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社区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我国的经济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社区管理是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加强社区管理工作不仅能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地区的繁荣、稳定发展有促进作用。文章从城市社区的管理现状入手,对城市社区管理提出了一些创新策略,以期促进城市社区管理质量的提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微博社区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微博社区管理论文 篇1:

城市社区机制创新研究:撤街道扩社区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人民对于对精神文明的需求逐渐增长,并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领域,建立“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这要求基层民主的进一步发展与扩大,社会治理制度的突破与创新,民主意识的进一步加强。当前我国社区管理中的普遍应用的街居制管理机制逐渐开始显露出弊端,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街居制社区管理机制的尺度模糊、范围宽泛和行政僵化等表现,局限了社区管理机制的进一步发展。社区给管理机制要更加深入的贴近群众,满足人民需求需要将社区治理行政性减弱,增强社区治理的社会性。尝试撤销行政体系中繁赘的街道部门,缩短治理过程中的垂直冗杂,横向扩大社区治理幅面,建立现代化、信息化的新型基层社区,建立多元型、常态化的共治社区机制。扩大民主参与,加强民主自治,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建立和谐共享的社会关系。本文基于以上目的对街居制的显现的问题加以思索,探索撤销街道办,扩大社区的新型社区管理机制的道路。

关键词:社区治理;共建共享;多元共治;撤街扩社

随着社会进步、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新的矛盾不仅对满足物质需求增添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对于精神文明方面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人民已经从注重物质方面转变为更加注重精神发展和文明环境方面,对民主、公平等有新的思考。更加要求民主制度的完善,要求参与到国家建设当中,共同建立民主的、法治的社会。最先表现出的就是居民对治理社區的活动参与积极性比以往更高,并提出扩大参与社区治理的范围。当前我国社区在社区管理的实践中主要应用四种模式,即行政主导型管理模式、半行政半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和网格型社区管理模式。这四种模式在我国被广泛应用,具体形式根据实际情况多少有些不同,但是实际应用的核心共同点就是都多少加入了街道办的参与。街道办作为沟通居民与政府之间的“搭桥”,在不同模式中起到的作用大小不同。街道办在应用之处的确对我国的社区管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国情发生变化,目前现有的社区治理机制已经不能满足目前居民管理社区的要求,并且街居制社区管理机制本身存在着一些制度弊端。满足人民的需求要求社区进一步的扩大,不仅是在体积上扩大,或是单纯的职能扩大,最主要的是要使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管理与建设当中,扩大基层民主,实现共建共享共治的民主管理。要达到这种民主管理需要对我国社区治理的普遍模式进行研究,明确各个管理模式的内涵以及街道办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更好地探索不同模式下实现“撤街扩社”的对策。

1 社区治理的实践模式

我国社区治理机制从建立到改革再到发展经历了多次变革,经历了从单位制到街居制再到近来开始较为流行的社区制,在形式上由一元主题走向多元,在基层管理的范围上以及权力上呈现横向扩大的趋势。社区治理从之前单纯的“管理者”逐步转换角色,开始定位为“服务者”,管理方式也由管制转变为服务。这种趋势不仅不会下降,还会随着人民素质的提高,民主意识的增强愈发增长。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目前普遍应用的“单位制”“街居制”逐渐显露弊端,我国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国情相对之前也发生的巨大的变化。我国就业劳动力中约80%就职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人民需求多样化,政府能力愈发局限,二者之间的矛盾需要群众共同参与才能得以调和,进而推动社会治理发展,实现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

我国社区治理机制多样,大体上归为以下四类。

1.1 行政主导型管理模式

行政主导型管理的实践形式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在社区治理工作中进行管理和干预并在过程中扮演“决策者”,参与管理社区各项事务。这种政府包办式的管理形式主要典型为——单位制。这种管理机制管理范围宽泛,上到政策下到规定基本都有参与,整体规范性较高,但是居民参与程度很低。

1.2 半行政半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

这种参与型社区治理制主要依靠于街道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治理。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领导各项工作,指挥、监督实施情况,相较于单位制,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地位下降但仍占主要地位。

上海市对社区管理的改革过程中提出了“政府主导的层级社区治理模式”,将行政性与社区管理相结合,形成“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机制,区政府对街道办进行授权,由街道办辅助政府进行行政工作,同时,与街道党工委联合,负责社区事务决议,党工委有权依法增设部门。

这种街居制社区治理机制实质上增大了中间环节,无论是上层政策的实施还是基层问题的反映,都需要经过层层叠叠的部门。即便是街道率先提出解决方案也只能“治标”,街道办不具有权威的决策权力,而街道、政府、社区、居委会几者之间权力划分不甚明了,职权范围或多或少存在重叠部分,不利于理清权责关系也不利于倒查机制的运用,使得社区问题处理混乱,社区经费名目繁多,基层民主的实现变质。

1.3 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

自治型社区治理机制是自治管理,以居民自治为核心,与政府、民众共同管理社区,政府起辅助作用。这种社区管理机制理论上可以使社区居民充分发挥自主权和自议权,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各项事务。社区制的先进性在于较好的扩大了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范围,调动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体现了我国的基层民主自治,使得居民民主权利得以实现,居民可以在这种宽松的治理环境中共同建立符合广大居民切实诉求的社区,共享治理成果,提高维护社区的积极性。

武汉市进行了创新体制的改革,将从前单一的管理机制新建为“四个机制”,将政府由从前的“管理者”转变为现在的“提供者”。在这种机制下,社区很大程度上拥有了自治自由,在权责划分较为明确的前提下,与政府、街道、居委会之间展开互动。整体上联合了行政功能和执行功能,并对政府和社区的资源进行了重组再建,促进双方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同时还建立了对街道办进行评议和对政府定期考核、监督的机制。由政府、服务对象、第三方三者互评、综评,并将考评结果计入公务员及政府购买服务的审核评价当中,作为一种考评参考。

1.4 网格型社区管理模式

网格型社区管理模式是近几年先进发达城市开始流行的一种新型社区管理模式。这种社区管理模式首先将社区中划分为若干管理单元,形成“网格”,以“网格”为单位进行精准化管理。这种管理能准确的对社区内各项事物进行靶向管理,相较于以上几种模式显得更为细致。一方面,网格型社区管理机制“精准定位”的管理特点提高了行政效率,这种点对点的,比较针对的管理也更加能满足居民需求,使得管理变得较为人性化;另一方面,网格化社区管理对社区发展水平、社区规模以及政府财政等有着较高的要求,使得这种模式局限于发达地区,不具有较大的普适性。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中心城市,发达水平很高,在北京东城区率先进行了网格化社区管理实验,形成了网格化社区管理模式的代表。利用互联网搭建起“城管网络”并在原有的“万米城管网格”上进行了修正,把各种因素分门别类再结合,对现代信息技术加以应用,在新标准下重新划分出网格,进行精细化管理。但这首先建立在北京市东城区各项管理网络颇为成熟的基础上。所以这种管理模式如今还不具有在全国范围内应用的普适性。

2 街居制社区治理机制的问题

2.1 街道法律尺度不明确

一些社区在社区管理改革当中,将不属于社区的职能抛给街道办,要求街道办根据实际情况依法增减部门处理事物。然而街道办想要开展工作首先要经过政府授权,政府授予权责的多与少限制了街道办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的范围,并且政府定位的不合理也会直接导致政府在社区管理中“越位”“缺位”。同样的,街道办权责的不明确和合法性的不确定会导致职能重叠、权力混淆。一些街道办的职能明明在全国人大2009年颁布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宣布废止,但实际上仍旧在履行。例如,街道办的执法权,街道办的执法权是法律法规赋予的,但这与上述条例出现偏差,并且街道办不仅享有权利并保有职能。

2.2 街道职能定位不明确

街居制的社区管理体制中,采用的定位使“二级政府、三级管理”,这一方面强调街道办的管理地位,另一方面又强调街道办的执行地位。街道办要在执行上具有决策力,但是依照我国法律法规,有权限行使国家行政管理权的主体只有一级政府。这样一来造成了街道的职能不明确,实际执行的主体不确定。在执行过程出现问题,或是项目结果出现偏差时,容易造成相互之间的互相推诿,责任追究困难等问题。

2.3 管理范围宽泛

我国的街道办在设置时,其主要职责被设计为:“办理市、市辖区的人民委员会所交办的与居民密切相关的事宜;指导居民委员会的工作;收集和反馈居民的各种诉求。”如今,我国街道办往往要承担多项任务,如负责发展社区经济发展、管理社区内各项等;承担市政府、区政府下达的各种任务。如此看来,当前街道办事处所行使的职责与一级政府的职责基本没有什么不同了,而事实上街道办事处所拥有的资源,包括专职人员的配备,可支配的财力、物力等都非常有限,与一级政府相比相差甚远。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处于有责无权、财政匮乏、人员配备严重不足等问题。

2.4 行政僵化严重

街居制在最初从单位制改革转变而来时确实是有一些积极影响,对我国的社区管理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随着街道办管理的事务项目愈发杂乱,管理事务的种类、范围不断扩大。随着辖区内社区数量和社区人口数量的增加,街道办工作量越来越大,但是街道办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支持,规模、资源等仍与最初成立时相差无几。这种情况造成很多工作难以有效开展,街道办陷入一种“夹缝生存”的尴尬境地。为了拜托这种两难的困境,街道办将居民委员会纳入到行政组织中,将一些原本属于自己的行政管理工作转移给居委会,如卫生、治保、计生、调解等,随后将一些党建、党务工作也移交给居委会,导致居委会所承担的行政工作进一步增多。居委会疲于应对这些并非自身原有的事务,照搬之前的处理流程导致“矫枉过正”。同时,居委会还要服从街道办的行政命令,并且接受街道办的监督与考核。居委会实际上成了街道办的下属机构,这种僵化的所属关系领导,使得街道办和居委会的实际功能的行政化色彩日益浓厚。居委会行政化的增长会带来其对社区成员的代表性的相应弱化,同时也削减了居委会自身应有的自治职能。居委会的僵化致使街道办的行政僵化程度进一步加强。

3 “撤街扩区”的建议与思考

3.1 建立健全的社区管理法律体系

社区型社区管理机制的实施较为宽松,更要求管理社区的居民具有法律意识。同样的,政府与社区之间相关管理条例的合法性也需严格明确,要清晰、直观的划分出政府与社区之间的职权范围,避免政府在下放权力的过程中出现僭越情况,社区在自治过程中对自身有所松懈。

社区型社区管理机制一方面,扩大了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范围和深度,居民拥有更大的权力管理社区;另一方面,居民社区的管理空隙加大,一些利益集团有机可乘,容易损害广大居民的利益。这更加要求居民在参与社区管理时,增强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维护自身权益的实现。

建立健全的社区管理法律体系有利于社區管理活动规范化,能更好的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3.2 调动各方力量投入大社区建设

政府牵头搞建设,不仅能为大社区设立初期提供资源的保障,还能为大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技术支持。大社区设立初期,一些街道办的职能有别于社区的日常工作,这时需要政府提供技术支持,政府为大社区提供技能培训,同时有利于政府与社区之间进行沟通磨合,使得后续的工作衔接更为顺利。

社区改革要顺利推进,必须要有强有力的财政支撑为保障,仅靠政府为大社区提供资金与资源压力较大。大社区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引导、吸纳社会资源投身社区建设以减轻政府的负担。

3.3 培养地方政府的投资能力

政府在大社区的管理中起领导作用,实际上,政府的角色比一定要单一来看,可以参与进入投资,为社区的管理提供互利互惠的财政支持。政府管理、投资,将利润用于社区内的项目建设和修整等活动,为广大居民某福利。这种形式,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缓解了社区的建设压力。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经济状况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政府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政策制定上灵活变通,给予相对落后的地方一定的优惠政策。

3.4 建设新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居民的日常生活愈发依赖于智能化,这要求政府在充分利用“现实”服务平台的同时,积极开辟以新媒体为代表的“虚拟”服务平台,通过社区网站、微博、微信、QQ群等载体发布各类信息,提供远多样的智能化、信息化服务。用线上平台来简化居民办理社区业务的步骤,便民利民。

3.5 构建完善的社区自治模式

社区型社区自治机制是一种较为全面的自治,较大程度上属于“自己管自己”,这种模式对于社区的自治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有很高的要求。社区有时不能完全的进行自我服务,可以按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承接、社区监管、群众受益”的思路,积极构建社区完善的自治模式。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志愿者面向社区开展公益类、服务类等志愿活动。发挥非营利组织和各类慈善团体在社区管理中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麻宝斌,任晓春.政府与社会的协同治理之路——以汪清县城市社区管理改革为个案[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51(06):132-139+156.

[2]吴贵洪,陈笑媛,付小飞,等.城市社区治理角色发展研究——以贵阳市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社区服务中心为例[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4,16(02):71-73.

[3]丁丁.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杭州: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12.

[4]陈圣龙.“区直管社区”: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基于铜陵市铜官山区“区直管社区”的实践分析[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1,27(06):5-11.

[5]徐道稳.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7(03):266-271.

作者:范文弘志

微博社区管理论文 篇2: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摘要:我国的经济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社区管理是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加强社区管理工作不仅能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地区的繁荣、稳定发展有促进作用。文章从城市社区的管理现状入手,对城市社区管理提出了一些创新策略,以期促进城市社区管理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社区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城市社会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社区成为城市管理的主要组织方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城市人口呈逐年上升趋势,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社区作为城市的最小管理单元,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搞好社区管理,当前的新环境下,要求社区管理朝着更加科学化和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城市社区在地理位置和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城市社区多是由一些居民区组成的,居民大都来自不同地方,不同于农村的村落居民管理,管理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研究城市社区管理创新模式对当前的城市社区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意义

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是在政府领导下,以街道为主导,依托社区组织和成员,对社区的资源合理使用,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发展系统,社区居民的生活需要有一定的社区规范来约束。社区管理要以人为本,鼓励社区成员主动参与社区管理,承担管理的责任,培养社区居民自治的意识和能力。涉及到居民利益的事情,要让居民参与讨论,制定符合广大居民需求的政策。让居民参与社区管理,不仅调动了居民的社区管理积极性,还满足了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有利于促进社区发展。

二、当前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搞好社区管理,通过社区规范来调解社区中的矛盾,对社区稳定发展有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地区的稳定发展。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社区建设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程度不高

居民是社区生活的主要主体,但对社区的管理及建设工作参与度不高。究其原因是每个居民对社区管理工作中,自己扮演的角色认识不足,认为社区管理工作和自己无关,自己只是按时缴纳相关的费用就行了。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社区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社区管理工作群众基础薄弱,一些需要居民参与的社区管理工作没有办法开展和落实。

(二)城市社区的定位不明确

社区本身对自己的社会功能定位不明确,对日常的一些监管工作做不到位,具体工作落实不到位。社区的功能应该是为管辖区域范围内的居民服务,以居民的实际利益为出发点,从居民生活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具体的管理工作,为居民服务,提高居民的社区生活质量。但是,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在实际运营过程定位不明确,没有结合居民的根本需求制定社区管理内容。因此需要明确社区功能及定位,使社区真正实现其功能与价值。

(三)城市社区建设受到资金的限制

中国的经济进入了一个飞速的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下,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也在不断的增长,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居民的需求也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社区管理急需要创新,但是建设社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社区对小区的建设和居民的期待相比差距太大,居民所提出的建议社区,由于没有资金,而不能落实,造成居民消费能力受到了限制,对中国的社区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三、城市社区管理新模式

城市社区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更好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要构建城市社区管理的新模式,为社区发展提供有力的内在条件。

(一)利用互联网,搭建智能生活平台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对象是居民群众,必须贯彻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保证基本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享受文化权益的要求。业务工作内容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前提,业务工作方式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业务活动要方便群众参与。同时社区工作人员应该做到关心残疾人、空巢老人、低保户等特殊群体,了解居民需求,为搭建智慧社区服务打下群众基础,利用互联网技术,并积极建立网上交费平台,生活中的各项费用,比如:水费、电费、宽带费用、有线电视费用等,均可通过平台缴费,方便了居民;对出行不便的残疾人、老人,社区可以推出代购物功能,居民只需发布自己需求,社区工作人员免费代购物,送货上门;社区及时发布最新政策信息,如低保年检、残疾人燃油补贴通知、月嫂培训班等信息,使居民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信息,及时办理各项业务。

(二)搭建社区互动平台

创新人口服务的模式,建立服务网站,利用“手机APP”打造居民参与平台。社区居民可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对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上报,可采用手机拍照或者问题定位的方式,社区管理人员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提高居民对社区管理的参与度。

(三)社区管理现代化水平要不断的增强

在进行社区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实行智慧化管理系统。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动态化的社区管理网格,建立社区服务精细化的技术标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很大程度上達到智慧社区规划服务与管理之间的无缝隙连接,促进社区朝着信息化和智慧化的方向发展。在进行社区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引进一些素质比较高的人才,对社区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还要进行一个培训教育工作,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现有社区工作人员的学习能力,进而促进现代化行政办公的发展,最终提升社区的管理水平以及增强服务居民的意识。可以走入高校来引进一些专业素质比较高的人才,在中国许多高校,都开设城市管理、社会工作等专业,如果这些人才被引进在社区管理工作中,一定会给社区管理带来非常大的影响。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挖掘中国当前巨大的人力资源的潜力,与此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一部分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四)倡导人本服务,关心老人儿童

在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以最广大居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社区是居民的根本,社区活动的灵魂就是居民的精神寄托,因此社区服务建设要以人为本,全面满足人的生活及精神需求,积极开展社区服务。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一些青壮年劳动力逐步流向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工作,空巢老人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对于特殊群体,社区服务应该创新理念,需要针对老年人提供专门的服务,融合医疗、社区资源,结合市场需求,建立完善的社区养老机制,将完善的医疗机构建立在社区内,使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医疗服务,为社区老人提供醫疗保健、精神关怀等服务,保障社区内老年人的生活及健康。另外,还要关注社区儿童的健康成长,社区是儿童活动的重要场所,社区要开展专项活动,促进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营造关爱儿童的社会氛围。

(五)树立社区居民合作理念

城市社区居民来自不同地方,从事不同的行业,企业家、工人、专家学者等等,在社区治理中可以通过挖掘社区居民的社会资源,根据不同群体的属性特征,搭建多元合作的平台,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不的服务,打造有机团结的社区。

(六)创建品牌影响,提升社会形象

开展社区服务品牌创建工作,是和谐社区建设的迫切要求,是提升社区服务的有力抓手,更是满足居民需求的有效途径。通过不断扩大社区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拓宽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扎实做好社区服务品牌创建工作,打造社区服务品牌,提升社会形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中国社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程度不高、对社区的具体功能没有明确的定位、以及社区建设受到资金的限制,针对当前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城市社区管理新模式,即要实行满足大众必需,开创个性需求、社区管理要法制化、社区管理现代化水平要不断的增强、倡导人本服务,关心老人儿童、树立社区居民合作理念以及创建品牌影响,提升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1]李春玲.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12).

[2]柴彦威 郭文伯.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智慧化路径[J].地理科学进展,2015(04).

[3]谢忱.中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优化路径研究[J].智能城市,2016(08).

[4]万谦.我国城市管理创新模式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

[5]尹作亮.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5(01).

(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学校)

作者:李芳

微博社区管理论文 篇3:

通过网络自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网络自组织,是以虚拟网络为交互平台的非正式群体,是现代城镇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新型途径及有效手段之一。文章结合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实证分析试图揭示影响城镇居民运用网络自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的相关因素,旨在通过研究分析寻找城镇居民运用网络自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网络自组织 社区管理 居民参与 Logit模型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网络自组织。笔者认为网络自组织是一种特殊的人际组织形式,以虚拟网络为交互平台,以QQ群、SNS(虚拟社交网络)、BBS、BLOG、微博等网络工具为沟通载体和联系纽带,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行运作和自我治理,具备一定规模、组织规则和组织框架的非正式群体。随着网络自组织影响力不断提升,其已成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手段之一,但具体运行中居民参与度不容乐观。为此,笔者通过实地发放调研问卷并运用计量模型进行分析,从网络自组织角度探讨城镇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调查基本信息介绍及描述性分析

调查基本信息介绍。本次调研在陕西省杨凌区具有网络自组织的两个社区及两个网络虚拟社区以随机走访形式展开,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96份,其中有效问卷189份。调研样本中男女性别占比为47.1%、52.9%。年龄结构方面,30岁以下、31~50岁、50岁以上的居民比例分别为34.7%、39.5%和25.8%。学历为高中和中专及以下、大专及本科、研究生及其以上占比结构为29.1%、47.1%、23.8%。社区居住时间为不足5年、5~10年、10 年以上的比例分别为25.4%、32.3%和42.3%。

城镇居民运用网络自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现状分析。第一,居民参与度调查显示,39.2%的居民经常参与,46.5%的居民偶尔参加,14.3%的居民基本不参与。76.2%的居民表示运用网络自组织解决过现实问题,这表明网络自组织对居民的生活有很大帮助。近80%的居民认为有必要建设网络自组织这种新型社区参与形式,并有一定参与意识,乐意参与并希望运用网络自组织促进社区发展。

第二,居民参与行为统计显示,73.54%城镇居民运用网络自组织参与社区管理仅限于被动了解社区信息方面。积极参与他人发起话题及讨论议题和自己发起讨论议题的居民比例较低,仅占24.34%和20.11%。对于从网上走到网下,参与网络自组织发起的社区活动,居民表现得较为冷漠,占比为15.34%。有43.39%的居民会参与督促物业加强管理和完善社区设施等活动,关系到居民切身利益及社区建设,居民的参与度相对较高。

第三,居民参与主动性调查显示,有55.6%的居民为自愿主动参与,33.4%的居民表现为从众心理,通过邻居或亲戚介绍,“大家参与我也参与”,11%的居民基本不运用网络自组织参与社区管理。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城镇居民运用网络自组织对社区管理的参与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参与行为也仅停留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方面。但大部分城镇居民已具有一定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乐意并希望运用网络自组织参与到社区管理中。

城镇居民运用网络自组织参与社区管理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表1 城镇居民通过网络自组织参与社区管理影响因素变量及回归分析

注:*、**、***分别表示在10%、5%和1%水平下显著。

由于调研问卷中关于城镇居民是否运用网络自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的回答只有是和否两种,因此使用Logit回归模型进行二元选择分析,其属于概率型非线性回归。选取14个调研指标作为影响城镇居民运用网络自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的解释变量,模型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表1实证结果并结合描述性统计,具体分析如下:

人口统计变量中,居住时间与上网能力对促进城镇居民通过网络自组织参与社区管理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居民在社区居住时间越长,对社区管理自然也愈加关心。此外,由于上网能力是居民运用网络自组织的基础,因此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居民上网能力的显著水平和系数均高于居住时间,说明提升居民的上网能力对于促进其利用网路自组织参与社区管理效果更为明显。

社区归属感和社区凝聚力对促进城镇居民运用网络自组织参与社区管理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越强,社区凝聚力越高,其利用网络自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也越高。只有居民感受到较强的社区归属感和社区凝聚力,才更愿意通过网络自组织参与社区管理事务。

关于网络自组织为居民提供信息并形成有效交流方面,居民运用网络自组织提供信息和商议事情对城镇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显著水平较低。对该结果解释如下:城镇居民通过网络自组织为社区管理提供信息及意见渠道越畅通,商议事情并最终得以解决的可能性越大,就更愿意通过网络自组织参与社区管理。至于通过网络自组织获取信息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可能是由于现阶段城镇社区网络自组织并不是很完善,居民通过网络自组织获取到的信息有限所致。

城镇居民通过网络自组织获得教育培训机会对居民通过网络自组织参与社区管理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该结果表明城镇居民通过网络自组织获得教育培训的机会越多,对社区管理的参与度也越高。因此,进一步加强社区现有网络自组织的教育培训功能,增加居民通过其获取教育培训的机会,不仅是居民的迫切需求,也是促进居民利用网络自组织积极参与社区管理的有效激励因素。

网络自组织促进社区民主实现方面的变量在促进城镇居民运用网络自组织参与社区管理方面影响不显著,与理论假设不符。对此,本文认为:社区民主是社区管理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但城镇居民运用网络自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的非政治化倾向较为严重,且参与的深度和广度都十分有限。但并不能以此简单推断该变量不断提升不能显著提高居民运用网络自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相反,是因为目前城镇社区管理在促进民主实现方面还不是很完善,才出现实证结果与理论假设不符。

社区网络正常高效地运行是居民通过网络自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的基础,提升网络质量对促进居民通过网络自组织参与社区管理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提升城镇居民运用网络自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的对策建议

随着我国城镇社区信息化不断发展和完善,网络自组织对社区管理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可从构建和优化网络自组织这种新型的社会组织形式入手,吸引居民参与社区管理。

第一,构建社区网络自组织并提高其知名度和使用频率。随着网络的普及,尽管一些城镇已经出现网络自组织,例如网上社区业主论坛、社区QQ群等,但这只是网络自组织的一小部分。亟需根据社区特点,构建个性鲜明、综合性强、功能丰富、覆盖面广的社区网络自组织,丰富社区居民交流形式,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提供新的平台。

第二,增强城镇居民的上网能力和社区归属感。上网能力是居民运用网络自组织的前提,应通过多种途径(如社区集体培训、技能竞赛等)努力提升其上网能力,鼓励其使用网络自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社区管理者还可以通过改善基础设施、举办文化活动等多种手段形成社区居民和谐互动的良好氛围。此外,还应提升社区服务质量,进一步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

第三,丰富社区网络自组织提供教育培训机会等功能。首先可以借助社区网络自组织平台,面向社区居民全面拓展教育培训和服务讲座,如政策宣讲、健康教育和文化培训等。其次,要逐步将网络自组织扩展成具有文化和生活信息交流功能的社区信息中枢。最后,要不断地丰富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机会和手段,加入社区政治事务的商讨和参与功能。

第四,提升社区网络自组织质量,保证社区网络有效运行。社区管理部门应加大对社区网络自组织的资源投入,优化社区网络自组织环境,提高社区网络自组织的人性化程度,保持社区网络自组织的适宜性和适时性。

总之,社区网络自组织是未来城镇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重要途径。社区网络自组织应以居民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从设计、功能和服务质量上不断作出调整,协调政府和物业管理部门等利益相关群体不断加强对社区网络自组织的投入,形成网络自组织的良好运行机制,更好地激励城镇社区居民通过网络自组织参与社区管理。

【作者分别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许国荣(实习)

作者:魏李巧 李录堂

上一篇:数学贴近现实论文下一篇:中职图书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