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课程教学建设论文

2022-04-18

【摘要】专业课程教学是实施“卓越计划”的重要环节,传统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新要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卓越课程教学建设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卓越课程教学建设论文 篇1: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矿山建设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摘要: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要求,针对矿山建设工程课程,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和更新,设计了面向工程的教学模式,建立了复合式考核方式,最终构建了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矿山建设工程课程全新教学体系,并应用于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矿山建设工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

《矿山建设工程》是一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如能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该课程势必为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矿山建设方向)实践“卓越计划”的最佳平台。2011年12月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矿山建设方向)被列为安徽省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为此,土木工程专业(矿山建设方向)中实践性较强的核心课程需积极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1-4]

一、课程教学现存问题

笔者多年来一直承担《矿山建设工程》课程教学工作,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目前存在一系列教学问题,与“卓越计划”的要求相差甚远,具体分析如下。

1.课程教学内容庞杂。《矿山建设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多而杂,该课程包含煤田地质基础知识、立井井筒的结构与设计、立井井筒表土段施工、立井井筒基岩段施工、立井井筒施工设备与布置、岩层巷道工程、井底车场与硐室工程和煤层巷道工程等多方面的教学内容。各教学内容中又涉及到很多的基本概念、设计理论、施工方法和施工设备,且若干教学内容在其他核心课程中已有讲述。《矿山建设工程》課程的教学内容给学生的印象是内容庞杂、主线不明、重点不突出和知识点太多,甚至有一种一团乱麻、理不出头绪的感觉,因此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程难学。

2.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现行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所使用教材的知识内容体系创新性不够,未能体现矿山建设工程的新技术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传统的课程内容体系。在我国煤炭“黄金十年”(2002—2012年)期间,深部矿山建设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现行教学内容中未能增加矿山建设工程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等方面的知识点,与现阶段深部矿井建设要求的知识点存在较大的差距,从而难以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要求。

3.课程教学方法陈旧老套。我校《矿山建设工程》课程的课时仅为24个学时,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广泛,为完成现行教学大纲规定的全部教学任务,教师不得不主要依靠教材,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法得到系统和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明显不足,同时缺少学生自主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和训练环节[4]。目前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利,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重课堂教学,轻工程实践。在现行教学计划中,《矿山建设工程》课程的课时有限,但教学内容较多,很难将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一方面煤矿企业不愿接收大量学生到工程现场参观学习,另一方面在课程教学大纲时也只安排课堂教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难于实施。因此,在现行《矿山建设工程》课程教学中,课堂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之间严重脱节,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无法得到充分锻炼。

5.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多年来,我校《矿山建设工程》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课程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学生的出勤率,期末考试一直存在死记硬背、考后便忘的现象。

二、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根据“卓越计划”的目标与要求,对《矿山建设工程》这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及优化,教学内容力求把握矿山建设工程的发展动态,以体现最前沿的知识点。近十余年,我国深部矿山建设工程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很多创造性的工法和技术、新型施工装备等都被应用到深部矿建工程中。在立井施工方面,如深厚表土层冻结法凿井关键技术和超大型竖井强力钻井—扩成井技术等;在巷道施工方面,如L型钻孔地面预注浆加固深井巷道技术、深部软岩巷道钢管混凝土支护技术和煤矿巷道全断面硬岩掘进机(TBM)施工技术等。笔者长期从事煤矿立井井筒和软岩巷道支护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根据积累的工程现场科研经验,将上述新工法和新技术以具体工程案例方式纳入到《矿山建设工程》课程教学体系中,这为该课程的改革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改进。《矿山建设工程》课程的信息量较大,涉及很多新型的施工方法和技术装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大了多媒体教学的应用,通过课题组成员在从事工程科研服务中采集现场工程照片、利用互联网搜寻矿山建设工程方面的施工方法视频和技术装备图片、向工程现场技术人员借阅相关施工图集和施工组织设计文本等多种手段,对现有各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了改进研制,加大了学生对矿建工程施工的直观印象,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面向工程的课程教学模式设计。采用面向工程的问题探究式、案例讨论式和项目参与式等三种教学模式,并针对各教学模式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三种教学模式情况下的重点教学内容设计如表1—3所示。

4.复合式考核方式的应用。摒弃本专业核心课程现行的基础理论单一的考核方式,采用基础理论、综合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相结合的复合式考核方式。其中,基础理论沿用平时成绩和闭卷笔试方式进行考核,占期末总评成绩的50%;综合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根据问题探究式和案例讨论式教学效果进行考核,占期末总评成绩的30%;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根据项目参与式教学效果进行考核,占期末总评成绩的20%。

三、结语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根据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矿山建设方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的要求,针对《矿山建设工程》课程,设计了一套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该教学改革模式于2015年和2016年在我校《矿山建设工程》课程教学中得到了成功实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教学效果反映良好。

參考文献:

[1]蔡海兵,荣传新,郑腾龙.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矿山建设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探索[J].大学教育,2016,(1):117-118.

[2]赵启峰,石建军,王波,等.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井巷工程》课程改革与实践[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2):59-62.

[3]东兆星,吴士良.井巷工程[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4]朱劲松.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桥梁施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3):71-75.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of Min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urse for Training of Excellent Engineers

CAI Hai-bing,RONG Chuan-xin,ZHENG Teng-lo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Huainan,Anhui 232001,China)

Key words:excellent engineers;min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teaching modes;case teaching

作者:蔡海兵 荣传新 郑腾龙

卓越课程教学建设论文 篇2:

基于“卓越计划”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摘要】专业课程教学是实施“卓越计划”的重要环节,传统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新要求。本文紧密结合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以培养学生“工程素养”为主线,依据“以学为主,以教导学”的教学理念,构建教学内容开放化、授课形式团队化、学习方式自主化的专业课程教学新模式,提出相应保障机制与相关建议,并实践于核心专业课程教学中,取得和发挥了良好示范效应。

【关键词】卓越计划 专业课程 教学模式 工程素养 以学为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振兴工程教育,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实施“卓越计划”主要目标在于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主动满足社会需求,从而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后备工程师。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卓越计划实施的重要内容与基础,因此,探索卓越计划下的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对于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引领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新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重庆交通大学是一所公路、水运交通特色鲜明,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以工为主,工、管、理、经、文、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2011年被列为第二批“卓越计划”高校,交通运输专业被列为试点专业。交通运输专业作为国内最早创办的4个同类专业之一,其前身是1982年、1984年创办的“交通运输管理”和“汽车运用工程”两个原交通部重点本科专业,1997年整合为交通运输专业。近年来,交通运输专业在已有成绩上取得了更大发展,2008年被评为重庆市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建成“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国家级精品课程,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并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3年成为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卓越计划”的实施具有企业深度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显著特点,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直接关系到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的实现。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确定了围绕“工程素养”的培养主线,迫切需要新的课程教学模式与之相适应,从而将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具体落实细化到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各个环节。而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研究“卓越计划”如何在课程教学模式中体现、实施、创新。

一、基于“卓越计划”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现状

1.“卓越计划”的改革实施进展评述

“卓越计划”属于我国工程教育领域改革的主要推手,而国际上对工程教育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一直持续不断。2005年10月德国大陆集团推进的“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国际研究项目,得出了卓越工程师应当具备工程师职业的核心素质、拓展素质和时代素质的结论。国内在“卓越计划”宏观层面研究上,清华大学林健教授阐述了“卓越计划”的通用标准制订原则和基本思路。天津大学校长龚克教授分析了“卓越计划”带来的教育观念转变。吴文辉分析了卓越工程师的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在“卓越计划”微观层面,合肥学院储忠等研究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学模块构成要素,进行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卢均治等结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际状态探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实践教学。盛朝强等借鉴重庆大学自动化专业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高层次自动化人才的成功模式,探讨如何在工科基础教育阶段培养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的思考。重庆理工大学李军等阐述了培养具有环境友好意识的绿色化学化工类卓越工程师的具体途径。

2.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情况

德国高校全面启动了学制、学位改革,德国高校广泛开展了模块化教学改革,较好地解决了课程设置的体系化问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问题、素质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关系问题以及自学能力的培养问题。清华大学高虹介绍了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论述了通过教学模式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武汉大学尚涛等阐述了对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模式、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等的建议。黄丽雯等提出了基于课程特征的目标教学法,阐述了立体化教学环境的建立原则和作用。重庆工商大学夏莉等介绍了了分层教学、学生任选教师教学、分层+任选教师的教学模式,并评价总结了不同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3.传统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已有“卓越计划”的研究与实践更多的侧重于宏观、中观层面的培养理念、思路、体系、方案,尚未发展细化到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这个微观环节,而现有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缺少结合“卓越计划”的培养需求。因此,传统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为:

(1)教学内容封闭。传统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过分强调内容的理论性、系统性,与前沿的工程实际应用技术相脱节。

(2)授课形式单一。以一个教师灌输式授课为主,课程气氛普遍较为沉闷;学生被动式接受,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学习兴趣、积极性不高。

(3)考核方式僵化。传统考核方式完全以试卷考核为依据,重知识记忆考核,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考试内容以学生书本知识的掌握为重点,而对学生的团队精神、表达能力、自主学习等综合能力的考核没有涉及。

二、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以“聚焦课堂”为着力点,在明确卓越工程师专业课程教学新定位基础上,兼顾教学设计多维性与教学空间的立体性,创新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并试点于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新开发课程《现在综合运输系统》教学实践中。

1.卓越工程师专业课程教学的新定位

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目标是面向行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交通运输行业需求,掌握坚实基础理论、技能与交通运输工程知识,具备较强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工程文化、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及工程精神,追求卓越的高素养应用型交通运输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在于“工程素养”——以知识、能力、素质3大要素的培养规格为主体,涵盖工程知识、工程文化、工程精神、工程意识、工程能力等方面。而传统以课堂、课本为中心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难于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新要求。因此,需要确定以学生对知识、工程技能的需求与问题为中心,建立并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以学生为主体多样化的“以学为主,以教导学”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2.教学内容开放化

改变教师按章按节讲授教材的传统,结合当前学科、行业前沿发展动态,围绕学生和社会需求,由教师归纳总结出教学内容的若干专题。专题依据教学的目的可以分为:基础性专题、创新性专题、工程实践性专题三类,前两类由校内课程教学团队讲授,后一类可由行业专家以讲座形式讲授。

专题内容应突出课程的前沿性、实践性、创新性和交叉性。以往的课程教学内容偏重理论讲解,往往没有直接针对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及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专题内容应更加突出实践性,除了基础理论之外,增加学生的理论应用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资料可以来源于生产及科研的新动态、新技术、新成果等,内容不过分拘泥于完整性、系统性。同时,可以将教师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各位教师结合自身的专长,将科研成果以讲座的形式进行讲述,加深学生对本学科研究现状的了解和理解,培养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与实际分析能力。

3.授课形式团队化

具有较高学术造诣、人员结构合理、热心教学的教师团队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卓越工程师专业程教学鼓励采用团队化授课,团队中每位教师负责讲授自己擅长的某一专题,课程全部内容由团队共同完成。团队授课模式可以使每位教师更加充分的准备教学内容、提高讲课质量,学生也可以在一门课内体验不同风格的教师授课,改变过去由于同一教师长期授课产生的厌烦情绪。同时,有助于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相结合,凸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色。

4.学习方式自主化

通过课程大作业的形式有效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等。具体做法为:将学生通过“自由组合+教师引导”,分为若干课程大作业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课程大纲自行选题或由教师指定题目确定课程大作业的任务,也可结合教师项目或科技竞赛等开展大作业。各小组内部自行分工,设计调查方案、展开实地调查或进入企业实践,成果形式以调研报告、论文、设计等提交,作为学生该门课程成绩的主要评价依据,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三、保障机制与相关建议

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只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环,其改革实践还需要相关保障机制的建立与推动。学院应成立由教学副院长牵头、资深教授专家参加的卓越工程师教学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的规划建设、课程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评价、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等内容。

1.科学规划建设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规划建设是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的宏观指导,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在课程教学中的体现。科学可操作的课程体系规划建设,是进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南,能促使课程教学真正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本身的要求,促进课程建设的发展。同时,能明确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试点课程、推广课程等,进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2.系统制定课程教学管理制度

课程教学管理制度是卓越工程师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的重要基础,教学模式创新的内容要付诸实施需要有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例如:团队化授课如何与现有一人主讲一门课的教务系统相衔接、如何统计计算团队化教学工作量等。目前,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已经制定完善了“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新国线卓越工程师班’专业课程教学管理办法”、“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新国线卓越工程师班’专业课程认证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以规范有序推进卓越工程师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3.客观设计课程效果评价机制

课程效果评价机制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直接衡量与反馈,客观公正的评价改革效果对找出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改进完善课程教学模式及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要在明确课程效果评价的目标基础上,全面制定评价指标与评价机制,采用多种评价手段,以综合确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效果,改变以往单纯依靠督导组听课和学生网评结果评价课程效果的评价方式。

4.合理保障课程教学运行经费

卓越工程师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需要树立全新教学思维、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必然要求高校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掌握企业人才培养需求以提高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而学校应投入更多经费、人力等资源以激发教师改革的积极性,保障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顺利运行。

四、结语

卓越工程师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大规模试行。需要通过几届学生专业课程的试点、总结、反馈、提高以取得较为完善的成果。各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可结合自身实际特点,明确本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核心要素。从而确定专业课程教学需要达到的关键目标,根据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内容选择合适课程进行初步试点实践,再优化完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到本专业其他课程,从而为探寻工科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教学通用模式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上海交通大学高教研究所课题组:《培养下一代卓越的国际化工程师——“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研究综述》,《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

[3]龚克:《转变观念大胆试验建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中国模式》,《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18期。

[4]储忠,王俊,谭敏等:《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中外企业家》2011年第24期。

[5]卢均治,刘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中国电力教育》2012年第11期。

[6]盛朝强,谢昭莉,柴毅:《培养自动化卓越工程师初探》,《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年第3期。

[7]李军,许俊强:《化学化工类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研究与实践》,《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年第6期。

[8]冯琨,刘思思:《教育改革需国际视野:美欧日印如何培养工程人才》,《人民日报》2010年7月9日。

[9]高虹,刘惠琴:《从基于问题的学习看研究型课程教学》,《中国高教研究》2003年第11期。

[10]尚涛:《关于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模式的讨论》,《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1]黄丽雯,王培容:《立体化教学环境下的工科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年第8期。

[12]夏莉:《分层教学改革的绩效分析》,《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第1期。

作者简介:

陈坚,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交通运输系主任,副教授,博士。

杨林,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

杨亚垛,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教授,博士。

作者:陈坚 杨林 杨亚璨

卓越课程教学建设论文 篇3:

土木工程专业改革与建设实践

摘要:文章围绕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专业建设机制、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实验教学改革与平台建设等方面遇到的新问题和挑战,紧密结合实际,注重专业内涵建设,依托各级各类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开展了相关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为该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专业建设;师资队伍;课程教学;实验教学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大学扩招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2007年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即质量工程),一系列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开始实施,其核心思想是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建设,全面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1]。为深化教学质量改革,教育部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了重大改革计划项目,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其目的是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3]。笔者所在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正是为了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紧抓机遇,在专业改革和建设方面积极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历史悠久,是中国“建筑老八校”土木工程专业之一。进入21世纪后,除该校外,其余七所“建筑老八校”均进入985高校行列,发展迅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办学层次和专业资源建设等方面与这些高校的距离逐渐加大,给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带来巨大压力。中国1994年开始实行专业评估(认证)制度[4],虽然该校土木工程专业是国内首批通过评估的9所高校之一,但要保持国内的专业优势地位和处于第一方阵行列,在土木工程专业改革和建设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同时,调整后的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学科方向多、专业面宽、综合性强等特点,围绕“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5],土木工程专业在原有专业改革和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专业内涵建设的理解和认识,系统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依托各级各类教学质量改革项目、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紧密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实际,在专业建设机制、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实验教学改革与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多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该校土木工程专业保持在国内的优势地位,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土木工程专业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机制

(一) 落实“五位一体”的专业办学理念

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行业需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一流教学队伍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改革为基础,以一流课程资源和教学平台建设为抓手,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土木工程专业。

(二) 构建“一个中心、两个主体、三个保障”的专业建设机制

结合专业发展内在规律,发扬优良传统,总结办学经验,构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建设机制,即“一个中心、两个主体、三个保障”。“一个中心”,即进一步确立教学的中心地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历来重视本科专业建设和改革工作,院长和分管教学副院长是专业建设的责任人和负责人,学院始终将本科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章立制,强化教学资源建设和条件保障。“两个主体”,即以教研室、实验室为基本单元的“功能型”专业建設主体,充分发挥教研室和实验室的教学主体作用,提出“名师引领、教研并重、结构合理、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建设目标,打造多个特色鲜明的一流教学团队。“三个保障”,即在教学运行管理机制、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教师教学激励机制三个方面,全方位为专业改革和建设保驾护航。实行学院—教研室(实验室)两级教学管理,有力保障教学活动、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等的开展和效果,长期坚持“健全制度、重视环节、规范管理”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和“校-院两级督导”制度,不断完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成才的制度环境,加大教师积极投身专业改革和建设的激励力度,在成果奖励、岗位聘任和职称晋升等方面向教学倾斜。

二、教师队伍和教学团队的建设

(一) 教师队伍建设

按照“注重培养、加强引进、打造名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传承学校土木工程专业优良传统,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打造系列名师,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实现教学队伍的精英化、梯队化和国际化。一是充分认识教学名师对本科教学工作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注重教学名师的培养,有一批教学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热心教学工作的教师,实现教学队伍的精英化。二是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多措并举,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予以引导和指导,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实现教学队伍的梯队化。三是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教师出国进修访学和交流,大力引进有海外教育背景的师资,近半数教师有海外进修访学经历,实现了师资队伍的国际化。

(二)教学团队建设

根据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按照“名师引领、教研并重、结构合理、持续发展”的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思路,在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制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团队采取课程负责人制,由老中青教师组成,定期开展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公开课、观摩课,开展教学方法、考试方法、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教学专题研讨,推进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和资源建设,构建系列课程一流教学团队。

(三) 主要建设成果

经过十余年的改革和建设,土木工程专业在教师队伍和教学团队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陕西省教学团队6个、陕西省师德先进集体1个;国家教学名师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7 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师德标兵称号获得者1人、陕西省师德标兵和先进个人5人、宝钢优秀教师10人、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获全国和省级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奖4人次。

三、课程教学改革和一流课程资源建设

(一) 积极开展“四注重、三结合”课程教学改革

提出“注重内容优化、注重课程衔接、注重教学方法、注重打造精品”的教学改革思路,全面实施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具体做法:一是长期注重教学内容的改革,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动态更新和适时优化。二是认真梳理课程体系,注重不同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有机衔接,按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三是注重现代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应用,通过多媒体、慕课、微课等教学手段,积极开展互动式、案例式等教学实践,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四是注重课程的基础性、前沿性和系统性,由教学名师或骨干牵头,打造“认知课、基础课、核心课、拓展课”四层次课程体系。

在课程教学全过程,始终坚持“课程建设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课程建设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课程建设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原则。一是将实际工程问题、典型案例引入课程教学,强调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将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引入课程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加强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三是将信息技术引入课程教学,加强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在土木工程专业应用中的教学,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二)打造一流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建设内涵

为适应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和教学需求,实施精品教材建设工程。遵循教材建设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先进性的原则,注重丰富理论、优化结构、分散重点难点、引进科技成果和工程案例,构建“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专业拓展”的三层次系列化教材体系,形成以文字教材为核心,辅助教材为补充,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的课程教学资源。与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等多家国家级出版社合作,陆续出版近百部教材。除实施教材建设外,还积极开展其他课程资源建设,在课件、动画、视频、网络课程、电子教案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三)主要建设成果

近十年来,土木工程专业出版教材90余部,其中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13部、住建部“十一五”规划教材7部。获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部,陕西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陕西省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3门。还有校级骨干课程(微课)8门、慕课课程10门。

四、实验教学改革和一流教学平台建设

(一)以“多维度协调发展”的实践教学理念,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1.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改变以往实验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以及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其他实验为辅的做法,实行实验教学内容的多维度发展,即“注重实验内容与理论教学的协调,注重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协调;加大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开放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通过重构单项知识点实验、课程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验的递进式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多视觉、多角度、多领域地掌握和学习专业知识。

2.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在实验教学方法方面,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改革和科研成果的实验教学资源,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在实验手段方面,采用更为直观、更为形象的多媒体教学、网络课程、虚拟仿真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使实验教学更为多元化,从而使学生得到更为全面的培养。

(二)提出“资源整合、虚实结合、以生为本、开放共享”的平台建设思路,打造一流实验教学平台

1.整合实验教学资源

在硬件配备方面,整合科研资源、行业资源为一体,全面提升实验教学资源的硬件配备水平。在软件配备方面,不仅注重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而且还加强了对操作层、管理层等多方位人才的培训和引进。

2.依托学科优势,打造多层次的创新实践体系

建立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构成的多层次创新能力实践体系。结合教师科研试验,开设创新性实验项目,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构建 “一三二”土木工程实验教学平台

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抓手,构建包括实验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工程实践应用和科学研究为内涵的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体系,以及涵盖基础验证型、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项目设置体系,以培养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为两个目标。

4.搭建课内课外、虚实结合、科研反哺、学科交叉、特色突出的土木工程专业一流实验教学平台

建设抗震结构设计、土力学与地基基础以及结构试验与检测加固等一系列省级和校级实验精品课程,开发全部实验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实现实验教学的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建设以结构构件受力性能仿真实验、工程结构受力性能仿真实验、土木工程试验技术仿真实验等7个以实验模块为主体的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三) 主要建设成果

经过十余年的改革和建设,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陕西省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2个、陕西省创新创业试点学院1个。

五、结语

在土木工程专业改革和建设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大土木”专业调整和质量工程建设是一流教学资源、一流土木工程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驱动力;更新观念是打造一流专业的关键;规范化和高效的专业建设机制是高水平专业建设与改革的保障;有丰富内涵的课程建设、一流的教学队伍、一流的教学平台是一流专业建设与改革的主要內涵;优良的办学传统、厚重的专业积淀,是长期保持土木工程专业优势的基石;土木工程专业精品教材、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互动式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等,是高水平专业建设的新活力;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持之以恒地推进土木工程专业的改革和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 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EB/OL].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623/201001/xxgk_79761.html. 2007-01-22.

[2]教育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2010-01-29.

[3]朱为鸿,曲中林. 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 高等教育研究,2015(7):68-74.

[4]毕家驹,陈以一,何敏娟. 建立工程专业评估制度 尽快提升工程教育質量[J]. 中国高等教育,2006(1):48-50.

[5]王芳,叶淑玲. 理工科院校教育学学科建设对策分析[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5): 97-100.

Key words: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construction; teaching staff; course teach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责任编辑 王 宣)

作者:门进杰 史庆轩 钟炜辉

上一篇:地区农村产业发展论文下一篇:生物实验三生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