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中国经济论文

2022-04-19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历程,初步得出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同向关系。然后从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个方面详细探讨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正面影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理性看待中国经济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理性看待中国经济论文 篇1:

理性看待中国经济复苏“短板”

中国经济已从全球衰退中强力反弹。官方数据显示,中国今年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9%。那些对中国宏观经济数据的准确性持怀疑态度的人,可以核对一下实物数据:6月份,中国发电量同比增长5.2%,扭转了之前连续8个月负增长的局面。目前几乎可以肯定,中国今年的GDP增幅将超过8%。

但一些问题正隐隐浮现。中国纾困方案导致的投资增长,有可能令本已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加剧,而资金的注入已经在催生资产泡沫。

中国采取刺激性措施的动机十分简单。中国没有遭受西方那种金融危机,但却受到了其次级债效应的明显影响,导致出口骤减。2007年,中国出口增幅为25.7%,出口对GDP之比高达36%。而去年11月份,出口同比下降2.2%,且此后一路下滑。今年5月,出口同比骤降26.4%。出口下降对GDP增长幅度的拖累作用可能达到了3个百分点。如果计入间接影响,对中国2008年经济增长率的拖累甚至可能超过了5个百分点。

中国政府的反应非常迅速。2008年11月,政府出台了4万亿元人民币(合58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在2009年和2010年两年落实。刺激药方的“剂量”很足,为2008年GDP的14%。

中国有能力负担如此规模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过去10年来,中国的预算赤字很低,2007年还出现了预算盈余。因此,即使推出了刺激方案,中国的债务可能也仅占GDP的20%左右。政府有足够的回旋余地。

不过,这就带来了第一个问题。刺激方案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基础设施投资。长期以来,固定资产投资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这部分投资的增速一直高于GDP增速。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具有在短期内创造需求、在长期内创造供给的双重功效,在一般情况下,投资率的上升短期内将迅速创造出过度需求,随后,经济将从过热阶段转向产能过剩。相应地,通胀压力也会为通缩压力所取代。

2003年年底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抑制经济过热。由于过热主要是由固定资产投资的迅速增长引起的,产能过剩也随之不断增加。但由于外部需求强劲,产能过剩局面并未立即显现。不幸的是,政府未能有效控制住投资过热。譬如,政府2004年曾试图遏制钢铁行业的投资热,当时中国的钢铁产能为4亿吨。而到了2007年,钢铁产能已突破6亿吨。只是当出口暴跌之后,产能过剩的严重程度才以一种令人瞩目的方式显露了出来。

要想维持可观的经济增长率,同时避免大面积失业情况的出现,中国政府只剩下了一个选择:用国内需求来取代急剧萎靡的外部需求。从短期来看,刺激国内消费的难度很大;投资需求成了唯一的选择。经济刺激方案的后果是:2009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同比上升36%,而中国的投资率可能已突破了GDP的50%。

政府十分清楚,中国经济一直饱受产能过剩之苦。这正是刺激方案中政府投资之所以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而非兴建新工厂的原因。不过,一个以投资为中心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仍面临着一些问题。由于仓促上马及执行中监督力度不够,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浪费现象比比皆是,而这股基础设施建设热潮的预期收益也不容乐观。

应动用更多的资源,构筑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使家庭消费能够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府支出也应有益于私人投资,并有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但许多地方政府却在压挤这些企业,以弥补税收不断下降的影响。

面对外部需求突然减少导致的产能明显过剩,中国政府正想方设法稳定出口增长。退税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出口激励政策。但不幸的是,更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由于美国对其经济失衡进行调整——特别是消费减少——出口市场萎缩的状况难以改变。

在对外贸易方面,中国的结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是全球经济危机导致的被动调整,而非主动调整。中国不妨加大消除内外价格扭曲的力度,以减轻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尽管中国的危机管理成功地实现了经济复苏,但在结构性调整方面的成就仍喜忧参半。

现在来谈一下第二个问题。2009年上半年,银行新增贷款7.3万亿元人民币,超出全年的官方目标。信贷增速高得惊人,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情况亦是如此,相对于GDP的增速创下了历史新高。其结果是,金融市场流动性泛滥。

诚然,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及国内经济放缓,中国应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中国并未遭遇流动性不足和信贷危机,其货币乘数一直也基本稳定。中国不必像美国那样动用直升机漫天撒钱。

流动性过剩已导致资产泡沫再度抬头。目前阶段,由于产能过剩,通胀暂时还未构成威胁。不过,鉴于广义货币供应量为GDP的160%以上,当遭受内部或外部冲击时,形势随时会发生变化,且变化速度可能会很快。全球政策制定者都在关注美联储的下一步举措。中国货币当局或许也需要思考其退出战略。

要想实现可持续的复苏,中国必须在危机管理和结构性改革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如果中国无法解决其结构性问题——包括对出口的依赖、高投资率和收入差距悬殊——将不太可能保持持续的增长。无论是进行结构性调整,还是制度性改革,本轮危机都为中国提供了良机。果断采取必要措施,符合中国和整个世界的利益。(摘自:《经济参考报》2009年10月14日 编辑:张小玲)

点评: “短板理论”指出,决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套用到经济学领域,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经济发展中的成就当然值得肯定,但是我们不应只看到这些,还应该看到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正是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和“后腿”。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方案,这一方面保证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也使得原已存在的问题(如产能过剩、资产泡沫)进一步加重。在日渐复苏的形势下,及时发现并重视解决其中的问题,经济复苏才能够持续下去。

作者:余永定

理性看待中国经济论文 篇2:

理性看待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摘 要:本文首先简要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历程,初步得出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同向关系。然后从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个方面详细探讨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正面影响。文章最后通过对外商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本质特征以及中国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真实现状和真正源泉的深入分析,指出了外商直接投资可能给中国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从而全面和辩证地看待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中国经济增长;正面和负面影响

文献标识码:A

作者:李未无

理性看待中国经济论文 篇3:

管窥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境外媒体高度关注央视招标

主持人:欢迎各位专家与企业家参加今天的在线直播,11月20日,世界上最著名的财经报纸——《华尔街日报》头版报道央视2005广告招标,作为焦点人物,央视广经中心副主任兼广告部主任郭振玺、统一润滑油总经理李嘉的照片被一同刊出。英国《卫报》、俄罗斯的国际文传电讯社、马来西亚《The star》、新加坡《南华早报》等境外媒体也纷纷对央视招标进行报道。这是央视招标十一年来获得境外媒体关注最多的一年。究竟是什么原因吸引了众多境外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他们关注的焦点是哪些方面?这股报道热潮反映了哪些深层次的现象?大家又是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和央视未来的发展?这些都是值得业界深入思考与探讨的问题。为此,我们特地邀请了业界学者、企业家和境外媒体代表,共同探讨这个话题。

境外媒体缘何高度关注央视招标

主持人:郭主任,今年您接受了多家境外媒体的专访,与境外媒体有最直接的接触,能否请您先向我们介绍一下境外媒体报道央视招标的整体情况?

郭振玺:《华尔街日报》等境外媒体记者早在招标之前就驻扎到了北京梅地亚中心,并参加了11月17号中央电视台召开的客户答谢晚会,他们都非常兴奋地看到很多国内外知名企业高层的领导出席晚会。在晚会开始前,他们充分利用每一个机会夹了解中国的普通观众和企业高层对中央电视台以及中央台招标的认识。他们非常吃惊地发现,即使是参加演出的普通演员都对中央台的价值高度认可,对中央台的招标都有很深刻的认知。

11月18号一早,《华尔街日报》等境外记者来到新闻中心观看招标,并不停地询问有关招标的技术问题。在统一润滑油成功地取得了“钻石第一标后”,他们都对此企业表示出极大兴趣,并对统一的总经理李嘉进行了专访,他们采访的中心主要集中在企业对央视招标的看法、企业的投标策略、企业在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的投放情况,企业近几年的广告预算情况以及如何看待招标价格的上涨等。随后的其他中标企业的新闻发布会,他们也都表现出很大兴趣,并提出了很多问题。在进入招标现场后,他们都对招标的专业化程度、现场的热烈程度以及企业竞争的激烈程度留下了非常深刻印象。在11月19号的新闻发布会之后,《华尔街日报》等境外媒体记者又对我本人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专访。

境外记者们表示,吸引他们关注招标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是吸引他们来报道此事的最主要原因。《华尔街日报》记者Geoffrey. Fowler说,一个国家的广告发展情况是和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连的,他的很多同事都希望他来参加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招标,以便能对中国中国经济、媒体和广告业有更多、更好地了解。第二,中央电视台广告招标总额的不断增长,说明中央电视台对那些渴望与消费者沟通的企业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电视台,它的广告招标为境外媒体的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企业运行状况的途径;第三,随着中国媒体领域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国际传媒集团将目光投向中国,在中国成立合资企业开发这个潜力无穷的市场,任何一个想更深层次地融入中国经济的国际传媒企业,都不能忽视中央电视台这样一个中国的媒体巨无霸。这也是境外媒体借助央视招标来了解中央电视台的另一重要原因。

主持人:从您的介绍中,我们发现进行报道的都是财经类的知名媒体,关注的重点主要是招标与中国企业、中国经济的联系,能否请您为网友们详细解析一下境外媒体关注招标的主要原因?

郭振玺:他们关注招标,首先是因为他们关注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就从和客户直接接触的感受采谈谈体会。

首先,2004年是我与国际客户接触最多的一年。一方面数量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接触的层次越来越高。很多国际客户跟我们讲,他们要把总部从新加坡、香港移到大陆来,移到上海或北京。这样的接触给我强烈的震撼。他们对中国市场的关注,过去没有这么强烈,层次没有这么高。以我的实际感受来说,他们确实关心中国的市场。

第二,国际客户越来越看到中国市场不同于国外的特点,有几点造成了他们对中国市场更深的了解:一是本土企业的成功和快速发展,对他们造成了最大的刺激;二是中国市场的迅速扩大,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三是很多国际客户发展不快,吃亏了。这三点原因决定了他们越来越关注中国市场的独特特点。

第三,他们为什么这么关注中央电视台的招标和中国市场?是因为很多外资企业要用好中国人世各种保护措施到期的机会,在中国市场采取大动作。 2005年对国际客户来讲,是一个转折点,这也是他们关注中央电视台招标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这是中央电视台影响力不断提升的结果。过去润滑油高端的品牌都是国外的,BP、美孚等等。现在统一的品牌认知是第一位的了,发展确实非常快。

第五,在具体的广告经营方面,我们也越来越重视利用中央电视台品牌的影响力,来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传播效果。国际客户通过媒介策略的变化、通过中央电视台的招标取得了成功,也是引起国际传媒对中央电视台招标关注的原因。

总而言之,我认为2005年、2006年将是国际客户、国际传媒、国际社会对中国市场更加关注、更加关心的一年,也是对中央电视台招标时段更加关注的一年。

主持人: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了境外媒体的代表——“国际文传电讯社”驻京办事处的代表郑学东先生。我们请郑先生为我们现身说法,国际文传电讯社为何会如此关注央视招标?

郑学东:国际文传为何选择报道央视招标,除了我们关注中国的宏观经济市场以外,还特别关注几个行业,其中一个就是媒体。我们对媒体行业本身就非常关注,我们认为媒体是在中国有成长性的一个行业,而且在未来可能是开放的。

主持人: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央视招标是中国经济的风向标”。今年多家境外媒体比如国际文传电讯社、亚太广播联合会等等等,在对央视招标的报道中都援引了这个观点。剧教授,您对中国经济有很深的研究,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的?

剧锦文:姚景源先生这句话确实是一句名言,高度概括了央视招标对中国经济的作用。国外媒体《华尔街日报》、《法兰克福报》都引用了这句话。

首先说明,国外媒体认可了这句话。从央视招标可以看到中国企业的经济实力。每年招标有许多大企业在央视投入巨资,反应了中国企业实力在不断增强。

其次,我相信国外的观察家、企业家及国外消费者,通过关注招标看到了这样的信息:中国的产品和技术质量不断提高,中国企业在不断成长。

第三个方面,我想国外媒体关注央视招标,可能更多的考虑是要通过招标看到中国市场的整合情况。央视招标对产品的市场份额的整合方面,确实产生了非常大的作用,特别像酒、化妆品、石油等行业。国外也需要了解中国市场结构的变化。

主持人: 《华尔街日报》在头版报道央视招标,其中专访了统一润滑油的李嘉总经理,并且专门为李总画了一幅漫画肖像。其他几家境外媒体也对夺得“第一标”的统一的媒介传播策略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报道。这在“统一”的品牌传播历程中可以说是非常精彩的一笔。那么,姚总,您如何看待今年境外媒体对“统一”的高度关注呢?

姚旗;强势国际媒体在关注央视招标,我觉得这是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特别是明年中国进一步放开零售市场的大背景下的必然结果。

从企业角度讲,中国式的营销已经受到了来自全球品牌的重视,而央视媒体是中国品牌一个非常重要的营销平台。国外媒体关注中国企业的发展,就必须关注中央电视台,关注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招标。《华尔街日报》拿出版画把我们几年来通过央视平台产生的变化推向全世界,我想它也是在向全世界所有的读者介绍中国式营销。

与中国经济共成长,央视招标的品牌传播价值分析

主持人:从刚才各位嘉宾的讨忙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个观点,央视招标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广告活动,它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一个独特的经济串件和经济现象。因此她吸引了境外媒体的关注。今年砷招标总额突破了50亿元,达到了52.48亿元的历史新高。能够创造出如此之高的成绩,与招标所带来的巨大的品牌传播价值是密不可分的。关于这一点,境外媒体都认为,央视招标给中标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广告传播价值,而是一种综合的品牌传播价值。接下来,我们请各位嘉宾奉深入分析一下央视招标的品牌传播价值。张翔教授,您认为媒体的传播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您如何看待央视招标的传播力?

张翔:不同的媒体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力是不一样的。作为国家电视台,央视在整个国内市场的影响力和传播力都是无与伦比的。

从宏观角度来说,在现有中国特定市场经济条件下,央视传播力在中国市场上是最大的。这也是央视11年招标能持续保持超强号召力的原因。从微观角度来说,我们惊奇地发现,在央视投放的广告相当比重是企业形象广告,这是因为央视居于领导者的位置,对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企业的形象是靠媒介力量来推动的。央视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媒介品牌,企业进行宣传时,也希望通过央视的品牌来影响自身的品牌。

主持人:陈天成先生,您对企业的广告媒介投放和品牌传播策略非常有研究,选择央视招标段进行传播对于一个品牌而言具有哪些传播价值?

陈天成:我们可以先从量化指标上分析。首先,中央电视台因其覆盖面广、收视率高,干人成本最低,最低的干人成本仅仅一元左右,这样的性价比在电视媒体中是绝无仅有的,对于广告主意味着中央电视台的投资回报率也就最高;其次,中央电视台的收视率一直非常稳定,稳定的收视率对于广告主来说,意味着投资回报会更有把握。因此一个企业要打造品牌,只在地方媒体长期投放广告会有一定的危机,中央电视台打造品牌的能力更强;再次,中央电视台的覆盖面在不断增长。例如过去中央台五套覆盖率为58%,去年已经达到 65%,现在可能更高。从覆盖面可以看到,中央台渗透观众的情况越来越好。包括星传媒体在内,现在许多国际公司都建立了自己非常实用的媒体排期优化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无论是中央电视台还是地方台,谁的效果好就投谁,在这种优化排期中央视因为它的良好节目资源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除了这些量化的因素以外,中央电视台还有更多的优势被国际企业所发现和看重,此外我们还看到中央电视台的服务越来越专业,越来越细化了。在日益专业化和人性化的同时,中央电视台还具备了营销人应有的风范,保持了可沟通、可商讨、可变通并鼓励创新的高姿态。在与广告主、广告公司的沟通过程中更多地是期望获得同赢的局面,在合作中也确实保证了媒体、广告主、广告公司三方同赢的实现。中央电视台还具有行业领导者的风范,在电视媒体出现广告收入普遍下滑时,是中央电视台第一个挺身而出,加强交流与互动,组织地区推广活动,组织行业推广活动,现在很多媒体都开始套用“央视模式”来推广自己的资源。在泛滥电视媒体的价格战中,央视执行严格的广告代理制,价格公开透明,坚守稳定的价格体系,为电视媒体行业的健康经营树立了标杆形象。

主持人:在《华尔街日报》对统一的采访中,李嘉总经理曾经提到,统一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好时段,不仅有它的商业价值,还有新闻价值,会影响到每个人。请姚总谈谈参加招标给统一带来了哪些方面的价值?

姚旗:对手企业来说,央视广告解决的是定位的问题。央视对企业的定位能力,在中国只此一家,别无他店,在全世界也是如此。在国外没有哪个电视台具有对于一个国家数亿消费者产生这种定位心理暗示的能力。

在央视投放广告的企业,会让消费者觉得很强势、有实力,如果持续在央视投放广告,就会让消费者觉得这个企业的成长力非常强,也甚至会影响到各级销售渠道,建立起整个渠道的信心,中国市场目前还是渠道决定终端的市场。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就能理解中国式营销的特征,就能够理解境外媒体关注央视招标的本质。

主持人:“央视广告招标”已经是第十一届了,十一年来,央视招标见证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同时央视招标自身也经历了一个发展成熟的过程。接下来请在座的嘉宾从各自的角度来为我们分析一下央视招标十一年来与中国企业、中国经济共成长的历程。剧教授,您曾经提出,央视招标的发展标志着消费结构、企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理性化。那么伴随着央视招标的发展,中国企业、中国市场的成长过程经历了哪些变化?

剧锦文:第一个变化,企业从以前只注重生产,到现在开始向注重经营转变;第二个变化,从只重视单个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向重视企业产品市场份额转变;第三个变化,从只注重产品质量到注重品牌转变;第四个变化,从只注重利用企业的内部资源向充分利用外部资源转化;第五个变化,在企业文化方面也有变化,以前企业不愿意张显,比较封闭。现在通过广告尤其是央视招标段广告的促进,企业文化正在发生悄悄的变化,更多的企业变得更加开放与积极,敢于彰显自身的优势;第六个方面,央视招标对企业的战略方面也产生了影响。以前企业更多注重经营策略方面,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考虑的可能不是特别多,央视招标使得企业开始更多考虑战略层面的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市场、中国企业和央视广告未来的发展

主持人:多家境外媒体在对央视招标的报道中都提列中国广告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华尔街日报》提出,广告圈内的很多人士预言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广告市场。国际文传电讯社等其他境外媒体也对中国广告市场以及整个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十分关注。2005年的新年马上就要到了,让我们一起来展望一下未来。请在座的各位嘉宾从各自的角度谈谈对中国企业、中国经济和央视广告未来发展的看法。

郭振玺:关于明年以及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个人预计,由于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一个快速持续发展的势头,再加上北京奥运的来临,中国的广告业将会按照每年20%左右的增长来发展。其中2007年将会比2006年增长30%左右,2008年将会比2007年增长50%。刚才主持人说,中国将会成为全球广告业的第二大市场,我觉得这正好与中国经济发展相匹配。我对这点充满信心,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我要借这个机会祝愿所有的网友还有中央电视台所有的合作伙伴,在2005年以及未来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有非常好的收获!

剧锦文:2005年以及后续的中长期,中国经济保持8%、9%的增长速度是毫无疑问的。现在地方政府的经济增长信心特别足,再加上民营经济的崛起,中国经济的增长态势会越来越好。我相信民营企业会成为参加央视招标的主要组成部分。

姚旗:交口果说对明年经济预测的话,不仅是增长速度,最重要的是经济增长的质量会提高。国际化的进程使得我们整个经济增长的质量会提高,这种质量使得营销战略、品牌建设等等对于媒体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我也坚信明年我们通过和央视的进一步的深化合作,扩大在央视的投放,能够有利于我们的成长。我们也希望这种合作能够持续下去,使得我们的品牌在消费者心里有更高更稳健的定位。

陈天成:2005、2006年大门打开的话,中国的广告市场会增长很快。很多新的行业,银行、航空公司、会计师事务所部会进来,竞争就更激烈了。中国许多行业的通路都已经打通了,加上有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平台,会让许多大家没有关注的产品类别一夜成名,对整个经济跟广告的发展会有大的推动力和影响力。

上一篇:留守儿童现状调研论文下一篇:铁路财务会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