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中大学语文论文

2022-07-03

摘要:大学语文是目前多数高校都要求开设的一门人文类必修课,目的是提高高校学生,尤其是理工类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但现行的大学语文教学往往沦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翻版,将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为发扬区域文化作出一定的贡献,可见将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是可行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历史文化中大学语文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文化中大学语文论文 篇1:

基于现实功能角度的大学语文教育研究

摘 要 近年来,在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下,教育界加强了对汉语的重视,我国也趁着国际上“汉语热”的浪潮不断强化汉语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力度。然而,汉语在高等教育中却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下大学生的语文水平亟待提升。本文首先对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下的大学语文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基于显示功能角度对大学语文教育改革提出建议,并以此为鉴,确保高等院校通过推动新一轮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来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语文水平。

关键词 大学语文教育 现状 现实功能 教育教学

College Chinese Educational Research Based on Reality Function Perspective

LI Yaqian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Qindao College, Qingdao, Shandong 266106)

Key words college Chinese education; current situation; reality functio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0 前言

长期以来,大学语文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基础性教育,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大学语文作为一门综合度较高的传统学科,其对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强化大学生汉语言应用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可以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至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国内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很多高校均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针对大学语文教育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我们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推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强化大学生语文的现实功能,以便使大学语文教育可以更好地服务于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

1 大学语文现实功能培养的重要性

1.1 提高大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众所周知,培养大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大学语文教育中的核心教学目标。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充分掌握好教师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所教授的知识,才能使其明确如何正确地运用语言知识,为将来步入社会和职场奠定重要的语言能力基础。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获取更强的竞争力。

1.2 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

人文教育是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是大学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教师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教学目标。大学语文教材中不僅具有大量经典文学作品,同时也包含了大量博大精深的哲理,以及寓意深刻的历史故事等。对于大学生来说,内容丰富的大学语文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学习,使大学生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提升至一个更高的层次,确保大学生通过大学语文教育形成基本的健全人格,同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1.3 改善大学生的思维品质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我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经典积淀,还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外国作品,都能很好地融入课程体系中。大学生通过接受这些优秀教学内容的熏陶,不仅有利于丰富个人知识面,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使大学生在掌握文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出良好的创造能力。另外,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使东西方文化发生了剧烈的冲击,影响了大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中具有大量积极优秀的思想理念,也就是今天我们提倡的“正能量”。大学生在这些积极思想观念的熏陶下可以培养出更为健全的思维品质,有利于大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1.4 传承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涵盖了文学、哲学、历史、社会学伦理学等众多领域,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思想的精粹已经融入其中。因此,大学语文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同时也可以促使大学生主动背负起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重任。

2 大学语文教育现实功能培养的困境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发展开始陷入低谷,一部分高校的大学语文教育面临着被边缘化、甚至是夭折的危机,而很多高校在当前均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教育危机的后果。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本文整理了如下几点:

2.1 时代环境的影响

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确立了改革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等,使我国国民经济在20余年中一直保持着蓬勃的发展态势,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社会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在这一因素影响下十分重视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严重忽略了大学语文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再者,我国在国际经济领域总体地位的不断上升使学习外语成为时尚潮流,导致大学语文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被不断削弱。大学生认识到外语对应试教育、就职的重要性,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其主观上忽略了大学语文的学习。上述多种时代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大学语文教育的现实功能不断弱化。

2.2 教育体制的影响

我国教育部在高校教育改革中没有将大学语文列为公共必修课,所以导致不同高校在大学语文课程设置上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还有一部分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处于无序的状态。高校面对现行教育体制中给予大学语文的不明确课程定位,均按照自身意愿来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安排,部分高校每周开设一节大学语文课程,还有部分高校出现了隔周设置一两节大学语文课程的现象,甚至有些高校直接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另外,理工科院校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担负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很多高校鉴于大学语文教育在教育体制中地位的不明确,没有将大学语文作为一项重要的学科进行开设。

2.3 大学语文教育自身的问题

大学语文教育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其存在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尽管新一轮教育改革中明确了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方向,但是由于其受到种种因素影响依旧存在较多问题,尤其是大学语文教材内容方面存在缺乏针对性、时代性等弊端。很多教育专家也明确指出当前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与现实社会生活严重脱节,使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高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大学语文教师依旧沿用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缺乏对各类先进教育教学工具的应用,使大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上述多种问题不仅揭示了当前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同时也明确了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

3 强化大学语文教育现实功能的策略及措施

3.1 科學定位大学语文教育

在过去,由于高等教育体系中没有给予大学语文一个准确的定位,导致大学语文教育已经难以适应高等教育体系发展需求。因此,只有科学定位大学语文教育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首先,我国教育部在新时期要明确大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不仅仅要重视大学语文教育所具备的人文教育功能,同时也要明确大学语文培养大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作用,利用规章制度的方式将大学语文作为基础必修课程。

另外,各高等院校要在教育部各项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充分解决大学语文的归属问题,处理好大学语文应该作为一门工具性课程还是人文性课程的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不仅要站在国家人才培养的宏观角度上,同时也要充分明确大学语文教育对大学生未来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只有解决这一问题才能确保大学语文可以有效发挥出其所具备的现实功能,有利于解决当前高校部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价值观扭曲等一系列问题。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大学语文教育和研究经验,建议高校在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归属问题的研究上应将人文性和现实性相结合,只有充分发挥出大学语文教育所具备的人文教育功能,同时兼顾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和现实性,才能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不断提高其汉语言运用能力。

3.2 凸显大学语文教育的时代性

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缺乏时代性、教育手段落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导致高校大学语文现实功能薄弱的根本因素。因此,在推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必须要提高教材内容的时代性,并要及时将各种先进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术引入其中,这样才能彻底解决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多种现实问题。大学语文教材编写要实现传统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结合,不仅要将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作为大学语文教材的关键内容,同时也要将近代和现代大量优秀的作品融入其中,让大学生通过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的时代风貌。

再者,推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育模式改革、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当前大学语文教育最为重要的一项核心内容。高校不仅要将计算机、互联网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智能手机、微博以及微信平台等手段来提高大学语文教育的趣味性,使大学生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更为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大学语文教师要明确时代给大学语文教育带来的巨大影响,要科学、合理地应用新时代给大学语文教育带来的各种机遇,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创新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技术手段。

4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教育在发展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使其现实功能不断被削弱。我国教育部、高等院校不仅要利用多种措施来推动其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的改革,同时也要更好地推动大学语文教育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坚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语文教育在任何时期均具备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王桂波.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担当[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1).

[2] 张福贵.大学语文教育的学科定位与功能特性[J].中国大学教学,2014(1).

[3] 汪大勇,何二元等.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与实践精神[J].语文教学通讯,2014(1).

[4] 杨兰凯.如何提高大学生母语能力探析[J].西江月,2012(33).

[5] 刘丹.关于大学语文教育的若干思考[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5).

[6] 苏炜.试论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意义与作用[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

作者:李雅倩

历史文化中大学语文论文 篇2:

论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可行性

摘 要: 大学语文是目前多数高校都要求开设的一门人文类必修课,目的是提高高校学生,尤其是理工类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但现行的大学语文教学往往沦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翻版,将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为发扬区域文化作出一定的贡献,可见将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是可行的。

关键词: 大学语文 区域文化 素质教育

一、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大学语文课程是目前国内高校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外普遍开设的一门人文类基础课程。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明确在国内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当下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社会科学的现象普遍存在。自然科学确实可以创作财富,改善生活,但自然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恰当地运用同样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人文类课程则可为自然科学指引正确发展方向。作为唯一普遍开设的人文类课程,大学语文可以说承担着高校人文教育的重任:解决大学生群体明显存在的人文意识淡漠、急功近利等问题。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工作一直在持续进行,经历了从一开始的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知识性、工具性,到近年来强化大学语文课程人文内涵,但从各个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仍存在较明显的问题。

从课程设置看,大学语文已被教育部定位为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可见国家对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视。但当前因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学校更倾向设置一些能显著提高学生技能,有利于就业的课程。大学语文这类不能明显看到教学效果,专业技能性不强的课程就被边缘和忽视,比如有些学校将大学语文课程安排在大四,有些学校干脆取消大学语文课程。即使开设大学语文的高校,校领导也多强调突出大学语文教育的工具性,注重知识性讲解、工具性操作,其人文性和审美功能仍需进一步增强。

从学生的学习热情看,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浓厚的问题。急功近利的社会普遍心态使学生将大多数时间放在英语计算机一类等级证书考试或考研上。大学语文这样的文化素质课程被长时间忽视。上课的时候学生往往是为了应付到课率而课上做着与大学语文课程完全无关的事情,学生学习兴趣的淡漠给大学语文教学带来困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互动就很难展开。因为没有互动,教师的教学只好停留在填鸭式的知识灌输,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会降低。这样的恶性循环极不利于大学语文课的良性可持续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常常沦为一个口号,理论与实践脱节。

综上,各种原因使当下的大学语文教学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学校不重视、学生不配合、教师没有积极性。确实,当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但不能因此取缔大学语文课程,而是应该思考如何变革这个课程。适应时代、适应学生需求的新高度,是大学语文能否具有生命力的最好回答,将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则是可行的方案之一。

二、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区域文化又称“地域文化”。各地地理自然条件的差异造就各地不同的历史文化环境,从而在特定的区域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区域文化“是文化的空间分类,是类型文化在空间地域中的凝聚和固定……它将具有相近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特征的集结作为单独的认识对象,然后进行历史的和分类的归纳和探源”①。“区域文化的内容主要通过人文心理、民情风俗、生活方式等方面体现出来”②。因此,区域文化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是能够体现某一个地域文化特征的。在中国,区域文化经历了历史的变迁,逐渐形成包括江淮文化、徽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河洛文化等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这些文化之间差异性较大,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

我国的高校就分布在以上各个地域文化中。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聚集在一起,毕业后又分散到全国各地。在对区域文化的保护、传播、发展与传承中,在读高校学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区域文化切实可感,将之引入大学语文教学,可以为大学语文教学开拓更多的教学资源。笔者所在的高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就坐落在六朝古都——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的区域文化研究已经取得较丰硕的成果。将南京丰富的地域文化教学资源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区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对于高校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来说,可以建构一种素质教育的新思路。

具体看,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寻其意义:

首先,将区域文化的丰富资源与大学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可以为人文素质教学加入全新的内容,以综合的视野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区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素质教育资源,将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可以增强大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其次,在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增加与具体的区域文化相关的实践环节,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区域文化的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融入集体的意识与和谐合作精神。这些有利于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意识和能力,从而改变大学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能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身份认同感与文化自豪感。

综上,将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有助于改变当前大学语文教育课程模式的单一性,同时,在客观上有利于促进区域特色文化的发扬与传播,使得高等教育与地方文化紧密结合,为地方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服务。

三、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方法探讨

将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都需要不断尝试,深入探索。要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模式等方面配合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至少要在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和课程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展开。

现有的大学语文教材的很多版本都偏重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选编,甚至有些大学语文教材直接以古代文学等同大学语文。的确,中国古代的优秀人文精神有许多值得介绍与传承的东西。但从现有的教学效果看,单纯古文的学习并不能提高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兴趣。相反,因为古文阅读的困难,反而使得一些同学把大学语文的学习看做是一种负担。古典文学作品的选取是大学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作为目前高校唯一承担着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大学语文应该让同学们接触更多更广的文学与文化。只了解中国而不了解西方,至少这个世界的另一半你是不了解的。因此,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编应该囊括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等内容。

将地域文化编入大学语文教材是将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并不是说以区域文化代替大学语文教学,区域文化只应当成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如上文所说,大学语文的教材应当囊括更多内容。区域文化的编选可以选择从学校所在地域的历史、民俗、文化遗址等方面挖掘教学素材。

以上所说的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要在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学生团结合作、实践活动等能力的培养。举个例子,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实地考察的工作。以笔者所在的南京为例,可以布置学生对现有的南京地区六朝石刻遺存进行实地考察。一方面,随着城市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快,这些六朝石刻的现有状况和位置都有较大改变,这些历史遗存的现在所在地址和存在状况都亟待调查。学生对这些现有石刻的实地考察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对六朝石刻遗存的现状和保护都起到促进作用。经过实践调查之后,可以让学生以调查报告、PPT展播等方式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同时围绕相关课题设置社会问卷调查,进行社会宣传活动,搭建课外活动平台。

总之,大学语文教学的每一次改革都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将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必然经历从教材的编写到教学方法的完善,从教师的理论传授到学生的实践参与等一系列的尝试与摸索。

注释:

①李德勤.中国区域文化·绪言.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2.

②李德勤.中国区域文化·序.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1.

作者:张友燕

历史文化中大学语文论文 篇3: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           要]  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学语文是一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提高汉语言应用能力的课程,将课程思政元素在恰当时机融入大学语文的专业知识中,语文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进、增强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积极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探究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现状及原因,完善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功能的对策,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高学生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引领学生不忘初心,传承文化,担当使命。

[关    键   词]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现状;对策

近年来,社会现代化进程速度加快,导致传统文化教育程度不够、传承不足等现象频现,以及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课程设置中的地位不突出、定位不清晰,多方面原因造成了当代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现状不容乐观。在多数高校中,大学语文属于公共选修课程,具有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汉语言应用能力,唤醒文化自觉,培养文化意识,增强文化自信等多方面的直接和间接作用。无论从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来说,大学语文课程都能扮演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角色,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1]。从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现状问题、原因及分析以及完善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功能的途径几个方面进行探究,提升课程思政元素在大学语文学科中的影响力。

一、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现状及原因分析

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要求应该比初、高中更高。现实是目前高校部分大学生仍存在文章语句不通、错别字连篇的问题。由于语文素养不高,部分学生在论文写作时的文字表达,与人沟通时的语言表达等多方面仍有欠缺[2]。大學语文作为一门旨在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基础课,无论是在基础性文化教育还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3],然而大学语文课程在众多高校学科中都处于“尴尬”地位。据调查,大多数高校将大学语文设置为公共选修课程。对于绝大多数高校学生来说,语文方面的知识接收以及语文思维训练在高考后形成了断崖式的下降,其知识的持续学习程度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应用程度。应对考试不再是大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目的。学生高中及以前的语文知识足以应用于识记和理解两个方面,然而对于分析综合、鉴赏能力、表达应用和探究等方面,仍需要通过大学语文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强和提升。大学语文课程在上述提到的多数高校中具有课程选修人数有限制、学时有限制的特点。同时,大学语文课程量设置不足,会导致学生在大学语文学科的学习覆盖率偏低,课程课时太短会导致教学目标设置不明确、教学效果不明显。部分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专职教师较少,教学资源不足。上述各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当代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不容乐观的现状。

二、完善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功能的对策

现行的大学语文教材,其内容通常分为口语表达、阅读鉴赏及应用写作这三个板块,发挥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功能关键的一点就是以这三个板块为教育载体[4]。结合国家、社会、高校及学生本人实际,通过大学语文课程能够对学生深入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通过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立“文化引领”机制,开展内容丰富的教学课堂和社团活动等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语文文化氛围,推进思政教育文化与思政教育环境共同进步。提出完善大学语文课程功能的对策,是为了提高大学语文课堂的质量,与课程思政更加高效的结合。

(一)加强德育、美育在大学语文中的体现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常识、历史典故、艺术知识等都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大学语文教材在编写中,选择能代表优秀文化的篇目,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发自内心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感。

本文以《大学语文》(第11版)为例,如东汉班固所著《苏武传》,书中描写了苏武去匈奴执行外交任务时,面对威胁和诱导依然完成使命的故事,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5]从德育的角度分析,通过对《苏武传》的学习研究,学生可以从班固精雕细琢的文风中深刻地感受和理解苏武的品格,他正直和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身的爱国热情。如苏轼的《赤壁赋》:“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陶醉在缥缈的山水月色中,以柔美的景色抒发豪迈雄浑的气魄,给人巨大的效果反差。趁此美景,苏轼抒发了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从美育的角度来看,学生能通过感悟《赤壁赋》中壮丽的美景,正确地认识美、爱好美,学会欣赏美景,开阔心境,抒发情感,提升自我审美水平。美育的培养能够净化学生心灵,让学生在浮躁的学习生活中拥有良好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传递学生大学语文中所蕴含的德育育人功能,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高学生自身道德修养以及审美观。大学语文的德育育人功能和美育育人功能能够从国家、社会和个人需求层面进行思想引领,帮助学生认清形势,激发强烈的时代精神。

(二)实施“社团融入”大学语文模式

高校社团应该积极引入诗词、经典诵读、阅读、优秀文化展演等元素,创办更多与大学语文相关的社团。大学语文衍生的学生社团应该是具有热爱文学知识、优秀传统文化等共同意愿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织的社团。如剪纸艺术社团,学生从一裁一剪中感受传统艺术的熏陶。又如热门的汉文化社团,学生开展穿汉服、学礼仪、悟国学等富含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的社团生活,是优质的优秀文化传播载体。充分利用高校学生社团跨学校、跨年级、跨专业的特点,以学生共同兴趣和爱好组建大学语文社团,营造学习语文的良好氛围,实现学生社团与学生语文学习活动常态化,汇聚学生进行交流,促使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知识丰富化、深度化。学校可以通过社团搭建多样化、个性化的语文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在掌握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大学语文的学习中,从社团文化中推进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功能的实现。

(三)塑造文化自信,增强爱国信念

如今在很多的高校中经常看到身穿汉服的学生,从某一层面来说他们成为他们热爱的汉文化的代言人,这个现象表明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着年轻人。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文化的价值引导,培养学生主动继承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语文教师可以保持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注和生活世界的观察,从课堂内外寻找学生实际情况与教学切入点,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精神、生活世界相联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鼓励学生自觉地把文化传承作为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深刻地感受和理解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背景下,结合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感受古往今来经典人物强烈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爱国信念,以学生个人发展期望,引导学生有更高的追求和目标,从小我扩展到大我,对国家社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通过学习文学中的经典故事,帮助他们制订学业计划与人生长远规划,调动学生奋发努力、勤于学习、善于思考。

(四)优化教学设计,创新课程模式

大学语文课程应结合调研与实际,坚持“立德树人”,注重正确引导与思想引领,着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将语文学科的知识与当今社会实际相结合,合理地结合历史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建知识等,将主流思想引入学生的日常思考中,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解读社会问题。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优化、创新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正确高效地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熟练掌握多媒体应用技术,实现与学生之间的高效互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利用网络新媒体发布学习任务,与学生进行线上沟通交流,时间安排更加自由,线上教学相比于线下教学人数限制放宽,更多学生能够加入到语文学习课堂中,教学面更加广泛,能够营造语文学习的良好氛围。

高校要积极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将大学语文列为专业选修课程和个性化课程中,给学生学习的自由选择权,在兴趣爱好和擅长的学科领域发光发热。教师应该切实从增强课堂吸引力出发,根据大学语文教材丰富的单元主题,设计不同形式的主题活动,如主题演讲、情感朗诵、故事展演等。通过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交流和学生的深入参与,师生可以快速地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得到思想解放,在忙碌的学习压力下放松心情,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育人作用,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可以思考和理解文学作品和文化知识在塑造人的情感、性格和思想方面的作用,从众多作品中找寻与自己心灵契合的作品,为他们的未来生活提供积极的实践指导。

大学语文作品具有时代性的特征,一个作品就可能反映出某一时期的社会状况,学习语文,也是学生不断认识历史的过程。从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现状问题、原因分析进行探究,利用学科融合交叉的优势,加强德育、美育在大学语文中的体现,实施“社团融入”大学语文模式,从塑造文化自信,增强爱国信念,优化教学设计,创新课程模式四个方面不断完善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功能的途径,提高理论教育的说服性和有效性,注重大学语文在高校中扮演的思政功能、文化引领作用。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推进对学生自我发展、成才立志具有重要意义。大学语文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进,是新时代课程思政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新途径。

參考文献:

[1]李焦明.如何实施“课程思政”[N].中国科学报,2019-09-04(4).

[2]吕效端.“大学语文”的教育现状和亟需解决的问题[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4):58.

[3]吕金娥.《大学语文》课程综合改革的思考[J].新西部(理论版),2015(8):151,163.

[4]李亚.大学语文教育:大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9):96-98,101.

[5]左慧青.人文精神的传承:浅析大学语文中古典文学的人文教育价值[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4(2):183-185.

编辑 郑晓燕

作者:刘欣芮 杨诗雨

上一篇:视频广播数字化管理论文下一篇:学校心理学教学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