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传播公共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政务微博的发展提升了公众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建立了公共信息资源传播新机制,促进了政务信息资源的公开与共享,但同时也挑战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权威性、公共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和公共信息舆情的引导能力。政务微博时代改进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应更新公共信息治理理念,健全行政法律规制,完善政务微博认证与管理机制,推进公共组织行为与文化变革。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微博传播公共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微博传播公共管理论文 篇1:

微博公共能量场的构建探析

摘要:近年来,微博在公共事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文章借鉴“公共能量场”理论来分析微博在公共事件中的作用,结合微博传播特性和当代中国社会背景,提出构建微博的公共能量场。文章选取了近年来中国微博的部分公共事件,分析微博公共能量场上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提出政府应该通过后现代话语理论来构建微博的公共能量场,避免有悖话语原则的误区,通过多元价值观念的碰撞和多方的民主参与,促进公共事件的解决和公共政策的制定。

关键词:后现代话语理论;微博;公共能量场;传播力量;公共领域

一、引 言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发布了《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2)》,报告称微博已经成为舆情最大信息源类别。[1]报告特别指出,社会媒体平台的崛起,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到社会事务中来,最终民众评价与期望影响现实事件发展,呈现了网络民意对社会现实的强大影响力。中国各级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微博的影响力,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3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截至2013年6 月26 日,通过新浪认证的政务微博总数约7.9 万,较去年同期净增3.4 万。[2]这些数字表明,微博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带来了话语权的变化,表现出强大的传播力量和社会组织作用[3],影响着当代中国社会的公共事件和公共政策。

对于微博在公共事件中的作用,有的文献从微博传播特性入手,认为微博区别于博客中的精英话语特点,凸显了草根性与平民化[4],公共事件中的群众动员正是微博实现其能量聚变的主要方式。[5]还有不少文献从公共领域的范式对微博进行研究,尹连根认为从结构的角度看,微博颠覆和重构了我国现有公共领域的格局,微博成为民意平台的同时,也让公众与媒介、政府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扁平化和互动行为趋于前台化。[6]但也有研究者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微博这样的自媒体受制于真实的制度环境,它能否创造一个公共领域,还有待时间检验。[7]面对争议,如何看待微博在公共事件和公共政策中的作用,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对于“公共”一词的质疑,本文赞同俞可平的看法,认为中国是一种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的公民社会,[8]而且不可否认的是,微博由于其独特的传播优势,近些年给公众的话语带来了许多改变,在公共事务尤其是在突发性事件中发挥独特作用。

二、微博和“公共能量场”

“公共能量场”概念是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的核心理念,是福克斯(Fox)和米勒(Miller)在《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一书中提出的,作者通过对美国公共行政的现状和理论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以话语理论为立足点,提出要以对话模式来激发公众的参与意识,以确保公共行政的有效实施。古德塞尔评论这一理论“在公共行政管理领域的研究中,就目前来看,它代表着最高水平”[9]。

微博的公共性已经得到很多学者的肯定,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在“公共领域”的概念之外提出微博的“公共能量场”的建构呢?

首先,从社会背景来看,公共能量场为代表的话语理论更能够应对网络时代下的公众话语带来的挑战。

1.副现象论。副现象是指词汇、符号和象征正在与那种现代主义所认同的现实相分离,它们“表示的特定或持续事物的功能在一天天地下降”[9],符号成为了脱离现实的超现实的存在。福克斯和米勒所指的这一副现象特征同李普曼所说的“拟态环境的拟态化”有相通之处。我们通过传媒报道的信息符号认识现实,媒体通过不断制造出各种象征符,来影响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感知,“拟态环境”具有现实化的趋势。受此影响,中国社会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象征符,2012年的许多流行语言,如表哥、干爹等符号同原意已经大相径庭,而是和官员反腐紧密联系起来。

2.解构。后现代话语以质疑为切点,经过批判,再到解构,从而构成了一幅较为完整后现代发展图景。[10] 这也是网络社会话语的一个特点,中国近些年的网络恶搞和网上各种流传的段子,通过戏谑、娱乐化的民意表达,对正统社会与权威秩序的解构,包括对传统的行政方式的解构。如2012年泉州有一女孩疑似被肢解后坠落高楼,警方判断为自杀。一名网友以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经典台词“元芳,你怎么看”进行嘲讽,暗指案情背后或有蹊跷。之后该句式迅速流行,表达某种质疑、嘲讽或公开征询看法。

3.去中心化。“去中心化”通过对中心话语体系的消解,激活那些被隐瞒、被掩盖、原处于边缘地位的话语环节[11]。传统的公共行政的政府控制着传统媒介,政府与公众信息不对称,政府在信息传播中占据着话语权的绝对优势。但是随着市场化媒介的崛起,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很多自媒体如博客、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种权力运作方式,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信息的传播中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新闻报道中,许多官方报道往往因为一些细节而被去中心化解读。这就打破了传统媒介背景下的行政信息垄断,颠覆了中心化社会的行为准则。如2012年“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报道,传统的人物典型报道的路径一般是按照“新闻事件—媒体报道—引发轰动—追述生平—官方表彰—成就典型”的路径展开。但是,随着事件中一个背景细节的披露: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的张丽莉并没有教师编制,于是引发了一场网民对于教育不公的大讨论,这是正面报道被去中心化解读的一个案例。

其次,从微博的特性和公共能量场的概念来看,公共能量场更加符合微博的特征。

公共能量场的“公共”一词借鉴了汉娜·阿伦特和尤根·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概念,但相比“公共领域”的概念,“公共能量场”的概念更强调“能量场”。“能量”借鉴了粒子物理学中概念,能量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场”则来自卢因的场理论。“能量场中,呈现出多元化的公共氛围,犹如太阳黑子,它可以从任何的和所有的点上燃烧起来。燃烧的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外传导,进而作为一个整体影响到整个领域,也影响到其他潜在的火焰点。公共能量场是表演社会话语的场所,公共政策在这里制定和修订。这一制定和修订的过程同时也是各种话语进行对抗性的交流的过程。”[9]

相比较“原子化的个体或拟人化的组织”为分析单位,能量场的分析更强调社会互动模式。在一个特定的与他人互动的模式下,思想可以通过互动“广为流传”。因为参与者的互动而在他们中流传的观念,以及在先前的过程中产生的观念都会吸引人加入,能量场的概念把人们的注意力直接引向语境,即真实的、生动的事件,也能把人引向建构理解过程的社会互动。[9]

结合公共能量场的概念和微博特性来看,微博更适合作为一种公共能量场。一是微博提供了一种自下而上的话语生产机制,它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话语的讨论中来,从而具备了公共能量场的内在力量。二是微博的传播和移动互联网结合起来,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的微博客户端随时图文并茂发微博,信息传播具有4A(Anyone,Anywhere,Anytime,Anything)属性。三是微博的相互关注形成社交网络,通过由不同结点嵌套,形成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便于引起广泛讨论。这正体现了微博作为“能量场”的特点,用户生产内容(UGC),通过社会网络传播出去,一传十,十传百,引爆舆论场,如同公共能量场太阳黑子的燃烧。

最后,从公共领域的前提条件来看,用公共能量场的概念也更加符合微博的特征。

按照哈贝马斯的理解,“公共领域”说到底就是公众舆论领域,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社会生活领域。 [12]因此公共领域范式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即“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严格分离”。而微博本身既是自媒体又是公开传播的舆论广场,体现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融合的趋势,不符合公共领域的前提条件。而公共能量场是在后现代话语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如前所述,网络时代尤其是微博的产生使得公众的话语副现象、解构、去中心化的特征更加明显。

三、微博公共事件分析

如何构建微博公共能量场,进行公共对话呢?本文结合近两年来微博上所发生的部分公共热点事件,分析微博作为公共能量场在公共事件中的基本运作规律,让微博公共能量场在公共对话或公共政策制定中发挥更好的作用。近两年的微博公共事件进程有着这样的规律:

1.个体微博议程引发关注

微博公共事件往往是最早从个人微博发布信息而引起人们关注。一种是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人们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登录微博第一时间“现场直播”。以温州“7·23”动车事故为例,7月23日21时01分D3115次动车乘客“Sam是我”发出第一条微博,比主流媒体报道早两个小时。之后还有更多网民从事故现场、寻人、遇难名单、献血现场等多角度报道这次突发事件。还有一种公共事件是通过网友微博爆料迅速传播从而成为舆论热点。比如近年来的反腐案件很多是通过微博爆料而引起的。还有些虽然不是微博最早爆料,但是由于微博的传播发酵,引起了关注。

2.微博促进部分人的对话

话语理论分析了政策对话的三种形式:极少数人的对话、多数人的对话和部分人的对话。[9]极少数人的对话是指统治精英的操纵,容易陷入“独白性的操纵”。而多数人的对话会导致无政府状态,不利于形成公众意愿或政策行为。如果多数人的对话维持的时间比较长的话,它有可能推动结构化,加强凝聚力,这是我们一直渴望着发现的那种真正的话语——部分人的对话。

微博对话的形式比较接近于部分人的对话。当个人/机构微博的个体议程通过微博的社会网络传播开去,各方力量汇合起来,特别是意见领袖的加入、名人微博的转发推动事件的升温,最终舆论爆发。许多人加入到微博舆论场中,转发或评论,形成多数人的参与对话。但由于不是所有的转发或评论都能得到相同的传播,而是一些名人、专家或者有代表性的草根的帖子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因此微博上许多人的对话持续一段时间后逐渐变成了部分人的对话。

3. 微博公共能量场形成公众议程

微博的公共能量场是一个开放的能量场,当媒体、媒体人、当事人、名人意见领袖、草根意见领袖加入其中,微博通过图片、视频或链接扩展舆论场,个人议程通过微博能量场的推动进入微博热门话题,然后其他媒体加入。随着各方事实信息的传播,公众和意见活跃群体通过微博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事件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形成舆论合力,引起社会关注,对现实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就逐步形成了公众议程。

4.微博公共事件从公众议程进入解决阶段

公共事件成为公共议程后,往往就进入到公共事件解决阶段。这一阶段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微博能量场本身促进公共事件的解决,近年来微博上如“免费午餐”等一些民间的“新社会运动”。另一种更多的情况是公共事件进入公众议程后,引起相关部门/领导的重视,最终由政府行政部门解决,这是大多数公共事件最终得到解决的途径。即使像“免费午餐”那样的微公益,通过微博平台的运作已经获得了初步成功,但是最终还是政府推动了项目的进一步解决。反之,一些微博公共事件也因为政府行政的缺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不少舆论热点的反腐事件成为“半拉子工程”。可见政府对于公共事件的解决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以政府为主体构建微博公共能量场

如何构建微博公共能量场?福克斯和米勒提出了话语的正当性即话语理论对话的四个原则:真诚,切合意境的意向性,自主参与,具有实质意义的贡献。中国政务微博应该以这四个原则,来构建公共能量场。

1.真诚。真实的话语需要参与者的彼此信任。不真诚的态度会破坏彼此间的信任。违背真实性原则会使已有成果的交流最终导致失败。[9]政府在公共事件发生后,应该真诚主动地去回应公众的质疑。如果躲避、推脱责任,会更加剧事态的模糊性与不明确性,反而会使得谣言兴起。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发布的《2011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指出,仍有一部分党政部门面对突发事件反应滞后,错过了化解舆情危机的最佳时机。而且有些应对存在推诿,违背了话语理论的真诚原则。而真诚的话语应该成为政府微博应对公共事件最重要原则之一。除了突发事件,在日常的运营中,政务微博也应该真诚做好服务,回应需求,而不是“自说自话”。

2.切合意境的意向性。这一原则确保了话语针对某个具体的对象和语境。通过把他们的诉求和一种情境联系起来,讨论者能更好地把每个人的注意力集中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切合意境的意向性反对那些只考虑个人自我利益的诉求。[9]

政府发布微博也要注意契合意境的意向性。有些政府虽然发布了公共事件的信息,但是却缺乏有效的信息,而是依照过时的政务信息发布逻辑,发布的通告是空话、套话,如“高度重视”、“落实保障”之类,一种官僚式的八股和独白,不符合人们在当时突发事件中对政府的期待,也违背了话语理论契合意境的意向性,结果造成政府和公众之间的隔阂,形成对立。

3.自主参与。话语的正当性需要人们积极主动、甚至热情参与的精神状态,它使人们自愿去从事争论、去冒险,甚至去犯错误。要学会去听和善于听明白,也要学会言说。否则, 缺少参与精神的参与者由于无法把握讨论的进程,因而无法真正参与其中。[9]

如何鼓励人们自主参与到公共能量场之中?首先政府需要倾听,注意对舆情信息进行搜集,及时了解民意,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在微博的公共能量场中和网民沟通。其次政府要引导人们热情参与,对于公众提出的问题要及时回应,这样才能鼓励人们参与的热情。

4.具有实质意义的贡献。话语的正当性也可借助于一个人对情境的接近,借助于提供一个独特的观点、特殊的专业、普遍的知识、相关的生活经历,或借助于表达某人所代表的公民群体或阶级的兴趣的能力来获得,或者推进对话的深入。此处的标准是包容性的,而不是排他性的,任何人都有机会在对话中发表自己的观点。[9]

首先政府需要营造公共能量场话语讨论中的公共理性的语境。微博上有很多热点事件依然是情感导向,容易导致舆论的偏激,甚至传播谣言。这就需要对一些信息及时澄清,对于造谣者给予法律的追究。 其次政府可以通过培育舆论领袖,促进一些人的对话。话语理论认为一些人的对话优于少数人的对话和多数人的对话,在对话中意见领袖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微博中的意见领袖有些是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术权威,还有长时期积累具有较高人气的普通网民。这些意见领袖对于公共事件的意见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通过和意见领袖的对话,引导微博舆情朝着理性、建设性的方向发展。政府也可以通过官员微博培育自己的意见领袖,例如云南省官员伍皓、陕西省官员陈里就是知名的意见领袖。

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3年上半年报告,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微博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政务微博已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热点事件的重要参与部分,推进社会公共协商机制的形成。“公共管理信息”与网民的公共利益呈现相互呼应和互动的态势。[13]

五、结论和讨论

后现代话语理论通过对官僚式的独白的解构,建构公共能量场,促进平等对话,形成公共政策议程,并推动公共政策的决策和实行。这为引导微博“公共能量场”的构建提供了参照范式。

首先,公共能量场仍然处于一个发展阶段,公共事件并不能单纯地依靠公共(下转第162页)(上接第142页)能量场得以解决。因为中国社会还是一个政府主导下的公民社会,所以很多时候是政府直接影响着公共事件的解决和公共政策的制定,但是政府的力量应该建立在公共能量场话语正当性基础之上,和其他力量一起影响公共事件的解决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其次,虽然微博提供了一个公共能量场的平台,创造了公共话语的空间,有助于提高政府的透明度,促进公民的参与,但是微博也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同样会受到现实社会存在的其他力量的制约。比如网络水军的存在,市场经济下商业娱乐化的影响等,这些力量进而会影响到微博话语的正当性:如真诚、自主参与等。最后就微博产品自身发展而言,也会受到其产品生命周期的影响以及其他互联网应用的冲击,如微信等,新的技术应用的兴起也会分流部分微博用户。

参考文献:

[1]杜强.中国人民大学发布2011年舆情报告——微博成为舆情最大信息源[N].南方都市报,2012-4-14.

[2]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2013 年上半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EB/OL].人民网,2013-07-31.

[3]马永春.论微博的弊端及规制——实名制下微博使用的积极意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168.

[4]程刚.微博:在“乌合”与组织之间[J].今传媒,2010,(5).

[5]陈虹.解构公共事件中的微博力量[J].新闻记者,2011,(5).

[6]尹连根. 结构. 再现. 互动: 微博的公共领域表征[J]. 新闻大学, 2013 ,(2).

[7]潘祥辉.对自媒体革命的媒介社会学解读[J].当代传播,2011,(6).

[8]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美]查尔斯·J·福克斯,休·T·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M].楚艳红,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0]章伟.解构与重构: 后现代公共行政的价值考量[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11][美]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M].谢立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74.

[12][德]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译. 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201.

[13]董媛媛,刘海贵.网络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机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8).

(责任编辑 焦德武)

作者:史梁 汤书昆 赵丽

微博传播公共管理论文 篇2:

政务微博发展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

[摘要]政务微博的发展提升了公众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建立了公共信息资源传播新机制,促进了政务信息资源的公开与共享,但同时也挑战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权威性、公共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和公共信息舆情的引导能力。政务微博时代改进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应更新公共信息治理理念,健全行政法律规制,完善政务微博认证与管理机制,推进公共组织行为与文化变革。

[关键词]政务微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积极影响,挑战,对策

[作者简介]盛明科(1979-),男,湖南长沙人,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政府绩效管理。戴娜(1988-),女,湖南岳阳人,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所谓政务微博(Government Mic-blog),是指政府及其部门为实现政务信息即时传递、推进政务公开、强化与公众沟通,而通过各微博门户网站开设的,在政府系统内部及政府与公众之间进行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信息平台。政务微博,既可以是政府及其部门的正式官方微博(即机构微博),也可以是公职人员代表公共组织职位开设的个人实名微博(即官员微博)。相对于传统政务信息传播与管理平台而言,政务微博的特性主要体现为简洁迅速、开放互动及简单方便。世界最早最著名的微博网站是美国的Twitter,国内最早的政务微博是2009年湖南省桃源县官方微博,之后全民微博热潮推动着政务微博的迅速发展,政府网络问政也正式进入了微博时代。2011年被称为中国“政务微博元年”,政务微博进入了爆发式和集群化发展阶段。作为新公共领域的缔造者,政务微博营造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与交流方式及话语模式,对当前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已成为推进政务公开、促进政民互动、改善民意表达的重要平台。那么,如何理解政务微博发展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积极影响?政务微博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提出了哪些挑战?如何充分利用其积极影响应对这些挑战?这是当前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政务微博的发展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积极影响

政务微博的兴起实际上是政府为应对政务信息公开、促进政民关系、倾听民众心声及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所作出的重要选择。正是这样一种政府政务信息发布和舆情干预机制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政府与社会公众的信息权力分布格式,拓展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范围,提升了公共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对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加工、传递、贡献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构建开放式公共信息治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提升了公众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地位。政务微博所构成的虚拟网络社区是一个新的公共领域,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平等对话等特点。这就意味着,在这个虚拟网络社区中,公众不再仅仅是被动的公共信息受众,也可以成为主动的信息发布员和传播者。因此,政务微博改变了传统信息管理条件下由政府所主导的公共信息资源供给模式,使社会公众成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参与者。这种全新的信息多方互动模式具有去中心化、受众多元化和拒绝权威的显著特征,公众在公共信息分享传播过程中的开放性可能导致公共舆论权威的草根化,公共话语的主导权不再完全由政府管理部门和传统媒体掌控。当前,伴随着转型期中国社会利益矛盾的日益凸显、公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的阻塞、社会公民意识的高涨,迫切要求政府推进行政民主化发展,扩大社会公众参与,而政务微博为社会公众的公共信息权利合理诉求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与以往任何一个公众信息权利保障和政务公开平台不一样,公众不必再受到高度统一的传播口径和主流媒体或权威论调的束缚,而是有着独立的思考、判断、选择、反思,公众可以在这个宽松的公共信息发布传播平台上对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发表自己的意见,展开理性的讨论,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同时,公众还可以对各种热点公共问题和话题加以关注,发表自己的看法,支持他人的建议,自发结合成非正式群体,发起有目的的公民行动,从而影响政府公共政策议程,主动参与到社会治理当中。

(二)建立了公共信息资源传播新机制。政务微博条件下,公共信息资源传播机制产生了新的变化。不同于平面媒体、拥有固定域名的政府网站,政务微博通过手机终端、网络、IM软件直接主动地将政务信息推送到每一位微博追随者和受众面前,并以有规律的信息更新推进信息动态不断出现于受众视野,这样就颠覆了传统公共信息资源传播机制中受众查询信息的模式,形成了新的公共信息资源推送传播机制。在这样一种传播机制中,作为公共信息传播主体的政府及其官员,使用站点从固定终端扩展到移动客户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作为公共信息受众的社会组织和公众,也能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或电脑发布意见、转化信息和接收来自任何政府部门及其官员的信息。同时,在传统平面媒体或政府网站条件下,公共信息资源传播主要是依靠政府的单向信息发布,缺乏有效的反馈意见。而政务微博的发展打破了这种僵局,它使公共信息成为一个双向交互的过程,通过点对点、点对面、多点对多点等多种信息传播模式发布信息。政务微博还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效结合,如通过链接功能将政务微博变成包含海量信息的政府网站的“微窗口”,或建立多个政务微博间的联系,形成政务微博群,使裂变方式与集群方式共存,确保公共信息能够快速流通。总而言之,基于政务微博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重塑公共信息资源传播机制和作用机理,能以最快速度将公共信息传送到受众手中,大大缩短公共信息的交互和反馈过程,作用效果强于传统媒体,作用速度快于传统媒介,作用广度得到大大扩展。

(三)促进了政务信息资源的公开与共享。政务微博既是政府政务信息公开的平台,也是了解和引导社会舆情的有效工具,同时也是为公众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的重要窗口。首先,政务微博的发展大大提升了政务信息公开的水平。从目前政务信息公开的现状看,信息公开范围亟待拓展、公开途径有待拓宽、公开力度须进一步提升。一些政府部门公开的政务信息多停留在静态的制度和日常事务信息层面,主要是一些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机构设置及办事流程等,而对于政府预算信息、决策信息、人事信息以及动态临时l生、紧急性的公共事件应对等信息披露十分欠缺。政务微博以其方便、快捷、开放、互动等特征,决定了其在推进政务信息公开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助于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向纵深方向发展。其次,公共信息公开程度直接决定政府系统以外的组织利用与获取公共信息的效果,公共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开发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政府作为社会职能的行使者和公众利益的代表,毫无疑问是公共信息资源的最大生产者和持有者。政府主导的资源垄断、市场机制的缺失以及第三方市场主体参与程度过低等因素,使得公共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增值利用表现出强烈的路径依赖,海量的公共信息资源无法进入“自我增强”的良性循环,而是陷入低效率的“自我锁定”状态。当越来越多的公共信息以政务微博的形式传播和存在时,便于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到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享环节,这样就有助于打破当前政府垄断公共信息资源、社会公众参与度低的不良状况,增加了提升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与增值利用的可能性。

二、政务微博发展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提出的挑战

对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而言,政务微博是一把“双刃剑”。政务微博一方面在为政务信息公开开辟新途径、提升公共信息传播的交互性、促进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发展提供难得机遇的同时,也给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带来诸多挑战,冲击着传统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理念、流程、能力等,破坏既有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秩序,从而引致公共信息治理风险。一旦操作不当,政务微博就可能变成政务“危博”。政务微博发展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提出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务微博信息内容的公信力挑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权威性。政务微博作为公共信息资源传播的有效途径,其所发布的是反映社会公共事务、公共议题以及与公众利益紧密相关的信息,或者是“一切产生于政府内部或虽然产生于政府外部但却对政府各项业务活动有影响的信息”,政务微博发布的信息直接与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切身利益攸关,信息内容的权威性、真实性对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来说非常重要。然而,在政务微博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其信息内容的公信力却不可避免地遭受到严峻的挑战,损害了政府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权威。一方面,由于微博注册开通简单,信息发布门槛极低,官方机构名被抢注和冒用现象严重,而公众并不能辨别其真假,一旦这些伪“官方微博”借此平台发布虚假信息,与官方机构的政策理念等相冲突,将会给公众带来困惑,使公众无所适从,严重损害政务微博信息内容的公信力。另一方面,政务微博的开通运营存在盲目跟风和消极应付现象,部分官方机构在注册开通微博后,缺乏后期的维护与管理,信息更新频率低,发布内容少,互动性弱,致使政务微博中还存在着大量的“空壳微博”、“僵尸微博”、“公文微博”。这些都在无形中削弱着政务微博的公信力,降低了公众关注政务微博的积极性。作为政府公共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具有严肃性、权威性等特征。政务微博信息内容公信力的不断下降导致政府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权威受损,政府不得不面临着公众对其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监管无力的质疑。因此,对于以政务微博及其新媒体形式开展的公共信息资源传播而言,其背后应该有一个精简高效、监督有力的实体机构对政务微博发布的公共信息及其传播进行监督,保障政务微博信息发布、回应、传播的及时、有效。如果缺乏这一实体机制的保障,就可能发生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空心化、形式化问题。

(二)政务微博信息传播的碎片化挑战公共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在政务微博时代,信息充斥于网络,公众接收到大量无序的碎片化信息,却未能全面客观地消化公共信息。实际上,微博信息碎片化传播和定制模式在带来无限充足与泛滥信息的同时,也导致了公众在信息的注意力上的分散与贫乏。注意力成为信息时代最匮乏的一种稀缺资源,这就是所谓的信息“充足悖论”。显然,碎片化信息无限而公众的信息整理能力有限,这使得信息无法呈现出一种全面、系统、有序的状态,而公众带有偏好的选择也会自动过滤掉不在其兴趣偏好范围内的有价值的信息,这就破坏了公共信息管理的完整性。在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下,公众会基于自我意识的主导作用根据自身的喜好有选择性地定制信息内容。而公众的这种主动定制为其营造了一个个体的密闭空间,并自我建构出一个信息脉络。他们依据其建立的信息脉络在微博上与自己持有相同观点的人交流互动,形成一个“微博社区”,当社区内的某种声音成为主流时,大部分公众则会丧失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尽力使自己的价值观符合暂时形成的主流价值观,而不会再探究其合理性,甚至完全忽视其他信息。而持有不同观点的人群之间则变得更难沟通。这就是桑斯坦所提到的“群体盲思”现象。“群体盲思”现象进一步加剧了信息的片面化传播,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完整性进一步遭到破坏。

(三)政务微博信息沟通的互动性挑战公共信息舆情的引导能力。公共领域理论最早是由汉娜·阿伦特在《人类条件》中提出的,后来经过尤根·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进行开拓性研究而使其成熟。根据哈贝马斯的观点,公共领域指的是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空间,这个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共舆论领域具有开放性、多样性、言论自由和平等对话性的特点。微博实际上就是一个网络公共领域,它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自由的信息交流环境。人们可以自由地发表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看法、意见,政务微博的兴起极大地刺激了公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热情。然而,政务微博信息沟通的互动性在为公共部门倾听民声、收集民意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挑战着政府的公共信息舆情引导能力,给政府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带来了风险。微博具有传播广、受众多的特点,在信息互动过程中,政务微博可能因其巨大的影响力而遭遇极少数别有用心的网络推手的恶意利用,他们有意曲解信息并进行大肆传播,加之受到泛滥的专职或兼职网络水军的推波助澜和公众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容易导致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公众政治参与的无序甚至失控局面。与此同时,一些政务微博管理人员的认知、态度的有失偏颇和互动技巧的缺乏也进一步加剧了公共信息舆情危机。一方面,一些官员只是迫于外界压力而消极应对公共舆情信息危机,其内心对微博强大舆论攻势的抵触、恐惧和厌恶导致“沉默症”或官话套话的出现。另一方面,目前政务微博管理人员对政务微博的运营推广仍处于摸索阶段,相关知识和沟通技能缺乏,无法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突如其来的公共舆情信息危机对其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因此,端正对舆情危机的认识,加强危机应对,及时纠正信息传播偏差,提高公共舆情信息管理能力,成为当前政府提升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能力的迫切需求。

(四)政务微博管理制度缺失挑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制度化。制度相对稳定性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制度的更新。因此,政府并未能随着政务微博的迅猛发展而及时出台与其相配套的规范管理制度。与政务微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基本上还处于一个盲区,政务微博的注册备案、政务微博信息内容的分级分类、信息内容的审查监管、公共信息危机应对及政务微博问责等方面都缺乏一个统一、有效的操作指南。而从整个互联网管理角度来看,目前关于虚拟网络社区发言等管理制度和法规也不健全。我国涉及网络信息传播的管理法律、制度仅停留在原则性规定层面,且多以条例、规章等形式分散于各个部门法,缺乏系统、综合的法律规制。政务微博信息管理实际上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活动在政务微博平台上的拓展,政务微博管理制度的缺失必然会给政府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制度化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其导致政府无法用刚性的法律和制度去约束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更无法以固定的运作程序和明确的要求来规范公共信息的收集、加工、共享与利用等过程。这种负面影响具体体现在公共信息资源共享的主体、客体的权利与义务的规定、公共信息内容的分级分类管理、信息公开服务、公共信息动态管理、信息安全管理、相关组织机构管理、信息技术平台运营维护等方面,此外,违法行为的惩处与法律救济问题的处理也缺乏明确的规定。这些制度设计的空白与漏洞将会给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带来诸多困难。由此可见,要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必须紧跟政务微博时代的步伐,将公共信息管理细则覆盖到公共信息资源传播路径的方方面面,及时填补制度空白。

三、政务微博时代改进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对策

作为信息发布和传播工具时,政务微博是政府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平台和手段。然而,从注重政务信息本体而言,政务微博也是政府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对象和内容。随着政务微博的迅猛发展,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应该顺应世界新媒体变革潮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充分利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这一新平台的优势促进政民沟通,促进公共信息资源有序传播和良好治理。

(一)改进政务微博认证与信息管理,拓展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职能。针对目前政务微博信息资源时常出现内容失真、缺乏甄别与管理的现实,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必须拓展管理职能与范围,强化对政务微博认证、微博信息内容以及网络谣言的管理,进一步完善政务微博信息内容失真管理机制。通过加强与微博运营商的合作,督促新浪、腾讯等国内主要微博运营商对政务微博进行专门认证、合理分类、严格认证审核及强化安全保障机制,避免不法人员假冒政府机构及公务人员肆意传播虚假公共信息,增强公共信息资源内容的权威性。要进一步明确政务微博运营商的主管责任,强化行业引导和行业自律。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政务微博信息分级分类管理,按照公共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公共信息资源需求体系,完善政务微博信息管理责任制度,避免以限制获取来侵蚀公众知情权并确保信息内容真实有效。政务微博管理应当按照归类正确、内容可靠、信息真实的要求,对信息进行精细化划分,将海量无序的信息按类别划分变成可利用的有序信息,以满足公众对有针对性获取信息的需求。政府必须对政务微博的设立、信息发布范围、发布形式、反应时间、服务标准等作出统一要求,强化对微博管理者履职情况、运营安全等的监管,强化对“僵尸微博”、“空壳微博”的警示与问责。

(二)推行政务微博信息整体式治理,促进公共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全球公共行政改革浪潮中,为了实现政府效能革新的目标,信息共享又成为优化政府资源配置的重要诉求。要克服政务微博信息传播的碎片化给公共信息资源完整性带来的挑战,当务之急就是需要利用政务微博互动传播机制与能力,推进新一轮公共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一是要健全政务微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采取全方位、多层次、宽视角的“一站到位式”公共信息集成服务模式,整合微博与实时通讯工具、网站链接等,做到以统一协调的运行机制为基础,开辟公共信息咨询服务、检索服务、用户个性化服务等,克服政务信息爆炸与“碎片化”给公众信息获取带来能力上的挑战。二是拓展政务信息微博服务空间与范围,政府及其部门微博应主动衔接已有电子政务系统,实现微博信息与现行公共信息资源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避免公共信息“孤岛”的出现,促进政务微博之间公共信息资源的共享。三是要实现将政务微博与政府网站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整合政府组织内部微博信息资源管理,建立规范的公共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适时开展互动信息处理,实现政务微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运作。

(三)发挥政务微博信息互动传播优势,强化公共信息舆情研判与疏导。政务微博是政府与公共信息受众协商沟通与双向互动的平台,发布、评论、转发等多种功能的设置使任何受众都能与其关注对象直接沟通,为了应对这种信息沟通互动性给公共信息舆情引导能力带来的挑战,必须强化政务微博信息疏导与公共舆情引导能力建设。一是准确研判微博舆情,建立政务微博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利用微博信息网络收集并回应社会公众对政府政策的意见,及时处理政务微博虚假消息和公众过激舆情,迅速采取行动化解社会矛盾,抑制微博舆论暴力的产生和蔓延。二是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注重对政务微博舆论的引导,通过加强社会公众媒介素养教育,引导网民政治言论更趋于理性化。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使政务微博成为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新信息的重要载体,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占领政务微博舆论阵地。三是要推进政府组织内部信息管理机制优化。帕却克?登力维在强调管理系统中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变革的重要性时指出:“这一变革的影响不是直接由技术决定的,而是通过与信息系统相连的认知行为、组织、政治和文化的变革展开的。”因此,政府应顺应微博发展形势,打破以往政府组织内部信息传递保守与封闭状态,依托政务微博实现政府信息业务流程再造,促进公共信息传递的快速与便捷化,持续推进政务信息服务流程和方式的升级。

(四)加强政务微博行政法律规制,优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法制环境。当前我国在政务信息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颁布和实施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但随着以政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导致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制度与立法方面还存在一些的空白,亟待政府出台关于政务微博运行与管理的相关法律制度。为了促进政务微博的科学发展和规范管理,国务院可以根据政务微博的发展态势适时出台规范政务微博的行政法条或行政条例。相关法律制度应该包括:关于政务微博注册条件、注册程序、微博备案等的相关规定;关于政务微博职责、功能的规定,尤其要使其与政府网站功能互补,共同运作;关于政务微博管理机构或管理人员的权利、义务的规定;关于政务微博信息发布审查、博友微博留言回复、偏激反动言论认定标准等的规定;关于政务微博信息删帖审查、信息删帖决策、微博突发意外事件等的处置规定。此外,对于恶意抢注政务微博行为、擅自发布虚假政务微博信息行为、某些部门或领导基于私利进行侵权行为的责任追究以及遭受政务微博侵害寻求救济等问题也都迫切需要从法制化的层面进行相应的规范。

总而言之,当前随着政务微博迅猛发展,政府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必须因势利导,积极发挥政务微博的积极作用和应对好诸方面的挑战。本质上说,政务微博与公共信息治理的终极价值在于更好地利用政务微博为社会组织和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因而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最终转变治理理念,必须由严格控制转变为主动开放,积极利用政务微博开辟的多种公共信息利用与共享渠道,形成信息多元传递和言论自由的格局。鉴于信息沟通互动f生和传播的发散性,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不能只停留在信息公开层面而必须转向信息善治,必须着眼于政务信息治理中的政民沟通与公众利益表达,加深公众对政务信息的理解,更能突出政府实行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保障公众民主权利的诚意。当然,作为推进政务公开和践行行政民主的技术性平台,政务微博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立场,在利用政务微博进行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时,不能颠倒微博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关系,将一味地追求政务微博数量增长当作公共信息治理价值本身。政务微博本身是一种技术手段,对于促进这种技术手段之上的民主与公共性目的,关键在于政府领导者支配其发展和运行的价值理念。

责任编辑 周荣

作者:盛明科 戴娜

微博传播公共管理论文 篇3:

微博对大学生看待公共事件角度的影响研究

摘要:微博对公共事件的及时发布使其成为大学生获取公共事件信息的重要途径。微博的使用,使大学生看待公共事件的角度发生了改变。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微博上的公共事件,可以从高校、大学生自身、微博方面进行改革,并邀请政府有关部门参与管理。

关键词:微博;大学生;公共事件

作者简介:许志杰(1992-),男,广东普宁人,广东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本科生;董韵(1992-),女,贵州毕节人,广东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本科生。(广东 东莞 5238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广东医学院大学生创新试验项目(项目编号:SYDS005)的研究成果。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基于Web2.0技术的即时信息发布系统。与传统博客相比,以“短、灵、快”为特点,并实现了即时分享。微博草根性很强,并且广泛分布于桌面、浏览器、移动终端等多种平台上,多个商业模式并存,但无论以哪种商业模式,都离不开用户体验的特性与基本功能。[1]

一、大学生运用微博的现状

当今,微博快速发展,以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为代表,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随着互联网对人类生活的进一步渗透,以及各微博平台对客户端做出的优化和调整,微博的使用将会更加普遍。

图1 微博的使用频率

微博在大学生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基于大学生运用微博现状,笔者展开了本次课题的调查研究。本次研究采取网上问卷调查和纸质问卷调查两种途径,一共发出问卷100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900份。问卷普及省内外多个高校。

图2 使用微博浏览的内容

本次课题的调查结果显示,每天至少上一次微博的用户占最大比例,为41.7%;两三天上一次微博的用户占31.5%;基本一周一次的用户占14.6%;而两三周上一次微博的用户只占了12.2%。(见图1)由此可见,微博是大学生获取信息、讨论信息的重要工具。通过每天上微博,大学生可以了解全国各地发生的事件,这表明微博是部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微博用户对内容的选择呈现明显的特征。调查发现,关注趣事轶事的用户占18.8%;关注民生热点的用户占16.6%;关注娱乐八卦的用户占15.8%;关注时政要闻的用户占12.3%;关注生活资讯的用户占11.9%;关注文学艺术的用户占9.5%;关注科学教育的用户占8.8%;其他用户占6.4%(见图2)。综上数据可以看出:首先,大学生对各类事件的关注度比较接近,尤其是民生热点和趣事轶事,这些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次,15.8%的大学生关注娱乐八卦,微博相对于其他传播媒介例如电视、广播等,速度相对较快,而且对于消息发布者(个人或组织单位)来说比较方便,不需要很多复杂的过程就可以将信息发布;除此之外,微博上汇聚了各行各业人物、组织,例如关于各类考试动态,关系到大学生的自身利益以及发展,因此对于科学教育的关注比例占很大一部分。

图3 学生看待微博上公共事件的心态

微博对公共事件的及时发布使其日益成为大学生获取公共事件信息的重要途径。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校园与社会的过渡时期,对各种资讯极其敏感,对公共事件的发生也日益关注。而对于发生的各种公共事件,微博都能及时地发布。由调查结果可知,在大学生中,经常浏览公共事件的用户占49.48%;偶尔浏览的用户占44.19%;没有看过的用户占6.35%。由此可见,微博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获取公共事件信息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大学生浏览微博上公共事件的心态各不相同(见图3)。本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浏览公共事件持有了解社会最新动态的心态的用户占33.1%;抱着八卦心态的用户占15.6%;作为借鉴的用户占12.2%;出于人文关怀的用户占13.4%;大家看我也看的用户占13.1%;了解的用户占11.5%。

二、微博使大学生看待公共事件的角度改变及其影响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已经把微博作为获取资讯、记录生活、抒发情绪以及信息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

1.微博对大学生看待公共事件角度的积极影响

大学生在使用微博时可以自由选择并关注喜欢的媒体、名人、草根群体,交流的重点集中于社会热点、名流艺人、个人问题、专业知识等,并在微博上零时间获取头条新闻。[2]微博作为现今交流和分享的一大平台增加了大学生获取信息以及交流的传播方式,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公共事件、时事热点等的关注,增加其社会责任感;而且微博在扩大用户社交圈,丰富用户生活、情感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还有利于大学生审视自我、激励自我并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

2.微博对大学生看待公共事件角度的消极影响

大学生的身心正处于发展阶段,缺乏自我管制能力,对很多社会现象尚且缺乏独立正确的认知能力,对事情的认识很多还停留在表浅阶段。而在微博世界中,人与人的交流是随意的、没有约束的,也缺乏现实中的社会舆论以及社会法则的制约,这些都将导致其价值观更加多元、良莠不齐,大学生身处其中更容易受到与积极的道德观相违背的享乐思想的腐蚀,失去理性思维而出现道德危机。此外,微博的信息量较大,有用信息、无用信息和虚假信息等并存,而大学生尚未深入接触和了解社会,对事情的认识还不够透彻,也就很容易在难以判断是非的情况下被虚假信息所迷惑,最终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干扰,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同时,大学生作为中国数量众多的知识群体,一旦意识受到严重干扰,将给中国带来许多危害。

3.微博对大学生看待公共事件角度产生影响的原因

大学生看待公共事件,基于不同因素,出于不同的心态,就会有不同的看法。这要追溯到大学生是怎样利用微博的特性的。大学生使用微博进行交流,其中既有普通用户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性。[3]他们通过关注热点新闻、跟帖,并综合他人的意见,对微博上的海量信息进行判断与甄别,并表述自己的看法。但是大学生对微博上公共事件的看法,多数还是出于好奇,还不能用成熟的心智、客观理智的去看待事物。另外,微博上的信息鱼龙混杂,特别是关于公共事件的信息存在各种不同看法的内容,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正是因为如此,微博在潜移默化中使大学生看待公共事件的角度发生了改变。

三、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微博上公共事件的有效途径

1.从高校方面进行改革

在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微博的公共事件中,高校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公共事件的教育体系。其次,提高大学生对微博上公共事件的认识能力,减少并预防大学生盲目接受和随意传播微博上的虚假公共事件,维护大学校园的和谐与稳定。[4]

渠道一: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公共事件的教育体系。首先,完善教育内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公共事件的日常性和时代性。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社会公共事件发生发展的时代特征,并及时补充和拓展全新内容,使大学生对公共事件有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其次,完善校园网络宣传,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公共事件的新阵地和新渠道。通过有效宣传,能够使大学生了解公共事件的事实。

渠道二:提升大学生应对公共事件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一,加强大学生预防性心理训练。要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心理预防,首要问题就要在日常工作中开展科学合理的心理训练,以此适应公共事件带来的不必要损失。第二,加强大学生及时性心理干预。应及时对受到严重心理创伤的大学生进行疏导、干预,减少“后期症状”的发生,也可预防恐惧和焦虑症,以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第三,注重加强大学生突发性心理恢复。心理恢复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不可忽视。通过召开集体座谈会、开展心理健康普查活动等方式,提高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

2.从大学生自身进行改革

面对微博上各式各样的信息,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让自己更好地看清事实:第一,利用微博浏览有关公共事件的信息时,应该抱着辩证的态度去对待。第二,避免盲目转发此类微博,否则一旦信息是虚假的,不仅会给他人带来垃圾信息,也会给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第三,大学生应多关注时事,对国内外的形势都有所了解,只有自己的认识水平提高了,才有可能在更高的层面去发现许多隐藏在事件之后的真相,才不会盲目的去接受别人对一些公共事件的错误观点。总的来说,大学生在使用微博查看信息特别是公共事件时,应加强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要人云亦云,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3.从微博方面进行改革

第一,吸纳并支持各微博辟谣组织,在监督管理的前提下,使各微博辟谣组织具有纠正微博上各种不实谣言的代表性,及时向公众发布事实真相,避免微博用户受不实信息的误导。第二,微博官方应加强与各大媒体的联系与合作,包括各地方电视台、热门网站、《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等。若用户散布不实信息,各大媒体能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关措施阻止或者告知大众。第三,微博官方对用户发表的信息里的关键字添加索引,链接到其他相关网站,使微博用户能随时、方便、快捷的对自己想了解的内容及事情动态进行跟踪,增加对信息真伪的甄辨的有效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虚假信息的传播。第四,微博官方对其用户进行信用评分,如用户发表虚假信息、散播谣言时就减低评分并在一段时间内禁止其在微博上发表言论;当有用户帮助揭露虚假信息谣言时增加其综合评分。

4.邀请政府有关部门参与管理

第一,对舆情信息加强监测,各地各级政府可以加强与网络技术专家的联系沟通,加强与网络服务提供商的合作联系,及时对本地区本部门的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审核。第二,最快抢占微博舆论制高点,发挥政务微博的舆论引导作用,提升政务微博的互动功能,不仅要作为信息发布的平台,更要利用微博平台收集民意,解决实际问题。第三,培养政府相关人员的媒介素养。政府部门可以与高等院校的新闻传播学、公共关系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加强联系,为相关人员举行各种培训,学会“智慧传播”、“智慧管理”信息。

参考文献:

[1]刘芹妹,孟琦.Twitter向教育推来了什么[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

(10):107-110.

[2]杨杰,闫来英.微博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西部大开发,2012,(4).

[3]孙宏吉,路金辉.言语交际视野下的“微博”语言[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4]大学生思政教育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几个有效渠道探讨[EB/OL].

[2011-07-27].http://www.wenming.cn/ll_pd/lldt/201107/t20110727_26134

9_2.shtml.

(责任编辑:孙晴)

作者:许志杰 董韵 曹砚辉

上一篇:证券市场发展趋势论文下一篇: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