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论文

2022-04-19

摘要:当前国家间经济竞争的最高表现形式即是货币竞争。人民币国际化既是中国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的结果,也是维护中国国际利益的重要手段,更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力量。本文就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及障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若干建议。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论文 篇1:

体现国家核心利益的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路线

2011年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发生了一些出乎意料的变化,给学者和政府官员带来了一定的困惑。一是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急速增长,从2010年第2季度的500亿左右增加到2011年第2季度的6000亿美元。二是出现人民币贸易结算90%为进口结算的“跛足”现象,导致美元储备及其贬值风险的更多积累。三是央行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干预政策使香港与内地间套利空间持续存在,从而客观上助长了套利活动。四是伴随国际投行对中国经济的负面预测,第4季度市场出现反向套利和热钱撤出,香港人民币存款出现下降,12月份人民币汇率更是出现罕见的持续贬值。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似乎停顿或逆转。如何认识上述变化,学界和市场出现两种不同的声音: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指出,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质是资本跨境流动的自由化,应暂停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总结前期经验教训。而央行、香港和市场的部分研究者则认为,人民币“跛足”现象等问题是人民币国际化前期不可避免的,不足为虑。

上海交通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正在进行的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国际金融体系的调整与我们的对策”已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本文期望能够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清晰描述出体现国家核心利益的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路线。为此我们将重点讨论以下问题: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利益是什么?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成熟了吗?什么是人民币国际化成功推进的标志?不稳定的国际金融环境下是否适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如何把握合适的推进路线和着力点?

一、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核心利益是什么?

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全球化经济活动时的一个与生俱来的缺陷或“原罪”是本国在国际市场买卖的商品和服务、本国持有的海外资产或负债都用美元等国际货币计价而不是用本国货币计价,因而国际汇率的大幅度波动使本国经济遭受巨大伤害。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发展中国家的这一“原罪”。上世纪90年代美日之间大打汽车贸易战,前半期美元对日元不断贬值,后半期美元对日元则从1995年的79日元升值到1998年的147日元。首先爆发金融危机的泰国,当时实行25泰铢兑1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在美元持续升值背景下出现严重的贸易逆差,并在外汇储备接近枯竭的1997年7月初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度,泰铢急剧贬值为52泰铢兑1美元。泰国商业银行在货币危机前大规模借入美元短期外债,并在国内发放本币的长期贷款。他们以本币计的美元债务负担因泰铢贬值增长了1倍多,并先后陷入破产。韩国等其他东南亚国家也都陷入类似的混合型金融危机之中。这场席卷众多国家的金融危机是发展中国家以非本币举借外债从而遭受巨大伤害的典型案例。与90年代不同,本世纪以来美元出现持续贬值趋势,中国借此赢得了出口和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难以幸免的是大规模积累的美元储备资产遭遇了重大的购买力损失(美元针对16种大宗商品的购买力本世纪以来已贬值75.6%)。为防范危机而大规模积累美元储备的亚洲国家则再次受到了不小的伤害。弱小国家本国货币不可能成为国际货币,因此这些国家的利益需要通过国际社会推进国际汇率管理来维护。相比较,中国是全球第二的大国,并且可能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国,因此完全可以通过人民币国际化主动而彻底地摆脱“原罪”问题。

由此可见,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核心利益就在于摆脱“原罪”,即通过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交易的商品和资产的人民币计价,中国参与全球化的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可以一劳永逸地消除绝大部分的汇率波动风险,赢得全面的国际竞争优势和主动权。与此相比较,一国货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铸币税不能简单理解为国家利益。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国际货币发行的铸币税对应的是发行国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义务或责任。比如今天美国如果只想从美元发行中获得好处而不想承担国际责任,那么美元本位制离其崩溃之日也就不远了。

此外,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本身是中国金融强国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战略的成功意味着中国已从纯粹的GDP大国转变为全球的经济金融强国。它也是中国为稳定国际货币体系或创设具有内在稳定机制的多元储备货币体系所做的大国贡献。因此,人民币国际化作为国家战略来推进无疑是正确的。

二、货币国际化进程的决定因素有哪些?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是否已成熟了?

我们近期得到的一项研究成果,“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与潜能:来自全球8种主要储备货币历史的实证证据”(吴君、潘英丽、朱祁,2011)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假设一种储备货币占全球中央银行储备货币的比例是衡量该货币国际化程度的代理变量,并对1965-2010年全球中央银行8种主要储备货币(美元、欧元、英镑、马克、日元、法国法郎、瑞士法郎,荷兰盾)的比例,以及相应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经济与贸易规模、金融市场发展与开放、币值稳定以及储备货币的使用惯性等宏观经济金融变量的年度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用以探寻影响一种货币国际化程度的一般因素,回答目前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否具备基本条件,以及未来15年(即到2025年)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有多大潜能。

我们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一个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的首要决定因素是以GDP和进出口总量表示的经济与贸易规模。1980-2010年全球GDP排名前6位国家(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和中国)的货币,除人民币无一例外都是国际化货币。2、汇率波动性与货币国际化具有明显的负相关,也即汇率稳定对货币国际化致关重要。我们认为,国际货币最重要的功能是国际商品和国际金融资产的计价功能;它是结算、支付、财富贮藏功能的基础;而作为计价货币,其自身价值的稳定是首要条件。3、进口对货币国际化有显著正相关的影响。进口应该是除资本输出以外的另一个重要的本币海外供给渠道。4、货币升值、实际正利率和资本账户开放度对提升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都有积极意义。因为开放和深度发展的金融市场不仅存在大量低成本的投资和借款机会,而且有利于官方和非官方国际投资者从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角度实施高效的资产组合管理和货币风险管理。5、货币惯性十分重要。货币的国际化有网络外部性效应:使用的人越多,就越便利;越便利,使用的人就越多。因此制定人民币国际化推进策略时需要重视如何打破美元的网络外部性,并迅速扩大人民币的网络外部性。

中国GDP和贸易规模在全球已经数一数二,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以来实际有效汇率稳中有升,以真实利率表示的高成长性等都表明中国已具备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人民币国际化欠缺的条件是进口需求的增长和资本账户的开放。进口需求的增长有待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型中的内部市场开发;资本账户的开放则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利率市场化以及银行体系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本土金融市场的深度发展特别是国内债券市场的深度发展;以及人民币汇率进入适度区间。

我们假设:1、主要国际货币经济环境和货币稳定程度不变(这使我们的结论可能相对保守);2、2011-2025年全球GDP每年平均增长3.5%;3、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至目前日本和英国的水平;4、在不考虑惯性或考虑惯性的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回归得出的货币国际化与其主要影响因素间相关系数的基础上,设定中国经济增长和人民币汇率两阶段(2011-2015、2016-2025)变化的三个情境,进行模拟分析。以GDP变量的一个情境为例,我们假定2011-2015年间GDP平均增长8%,2016-2025年为7%,然后计算每年变化着的中国GDP全球占比,再以实证分析估算的相关系数计算其对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影响。我们模拟分析的结果是:在不考虑货币国际化惯性场合,2025年人民币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的权重可以接近目前的欧元水平;考虑货币国际化惯性场合,2025年仍可达到日元曾经达到的最高水平。

三、什么是人民币国际化成功推进的标志?

人民币国际化成功推进的标志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计量指标不是一回事。货币的国际化程度通常可由三种指标计量:一是在各国央行外汇储备中所占比重;二是在贸易、投资和金融交易的结算和支付中的占比;三是在商品贸易与金融交易中计价的占比。由于市场经济活动中一种货币的运用不太好统计和测算,因此学者通常都拿IMF公布数据的官方外汇储备权重作为一种货币国际化程度的代理变量。但是,货币国际化成功推进的核心在于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中计价功能的发挥。因为商品和服务的计价功能派生出结算和支付功能;而金融资产的计价功能才派生出财富贮存功能和外汇储备资产的权重。从历史经验来看,石油交易的美元计价给美元带来三大秘而不宣的好处:通过输出美元这一虚拟符号即可换回石油这一战略资源;通过美元汇率操纵世界石油市场(比如通过压低世界石油价格打击前苏联等石油出口国家);与黄金脱钩后通过与石油挂钩维护了美元作为计价尺度和交易媒介的国际货币功能,进而延续了美国作为关键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全球霸权地位。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美元在全球中央银行储备货币中的比重不降反升,从1970年的71%提高到1975年的78.9%(详见图表1),其背后的重要解释因素就是石油美元计价带来的石油美元积累,以及石油美元推动的伦敦欧洲美元市场(以美元计价的海外金融市场)的发展。

因此我们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成功推进的最重要指标是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交易中人民币计价的份额。人民币国际化成功的标志则是石油等战略资源和资产的人民币计价。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在于通过将中国金融市场转变为国际金融市场使人民币计价的国际金融资产池得到极大的扩张。在国际货币环境极不稳定、国际短期资本投机盛行的背景下,开放资本账户极易引发本土的资产泡沫和泡沫破灭的金融危机,因此人民币国际化需要首先从资本输出、培育海外商业存在和稳健发展人民币计价的海外商品与资产市场起步,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在此笔者顺便对日本央行将持有100亿美元人民币国债的事件做出评价。日本央行持有人民币国债与中国人民币国际化没有实质性的关系。如果将此事作为两国政府政治上的示好,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将此看作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大进展则是十分荒谬的。其实只要看看国际机构对未来20-40年国际经济格局变化的长期预测结果,我们就会明白世界各国央行的最大愿望是中国政府发行大规模国债让他们置换美元资产。因此我们会持续不断地听到,“你们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那么资本项目就得全面开放!”“你们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最好发行人民币国债让各国央行持有!”问题在于:中国政府缺钱吗?中国政府缺外汇吗?我们为什么需要通过持有长期升值的人民币负债去换取更多不断贬值的美元资产?人民币国际化只是中国经济金融强国战略中的一项战略举措,人民币国际化本身需要遵从中国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客观要求。需要明确的是:官方外汇储备中人民币的权重不是人民币国际化需要追求的指标;相反这一指标只应是全球资源和资产人民币计价权重的一个自然结果。

在此笔者也评价一下国际学者差不多已达成共识的全球互换网方案。他们主张(包括部分国内学者有类似意见),未来国际社会可以在自愿原则上推进全球货币互换联盟,相互拥有对方货币作为外汇储备资产,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或避免给美元施加更大压力。这个方案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无疑是有利的,但对中国是否有利,需要分析人民币国际化与全球货币互换网是什么关系。如果全球货币互换网是人民币国际化网络的替代品,那么我们支持或加入这样的联盟,就是以中国未来的战略空间交换眼前的战术利益!这也许是得不偿失的。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同,更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对这些国家有利的包括对中国短期有利的方案并非一定符合中国的长期战略利益。因此中国学者在开展国际交流时需要保持应有的独立性。

四、当前不稳定的国际环境是否适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首先,笔者在此引用两个长期预测成果讨论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一是渣打银行全球研究部2010年10月发表的《超级周期》报告。它假定2010-2030年美欧日分别以2.5%、2.5%和1%的趋势增长率增长,中国以6.9%的平均增长率增长。2030年中国的名义GDP全球占比为24%,美国是12%。美、欧、日经济总量的全球比重将从2010年的60%下降到2030年的29%(详见图表2)。二是欧洲国际经济学智库和法国国际经济学智库的联合报告(CEPII﹠Bruegel,2011)中提供了1870-2050年部分国家和地区在世界GDP中所占份额的变化趋势图。该图最重要的两段趋势线是美国从两战期间的46%下降到2050年的11%左右,中国从1980年的不到3%上升到2050年的34%。由2005年不变汇率计量的这两条曲线将在2016-2018年间相交,自此,中国的GDP将超过美国并急剧扩大两者间的差距(详见图表3)。虽然此项对中国的预测不排除有乐观因素,但是中国经济发展只要不为大的社会经济危机所中断,这一大趋势是不会改变的。

其次,笔者引用IMF(2011)《金融稳定报告》提供的数据讨论全球金融环境的未来演变态势。2010年世界GDP总量达到62.9万亿美元,全球由银行资产、股票市值和未清偿债券余额加总的传统金融总资产达到25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4倍,其中欧盟与新兴工业国家约为5.5倍(详见图表4)。另外全球金融衍生品账面市值达600万亿美元,接近世界GDP的10倍,其中最大部分应该集中在美国。由此可见,全球金融总市值大致为GDP的14倍,金融泡沫已膨胀到十分严重的地步。本次金融危机的发生是全球金融经济的历史性转折点,从泡沫生成到去泡沫和去杠杆化;后一过程已经开始但远未结束,估计未来10年都会以此起彼伏的金融危机表现和延续。因此未来10年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动荡不定的国际货币金融环境。

在这样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下,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与风险并存。机遇在于美国财政状况的不可持续对美元产生持续贬值压力,而各国央行和投资者都在寻求更为安全的投资场所和美元替代品,这种资产转换需求又对美元的稳定性构成威胁,由此很可能形成长期的恶性循环。中国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效保护投资者权益的基础制度建设和资本市场体系的深度发展方面如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有可能成为长期安全的国际投资场所,人民币国际化也可顺势而为取得成功。反之,在中国经济转型和金融改革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放开资本账户,允许国际投机资本大规模进出,则很可能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因此在国际货币金融环境不稳定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的重心应放在积蓄能量,也即稳健创造人民币国际需求上面,而不是急于推出人民币的海外供给。

五、如何把握人民币国际化的合适推进路线和着力点?

笔者将未来15年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策略定义为“积蓄能量、伺机出击”。具体而言就是前期稳健创造国际需求,后期激进释放海外供给。稳健创造人民币国际需求的着力点在:资本账户管制条件下快速推进和强化海外商业存在;加快经济和金融转型;同时为后期激进释放人民币供给创造合适的国际货币金融环境,即从亚洲着手推进国际社会加强对国际汇率波动和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管理。

首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培育强大的海外商业存在。人民币国际化成功推进的核心是人民币国际计价功能的形成。其前提是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全球贸易、投资、生产和金融活动中能够逐步取得主导权!这是人民币国际化成功推进的微观基础。如果没有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在海外的快速发展,外国投资者出于升值预期持有中国可交易或具有流动性的人民币资产,极易导致中国本土资产泡沫的急剧膨胀,一旦外资撤离就可能引发泡沫破灭型金融危机和货币国际化进程的逆转。

培育强大的海外商业存在,已经进入战略机遇期。3万多亿美元的国家外汇储备和人民币的直接输出可以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海外投资提供雄厚的资本供给;西方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海外收缩将会为中国腾出了空间;金融危机还为中国海外投资提供多个底部的买入时机。中央政府需要制定鼓励民间对外投资的国家政策,加快推进以强国战略为导向的外汇储备资产的战略配置。其未来投资的领域需要重点关注能为中国增加市场主导权的(如购买跨国企业和各类交易所的股权)、促进产业输出的(如在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设立国家产业园区等)、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价值链延伸的(研发、品牌、销售渠道等)各个领域。

其次,需要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经济转型在两个方面可以看作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首先,从国际经验和我们的实证分析得到结论来看,进口与货币国际化具有十分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将是人民币长期输出的主要渠道;进口的持续增长有待中国经济从出口导向型转为内需拉动型经济。其次,只有经济的成功转型才可能为经济增长提供需求和供给的持续动力。目前中国制造业的生产规模已属全球第一,其中很大一部分出口靠美欧不具有可持续性的过度消费支撑。随着美欧相对经济地位的下降和财政的收缩,中国出口的高速增长已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只有内部市场的开发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来自需求的持续动力。另一方面,中国高投入低效益的传统增长模式已面临资源环境方面的严峻挑战,只有体制变革带来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效率的提升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来自供给的持续动力。这样的经济成功转型才能支撑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长期信心,从而为人民币创造持续稳定的国际需求。

再次,需要积极推进行政垄断型金融体制的市场化改革。

行政垄断型金融体制是中国工业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功能是帮助工业化战略解决廉价资本的供给问题。这些制度安排便利金融业和特定产业获得廉价资本,却长期损害了存款人和中小投资者等中产阶级的利益。目前中国制造业、房地产业和地方政府高速公路建设都已出现过剩,而内部消费市场的开发和服务业的发展有待培育一个队伍庞大的中产阶级。另外,行政垄断型金融体系也已成为居民储蓄转化为高成长新型产业投资的瓶颈。金融转型已经刻不容缓。政府的立场需要从支持企业低成本融资转向切实保护债权人和中小投资者利益;实施富民政策和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拓宽投融资渠道,使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各类高新产业和服务业得到持续的资金融通,使本国居民更便利地分享这些产业成长的丰硕成果。

金融改革的主要领域在于:(1)放松各类金融服务业对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限制,在健全存款保险制度等金融安全网的情况下,促进金融服务业市场的有序竞争。笔者建议,通过国有控股银行向民间资本出售部分支行,形成一批不设不分支机构的民营社区银行和乡镇银行,以满足服务业、小型与微型企业、农户和个人家庭的金融服务需求。大银行与出售后的社区银行具有天然的母子关系,可实现差异化发展,并发展分工协作的代理行关系。政府可采取相应政策(比如减免营业税、允许提取更高比例的海外经营风险拨备等)鼓励大银行拓展海外市场。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出售支行的“内退外拓”战略可以实现“一石数鸟”之功效:通过回笼货币,可缓解我国通货膨胀压力,补充商业银行资本金,减少再融资对股票市场的压力;实现银行业差异化发展的有序市场结构;转投海外分支机构网络建设,既可分散美元资产贬值风险,又可加快推进中国金融机构国际化经营,进而促进人民币国际化。(2)改革股票市场发行审批制度和询价承销制度,强化证券监管和金融司法威慑力,提高市场的“三公”性和有效性。(3)分步缩小存贷款基准利差,给出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间节点,促进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换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并加快政府债券市场和公司债券市场的深度发展,探索通过人民币QFII间接开放国内债券市场,形成有效的海外人民币回流机制。(4)实现与美元脱钩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重点是建设参考一揽子货币的爬行钉住制度,调低篮子中美元与欧元的权重,增加亚洲的日本、韩国、印度等大国以及大宗商品出口国的货币权重。在人民币对美元做出(有利于减缓贸易摩擦和促进资本输出的)较大幅度升值调整后,政府宜将人民币汇率稳定在合理区间作为基本政策。当前全球外汇市场年交易额已高达800-1000万亿美元,其中出于投机目的的交易接近97%。为了避免投机资本推动升值预期的“自我实现”,政府应避免激进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把握人民币定价的主导权。另外,美元与黄金脱钩后,1976年的牙麦加会议承认了的浮动汇率的合法性,但此后的双边汇率波动幅度高达50-100%,远远超出布雷顿体系规定的上下1%和凯恩斯设计的国际清算联盟中规定的上下5%的适度波动幅度,国际浮动汇率制度早已失去了事实上的合法性。国际社会需要探讨并将国际浮动汇率管理问题提到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议事日程上来,而不是压部分国家实施市场化的浮动汇率制度。另外,现有国际货币基金章程中并无条款规定会员国有实施浮动汇率制度的义务。在国际汇率大幅度波动和国际短期资本投机盛行的国际背景下,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浮动汇率制度,有利于投机资本单边汇率预期的“自我实现”,而外汇管制在投机资本的冲击下通常是不堪一击的。相比较,参考一揽子货币的爬行钉住制度可以凭借大国意志引导国际资本的市场预期,它与外汇行政管制以及短期资本交易税等经济杠杆一起将可应对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给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事实上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选择更多的是中间道路,而自由浮动与硬钉住的端点论也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放弃。(5)从新审视资本账户开放的项目和次序,清理利用外资政策,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和战略产业外商投资的管理。即使在完全放开资本项下人民币可兑换的场合仍可自主或与亚洲国家联合引入短期资本交易税政策。

未来10年可以看作是积蓄能量、稳健创造人民币国际需求的第一阶段。之后,在中资企业和金融机构海外业务网络建成、中国经济和金融成功转型、在人民币国际定价方面达成多个双边协定、国际货币环境相对稳定(或者美元爆发危机)时期,人民币国际化可进入激进释放海外供给的阶段。我国政府可在某一时点宣布人民币资本项下完全可兑换,并通过商品进口、对外投资、和对外发行债券等各种渠道急剧扩大海外人民币供给,以此打破美元本位制造就的美元网络外部性,迅速扩大人民币国际化的规模效益和地域覆盖面。

(潘英丽,上海交通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杨春升

作者:潘英丽

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论文 篇2:

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考

摘要:当前国家间经济竞争的最高表现形式即是货币竞争。人民币国际化既是中国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的结果,也是维护中国国际利益的重要手段,更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力量。本文就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及障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离岸市场;国际货币体系

为满足企业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发挥人民币结算对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促进作用,2010年6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扩大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的有关通知》(银发[2010]186号)(以下简称为《通知》),决定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境内试点地区扩大到全国29个省级行政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境外地域由港澳、东盟地区扩展到所有国家和地区,结算业务范围扩大到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结算。而且对以人民币结算的退(免)税、海关进出口报关、银行账户管理以及清算程序进行了简化和安排,消除了一些技术性障碍。当下,美国巨额财政赤字导致美元贬值预期进一步加深,而欧元区国家也深陷主权债务危机之中,欧元持续贬值引起欧元前景的担忧。国际两大储备货币都表现出疲软状态,全球对其信心不足,且世界经济“二次探底”担忧尚未消除。随着我国承诺进一步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可能会进一步加大。笔者认为,这次试点范围的扩大是中央决策层针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举措,体现了中央决策层的智慧和决心。

一、人民币国际化必然性和迫切性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随着本国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在国外市场扩展,在本币职能基础上通过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境外货币自由兑换等方式流出国境,在境外逐步担当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价值尺度,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可自由兑换性、普遍接受性和相对稳定性[1]。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性

强大的经济综合实力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人民币国际化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

一是从经济总量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强大经济实力体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为9.8%,是同时期世界平均经济增长速度3倍以上。2010年年中,中国GDP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代表的是正在高速发展的强大的中国,中国2.4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为人民币提供强大的支付能力保证。

二是以产品制造能力供给能力来看,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中国很多工业品已位居世界第一,例如煤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彩色电视机、家用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微波炉、各类纺织品以及日用轻工业品。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这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

三是从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看,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经济高度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要求。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明显特征,即是中国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发展速度要快于国内经济增长速度。1980年中国的“依存度”才7.2%,中国基本上还是个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体;至2000年“依存度”达到23.1%;2010年对外依存度超过了60%,中国已成为一个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2]。人民币作为这个巨大的外向型经济体的交易媒介,已受到来自全世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前所未有的追捧。如果说一国国内经济规模不足以证明其货币国际化的必然性,那么一国国际经济的规模和卷入程度将充分证明其货币国际化具有直接的客观基础。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中国综合经济实力发生了显著变化,代表其总体经济价值的货币必将成为世界货币,这也是主要发达国家所走过的一条基本经验。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迫切性

1.人民币国际化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的需要。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与公正。美国次贷危机之所以发展成为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极大的不利因素。由于不存在世界政府,也就不存在主权世界货币,目前建立在一国或几国“国内货币国际化”基础上的国际货币本位制度内在地规定了国际货币制度的不稳定性和不平等性,让其它国家面临着巨大的道德风险,这种道德风险在美国最近通过发行美元把自身面临的危机困难向全球转嫁时正在变为现实。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主要由发达国家掌握了货币话语权,而发展中国家处于被支配的地位。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这种弊端迫切需要一股新锐的力量加以改善,人民币国际化恰好顺应了这种要求。人民币国际化不仅有利于各国储备在币种上进行风险分散,而且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国际权利,将是维护对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和公正的巨大力量。

2.人民币国际化是增强国际收支调节能力、缓解解决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迫切要求。目前中国拥有数额较大的外汇储备,实际是相当于对外国政府的巨额无偿贷款,同时还要承担通货膨胀税和美元滥发的道德风险。人民币国际化后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在外汇储备方面可以实现货币替代,这为中国利用资金开辟一条新的渠道,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国际储备的数额,而且减少中国因使用外币引起的财富流失。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利于我国摆脱困扰发展中国家的“米德困境”问题,即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持外部均衡,必然牺牲内部均衡,如国内充分就业率、通胀率等。

3.人民币国际化是减少汇率风险、促进中国国际贸易和投资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和对外金融活动步入空前的发展时期,汇率变动始终是困扰和制约开放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外贸企业持有大量外币债权和债务,货币敞口风险较大,汇价波动会对企业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后,对外贸易和投资可以使用本国货币计价和结算,企业所面临的汇率风险也将随之减小,这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越高,在外贸乃至在其他经济往来中所占的比重越是显著,我国所面临的汇率风险也就越小。一旦人民币完全实现国际化,我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增长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4.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要求。人民币的国际化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是互为因果的关系,由于货币国际化过程中所具有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强化的动态特性,人民币的国际化必然要求我国金融管理体制进行一系列改革;反过来,金融体制的改革又将进一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一)人民币已开始周边化,但影响范围相对有限

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流通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其国际信誉的迅速提升则是在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促成人民币在周边地区的迅速流通,目前,人民币在越南、泰国、缅甸、朝鲜、蒙古、俄罗斯、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家被作为支付货币和结算货币被普遍接受,台湾、孟加拉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接受人民币存款和办理人民币其他业务[3]。但总体来看,人民币流通主要集中在周边地区,流通总量规模不大,而且周边国家基本上都是小国,经济总量小,发展水平低,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相对较小。

(二)现金与资本项目管理尚未完全开放,阻碍了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

近年来我国资本项目开放已经做出了许多有益尝试,尤其在促进对外开放和跨境贸易结算等方面的开放力度不小。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划分的43个资本交易项目中,我国已有12个项目完全可兑换,有16个项目部分开放。不过,最核心的借用外债、跨境证券投资、中资机构对外贷款和直接投资等项目,仍然实行资本账户管制[4]。从回流渠道看,资本项目开放主要存在于直接投资等实体经济领域。而对非居民的证券投资、不动产投资等主要投资渠道管制严格,限制了非居民将境外人民币调入境内投资的意愿。例如,非居民只能选择通过QFII这一方式购买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投资工具,而QFII由于审批严格、额度管理等诸多限制,投资的规模和投资的速度均受到影响。不动产的交易仅满足特定条件的非居民可以购买符合实际需要的自用、自住商品房,不得购买非自用、非自住商品房[5]。

(三)人民币定价的金融市场和产品交易市场小,不能满足人民币国际化的需要

我国目前还没有成熟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香港作为人民币在海外最主要的流通地,虽然近年来在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但总体上看其人民币离岸市场功能不健全,主要投资产品为人民币国债(仅60亿元人民币)和内地金融机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金融债券,数量非常有限,不能为人民币境外持有者或投资人提供很好的流动性。而人民币各项融资业务还存在管制,无法开办。

(四)缺少覆盖全球的人民币流通网络

目前,商业银行海外机构扩张总体上跟随对外贸易、侨汇业务,分支机构在美国、欧洲以及经济比较发达的亚洲国家和地区比较集中。以海外分支机构最多的中国银行为例,截止2009年末,中国银行已在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900多家海外分行、子公司和代表处,国均30多家。除了工商银行在近几年海外机构扩张比较快以外,其它中资银行在国际上的分支机构非常少。总之,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国别覆盖面不足,而且结构矛盾突出,表现在人民币流动范围广的周边国家分支机构几近空白,而在人民币流通少、面临其它国际货币竞争的发达国家中资金融机构反而相对较多。

三、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建议

(一)积极主动地建立和参与区域经济货币合作,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良好的周边及国际环境

一是采取签署国家间或地区间的双边和多边协议的形式积极与周边国家(地区)或接壤省际间创建自由贸易区和经济圈,在自由贸易区(或经济圈)成员中的贸易投资往来中鼓励人民币的自由兑换,鼓励用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和投融资的支付手段,鼓励自由贸易区(或经济圈)内成员将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货币。二是建立区域货币联盟,这可以部分借鉴欧洲货币联盟的经验。在亚洲货币区的形成中,我国应积极主导创建亚洲货币体系、亚洲货币基金、亚洲货币单位和亚洲汇率机制,逐步提升人民币的影响力并使之成为区域内的主导货币,并渐进地提升人民币在亚洲货币单位中的权重,待条件成熟时,使人民币分步骤地完全替代货币区内其他国家(地区)的货币,真正实现人民币亚洲化[6]。

(二)积极完善和构建人民币离岸市场

人民币离岸市场因为交易双方均为非居民,是解决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提供流动性和投资的主要场所,是人民币在境外的二级市场。没有高层次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就无法提高境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必将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次试点范围的扩大为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带来契机,其下一阶段主要目标任务应允许国际金融机构在香港经营人民币的海外拆借业务,逐步形成一个海外市场人民币利率的基准利率。同时,探索离岸持有的人民币储蓄导入在岸资本市场,为投资者开辟了一条穿越中国严格资本管制的新途径。待香港的离岸金融市场完善后可借鉴其经验,结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逐步放开上海的人民币国际化交易。

(三)多管齐下,扩大海外人民币资产存量

一是进一步扩大对主要贸易国家的货币互换,增加海外人民币“种子基金”。二是扩大人民币资产的对外直接投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而且大都是以美元形式进行,在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过程中,对周边国家的直接投资可以考虑使用人民币进行[7]。三是发展以人民币计价国际债券市场。通过发行以本币计价的国际债券可以为本国企业创造一种低成本、低风险的国际融资方式。不仅可以扩大人民币的跨国境流通范围,而且可获得丰厚的国际铸币税收入。

(四)要加快全球化银行体系建设步伐

具有发达的、遍布世界各国的银行机构不仅是保证人民币在海外存放、流通和转换的经营主体,而且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和境外投资具有十分积极作用。应积极推动国内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鼓励在国外开设分支机构。近期内,我国银行要特别重视在东盟国家和地区分支机构的建设,为各国政府、企业和居民所持有的人民币提供一个存放、流通的渠道。

(五)积极稳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

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客观事实是在资本项目管制较为严格的条件下进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智慧体现在如何处理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开放的关系上。资本项目开放渐进分阶段进行的既定政策,决定了人民币国际化也应该分步骤稳步推进。笔者认为,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总体上要“出得去,进得来”。一是进行人民币国际贷款试点,开放境内外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存贷款管制,逐步放松对非居民人民币贷款的管制;二是逐步向非居民开放国内资本金融市场,拓宽人民币投资途径。近期央行允许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试点以及沪市国际版成为有益的尝试。资本项目开放可能加利率和汇率波动,因此,在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同时,需要在境内和境外市场设立可靠的风险隔离机制,以保证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张沐.人民币国际化机遇与利弊权衡[N].国际财经时报,2009-03-30.

[2]童年成.论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J].中国流通经济,2007(12).

[3]何慧刚.人民币国际化:模式选择与路径安排[J].财经科学,2007(2).

[4]李丹丹等.人民币国际化迈向资本开放阶段[N].中国证券报,2010-09-01.

[5]赵幼力,李少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中的障碍探析[J].银行家,2010(4).

[6]胡再勇.人民币成为亚洲储备性货币现状研究[J].经济经纬,2004(6).

[7]巴曙松.人民币国际化三个阶段[N].新京报,2007-06-20.

Further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DAI Hong-guang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Haikou Central Sub-Branch, Haikou 570105,China)

Key words: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RMB Offshore financial market;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作者:戴鸿广

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论文 篇3:

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路径

[内容摘要]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加深,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日高。相关的研究增多。但笔者认为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和国际化并非短期内就可实现。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否则对中国经济金融的稳定发展将带来不利的影响。在实施步骤上,可先行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可接受性”,提高非居民对人民币的普遍接受范围和程度,从而体现中国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为人民币的完全可兑换和国际化赢得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且避免承担过多的国际社会责任,减少制度变迁的成本。不失为一条新的路径。

[关键词]人民币自由兑换;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普遍可接受性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吴念鲁(2000)提出了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时间表。赵海宽(2001)提出中国应积极推进人民币逐步成为世界货币之一。钟伟(2002)提出将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合二为一同时推进。陶士贵(2002)提出了实现人民币的内部可兑换和实现人民币区域化。何慧刚(2007)提出,在目前的现实经济条件下,人民币国际化应走“弱经济一强制度”模式,遵循“人民币周边国际化——人民币亚洲化——人民币国际化”的渐进路径,并在宏观经济政策和区域经济货币合作等方面做出具体的制度安排,最终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张群发(2008)从挑战美元霸权视角,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是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和摆脱“高储蓄两难困境”的必要途径。随着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要求改变国际货币体系、实行国际货币多元化的主张日增,特别是中国逐步推进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的措施后,国内外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日益高涨,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主流观点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将很快实现,对人民币国际化普遍持较为乐观态度,甚至有的学者认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千载难逢的时机,必须加快推进步伐。是不是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了呢?这确实是一个既具理论性,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的论证和研究。

就理论层面而言,一种货币成为他国的外汇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普遍可接受性;二是可偿付性;三是可兑换性。从国际经验来看,货币国际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结算货币一交易货币—储备货币。第一层次是本币在一般国际经济交易中被广泛地用来计价结算;第二层次是本币在外汇市场上被广泛用作投资交易的货币;第三层次是成为各国外汇储备中的主要货币之一。若本币广泛地用于计价结算,则该币将有可能逐渐地成为外汇交易的主要对象货币。而若本币被广泛用于国际交易,则该币就可能成为政府干预外汇市场时买入外汇的对象货币,本币将逐步演化为储备货币。因此,本币用于国际结算只是货币国际化的初级阶段。尽管政府在本币国际化进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货币国际化的进程主要由市场力量决定,即便政府想推动货币国际化,如若本币对非居民没有吸引力,货币国际化也是难以实现的。

实际上,实现一国货币国际化必须具备一系列政治、经济条件。就政治方面而言,该国的政治必须保持长期的稳定;该国必须在世界政治中具有较强的地位。就经济方面而言,其一,强大的经济实力并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是基础;其二,该国的货币价值必须相对稳定;其三,该国必须具备相当广度和深度的金融市场;其四,该国贸易在全球贸易中须有强大的影响力;最后是资本项目实现完全自由兑换。从当今的国际货币体系格局来看,在国际贸易结算当中,美元所占比重超过60%,而日元、欧元都低于10%;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美元所占比重超过40%,而日元、欧元加总仍然低于20%;在外汇交易货币中,美元占比超过40%,而日元、欧元加总不过30%,整体看来,尽管美国爆发了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但美元仍然是最被广泛接受的国际化货币。美元、欧元、日元的国际化历经长久,并非短时期可以成就。

中国自2008年12月至今,已与韩国、中国香港特区、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分别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协议互换规模分别为1800亿元人民币/38万亿韩元、2000亿元人民币/2270亿港元、800亿元人民币/400亿林吉特、200亿元人民币/8万亿白俄罗斯卢布。至此,中国与包括韩国、马来西亚、白俄罗斯等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的双边货币互换规模总计已达到4800亿元人民币。2008年国务院称将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2009年决定先行在香港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但这也仅是在周边地区进行,只能算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或初级阶段。有的专家认为,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可能需要三十年。在第一个十年,人民币可以成为周边国家贸易结算货币;在第二个十年,人民币可以成为区域性的投资交易货币;而在第三个十年,人民币将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为全球各国所接受。

二、急于推出人民币国际化的弊端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未要求其成员国承诺实现本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当然也没有要求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货币的自由兑换有不同的含义和层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只要求其成员国实行经常项目下的货币可兑换,即要满足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八条款的规定:(1)成员国未经基金同意,不得对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支付加以限制;(2)成员国不得实施歧视性货币措施或多重汇率安排;(3)成员国对其他成员国所持有的本国货币,如其他成员国提出申请,且说明这部分货币结存系经常往来中所获得的,则应允许兑回。而基金组织对于成员国货币在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性并不具有直接管辖的利益,也没有类似的条款对经常项目可兑换进行严格的规范。换言之,基金组织不能强迫某一成员国实行资本项目可兑换性。根据基金组织对经常项目可兑换的要求,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可一般性地理解为:取消在排除基金协定第八条款下各项限制后仍旧存在的资本项目汇兑交易限制。其较为确切的定义是,对国际资本交易不进行跨国界的控制或征收相应的税金或实行补贴。

与前述货币自由兑换性相关联的还有所谓“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30条第6节指出,可自由使用的货币是由基金组织决定的“该成员国的货币(1)事实上被广泛用来对国际交易进行支付;(2)在主要外汇市场普遍进行交易”。这一概念的实质是该种货币除具有全面可兑换性外,再加上国际经济、金融领域的广泛使用,而不仅仅是一国对外支付(无论是经常项目还是资本项目)的非限制性。这当然更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其成员国达到的目标之列。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没有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要求,我国也没有必要提出人民币国际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向全世界宣布,因为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更大的国际责任,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中,其他国家会以此为借口,过分要求中国承担调整责任,向中国转嫁风险和成本。

(二)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特里芬难题”难以解决,并可能加剧国际收支失衡

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并迈向国际化过程中,国内经济遭受外部冲击的可能性加大,一旦境外流通的本国货币回流,就可能会对国内的金融市场、经济体系造成较大的冲击,可能使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陷于被动局面。而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将承担国际金融稳定的义务,在必要时充当区域最后贷款人的角色,由此我国将可能面临“特里芬难题”,即在以贸易逆差向储备国提供结算与储备手段的过程中,将出现本币贬值的压力与保持本币币值稳定之间的冲突。

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并迈向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着突出且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人民币国际流通量不足。从国际经验来看,在金本位时代,英国通过资本输出向世界各国输出了巨额的英镑。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美国通过经常项目逆差向世界提供了美元流动性,而“二战”后援助欧洲重建的马歇尔计划成为美国大量输出美元的重大机遇,大量的跨国公司则成为美元在国外发挥货币计价和货币中介的重要推广者、宣传者和示范者。20世纪80年代,日本则通过大规模的跨国投资向各国提供日元资金。若借鉴英国、日本的模式,我国需要大规模的对外输出人民币。近年来,尽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增长,但规模占全球的比重仍然很小,2004-2006年分别为0.74%、1.3%和1.53%。显然,这样的狭小规模难以支持未来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在较短期间内,通过资本项目大规模对外输出人民币,操作性不强,且易引发大的风险和损失。若借鉴美国的模式,则要求我国维持持续的巨额的贸易逆差以输出人民币,从而满足国际社会的需求,但这与我国现行的经济结构或经济发展阶段不相适应。贸易逆差是货币输出的主渠道,但贸易逆差意味着一国就业岗位向境外的转移。而当前我国国内消费投资比例严重失调,投资拉动当前经济增长但导致产能的巨幅扩张,因而出口便形成消化过剩产能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2007年我国贸易盈余占整个GDP的7.5%,若变成贸易赤字,对经济的收缩作用将相当明显。若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我国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原材料用人民币支付,而对发达国家的贸易盈余只能收到外汇(国外没有足够的人民币),则我国的外汇盈余会更多,外汇储备增加得更快。这与我国寻求国际收支平衡、削减过多的外汇储备的政策导向是相悖的。若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的趋势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逆转,则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债务人的负担将不断上升,作为美欧等发达国家债权人的权利将严重缩水,将会遭受双重利益损失,直接影响到我国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增长。

(三)急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易带来国际投机资本的攻击,从而引发货币金融危机

伴随着资本账户管制的逐步放松,所有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净流入从1978—1982年间的年均183亿美元大幅度上升至1997年的1390亿美元(1996年曾达到近1900亿美元),在近20年的时间里增长了近10倍。同期,其占出口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由3.9%和0.8%上升至11.1%和2.5%。其中,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和90年代大部分年代里,发生在拉美和亚洲国家的资本大规模净流入,无论从总量还是相对比率来看,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也高于这些国家历史上的其他时期。外资的大量流入可能导致实际汇率上升,削弱本国出口部门的竞争力,恶化国际收支状况,进而损害其实体部门,影响经济增长;同时,一些国家并不存在储蓄和外汇的“双缺口”,货币自由兑换带来的大量资本流入可能会对国内储蓄产生“挤出”效应,由此削减资本流入的净收益。研究表明,上述两个时期内拉美和亚洲国家发生资本过度流入同资本账户的开放显然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后来发生的外资的大量集中抽逃,是拉美和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之一。

根据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规模和国际经验来考察,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后,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入比国内资本外逃的可能性大得多。这主要基于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在较长时期内不会改变,对国际资本有相当大的吸引力,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也将对国际资本涌入我国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实际上,从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阶段,流入中国的热钱规模显著上升。张明用多种方法计算了2005—2007年的热钱流入规模,计算结果显示,2005—2007年热钱流入规模分别为2282亿美元、2078亿美元与3851亿美元,三年热钱累计流入8211亿美元。热钱流入我国的渠道包括经常项目下的贸易、收益与经常转移;资本项目下的FDI、证券投资、贸易信贷与贷款,此外,热钱还可以通过地下钱庄和境内外商业银行流入中国。因此,若在条件不成熟时,急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可能引发我国货币金融动荡乃至危机。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国在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年以来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受到冲击和影响不大,与我国资本项目不开放、人民币非自由兑换货币有很大的关系。在金融危机中,实行资本项目管制的国家比资本项目开放的国家遭受的损害要小,且恢复得快。如马来西亚曾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了防止资本大规模外逃而暂时恢复了资本管制,此后其经济状况要明显好于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旦一国政府宣布实行货币的自由兑换,如欲再重新实行管制,若控制不当,可能会使市场更加丧失信心,反而会加重危机。如2006年12月19日,泰国央行要求该国商业银行冻结2万美元以上的新增外汇存款账户的30%,以遏制汇率投机,结果导致本国和周边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剧烈波动,最终泰国政府紧急决定废除该规定。2007年印度也发生了类似事件。可见,货币自由兑换,最终走向国际化,是市场选择的自然结果,而不是政府强制推行的结果。

(四)急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可能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20世纪60年代初,蒙代尔在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的框架内分析了不同制度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问题。此后,弗莱明和其他经济学家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形成了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其核心观点是:在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制和独立的货币政策这三大政策目标中,一国最多只能同时选择其中的两个目标。换言之,在资本项目开放、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若要继续维持固定汇率制,则独立的货币政策将不复存在;而若维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则难以保证汇率的稳定。这种在资本项目开放条件下不能同时实现三大政策目标的方案选择被人们称为“蒙代尔三角”(Mundell,R.A.1963)。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的成本太高,在货币自由兑换、资本项目开放的条件下,只能牺牲汇率的稳定性,实行浮动汇率制。根据国际经验,推行一种更为自由的汇率制度需要具备两个必要条件:第一,必须有一个发育完善的国内货币市场;第二,必须有一个健全的国内资本市场(R.多恩布什,1999年)。同时,对衍生金融市场的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以规避由于汇率的过

分波动所带来的风险。但由于人民币利率尚未实现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尚不完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严重滞后,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割裂,国内资本市场有待健全,都对人民币自由兑换产生了很大的约束。因此,在条件不成熟时,冒然推出人民币国际化,将对货币政策独立性或人民币汇率稳定带来冲击。

三、人民币国际可接受性的内涵与优势

货币的国际可接受性,是指该国货币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被各国普遍接受和使用,这是该国货币可偿付性的基础,也是该国货币成为自由兑换货币和国际货币的基础。就我国而言,实施人民币的国际可接受性策略,可体现以下优势。

(一)主动性

实施人民币的国际可接受性,而不急于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可根据我国自身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决定本币走向世界的方式、内容和时机。在宣布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之前,积极创造条件,提高人民币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和使用的程度,可以为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和国际化赢得时间,并打好基础,取得主动权。

(二)可控性

实施人民币的国际可接受性而不急于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就是既能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又能保证在宏观管理上控制得住,避免受到大的冲击。一般而言,货币的国际化是不可逆的,一旦宣布了本币的自由兑换并成为国际货币,很难再实施货币管制,且要承担巨大的国际社会责任。在金融监管不到位,金融市场有投机的机会和空间时,很容易成为国际游资攻击的目标。先实施人民币的国际可接受性,可使我国对付国际投机资本的攻击游刃有余,应付自如。

(三)渐进性

有步骤地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不仅要考虑当前的需要,而且要考虑长远的发展,不能急于求成。人民币的国际可接受性是人民币可兑换性和国际化的初级阶段,但也是基础性工作,只有使人民币在国际上被其他国家和地区广泛接受和认同,才可以逐步向前推进国际化的进程,不致遭受大的危机的冲击。我国许多领域改革的成功,与渐进性改革是分不开的,在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多总结经验教训,少走弯路,少付出成本和代价,才算成功。

四、推进人民币国际可接受性的策略选择

1 将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可接受性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中短期战略,人民币的完全可兑换可在中后期实施。人民币国际化须有相应的战略作为支撑,政府的推动重在顺应市场的需求,提供宽松的环境,放宽人民币的入出境管制,让境外的非居民更多地选择人民币作为支付结算的手段,使人民币首先成为国际上普遍可接受性的货币。在此基础上,再推动人民币成为完全自由兑换货币,不致引起大的震荡和波动。

2 大力推进对外经济贸易交往中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是实施人民币的国际可接受性战略的重要步骤。2008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三位,进出口总量高达2.56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三位,贸易依存度达60%左右,全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超过900亿美元,说明我国的经济开放程度已相当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开放深度及广度的进一步扩大,国际上必将产生人民币的市场需求。事实上,我国也在逐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可接受性。2008年11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就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召开行长办公会,提出“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出口信贷的规模,探索在出口信贷中提供人民币中长期融资”。2008年12月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允许金融机构开办人民币出口买方信贷业务”;“研究境外机构和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允许在内地有较多业务的香港企业或金融机构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支持香港人民币业务发展,扩大人民币在周边贸易中的计价结算规模,降低对外经济活动的汇率风险”。2008年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搞活流通扩大消费和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提出“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范围和影响将越来越大。推进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有利于企业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控制汇率风险,降低交易成本和便捷交易行为,也有利于打击境内外非法地下人民币与外币交易行为,维护我国的金融秩序和金融安全。据有关部门估计,每年通过地下钱庄流入内地的资金高达约2000亿元人民币,约为引进外资额的50%。

3 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开设我国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畅通人民币支付结算渠道。大力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银行问的业务往来和信息交流,积极促进双边银行建立相互代理关系,为各国政府、企业和居民所持有的人民币提供一个存放和结算的渠道。由于人民币现钞交易费用高、风险大、携带不方便、容易造成假币泛滥,因而应在双方开设银行。开设海外分支行不仅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可接受性的需要,也是推动我国海外贸易和海外投资发展的需要。具体做法:(1)两国银行可在对方国银行开设对方本币可自由兑换货币账户,双方的客商可以在对方国银行存本币存款,并享受该国的存款利率。(2)两国的客商可通过双方银行按国际惯例进行两国货币的自由兑换和结算业务,但不能透支使用结算账户。(3)积极开展人民币与外币的银行兑换业务,以适应两国经济往来的需要。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开设我国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并推动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扩大人民币的普遍可接受范围和程度。

4 放宽熊猫债券的发行范围、数额和用途,让国际社会更多地接受和使用人民币。所谓熊猫债券,是指境外非居民(包括外国政府、国际机构与外国企业)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发行的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事实上,早在2005年10月,国际金融公司与亚洲开发银行就分别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发行了11.3亿元与10亿元人民币的熊猫债券。不过当时规定这两家机构在中国发债募集的人民币资金必须在中国国内使用。在当前推出熊猫债券这一金融创新产品,可以将中国对外提供融资、规避外币贬值风险与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可接受性三者结合起来,一举多得。另外,除允许特定国家政府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国债之外,还可以实施一种间接的融资方式,即允许特定国际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国债,再由这些国际机构向特定国家提供贷款,扩大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

5 加快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通过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可以推动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流通使用。笔者认为,香港作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具有自由兑换的货币、稳健且高效率的金融体系、及时的信息流动、高效的金融监管等优势,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较为理想的选择地。允许香港对境外人民币进行存、贷款业务,可以将境外流通的人民币纳入银行体系,便于监管当局掌握人民币境外流动规模的变动,从而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人民币离岸市场在香港的发展可以形成一个完全市场化的人民币利率指标,对我国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市场发展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6 进一步健全和推广人民币结算的出口退税机制。建立与外汇同等的出口退税机制结人民币参与国际结算至关重要,特别在目前国内出口利润普遍偏低的情况下。税务部门应尽快协调相关的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人民币结算出口退税的成功经验,将贸易性质的人民币等同于外汇,规范使用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出口退税操作流程,实行人民币结算与外汇结算出口退税同等的待遇。

7 建立对人民币出入境的监测、预警和调节机制。可建立人民币出入境监测网,实施有效监控。为了积累经验,可通过海关和银行两条渠道对人民币出入境进行统计监测,外汇指定银行主要负责对汇出汇入人民币款项的监测,并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按季对人民币流出入情况进行分析,对异常变化及时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以避免国际投机力量的恶意冲机。目前有关部门对人民币周边流通情况主要依靠抽样调查和推断。此方法虽较为简单方便,但精确度不高。这对于主管当局及时准确掌握情况、分析研究对策不利。在国际上,一些国家通过残余法对流向境外的本国通货进行测算,即先运用计量模型测算出当年的本国通货需求量,将此数据与当年通货供应量进行比较,其差额部分即为流向境外的本国通货。这一方法可资借鉴。

8 将人民币跨境交易纳入我国国际收支统计范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和人民币出入境规模的增大,我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经济交易应纳入国际收支统计范畴,这不仅是完善我国国际收支统计的需要,而且是将人民币跨境交易逐渐纳入官方监测的需要。在征得IM同意的情况下,将我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经济交易纳入国际收支统计范畴。初期可分别建立外币交易部分与人民币跨境交易部分两套表式,人民币跨境交易部分的报表先在内部作为分析监测之用,待人民币流量较大时,再并表对外公布并报送IMF。

作者:陶士贵

上一篇:国外舞蹈音乐特点论文下一篇:社会保障制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