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声情并茂教学艺术论文

2022-04-24

【摘要】非言语教学艺术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艺术之一,加强非言语教学艺术评价研究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促进“专家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身体行为、空间距离、沉默、时间信息等非言语教学艺术的评价内容各不相同,评价要坚持实效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原则,运用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同伴互助、专家指导等评价方法。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教师声情并茂教学艺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声情并茂教学艺术论文 篇1:

“概论”课程课堂教学艺术创新探讨

摘要:目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效果还不太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缺乏新颖的课堂教学艺术。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教师在综合运用情感教学艺术、比较教学艺术以及角色体验教学艺术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可以大大增强该课程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课堂教学艺术

作为“05方案”的核心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课的教学效果关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然而,当前该课程的教学现状普遍不太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教学技巧陈旧。因此,如何创新“概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是当前“概论”课教师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关于“概论”课课堂教学艺术的解读

(一)课堂教学艺术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所谓课堂教学艺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将知识与审美有机地融合起来,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其特征主要表现如下:首先,形象性。教师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板书等方式将抽象的理论浅显地表达出来。其次,情感性。课堂教学艺术强调以情感人,把情感渗透和贯穿于传授知识的整个过程中。再次,创造性。教学艺术是教学实践的艺术化过程,包括艺术创造性地加工教材、设计和实施教案等。最后,个性化。个性化是教师个性特点在教学上的典型表现或对象化,个性化的稳定就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

(二)创新“概论”课课堂教学艺术的必要性

“概论”课不同于一般专业课,它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特定理论,更要实现学生思想的转化。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要从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抓好大学生的理论学习,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因此,“概论”课教学要引导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及其理论成果,并将一系列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适应的政治观点、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信念和自觉行动。然而,当前的教学现状却普遍不太理想,这固然有多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在于教师缺乏创新性的课堂教学艺术所致。

比如,有的教师重单向“灌输”轻双向交流,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成为教师的“独角戏”。另外,学生可能因为欣赏、崇拜某位教师教学所展现的丰富知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而慢慢喜欢上该课程,但当前却有部分教师认为“概论”课教学缺少成就感,把上课当成交差一样去完成任务,以致教学效果不佳。

众所周知,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概论”课本身理论性较强,如果教师不善于运用教学艺术,自然难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同样的课程,有的班级学生听得津津有昧,而有的却听得索然无味。所以,创新该课程课堂教学艺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有利于教学信息更有效地进入学生的心理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第二,有利于师生间思想和心灵沟通,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第三,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能为教师把握其最新思想动向提供有效线索。因此,创新课堂教学艺术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然后不断调整教学方式,同时也有助于形成师生间在教学中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一种积极状态,从而增强教学实效性。

二、创新“概论”课课堂教学艺术的探讨

教学艺术的选择与运用不是孤立的,它需要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统筹起来考虑。下面就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对如何创新“概论”课课堂教学艺术做一粗浅探讨。

(一)情感教学艺术

第一,教师要有真挚的情感。教师是一个感性而富有创造性的职业,一个不真正喜欢这个职业的人,是无法胜任这份工作的。尤其对“概论”课而言,教师如果不爱自己的工作,对学生非但产生不了积极影响,而且会起反作用。因为教材主要着力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诸多内容,这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较之其他学科而言相对较远。因此,“概论”课要达到启迪人、说服人的目的,如果没有教师自身的情感倾注,即不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及大学生的成长同喜同悲,那么就会变成枯燥的政治宣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在教学中以情动人有着特殊的作用,教师对教学内容要充满真情实感,才能在教学中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第二,要努力挖掘激发情感的因素。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一是树立讲台即舞台的观念。舞台表演与讲台讲演,两者都重在演,演员所以吸引观众,是因为让观众感受到了声情并茂的画面。所以,教师也应把讲台当舞台,做到既讲又演,才能把教学内容加以情感艺术化地再现给学生。二是树立学生即观众的观念。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特别注重台下的反应,舞台上下的交流与共鸣,常使演员的演技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也必须把自己当演员,时刻关注学生情绪的变化,因为“感染力是让真理走进学生心灵的催化剂”。[1]如当谈到真、善、美时,要高度肯定和褒扬,同时,涉及到各种假、恶、丑时,也一定要激情澎湃,鞭挞怒骂,用情感去影响和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热爱和追求,对假、恶、丑的痛恨和摒弃,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浓厚兴趣。

其次,结合学生实际,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内容。当代大学生独立性较强,他们希望教师能够尊重其意见,不搞一言堂。所以,教师必须充分运用教材中富于情感的内容和材料,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比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时,我将视频播放和相关图片展示穿插其间,着重讲述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是如何在艰难和逆境中磨炼意志和坚定自己的信仰的。毛泽东多次受过“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排挤和打击,仍能从容面对;邓小平的政治生涯“三落三起”, 屡遭磨难,在两次被打倒的情况下,依然不计个人恩怨去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客观评价毛泽东思想。这些知识点充分展现了革命导师们的崇高品格、科学态度和求实创新精神,充满着浓厚的情感教育因素,学生心灵受到强烈震撼。

(二)比较教学艺术

比较教学是通过在课堂上的分析比较阐明相关道理。“概论”课教学中始终直接或间接地贯穿或渗透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真理性、执政党的合法性及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等,而这些均需通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前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期的中国等各种横向和纵向比较才能得到更好的证实。因此,教学中必须引用大量数据和事实来作比较,帮助学生分析、取舍正确与错误,避免课堂上乏味的高谈阔论,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将比较教学艺术用之于“概论”课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比较观。也就是说,对于选择出来比较的内容先要进行定位,是比优劣还是比异同。比如,如果将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比较,就是要让学生理解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符合当前中国的实际。其次,要设计合理的比较步骤,全面、客观地进行比较。一般而言,是先对内涵和外延作比较,然后进行本质比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总体性比较,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如在讲解“公平、效益和发展”的关系时,可以联系历史上社会主义刚建立时“一大二公”的公社化运动和邓小平理论的“共同富裕”以及胡锦涛同志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将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际进行比较。并让学生自己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社会要科学和谐发展,到底先要公平,还是先要效益?先让学生分组在课外查阅相关资料,充分讨论,到上课时再进行辩论,最后由教师加以点评、总结、引导,让学生把比较的结果确切地表达出来。

(三)角色体验教学艺术

所谓角色体验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运用多学科知识与相应的教学手段相结合,设置一些真实或虚拟的角色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实现教学目的一种教学活动。就教学实践来看,在“概论”课教学中,有许多知识点都可以按照“设置场景—— 引导角色进入——体验——选择”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从而增强课堂理论教学的说服力。

第一,具体的角色体验场景设置要把握好“两个务必”。 首先,场景布局务必紧扣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概论”课以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为主要内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在设置具体的体验场景时,其内容应尽可能围绕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历史进程这一主题,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乐于思考的视频资料,而不能选择与其无关的内容。其次,场景主题务必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因此要尽量找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或根据现实生活自己设计场景。比如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什么要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时,可以先找几张公共场所的广告被随意涂鸦的图片给学生展示,然后让学生亲自表演随意涂鸦带来的尴尬,这样就会激发他们去思考与道德有关的社会伦理问题,自然也就极大地促进了德育目标的实现。

第二,鼓励学生创造多样化的角色表演形式。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就不同的场景内容表演小品、话剧、相声、历史人物等,从不同视角再现教学内容设计的主题场景。根据积累的经验,大致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向学生说明活动目的、要求和内容。其次,学生根据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或社会热点问题,初步确定表演题目,并制定活动方案,交教师审定。再次,教师选出符合教学要求的题目和方案再交给学生,让学生分组准备,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表演结束后,就场景表演反映出的问题在学生中开展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生表演了“为了共和国”、“重庆谈判”等话剧,表演者把每个角色的心理、动作、表情演绎得相当到位,获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通过再现历史场景,一方面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明确认识到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另一方面,通过表演,再现了伟人的丰功伟绩,同学们深受感染。

总之,在综合运用以上三种教学艺术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找准教学切入点,再辅以多媒体手段,最终把理论知识内化为个人的人格魅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便可不断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齐春桓.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艺术 性浅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0,(3).

[责任编辑:褚永慧]

作者:刘军

教师声情并茂教学艺术论文 篇2:

课堂教学中教师非言语教学艺术评价研究

【摘 要】非言语教学艺术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艺术之一,加强非言语教学艺术评价研究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促进“专家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身体行为、空间距离、沉默、时间信息等非言语教学艺术的评价内容各不相同,评价要坚持实效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原则,运用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同伴互助、专家指导等评价方法。评价要体现出对教师的关爱,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且忌机械量化等对教师造成伤害。

【关键词】课堂教学;非言语;教学艺术评价

“非言语教学艺术”是教师和学生科学、合理地运用身姿、手势、目光、沉默、教辅实物、图像等非言语行为标志符号,高效率地交流和传递各种信息、传达思想、表达情感、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艺术。非言语教学艺术的运用既有积极效应,又有消极效应。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地运用“非言语教学艺术”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反之则不然。全面分析非言语教学艺术的正负效应、科学驾驭,不仅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有利于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一、研究非言语教学艺术评价的目的、意义

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等的两个重要方面,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言语教学艺术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被广泛重视,专家学者对其研究也颇多,而非言语教学艺术却一直被冷落,有关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非言语教学艺术评价的目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深入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各个方面的优势,全方位地优化课堂教学,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之目的。非言语教学艺术作为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然需要对其进行研究。

二是教师个性发展的需要。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均以“量化”评价为主,量化指标中缺乏非言语教学艺术评价指标,且各学科千篇一律,教师为了获得较高的评价分数,不得不按此指标执行。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千人一面,缺乏个性特征等。要改变现状,必须改革学校教师评价标准,评价教师的非言语教学艺术。

三是促进教师审美创造的需要。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过程,教师的教学美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创造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沉默、举手投足、目光表情等非言语行为要按照教师自己的审美要求融入教学过程,必须经过教师自己进行审美创造和加工。

四是加强“专家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世界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与趋势,也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和理性追求。我国教师队伍庞大,但有思想、有个性、善创造、有独特教学艺术风格等的“专家型”教师相对较少。对包括非言语教学艺术在内的教师教学艺术进行全面评价,不仅有利于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而且有利于专家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评价的内容

非言语教学艺术主要包括身体行为艺术、空间距离艺术、时间信息艺术、沉默艺术等。现就其主要评价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1. 身体行为艺术评价

身体行为艺术主要包括仪表着装艺术、面部表情艺术、目光艺术、体态艺术等,其中体态艺术又包括头部动作、手势和身姿艺术等。

仪表着装:衣着打扮朴实大方、整洁得体,发型及服饰的颜色、款式等与自己的性格、年龄及自己的教育对象相协调。

面部表情:精神饱满、情绪自然明朗,表情自然大方且和言语讲授紧密配合,端庄中见微笑、严肃中见柔和,不带任何做作。

目光:自信、充满活力、交流传神,用亲切和蔼的目光主动地捕捉每个学生的视线,不留任何形式的“目光死角”。

头部动作:点头、摇头、侧头、低头、仰头等头部动作运用和言语说明相配合,明晰清楚、使用频率适中。

手势:与教材内容讲解的言语配合自然、形象,展示适时、准确、多少适宜、动静结合、幅度大小有分寸,不发生拍桌子、手插裤兜、抠鼻子、背手、推眼镜等消极手势或发生次数较少。

身姿:站立时面对学生,站姿端正、稳重、自然、亲切,不靠黑板、靠讲桌、侧身或面向黑板而站,站立的位置适中。走动时快慢合适、停留得当,手臂摆动的幅度和步子的大小、弹性等适度自然。

2. 空间距离艺术评价

适当走动,快慢合适、距离适中;实物、图片展示和媒体播放准确、清晰、情境适宜、富于变化;师生互动方式多样、学生参与率高;关注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关爱。

3. 时间信息艺术评价

声调、语速、节奏适宜,停动得当、变化自然,能准确表达语义和有效地增强语言情感。眼神、微笑、手势、走动等行为的运用协调自然,过渡自如。

4. 沉默艺术评价

沉默适时、适度,通过沉默能达到教育、管理、启思、和谐课堂气氛等功能。在课堂秩序混乱时,通过沉默引起学生注意等实现管理之目的;当学生犯错时,通过沉默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使教育润物无声;在与学生对话、聆听学生回答问题等时适度沉默,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使其得到信任、尊重、理解和鼓励;通过沉默调节课堂教学节奏、缓和师生关系、调节学生心理等。

三、评价的方法

1. 学生评价

老师的形象如何,学生感受最深,学生评价老师时常常声情并茂,动作模仿可谓惟妙惟肖。但实践中,让学生单纯评价教师的非言语教学艺术,学生常会因对非言语教学艺术了解不够全面而发生偏差,为了让学生全面评价老师,非言语教学艺术评价可结合综合评课通过采用谈话访谈、问卷调查等两种或两种以上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2. 教师自评

教师自评主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反思完成。教师在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后,通过正向和反向两个层面回顾、反省、思考自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探索解决存在问题的方法等,最终找到“我为什么做我所做的,我为什这样做我所做的,我这样做的效果怎么样,我应当怎样进一步做好我所做的”等一系列问题的答案。

3. 同伴互评

同伴互评即校本研究中的同伴互助。教师个体在进行非言语教学艺术评价时不论怎样反思,其深度、广度都是有限的,因此,在教师个体进行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可通过教师之间的反思互动、定向研讨、上观摩课、公开课以及骨干教师的传帮带等来互相沟通、交流、协作,分享彼此的成果,实现教学经验的分享与更新。这里的同伴可以是同专业老师,也可以是不同专业的老师;可以是本学校的老师、领导,也可以是不同学校的老师、领导等。

4. 专家指导

专家指导是指一线教师在具有教育研究专长的教育科研人员、专职教研员、大学老师、专家型教师、学科带头人等的指导、带动下,通过学术报告、专题培训、坐堂咨询、参与课堂研究、问题诊断、公开评课等形式,借助专家或专家团队的先进理念、思想方法、先进经验等开展教育实践探索、促进其专业的发展。

四、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1. 实效性原则

对教师课堂教学非言语教学艺术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评价评出教师的个性、评出教师振兴教育事业的情感和信心,进而建立一支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专家型高素质教师队伍。评价不仅能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而且能够为全体教师的发展指明方向。

2. 可操作性原则

课堂教学非言语教学艺术评价是一项具体工作,评价的内容必须具体明确,切忌模棱两可;评价指标可观察、可比较;评价方法简单易行、便于普及;评价程序简单、方便操作;评价过程可控。

3. 科学性原则

课堂教学非言语教学艺术评价具有导向性,评价过程中要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科学原理,结合学科特点,科学、客观地设置评价指标和权重系数,规范、合理地收集、分类资料,用现代科学技术准确处理各项数据,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评价结论要能准确地反映客观现状。

五、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评价要体现出对教师的关爱

评价既是管理,又是服务;评价既要和谐平等、公正、公平,又要有理解和包容。评价不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要针对每个教师的个性优势与发展的可能性,通过评价促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优势,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

2. 评价不能机械地量化

课堂教学非言语教学艺术评价内容多,这些内容不可能在教师教学的每一节课中都能得到显现,对教师非言语教学艺术的评价不能简单地通过一节课的听课就机械地量化得出评价结论,要通过在较长时间的观察、了解的基础上,借助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结果得出评价结论。

3. 评价要有利于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提高

不论是同伴评价还是专家评价,都要使被评价者心悦诚服。指出存在问题不伤害个人,表扬成绩不会误导全体教师。通过评价使每个教师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教学艺术水平都能得到有效提高;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能实现平等对话沟通和共享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明星.中职生物学教学中的非言语教学艺术探析[J].职业,2016,(1).

[2] 郑慧琦,胡兴宏.教师成为研究者[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编辑:秦俊嫄)

作者:赵明星

教师声情并茂教学艺术论文 篇3:

让学生成为音乐教学主体

音乐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被称为人类的第二语言,它对人的身心具有多方面有益的影响。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要讲究教学艺术,设计出充满美的创造性的课堂,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良好思维品质,从而使学生精神受到陶冶,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一、加强教师自身修养,增进师生亲和力

有位教育家说过,现在的教师,不仅知道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和道理;更要掌握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知道如何去教育处在大变革时期的学生。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积极吸收新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层次,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音乐教学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要求每个音乐教师,特别是职业学校声乐教师能够做的更好、更扎实。

1.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

新时代的教育处于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要想能够胜任教师这一职务,必须自己拥有足够的水平,才能不在知识潮流中迷失。音乐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知识,补充自己所欠缺的文化,按照学科应备的修养和素质来塑造自己,夯实文化底蕴,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魅力,完全吃透教学目标,声情并茂地解读教材,切实发挥解惑、引导、深化的作用,成为一名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才能引导学生向音乐海洋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地迈进,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2.教师要改变教育理念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某些领域,教师不得不承认学生比自己懂得多,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学习者,让学生以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向你展示他们的专长。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常常换位思考,进行角色转换,重新定位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构建一种既是老师又同时是家长、朋友、学生的新型师生关系,优化师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以敞开的心扉接受音乐陶冶,最终让艺术的美感渗透进他们的心灵深处,影响他们个性品质的健康发展,使他们爱美、崇真、向善。

3.教师自身要有激情

叶澜先生说过,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培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得以成长,师生的生命活力就必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发挥。音乐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获得审美的体验。为此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应大胆的说,大胆的唱,大胆的跳,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将每一位学生都引领进兴奋的学习状态中,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积极培养问题意识,切实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调动学生参与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让学生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转,也不是为了形式更加新颖好看;而是为了通过学生的有效参与,充实学生的身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心智得到锻炼和发展。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养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意识,是提高学生参与质量的保证。这种习惯的养成不仅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创造力方面,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感悟情境,揭示课题

在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创设与教材相关的、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情境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不科学的、不合理的教学情境可能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恹恹欲睡、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怎样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呢?

素材和媒体是行之有效的主要途径。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通过多媒体、图片、录像、歌唱等的合理使用,更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例如在欣赏古筝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过程中,曲中所表现的雄浑壮丽,通过多媒体创设出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将楚军彻底打败,迫使项羽在乌江自刎的惨烈历史画面;这样学生可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接着再让学生欣赏不同乐器演奏出的《十面埋伏》,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更容易领会到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很快地进入教学情境,产生求知的欲望。

2.激发思维,主动提问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知识和现实生活,主动地提出问题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要能让学生主动提问,多提问,提出有质量的问题,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学生的兴趣直接影响到提出问题的质量,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实际,借助相关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应当想方设法强化学生的想象力,让抽象的音乐语言具体起来。如欣赏教材《梁山伯与祝英台》一课,教师通过展示生动的结拜、抗婚、化蝶的故事情节画面,让学生获得具体形象的感知过程,再引导学生结合音乐知识去观察想象;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画面情景。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其次,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一方面,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提问和质疑,及时表扬能提出较好问题的学生,对于那些虽然提出了问题但问题质量不高的同学也要给他们以积极的肯定,这样学生才敢提出问题;另一方面,展现美的教育,激发创新问题。古往今来,音乐成为人类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一首动听优美的曲子,能够将人带进梦幻般的迷人境界;一句温暖如春的话语,可以给人增添无限的力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对教学的效果会产生直接地影响。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不断锤炼语言,追求语言的完美,以此激发学生创新问题的提出。

再次,掌握提好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不能脱离课堂的欣赏活动,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才能进行审美和情感的体验,这也是学生提出问题的首要条件;教师要指导学生提好问题,让学生掌握正确提问的思维、方法、技巧,学生才能够充满信心,提出较高质量的问题。如在教学《唱脸谱》时,教师可与学生相互配合,通过一起演唱,逐段逐段进行赏析,共同感悟歌曲情愫,领略歌曲意境,掌握理解中国京剧的特色;在这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中,学生的问题会油然而生,同时也切实提高了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并有力地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和创造力的开发,对学生以后的人生之路也大有所益。

3.互动释疑,鼓励求异

师生互动是解决学生所提出问题的最佳方式。互动的方式方法要根据问题的难易而有所变化。如学生提出比较直观、容易解决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解决;对于较难的问题,教师不要急忙将答案合盘托出,而应通过一系列的参与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对于争论性较强的问题,我就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例如在教学生欣赏东北民歌《摇篮曲》和舒伯特《摇篮曲》的过程中,我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这两首曲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的相同点在于结构相对简洁,篇幅较短,重于抒情,速度相对缓和,曲调静谧而优美,有着平稳而流畅的旋律;但因为乐曲调式的不同,音乐风格也就存在明显的区别。接着让学生一边欣赏贺绿汀的钢琴独奏《摇篮曲》,一边思考:作为歌曲的摇篮曲和器乐体裁的摇篮曲有何区别?通过对上述同一题材,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分析比较,辨析中外摇篮曲的异同点,学生们思维异常活跃,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一些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一些学生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把整堂课推向了高潮,不仅很好地深化了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发展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三、构建多向交流的课堂,展现创造性思维

作为自主性最强学科之一的音乐教学,其最大优势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我们应当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挖掘创新潜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此,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课时应该改变注入式的教学,以听为主,学会倾听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以乐说乐,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带着学生去探索音乐内涵,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发展、自主创造、自由参与的载体;让瑰丽的音乐成为人类共同的交流语言。

1.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

分析教育哲学主义认为: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教师对学生的强迫,而是两者之间互动交流的活动。现实的教育教学经验表明,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拥有课堂活动的机会,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亲身去感悟和体验,才能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才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主体性教学的构建,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音乐课教学也才能收到明显的实效。例如在教学管弦乐《闲聊波卡尔》时,为了增强学生的欣赏乐趣,提高课堂效果,让学生感受到更好的音乐氛围。我特地找了两个不同表现形式的《闲聊波卡尔》:一个是管弦乐版,一个是童声合唱版。当学生欣赏完曲目相同而表现形式不同的乐曲后,我提问:同学们更喜爱哪首呢?问题一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既能够锻炼学生的胆量,也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使学生思维得到升华。

2.建立开放的评价体系

教育家多尔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该是教学团体中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与课堂情景共存,要对课堂实施有效地评价。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目的往往在于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评价。当老师评价之后,他们往往会如释重负。如果经常让学生相互间进行自我评价,使他们能够不断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欠缺,那么我们的教学目标就会更快得以实现。

每个学生在性格、爱好、兴趣上都有所区别,要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和个性,就必须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音乐课并非“唱歌课”,是有着很强综合性特点的学科,它即可吹拉弹唱,尽情表演;慢慢品,静静感受。对于不同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应当鼓励他们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在具体的教学评价中,不应采用单一的评估手段,而应多种评估手段综合运用:例如采用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评相结合,声乐演唱与乐器演奏相结合的评估方略;从而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的统一,更好地达到了音乐课教学的目的。

总而言之,音乐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也是教学中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应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课堂教学竭尽全力;学生不应该是知识的被动吸收者,而应当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积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的效率,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学生的音乐禀赋,音乐课实施主体教学的目标才能圆满完成。

(责任编辑:林文瑞)

作者:吴盛

上一篇:自主探究小学教学艺术论文下一篇:语文课堂情感教育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