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水土流失建设工程论文

2022-04-25

摘要: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发,导致环境污染、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能源危机、生物多样性降低、淡水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等等,使许多类型的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给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生态恢复实践走在世界前列的是欧洲、北美、新西兰。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港口水土流失建设工程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港口水土流失建设工程论文 篇1:

三峡工程的利与弊

三峡工程的利与弊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时间将检验一切。目前,首先要确保大坝的安全,然后尽可能实现最初的工程设计功能。

一、三峡工程是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的特大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

1.防洪

兴建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是防洪。三峡水利枢纽是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中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其地理位置优越,可有效地控制长江上游洪水。经三峡水库调蓄,可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大约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例1 读我国黄河下游剖面图和长江荆江河段及部分水利工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1)长江荆江段和黄河下游段河床的共同特征是( )

A.径流量大 B.河水含沙量大

C.同为地上河 D.剖面形状都为V型

(2)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缓解荆江河段洪涝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

A.蓄水以调节洪水流量,减轻泥沙淤积

B.蓄水减少荆江河段的年过水总量

C.蓄水以利于加固荆江堤防

D.通过蓄水对荆江河段裁弯取直

解析 黄河下游河床高于两岸,是典型的地上河;荆江河段十分曲折,且沿岸有堤防,水流不畅,也表现为地上河的特征。三峡水利工程可以通过蓄水调节中下游的河流径流量,减轻淤积,从而缓解荆江河段的洪水压力。

答案 (1)C (2)A

2.发电

三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846.8亿千瓦时。它将为经济发达、能源不足的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提供可靠、廉价、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对经济发展和减少环境污染起到重大的作用。

3.航运

三峡水库将显著改善宜昌至重庆660公里的长江航道,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港,彻底解决了长江“中游水浅,上游滩险”的问题。航道单向年通过能力可由现在的约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运输成本可降低35-37%。经水库调节,宜昌下游枯水季最小流量,可从现在的3000立方米/秒提高到5000立方米/秒以上,使长江中下游枯水季航运条件也有较大的改善。

例2 读图 “宜昌—重庆航道剖面示意图”,据此回答问题:

关于三峡工程对该段航道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年通过能力成倍增加

B.航道内急流险滩消失,通航条件明显改善

C.运输成本成倍降低

D.航道里程明显缩短

解析 从宜昌到重庆的直线距离大约600千米,相对高度大约200米,由于直线距离和高差差距较大,所以在由直线航线、斜线航线和高差组成的直角三角型中,直线航线和斜线航线差距不会很大。

答案 D

4.旅游

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和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泊,交相辉映。届时会增添近百个新的湖泊、岛屿、峡谷、溶洞等景观。一些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景观将能更安全、更方便、更舒适地到达和观赏。

5.工程

世界工程量最大的水利工程;世界施工难度最大的水利工程;施工期流量最大的水利工程;世界泄洪能力最大的泄洪闸;世界级数最多、总水头最高的内河船闸;世界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升船机;世界水库移民最多、工作最为艰巨的移民建设工程……这些“之最”的称号的背后体现的是工程对经济技术的巨大促进作用。

二、三峡工程和三峡水库是否可以长期安全运行

三峡大坝的安全不仅关系到其功能的发挥,而且关系到大坝下游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三峡大坝安全的主要因素大致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大坝质量和存在的一些隐患、水库蓄水后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以及战争恐怖主义的威胁。

水库的蓄水会使库区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降低,而随着长江水系不断开发利用,库区水域的各种船舶数量将急剧增加,重大海损事故时有发生,各种船舶的污油和生活垃圾严重污染长江。除了船舶污染,已淹没的未处理好的原来开发过的含有有毒物质的各种矿井,城市原有的污染源等,来自大坝上游工业、居民生活、农业等产生的污水与垃圾,如果管理不到位、处理跟不上也会产生严重污染,使库区水质、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坡耕地垂直分布明显,耕地利用方式不合理,库区耕地环境质量较差,水土流失严重。三峡工程建成后由于三峡水库淹没面积大, 移民人口数量多, 大量的基础设施需复建, 土地紧缺和环境承载压力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水土流失将进一步加剧。产生的淤泥也会对大坝构成威胁。

三、大坝建设对生态和环境可能造成的破坏

1.大坝工程可能造成沿河流域可耕地的土质肥力持续下降。这一点在阿斯旺大坝工程上体现的非常明显,阿斯旺大坝建成前,尼罗河下游地区的农业得益十河水的季节性变化,每年雨季来临时泛滥的河水在耕地上覆盖了大量肥沃的泥沙,周期性地为土壤补充肥力和水分。可是在大坝建成后,虽然通过引水灌溉可以保证农作物不受干早威胁。但由于泥沙被阻于库区上游,下游灌区的土地得不到营养补允,所以土地肥力不断下降。

2.库区及水库下游的河水水质恶化,以河水为生活水源的居民的健康受到危害。大坝完工后水库的水质及物理性质与原来的河水相比明显变差了。库区水的大量蒸发是水质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原因是,土地肥力下降迫使农民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化肥的残留部分随灌溉水又回流河流,使河水的氮、磷含量增加,导致河水富营养化,下游河水中植物性浮游生物的平均密度增加。

3.河流下游的河床遭受严重侵蚀,河流出海口处海岸线内退。大坝建成后,河流下游河水的含沙量骤减,河水中泥沙量减少,导致了河流下游河床受到侵蚀。河水下游泥沙含量减少,再加上海水对河口沉积的泥沙的侵蚀,导致河口三角洲不断萎缩。

例3 下图为我国北方某河流入海口1989年和2009年的卫星影像。该河口区河流主流曾于1996年人工改道。读图回答(1)~(2)题。

(1)比较两幅影像,可判读和分析出( )

A.河流主流流向由东北改向东南

B.河流故道南部海岸继续淤积增长

C.河水含沙量明显增加

D.三角洲形态变化主要与河流改道有关

(2)该河口海岸带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是( )

A.建设大型海港,发展远洋运输

B.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C.开辟海水浴场,发展滨海旅游

D.开垦成为耕地,发展粮食生产

解析 图示河流由东南向东北改道,河流改道后来水、来沙减少,沉积作用减弱,海水侵蚀加剧,海岸带萎缩,加之北方地区的水土流失的治理,河流含沙量明显减少,由于河流改道南岸侵蚀加剧,北岸沉积增强,使三角洲形态发生改变。河口三角洲附近泥沙沉积作用强,河流水量小,不适宜建设大型港口、开辟海水浴场、发展滨海旅游。

答案 (1)D (2)B

四、综合评估大坝的利弊

综合评估大坝的利弊并非易事。首先,大坝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很难用资金这个单一标准来综合衡量和测算;其次,目前人类还只是在观测大坝的近期后果,而对大坝的远期影响还很难预测判断,因为有些影响在大坝建成后的几十年内可能还不明显或尚未显露;另外,如何准确可靠地观测生态和环境的变化还是一个难题,例如河水含沙量、水库鱼产量、水量蒸发率等数据可以比较准确地采集,但是还有很多数据的观测分析还有待探讨研究;还有究竟以哪些数据信息来对超大型水利设施的效果进行科学公正在评估,如何权衡判断利与弊,到底利多大、弊多深,利能否抵消弊,这些问题尚需深入探讨。

三峡大坝究竟会对库区乃至整个长江流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难以预测也难以保证预测结果,因此当初决策时生态学专家没有签字。目前最应该做的工作是建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综合性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如果一个大坝已经建成,人类该如何面对它带来的种种正面、负面的影响呢?目前,世界各国民众主要有两种相反的看法。一部分环境保护人士主张停用水库大坝及发电设施。他们认为,大坝所带来的各种效益与其产生的负面作用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应该对大坝加以改造,既然大坝已经建成了,应该逐步治理相关的种种问题。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人类应该重视大坝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积极采取措施、设法减缓这些负面影响,“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但是也要看到,大坝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有些是持久性的、难以治理的。所以,当我们在考虑大坝的直接经济收益时,万万不可无视大坝的负面影响。

2009年3月3日,麦罗维大坝发电仪式在麦罗维举行。麦罗维大坝是继埃及阿斯旺大坝后在尼罗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二座大型水坝,该大坝对苏丹国民经济具有重大意义,被誉为苏丹的“三峡工程”。据此回答1~4题。

1.该大坝的主要功能是( )

A.防洪 B.发电 C.灌溉 D.航运

2.该大坝建成后,对当地环境的影响不包括( )

A.库区周围降水增加

B.库区昼夜温差减小

C.减少尼罗河下游泥沙沉积

D.使下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

3.该工程由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和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承建,在建设过程中,我国工人遇到的最大自然障碍是( )

A.常年暴雨 B.常年高温

C.多飓风 D.基础设施差

4.该大坝所在区域面临的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壤盐碱化 B.水土流失

C.荒漠化 D.石漠化

【参考答案】

1~4. BDBC

作者:王民

港口水土流失建设工程论文 篇2:

国内外生态恢复实践及启示

摘 要: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发,导致环境污染、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能源危机、生物多样性降低、淡水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等等,使许多类型的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给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生态恢复实践走在世界前列的是欧洲、北美、新西兰。

关键词:生态恢复;生态系统;启示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发,导致环境污染、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能源危机、生物多样性降低、淡水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等等,使许多类型的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给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如何合理整治、恢复、保护生态环境,今后如何正确开发自然资源,无疑成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国外生态恢复实践

生态恢复实践走在世界前列的是欧洲、北美、新西兰。对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其退化的表现是不一样的。由于生态恢复是针对不同的退化生态系统而进行的,所以生态恢复类型繁多,主要的类型有森林生态恢复、水域生态、湿地生态恢复、草地生态恢复、海洋与海岸带生态恢复、废弃地生态恢复等。

(一)澳大利亚矿山生态重建采用综合模式

澳大利亚是采用综合模式,是世界上先进而且成功地处理扰动土地的国家,复垦特点:一是采用综合模式,实现土地、环境和生态的综合恢复;二是多专业联合投入,包括地质、矿冶、测量、物理、化学、环境、生态、农艺、经济学、医学、社会学等;三是利用高科技指导和支持,通过卫星遥感提供复垦设计的基础参数并选择各场地位置,利用计算机完成复垦场地地形地貌的最优化选择,实现最少工程量的优化选择,以及进行最适宜的投入产出分析,运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设计新的速生、丰产植物。

(二)德国矿区北莱茵州露天煤矿

莱茵褐煤有限公司下设林业部,专门负责矿区的林业生态恢复工作。管辖6个林区,每个林区设有林业公司负责林业事务工作。将剥离的沙砾土推平后进行植树造林。莱茵褐煤矿区的林业生态恢复,从20年代开始已有60多年的经验。其恢复过程大致经过3个阶段:第一阶段(1920-1950年)实验阶段:在这阶段主要是对各种树木在采矿废弃地进行适应性研究,系统的绿化,选出了以赤杨和白杨作为先锋树种,增强土壤的肥力;第二阶段(1951-1958年)综合种植阶段:在这阶段主要是增加树种的多样性和树种的混交;第三阶段(1958年以后)分阶段种植阶段:根据不同的采矿废弃地分类种植恢复,由于组织机构健全,严格执法,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德国的生态恢复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到 1996 年,全国煤矿采矿破坏土地15.34 万hm2,已经完成的生态恢复的面积有8.23万hm2,恢复率达53.5%。

(三)密西西比---俄亥俄-密苏里流域湿地恢复

密西西比(Mississippi)-俄亥俄(Ohio)-密苏里(Missouri)(MOM)流域位于美国的中西部,由于大面积水土流失,使得墨西哥湾水体缺氧。

主要的生态恢复方法,Mitsch等在一份联邦报告中提出减少农业氮流失的三种方法:一是通过减少使用氮肥,通过管理方法来减少氮的流失;二是设置截留设施防止氮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三是在密西西比河上建立截流系统,防止洪水造成的大量氮流失。

(四)加拿大汤多伦多米-汤普森公园的恢复

多伦多(Toronto)是加拿大最大的城市,人口约为400万人。20世纪以来,作为几大河流的交汇点,多伦多成为历史上五大湖运输的最重要的港口。

恢复目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保护重要物种;保护环境重要区域;增加水生和陆生生境;增加公共娱乐机会。

主要的恢复技术: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汤米-汤普森公司栖息地建设工程要点:一是通过构建生境的多样性,为鱼类和野生动物创造不同功能的栖息地,通过提供多样的湖岸、构架生境、生长植物的湖岸线和季节性淹没的湖岸线等为鱼类和野生生物提供繁殖场所;促进湿地植物和水生植物的生长以提供多样的生境;为特定物种建立鱼类和野生生物生境结构,为其各个生命阶段建立关键生境;二是种植形式多样的乡土湿地植物,促进各演替阶段植物群落对的发展。通过播种、扦插、土壤种子库、移植等手段,恢复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从而促进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营造特色的植物群落,例如灌木丛、草甸、咸水和淡水群落等。

(五)美国切斯披克湾(Chesapeake Bay)湿地公园

切斯彼克湾是美国130个河口中最大的河口,具有难以置信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重要的生境和生物链。集水区的面积达16,576,000公顷,包括特拉华(Delaware)等美国六个州的部分区域。切斯彼克湾有3600多种植物、鱼类和动物,每年生产2.3亿公斤的海产品,有29种水鸟,是大西洋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的驿站。切斯彼克湾整个集水区有1500万入口,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膨响较大。切斯彼克湾集水区中有61个美国国家公园处(Nationat park Service)下辖的国家公园,改善公园的管理,进行生态恢复与保护。生态恢复的内容涉及水质、栖息地等方面。

二、国内生态恢复实践

由于人类对地球自然资源的加速利用包括水土开发、森林采伐、开矿等,地球原始自然生态系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甚至消失,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恢复日益引起全球的高度关注。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和丧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其中尤以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丧失最为严重,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土地荒漠化、沙尘暴、洪水灾害、水资源短缺等,已严重威胁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福利。为此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工程措施,如植樹造林、自然保护区建设、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工程、流域治理、水土保持工程等等。

(一)天津市七里海湿地保护与生态恢复

古海岸湿地保护区的生物资源主要集中在七里海湿地。七里海湿地距渤海湾岸线约15公里,核心区面积约53平方公里。同时七里海湿地还是我国乃至国际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2007年1月11日,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里海湿地保护与生态恢复工项目正式立项,其总投资为15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600万元,地方配套900万元。该项目具体分为四个分项:一是“保护区基本建设”分项:在1500m2 的办公区域内划出128m2,建设综合展示教育厅,配置展示板、展示柜、沙盘,购置组合音响、投影仪和贝壳实物展品;制作保护区宣传片一部;制作宣传牌6座;二是“保护管理设施建设”分项:新建241m2管理及后勤用房,制作并埋设1345块界碑和140块警示牌;三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分项:征用宁河县七里海湿地附近125.5亩集体所有土地,建设生态恢复试验园,包括室外工程,包括土方工程、泵房工程、潜水泵及泵房电气自控系统购置、室外道路、室外给排水管道、室外电缆、土栈道、广场铺装和围墙,种植陆生树木、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四是“科研监测和巡护等设备”分项:购置巡查车辆、摄像机、数码相机、望远镜、笔记本电脑、GPS手持机、录音笔、记忆卡,该项目已于2008年12月圆满完成,通过该项目保护区的各项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二)湖北黄石矿山公园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是国家首批矿山公园,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地处铁、铜等多种金属的成矿带,矿源丰富,素有“江南聚宝盆”之称。从铜绿山的开矿炼铜,到大冶铁矿的开采炼铁,黄石矿冶历史悠久,留下矿业遗迹百余处。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是全国首批、湖北省首座国家矿山公园,占地23.2km2,分设大冶铁矿主园区和铜绿山古矿遗址区。湖北黄石矿山公园设计理念是: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在景观规划中秉承生态化设计的理念,充分考虑到场地自然特征,在功能区域划分中规划地质环境展示区、采矿工业博览区、环境恢复改造区。以生态恢复景观设计为手段,恢复矿山公园的生态环境,再现怡人的自然生态景观,创造良好的游览环境。以深厚、悠久的矿山文化为内涵,保护景区内的历史文化遗迹,包括挖掘矿山后遗址等历史遗产,提供多角度观景点,力求将独特的矿业文化风貌展现给游人。以景观塑造为设计重点,矿山公园设计中突出景观要素,如充分利用矿坑遗址打造恢宏的矿冶景观。景区设置、景点命名、建筑形式、雕塑小品都力图体现矿山生态恢复主题。

(三)京津风沙治理

我国京津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饱受风沙天气侵害。沙尘暴发生的频率、范围及强度均为近50年来之罕见。为进一步遏制土地沙化扩产趋势,2000年国家启动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试点示范工程。内蒙古自治区是重点治理地区之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规划范围45.8万平方公里。主要措施是:采取对现有植被的保护与封山(沙)育林、人工造林、飞播造林、退耕还林、草地治理等生物措施和小流域综合治理、舍饲禁牧、生态移民等工程措施,完成退耕还林263万公顷、营林造林500万公顷、草地治理1060万公顷,修建水利配套设施11.4万处,小流域综合治理2.3万平方公里,生态移民18万人。使森林覆盖率显著增加,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风沙天气和沙尘天气明显减少,使京津及周边地区生态有明显的改观,从总体上遏制土地沙化的扩展趋势。

(四)“三北”防护林建设

我国三北地区系指华北北部、东北西部和西北大部,总面积达40690万公顷,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2.4%。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全区平均森林覆盖率仅为5%。1978年,我国政府决定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它东起黑龙江省宾县,西至新疆乌兹别里山口,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横跨13个省的551个县,总体规划用73年时间(1978-2050年),分3个阶段8期工程实施;第一阶段分3期工程,用23年造林2177.4万公顷,占总任务的62%,建成一批区域性防护林体系;第二阶段分2期工程,用20年时间造林801.7万公顷,占总任务的23%,体系基本成形;第三阶段分3期工程,用30年时间造林523.3万公顷,占总任务的15%,主要是打几个攻坚战和巩固完善提高。到2050年,使三北地区森林面积增加到605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林木蓄积量提高43亿立方米,生态经济效益累计可达1.3万多亿元。

三、我国生态恢复现状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列入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是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一次创新和飞跃。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日益完善,生态修复成效显著,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一)环境保护投入也跨越式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十二五”期末,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到8806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28%。2017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9539亿元,比2001年增长7.2倍,年均增长14.0%。

(二)林业生態建设效果显著。

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9-2013年)结果,全国森林面积2.1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1.6%,森林蓄积151.4亿立方米。与第一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73-1976年)相比,森林面积增加0.9亿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8.9个百分点,森林蓄积增加64.8亿立方米。

(三)自然生态保护不断加强

2017年,全国自然保护区达2750个,比2000年增加152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4717万公顷,比2000年增长49.9%。湿地保护体系逐步形成,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持续加大以及荒漠化沙化趋势逐年好转。

(四)污染物减排效果不断显现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比2017年下降3.1%、2.7%、6.7%和4.9%,均完成2017年排放总量降低目标。全国空气质量逐年提高。城市颗粒物浓度逐步下降,重点区域细颗粒物浓度显著下降,温室气体排放大幅降低以及酸雨区面积明显减少。水污染防治稳步推进,地表水水质、河流水质、近岸海域水质均不断改善。

四、国内外生态恢复的启示

生态恢复是依靠自然力量为主、人为参与为辅,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由于其投资小、收效大,事半功倍,受到各国政府重视,也是保障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内外生态恢复的实践给我们的主要启示如下。

(一)加强生态恢复相关学科的综合研究

生态恢复具有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与管理为一体的特点,超出了单一学科、纯学术研究的范畴,生态恢复是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综合研究,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能源技术等综合应用的系统工程,因此,应综合多学科优势共同研究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恢复。

(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根据各地区的发展规划,运用景观生态设计原理和恢复生态学原理,结合具体情况,并尽可能的变废为宝,在生态恢复的基础上发展多种产业,以求获得更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注重技术方法的运用和推广

因地制宜,进行科学分析,选用适宜的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因地制宜,合理组合。科学按照植物品种选择和配比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生态恢复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的进行技术经验的积累,不能只追求眼前的效果,更应注重后期效果,尤其是与周边环境和谐的目标群落能否如期实现,并且效果持久。

(四)加强立法,建立健全管理体制

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政府部门组织决策,制定相应的工作程序、管理规则和法律保障体系等,相关部门在履行各自环保职能的同时要服从指导,相互协调和监督,使资源开发利用有序进行。

(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动生态恢复进程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动生态恢复进程,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推动生态恢复进程实施进程,无论是论证、规划和设计阶段,还是开发阶段都可引进市场机制,并制定经济政策,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落实“谁投资、谁得益”,给予投资人享有开发成果所有权或经营权,从法律政策上给予明确界定,否则,投资人的利益很难得到保护,就会缺乏投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朱丽.关于生态恢复与生态修复的几点思考[J].阴山学刊,2007(1)

[2]施大華,张强.生态恢复的理论与方法研究[J].科学教育研究, 2007(3)

[3]杨京平,卢剑波.生态恢复工程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

[4]师尚礼.生态恢复理论与技术研究现状及浅评[J].草业科学,2004,21(5)

[5]赵晓英.对中国生态恢复的几点思考[J]1资源生态环境网络研究动态,1999,10(4):32-351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作者:杨锦琦

港口水土流失建设工程论文 篇3:

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的生态影响及对策探析

摘 要:在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生态保护,本文主要从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论述了施工对周边生态的影响情况,并分析了如何避免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对生态造成不良影响,提出了一些比较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港口航道工程;施工;生态影响;对策

一、前言

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对生态造成的不良影响,因此,为了更好的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必须要提出更加科学的施工对策,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二、港口施工的生态影响

1、对潮间带与近岸水域生态环境及渔业资源的影响

1)对浮游动、植物的影响。局部水域悬浮物浓度增大,會影响水体透明度,进而阻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对浮游植物生长起到抑制作用,且悬沙中析出的污染物也可能对浮游植物生长产生影响。同时,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等)的丰度也可能随之受到影响,靠光线强弱而进行垂直迁移的某些浮游动物的生活规律被打破,间接影响蚤状幼体和大眼幼体的摄食率,最终影响其发育和变态。但这并不至于会对整个近岸水域的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的物种组成、总生物量和群落结构产生显著影响;同时,上述影响是暂时、局部、可逆的,区域生物资源会随着施工结束而逐渐恢复。

2)对渔业资源的影响。挖泥和倾倒施工过程中,悬浮泥沙将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高浓度扩散场。悬浮物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分为致死效应、亚致死效应及行为影响,主要表现为直接杀死生物个体;降低其生长率及对疾病的抵抗力;干扰其产卵,降低卵孵化率和仔、幼体生长率与成活率;改变洄游习性;降低饵料生物丰度;降低捕食效率等。一般说来,成体在浑浊水域一般会迅速逃离施工区域,但卵及仔、幼体则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对陆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工程建设前,陆域征地范围内涉及的现状土地利用类型为住宅用地、农业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绿化用地、水域和其他土地等。陆域清基过程中需要清除耕植土、建、构筑物(含建筑垃圾)、废弃泥浆、基坑弃土、鱼塘淤泥、河浜淤泥、沟口淤泥、树根等,从而原有的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环境将被彻底改变。另外,施工料场、施工营地等占地将控制在工程征地范围内,但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占用部分现有绿化等用地,由于运输车辆的碾压、建筑材料散落后的不及时清理,可能会导致施工期结束后,植物在短期内无法正常生长。因此,施工料场、施工营地、施工便道等的设置应合理选址;同时应当注意对原有表层耕植土的收集、对绿化的保护和对弃土(淤泥、建筑垃圾等)的处置问题。

工程区域所涉及的国家保护动物种类稀少,且由于生境的特点、周边多已被开发利用为港区用地,并不是迁徙鸟类最适宜的栖息地。但工程东北侧18km外有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迁徙鸟类可能经过此地;且水域污染会通过食物链而影响到路经此处的鸟类,噪声、捕猎等因素也将影响该区域鸟类的栖息,必须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此外,陆域施工过程中场地运输和装卸等会产生扬尘,施工机械、车辆也会产生废气和噪声,从而将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施工过程中若发生随意堆弃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的现象,也会对景观造成破坏。

三、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的保护

现阶段,在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注意生态护坡,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因此在港口与航道施工过程中,对生态护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为了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减少水质污染,需要改善生态护坡的方法,这也是未来防洪工程建设的要求。

生态护坡,主要是指“单独用活的植物或植物与土木工程相结合,有效降低坡面的侵蚀和不稳当性”,其主要方法是利用植被来控制坡面侵蚀,对坡面进行保护。目前,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一般将其定义为“边坡绿化”。生态护坡是以良好的自然景观和生存环境为前提,在确保护坡安全性、强度和耐久性的同时,兼顾生物效应和工程的环境效应,以达到生物和土体的相互涵养的目的,为工程施工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

港口和航道的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对生态环境的整体性造成破坏,即破坏了地域分布的连续性、物种的多样性、生物组成的不协调性等;②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即大规模地建设港口和航道对一些原本已经濒临灭绝的物种造成了更大的伤害,加快了它们消失的速度;③引起水土流失、沙漠化和自然灾害等问题。

要降低建设港口和航道工程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首先必须建立起一套良好的管理方案和建设方案。在建设方案中,应该充分考虑建设过程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并制订多个备用方案。在港口与航道建设工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发展。

四、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过程中降低生态影响的对策

在施工过程中,水域疏浚挖泥、打桩等行为,陆域施工场地等的设置,以及取砂抛泥等活动,均可能会给区域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必须积极采取相应的生态影响缓解措施,努力将生态影响减至最小,具体建议如下。

1、妥善安排施工时间

尽可能避开渔汛、产卵期与高峰洄游时期,以及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在长江河口出现的高峰时期;建议将疏浚与水工建筑作业时间安排在9—12 月进行。若发现施工水体内有珍稀濒危水生生物活动,应立即避让,并上报当地渔政主管部门和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发现受伤或死亡的野生保护动物,也应立即上报以便及时救治和妥善处理。

2、合理选址施工场地

将施工场地、施工营地等选址于工程征地范围内的荒地或劣质土地,远离住宅区与河道等环境敏感目标。施工便道尽量利用现有道路。

3、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抓好施工组织和现场管理,做到文明施工;加强人员的环保教育,提高其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增强对施工船只与施工机械的检查,以减少油污水的跑冒滴漏。对溢油事故应有防范措施,并建立事故报警、应急处理程序。

4、注重绿化保护与建设

妥善保护和移植施工中涉及的树木;通过綠化来对被永久性占用土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损失进行补偿,从而也使对植被和土地结构的影响范围得到控制。

5、落实好水土保持工作

委托具备资质的专业疏浚公司进行疏浚,并在获得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将疏浚所产生的弃土按规定倒入指定的、具备许可证的水域,不得随意弃置。做好综合排水设计;挖方立即运走或回填使用。临时堆放场采取挡护设施。较大土石方工程施工尽量避开雨季;备有土工布覆盖。尽快落实好植被恢复措施。建立防治水土流失的预案。

6、积极实施生态补偿与修复

建设单位应划拨经费用于生态补偿与修复。例如,于工程附近水域投放适量当地物种以弥补损失,建议将生态修复人工放流计划与当地渔业部门密切结合,统一实施;或对有关长江口生态系统修复或其他环境保护科研项目给予适当的经济资助。

7、持续开展跟踪监测

建立水环境和生态系统保护管理制度和监测体系,定期对工程周边区域进行生态监测(包括潮间带生物、前沿水域水生生物及渔业资源、鸟类资源、水质等),这同时也是对放流的效果进行跟踪监测。若发现水域或陆域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明显降低,或出现渔业、鸟类资源明显减少的现象,应及时对污染进行治理,并采取有针对性的生态恢复和补偿措施,保护生态系统健康。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势必会对生态造成影响,所以,为了能够提升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的环保效果,一定要对生态影响进行分析,确保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更加的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李海东,林杰,张金池等.生态护坡技术在河道边坡水土保持中的应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2(1):119-123.

[2]秦亚丽.浅谈现代城市河道生态护坡的设计[J].陕西水利,2013(4):133-134.

[3]颜志芳.河道生态护坡设计浅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1).

[4]罗楠.生态护坡在河道治污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水土保持,2015(6):32-33.

作者:孙保仓

上一篇: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研究论文下一篇:人才培养模式化学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