将学生纳入课堂教学要素之中来,更多地、主动地参加思考和讨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弹幕功能可使学生通过手机端随时将听课意见反馈给授课教师,教师也可以不断地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实现了教师自我改进功能,同时教师监控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即时查看统计结果,更加精准地讲授知识点。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也会被调动起来,也比较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学习和思维习惯。

3.平时成绩评分机制更合理。相较于传统的通过出勤率考核学生的平时成绩,“雨课堂”的授课模式更加合理和具有公正性,笔者利用“雨课堂”软件实现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上课前将每章节的教学内容(PPT课件、电子讲稿、课后习题、问题库)上传至学生班级,方便了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所有的点名和回答均出自随机模式,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答题次数以及布置课前课后学习的参与度进行综合评价,确定该学生的平时成绩,较传统模式依赖出勤率和偶尔提问,完全可以反映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同时也可以把学生课后玩游戏等不良习惯纠正过来。

三、结语

在动物营养学课程学习中,通过“雨课堂”软件实现考勤、随机点名抽查、问答积分等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学生对该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艳,尚秀全,张奇勇.“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矿井通风教学模式改革摭探[J].高教与成才研究,2019,(06).

[2]黄业伟,向泽敏.“雨课堂”教学模式在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7):261-262,265.

[3]高杨.基于“雨课堂”的案例式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教育在线,2019,(03):131-132.

Key words:"rain classroom";Animal Nutrition;teaching mode

作者:郭雪峰 雷红

上一篇:农民工文化消费状况分析论文下一篇:信息化临床营养学科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