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中站轨道交通论文

2022-04-18

[摘要]铁路高职院校實训基地建设面临诸多困难,以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综合实训基地建设为例,介绍了基于校企合作的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的构建策略和建设内容,为同类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参考。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校中站轨道交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校中站轨道交通论文 篇1:

基于校企“双主体”契合度优化的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

【摘 要】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论述优化校企“双主体”间的契合度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提出明确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设立专业合作指导委员会、创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保障等措施,促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  双主体  校企合作  契合度优化  专业建设

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我国提出重点打造智能制造、轨道交通装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推进区域经济建设发展。为此,《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提出各大院校要对接轨道交通和先进制造等产业链,主动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积极推进轨道交通等国家产业发展急需的示范专业建设。在此背景下,各职业院校纷纷开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培养并输送运营管理人才的同时,期望能通过该专业扩大自身影响力以占据城轨教育市场。但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具有理论知识强、实操要求高、对口就业窄等特点,很多职业院校新进城轨教育领域,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专业建设缺乏经验,包括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师资培训、实习实训等方面。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轨道交通企业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成为各院校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校企“双主体”问题分析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我国教育新体制下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节点。校企合作办学近年来广泛应用于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中,包括“订单班”培养模式、“校中站”建设(即学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到企业跟岗实习等。但目前从全国范围看,绝大多数院校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还在探索阶段,更多的是停留在委托培养的浅层次上,企业并未真正参与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在人才培養方案、课程体系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深入程度不够,导致校企合作的办学成效并不理想,存在学生动手能力不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高,以及毕业后到岗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要求的时间较长等问题,距离校园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究其根本,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和企业作为具体的参与方,未能明晰双方在人才培养机制中的主体特性,即拥有差别迥异的价值观体系和异质性的利益重点、资源基础,未能真正的学会“换位思考”,具体表现在:大多数职业院校虽然有多年的办学经验,但在人才培养模式制定过程中并未明晰企业的利益,即企业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未能做到以企业需要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定位标准;企业在与学校合作的过程中,一方面未考虑开设有该专业的学校素质(即专业师资、教学条件等),另一方面主要通过“订单班”模式委托学校培养学生,只停留在给学校提供校外实训基地和入职培训的层次。虽然部分学校考虑到专业实操要求这一特点,在校内建立了实训基地,但无客流,无法形成接近真实的现场实战环境。

二、校企“双主体”契合度优化的内涵

“双主体”是指两个主体共生共存,相依相随,校企“双主体”合作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意即学校与企业两个主体必须成为人才培养机制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存在,但不能没有侧重,需要明确以谁为导向,否则会陷入使合作流于表面的局面。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校企“双主体”合作中应该以企业为主导,让企业也拥有专业建设和课程取舍的主导权,参与到学校相关专业的建设中。

校企“双主体”契合度优化是基于校企合作模式提出的理念,其目标是强化校企合作深度,共同培养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双主体”契合度优化应突破一般校企合作中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局限,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深度由“搓合→结合→融合→整合”四个阶段呈金字塔状层层递进,最终做到两个主体相互渗透,渗入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深度结构图如图1所示。

(一)搓合阶段。搓合阶段是校企合作深度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校和企业处于“你就是你,我就是我”的传统局面,学校只考虑如何快速抢占市场,未能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封闭办学。在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师资培训、实习实训等方面缺乏经验,更多的是能为企业提供身高、颜值等硬性要求的人员,对于理论和技能标准要求不够严格,校企合作流于表面,可持续性差。

(二)结合阶段。结合阶段中,学校开始打破“你就是你,我就是我”的传统局面,在其他学校竞争局势和企业实际需求双重影响下,学校作为主动方,改变封闭办学,通过教师到企业实地调研、邀请企业到学校开展研讨座谈会等方式,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培养符合企业对理论和技能标准要求的人才。这是目前大多数校企合作能达到的深度。

(三)融合阶段。融合阶段是学校在和企业合作过程中将人才培养、科研转化、社会服务等关键节点有效链接,依托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项目,从“你就是你,我就是我”转化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同时,在培养为企业所需的人才过程中,要求不仅符合企业对理论和技能标准要求,还应兼具一定管理水平。

(四)整合阶段。整合是在融合的基础上,实现更大、更深的交集,学校开始考虑校企双方哪些资源可互相转化、互相支撑。在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将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作为前提,以师资共建为核心内容,以课程共设、教学共管、基地共建为依托,共同培养具有综合运用分析、创新、实践性思维的高阶能力、高水平人才。

三、“双主体”契合度优化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机制构建

(一)明确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作为国家产业发展的急需专业,人才需求方向要紧跟轨道交通企业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这就要求学校要深入到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方向,明确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在此基础上,学校的教学方向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

(二)设立专业合作指导委员会。明确人才培养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学校应和企业达成深度合作,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依托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的校内实训基地项目和以企业发展的难点为基点的企业科研项目,与企业建立专业合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包括企业的工程师、技术人员、一线生产岗位工作人员以及学校的專任教师,通过设立的组织机构,界定校企双方的权利、义务及其相应职责范围。企业定期派人员到学校进行生产实践教学指导,安排适当的教学任务,补充学生课外实践知识,学校定期派专任教师到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服务指导等,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一体化,使学校和企业达到深层度的合作。

设立项目负责人为专业带头人负责机制,项目负责人可以是专业负责人,也可以是企业领导,主要依据项目的性质决定。专业带头人主导并带领项目组共同研订组织管理、科研立项、联合攻关、资源共享等关键机制。

(三)创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基于校企共赢利益链,学校建立融合人才培养标准、岗位职业标准、综合素质标准的创新型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制定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按照企业的岗位结构,结合学生专业基础课程成绩和兴趣,对学生进行分专业方向的培养,待进入企业实习后,通过是否达到上岗作业标准等综合检验结果,再适时地做出调整。

(四)加强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保障。作为产教融合的两个主体,学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应加强动力机制保障,力求能使校企两个主体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共同进步与发展,达到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共赢。因此,政府要搭建合适的平台,出台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发挥行政主管部门在校企合作的引导作用,在校企两个主体之间牵桥搭线,鼓励学校走进企业,企业走进学校。同时,设立专项资金和相应的管理机构,管理机构对合作的校企双方各项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为校企长远且深度的合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基于“双主体”契合度优化的校企合作中,在明确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中企业和学校皆具有主体特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其专业实践独特性,明确在人才培养模式制定、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等的专业建设和组织实施过程中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主导。校企双方利用优势互补,将企业资源和学校资源经过整合,相互支撑,相互转化,达到深度合作,方可增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建设实力。

【参考文献】

[1]徐虎.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分析[J].甘肃科技,2016(1)

[2]安群,刘影.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全新生态体系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8(3)

[3]谢淑润,夏栋.城市轨道交通客运工作“校中站”建设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9)

[4]李意芬,曾行.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科技展望,2017(15)

[5]黄尧.高职院校“双主体”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机制探讨[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基金项目】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重点项目“基于企业需求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评价”(JZY2017A03)

【作者简介】王夏秋(1992— ),女,广西玉林人,硕士,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专任教师,研究方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责编 王 一)

作者:王夏秋

校中站轨道交通论文 篇2:

基于校企合作的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摘           要]  铁路高职院校實训基地建设面临诸多困难,以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综合实训基地建设为例,介绍了基于校企合作的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的构建策略和建设内容,为同类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参考。

[关    键   词]  铁路高职;实训基地;校企合作

一、引言

校企合作进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与手段。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辽宁轨道交通运输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在辽宁省政府和沈阳铁路局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对原有实训基地的改扩建,形成了综合性、共享性、示范性的全省轨道交通运输类应用型人才培训基地,实现了集学生实习实训、行业职工培训、毕业生技能训练与转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科技研发、技能鉴定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的构建策略

(一)“政府扶持、企业参与、学院主体”的共建策略

发挥政府、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由辽宁省财政厅投资1200万元,学校投资600万元,并提供土地5000 m2,沈阳铁路局提供部分设备和技术支持,在校内建成了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极大地提高了实践教学条件。

(二)“服务多元化”的共享策略

学院除了与铁路局和大型地方铁路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长期开展职工培训外,还面向社会开展各类服务,如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技能训练与转型等。这不仅提高了基地的共享程度,而且增强了实训基地的“造血”功能,有效解决了设备维护和更新问题。

三、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的工程建设

综合实训基平面为一越行站,三股道,7组道岔。包括线路维修实训场、高速铁路施工展示区、机车检修实训场、养路设备一体化实训室、桥梁维护实训场,可实现涵盖工务、电务、供电、机务、车辆等多个工种的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详见下表。

四、基于校企合作的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建设的优势

1.整合政、校、企三方的资源和优势,有效化解了目前铁路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所面临的诸多难题,极大地改善了实训条件,育人成效凸显。

2.随着综合实训基地功能的完善和内涵的发展,形成“六位一体”的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政、校、企三方合作不断加强,逐步构建起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有力推动了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

3.面向社会开展多元化服务,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增强其“造血”功能,保障了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祝华.工作情景导向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探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高等职业教育),2007,16(6):27-29.

[2]薛亮.区域共享型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6,24(6):81-82.

[3]周庞荣.校路共建铁路高职特有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3(34):30-31.

作者:张聚贤

校中站轨道交通论文 篇3: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及定位分析

摘要:江苏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猛,人才需求量巨大。通过对江苏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情况的分析,明确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岗位及要求,同时针对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发展提出了具体明确的应对措施,以促进该专业良性发展。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需求;企校合作

一、城市轨道交通概述

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城市人口的增多,交通拥堵现象已成为城市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城市轨道交通具有速度快、运量大、准点、环保等显著的特点,作为一种与地面交通分离的独立系统,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国家对轨道交通建设的不断重视与投入,促进了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与完善。相关数据显示,至2020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累计营业里程将达到7395公里,以每公里5亿元造价计算,年均投入近3000亿元,由此可见,在今后的几年中,我国轨道交通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在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中,城市轨道交通是指采用专用轨道导向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包括地铁系统、轻轨系统、单轨系统、有轨电车、磁浮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随着区域经济和城市群的发展,人们又把连接这些地区的城际铁路和铁路客运专线称为轨道交通。

二、江苏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

1.国家相关政策推动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得到快速发展。《国务院关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国发[2012]64号)指出:要高度重视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营安全,强化风险评估与防控,完善轨道交通工程验收和试运营审核及第三方安全评估制度,有条件的特大城市、大城市要有序推进轨道交通系统建设。

随着江苏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和同城化发展,2013年10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文批准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2012-2020)部分项目提前实施方案。这意味着南京—仪征线延伸至扬州市(宁仪扬城际)、南京—句容线(宁句城际)和南京—禄口机场(宁高一期,在建)—高淳线(宁高二期)3条城际线路,进入开工建设的快车道。城际轨道交通相连,可以缩短交通时间,有利于分解城市人口的压力;有利于增加“同城效应”,拉近人与人、城市与城市的空间距离;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城市资源、产业的优化配置。

2.江苏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势头迅猛

江苏省内南京、苏州等城市已拥有地铁。2012年4月,随着地铁1号线开通,苏州成为我国第一个开通轨道交通的地级城市。目前,苏州市已拥有两条运营线路,总运营里程达52.3千米,另有4号线等多条线路在建。无锡地铁1、2号线在建,预计2014年建成通车,运营里程达56.2千米,到2018年,将形成4条运营线路,总里程将达到112.6公里。同时,徐州地铁1号线在建,线路长23.1千米,预计2017年底建成通车;常州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线路长34.0千米,预计2019年正式运行。2013年10月16日,我国首条跨省地铁线开通试运行,从此,昆山市民搭乘地铁到上海市区成为现实。

南京地铁发展更加迅猛,已运营的线路有:1号线及南延线、2号线,运营线路长87千米,目前在建线路有地铁3号线、4号线一期、10号线、宁高城际一期、宁天城际一期,这些线路在2015年前建成通车,届时南京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将突破300千米。

3.轨道交通一体化建设的逐步完善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大力发展,其便利、快捷、省时的特征,使得地面常规交通的客流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从这一点来看,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轨道交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又带动了常规公交的发展。

所谓一体化,就是把地上商业、住宅、公共建筑、道路、公交站点或交通枢纽与地下轨道交通的设计统一起来,让市民便利地出行。从市民的角度出发,既方便了换乘,又方便了人们逛街购物,还给市民提供了舒适温馨的乘车环境。城市建设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一体化换乘设施,不同交通方式之间可以有机互补,形成立体、高效、多方式的公共交通换乘系统。

以南京为例,目前在部分大学城、各大商业中心、旅游点等建有地铁站,并在地铁站周围设置了公交站台,这样的规划使得市民换乘更加方便快捷,随着2014年公交换乘优惠方案的实施,必将真正做到惠民、利民。

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及岗位分析

1.城市轨道交通人才需求量大

依据国际城市轨道交通职业人才配备标准,每建设一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至少需要60名运营管理人员;每开通一条地铁线路,约需要各类专门人才1000余人。至2015年,南京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将超过300千米,也就是说至2015年,南京地铁至少需要18000名运营管理人才。至2030年,南京市地铁线路将达17条,总里程将达617公里,再加之江苏省苏州、无锡、徐州、常州等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与规划,对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加。从江苏全省来看,开设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中高职学校屈指可数,由此看来,在江苏未来的轨道交通市场上,人才紧缺情况将非常严重,无论是人才竞争还是院校竞争都不可避免。

2.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人才需求分类

目前,应届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与轨道交通的发展及企业的要求还存在着明显差距,如以某市地铁公司客运部岗位招聘为例,值班站长、行车值班员等运营管理岗位均要求2年以上具有相关工作经验,招聘人数为若干,且长期有效,这可以直接说明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人才需求量大,而且非常紧缺,这就要求轨道交通学校注重在运输、组织、管理、调度等方面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为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输送高技能、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以促进轨道交通行业的蓬勃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类岗位主要有车站客运服务人员、列车驾驶员、调度员、行车值班员等,具体内容见表1。

四、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应对措施

随着轨道交通建设的进一步加快,要使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得到一定的缓解,需要社会、行业企业与学校的共同合作,具体讲有以下几方面的应对措施。

1.行业企业要高度重视企校合作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企业需要大量人才,而不是需要一般性的人才,依赖普通的招聘渠道和方式是不能满足要求的。因此,这些企业必须放下架子,高度重视企校合作,充分认识到只有通过企校合作才是解决其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甚至是唯一途径。

轨道交通企业与高校合作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共建实训室,这样既可以降低成本,又可以将此实训室作为员工培训的基地;二是订单班,可以通过两种形式进行,一种是在招生的时候就以某地铁公司的订单班进行招生,另外,在某些高校可以面向大二学生进行招聘,然后再进行一年的订单班培养,这样可以大幅度解决企业的用工需求;三是合作共建培训基地,将员工培训放在合作院校里进行,这样既可以有培训与学习的氛围,又可以提升企业与高校的形象。

2.高职院校应注重企业需求,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实用性

城市轨道交通是技术密集性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专门的理论知识和智能化的操作技能,也就是说运营管理岗位都是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操作岗位。这些岗位工作人员的操作技能水平、责任心等对列车运营安全、客运安全都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切实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素质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一是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以切合地铁企业需求为出发点,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二是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如吃苦耐劳、团队精神、自律精神、应变能力等;三是加强实训室的建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四是加强校企合作,学校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与实践的平台,通过与当地地铁、高铁等企业进行相关合作,聘请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到校实验室讲解授课,相互交流。同时,学校可以定期提供相关培训与实地考察的机会,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实践工作能力。

3.重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是近些年新兴的行业,不仅企业人才需求缺口巨大,高校中既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又有专业理论的教师也比较缺乏。因此,加强该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已迫在眉睫。一方面可以安排教师去企业顶岗任职,学习实践经验,增强实践能力,或聘请企业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到校讲课,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另一方面应争取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这样既可以更有条件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也可以解决高职学校轨道交通专业相关实训项目建设资金缺口的问题。

4.适时开发城市轨道交通的相关专业

在建设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可以适时开设城市轨道交通其它相关专业,如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城市轨道交通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等专业,使学校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覆盖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人才需求的各方面,这样既可以全面满足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人才需求,又可以充分提升学校的形象,进而形成品牌效应,产生社会效益。

总之,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实际情况来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只有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才能符合轨道交通企业的岗位需求。当然,这也与政府、社会、轨道交通企业、学校的共同努力密切相关,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

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范(GB/

T30012-201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

[2] 马军强,孟永辉.适应轨道交通行业特点建设专业实训

基地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30).

[3] 慕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岗位能力与课程设置

的分析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1).

[4] 张晓玲.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与培养

改革[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0,(12).

作者:张洪满

上一篇:PC梁轨道交通论文下一篇:增值税转型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