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文化论文范文

2022-05-09

小编精心整理了《茶道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和”是中国茶道最重要的特性,茶道本身的构成要素茶叶、茶水、茶具体现了“和”文化特性。从茶道自身发展看,在唐、宋、明、清茶道文化的发展中儒释道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儒释道精神中蕴含着“和”文化特性。

第一篇:茶道文化论文范文

茶文化的“他国茶道”课如何规划

开设他国茶道课是为了了解各地区的茶文化特色,吸取更多的茶道养分。各地区或国家开设茶文化课程时,核心科目都是泡茶原理、泡茶技法、茶叶品评、茶会举办等,这些课程是茶文化的基本共同科目,不能依国别加以区分成中国泡茶原理、日本泡茶原理……不是开设了多个国家的茶道课,在这些国家的茶道课里谈论他们泡茶原理、泡茶技法、茶叶品评、茶会举办的。他国茶道课是属于茶文化比较或茶文化史的领域。

茶文化系可以开设几个国家或地区的“他国茶道”,对这些国家或地区的茶文化特色认真学习,如在马来西亚就可以开设“中国茶道”、“日本茶道”、“英国茶道”,在日本就可以开设“中国茶道”、“韩国茶道”、“马来西亚茶道”等等。为什么不同时开设以自己国家或地区为名的茶道课程呢,如在日本开设“日本茶道”、在中国开设“中国茶道”?因为自己国家或地区的茶文化就是一个大的体系,细分下去的课程就是泡茶法、茶叶品鉴、茶会举办、茶叶制作、艺术欣赏等,这些课程都属茶文化的基础课程,是没有地域限制的,不必再以国家或地区将泡茶法、茶叶品鉴、茶会举办、茶叶制作、艺术欣赏等课程细分,否则就要在“日本茶道”讲一次泡茶法,在“英国茶道”再讲一次泡茶法。泡茶的原理不都是一样吗,也没有什么茶是某地区或国家专有的。

泡茶法与茶会举办比较有地域性的区别,主要是因为手法与民族性、服装的关系,但学术与教育上不是将自己与其他地区或国家的泡茶法与茶会举办法原原本本地让学生学了就算,老师要综合整理出泡茶法与茶会举办的通则与原理教给学生。至于其间不同风格的泡茶法与茶会方式留在茶文化比较时才讲述与演练。

他国茶道之所以会与本国茶道发生差异,只是共同性的喝茶法、共同性的喝茶聚会方式、共同性的茶道精神在这些地区行之有年后,自然显现的差异。茶文化学科的课程安排不能以末为本,只讲异象而忽略共性。至于本国的茶文化特色,在泡茶法、茶叶品鉴、茶会举办、茶叶制作等的基础课程上自会显现,无须再以自己国家为名独立开设泡茶法、茶叶品鉴、茶会举办、茶叶制作等的基础课程。这也是一方教育培育一方文化的道理。如果还要强调自己的茶文化特征,就在茶文化比较或茶文化史上再行强调。

他国茶道的课程是针对该地区或文化圈的喝茶文化加以通盘的讲述与学习,避免限制在某一流派。即使授课老师学的是该地某一流派,但上课时仍要兼顾其他部分,让学生能有较全面性的认知。

开设他国茶道课的目的是藉以启发自己的茶道思想,要达到增添的效用必须忠诚呈现他国茶道的面貌与内涵,而且虚心地接受,不能以自己的理解加以解释与揣测,互相交流与观摩是必须的。

作者:蔡荣章

第二篇:浅析中国茶道中“和”文化特性

摘 要:“和”是中国茶道最重要的特性,茶道本身的构成要素茶叶、茶水、茶具体现了“和”文化特性。从茶道自身发展看,在唐、宋、明、清茶道文化的发展中儒释道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儒释道精神中蕴含着“和”文化特性。从中日茶道比较看,“和”文化也是日本茶道精神重要的一部分,但它与中国茶道文化“和”的含义有所不同。中国茶道“和”思想始终根植于中国传统思想之中,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和 茶道 儒释道 传统文化

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陈文华先生认为“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的灵魂。”庄晚芳先生把“廉、美、和、敬”概括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陈香白先生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提出了“‘和’是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这一观点。

研读历代茶学大家的论著,我对中国茶道精神的认识更加深入,并引发了新的思考。我认为“和”字包含了中国茶道的一切精神内涵,中国茶道的其他精神都不可或缺地受到“和”文化的影响。

一、茶道本身的“和”文化特征

品茶悟道最基本的是品茗茶水,而品茗茶水离不开茶叶、茶水、茶具这三者之间的融合,茶道的“和”也恰恰是这三者相互作用的表现。

陆羽在《茶经》中最早给茶下了定义“茶者,南海嘉木也。”宋徽宗赵佶这位风雅的帝王在其茶学专著《茶论》中描绘茶“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茶本身就是天地阴阳和气而生的高洁珍贵之物。

“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由此可见,茶与水关系之密切。明代张源《茶录·品泉》一文中明确了水的重要性,即茶是水的灵魂,水是茶的体魄,只有好水能体现好茶之妙,只有好茶能展现好水之精。历代茶人所用的水如泉水、雪水、雨水等,大致都是自然孕育或天降之水。

茶具虽种类繁多,但这些茶具无一不体现着“和”文化特征。清代盖碗茶杯“和”文化特征最为明显,它寓意“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苍天、大地、人类三者都是生命不可或缺的,表现人与自然和谐之意。而其他茶具也或多或少体现了“和”,有的茶具名字体现了“天人合一”,如广阔天地茶杯、顶天立地壶;有的茶具造型体现了和谐之美,如紫砂六足壶、六方壶;有的茶具外部纹饰体现了中庸伦理之和,如斗彩五伦壶、红彩桃蝠八吉祥纹盖碗。

叶学益《茶苑》中将中国茶道的“和”阐释得清晰明了:“隐藏在茶道具中间的艺术性,仿如带有生命力的纤细感,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以“和”的精神为基础。”由此可见,茶道本身明显蕴含着“和”文化特征,且早已根深蒂固。

二、中国茶道发展与“和”文化

老子《道德经》有云“道,可道,非常道”,中国茶道一词的概念就来源于此。“道”是一个哲学概念,它将中国茶文化内涵上升至哲学范畴。而茶道中的“和”文化特征也随之在不同时代涌现出新的内涵。

(一)唐——融“和”

唐代最早出现茶道一词。陆羽在《茶经》中这样概括茶道:“茶之为用,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精行俭德”指的是行为规矩、品德高尚的人,深层含义是指品茗之人能够不断塑造、完善自己,使自己符合茶的“至道”精神。陆羽之后释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描绘的茶道是由“涤昏寐”到“清我神”再到“得道”的境界,他的茶道不仅只追求清醒,而是上升至净化心灵的境界。晚唐刘贞亮《茶十德》中的茶道,既包括“散郁气”“驱睡气”“养生气”“除病气”“尝滋味”“养身体”的简单身体感受,还有 “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志”“可行道”的高层次追求。

唐代茶道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因为唐型文化的繁荣,儒、释、道思想不断融合,形成了开放的文化格局,这为茶道发展提供了沃土。儒家思想是唐代的主流思想,它主张“仁”、“礼”、“贵和”,即“中庸”的处世之道。陆羽《茶经》中的“精行俭德之人”便是切合中庸思想的人,为人处世时恰如其分。佛教思想在唐代达到鼎盛,佛家主张“中道妙理”、“茶禅一味”,就是佛教与茶文化的融合。钱起《与赵莒茶宴》中“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从品饮到入禅,茶与禅精神互通,“以茶助佛”就是这个道理。道教思想在唐代很受推崇,道家主张“天人合一”、“至清养和”。杜甫《重过何氏五首选一》中迎着春风吟唱“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人、自然、茶道三者合一,诗人沉浸其中悠然自得。

(二)宋代——“和”理

宋代茶道进一步发展,为茶道增添了新的内涵。理学是儒家哲学在宋代的特殊形式,它吸收了唐代儒释道三位一体的思想,以“理”为基础,坚持“天人相与”的思想,强调通过自觉达到自我人格的塑造。林逋《尝茶次寄越僧灵皎》中“对尝兼忆剡中人。”描绘的就是“中庸”处世之道。楼珗《游惠山》描绘诗人在自然美景中“调琴瀹茗”以至于“忘归到夕阴”。诗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宋代茶道还有自己独特的内涵。梅尧臣的《李国博遗浙姜建茗》就是宋代茶道独特性的代表。“我心易厌足,不比填沟壑。”描述诗人品茗时的感悟,这是诗人人生价值的自我追求,超脱于万事万物的“道”。

(三)明代--和“静”

明代的茶道思想展现出沉静的特性。明代推行“心学”,它是理学的延续,同时也是儒家哲学在明代的特殊形式。心学主张“心外无理”、“知行合一”,提倡儒家的中庸、佛家的内敛、道家的自然思想三者融合。而受心学影响明代思想家有了归隐之意,追求在山水中悟道求真。

明代茶道中包含唐宋茶道延续的“和”文化特征。陆容《送茶僧》“香烟茶晕满袈裟。”描绘了诗僧品茗的景象,表现了“茶禅一体”的境界。朱权《茶谱》中表示吃茶之人都“绝尘境,栖神物外”,在任何地方都能沉醉茶道。诗人以诗明志,强调饮茶应追求超脱于外物的感受。明代茶道还表现出隐士思想。朱朴《春夜过宁海寺》“道人乞与清风一洒襟”描绘了归隐生活的闲适、宁静,表现诗人追求自然,超脱外物生活的志向。

(四)清代——“和”一

清朝虽政治走向衰微,但茶道中“和”文化特性始终根植于茶道之中,绵延着中华精神。曹雪芹《红楼梦》中妙玉煎茶所用“旧年雨水”、“梅花雪水”,皆是取天降之物用茶,体现了天、地、人三者的统一,这是茶道“天人合一”的体现。乾隆皇帝《观采茶作歌》中表现了天子关切百姓生活、视天下万民为其子民,这是茶道“贵和”、“中庸”思想的体现。

纵观茶道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唐、宋、明、清都表现出各自的独特性,但“和”始终贯穿于中国茶道之中,经久不衰。

三、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和”

世界之茶始于中国,当然,日本茶道也源于中国,唐代最澄把茶种带回国种植,才开启了日本的品茗史。村田珠光深入学习中国茶道,结合日本国情提出了“茶道之本在于清心”的思想,日本才开始有了茶道精神。

比较中日茶道精神,我们发现,中日茶道只是在“和”特征的理解不同。日本重茶艺而轻茶道,中国重茶道而轻茶艺。日本“茶禅一体”与宗教融合,所以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其茶道的“和”强调主客人之间的和睦,是茶道本身规范的茶与禅的融合。而中国茶道至始至终都受到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所以,中国茶道不单单强调唐代“茶禅一体”的思想。中国茶道中的“和”强调的是唐代“融和”、宋代“和理”、明代“和静”、清代“和一”沿袭下来的“中和”思想。

四、中国茶道的“和”与传统文化一致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天人合一”。我国的“天人”理论,不仅强调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包含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内涵。而长期的实践中“天人合一”表现为人的精神行为和外在自然一致、自我身心平衡和自然平衡的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贵和谐,尚中道”。我国的“中和”理论,是以“中庸”思想为基础,以“礼”为标准,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语》中“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就是“和”的表现。

中国文化的“和”还表现为它的包容性,外来文化在中国传播时始终能保持自己“和”的特性。外来文化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都有中国特色。

所以,中国茶道中的“和”与传统文化的“和”是密切联系的。在中国传统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的茶道才能亘古不变、历久弥新。中国茶道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文化发展中茶道为中国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印刻着中国记忆。

参考文献

[1] 陈文华.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 林治.中国茶道[M].北京:中华联合工商出版社,2000.

[3] 陈香白.中国茶文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4] 陆羽.茶经[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

[5] 陈文华,余悦.茶艺师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6] 叶学益.茶苑[M].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04.

[7]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 黄志根.中华茶文化[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张俞

第三篇:日本茶道跨文化传播中值得中国茶文化借鉴的做法

【摘要】日本茶来源于中国,日本的茶道文化也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在很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说起茶道第一印象就是日本,日本茶道已发展为日本的一张名片。与此相比,外国人只知道中国茶但是却不知道中国茶文化,由此可见日本茶道跨文化传播中有许多值得我国茶文化跨文化传播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茶道;茶文化;传播载体;跨文化传播

基金项目:2019年度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从日本茶道的海外推广探讨可借鉴的跨文化传播方式”(项目编号:Hnky2019-92)。

长期开展、多方位多维度并进和多载体支持是跨文化传播所需要的几点重要要素。日本的跨文化传播经验丰富、成果显著,日本茶道、日本和服、日本花道等都是日本被世界熟知的名片,这些名片所营造的古朴、静寂和礼仪也帮助日本树立了礼貌、有原则的国际形象,成为日本的软实力。

一、日本茶道跨文化传播的载体

日本茶道的跨文化传播一开始以美国为主,之后传播到中南美和欧美各国,进而扩大到了中国、韩国和东南亚各国。日本茶道的跨文化传播载体丰富,主要是以能够直接感受的文化符号、茶道流派海外活动、文学作品和动漫影视作品为主。

(一)文化符号

在冈仓天心的《茶之书》在美国广受欢迎后,日本政府意识到茶道所体现出来的东方文化对西方国家有着特殊的魅力,因此在那之后将茶道作为日本的一个文化符号进行推广。[1]在政府的支持下,电影、动漫中开始加入茶道文化场景,日本茶道所融合的静寂的人、静寂的景和日式建筑等成为日本文化的符号,作为日本文化的名片之一在全世界被普及。[2]

(二)茶道流派

在传统工艺技能方面起到重要影响的就是世袭制延伸出来的家元制度,它是保障日本传统工艺能够代代相传不断发展的重要制度。[3]家元的体系构造有点类似于中国的宗族,日本的家元主要是指在传统技艺传承中的本家,家元有着传承传统技艺、管理整个技艺家族事务和发放技艺传承许可证等权利,以家元为首分支出类似于金字塔结构的组织开展活动。[4]

日本的茶道传播离不开“里千家”对日本茶道文化海外传播的努力。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里千家”受到美国司令官戴克代将军在早稻田大学演讲中讲到“日本不必向美国学习,日本有其民主主义,就是茶道。不分身份的高低共饮一碗茶,和敬清寂的精神才是民主主义的根本”的启发,在美国洛杉矶、纽约等地设立了茶道支部,之后在巴西等南美洲国家也设立了支部,同时通过举办茶会、在大学开设茶道文化讲座、寄赠茶室等方式向外国人介绍茶道。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通过参加万国博览会,开展茶道巡回演讲的方式向世界推广日本茶道。在万国博览会上建立茶室,召集“里千家”的人赴美国每天举行茶道表演,并用英语解说。第三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頻繁参加各地活动和加强美国各大学的合作。第四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抓紧学术研究,举办“茶道学术会议”,每年收集优秀论文进行颁奖,为茶道研究给予学术支持。

(三)文学作品

日本茶道的文学作品必须提及的就是冈仓天心的《茶之书》,这本书用英文书写介绍日本茶道并在美国纽约出版,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使茶道作为日本文化被世界熟知。[5]《茶之书》是纯英文书写,对很多以英语为主要语言国家的人来说容易阅读,不存在因为文化不同导致翻译艰涩难懂的现象。该书出版的时期是日本的明治时期,这本介绍日本文化的书正好符合了时代的要求。《茶之书》中加入了很多神话元素,虽然与茶道无关,但是正是由于这种神秘性使之大受西方欢迎。就像西方对中国功夫感兴趣一样,他们对未知的东方神话也一样感兴趣。

(四)影视和动漫作品

随着《茶之书》在海外的广泛传播,日本很多影视作品和动漫都加入了茶道的元素。影视作品是最简单的文化传播方法。影视作品像《古都》《寻访千利休》等获得国际奖项的影片和动漫,以及20世纪90年代风靡中国的“一休哥”“乱马”等动画中都有茶道的元素。日本影视作品和动漫中呈现的茶道都是通过日本的建筑、庭院、和服还有做茶的手法、饮茶的礼仪营造出一种安静、平和的氛围,将日本传统文化的魅力向世界展示。

日本茶道的跨文化传播有日本民间组织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但是最离不开的应该是政府的支持,正是有政府的支持,民间组织才能够在世界各国开展活动;正是有政府的支持,融合日本文化的书籍和影视作品才能够得到推广。

二、问卷分析

为了更准确分析日本茶道跨文化传播中的可借鉴之处,笔者制作了《关于日本茶道》的调查问卷进行随机发放,共发放问卷119份,回收119份。本次参与问卷调查的群体性别上男性的人数为65人,占比为54.6%,女性的人数为54人,占比为54人,占比为45.4%;年轻人占比高,25~35岁的人数占比为58.8%;月工资水平在4000~6000元的占比最高,为56.3%;在学历上以本科和大专生为主,占比分别为38.7%和32.8%。

在对日本茶道的了解程度调查上采用的是量表题进行测试,得分越高的群体对日本的茶道了解情况会更加的好,本次量表从日本茶道源于中国,并结合自身特色不断发展为自身文化;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作为茶道的理念;日本茶道遵从修生养性,自我规范;日本茶道始于唐朝,前期作为上流社会才有的消费;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在传播方式上具有差异;日本茶道在当地的学习途径很广泛,可以很容易接触到日本茶文化;日本茶道学习过程更为复杂等出发进行测试,可以看到得分整体情况都在3~4分的区间,说明调查群体对日本茶道的理解处在平均值以上的水平。其中认可度最高的是认为日本茶道源于中国,并结合自身特色不断发展为自身文化。其次是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在传播方式上具有差异。

在日本茶道的获取途径调查上可以看到中国群体对日本茶道的关注主要源于日本动漫和影视作品、网络、媒体。其中日本动漫和影视作品占比程度是最高的,接近30%,这也和年轻群体较多有关系,可以看到在年轻群体中通过影视动漫以及互联网了解日本茶道文化的居多。

在是否听说过日本茶道表演上大部分群体还是对茶道表演有所耳闻,听说的人群接近80%,没有听过的群体在20%左右。这里可以看出国人对日本茶道的知悉程度还是较高的。

在对日本茶道的喜爱程度上一般的人数是最多的,而在不喜欢的人数和喜欢的人数占比接近一致,没有存在很大的差距。

综上问卷调查结果,国人本身接触过日本茶道的比较少,而且对日本茶道并没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对日本茶道有一定的了解,了解渠道主要是通过网络和影视作品。

三、中国茶文化跨文化传播的不足

(一)缺乏文化符号

受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影响,我国国人对茶的认知主要在于茶叶,没有上升到茶文化的层面,对茶文化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相对比日本塑造的“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文化,我国茶文化没有形成具有思想内涵的文化符号,导致外国只知中国茶不知中国茶文化。[6]

(二)缺乏文化传承

日本家元制的文化传承方式和各大流派的组织传承,使得日本社会对茶道的认知度高,认知度高也促进了传承度高,传承度高有利于文化的生生不息和对外传播。相对比,我国并没有相对成熟的传承体系,传承度低导致对茶文化的认知低,对茶文化的认知低也导致传承度低,传承度低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陷入了恶性循环。

(三)缺乏多样传播途径

众所周知,日本的动漫和影视作品在世界上知名度高并广受关注,因此动漫和影视作品中唯美的茶道场景自然让人印象深刻。作为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和获奖最多的亚洲国家,日本成熟的翻译产业也使日本文学作品走入世界,日本文学中所融合的日本文化更是符合了西方人对东方神秘文化的向往。日本文学作品、动漫和影视再加上茶道各流派在海外的活动成为日本跨文化传播的三大马车。

(四)缺乏专业人才

跨文化传播需要专业的人才,而且专业的人才应当擅长英语,从日本流派在国外用英语表演茶道就可见一斑。但是根据2019年6月中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全国2956所高等学校开设茶学专业的大学只有28所。从我国的基数上来看,能够传递茶文化的专业人才较少。

四、日本茶道跨文化传播中的可借鉴做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通过传播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提高中国的软实力,这是开展跨文化传播的关键。[7]针对我国茶文化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问题。

(一)发挥三级作用

政府永远属于跨文化传播的主导力量,政府需要考虑确定茶文化传播的大致方向,确定以怎样的文化符号传播中国的茶文化;确定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给予多强力度的政策和经济支持;确定对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的动漫影视作品给予多少的自由度和支持。

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民间组织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日本“千里家”的海外活动成果就可以论证这一点。通过在大型会议或者是展馆中开展茶文化表演提升国民对茶文化的认知,进一步促进国民跳脱对茶的通俗认识提升到高雅内涵的茶文化认识。

在茶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中,个人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像冈仓天心所著的《茶之书》就打开了西方世界对日本茶道的第一认知。因此对茶文化或者对传播文化有兴趣的学者应当加强研究,多出版和发表质量高的书籍、论文。有机会接触到外国人的国人也应当加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将传播中华文化作为己任。

(二)发挥现代媒体和影视作品的作用

现代媒体使得信息的传递速度更快,受众更广。Criteo 针对1995—2009 年出生的人的研究报告表明,超过半数的美国年轻人每天多次使用Snapchat、Instagram 和 Facebook,每周浏览视频的时间长达 23 小时,互联网和社交软件是他们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8]

因此茶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要利用好现代媒体和影视作品,现代媒体要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影视作品应当讲好中国故事,作品中加入包含茶文化在内的中国文化元素。[9]

(三)注重人才培养

不论商贸还是文化的传播都需要人才,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从冈仓天心用英语书写《茶之书》和“千里家”在海外用英语进行茶道表演,都可以看出在茶文化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不仅要精通茶文化也要精通世界学习最广泛的第二语言——英语。因为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荟萃和培养人才的优势,利用好高校的平台培养综合素质高的茶文化传播者。[10]

参考文献:

[1]张梦已. 禅宗对中日文化影响的比较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2]代小艳. 日本茶道文化的救赎内涵探究[J]. 福建茶叶,2017(7):352-353.

[3]张琳. 日本家族制度影响下的家元制[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1):226-227.

[4]张玥娟. 日本茶道家元制度传承对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启示[J]. 农业考古,2017(2):48-51.

[5]方若星. 基于类型学之当代茶空间设计研究[D]. 杭州:浙江農林大学,2017.

[6]胡志伟. 从历史的角度看日本茶道中的禅思想[J]. 福建茶叶,2018(9):427-428.

[7]张文英.对外文化传播意识的构建: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138-141.

[8]朱帅.国外互联网社交的趋势[J].互联网经济,2019(03):38-43.

[9]阴艳,付妍妍.文化适应框架:中国影视文化在韩国传播的有效路径[J].传媒,2019(12):20-22.

[10]黄庆. 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J]. 学术动态(4期):1-8.

作者简介:符婕(1987-),女,海南文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日语、日本相关研究。

作者:符婕

上一篇:通货膨胀论文范文下一篇:外语外贸论文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