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理学发展论文

2022-04-18

摘要:西方心理学是以机械论,即人的心灵是一架机器为哲学基础建立的。这种机械论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导致了一系列严重问题。心理学界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并且认为西方心理学自身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认为,西方心理学的问题是其发展理念导致的,因此必须进行理念的重新定位和发展框架的结构性调整,以生命心理学取而代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方心理学发展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西方心理学发展论文 篇1:

进化心理学:当代西方心理学发展的一种新取向

摘 要:进化心理学是近年在西方心理学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目前仍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和系统的理论。其基本主张是:过去是理解心理机制的关键,功能分析是理解心理机制的主要途径,心理机制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演化形成的,模块性是心理机制整体组织的特性,人的行为是心理机制和环境互动作用的结果。它的发展与当代科学发展趋势相一致,它的研究促进了对人性和心理的进一步思考,开辟了心理学的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对其它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但它具有遗传决定论的倾向,方法论存在一定的缺陷,忽视了文化对进化的意义等等。

关键词:进化心理学;基本主张;评价

文献标识码:A

作者:许 波

西方心理学发展论文 篇2:

生命心理学研究论纲

摘要:西方心理学是以机械论,即人的心灵是一架机器为哲学基础建立的。这种机械论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导致了一系列严重问题。心理学界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并且认为西方心理学自身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认为,西方心理学的问题是其发展理念导致的,因此必须进行理念的重新定位和发展框架的结构性调整,以生命心理学取而代之。生命心理学的核心理念是人的心灵不是一架机器而是有生命的,并以生命论为哲学基础,以期建构全部心理学,即全人的和全人类的心理学。

关键词:生命心理学;西方心理学;佛教心理学;禅宗心理学;中国古代心理学

一、西方心理学的困境及其可能的出路

西方心理学自创立以来,独步天下,舍我其谁,似乎没有它解决不了的心理问题。然而表面的喧闹和浮华终究掩盖不了落到实处的悲凉和无奈。在临床上,面对人类无数而又复杂的心理疾患和人格障碍,各式各样的西方心理疗法几乎束手无策,至多是心理安慰和症状的缓解。西方心理疗法是否和能否彻底根治哪怕是最轻的一种心理障碍,甚至是否和能否彻底根治哪怕是患最轻的一种心理障碍的最轻的一个患者,都是值得怀疑的。西方心理学是从实验室里发展出来的,本质上是一种实验室心理学,但是人生活在生活中而不是实验室里,人的生活既不能被重复,更不可能在实验室里被重复,因而西方心理学面对人类无限社会生活中无限的心灵问题,不仅仅是无能为力,更是压根就熟视无睹和漠不关心。

就学科发展而言,西方心理学的第一个流派结构主义随着铁钦拿的去世而坍塌了,在德国对它的反叛形成了格式塔心理学,结构主义移植到美国变成了机能主义;机能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则是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就是认知心理学。这是西方心理学发展的主线。起于临床的精神分析,发展成新精神分析,一直难于被主流心理学所接受;人本主义者反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同时吸收格式塔心理学,形成人本主义心理学,这是西方心理学发展的整体框架。西方心理学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范式,也没有产生自己的牛顿,至今仍处于所谓的“前范式”阶段。学科内部分化成众多甚至无数几乎互不相关的分支,整个心理学呈现出琐碎化和细碎化趋势,给人分崩离析的感觉。

西方心理学是由西方文明的文明预设和形而上学原理推演出来的关于人的心灵的知识诠释系统,因而其困境是文明预设和形而上学原理在心理学上的表现,不仅仅是心理学本身的问题,更是心理学的理念和整体认知结构问题。西方心理学“强调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笃信客观普适性真理、坚持以方法为中心、采取价值中立立场、固守人为机器的模型”所导致的“原子论、还原论、客观论、决定论和量化研究”是其难以逾越的障碍。这种困境不可能靠修修补补的方式,即所谓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整体论对原子论、建构论对还原论、去客观化对客观论、或然论对决定论、质化研究对量化研究”来解决。任何文明都是有阻抗和盲点的,文明的盲点是由其文明特质决定的,因而是文明本身无法意识到,也是无法克服和超越的。西方心理学为了应对自身的危机左冲右突,虽然演变出了认知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等流派,但始终无法跳出其固有的藩篱和局限性。西方心理学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终点。因此西方心理学只能进行理念和整体认知结构的转变,即重构和创造,而且这种理念和认知结构的转变只能借助于另一种文明的心理学才能实现。

西方心理学虽然在学科建设即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方面领先于中国传统文明和印度文明(含佛教文明),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文明对人类心灵和意识的研究领先于中国传统文明和印度文明,并不意味着西方心理学就是标准和真理,甚至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心理学和印度心理学尤其是佛教心理学不是科学。每一种文明即使没有独立的心理学学科,也必有系统的心理学思想;每一种文明的心理学或心理学思想既有其优点,也必有其缺点。不同文明的心理学或心理学思想由于起源于特定的文明预设和形而上学原理,在理念和认知结构上是相互内在冲突的,因而不同文明的心理学或心理学思想不可能无原则地合而为一。因此要破解西方心理学和人类心理学面临的困境,构建全人的和全人类的心理学,只能是以现存所有心理学或心理学思想为基础,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也就是学习、批判、超越和重建,一言以蔽之,日创造。西方心理学不可能被否定,也不可以被跨越,但可以被超越,也应该被超越,这是之所以提出生命心理学的理由。

二、生命心理学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研究路径

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文化氛围,是一个时代主导性思潮。它无形中引导着甚至规定着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时代精神是由文明特质及其发展过程决定的,也就是说,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时代精神,同一文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精神。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说,现在是文明冲突的时代,杜维明先生则认为现在是文明对话的时代,两种观点其实各执一端,亨廷顿站在政治的立场强调的是文明的冲突而忽视了冲突的目的,杜维明先生站在文化的立场强调文明的对话而忽视了文明内在的差异性所导致的不可调和性。应该说现在是人类一体化背景下的文明冲突的时代。这个时代精神有两个要素,一是文明的冲突,二是人类的一体化。如果说冲突是手段和过程,一体化则是目的和结果。没有文明的冲突,就不可能有人类的一体化,因为人类不可能无原则地一体化;反之,只有经过文明冲突的血与火的洗礼,人类才能真正实现一体化。应该指出的是,人类的一体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既有冲突也必有对话(正因为有冲突才会有对话,其实冲突也是一种对话),但是就今天而言,冲突往往是主导性的局面。

人类一体化背景下的文明冲突这一时代精神,决定了当今中国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其核心是解决成圣和成人的内在冲突。如果一个人成为圣人,他是人还是神;如果是神,则位于神格,如果是人,则位于人格。如果一个圣人位于神格,他就在格位上高于人,他就拥有真理的诠释权,必然导致人治和腐败;如果一个圣人位于人格,终极信仰又将投射到哪里?社会秩序又以什么为基点来确立呢?解决这个内在冲突涉及到相互关联的三个问题:一是中西文化的地位,即中西文化能否真正平等地交流和对话,这不但取决于中西文化的现实地位,更取决于对决定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的回答。如果不但在现实实力,而且尤其是在决定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没有资格和西方文明平等地对话和交流,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就只能是西方文化的附庸;二是中西文化的特质,西方文化既已完成现代化,其完成现代化的特质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是否有内在的文化因子来完成其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又将如何完成现代化?三是中西文化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和人类一体化的过程中,中西两种文化本体将如何相处?

在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几千年未遇的文化震荡中,对待传统文化出现了判教、卫道和比较三种态度,而这三种态度恰恰是人们在文化冲突中进行文化思考的基点。所谓判教,是以一种文化为标准和真理来衡量另一种文化的优劣,凡是以这种“标准和真理”能够解释的,就认为是合理的,否则就被否定或淘汰。文化固然欢迎批判但不欢迎批判主义。所谓卫道,是顽固地恪守某种文化的原则为神圣的真理,抱残守缺。文化固然需要保守但不需要保守主义。判教和卫道貌似对立实则都是站在自我的立场对他者的评判,但是“他者”的立场其实是不可能的,他者无非是自我的镜像。只有站在“第三者”的立场,既站在自我和他者的立场,又超越自我和他者的立场,也就是比较的立场,才能实现自我和他者视域的融合。

三、生命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心理学的定义:西方心理学不同流派对心理学有不同的理解,但现在西方心理学界普遍地把心理学定义为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而生命心理学认为心理学是人的心灵的科学。这个定义强调了两点,其一,它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但不排斥对动物的研究;其二,它不但研究心理过程及其行为,更研究灵。至于人是否有灵,灵的性质和内容是什么,能否以经验的方式研究灵,正是生命心理学要回答的问题。

心理学的目的:西方心理学不同的流派对于心理学的目的有不同的答案。结构主义是意识的分析,功能主义是心理的功能,行为主义是行为的控制和预测,精神分析是精神疾病的治疗,而人本主义是自我实现。生命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目的是心灵健康,也就是解决人生活中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把人的心和灵的潜能完完全全地拓展发挥出来。

心理学的悖论:西方心理学的悖论是心身关系,而生命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悖论是生活和心灵健康之间的关系。人必须生活,但只要生活就必然导致对心灵的污染,反过来心灵的污染又必然损坏人的生活。既要生活,又要保持心灵的纯洁,正是每个生命必须面对的难题。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灵内省就是心灵的自我观察。西方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灵是一架机器,因而心灵不可能自我观察,更不可能客观地自我观察。生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不但能够自我观察,而且能够客观地自我观察。心灵内省虽然不能直接实证,但可以间接实证,因为心灵的改变必然会有行为的相应变化。心灵内省是生命心理学独特的研究方法,而且生命心理学认为,心灵内省是心理学最基本和最根本的研究方法。但是心灵内省并不是心理学唯一的研究方法,西方心理学所发展和应用的一切研究方法,都会为生命心理学所接受,只不过生命心理学认为,就人的心灵研究而言,心灵内省最直接最根本,其他一切方法,只有在心灵内省这一方法的前提下,才有意义和价值。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始于人的意识,最后落脚于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生命心理学不仅仅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也研究而且主要研究人的灵魂。西方心理学研究中灵魂被屏蔽的原因,一是将灵归于纯粹的宗教问题,二是认为经验方法不可能认识灵。

心理学的实验和实验室:生命心理学认为,人的生命不可能重复,更不可能在实验室里重复。生活就是天然的实验室,研究人的心灵只能在大跨度的时空即生活中完成。但这不排斥对具体问题的实验室研究,实验室研究只是生活研究的一个部分,但不是生活研究的全部,也不是生活研究的标准。生活实践虽然不能在实验室里重复,但可以在实验室里检验。生命心理学当然坚持科学心理学的发展道路,但同时并不排斥和排除人文心理学的发展路径。在生命心理学的框架内,科学心理学和人文心理学是合一的。一言以蔽之,生命心理学是实验的,但不是实验主义的。

心理学的诠释系统:西方心理学是行为一心理诠释系统,也就是根据人的行为来推测人的心理。生命心理学是心灵一行为群诠释系统,也就是根据人的心灵来解释人的行为,而且这种行为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表现的。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心灵一行为群诠释系统强调的是心灵和行为之间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并不排除实际生活中以行为来推测心灵。

生命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生命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是能量、生命和健康。能量是本体和本源,生命是能量功能一形态的存在和体现,健康是生命的目的。健康是人在生理上保持平衡,心灵上达到宁静,并与社会保持和谐,与自然保持合一的完整良好的生活状态,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任何一个作为人的个体和无限度的拓展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的潜能,而不仅仅是免于身体的疾患和残弱,也不仅仅是免于物质的匮乏和缺失。

生命心理学原理:(1)生命原理:人的心灵是有生命的,人是身、心和灵的格式塔,其核心是灵;(2)生活原理:人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知识或能力,更是整个人身心的体验和变化,人必须面对和解决生活中的一切可能的问题;(3)自我实现原理:人不但追求社会自我实现,也追求身体和心智自我实现,更追求灵的自我实现,并由此探寻生命的真谛和意义。

四、生命心理学的学科群及其与其他心理学的关系

生命心理学并不是西方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而是心理学的未来或未来的心理学;生命心理学不仅涉及心理学的一个或几个学科,更涉及心理学的所有学科和所有问题;生命心理学不仅是知识,也是一种视角,一种观点,一种哲学。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切分支学科,都可以站在生命心理学的视角和高度重新审视,而且可以审视出完全不同的意蕴和更加丰富的意义。生命心理学来自于以往所有的心理学,但又超越了所有的心理学。它和以往所有的心理学,尤其是西方心理学,是批判、继承和超越的关系。西方心理学最大的优点是客观性,最大的贡献是心理学因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登上历史舞台,但其问题和悖论恰恰在这里:一个机械的心灵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研究吗?!生命心理学继承了西方心理学的客观性,借助佛教心理学和中国古代心理学抛弃了它的机械论,从而将心理学义无反顾地向前推进。从心理学的精神和使命而言,生命心理学无愧于西方心理学的真正传人。在所有的分支学科中,人的心灵究竟是什么,心灵有什么样的特质,它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始终是西方心理学回避或研究不足的学科,现重点介绍如下。

人的心灵:人类意识是宇宙最复杂最不可捉摸的现象,西方心理学除了弗洛伊德的意识结构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建树性的理论,生命心理学提出了自己的心灵结构模型(略),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心灵发生机制和作用机理。从纵的方面讲,阿赖耶识—末那识—感知觉—学习记忆—思维语言一情感—直觉;从横的方面讲,认知活动—心理活动—意识活动—社会活动。整体上来理解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阿赖耶识和末那识,相当于西方心理学的潜意识;二是感知觉、学习记忆和思维语言,相当于西方心理学的心理;三是情感和直觉。生命心理学的意识观不同于西方心理学意识观之处,一是认为人有灵,并把灵理解为阿赖耶识。西方文明只能对灵进行存在或不存在的形而上学思考,西方心理学对灵不但保持沉默,而且唯恐避之不及。似乎只有宗教心理学勇敢地直面了人的灵魂,但也只是涉及到灵性(spirituality)而非灵;二是认为禅定活动是人类意识正常的活动,将禅定活动纳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禅定既非超自然的神通,也非什么特异功能,而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心灵潜能;三是意识是一个整体,思维是而且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从原则上讲,它并不比其他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任何优势。

心灵特质:如果肯定阿赖耶识为人的灵,并且认为可以经验的方式即以心观心的方式认识灵,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灵的本质是什么,它具有什么特质。生命心理学认为,人的意识和心灵是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状态,其本质是能量的存在和表现。这种存在和表现与作为物质的存在和表现一样,都是一种自然现象。西方心灵哲学提出了意识的感受性、意向性和表征性;美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把意识特质概括为自我性、连续性、变化性、选择性、目的性和累积性;格式塔心理学内含着整体性和恒定性;进化心理学意味着差异性和适应性;行为主义心理学指出了反应性、黑箱性、自发性和可塑性;变态心理学研究变异性;认知心理学表明认知性;宗教心理学内含着投射性;中国古代心理学尤其是中医心理学指出了生命性、心身合一性和功能性;佛教心理学指出了攀缘性、弹性、超越性、观照性、反观性、圆满性、转世性和投胎性。对人的心灵和意识这样一个宇宙中最不可思议的现象的特质,不同的文明,同一文明中不同的学科,甚至同一学科中不同的流派都有不同的理解,这很正常。生命心理学希望站在现代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纵贯宗教、哲学和科学,横跨中、西、印,进行详备深刻的研究。

心灵定律:正如物理学家发现了物理世界的普遍规律,心理学家也孜孜以求心灵世界的普遍规律,这似乎成了西方心理学家梦寐以求的理想。休谟提出了相似联想律和时空相近联想律,费希纳提出了量化身心关系的费希纳公式:S=K log R(其中R是刺激量,S是感觉量,K是常量),但似乎都没有经受住实践和时间的检验。这里有个问题需要澄清,心灵世界有无普遍规律是一回事,西方心理学家站在西方心理学立场能否发现又是一回事。虽然生命心理学一向反对心理学模仿物理学,但为了表述的方便,更为了比较物理世界和心灵世界本质差异,也以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为原型提出生命心理学的三大定律。(1)自因自果律:每一个心灵并不都始终维持其静息或平静的心灵状态,并不仅仅受到外来刺激才改变这种状态,而且心灵自身就可以改变并且意愿改变这种状态;(2)质性定律:心灵状态的改变和刺激的大小不存在量化关系,但存在质化关系:有因必有果,因灭则果灭;(3)非对称律:心灵对刺激的反应,未必大小相等,也未必方向相反,并且刺激和反应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和往复作用。如果以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数学表达F=ma来理解,心灵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最大区别是,物理世界有一个常量a,而心灵世界则不存在这样的常量:不但不同的人这个“常量”不同,而且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这个“常量,也不同。这就意味着,物理世界的规律不适应于心灵世界,而西方心理学恰恰是物理世界的原则应用到心灵世界的产物,只不过将自变量质量(m)和因变量力(f)的函数关系转变成了自变量行为(be-havior)和因变量心理(mind)的函数关系。这是西方心理学从一开始就犯的一个原则性的致命错误,也是西方心理学所有困局的根本原因。

五、生命心理学的哲学基础

生命心理学本体论:生命心理学之所以重视宇宙的本源,是因为如果宇宙的本源真如牛顿力学一康德哲学所宣称的是没有任何生命的物质,生命心理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据。生命心理学认为,宇宙本源是能量,宇宙是自为的,是有生命的功能一形态实体。相对于设计论和偶然论,这可以称为宇宙起源的自为论。运动是能量的交换,时间是能量交换的过程,空间是能量交换的场所,物质是能量存在和表现形式。物质的存在形式可以是物理的、生物的和心灵的,分别形成了物理世界、生物世界和心灵世界。能量的三种物质存在形式,虽然都是能量的表现形式,但是其内在逻辑和机理存在本质差异。人是物理、生物和心灵的格式塔,因而形成了独特的人的世界。所有作为人的个体组成人类世界。如果宇宙的本源是能量,那么能量存在的基本单位就是能子,从能量到物质转化的关键是能质子,由能质子形成物质存在的基本单位就是质子(不同于现代物理学的质子)。这种自为的功能一形态实体,可能是能量闭合箱中的风叶反复鼓动以阴阳交互作用的方式而产生的。相对于目前物理学界比较认同的宇宙起源的弦理论,即宇宙可能是一个能量的闭合圈(弦)所产生的振动而形成的,这可以称作宇宙起源的风箱论。

生命心理学的认识论:如果说本体论关注“是”本身的本质特性,那么认识论则阐明知识的性质和范围。认识论往往表现为诠释原则。为了明确起见,现将生命心理学和西方心理学的诠释原则对比如下。(1)生命原则和机械原则:虽然都是动态的,但是生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灵是有生命的,而西方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灵是一架机器;(2)功能原则和实体原则:生命心理学的基础是功能状态,西方心理学的基点是实体;(3)整体原则和还原原则:生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灵是一个整体,而西方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灵可以分析还原为基本单位;(4)一元原则和二元原则:生命心理学不但认为心身一体,而且认知者和认知对象相互作用和主客合一;西方心理学不但认为心身二元,而且认知者和认知对象主客对立;(5)组合变换原则和线性原则:生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灵可以组合变换的范式发挥作用,而西方心理学是以线性范式处理心灵作用;(6)阴阳原则和辩证法:生命心理学推崇阴阳原则,西方心理学遵循辩证法。大体上讲,生命心理学和西方心理学认识论的差异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认识论中的差异。不过有一点必须强调,生命心理学的认识论并不完全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论,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认识论中抽绎出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认识论的格式塔,它本身就包含着西方心理学的认识论。这一点的意义需要反复申明,并且希望读者尤其是那些捍卫西方心理学的人们牢记在心,生命心理学也许在某些观点上和西方心理学针锋相对,但总体而言,生命心理学和西方心理学并不是针尖对麦芒,生命心理学来自于西方心理学但又超越了西方心理学。

生命心理学的范式:西方心理学的范式问题并非心理学本身的问题,而是西方心理学本身的问题,是西方心理学将物理学范式应用到心灵世界产生的必然结果。生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灵和意识是自然界存在的事物,和存在于自然中的原子一样,是可以用科学方法来研究的。心理学可以成为一门科学,也有自己的范式。心理学的生命范式,也可以称为全人范式,其理论基础是人的心灵是有生命的,其研究方法是心灵内省,其诠释系统是心灵一行为群的诠释系统。人类文明史上,古希腊欧几里德的几何学范式,西方文明牛顿的物理学范式,印度文明佛陀的心灵科学范式,中国文化《黄帝内经》的医学范式,都是不同文明科学范式的典范。生命心理学不过是由整合几何学范式、物理学范式、心灵科学范式和医学范式而成的全新的生命科学范式在心理学上的一个应用和范例而已。

生命心理学的预设:生命心理学的基本预设:第一,人的心是有生命的;第二,人不但有心也有灵;第三,人的灵是佛教所说的阿赖耶识(其实应该是阿末罗识,所谓的第九识,也就是完全清静的阿赖耶识),其本质是能量的存在和表现。生命心理学面临的问题是能否经受住科学的检验,即人是否有灵,灵是否是阿赖耶识的问题。如果这两道防线被突破,斗争的焦点就会集中在人的心理是有生命的这一关键点上——这既是生命心理学的理论硬核,也是它的底线。如果最终确证,正如现代西方心理学所断言的,人的心理就是一架机器,生命心理学将因此没有任何意义。

作者:师领

西方心理学发展论文 篇3:

西方近现代儿童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发展

摘要: 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发展历程表明:夸美纽斯的教育心理思想有浓厚的神学色彩;卢梭的思想中含有率性而为的人文哲学意味;裴斯塔洛齐通过实验发展了卢梭的教育思想,使教育心理学化思想得以开始;赫尔巴特首次使心理学与教育明确结合起来;杜威、皮亚杰等人则在心理学不断趋于科学化的基础上推进了教育学的发展。

关键词: 西方 教育心理学化 发展历程

西方教育史上,教育与心理学联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柏拉图最早提出情感、意志、智力、心灵等心理学名词并运用在教育理论中。欧洲中世纪,教育渗透着宗教神学的精神,长期压制、束缚人的心灵。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个性解放和人的价值才空前受到强调,人文主义教育家也开始重视儿童的个别差异和身心发展的特征。他们称其为“自然”或“天性”。其后,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本文选取具有重要影响的、代表性的教育理论家的思想作为链接点,对西方资产阶级教育理论心理学化的历程作一概述。

捷克杰出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体系的开创者。夸美纽斯生活在欧洲封建制度逐渐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的过渡时期,他对宗教神学的信仰和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尊崇共同反映在其思想中,使他的自然观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夸美纽斯认为,神创造了大自然并使其和谐发展。“秩序”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它保证宇宙万事万物的和谐发展。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其心理好像“种子”一样,受自然秩序的支配,因而人的发展以及对人进行教育的活动,也必须服从自然法则——“秩序”。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得到和谐发展,教育活动才会迅捷、有效。因此,夸美纽斯提出著名的“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要依据他们的自然本性,即天性和年龄特征,并照顾儿童的个别差异,使儿童顺其自然地得到发展。从这一原则出发,夸美纽斯提出早期教育的主张和一系列教学原则,如直观、循序渐进、启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主动性、巩固知识等。此外,他还将学生年龄进行分期,据此提出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并为各级学校规定了相应的教学内容。

夸美纽斯对人的认识尚未摆脱神学思想的束缚,他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不科学和片面的看法,但其中也包含不少合理因素。而集中体现他的这种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代表作《大教学论》使教育学从哲学的母体中脱胎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为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领导和发动了波澜壮阔的思想启蒙运动。作为启蒙思想家之一的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尖锐批判了摧残儿童身心的封建经验主义教育,在他的著作《爱弥尔》中,卢梭提出自然主义教育理论。他指出,封建性质的教育,按照传统和偏见,把儿童当作缩小的成人,强制儿童接受所谓的教育,干涉或限制儿童的自由发展。同时,卢梭反对教会教育的“原罪”思想,认为儿童的天性是善的。因此,他主张对儿童实施教育,应该热爱他们,尊重他们,给予他们自由,顺应他们天性自由发展的规律。根据自己对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的理解,卢梭将儿童的教育进行了阶段划分,并确定了各阶段的教育任务。他认为,通过各个阶段的教育,就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自然人”。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摆脱了神学的桎梏,竭力倡导教育回归自然,虽然不乏偏激片面之处,且对儿童教育的年龄分期带有不科学的主观武断成分,但是对后来儿童教育心理学化的发展仍有可贵的启示意义。

卢梭之后,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John Heimrich Pestalozzi,1746-1827)在教育改革的实验和研究活动中,继承并发展了自然主义教育理论。裴斯塔洛齐认为人生来具有道德、智慧、身体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潜在能力,对儿童实施教育要顺应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力求在心理学基础上改革教育教学。他认为一切教育和教学工作都应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并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逐渐进行,因此提出要素教育的理论。他确定了体育、德育、智育的最简单要素。其中,对智育的要素作了重点探讨,确定了事物的基本要素为形状、数目、名称,认识事物首先需要经过自然观察,感知数、形、名三要素,获得“感觉印象”,然后发展成“确定的印象”,再转变成“清晰的印象”,最后上升为“明确的概念”。对这个过程,裴斯塔洛齐认为是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

裴斯塔洛齐注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述教育问题,探索教学方法,开始把教育理论置于心理学基础上进行探讨,他的教学方法理论显然比卢梭的认识细致。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裴斯塔洛齐的教育实验缺乏精确性,并没有也不可能为他的教育理论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真正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来论证教育方法,考察教育规律,是由其后的赫尔巴特等人进行的。

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在继承和发展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最早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并在观念心理学基础上建立了严密的教育、教学系统,反映在课程设计中。他将事物呈现于人的感官留在意识中的印象称为“观念”,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将书本知识中所包含的观念转化为学生意识中表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兴趣是传授知识、形成表象的条件,也是教育的支柱。兴趣是在旧有表象群类化新表象时产生的。

赫尔巴特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在某些方面揭示了教育内部规律,促进了教育心理学化的进程,使教育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其心理科学本身发展的局限性,如唯心、思辨、演绎的成分,最终影响了其理论的科学性,把心理活动简单化、机械化,而且忽视了心理活动所依赖的外部客观现实和人的生理基础,只把它视作单纯的观念活动。加之赫尔巴特对教育实验的忽视、对教育教学过程认识的不足等,使其建立在观念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学并不能算作是他所称的“科学的教育学”。

19世纪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创立及问世,强烈冲击了当时的思想界。美国本能论心理学创始人之一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把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运用到心理学上,用生物进化的规律解释人的心理发展,认为儿童心理内容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习惯、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的心理机能不断生长、发展及与周围环境协调的过程。以本能论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基础,杜威提出的教育学说认为:教育的本质即生长、即生活、即经验继续不断的改组。在这种认识指导下,杜威提出一系列教育原则: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是促进儿童本能的生长和发展,这就需要教育以儿童为中心,注重儿童本能的能力和主动性,即“儿童中心主义”;儿童本能的生长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展开的,学校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而应该像一个小型社会,即“学校即社会”;经验是世界的基础,要让儿童通过亲身活动与环境交互作用,从而不断获取经验。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要以儿童亲自获取经验为基础来考虑,即“从做中学”。

本能论心理学是生物化的心理学,以此作为其教育理论的心理学基础,虽然存在不少缺陷,但是仍推动了教育心理学化的发展。如,“儿童中心”论一反赫尔巴特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课堂、教材)的做法,强调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这既继承了早期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观点,又因为注重儿童发展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统一的主张而超越了早期自然教育理论。杜威关于教育即经验的改组的认识对当代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心理建构学说也不无启示。

当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提出:教育科学产生于儿童心理学。他毕生致力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以解决“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无数难题”。在坚持生理学和哲学认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观察和实验研究,皮亚杰创立了发生认识论,重点探讨儿童智慧发展的规律。发生认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认知是主体通过“操作”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认知结构的机制和模式包括适应与图式、同化与顺应、平衡与自我调节、认知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儿童思维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把发生认识论运用到教育学中,皮亚杰提出一系列重要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如:按儿童不同年龄阶段进行教育;发展儿童的主动性;把发展儿童智力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等等。向教师们提供了关注、理解和促进儿童发展的新途径。

皮亚杰的心理学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也受到许多批评,但对教育的影响仍然是十分强大的,特别是对学前和小学教育有深远影响。

纵观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发展历程,对于人的认识,夸美纽斯仍有神学色彩;卢梭倡导教育顺应人的天性,是一种肯定率性而为的观点;裴斯塔洛齐通过实践验证并发展了卢梭的教育思想,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由此开始;赫尔巴特首次使心理学与教育明确结合起来;杜威、皮亚杰则在心理学不断趋于科学化的基础上推进教育科学的发展。无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未来要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心理学的发展。

作者:郭丽英

上一篇:经济一体化研究论文下一篇:反洗钱法律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