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2023-02-09

第一篇: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命脉,重视经济发展也是理所当然。在国家的高度是如此,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也应该对经济形势有所了解!经济形势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众所周知,现在全世界正处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今年以来经济形势让很多人都看不懂。年初,主流意见是宣传金融危机的严重甚至恐怖。百年未遇的大危机,什么时候见底不知道,至少有三年准备,等等。

但现实是怎样呢!半年过去了,中国宣布经济企稳回升,美国宣布最糟的时期已经过去了!世界上几乎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就这样拨云见日?百年未遇的金融危机就这样被化解了吗?但事实上确有如下观点解释。一,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情况。我们都知道这次危机远远比上世纪的危机影响的范围和深度更大。因为现在全球化程度远远高于当年。但惨烈程度比以前好多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主要矛盾是产能的难于开发。而不是生产力的严重破坏。所以这次没有看到流离失所的情况,只是日子过得紧一些而已!二,应对手段更加有效。经历过上世纪的金融危机的考验,各国政府都对这方面重视了!应对的手段也更加成熟了。近年来,各种各样的峰会,财长会议等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这样的会议促进了各国的信息交流,更好的应对了各种突发事件。三,形势依然严峻。克服危机的主要手段还是政府投入,投资拉动,这可以使迅速恶化的形势得到遏制。我们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一揽子经济复苏的资金的注入,使市场活跃起来。拉动了内需,经济也就上来了!但靠政府还是不够的,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还有民间投资这半架马车。这还没有普遍加大的迹象,长期靠政府加大投入时无法支撑的。经济情况下,各国都普遍实行减税政策同时出口明显上升。人们的消费欲望还不够强。所以极其有可能的趋势是全球或者单个国家经济下滑触底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这也是很糟糕的局面。四,美国的储备倾向的增强,金融危机前,美国民间基本上是负债消费,有很强的市场消费需求。目前,美国的储备倾向明显上升,这样市场将缩减。这会给很多国家出口继续带来困难。中国是对美国的出口大国,短期内会很难恢复。从这个意义上讲,过去如干年中国依靠出口支撑实现高速发展的局面已经结束,必须很好的开发国内市场。当然,也许美国的储备倾向鱿鱼应对金融危机引起。但回复到负债消费情况也是不太可能的。五,中国政策会不会改变,调整。中国各家银行发行贷款总额7.36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8.6%。这是近年没有的新高。另外一个敏感的问题指的关注,会不会出现通货膨胀。专家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还不明显,大约年底前后CPI会出现正增长。国内的情况基本是稳定的。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一能源为中心的价格改革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以提高居民收入为基础的分配体制改革,以加快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以发展服务业卫中心的区域发展以缩小区域差别,以人民币国际化为中心的金融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总之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我们应采取积极地态度。各国体系之间应更广阔地展开交流。正如温家宝总理指出的,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全面提高人民素质是转变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们得贯彻落实!

第二篇:形势论文-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经历了最为困难的2009年和极其复杂的2010年,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巩固企稳回升的阶段,逐渐回归到正常增长的运行轨道上。从国际情况看,世界经济目前在缓慢、艰难地复苏,甚至还可能出现反复,中国经济已经和世界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都会对中国经济的运行带来很大影响。总体判断,2011年,虽然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但我们的总体经济环境在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

一、我国经济的运行情况

一、200

9、2010年的中国经济

全球经济运行进入了“后危机”时期,我国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进一步稳固和加强,国民经济运行总体态势良好,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2009年,任务非常明确—应对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2008年底中央出台两年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方案,率先走出危机阴影,经济增长逐步恢复到正常轨道,并对世界经济复苏起到重要作用。

2010年的困难程度不如2009年,但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是最复杂的一年。上半年是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担心世界经济出现二次探底,接着就是房地产价格非常不正常的快速上涨,再就是夏末秋初开始的通货膨胀,物价明显上涨,最后是美国第二次

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我们已经意识到是复杂的一年,但没有预料到会如此复杂。现在回头看,这些问题我们还是很好地应对过来了,在希腊债务危机中,中国积极做出努力,维持欧元区的经济稳定,虽然世界经济仍处于缓慢复苏的脆弱状态,但二次探底没有出现。在房地产的问题上,我们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基本达到了当初设定的目标,遏制了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

2010年是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一年,也是为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奠定基础的关键一年。在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持续推动作用下,我国经济稳步回升,正在恢复到平稳、较快增长的轨道上。2010年经济的快速增长,有上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原因,但在较大程度上得益于持续性政策刺激的结果。

2011年是执行“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一年,也是确保“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的重要一年。做好经济工作,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二、做好经济工作的有利条件

1.我国经济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 2.“十一五”为“十二五”奠定了良好基础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继续提高,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也随之调整。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内需驱动增长的模式得到进一步强化,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扩大投资是刺激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投资的适度增长是保持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增长的重要基础。

2008年以来的扩张性政策使得我国投资依赖的增长特征更加显著。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部门民间资金选择了“蛰伏观望”,扩大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主导,民间投资份额有所降低;2010年,经济形势转好,很多民间投资重回实体经济领域,活跃度增强。

4、出口将保持增长

2011年世界经济将继续缓慢回升,出口将保持一定增长,外需有可能实现对经济增长的正拉动。 5.十六大以来积累了宝贵经验

积累了在复杂经济环境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宝贵经验。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增强了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加深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的认识。这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三、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目前,国内外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来自国内外和自然界的挑战更加严峻。从国际看,世界经济虽然有望继续恢复增长,但不

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恢复的过程必将缓慢、动荡而曲折。 国际方面,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还在蔓延;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债务负担沉重,流动性泛滥,美国再次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虽然可能有助于缓解美国本身的问题,但必然会给世界经济带来通货膨胀等负面影响;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在复苏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通货膨胀问题。

从国内看,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形势,在经济快速增长变动中,经济结构升级的约束增多,社会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前进中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管理亟待加强和改善。传统增长模式面临新挑战。现在我国经济规模已位居全球前列,但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也明显加大,传统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主要表现在,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四、

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经济运行中的“两难”问题增多,给宏观调控设置了障碍

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既有结构性的,也有体制性的,使得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此外,世界经济正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比如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世界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等,既对我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挑战。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努力培育发展新

优势,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总体判断,2011年,虽然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但我们的总体经济环境在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只要牢牢把握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取向,有效实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宏观调控政策,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第三篇: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首先看全球经济形势及其对我们的影响。这几个月影响最大的就是欧债问题,它实质上是政治危机,一方面欧洲本身具有解决危机的财政资源,另一方面随着欧洲政治基本面的转好,再加上中国对默克尔帮助稳定欧元的呼吁作出积极回应,今后几个月欧债危机有望得到缓解。至于当前的世界经济复苏,虽然一波三折,但毕竟还是在复苏之中。今年1月美国非农就业数据大幅超预期,失业率下降至8.3%,消费者信心指数显著提高,表明其经济已有实质性复苏。由此可以大致判断,今年世界经济至少不会比2011年更糟糕,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也将趋于稳定,我国出口可实现10%乃至更高的增长。

再来看国内经济面临的困难和影响。虽然经济增速连续7个季度放缓,但去年我国经济仍不乏可圈可点之处,而且经济增速适度放缓在相当程度上是主动调控的结果。从我市经济运行来看,虽然没有实现GDP增长目标,但在一片“二次探底”声中,13%的增速完全可以称之为逆势而上,一份较为漂亮的经济运行成绩单,说明江门经济抵御外部风险、消化不利因素的自主增长能力正在逐步增强。最近媒体上关于招工难的消息很多,用工需求增大又从另一侧面反映,较多企业还有保持甚至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实际需求。所有这些都意味着,目前的经济并不像有人预期的那么困难,更远没达到2008年需要通过猛发钞票向市场“放水”来刺激经济复苏的程度。

如果实际情况真是这样,那为何人们的感觉却如此悲观?一方面困难确实存在,有的地区和行业困难还相当大,如我市支柱行业摩托车的产量去年下降了9.1%;另一方面,从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的角度看,把困难和问题估计得充分一点也是必须的。但问题在于,近年来人们对经济增速的变动越来越敏感,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并不正常。从我国经济的自主增长能力客观分析,现阶段潜在经济增长率在8%—10%之间。在目前外需不稳、内需放缓,物价上涨压力和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并存的情况下,8%—9%的增长已经是一个较快的速度,要求更高不切实际。同样,以江门10%—13%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来衡量,形势较好时有可能实现13%以上的快速增长,形势较差时10%左右的增速也应该令人满意。

因此,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既不能忽视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也不宜过分悲观。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更须准确把握宏观经济的大趋势及调控政策的影响,找准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和着力点,从而坚定信心、妥善应对。

第四篇: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

如何看待我国的经济形势 我国经济的运行情况

我国宏观经济总体走势良好

一、200

9、2010年的中国经济

全球经济运行进入了“后危机”时期,我国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进一步稳固和加强,国民经济运行总体态势良好,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2009年,任务非常明确—应对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2008年底中央出台两年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方案,率先走出危机阴影,经济增长逐步恢复到正常轨道,并对世界经济复苏起到重要作用。

2010年的困难程度不如2009年,但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是最复杂的一年。

现在回头看,这些问题还是很好地应对过来:在希腊主权债务危机中,中国积极作出努力,维持了欧元区的经济稳定,虽然世界经济仍处于缓慢复苏的脆弱状态,但是二次探底没有出现。在房地产问题上,遏制了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

2010年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一年,为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奠定基础的关键一年。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经济稳步回升,正在恢复到平稳、较快增长的轨道上。

可以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力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战胜来自国内外和自然界的严峻挑战,努力化挑战为机遇,取得重大发展成就:经济较快增长,农业基础得到增强,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善民生成效显著,不仅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而且基本上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二、做好经济工作的有利条件

1.我国经济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

2.“十一五”为“十二五”奠定了良好基础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继续提高,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也随之调整。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内需驱动增长的模式得到进一步强化,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扩大投资是刺激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投资的适度增长是保持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增长的重要基础。

2008年以来的扩张性政策使得我国投资依赖的增长特征更加显著。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部门民间资金选择了“蛰伏观望”,扩大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主导,民间投资份额有所降低;2010年,经济形势转好,很多民间投资重回实体经济领域,活跃度增强。

投资结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内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民间投资渐趋活跃。

4、出口将保持增长

2011年世界经济将继续缓慢回升,出口将保持一定增长,外需有可能实现对经济增长的正拉动。

5.十六大以来积累了宝贵经验

积累了在复杂经济环境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宝贵经验。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增强了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加深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的认识。这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三、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国际方面: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

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还在蔓延,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债务负担沉重,流动性泛滥,再次推出量化宽松政策,虽然可能有助于缓解美国本身问题,但必然给世界经济带来通货膨胀等负面影响;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在复苏中,也不同程度存

在通货膨胀问题。

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经济运行中的“两难”问题增多,给宏观调控设置了障碍

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既有结构性的,也有体制性的,使得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本章小结

2011年,虽然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但我们的总体经济环境在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只要牢牢把握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取向,有效实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宏观调控政策,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如不出现重大特殊事件,估计2011年GDP增长速度将保持在10%左右。

如何开好局起好步

一、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 财政政策: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

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 政府支出,增加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 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

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 政府支出有两种形式:其一是政府购买,指的是政府在 物品和劳务上的花费——购买坦克、修建道路、支付法官

的薪水等等,其次是政府转移支付,例如,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方面的支出,以提高某些群体(如老人或失业者)的收入。

 税收是财政政策的另一种形式,它通过两种途径影响整体经济。首先,税收影响人们的收入。此外,税收还能影

响物品和生产要素,因而也能影响激励机制和行为方式。

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在出现需求不足,投资、出口和经济增长乏力,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剧等特殊情况下,在政

策环境允许的限度内,所采取的一种阶段性或暂时性的适度扩张政策。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原因

1. 首先,虽然我国经济已逐步步入正常增长轨道,但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仍未消除,还需要对经济保持一定的刺激力度。

2.

3. 其次,很多已经开工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要后续的资金支持,也需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第

三、财政政策主要是解决结构性失衡问题。只有继续实施,才能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

配,促进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途径

1.

2.

3.

4.

5.

   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优化投资结构 完善税收政策 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 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 目标: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 途径:直接或间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设置银行最低准备金(最低储备金)。 积极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

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 消极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

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消极的货币政策较合适。

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很多金融机构、公司要破产,挽救它们就要提供额外的货币,让它们有喘息之机。中国和

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实行的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 当前,受输入性通胀压力、流动性过剩等因素影响,我国面临较大的物价上涨压力,而且我国经济正在逐步转向

正常的增长轨道。因此,实施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一种中性的政策,既不过度的宽松,也不是过度紧缩。一方面可以使货币供给与宏观经济增长相匹配,避免物价上涨;另一方面可以保持适当的货币供给,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中国经济转向正常的增长轨道,货币政策随之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

宏观调控方面: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1、中央分析研究明年经济工作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101204 早新闻

2、央行官员: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回归稳健 101105 财经早班车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突出强调“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其内涵在于:

二、稳定物价,管理好通胀预期

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现较明显的物价上涨压力,月度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一度超过5%。

采取综合措施抑制物价上涨

三、大力发展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强农惠农思想认识只能增强不能削弱,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严守耕地保护红线(18亿亩);

“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加强农村基础实施建设;

 农业脆弱,导致物价上涨压力很大 几次通胀都与农产品有关,说明我们的农业还是薄弱的,基础还需要大力加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 供给方面要继续高度重视农业,下大力气去发展农业; 需求方面要通过有效的经济手段和法律措施,配合一些必要的行政办法,控制投机性行为,维持市场秩序,保持

市场供求关系的稳定。预计2011年CPI总水平将会保持在4%左右,不会发生恶性通货膨胀。

四、处理好保增长、调结构、控通胀的关系

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根本。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调整经济结构的前提和基础,是抑制通货膨胀的关键措施,是解决就业等民生问题的先决条件。只有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才能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

经济结构调整是“十二五”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也是2011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其最终目的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促进经济更好地发展,实现科学发展。不应将调结构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立起来:调结构、转方式是为了更好的增长,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增长。

稳定价格总水平不仅影响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影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而且影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五、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改革,加强顶层设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顶层设计,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改革是经济稳定增长的根本动力,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动力。

“十一五”时期,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

我们要在“十一五”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革,继续为经济的稳定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动力、提供保证,要稳步推进经济、社会、政治体制改革,注意从全局角度综合来看。

2011年,我们要对国有经济继续改革,对财政、税收、金融这些方面体制进行改革,还有资源型产品的税收,环境税,这些改革怎样使它们有一个更高的框架来做统一指导、发挥更大的效果,加强顶层设计非常必要。

六、改善民生,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

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在改善民生上,要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出了强烈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信号。 学有所教:加强重点领域建设,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完善高中和职业教育,扩大涉农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全面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本章小结

2011年是承前启后的一年。“承前”,继续应对金融危机,一些不利因素还要进一步克服;“启后”,今后经济发展不仅要考量增速,还要调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之路。

几个热点问题分析

一、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

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最稳定、可持续的动力。

过去消费增长也是较高的,但大大落后于投资和出口的增长速度,而且从长期看,消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以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有待提高。

因此,国家将长期持续刺激消费的政策,特别是对那些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就业、提高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体收入的政策要加大力度,使消费加速、消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能稳步提高,消费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能保持在50%左右。

投资是拉动经济的突击力量。

投资是促进经济走出低谷的强大助推器,比如2009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2%以上。

经济衰退时政府增加投资,经济过热时削减投资,投资似乎成为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灵丹妙药。实际上,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形容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比较贴切。投资既能帮助经济快速走出低谷,又容易使经济走向过热。

沉重代价:一些行业的生产能力过程,重复建设,盲目铺摊子,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投资效益大幅度下降,潜在的财政、金融风险积累等。

因此,必须深化预算制度和投资制度改革,努力解决政府、国有企业和大学等企事业单位的软预算约束和投资失败无人承担责任的严重弊端,使政府投资保持在一个合理规模,更多地鼓励民间投资,使投资总规模和投资率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上,避免大起大落。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仅取决于出口的数量,还取决于进口的数量,直接受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波动幅度较大。

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甚至打起来货币战,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以增加数量为主的粗放式的出口方式将遭遇更多的阻力和困难。

出口企业必须下决心改变对外贸易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争取出口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能稳定在10%左右。

二、建设保障性住房与抑制房价

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经验不足,同时没有足够重视为中低收入居民提供保障性住房的工作,使所有的住房需求压力都集中到了房地产市场上,增加了当前抑制房地产市场价格过快上涨的难度。

 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含公租房、廉租房和棚户区改造】 抑制投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缓解群众在住房方面遇到的困难,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

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强住房保障和房地产调控,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各项房地产调控政策,运用各种手段保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坚决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资需求,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涉及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措施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24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其中一半是约束性指标,与人民生活、科技教育和资源环境类有关,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责。

十二五规划约束性指标大增,一半关乎民生。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年均增长3.3%,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不低

于7%……

我们国家人口多,土地少,“住有所居”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住房,有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农民工都可以先采取租房的办法来解决住房的问题。但租价要合理,条件要完备,居住要方便。

三、收入分配改革

“蛋糕”越做越大。

“蛋糕”分配变得越来越关键,这不仅是作大“蛋糕”的根本目的,也是继续作大“蛋糕”的必要条件。

人群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劳动者报酬比重持续下降,资本所得明显上升;

收入分配不规范,寻租投机现象比较突出;

建立不同阶层、不同人群需要不同的收入增长机制。

◆农民:加速城镇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

◆工薪阶层:建立工资谈判机制(政府要支

持处于弱势地位的劳方)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尚不完善,是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计划。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这体现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从“国富”到“民富”的重要转变。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础上,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要以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和促进和谐为根本出发点,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为直接目标;努力提高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进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发展壮大,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四、如何看待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重要的安国之策。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事关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

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信号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改善,劳动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1、到2010年末,全国城乡就业人员7.9亿,城镇就业3.2亿,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为39:27:34;

2、“十一五”时期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000万人;

3、非国有经济就业比重由74.6%增加到78%,成为新增就业的主渠道;

4、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近4500万人;

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要充分认识就业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1、“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和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我国就业问题带来新的挑战和变数;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就业提出了挑战;

3、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会产生新的结构性失业:

4、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

二、三产业的转移要求调整产业就业结构,加强

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5、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及产业升级、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明确信号,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保障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总体来看,2011年,宏观经济总体稳定,在国家“就业优先”的战略指导下,在政府促进就业的多项有效措施的推动下,就业形势将会改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就业压力,需要努力克服。

第五篇:如何看待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传统经济仍处于增速放缓之中,新经济增长动力仅是初步显现,产业和区域分化加重,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部分企业经营依然困难,经济运行效益尚未改善,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今年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国内经济增速下行的复杂形势,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的政策,4月份以来经济运行积极因素增多,出现了企稳回升的势头。但经济回稳的基础并不牢固,仍需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主基调,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适时适度调整。

一、经济缓中趋稳、稳中有进 今年以来,国家在继续实施区间调控的基础上,把短期稳增长政策和中长期改革和结构调整政策结合起来,注重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平衡,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有进。 一是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实现了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0%,

一、二季度分别增长7.0%,从4月份开始,工业出现回升态势。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71.8%,调查失业率也在5.1%附近。二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17436万人,同比增加18万人。

二是需求出现积极变化。

5、6月份,出现了投资、消费、出口同时转好的局面。固定资产投资

5、6月份连续回升,二季度房地产销售量明显增加,并带动房地产投资企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中趋升,出口降幅收窄,其中6月份增速由负转正。

三是结构继续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5%,比上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5.8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0.0%,比上年同期提高5.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83,比上年同期缩小0.0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9%,节能降耗继续取得新进展。

四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新增长动力正在形成。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仍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将近5个百分点。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铁路机车等增长速度超过50%。网上零售额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在过去两年连续高增长的基础之上,今年上半年增长速度将近40%。

五是部分物价温和回升,通货紧缩压力有所减小。随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扩张和有效性提高,今年第二季度,部分物价开始温和回升,综合反映物价总水平的GDP平减指数从一季度的-1.1%回升至二季度的0.1%。按照住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计算的商品房价格一季度下跌0.1%,二季度上涨9.8%。批发和零售贸易、金融业、房地产等服务业价格上涨也带动了服务业价格的总体稳定上涨。

二、宏观调控政策取得成效

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稳增长的宏观调控作用,是今年上半年经济缓中趋稳、稳中有进的关键。向改革要动力,向市场要活力。一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取消、下放了部分行政审批事项,商事制度不断完善。二是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5家民营银行获批营业。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进展,市场决定资金价格的机制初步形成。三是价格改革迈出重大步伐,政府定价目录大幅度减少。同时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降低社会保险缴费费率,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这些改革举措,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有利于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利于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 发挥稳增长政策的作用。一是针对需求不足问题,不断推出重大投资工程和消费工程包,取消房地产限购、限贷政策,降低住房首付比例和住房交易环节税,完善出口退税和贸易便利化。二是针对货币政策传导不畅和实体融资成本过高,自去年11月以来,四次降息、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并利用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利率下降;同时,政策组合使股市恢复了融资功能,上市企业资产负债表得到改善,货币通过资本市场向实体部门传导的渠道有所畅通,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高。三是针对地方政府负债率高和财政政策有效性下降的问题,开展了存量债务置换,出台融资平台在建项目的续贷政策,积极推进政府企业合作模式(PPP)。对地方政府怠政、懒政进行问责,加强督导检查和简政放权,财政支出进度明显加快,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增强。

改革举措和宏观调控政策的组合实施,使宏观调控政策发挥作用的市场环境和企业、个人的微观行为发生改变,资本市场活跃,部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改善,创新活力增强,社会信心提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需求的拉动作用明显提高,初步遏制了经济持续下行的趋势。

三、我国仍具备保持7%左右中高速的条件

我国经济发展仍有巨大潜力、巨大余地和巨大韧性,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保持中高速增长。经过30年多年的发展,我国物质技术基础日益增强,产业体系完整,国民储蓄率即便逐年小幅回落,但仍显著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水平,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提高,具有资金、劳动、科技等生产要素组合的综合优势。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将极大调动和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近年来,我国加快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下放一大批行政审批事项,放开了许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促进了民营经济和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到新水平,东部地区创新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势头良好。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通过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就会使得城市和沿海地区有可能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在农村和内地获得新的优势,进而使得一些产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延长,这种跨区域的产业梯度转移和推进效应在大国就会产生新的生产力。

国内市场规模巨大,扩大内需潜力加快释放。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民工收入增速明显提高。同时,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奠定了基础。加快破除户籍、土地、教育等方面制约城镇化的制度性障碍,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也将创造新的消费和投资需求。

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高,宏观政策仍有运用空间。我国有效应对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冲击,宏观调控取得了显著成绩。我们在调控方向、力度和时机的把握上,在调控手段和工具的运用上,都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我国宏观政策仍具备较大空间,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余额均处于安全线内,并远低于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银行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较高,有足够多调节流动性的手段和工具。 这些条件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考虑到经济政策有一定的滞后影响,今年以来出台宏观调控政策和改革举措在下半年还会继续发挥稳定作用,我国消费需求会保持稳定,基础设施投资、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此外,下半年尽管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经济仍然低迷,但美、日、欧经济出现向好势头,世界经济总体有所改善,我国下半年出口会好于上半年。预计今年下半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7%左右,完全有把握实现年初确定的调控目标。

四、高度关注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要理性、客观、全面地认识经济存在的问题,传统经济仍处于增速放缓之中,新经济增长动力仅是初步显现,产业和区域分化加重,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部分企业经营依然困难,经济运行效益尚未改善,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一是国内经济仍处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过程中。受外需持续低迷、国内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和人口增长减慢等因素影响,我国需求结构从以住、行为主逐步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对传统商品的需求萎缩,与之对应的产业产能出现相对过剩,有的甚至绝对过剩,去产能将是今后两三年的重要任务。近期,虽然房地产市场销售有所回暖,但由于住房库存量较多、在建规模较大,房地产仍处于减库存之中。2008年以来,产能过剩企业、房地产企业、地方融资平台在快速扩张中积累大量债务,今年的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地方债的积累速度,但面对经济下行和风险偏好降低,银行慎贷、断贷现象增加。 二是通货紧缩的压力依然存在。今年以来物价水平整体较低,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3%,涨幅同比放缓1个百分点,已连续10个月在2%之下。尽管劳动力成本上涨会带动服务价格稳中略升,在居民消费构成中占3%的猪肉价格开始上涨也会推动消费价格在下半年略有上涨,但涨幅预计不会超过2%。工业品价格降幅加深,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跌4.6%,跌幅同比扩大2.7个百分点,已经连续40个月呈现下跌态势,价格环比下跌的势头尚未根本遏制。 三是潜在风险隐患防范和化解任务依然艰巨。今年以来,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6月中旬以来,我国股市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金融行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10%左右,上半年,金融业拉动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商业银行经营困难增加和股市调整会导致金融行业增速减慢,拉低整体经济增长速度速。财富缩水也会导致居民或企业支出下降,压低实体经济总需求;股价下跌会降低企业的抵押物价值,影响企业的融资能力。

上述三个问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有可能会使上半年已经缓解的“债务—通货紧缩”效应问题再度出现,影响经济平稳运行。为此,既需要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金融、财税、土地等领域的改革,解决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提高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投资回报率;也需要宏观政策配合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经济运行环境,稳定资本市场,降低债务水平。

我国经济增速正逐年下降,从2010年的10.6%下降至2014年的7.4%。今年前两个季度的同比增速均为7.0%,环比增速分别为1.4%和1.7%,同比和环比均低于去年同期水平,显示出我国经济增速中枢进一步下移。另外,今年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的目标设定为7%。由此可以看出,在国内改革进入“深水区”和内外部需求均不旺盛的情况下,各界已对我国经济增长中枢继续下移的预期达成一致。 目前,产能过剩和资源错配的矛盾依然严重,而且制度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制约越来越强,消费和进出口难以保持2012年之前的增速水平,经济增速的进一步下调已成事实。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一直在枯荣线附近徘徊,且一直未出现明显反弹趋势,反映出生产环节需求持续疲弱,且无明显改善迹象。其中,PMI新出口订单指数也在去年年底跌至枯荣线以下之后,始终没有反转至枯荣线以上,而且持续下跌至4月的48.1,5月该指数较之前虽有所增加,但6月出现反复,下跌至48.2。新订单指数虽然位于枯荣线之上,但自去年四季度以来新订单指数亦持续走低。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内部需求并未得到显著改善。

在外需增长没有显著改善的背景下,内需增长已持续下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均低于市场预期,而且剪刀差继续呈现扩大趋势。进入2015年PPI同比增速屡创五年新低。自2012年3月以来PPI连续40个月呈负增长趋势,虽然在2014年中跌幅有所收窄,但是2014年三季度跌幅再次扩大且持续至今。即便今年国际原油和大宗商品价格有所回升,但我国PPI价格依然呈现负增长,且跌幅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由此可见,我国国内市场需求仍旧不足,部分产业产能过剩,而去库存步伐仍较缓慢。与此同时,CPI同比增速亦持续下降,从2013年10月的3.2%下降到2015年6月的1.4%。在生产环节的价格持续下跌以及食品价格和人力成本持续上涨的形势下,近年来CPI同比一直保持正的增速。值得注意的是,CPI虽然增速为正但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在PPI难以反转以及CPI增速持续下降的趋势下,PPI和CPI两者间的剪刀差短期内仍难以扭转,我国通缩风险进一步加剧。

2015年前两个季度各关键经济指标增速均低于去年同期水平,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继续处在“三期叠加”的关键阶段,内部需求疲弱。其中,截至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10.4%,较去年同期平均下降1.7个百分点,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速下降11.4%,较去年同期水平下降5.9个百分点。贸易方面,前六个月出口累计同比增长1.0%,而进口累计同比减少15.5%,虽然较上个月有所改善,但依然处于历史低位。

截至2015年6月我国社会融资总量累计新增8.8万亿元,同比减少约1.5万亿元。虽然今年前六个月我国社会融资总量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是我国社会融资结构正在悄然变化。我国外币贷款对社会融资的贡献由正转负。银行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以及承兑汇票融资规模大幅下降,三者总和占比社会融资总量断崖式下降至6.7%,创五年新低。虽然表外融资规模大幅下降,但是很大部分表外融资重新回归表内,人民币贷款占比社会融资总量大幅上升至74.8%,同比增加19.2个百分点。同时,直接融资对社会融资总量的贡献同比增加1.3个百分点,处于近五年以来的高位。这主要受益于自去年年底以来央行数次降息降准和IPO进程加速,股票融资大幅增长,同比增加3.1个百分点。但企业债券净融资占比社会融资总量有所下降,同比下降至1.8个百分点。

货币政策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从去年11月22日起连续降低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累计降幅为1.15个百分点;在此期间还连续全面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两次,累计降幅为1.5个百分点,并伴随不同幅度的定向降准。从货币供给方面来看,今年广义货币(M2)供应量增速目标为12%。截至6月,M1供应量同比增长4.3%,较去年同期下降4.6个百分点;M2供应量同比增长11.8%,较去年同期下降5.4个百分点。虽然在此期间央行连续降准,但是由于外汇占款的减少,央行被动投放的货币量有所下降,同时央行连续多次未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使得本轮货币供应增速总体呈现下降态势。

上一篇:如何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下一篇:如何让你的产品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