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的探究论文

2022-04-15

【摘要】在当前的脱贫攻坚战倒排工期的关键时期,需要应用大数据技术对扶贫开发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大数据网络确保教育精准扶贫信息真实准确,推动精准扶贫过程公正透明,及时了解贫困家庭子女的动态需求,提高扶贫资源配置的精确性。把大数据技术运用到教育扶贫领域,通过扩大信息采集渠道,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和加工效率,为扶贫决策提供精准、有效的数据支持,助力精准扶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扶贫的探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扶贫的探究论文 篇1:

发挥中职农类专业教育优势助推农业发展和精准扶贫的探究

摘 要 中职农类专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对促进社会发展与提高国民经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程的加快,中职农类专业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的现代化转型发展,可为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助力。基于此,主要从中职农类专业教育的优势视角出发,阐述其在助推农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同时针对其助推精准扶贫而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 中职农类专业;农业发展;精准扶贫

我国是农业大国,加快农业发展脚步尤为重要,其不仅能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而且对提高国民经济水平有积极作用,要想发展农业,必须加强人才培养。中职农类专业教育能够有效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使之保持较为先进的农业理念与农业技术,科学高效地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从根本上提高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

1 发挥中职农类专业教育优势的作用

1.1 为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给农民带来了一笔可观的经济收益。但伴随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成本明显增加,如农业种子、农资等价格有明显上涨趋势,从客观角度看,粮食增产并未给农民带来更多利润。加之人们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消费水平也明显提高,对农产品质量要求更高,我国农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中职农类专业教育可以为农民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积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使之具备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素养与较高水平的技能,从而投身于农业事业中,有利于解决诸多农业矛盾问题,并实现农业增质增产的目标,可有力推动农业发展进程[1]。

1.2 加快农业发展转型进程

现代化社会背景下,促进农业发展转型极为必要。目前,我国农业仍处于从小农生产向现代农业转型过渡的发展阶段,因此农业生产活动中,有必要加强对先进农业种植与管理理念、高水平技术等方面的应用,以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民是支撑农业发展的主体,但我国大多数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不仅缺乏科学种植的思想观念,而且对农业新技术的使用较少,难以有效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而中职农类专业教育的发展,对培养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人才提供了有利契机,加快了农业发展转型进程[2]。

1.3 有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

要想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必须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使农民利用新型经营管理理念,深入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主要有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而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其综合素养水平决定了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质量。近年来,我国在诸多省份推行试点工程,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合作社管理者的学历水平普遍偏低,最高学历为高中。中职农类专业教育为农民提供了继续教育的机会,可有效提升经营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水平,促使其构建高质量的新型農业经营体系。

2 发挥中职农类专业教育优势助推精准扶贫的措施

深入贯彻落实中职农类专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农业技能水平,在助推精准扶贫工作与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层次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3]。

2.1 思想观念转变,聚焦精准扶贫

在现代农业建设进程日益推进的背景下,精准扶贫工作更加深入,因而应充分发挥中职农类专业教育的优势,积极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以达到聚焦精准扶贫的目标。基于中职农类专业教育,政府部门应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集中培训,通过推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在结合区域实际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农业,以加快农村脱贫的步伐。1)应向新型职业农民推广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将新技术带给农民,以增强农民的现代化农业意识。2)对于新型职业农民而言,在农业职业教育中,应促进培训工作向培育工作转化。例如,针对农民的生产需要,对其加强单项技术培训活动,为其后续农业生产提供跟踪式指导服务,确保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培育高素质的职业农民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4]。

2.2 合理制定规划,面向精准扶贫

随着农业普查与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深入开展,相关部门对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等情况有更为全面的了解,有利于工作者及时找到精准扶贫工作的短板,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借助中职农类专业教育优势,找准发展差距,确定合理的规划,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力度。1)开办教学班,面向初中及以上学历的贫困家庭招生,年龄限定在50岁以内。一方面,增强学生服务农村的意识,使之在学有所成后,可投身于现代农业发展事业中;另一方面,设定弹性学制,运用“半农半学、农学交替”的方式施教。2)在农职教学校创建良好的创业平台,实现学校与区域内新型农业组织的高效合作,采取“创新创业+技能培育”的模式,为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学生创造良好的创业机会,缓解地区就业压力[5]。

2.3 精选扶贫对象,助力精准扶贫

在精准扶贫工作深入开展中,应发挥中职农类专业教育的助力优势,精选培育对象,积极拓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目标。扶贫先扶智,因而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应先为贫困子女提供有效的扶持,帮助其完成学业,促使其具备较高水平的文化素养。此外,中职农类专业教育的对象还可包括退伍军人、回乡农民工、村干部等,针对扶贫对象的实际特点,积极创建与完善有特色的人才培训模式,全面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知识素养、技术水平。与此同时,农职教学校应组建一支高素质教师团队,为职业农民培养提供雄厚的师资实力,鼓励教师根据区域农业发展实际,编写相应的教材,为实现针对性教育创造有利条件[6]。

2.4 加强农民培养,实现精准扶贫

在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中,相关人员应重视整合资源,并加强教育管理,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水平。1)应加强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为中职农类专业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例如,可成立专业化教师队伍、完善人才培训体系等,针对精准扶贫工作实际需求,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2)政府应加强指导与支持,从选择培训对象到完善管理机制等一系列环节中,分别指派专人进行把关,真正意义上发挥中职农类专业教育的培育优势,孵化专业人才,加快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的发展进程。3)政府应创建专项经费制度,为助推农业职业教育深入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在此过程中,要加强对农村留守人员、外出返乡农民工、农业合作社负责人等对象的培训,使之优先接受教育,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生产技能。

3 结语

现代化社会背景下,促进农业发展与实现农民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除了政府政策的支持外,还需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更新农民的思想观念,提升其知识能力。中职农类专业教育的发展,可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可为深入开展扶贫工作与加快农业发展转型提供前提。与此同时,充分发挥中职农类专业教育优势,通过采取一系列手段,加快新型农民的培养进程,可为精准扶贫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 赵瑞阳,马坤.基于精准扶贫的浙江省生态农业电商发展研究[J].营销界,2020(38):57-59.

[2] 张婷.浅谈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0(08):32-33.

[3] 潘玉颖,梁彩花.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扶贫工作中的实践和思考[J].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学报,2020,32(03):97-102.

[4] 房丽丽.电子商务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相关问题探讨[J].知识经济,2020(16):41,43.

[5] 王毅毅,雷光,罗光,等.教育精准扶贫驱动农业发展路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20(10):23-24.

[6] 赵巧.农村电子商务扶贫体系构建研究[J].商场现代化,2020(06):43-44.

(责任编辑:刘 昀)

作者:曾燕红

扶贫的探究论文 篇2:

大数据助力教育精准扶贫的探究

【摘要】在当前的脱贫攻坚战倒排工期的关键时期,需要应用大数据技术对扶贫开发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大数据网络确保教育精准扶贫信息真实准确,推动精准扶贫过程公正透明,及时了解贫困家庭子女的动态需求,提高扶贫资源配置的精确性。把大数据技术运用到教育扶贫领域,通过扩大信息采集渠道,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和加工效率,为扶贫决策提供精准、有效的数据支持,助力精准扶贫。

【关键词】大数据 教育精准扶贫 探究

一、大数据运用于教育精准扶贫的时代背景

上世纪60年代,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教育扶贫的功能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相关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从大数据精准扶贫的现实需求出发,通过大数据技术与精准扶贫的有机结合和大数据理念与精准扶贫的有效对接探讨了大数据思维与精准扶贫理念的契合逻辑,大数据技术支持对精准扶贫进程的绩效影响显著,大数据扶贫平台建构是精准扶贫实践的新模式,提出了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扶贫理念转变和精准扶贫发展方向等大数据视域下的精准脱贫实践创新路径,以期深入推进大数据技术在扶贫开发领域的全面应用,实现大数据扶贫的减贫脱贫绩效。2015年习总书记就精准扶贫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提出以数据目标诠释精准扶贫开发理念,充分发挥数据精准定位、开放共享、守护民生的应用价值。

二、大数据运用于教育精准扶贫的意义

大数据技术有利于构建区域联网的贫困信息库,有利于建立扶贫管理的动态机制,完善贫困评估的数据支持系统,有利于精准扶贫成果惠利于民。大数据量化考核助力精准识别,大数据动态监控提供精准保障,借助数字化技术的支撑作用,可实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为精准扶贫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技术支撑。通过大数据平台的管理,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对识别出的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实施实名制管理和动态调整,做到有进有出、应扶尽扶。通过大数据平台动态管理教育精准扶贫资金项目,保证扶贫资金项目与扶贫对象有效精准对接,实现全过程跟踪的精准扶贫动态监测和动态管理。通过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建设全程监督精准项目资金流向。促进精准扶贫的信息共享。对贫困户脱贫需求数据加以集成融合,为全面脱贫提供必要的扶贫资源信息保障,通过大数据扶贫平台特有的减贫脱贫驱动效应向其他领域辐散经济社会价值,带动扶贫相关产业的綜合发展。

大数据分析的数据处理能力和信息统计功能为精准扶贫的实现提供了充足的知识储备和较为完善的科学技术支持。具体来说,大数据助力精准扶贫,主要体现在扶贫目标的精确设定、扶贫对象的准确定位以及扶贫成果评估的具体化等三个方面:一是大数据分析处理的信息量巨大,处理速度也成倍的增加,对于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资源分配状况可进行精确的评估,依托大数据技术,对扶贫数据进行实时观测、动态监测和分析研判,既能找准脱贫的主体、重点和关键,也能确保扶贫项目科学合理、精准到位,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把宝贵资源精准投放到真正的贫困户身上 二是通过大数据的方式,使扶贫对象的个人信息能够全面地呈现出来,构建大数据扶贫系统和服务平台,实施数据对比分析与综合评估,不仅能够准确界定出符合救助标准的贫困人口数量、分布地区等宏观信息,而且能够显示出扶贫对象的家庭状况、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具体的人口学特征,有助于对扶贫对象的范围进行正确的界定,并对扶贫范围内的对象进行准确的需求评估,保证扶贫措施能够精准到户。此外,还能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和失误,把真正贫困的筛选出来 三是大数据分析能够保证这些信息的获得真实、准确、及时,以确保每一阶段扶贫工作的得失能够被有效分析,从而确定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工作方法、工作重点以及资金投入等具体内容。大数据还可以为贫困地区提供信息服务,以便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因人而异发展产业、对接帮扶,确保脱贫取得实效。

三、大数据助力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途径

1.建立精准扶贫学生档案库。将所有贫困家庭中目前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逐一进行登记造册,建立详细档案库,录入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可靠依据。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实行半年一次的动态管理,对已实现脱贫致富的农村家庭停止扶贫 对因灾、因病、因学返贫的非在册贫困户子女就学,经申请审批纳入扶贫补助范围。

2.建立教育扶贫工作信息系统,跟踪监测教育扶贫工作。建构数理模型以实现信息的数据化,量化分析贫困地区人口的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帮扶措施,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科学定位方向。完善建档立卡贫困户资助大数据平台。通过与扶贫、民政部门数据互联互通,收集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信息,建立到户、到学生的教育精准扶贫资助平台,从幼儿园开始全程追踪到大学毕业(含研究生毕业),确保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3.运用大数据现代化信息处理平台进一步精细评估指标,采用科学化的数据分析手段引导资源配置流向,提高扶贫工作效率 云计算、云定位、云储存等大数据技术的精细化运作方式为精准扶贫治理提供了更为可行的精准路径,推动扶贫方法理念的精准革新。

4.打造教育扶贫培训平台、互动平台、交流平台、公益平台。利用大数据,建立现代远程教学站,开办教育扶贫班,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就业扶贫,设立教育扶贫基金,为贫困学生提供必要而稳定的经济保障,捐献钱物,为在校学生提供奖、贷、勤、补、减的资助体系。在农村学校加快“三通两平台”建设,持续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管理系统和数据建设应用。

参考文献:

[1]胡键.大数据与公共管理变革[J].行政论坛.2016(6).

[2]王新伟、吴秉泽.以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为引领贵州:地无三尺平更借“扶贫云”[N].经济日报,2016-04-05(8).

[3]郑瑞强、曹国庆:《基于大数据思维的精准扶贫机制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

作者简介:

卢鹏,工学硕士,贵州省首届中等职业教育兼职教研员,六盘水市骨干教师,计算机网络设备与调试技师,网络工程师,智能系统工程师。

作者:卢鹏

扶贫的探究论文 篇3:

基层图书馆对文化精准扶贫影响的探究

[摘  要:近年来,我国扶贫工作逐渐由粗放向精准过渡,文化扶贫正是这一转型过程的产物。基层图书馆在文化扶贫工作中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基层图书馆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保证。基层图书馆可成为知识和信息资源的传播媒介,可以是广大农民补充知识的学校。本文阐述了基层图书馆助力文化精准扶贫的措施以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开展文化教育与科技培训等,充分发挥基层图书馆在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村民脱贫的信心,助力村民致富。

关键词:基层图书馆;农家书屋;精准扶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提升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保持国家长治久安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全力推进农村扶贫。文化精准扶贫,即通过在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品供给、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扶持、精神文明设等方面,因地制宜地开展精准扶贫活动,从而有效提升贫困人口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技能,逐步改善和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之一的基层图书馆,是农村文化精准扶贫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农家书屋是基层图书馆的载体,承担着文化扶贫和智力开发的重任,我们要从农家书屋着手,在利用好基层图书馆的同时,发展好农家书屋,将基层图书馆与农家书屋结合起来,为精准扶贫的文化扶贫助一臂之力。

1基层图书馆在文化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1.1提供丰富先进知识、技术以及资源

文化扶贫是通过对贫困人群提供物质以外的精神、文化知识的扶持与帮助。其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修养与素质水平。扶贫需要的不仅是财力和物质支持,还需要大量文化资源和科学技术支持。基层图书馆是为所有人民群众服务的图书馆,具备诸多先进的信息技术及先进科技知识,包含了图书、公共信息、电子图书等丰富的文化资源。毫无疑问,这些资源和技术是文化扶贫必不可少的部分,基层图书馆成为文化扶贫的首选媒介。基层图书馆能够根据实际扶贫需求,提供精准资源和技术支持,使文化精准扶贫得以有效实现。

1.2提供优质服务和专业管理人才

在精准扶贫指挥部要求下,精准扶贫工作当前面临着形势十分复杂的局面。人口复杂、信息繁多、动态变化频率快等,使精准扶贫面临着巨大挑战。基层图书馆管理人员应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够顺利完成对扶贫工作中复杂的信息进行实时更新和专业处理的任务。基层图书馆管理人员还可以向扶贫对象提供简单的培训服务,帮助贫困居民进一步提升自身文化素质,强化其对数字内容的熟悉及使用。

2乡村农家书屋的现状(以湖北省宣恩县为例)

据调查,宣恩县现建有农家书屋329个(含安置点爱心书屋31个),现有藏书涵盖文学小说、生活常识、科普知识、科学种植、养殖知识等种类丰富的书籍,知识涵盖面广、内容丰富,能够很好的提高广大村民的各种知识和提供给他们各种技术信息。宣恩结合精准扶贫工作,以“书随产业走”“书随种植大户走”“书跟群众需求走”為导向,以助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助推群众脱贫致富为重点,拓展农家书屋的科普功能和惠民实效,在宣恩县279个行政村已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的基础上对全县精准扶贫集中安置点新建涵盖农业科技、医药科学、传统文化、古典名著、新农村建设、政策法规等多类书籍的农家书屋,并把有产业的贫困户纳入农家书屋精准服务范围,让村干部义务担任农家书屋管理员和学习辅导员,及时为贫困户提供农业技术书籍和服务,引导他们到农家书屋“充电”,从根本上激发他们致富的内生动力。

3基层图书馆担负着文化精准扶贫的使命

文化扶贫的重要性已得到全社会的共识,它可以从本质上解决贫困问题。美国人类学家刘易斯的贫困文化理论认为,处于贫困文化中的人有独特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这种文化被制度化,进而维持贫困生活,且会世代传递。通过社会学文化贫困理论我们认识到,农村的贫困既有经济因素又有文化因素。农民因文化因素造成的贫困较比济因素造成的贫困更加难以解决,文化落后问题和知识匮乏问题是当下精准扶贫急需解决的问题。基层图书馆担负着解决这一问题的重任,对解决贫困精神文化、遏制返贫现象、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历史使命,基层图书馆要在提高贫困人口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上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助力文化精准脱贫。

4当前基层图书馆在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对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度不够,对扶贫对象调研不充分,需要对扶贫对象进行充分、全面、深入地调研,并以调研结果为指导,找准方向制定方案。然而在基层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中,扶贫人员对调研工作不够重视,直接借鉴

经济扶贫经验或经济状况来选择扶贫对象。这对扶贫工作的识别精度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无法帮助真正贫困居民获得精神文化层次的援助。同时,扶贫对象的匹配必须要从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扶贫内容、方式、力度等。但在实际工作中,全部按照统一标准执行的情况较为常见,从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扶贫对象错位,导致扶贫工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5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家书屋的建设对于提高贫困群众的自身素质和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有着积极的意义,基层图书馆在村镇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中承担着直接且重要的责任。基层图书馆对促进文化扶贫的精准化、高效化、长期化有着重要意义。在文化精准扶贫程中,基层图书馆要从提高识别精度、做好精准匹配、丰富扶贫工作、健全管理体系、利用信息化技术等方面加以改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充分发挥基层图书馆的文化精准扶贫作用,帮助贫困地区有效解决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参考文献

[1]曲蕴,马春.文化精准扶贫的理论内涵及其实现路径[J].图书馆杂志,2016,35(9):4-8.

[2]张强.档案管理先期介入:规范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之需要[J].档案与建设,2018(1):89-92.

[3]周怡.贫困研究:结构解释与文化解释的对垒[J].社会学研究,2002(3).

[4]陆红如,陈雅.公共图书馆实施文化精准扶贫的策略研究[J].图书馆,2017(10):18-23+41.

作者:黄烜权

上一篇:工学院农学论文下一篇:课文阅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