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课程教学论文

2022-04-18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影响,给财会行业也带来巨大冲击。会计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对对财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财会类课程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立足于财会行业发展现状,针对会计信息化视域下应用型财会类课程的改革策略与创新途径展开研究与探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应用型课程教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应用型课程教学论文 篇1:

研究性教学在高校应用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效分析

摘要:作物栽培学是农学类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的应用型、实践型课程,研究性教学手段应用于该课程教学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从作物栽培学课程特点出发,从学生关注度、实施形式、实施效果等方面分析了研究性教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调研结果,提出了进一步深化研究性教学的建议,认为提高学生关注度和自主参与积极性、提升学生参与教学问题设计的主动性、构建多层次的研究性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将有利于研究性教学的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研究性教学;实施模式;能力培养

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具有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一直是大学教育中挑战性的问题。其中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素质的核心。应试教育模式下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严重抑制了学生好问的天性、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性教学法一般被解释为“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中”或者“教学与研究结合”[1],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中小学课程,它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宗旨,帮助学生在接受性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索行为。经过多年的发展,应用于各个层次的教学过程[2],在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受青睐,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4],是近年来高等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目前研究性教学已成为课程教学研究的一种新动向,许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探讨[2,5-9]。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也明确提出要求:“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作物栽培学课程是农学专业研究生、农学类本科专业(农学、农业信息技术、农村区域发展、植物保护、农业化学、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等)开设的实践型、应用型课程,对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近年来在作物栽培学教学过程中也引入了研究性教学,在实践中加以应用[10,11],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本文以就几年作物栽培学课程开展研究型教学为例,对应用型课程开展研究型教学的实施状况进行了调研,以期为今后作物栽培学课程更好地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借鉴。

一、学生对研究性教学的关注度

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教学时要让学生摆脱知识权威,独立地学习和研究,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又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要使学生掌握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克服了接受性教学的缺陷[12]。调研表明,96%的同学认为有开设研究性教学的必要,只有4%的同学认为无所谓;92%的同学有参与研究性教学的积极性,4%的同学无积极性,4%的同学无所谓。可见,当今大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研究性教学的关注度很高,有参与研究性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研究性教学的合理采用,可以提高大学教学水平。

二、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形式

研究性教学最本质的转变在于使学习者成为意义的积极构建者、研究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它倡导学习者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并由此带来了更多非预期的学习结果。大学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是对应于一般的以传承知识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而提出的,其思想渊源、主要任务和理论基础不同于传授性教学,而以“研究性”为其主要特征[1],是融学习与研究为一体的教学体系。目前研究性教学的方法有问题教学法、活动体验法、实验探究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形式,并在不同课程中加以应用。作物栽培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实践型的课程,其在教学过程中有其特殊的要求,更强调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因而研究性教学可采用的形式也有其自身要求。

1.开设的研究性教学数量。一门课程中可以开设多少次的研究性教学?还是一直采用研究性教学?调研表明,68%的同学认为作物栽培学课程可开设研究性教学1~3次,28%的同学认为可开设3~5次,4%的同学认为可开设5次以上。反映出当今大学生很理智,明白需要掌握一门课程最重要的东西是理论知识,研究性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可以提升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自己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调研结果也表明,92%的同学认为开展研究性教学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帮助,只有8%的同学认为无帮助。

2.研究性教学参与群体大小。研究性教学需要全班同学和授课老师参与,但学生如何参与?调研表明,72%的同学认为以小组(3~5人)形式参与比较好,12%的同学认为大组(5~10人)形式参与比较好,有8%的同学认为可以个人参与,8%的同学认为以班级整体参与。说明学生对未知事物或知识的需求考虑到要发挥集体智慧,3~5人的小组形式既能让自己动手实践,也能集体讨论,集思广益,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互助友好的理念。一组人数参与过多,各位同学参与的积极性和动手机会就会减少很多,可能起不到应有的研究性教学的效果。

3.研究性教学可采用的方法。目前在作物栽培学教学过程中应用的研究性教学方式,按实施或实现的形式不同分为几种形式:自主设计实验观察型、实物观察实践型、理论分析与实践结合型等,类似于其他研究者提出的实验探究法、案例分析法,每一种形式都得到了较好的效果,但这些多是从教师角度提出的方法,从学生角度更倾向于何种方法?调研表明,48.3%的同学认为采用理论与实物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好,27.6%的同学认为可以采用实物观察分析的方法进行,17.2%的同学认为可采用实验观察分析的方法进行,只有6.9%的同学认为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进行。说明从作物栽培学课程角度而言,因大多数学生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对农业、作物没有多少基本的认识,更倾向于采用实物观察、理论与实物对比分析的方式进行,以实验和实物来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同时还可看出,学生构成不同,对研究性教学可采用的方法要求也不同,调研表明,男生倾向于理论与实物对比分析和实物观察分析(类似于案例教学法,占88.9%),不想动手实验(实验观察方法选择率0%);而女生首选的是实验观察分析方法(类似于实验探究法,占45.4%),其次是理论与实物对比分析(占36.4%),更倾向于动手实验来获取知识(表1)。

4.研究性教学成果交流。研究性教学成果如何汇报?调研表明,68%的同学认为课堂交流比较好,16%的同学认为课外交流比较好,还有16%的同学认为提交一份分析报告就可以了,没有同学选择不需要汇报的方式。说明同学们还是比较看重交流,希望展示自己的研究与学习成果,同时这也有利于树立同学们的自信心,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研究性教学实施效果的评价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近几年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性教学,76%的同学认为实施效果比较好,16%的同学认为好,8%的同学认为效果中等,没有同学选择实施效果一般或差,即92%的同学认为开展研究性教学效果较好,通过教学观念、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使教师由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92%的学生认为通过实验或实践学到了很多知识,增强了课本知识的理解,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关键在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整理相关资料进行交流汇报,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提升研究性教学实效的建议

虽然研究性教学在作物栽培学课程中已实践几个周期了,但从实施效果而言,还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可见在今后研究性教学开展过程中,还有需要探索的地方。

1.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一门新课程的教学对学生而言是从“0”开始,同学们有一定的学习热情,但更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动力。调研表明,92%的同学有参与研究性教学的积极性,4%的同学无积极性,4%的同学无所谓。但这8%的同学可能会对研究性教学的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主要是学习动力不足。因此,在今后研究性教学中将强特出强调学生自主参与的主动性,提升其学习的动力。

2.提高学生参与教学/问题设计的主动性。目前研究性教学采用的方式多是老师引导,学生被动参与的方式,难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调查结果也显示,52%的同学认为采用以学生主导、师生共同设计问题、老师指导的方式,24%的同学认为采用以教师主导、老师自行设计问题、学生参与的方式,还有20%的同学认为采用以学生主导、学生自主设计问题、老师指导的方式,只有4%的同学认为都可以(表2)。

3.构建多层次的参与教学实效评价体系。目前研究性教学开展还停留在班级层面上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仅靠不定期组织教师参与观摩、学生课堂或课外交流汇报等形式,学生自主参与的形式还很少,能够进行自主观摩学习的机会更少。同时一个课程要完成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师需求传授大量的理论知识,无法安排大量的研究性教学,也无法大量地安排课堂时间给同学们交流学习,因而难以发挥出研究性教学应用的效果。为此,建议构建多层次的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1)同一门课程不同班级学生进行研究性教学的观摩、交流与评比,相互学习,共同提高;(2)校、院、系层面的不同课程研究性教学的观摩、交流与评比,将不同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手段、方式、效果等进行交流,可为不同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提供借鉴;(3)部、省、地区等高层次的不同学校的研究性教学的观摩、交流与评比,提升老师和学生参与的动力。这些观摩、交流与评比应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起辅助作用,突出学生“研究性”的功能,实现研究性教学的功效。

参考文献:

[1]王菊,王晶.“对话式”教学与高校研究性教学的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7,(1):79-81.

[2]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2):71-75.

[3]张雪娟,李珊珊,杨研.研究性教学:大学教学改革的诉求[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2):4-5.

[4]王卫江,沈庭芝.研究生课程多元化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3):19-20.

[5]何云峰.大学“研究性教学”:国际向度、本土实践与现实反思[J].教育与现代化,2010,(4):29-33.

[6]王锦.大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12(5):21-23.

[7]谷家扬,刘为民.对高校“研究性教学”研究与探索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6(5):78-82.

[8]刘伟忠.高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0(2):91-93.

[9]李亚峰.高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92-95.

[10]周桂生,林岩,左青松.《作物栽培学》研究性教学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0,(33):155-156.

[11]朱新开,王云翠,李春燕,郭文善.研究性教学在《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S1):102-104.

[12]朱桂琴.研究性教学及其基本范式[J].教育探索,2003,(7):37-38.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JGLX13_100)、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课题(B2-2013Y08-115)

作者简介:朱新开(1968-),男,江苏阜宁人,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作物栽培和生理研究及教学与推广工作。

作者:朱新开 李春燕 王云翠 丁锦峰 郭文善

应用型课程教学论文 篇2:

会计信息化视域下应用型财会类课程教学应用模式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影响,给财会行业也带来巨大冲击。会计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对对财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财会类课程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立足于财会行业发展现状,针对会计信息化视域下应用型财会类课程的改革策略与创新途径展开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应用新;财会;应用

会计信息化视域下的应用型财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财务基础知识和娴熟的财务实操技术,还需要熟练掌握信息化财务管理管理手段。基于此,本文从革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评价四个方面,针对会计信息化视域下应用型财会类课程的教学应用模式展开论述。

一、革新教学理念,构建信息化教学体系

在传统的财会类课程中,普遍存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轻视信息素养培养和信息技能锻炼的问题,导致学生一旦面临真实的信息化财会工作环境就感到无所适从,难以胜任。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该革新教学理念,构建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信息素养三位一体的信息化教学体系,培养复合应用型财会人才。

例如,传统财会课程往往采用“1+1”的教学模式,即财务会计、税务会计、管理会计等财会类专业课程和计算机应用程序、数据库处理、管理信息系统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各行其道”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财会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无法实现相互彼此之间的融合与搭配,而且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时和学分也往往少于财会类专业课程。在这种教学理念指导之下的应用型财会课程中,学生的信息化财务工作水平显然无法得到全面提升。基于此,我们应该努力构建信息化教学体系,开设“商品化会计软件分析与评价”、“会计信息化方案中软件操控与硬件技术”、“XBRL在财务工作中的应用”等基于信息化环境的财会类课程,实现财会类课程中基础知识、实操技能和信息素养的教学整合,以一体化财会网络教学为主要平台,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实操技能和信息素养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协调的发展。

通过构建信息化教学体系,能够使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从而为学生的信息化办公奠定基础。

二、改革教学方法,搭建信息化教学平台

传统的财会类课程往往采取讲授为主、实践为辅,纸质化和实物化理论学习和实操训练为主,信息化和网络化理论学习和实操训练为辅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在财务工作中的信息化素养始终难以得到提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加强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合作、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的应用,使学生以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财务相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提前适应会计信息化工作环境,提高岗位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会计档案管理”的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下发一个小组任务:请根据所学内容,利用信息化手段,完成企业财务资料的存储、归档、共享与备份。同时,请大家结合任务过程思考: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企业会计档案管理的时效性、安全性与准确性?

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在会计信息化视域下应用型财会类课程中的应用,将枯燥的专业知识和刻板的实操训练融入到仿真的任务情境当中,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与实践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真实的企业信息化办公环境中开展会计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专业能力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需求。

三、创新教学模式,促进信息化岗位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岗位实践技能,使学生的专业水平满足真实的岗位需求。因此,会计信息化視域下的应用型财会类课程,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拓宽教学渠道,通过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产学研结合、社会调查、技能大赛等方式,促进学生的信息化岗位实践,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培养自身利用信息化手段处理财务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并在实习过程中给学生下发岗位调查任务:请大家认真总结岗位实习过程中应用ERP财务管理软件处理财务问题的心得与体会,总结ERP在企业财务工作中应用的优势和不足,并尝试提出改进意见和完善策略。

通过岗位实习,使学生认识到了信息化财务管理手段在财务工作中的重要性。同时,通过下发调查任务,进一步强化学生在岗位实习中对于信息化财会管理手段的工作体会,使学生从真实的岗位需求出发,对于现行信息化财务管理软件的工作性能与操作技巧加以总结与反思,进而提高学生的信息化财会管理水平。

四、完善教学评价,评估信息化学习成果

传统的财会类课程中的教学评价往往比较重视对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实操技能的考察,而且偏向于通过纸质化评价方式对学生给予结果性评价。会计信息化视域下的应用型财务类课程,应该将学生的信息化财务工作能力纳入到评价体系当中,并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丰富评价主体;通过建立电子档案、展示作业成果、口评课堂表现、批注实习报告等方式,创新评价形式,实现多元化、过程性评价。

例如,在每学期初始阶段,教师就可以为每个学生建立电子成长档案,将学生在应用型财会类课程中的各项表现及学习成果全面而客观的展现出来,从而使学生发现自身在应用型财会类课程学习与实践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实现自我评价与自我完善。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会发现自己在基础知识和实操技能方面的进步,也会发现信息手段在财会学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取得的学习成果,从而发挥教学评价的“反作用力”,对学生的学习加以指导与启发。

结束语:综上所述,本文立足于会计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财会类工作岗位的发展趋势和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从革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评价四个方面,针对会计信息化视域下应用型财会类课程的教学应用模式展开研究与探索。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推动会计信息化视域下应用型财会类课程改革,促进财会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陶文.“互联网+”环境下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广西教育,2018(07).

[2]黎富兵; 王霞; 孙小岚.“互联网+”时代财会专业教学模式新常态研究——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为例[J].科技经济导刊,2018(03).

[3]刘捷萍.“互联网+”背景下现代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J].商业会计,2017(04).

(会理县现代职业技术学校 四川凉山州 615100)

作者:卢燕

应用型课程教学论文 篇3:

虚拟样机技术在应用型本科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教育“突出实践、强化应用”的要求。在机械原理教学中应用虚拟样机技术进行运动学、动力学仿真和分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ADAMS 机械原理 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教育。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的特点,在《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及实践环节中有针对性地应用虚拟样机技术软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机械原理》课程是机械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起着从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从理论课程过渡到结合工程实践的承前启后关键性作用,与工程实践的联系极为紧密。

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依然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陈述性的知识讲解,多采用板书讲授、出示挂图和模型的方法进行教学。虽然近年来逐步采用多媒体教学,但也仅是普通ppt,无法动态演示机构的运动,不利于学生形成直观印象,不能够理解机械产品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总体而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理论传授轻学生能力培养”的缺陷。由于该课程涉及知识面广、知识点多,而且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因此学习难度大,学生的感受大多是“机械原理不好学,实践应用更无从下手”,无法达到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目标,对此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中引入虚拟样机技术的目的

虚拟样机技术是设计制造领域的一项新技术,它利用计算机软件建立机械系统的三维实体模型,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可以快速、准确、直观地分析和评估机械系统的性能。目前已出现多种虚拟样机技术软件,市场占有率较高、应用较为广泛的是由美国MSC公司研发的机械系统动力学自动分析软件(Auto Dynamic Analysisof Mechanical System,以下简称ADAMS)。

ADAMS具有易教、易学、易用的特点,使用者只要掌握了基本的机械原理知识和计算机操作就可以完成常用机构的建模、仿真和分析。

(一)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指导学生利用ADAMS完成机械原理中常见机构,如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等的建模,等于将实验室、生产现场搬入教室,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各种常见机构。学生建模的过程也是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从而变枯燥的传授性讲授为教师主导的学生自主学习,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能力

利用ADAMS进行运动学分析,速度快、精度高,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因传统方法使用不便而形成的畏难情绪,让他们了解、掌握现代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的方法,提高学习积极性,为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中虚拟样机技术的应用

(一)在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机械原理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广,具有“模型多、关系多、门类多、公式多、图形多、表格多”的特点,相对枯燥且难以理解,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时刻注意,深入思考,不断探索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利用ADAMS制作各种常用机构的三维模型并多角度动态演示机构的运动,使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吻合了学生涉新猎奇的心理愿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图一为利用ADAMS建立的行星轮系模型。

此外,笔者针对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利用ADAMS创建机构模型,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机构组成及运动特点,降低学习难度,取得很好效果。

传统的凸轮设计无论是用图解法还是解析法,其原理都是“反转法”,即在选定推杆的运动规律和确定凸轮机构的基本尺寸(基圆半径和偏距等)的前提下,假设凸轮静止不动,使推杆相对于凸轮沿-ω方向做反转运动,同时又在其导轨内按选定的运动规律作预期的运动,推杆在这种复合运动中其尖顶的运动轨迹即为凸轮轮廓曲线。

利用ADAMS设计凸轮采用的是相对轨迹曲线生成实体方法,只需要定义凸轮的转速、偏距和基圆半径以及推杆的运动规律,仿真凸轮和推杆在各自运动规律驱动下所做的运动,利用ADAMS提供的捕捉运动点轨迹功能,可得到推杆尖顶相对凸轮的运动轨迹,也就是凸轮的轮廓曲线,然后就可以快速生成凸轮的几何实体。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更加清晰、生动,学生可以直观地、全面地了解凸轮设计过程,在短时间内理解并掌握尖顶推杆盘型凸轮机构的设计方法,达到教学大纲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综合应用三维建模软件(UG、Pro/E)和ADAMS进行滚子推杆盘型凸轮机构的设计,从而化教学难点为学习兴趣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图二为利用ADAMS设计的凸轮机构示意图。

(二)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机械原理课程的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机械设计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方案设计,第二阶段是尺寸综合、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第二阶段进行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的方法通常是图解法和解析法,运用图解法时,一张图纸只能完成一个位置的分析,且准确性差;运用解析法时,无论数学模型的建立还是计算程序的编制相当繁琐。实践证明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学生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才能完成,不能提出多种设计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影响了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利用ADAMS完成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可便捷地建立全参数化的机械系统模型,快速地完成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以曲线图和动画形式输出分析结果,能够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设计成果,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方法验证图解法或解析法分析结果精度,保证学生能按时、高质量地完成课程设计。图三为指导学生利用ADAMS完成的牛头刨床运动分析示意图。

利用ADAMS的参数化建模,还可以自动改变设计变量完成优化设计,找出设计的最优方案,可以弥补学生由于缺乏设计经验,在尺寸综合过程中犯下的错误。

此外,利用ADAMS完成课程设计,还可以进行多种方案的对比分析,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让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四、结语

将虚拟样机技术引入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可以改变原有较为陈旧的分析方法,有利于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实现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质量大为提高。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程设计中,以ADAMS为代表的虚拟样机技术都能得到充分的应用,有利于学生掌握现代机械设计的手段和方法,培养他们应用和创新的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大胜,石怀荣,吕明.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2):90-92

[2] 孙恒,陈作模,葛文杰.机械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MSC公司.ADAMS/View软件手册.

[4] MSC公司.ADAMS/PostProcessor软件手册.

[责任编辑:钟 岚]

作者:韦丹柯等

上一篇:营改增铁路工程论文下一篇:银行计算机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