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社区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城镇化过程中形成的“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对于社区管理应该强调以人为核心,通过社区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本文首先对现有的社区管理模式进行介绍,分析了在城镇化过程中社区管理主体、资源和体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府、社区和社会组织“三元一体”的城市社区管理方式,各主体拥有不同的角色定位。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社工社区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社工社区管理论文 篇1:

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课题名称:社区管理与服务技术标准研究,项目编号:2012BAK27B02)。

作者简介:邹华(1987-),江苏邳州人,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中级经济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标准理论与政策,区域发展战略及产业规划等;马凤领(1964-),河南禹州人,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康复工程,标准理论与政策等。

摘 要: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具有必然性、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同时在实践中面临社区自我管理功能不强、政府的财政负担过重、信息化平台建设不完善、职责任务划分不合理、制度建设不到位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来说,这都是城市区域差异、筹资渠道有限、激励机制不完善、管理流程缺陷、管理目标偏差等原因导致的。在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中,应针对以上问题和原因多管齐下地妥善解决。

关键词: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问题;对策

1 引言

社区作为微观生活与宏观社会交融汇聚的平台,与居民生活、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断演化,必然要求城市管理结构和管理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在管理创新的新思维指导下,社区网格化管理应运而生。所谓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为支撑,将城市按照一定的地域范围和人口规模划分为若干单元网格,每个网格配备若干网格管理人员,实现网格化、精细化、动态化管理与服务,促进社区资源整合和共享。近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各类社区服务机构20.0万个,社区服务机构覆盖率29.5%;其中:社区服务指导中心809个,社区服务中心15497个,社区服务站87931个,其他社区专项服务设施9.6万个。全国城市社区服务中心(站)覆盖率72.5%,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39.7万个,社区志愿服务组织9.3万个,社会组织达到49.9万个,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613.3万人。与此同时,在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探索中也遇到不少问题,如社区自我管理功能不足、财政压力过大、职责分工不合理、信息化和制度建设不够等矛盾和问题亟需解决。此外,做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有利于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步伐、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也有利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生活需求,使广大社区居民共享改革与发展的丰硕成果。

2 城市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的原因

城市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管理方式创新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形势下一种比较合理、科学、有效的社区治理模式。

2.1 城市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具有必然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社会体制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在社会转型、制度转轨的剧烈变迁中,社会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不断增长,导致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经济体制转轨与社会结构转型交互作用,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分化。基于社会面临的这种新情况和新问题,网格化管理这种新的社会治理方略应运而生,由于它能在政府和自治组织之间提供一个平台,形成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社会治理的良好局面,因而备受众多城市管理者的青睐。

2.2 城市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具有合理性

社区网格化管理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可以打破各层级间的壁垒,实现监管分离,及时发现问题并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应对和解决问题,实现社区信息资源共享和各领域协同合作。同时,社区网格化管理逐步发展并拓展到整个城市网格化管理,可以实现对整个大系统内的一切信息和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这既避免了资源闲置又降低了管理成本,而且也能够对辖区内的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管理与服务,实现对整个城市的动态高效管理。因此,对于一些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实施网格化管理是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择。

2.3 城市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具有科学性

从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运行机制来看,一旦社区发生异常事件网格内的触发机制将会把出现的问题传送至相关部门,这些部门将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当问题超出它们的处理权限或能力时,这些部门将及时上报上级协调处理。同时,社区相关部门将及时根据收到的各类信息动态调配各种资源,为任务协调和执行做好服务工作。当问题解决之后,网格内的评价反馈机制将会对结果进行科学评估,并将评价结果再次反馈给触发机制,从而更好地改进应对机制,更科学地做好城市社区治理工作。

2.4 城市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具有有效性

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是对管理技术和理念的重大变革,它以万米为基本单元,将社区划分为由多元主体构成的若干单元网格,在网格多元主体的交互作用下,利用网格管理技术将社区内的公共基础设施定位到对应的网格空间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不仅将动态管理对象分割管理,确保对社区内的一切突发事件及时有效处理,而且能对各网格单元负责人进行全时段监控,实现对所有社区居民的动态安全管理。正因为社区网格化管理运转高效、执行有力,因此在社区治理实践中展现出了显著的服务功能和良好的管理效果。

2.5 城市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具有创新性

社区网格化管理通过建立网格、细化管理服务单元,责任到每一个网格管理人,实施精细化管理,将管理触角延伸到每个社区家庭,实现管理对象的无缝覆盖,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政府管理和社会控制能力。网格化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集成化管理,创新了社会治理的技术和手段,提高了社会治理的效率。社区网格化管理突出了社区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强化了政府的社区管理与服务职能,能够进一步下放事权,形成新的社会管理体制,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

3 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 社区自我管理功能不强

社区网格化管理依托行政领导、行政组织、行政资源,在网格划分、人员配备、管理方式选择等方面都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它把侧重点主要放在了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及先进技术应用上,忽视了对社会管理格局和主体关系的整体调整,过于强调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了社会力量、社会组织、社会资源的充分参与,扩大了行政管理的范围,制约了社会自组织的成长和发展,压缩了居民自治的空间,难以形成社会协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社区的自我管理功能。

3.2 政府的财政负担过重

社区网格化管理需要在居委会组织体系之外单独设立专门的平行组织、增招额外的社区网格管理人员负责实施,这些新增的网格负责人、网格管理员需要额外增加工资报酬和各种经费开支,这无疑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此外,政府新招的这些网格管理员大多是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他们社会阅历浅、工作经验少,并且基本不是本网格居民,在处理网格内矛盾纠纷方面往往能力有限、难以独立自如应对,不少情况下需要社区居委会干部亲自解决或协助,这不仅增加了社会治理的层级,也增加了内耗、降低了效率。

3.3 信息化平台建设不完善

社区网格化管理需要将现代信息科技与社区管理有机结合,信息化平台建设不完善,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缺乏专业的网格化管理系统。不少社区仅停留在简单的信息收集、整合、存贮,缺乏专业的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很多工作比如信息的整合、网格的划分、网格组的管理等都依靠人工去完成,很难做到精细化管理,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有些社区只是初步建立了社区管理数字化档案,尚未建立统一的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难以对整个城市从地上到地下再到人居实施全方位、专业化管理。

3.4 职责任务划分不合理

在网格化管理中各网格负责人的工作范围、职责、权限等没有明确的规定,常出现网格负责人与其在社区管理体制中分工不一致,在具体工作中相互推诿的现象。同时,有些网格管理人员本身就是本社区各行各业的代表,作为兼职的网格管理人员对自身管理权限的认识并不是很清楚。网格化管理中要求网格之间协调合作、相互交叉,但社区之间在跨街道、跨部门的业务协助方面一般比较困难,各职能部门在涉及利益纠纷时往往很难按照网格化管理的要求去调动其他单位、部门的资源。

3.5 网格化管理制度建设不到位

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配套法律法规和制度尚不健全,社区治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方主体权利与义务尚没有明确的界定,公共权力使用不当很有可能触及到居民和社会组织的利益而引发纠纷。在实施网格化管理的过程中一旦忽视城市各区域、社区特点,盲目地“一刀切”,容易陷入执法难、协调难的困境,难以充分发挥各地区、街道、社区的平台作用,不能充分调动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管理与服务中来。此外,网格化管理工作考核机制尚不完善,缺乏规范的监督、考核、评价标准,甚至已有的制度也落实得不到位。

4 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追根溯源,造成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4.1 社区间存在区域差异

由于社区网格化管理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经验,很多地区在运行和推广的过程中都不能因地制宜、机动灵活地有序合理实施,加上网格化管理过程中政府的过多干预、组织形式上行政色彩浓厚,难免产生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或特大城市地域面积大,人口众多,居民成分复杂,社会组织多元,城市核心区、功能拓展区、发展新区及郊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群体结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等均存在很大差异,社会治理任务艰巨,各区域在网格化管理的过程中一般很难照顾到区域自身特点。

4.2 社区筹资渠道有限

社区网格化管理不仅需要硬件投入,如购置相关设备、建设网络等,而且社区自身的党建、治安、计划生育、卫生医疗、文体活动、设备维护、雇佣人员及培训等诸多工作均需要配套资金支持,但社区自身筹资能力有限,各个城市经济水平参差不齐,社区基础状况各异,缺乏有效的经费筹资机制,筹资渠道单一,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资金仍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社区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等的赞助及社区自身收入和积累在资金来源中只占很小的比例,而社区工作千头万绪、任务艰巨,这势必加大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4.3 社区激励机制不完善

社区网格化管理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达到对资源的优化、整合、共享,从而提高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然而,在实际的网格化管理中,由于社区激励机制不健全,仅依靠行政命令和简单宣传,无法充分调动居民广泛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同时,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也导致网格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难以保证,特别是随着社区工作人员的年龄趋于年轻化,一些年轻的社区工作者对社区工作热情不高、信心不足,使他们难以全身心投入到社区工作中来,进而使整个网格管理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足。

4.4 网格化管理流程存在缺陷

网格化如同在政府和居民之间又增加了一个层级,使得管理体系更加清晰,有利于社区提高服务效率,促进精细化管理,但管理层级的增加使信息采集的环节增加,一定程度上导致社区底层的信息难以通过网格迅速、真实地向上反馈。在网格化管理过程中,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均需要自上而下、层层推进,加上横向部门间沟通协调的困难必然导致基层网格层面的问题不断积压。另外,信息采集环节过于繁杂也占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导致网格系统的整体管理能力有所削弱。

4.5 网格化管理目标存在偏差

社区网格化管理过于强调信息技术和方式方法的创新,一定程度忽略了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核心目标。过于寻求工具性方法的创新应用,简单呆板的管控,也给推进基层民主和社区自治工作带来了负面效应。相对独立的网格化管理也容易使网格负责人的关注点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忽视整个社会治理的大局,而更多地把他们的注意力投放到自己网格内的琐事上。网格化管理目标的偏差客观上也造成了网格、居民之间协同合作、互动交流机会的减少和人际关系的淡化。

5 改进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应多管齐下地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

5.1 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协同治理的新格局

大力扶持和培育社会组织,引导社会基层组织的成长,调动社会组织主动参与自治的积极性,通过制度约束规范社会组织的活动方式和管理机制,赋予社会组织更多的自主权,将居民个体分散的利益诉求整合上升为组织共同的合理化诉求,并尽可能在政策层面上体现社会整体的诉求。搭建互动平台改变政府唱独角戏的状况,促进政府部门和社区自治力量的有效衔接,社会多元主体在社区管理上加强合作、协调互助,共同推进社会治理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居民广泛参与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合作治理机制。

5.2 建立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

政府要不断畅通资金来源渠道,走出单枪匹马独自负担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困局,对于市场有能力承担的管理和服务项目要果断放手,对于不愿投入或能力不足的非政府组织要适时进行引导性资金投入,促进社会各界主动投身于社区建设和发展。综合运用各种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增强投资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吸引力,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为社区财政经费筹集和合理使用提供法律保障。充分利用社区自身优势,规范社区募捐机制,广泛吸纳社会闲散资金,不断增强社区自我积累和资金募集能力。

5.3 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信息网络和互动平台建设

社区网格化管理要立足于社区自身业务和城市长远发展,根据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要求将各项业务纳入一个统一的系统框架内,不仅在硬件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在软件维护上也要不断优化升级,形成完整、规范的信息化城市社区管理系统。将居民家庭、民政、经济、党政、计生、社保、治安等诸多内容纳入网格化管理互动平台,按照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网格管理人员的分工差别分配权限,形成实时、在线、共享的网络平台。社区居民的各种管理服务需求通过互动平台得以及时妥善办理,真正实现数字化、精细化社区管理。

5.4 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规范社区网格化管理人员的业务操作,保证城市社区管理系统运行稳定。定期组织社区工作者、网格管理员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不断提升他们对网格化管理的认识。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评价考核机制,将对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监督、考核、评价、奖惩等各个环节落到实处。积极引进有工作经验的社工人员和善于学习、富有奉献精神的大学生加入社区管理队伍,加强社区管理人员专业化工作梯队建设,建立健全职业资格认定、注册管理、岗位职责设置、工作绩效评估等制度,提高社区网格化管理职业化水平。

5.5 分阶段、分层次、因地制宜地推进社区管理工作

无论在大中城市还是中小城镇推广实施社区网格化管理,都必须深入结合各地区自身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社会环境,分阶段、分层次、分地域地探索网格化管理的可行路径,灵活机动地有序推进。对于经济欠发达、人口结构复杂的区域需要适当加强政府的引导、示范、引领作用,确保在和谐稳定的基础上稳步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改革创新;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组织发育程度较好的地区,则要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基础上,引导、调节多元主体自觉投身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朱仁显,邬文英.从网格管理到合作共治——转型期我国社区治理模式路径演进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02109.

[2]张楚文.论长株潭城市群社区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J].湖南社会科学,2011,(3):101104.

[3]郑士源,徐辉,王浣尘.网格及网格化管理综述[J].系统工程,2005,23(3):17.

[4]高孟翔.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问题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5]曾媛媛,施雪华.北京市网格化社会管理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新视野,2013,(3):9397.

[6]夏露露.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利弊[J].学习月刊,2013,(2):6263.

[7]李鹏.我国城市网格化管理研究的拓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2):114118.

[8]向晨琛,孙见,柯璐.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社会工作,2010,(4):1517.

作者:邹华?马凤领

社工社区管理论文 篇2:

人口城镇化进程中社区管理转型研究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城镇化过程中形成的“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对于社区管理应该强调以人为核心,通过社区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本文首先对现有的社区管理模式进行介绍,分析了在城镇化过程中社区管理主体、资源和体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府、社区和社会组织“三元一体”的城市社区管理方式,各主体拥有不同的角色定位。最后根据城镇化发展要求,构建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从社区和农业转移人口两方面来共同推动社区管理。

关键词:人口城镇化;社区管理;三元一体

2014年我国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城镇化发展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人口城镇化水平,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可以在社区的帮助下进行,社区对于促进城镇化人口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如何在现有社区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人口城镇化的发展,转变社区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提高“城中村”地区人口质量,已成为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社区管理的一大重要课题。

一、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1.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

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社区管理也开始了其体制改革,主要为了适应从计划经济主导下的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区自治模式发展。经过十几年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我国形成几种具有特色的社区管理模式:“上海模式”、“沈阳模式”和“江汉模式”。其中“上海模式”是政府主导型的社区管理,“沈阳模式”属于典型的自治型社区管理,“江汉模式”属于合作型社区管理。

“上海模式”形成了街道社区的“街居制”,通过街道居委会对社区全方位的管理,居委会管理社区的各项事业,拥有广泛的职权。“上海模式”属于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居委会在进行管理的同时,也依靠其他社会团体的帮助。作为老工业区的沈阳,在社区管理中突出社区自治,每个社区中均形成自己内部的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社区党员代表大会和社区委员会,各个委员会有自己负责的职权范围,形成了独特的社区管理自治、行政与社区自治分离的“沈阳模式”。“江汉模式”是在“沈阳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们之间有共同之处,所不同的是“江汉模式”强调政府与社区的共生、互补和双赢,并不完全排斥行政干预,而是政府行政功能与社区自治功能形成互补。

2.人口城镇化进程中社区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其存在的问题有:首先是社区管理的主体问题,现在的社区管理中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但是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人口城镇化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政府在进行主导管理的同时,其他相关社会组织的介入,对于这部分人更好的实现市民化具有重要作用。其次是社区管理资源问题,物质资源是社区发展的重要基础,政府主导的社区管理并不能获得满足社区需要的财政拨款,在财政拨款不足的情况下,应该借助社会资本的投入促进社区发展。最后是社区管理的体制问题,行政管制还是社区自治,社区作为政府的基层管理单位,在对社区管理过程中,浓厚的行政色彩会影响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解决居民的需求,并且在城镇化中形成的“城中村”也会由于缺乏管理,影响社会稳定。

二、构建“三元一体”的城市社区管理方式

城镇化进程中应该强化社区的管理功能,以社区管理带动人的城镇化发展。社区建设的实质社区资源和社区力量的整合过程,即将社区中所有的资源、所有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来共同建设社区。社区管理的实质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发民间多种资源,发展社区自治,形成政府、基层组织与居民通力合作的局面。[1]社区管理应该打破原有单一、封闭的管理方式,寻求多元主体、平等参与的社区管理。构建“三元一体”的城市社区管理方式,“三元一体”即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共同致力于社区管理的目标,一同构建以人为核心的社区管理。

1.“三元一体”各角色的定位

首先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应该是主导性的,社区管理中大的决策权、组织控制都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通过行政手段保障社区的健康发展。虽然政府起主导性的作用,但是其职权并不是完全不受限制的。其次社区是整个社区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社区应该成立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社区党员代表大会和社区委员会,不同委员会负责不同的职权。最后社会组织是社区管理的重要补充,社会组织拥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弥补社区资源不足的问题,增加社区的社会资本。

2.“三元一体”的城市社区管理实现途径

政府应该从这几方面进行社区管理:宏观规划,政府从整体的角度来考虑社区的发展,合理开发和配置社区资源;组织领导,政府通过组织协调社区中的各个业务部门,调节各部门之间的利益;财政支持,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让社区有更充分的资源来进行社区建设,财政支持不仅可以改善社区生活环境,还可以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社区各职能部门分工应该是,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是社区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社区重大事项的决策。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应该由社区中的知名人士、人大代表等担任,主要对社区的发展提出意见以及对社区的工作进行监督。社区党员代表大会让社区党员发挥先进性,成为社区中的核心力量。社区委员会主要做政府的助手,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要下放到基层社区,让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负责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管理、离退休人员管理、社会保障等基层事务。

社区应该重视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在人口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社工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得到凸显。社会工作可以以社区为单位,建立社区服务机构,解决社区中的社会问题,通过社工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三、构建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社区管理

我国提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城镇化发展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人口城镇化水平。城市社区应该在以人为核心的原则下,转变原有社区管理模式,真正促进人的发展。我们认为,构建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社区管理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体现城镇化过程中“人”的核心地位,就必须把农民市民化作为城镇化的重中之重来考虑,社区应该帮助农民尽快融入城市成为市民。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生活,由于传统的农村生活与城市存在差别,进入城市社区的这部分人难以适应,因此社区应该帮助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

第二,要体现城镇化过程中“人”的核心地位,还要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广大农业转移人口平等参与到社区管理中,树立其社区管理主人地位。在实现市民化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参与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在新社区里面尽快融入,并形成主人翁的意识,在社区管理过程中发挥主体地位。(作者单位:1.西北大学;2.陕西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娄成武,孙萍.社区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顾朝林,刘佳燕.城市社会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魏文斌.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管理转型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6):70-73.

[4]许小玲,马贵侠.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实践、反思与前瞻[J].广东社会科学,2013(4):189-195.

作者:马黎勇 余莹

社工社区管理论文 篇3:

基层社区管理机制的创新

【摘要】 文章在仔细研究“一站多委”基层社区管理机制创新的基础上,就基层社区行政运行机制和职能的转变方面提出新的创新。通过增设非政府组织和调整不同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基层社区能够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满足其不断增长物质和文化的需求。

【关键词】 社区管理 机制创新 服务

一、基层社区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在众多的基层社区管理机制创新中,创新点主要落在两个方面:一是基层社区的行政运行体制;二是基层社区职能的转变。现就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站多委”式体制创新介绍如下。“一站多委”是多个小区、一个社工站的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漕河泾街道在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上进行探索几个居民区“共享”一家社工站。漕河泾街道新成立的冠生园路社区事务工作站,这个服务于梓树园、中海馨园、冠生园路等5个居民区日常生活事务的工作站不仅整合了人力和信息资源,也让居民们享受到更专业化、职业化的服务。全国各地城市在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从自身实际情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社区主体地位不突出。依据《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于社区在法律上不具备法人资格,致使社区无法独立享有应有的权利和承担应尽的义务。社区名义上承担着“属地管理,辖区负责”的职能,但实际上没有一块地真正属十社区管理;社区没有独立的财务审批权和支配权。如果不能尽快落实社区的主体资格,尤其是通过立法明确社区自治法人的法律地位,将会直接影响社区工作正常、有序、持续地开展,并难以承载应有的职能。

2、社区责权利不一致。依据《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居委会的职能可以概括为六大方面:民主自治、公共服务、民间调解、治安维护、政府协助、民主表达。但在实际工作中,居委会所承担的工作远远大于法律的规定。

3、社区管理体制不科学。街道、居委会体制不适应城市管理工作的客观需要。旧经济体制下,城市基层社区的组织构架由相互联系的区、街、居三级组织构成。这种组织结构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其表现是:几乎所有政府的职能部门都对应着街道,街道成了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二传手”,虽然社区名义上拥有属地管理的职能,实际上拥有的是有限权力、无限责任。

4、社区管理制度不规范。社区是城市管理的基础单元,我国大多数城市管理模式是条专块统,社区管理不规范、不到位,表现有:一是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行政机构,对自身行政服务和管理的范围没有制定明确的制度规范,造成无权管理或越权管理;二是社区内的市、区属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分别受各自条条的指令行事,与街道办事处之间的关系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法律依据,往往造成社区事务相互推托或相互扯皮;三是社区内的社会团体组织等没有形成有效的行为规范,让社区成员能共同遵守。

5、社区服务体系不健全。社区工作的显著特点是重管理轻服务。社区的主要功能应体现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上,体现在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上,体现在自主性和参与性上。衡量一个社区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是看这个社区居民的自主性和参与性的程度,而社区居民自主性和参与性的程度与这个社区的服务程度相关。目前社区服务体系没有形成,社区服务的重点不突出、服务领域不宽、服务形式不新、服务质量不高,从而起不到社区服务的作用。

6、社区财力支撑不合理。社区财力单纯靠政府拨付,有限的财政拨付难以支撑日益繁重的社区工作。同时社区没有独立财政权,这就使社区自治缺乏物质保障,难以展开必要的社区工作。目前进行的基层社区主要依托街道和居委会这两级组织。这种自上而下的垂直运行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其弊端:权力过于集中于行政决策机构,基层组织与团体结构单一,社区内外条块分割,缺乏利益相关性。这样不但增加社区运行成本而且还会挫伤社区基层组织与团体的积极性,影响社区功能的有效发挥。

二、基层社区管理机制新的创新

在认真领会以往基层社区管理机制的创新和研究基层社区管理机制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基层社区管理机制新上的创新是以理顺街道办事处、社区事务工作站和社区居委会三者的关系为前提的。街道办事处的角色和职责是:在本街道范围内负责制定有利于社区建设具体政策的制定、出资购买和监管社会服务指导居委会的工作。社区事务工作站的角色是对服务购买方——街道负责,以提供服务的形式实施政府交办的社会管理事务与行政事务,为居民提供专业性的社会服务并以专业角色支持减负后的居委会的“三自”工作。居委会的角色则是;在政府的指导下在社工站的支持下自主开展“三自”工作,支持和配合社工站的工作协调社工站处理社会事务与服务中的疑难问题。综合基层社区的行政运行体制和基层社区职能的转变两大创新,使之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其对应的新的管理运行体制框架图(见图1)。

该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新模式体现了四个有利于: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提高行政效能;有利于整合资源优势,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有利于拓展社区服务,不断满足居民需求;有利于居委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的强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最主要的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把街道和政府职能部门下沉的部分行政事务、居委会剥离的事务和其它公益性服务交给社区事务工作站(非政府机构),努力实现政府行政职能与社区社会功能的有机结合,各自发挥有效作用,让居委会集中精力想民事、议民事、办民事,增强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

1、新的基层社区管理体制中的行政运行体制。传统的基层社区管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是不可能轻易改變的,我们仅是在强调其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调整其功能比例,增加非政府组织的参与程度,大大增强其服务职能,满足社区居民不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第一,以街道党工委为整个行政运行体制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框架。进一步健全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社区中介组织为补充的社区组织。充分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落实社区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实现社区居民自己的事情自己议、自己办、自己管,推进社区基层民主建设。完善社区事务公开制度,通过各种形式将社区的财务和事务以及其它与居民密切相关的事项在社区公开,加强社区成员对社区事务、社区干部和基层政府工作的有效监督。第二,在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委员会行政两级的基础上,增设非政府机构。在目前我国政府对社区建设投入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尤其有必要发展营利性公司,走社区服务市场化的道路。社区服务市场化有别于街道办公司,营利性公司的主体是非政府组织和自然法人,它接受政府的管理。街道应适时地压缩自营经济的规模并最终退出这一领域。要跳出过去自办街居经济的“小圈子”,把经济工作的视野转向整体社区经济的繁荣。特别是要以主要精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搞好各方面服务,积极吸引民营、私营、三资企业来社区投资发展。为此,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鼓励民办事业单位。如民办学校、民办医院、民办养老机构等,这些民间组织利用社会资金,兴办公益性事业单位,有效地弥补了政府投资的不足,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与传统公办事业单位相比,其发展不仅实现了投资主体的突破,更贵在机制创新,形成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2、新的基层社区管理体制中的职能转变。在以上新的社区管理体制框架图的职能转变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街道办事处,社区委员会和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分布。第一,街道办事处以行政管理为主,行政管理效率是其最大目标。抓组织管理,促就业服务向制度化方向发展。构建服务保障型社区,完善社区服务保障机制,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体和特殊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强化社区服务保障功能。加强社区就业服务中心建设,做好对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工作。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帮,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以社区成员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约束为手段,有党和政府领导、社会各方参与、群众自治管理的区域性文明小社会,形成共居一地、共同管理、共促繁荣、共保平安、共建文明、共求发展的社会化自治管理的运行机制。第二,社区委员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因时因事的不同灵活调整,达到管理和服务的完美结合是其目标。建立社区群防群治体系,推进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广泛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教育,加强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和流动人口的管理,充分发挥社区调委会、居民小组的作用,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及时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从培养社区居民的环境意识、公德意识入手,围绕让城市“亮起来、美起来、绿起来”,大力整治脏、乱、差和各种形式的环境污染。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引导居民自觉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能源、维护社区公共卫生,共同创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积极发展社区文化事业,全面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质,实现社区管理制度创新、服务机制创新,增强社区创新活力。以社区内各级各类学校为阵地,以社区教育中心为依托,充分利用社区内的社会教育资源,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工作,探索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第三,非政府组织,无论是营利组织还是非营利组织,都应以提供服务为其工作重点,社会管理只是其辅助功能。其中专业化的服务以及服务的质量是其工作的生命线,也是把业务外包给他们的真正目的。非政府组织的法人化以及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则是一个必要的条件也是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避免成为街道办事处的内属机构和居委会的办事机构,让非政府组织真正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民间社会服务组织需要探索冠生园非政府组织实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法人登记。逐步建立专业工作人员的职业聘用合同制度,健全报酬分级制度研究出合薪资和社工职级一致的方案鼓励社区工作者逐步取得专业社工资格提高社工队伍水平。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拓展非政府组织的功能。

综上所述,应该创新社区管理,构建和谐社区,应针对新的形势和问题,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社区是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创新社区管理,构建和谐社区,是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开创城区工作新局面的重要环节。创新社区管理,构建和谐社区,就要从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入手,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 漕河泾街道办事处:漕河泾街道探索社区管理新模式[J].中国民政,2005(8).

[2] 李力: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J].沈阳干部学刊,2004(6).

作者:侯希萌 马 涛 赵冬梅

上一篇:教师初中数学论文下一篇:生活素材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