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学专业论文

2022-05-13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经济管理学专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任务,而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作者认为就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而言,建设一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不仅是国家培养渔业经济管理领域专业人才的需要,而且是学院内涵建设的要求。

第一篇:经济管理学专业论文

经济管理专业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分析

摘要:地方高校如何有效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成为我国高校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新一轮沿边对外开放开发、兴边富农行动全面实施,边疆民族地区迎来了发展的最佳时期,与此同时赋予当地地方高校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任务突显。从经济学角度探讨边疆民族地区紧缺的经济管理专业服务当地经济发展路径,试图为民族地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一条特色有效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地方高校;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管理专业;服务

G4

文献标识码:A

作为地方高校要坚持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道路,这是对地方高校的基本要求。作为桂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唯一一所公办本科院校,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始终立足边境,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学院都为本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我国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风生水起,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的封关运行,中越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中越国际旅游合作区建设加快推进,如今边疆民族地区掀起了对外开放开发的热潮,这些给地处边疆民族地区的崇左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桂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急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其中就包括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同时也需要这些专业提供科研、咨询、产学研等多方面、多层次服务。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加快沿边地区开放开发,加强国际通道、边境城市和口岸建设,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这些都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新时期办学定位指明了方向。围绕兴边富民行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应积极借助已有的专业尤其经济发展急需的经济管理专业所能提供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才优势、本土人文资源优势、信息技术服务优势、人力资源输出等优势提供服务,同时充分与本地的区域资源优势、民族优势、地缘优势等区域优势相结合,成为桂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人才库、智囊团和助推器。

1以经济发展阶段为依据,适时调整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布局

地方高校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发展,其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布局也相应要随之调整。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地方高校也随着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阶段适时调整办学方向和学科专业布局。桂西南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边境局势不稳定,战乱时有发生,处于开放开发的低谷阶段,这时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前身南宁师范高等专业学校学科专业单一,基本都是师范专业,那时主要为地方培养基础教师师资,办学规模日渐缩小;第二时期是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学院为摆脱招生日益萎缩的困境,积极申办非师范应用型专科专业,经历了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阵痛时期,开始有了一些非师范专业;第三时期,边疆民族地区迎来了开放开发的高潮时期,学院也迎来了发展的最佳时期,自2009年升本以来,学院成功的实现了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单一师范院校向以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共同发展的多学科专业院校发展,以教学为主的院校向以教学科研并重的院校发展。

学院为适应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的新要求,学院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不再固守原来传统的师范专业设置,近年来不断新办经济、管理等非师范应用型专业,由单一师范专业院校向经、管、法、工等多科性院校转变。目前学院的经济管理专业主要分布有:经济与管理系设有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东盟方向)专科专业(正积极申报为本科专业)、市场营销专科专业和连锁经营管理专科专业;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有会计电算化专科专业;物理与信息技术系有电子商务专科专业;政治与公共管理系有人力资源管理专科专业;外语系设有英语(商务英语)本专科专业。学院大力扶持新办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同时也大力支持现有经济管理专科专业申办为本科专业。随着这些专业不断发展和走向成熟,培养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极大的增强了经济管理专业为当地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但是,学院经济管理学科专业设置还不合理,本来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师资相对薄弱,而这些经济管理专业开设的系部很分散。第一步,应尽快把这些分散的经济管理专业整合到统一的经济与管理系中,既要实现专业的整合又要实现师资的整合;第二步,加大对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力度。把经济管理学科专业作为学院今后发展的重点扶持的学科,先从建成校级重点学科开始,经过几年发展建设成为自治区级示范专业、特色专业。

2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面向边疆民族地区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

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应承担的基本任务。同样对于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紧缺的、迫切需要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更是要求如此。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和水平不同,对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也会不同。就是西部地区内部之间,边疆民族地区与非边疆民族地区之间区域经济发展各有特色,它们所处的地缘环境、区域优势和民族特色各不相同,从而对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要求也不尽相同。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地处桂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此地国际商贸物流业、国际加工制造业、国际文化旅游业等成为本地区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迫切需要适应这一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目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正是为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需求,陆续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科)、物流管理(本科和专科)、旅游管理(本科和专科)等经济管理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本地区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瓶颈。由于学院开设这些专业较晚,学科人才培养相对滞后,无论是师资、资金等投入都远远不够。建议学院根据条件的发展,从长期以来人才培养以师范专业为主,能逐渐向经济管理等应用型专业倾斜,不断调整自己的办学目标和任务,培养和扶持经济管理专业成为优势学科及特色领域,同时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机构,建设具有本地区域优势、产业优势、地缘优势的学科专业,专业培养方面大胆探索,培养面向东盟、面向边境的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

面向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学院应加快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一是根据区域特色,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专业适应性。应积极培养面向东盟、面向边贸适应性经济管理人才;二是认真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按照强基础、宽口径、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改变传统偏重知识传授的做法。三是改革课程体系。要优化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尤其要加强经济管理专业实训课程开设力度和实践教学环节,也要加强面向本区域特色专业方向课程教学比重,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使学生适应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如学院现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东盟专业方向,与之相适应开设了东南亚法律概论、越南语等一些相关课程,要进一步加强这些教材建设,同时应创造条件争取开双语教学课程;四是加强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崇左市及周边南宁、北海等市各种资源,建设一批有校企合作紧密的社会实践基地。

3以产业经济为依托和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提高经济管理专业服务企业的能力

作为桂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重要高校,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同层次和全方面的服务,其中面向企业、面向基层服务是最基本的方面。学院经济管理专业要立足本地产业,加大与企业合作和与产业的联动力度,提高服务企业意识和能力。

首先,该地区高校一可以开展培训活动。边疆民族地区企业急需要专门的经济管理人才,也要求企业自身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员工素质和企业整体素质。针对企业存在的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本地区高校为企业开办以更新经济管理相关知识、提高员工素质的培训必将受到欢迎,学院的经济管理专业在企业培训这方面大有潜力可挖,不仅可以承担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等学历和非学历的知识培训,组织开展短期企业培训班等活动,还可以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电子商务、导游等职业资格培训。

其次,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本地区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有一批专门从事经济管理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教师,完全有能力开展管理咨询活动,但这些教师要积极走进企业和了解企业,加强调查,从而提出有效的咨询意见。由于桂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缺乏本地专业管理咨询机构和市场研究机构,而外地的咨询机构又难以了解本地情况和成本高被聘请过来也不现实,这样学院依靠专业人才优势和地缘优势自然承担起为本地企业提供咨询的职责。学院经济管理专业相关学者应主动走出,主动联系企业,为企业开展市场分析提供研究报告;还可以为企业开展管理咨询服务,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还可以承担企业委托的相关业务。

再次,可以通过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建立校企合作联盟。以共建产业园、实习实训基地为依托,尤其是把把崇左城市工业区、凭祥边境合作区、中国东盟青年工业区等为基地建设的基础,加强与本地企业合作,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社会实践基地。同时以科研为支撑,以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导向,加强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的合作科研能力和水平,构建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经济管理学科专业服务体系。

4挖掘区域经济特色优势,提升经济管理专业服务社会功能和层次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作为桂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惟一的一所本科院校,近年来经济管理专业积极服务社会,成果显著,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开展边疆特色研究。经济管理专业相关老师积极开展桂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先后承担了崇左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国家不同层次的相关科研课题。如学院近年来与广西文科中心共建的华南边疆问题研究基地,打造“中越边境民族村落旅游文化研究团队”、“中越(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合作研究团队”等特色研究团队;还有自治区教育厅资助学院建立的广西边疆问题研究基地,围绕边境经济与旅游方面对中越跨境合作区、中越国际旅游合作区等区域热点问题展开研究;二是积极承担政府横向课题,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如近年来经济管理专业5位老师承担了2011年度崇左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研究课题;三是发挥人才优势,建设成地方人才小高地。今年学院被崇左市确立为“崇左人才小高地”,崇左市政府提供资金资助这一人才小高地建设,进一步使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合作更加紧密。

但是,经济管理专业服务社会功能还不够显现,今后要朝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提升经济管理专业高级人才服务层次,推动经济管理专业的资深高级教师长期受聘为政府顾问,直接参与崇左市地方重大问题决策的研究论证工作,包括直接参加政府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二是积极推动学院与崇左市政府及所属县区级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成立专门的地方决策研究基地和团队,积极开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课题研究与实践工作;三是发挥少数民族地区优势、边关区位优势、民族优势,加强桂西南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特色建设,要充分挖掘专业服务经济特色,培养经济管理专业经济服务优势,健全经济管理专业经济服务功能体系,不断提高经济管理专业服务规模和层次。

参考文献

[1]狄良川.民族地区高校的定位与发展策略[J].中国民族教育,2010,(7).

[2] 冷志明.西部民族地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0,(1).

[3]周应佳.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J].襄樊学院学报,2009,(6).

[4]覃雯.广西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2010,(5).

[5]杨荣明.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池州学院学报,2009,(4).

[6]张鑫.经济管理专业服务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考——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2011,(17).

作者:张鑫

第二篇:凸显渔业经济管理特色打造农林经济管理一流专业的思考

摘 要: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任务,而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作者认为就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而言,建设一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不仅是国家培养渔业经济管理领域专业人才的需要,而且是学院内涵建设的要求。文章从历史发展视角,阐释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持续聚焦渔业经济管理领域、凝练自身特色的必要性;探讨了农林经济管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提出了以综合改革为动力,推进一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一流专业;渔业经济管理;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而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1]。为了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国务院2015年11月5日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各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之后,教育部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18号)等文件,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双万计划”,建设一流本科专业。2019年12月24日,教育部颁布了2019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入列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好该专业,是时代的呼唤,是国家的需要,更是学校学院的重任。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必须继续凸显渔业经济管理特色

上海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而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长期以来一直以渔业经济管理为特色。作为国内高校中最早从事渔业经济与管理的教学和研究单位,上海海洋大学1956年成立渔业经济教研室,1961年至1965年麻天雄、胡笑波、曹少璞、謝敏珠等老一辈教师先后赴浙江舟山渔区、湖南洞庭湖、江苏常熟平望养殖场等三省五地进行调研,自编了系列奠基性教材,先后开设“企业管理”、“国营海洋捕捞企业管理”、“水产加工企业管理”、“养殖企业管理”、“渔业机械企业管理”等课程,是国内最早开设“渔业经济与管理”课程的院校。经过多年的发展,上海海洋大学1984年成立渔业经济与管理系,1985年开设渔业经济管理本科专业。1998年,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1998年颁布)〉等文件的通知》要求,改名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渔业经济学》自1995年起分别被列为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2]。

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科学研究为支撑,继续夯实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基础。2001年获得农林经济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授权,2003年获得渔业经济与管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2005年获得上海市第二批重点学科项目(渔业经济与管理),2010年获批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同年获批上海市级优秀教学团队(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及国家级特色专业(农林经济管理)。近十年多来,出版了《渔业经济学》《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水产品国际贸易》《水产品市场营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手册》等系列特色教材,《渔业经济学》入选国家精品课程,《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优秀教材奖。截止目前,已建立起了以渔业经济管理为特色的从本科到博士(后)的高级人才培养体系,科研支撑教学的格局逐步形成,为国家培养了上千名渔业经济管理领域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高级人才。从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渔业经济管理是上海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

从发展趋势看,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化的内在需求。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历来都是一个容易产生国际纠纷而需要更多国际合作的领域,在全球化进程中该领域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凸显。中国水产品总量占全球约三分之一,是全球最大的水产养殖国,渔民与渔船拥有量均居世界之首。中国在世界渔业中的地位不言自明。然而,必须注意到的是,水产品从生产到消费、从池塘到餐桌的整个产业链正在日益全球化。培养渔业经济管理领域的专业人才,促进全球水生生物资源的有效且可持续开发利用,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发展渔业经济,对于中国而言既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大国担当,同时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详观国内人才培养格局,目前国内高校中渔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比较缺乏。在这种大背景下,继续秉承“渔权所致、海权所在”的创校使命,凝练和凸显渔业经济管理特色,培养渔业经济管理人才仍然是上海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根本任务。

二、上海海洋大学一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优化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略,落实国家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要培养优秀的人才,须有一流的培养方案。制定一流的培养方案,须以一流的育人理念为指导。一流的育人理念,须始终引领时代前沿。随着时空演化,环境条件变迁,育人理念须随之演进。因此,培养方案的优化是一个持续演进而又在一定时间段内相对稳定的动态过程,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真审视和对待。

作为因“渔”而生的专业,上海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需要始终坚持经济学与管理学等学科的基础地位与指导性,另一方面需要充分体现随时空演化的“渔经”特色和时代特征。就当下而言,以这种培养方案所培养的人才,须具有广泛的国际视野、一流的创新精神、经世济民的人文情怀,掌握农(渔)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国家经济政策、农(渔)业发展状况和农(渔)企业运营管理过程,具备优秀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须真正知农(渔)、爱农(渔)、为农(渔),愿意且能够在专业性的涉农(渔)以及一般的非农(渔)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相关教学研究机构等单位从事管理与研究工作。

(二)建设高质量教材体系

如前所述,上海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曾编写过以渔业经济管理为特色的系列教材。为培养一流渔业经济管理人才,今后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教育思想为指导,组建一支以专业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以国内教师为主、国外教师为辅的渔业经济管理教材编写队伍,鼓励和支持本专业教师牵头编写体现时代特征和国际前沿、中英双语版的渔业经济管理系列教材。初拟包括:《渔业经济学》《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水产养殖经济学》《水产品国际贸易》《水产品市场营销》《水产品电子商务》《渔业政策学》《渔政管理学》《渔业企业经营管理》等。力争创新教材呈现方式和话语体系,确保教材编写质量,探索并逐步实现渔业经济管理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从而进一步筑牢渔业经济管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教学体系向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转化的基础。

(三)加强重点课程建设

“课程是大学的真正产品”[3]。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的奠基之石。为培养一流人才,建议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打造国际知名课程品牌。具体而言,将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推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国际化课程建设,重塑教育教学形态,打造适应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需求的国际化渔业经济管理智慧课堂,同时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培养国际渔业经济管理人才,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这些课程具体包括“渔业经济学”“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渔

业技术经济学”“水产养殖经济学”“水产品电子商务”等。

(四)优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环节。为强化与规范实践教学,上海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已经建立起了系统的培养方案和培养体系。一是编写出版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手

册》。以其为指导,目前实践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名师导航、专业调查、ERP实训、专业文献选读与训练以及水(农)产品市场调查等。二是配齐配强实习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队伍由学院资深教授牵头,具有一线实践经验的教师参加。三是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体系。目前共有8家实习基地,分布于渔业产业链各环节的相关单位。今后建议持续推进如下四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通过与水产行业部门及涉渔类网络经济企业的合作,再共建一批实践教育基地,健全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实践育人机制。二是继续综合运用校内外资源,加强与平台经济类企业合作,打造新型实习基地。三是建立科研育人机制。将结合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尤其是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进的本科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同时推进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调查中心(上海海洋大学分中心)、海洋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向本科生开放,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平台、早进团队,将最新渔业经济管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专业教育教学内容,从而实现科研教学协同育人。四是加强与中西部贫困地区、重点农业地区、重点渔区的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完善学院、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实践教学,努力提升本专业在乡村振兴中的贡献度。

(五)打造一流教学团队

一流的教学团队,是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的核心支撑力量。打造一流教学团队在一流专业建设中显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建议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在学校既有FD班的基础上,加强学院层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全面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二是完善课程教学“组—系—院”三级基层教学组织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制度,特别聚焦提高农林经济管理等专业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三是加大全球化用工制度,重点引进渔业经济管理领域的国际人才,同时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育,结合职称评聘与教学激励制度改革,打造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师资团队。

(六)优化育人效果评价方式

一流专业的建设,最终目标主要是培养出一流的学生。一流学生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必定是在以课程学习为主的系统化、全方位的培养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因此,对培养过程的阶段性评估、审视就显得非常关键。为此,一是要改革课程教学过程中轻过程、重期末的考核方式,加大对学生平时学习和阶段性教学目标达标程度的检测,通过合理“增负”,让学生真正“忙起来”,学到位;二是要优化过程管理制度并提升其落实成效,加强对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及实践项目育人效果的评价,及时指导学生提升学习成效;三是创造学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以渔业全球治理、农(渔)经济发展及其他经济管理相关的行业考试,增加以职场为导向的训练与考核。

毕业的学生到底是否达到一流,不仅需要学校自我评价,更重要的是社会评价。为培养一流的学生,不仅将加大对社会需求的调查,还将加大对往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评价及这些学生对学校评价的跟踪。根据跟踪评估结果,一方面及时修正对在校学生的培养方式,另一方面也为往届学生职业发展提供咨询。

三、以综合改革为动力,保障一流农林经济

管理专业建设

欲将上海海洋大学校农林经济管理管理专业建设成为能够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必须解决好目前专业建设中存在的理念滞后、投入不到位、师资团队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须以师资团队建设为着力点,进一步推进综合改革,以释放各方人才培养活力。

(一)着力完善教师学习发展制度

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是人才培养中的核心生产力,是一流专业建设的擎天柱。提升教育教学能力首先需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以先进的知识体系为支撑。先进的理念与知识来源于学习。显然,建立教师的持续学习培养制度,促进教师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已经成为建设一流专业的内在需求。为此建议:一是在目前学校既有的教师培养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学院层面的综合改革,优化师资配置与工作协调机制,逐步试点推进教师的学术假期制度;二是完善学院师资学习与培训制度。即以制度为保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线上线下相结合,送出培养与引进培训相结合,通过与国内外高水平院校与平台的合作,加强教师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提升其教学、科研等教育教學能力。

(二)着力改革教师评价标准

一流的专业需要一流教师为支撑,一流教师的培养与选拔须以公平有效的评价制度为保障。教师教学投入不到位,师资团队专业建设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的产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评价标准没有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成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逆淘汰”的现象。为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逐步优化教师评价标准:一是在破“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同时,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加大课程思政效果考核;二是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及绩效考核更为重要的依据,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三是优化学生评价、教师自我评价、校内督导评价、校外专家评价等多维评价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研究实绩评价制度。

(三)着力优化考核激励办法

一流专业的建设需要教师的全心投入。教师教育教学投入不足的问题需要通过建立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来解决,不仅让教师愿意参与到一流专业建设中来,而且愿意努力以最高的水平来投入教育教学。为此建议改革教师的聘期考核办法,优化长短结合的聘期考核、中期考核、年度考核的聘任考核制度。具体而言,一是院系协同,明确教师在一流专业建设方面的聘任考核任务,加大专业建设内容在工作任务中的权重;二是完善全员参与的一流专业建设制度,并将一流专业建设成果作为教师职称聘任的参考指标,在同等条件下,获得一流专业建设成果的教师优先聘任;三是建立非升即转的聘任制度;四是以一流专业建设为目标,加大卓越人才引进与内部人员培育力度,同时完善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同工同酬”的考核與激励办法。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 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 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8-06-13)[2020-05-04]. https://xcb.imau.edu.cn/info/1004/2773.htm.

[2]上海海洋大学百年志编撰委员会.上海海洋大学百年志 (1912-2011)[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0.

[3]周光礼.“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突破——论大学学科、专 业、课程一体化建设[J].教育研究,2016(5).

作者:杨正勇 沈雪达

第三篇: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

随着依法治国进一步推进,经济法的教学越来越重要。介绍了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的目的和意义,论述了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中的问题、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对策。

关键词:

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

G4

文献标识码:A

1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1.1教学的目的

通过经济法课程的学习,使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掌握经济法的基本原理,了解我国调整经济关系的基本法律法规,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的经济法律问题。具体而言是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掌握经济法律关系分析法(即主体、客体,内容分析法)和权利义务分析法。了解以公司法为核心市场主体法、以物权法和知识产权法为核心的财产法、以合同法为核心的市场交易行为法、以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为核心的市场交易秩序法、税法为核心的市场调控法、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为核心的市场监督法、以民事诉讼法和仲裁法为核心的经济纠纷解决法。

1.2教学的意义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立法活动,2015年3月15日修改并实施的《立法法》第八条规定,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六)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七)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征用;(八)民事基本制度;(九)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十)诉讼和仲裁制度;……”只能制定法律的(六)到(十)项都是关于经济法的,足见经济法教学的意义重大。

2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的问题

首先,教师没有实践经验。很多教师直接从这个大学到那个大学,没有实际进行过立法、司法、执法等领域的法律操作,举的案例都是从书本到课堂,很不生动;其次,教师教学没有针对性。很多教师不管下面坐的是那个专业的学生,教学往往采用相同的案例轮流适用,忽视了经管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最后,教师教学不能与时俱进。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经济立法也在不断完善,司法领域出现很多新型案件,但很多教师还是使用老案例旧思路教学,不进行前沿理论的研究。

2.2学生的问题

首先,经管类专业学生对学习经济法认识不足,经济法是平台课或专业基础课,不是经管类专业主干课程,很多学生没有考虑为什么学经济法?学到了什么经济法知识?更不知道如何具体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经济法律问题?其次,经管类专业学生缺乏相应的法律基础,对经济法的没有兴趣,没有兴趣怎么学好经济法?最后,经管类专业学生草率应付经济法考试,学生为了通过考试,使用要求老师考前划重点或者作弊等方式来应付考试。

2.3教材的问题

经济法教材的滞后性。教材是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价值观念、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具有静态性。但是经济法顺应于国家立法、司法、执法等法治发展进程的,经济生活也是日新月异,不断会产生新问题、新案例,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因此经济法教材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一本落后的教材,怎么给学生使用和老师教学?

2.4课时的问题

由于经济法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不是专业主干课,很多学校往往只开设32学时到40学时,导致很多内容没有时间讲解。对于没有法律基础的经管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么短的教学时间,理解法律条文都存在很大难度,更不谈用法律知识解决实践问题。没有足够的学时,怎么学好经济法课程?

3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3.1针对教师的问题

首先,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比如每5年去律师事务所等企业、法院、检察院顶岗实习至少6个月或者每到寒假暑假去上述单位挂职学习。在那里可以得到大律师、大法官和检察官的指导,可以认识很多优秀的法律界同事,可以接触真实而鲜活的法律案件,可以让自己的法学专业得到发挥的空间和境界的提升。其次,要求教师制作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教案。比如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计划,不同教案。比如工商管理专业至少三分之一课时;讲公司法和劳动合同法;市场营销和物流专业就要至少三分之一课时讲合同法;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至少三分之一课时讲税法、会计法和票据法;金融专业至少三分之一课时讲金融法等。最后,要求教师教学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内容,不断发表法学论文。在课堂授课的教学方法中,把自己论文中或别人论文中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学生。在案例教学法中,以律师事务所等企业、法院、检察院顶岗实习真实的活动情境或事件为题材,或选择网上有目的性、时效性的热点事件为题材,老师总结争议焦点,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头脑风暴式”的对案例提出自己的看法。

3.2针对学生的问题

首先,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对学习经济法认识。从法律案例讲解中强调经济法对每个人的意义。比如于润龙案前后经历13年,当事人两次入狱,四次受审,几经反复,终获无罪。于润龙案说明人治的时代,个人生命随时可能被国家机关剥夺,个人财产随时可能被国家机关以各种名义侵占。中国只有走法治,个人生命和财产才能得到保障。说明经济法很重要。其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比如可以进行法律顾问式教学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法律顾问教学教师的指导下,为处于纠纷中的法人、非法人企业和自然人提供法律咨询、解决他们经营中的法律困惑,为他们提供解决法律问题的思路。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角色小组,分别代表原告、原告的法律顾问,被告、被告的法律顾问,法官、仲裁员等对案情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最后,改革成绩评定标准。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各章节的内容给学生布置热点问题讨论题,法律顾问教学角色扮演教学,以学生在案例的处理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参考依据。期末考试一律闭卷考试,考前不准划重点,严查作弊,倒逼学生学习经济法,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3.3针对教材的问题

可以用电子教材和纸质教材结合方式解决经济法教材的滞后性的问题。电子教材是指数字化、交互功能的智能化将教材内容以科学直观的视、音、图、文展现出来的通过电子介质阅读的课本。电子教材形式多样,比如PPT,WORD文档。教师定期发放PPT,WORD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电子教材上的案例和最新法律条文和法学理论。电子教材可以弥补纸质教材滞后性的缺陷,可以加入书签、笔记和标注等功能,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为传统教材模式向现代网络化教材转变提供了好的模式。

3.4针对课时的问题

一种方案是先开设《法律基础》课程,让经管类学生大概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理学、宪法学、法制史,民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等主干法学知识。在此基础上设置《经济法》,两者课时合计60课时,中间12课时实现实训。有了《法律基础》课程打的基础,学生在理解《经济法》的时,犹如掌握法学知识体系“地图”;而另一种方案是不延长课时,可以进行专题讲座。每次课(2节)一个专题讲座,是有限的搜索引擎的堆积。所以学生学了《法律基础》以后,就有了体系的概念,再学起经济法来就事半功倍40个课时里面,可以有20个专题讲座。效仿研究生的教学模式,不用面面俱到,只要求掌握经典案例,然后依据经典案例进行知识点延伸和问题探讨,让学生在解决法律实践问题中学习法律条文,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白云伟.对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1,(05).

[2]钟发霞,马召伟.管理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

[3]穆玲芝,王长亮.高校财经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02).

作者:赵亮

上一篇:ppt德育论文范文下一篇:电气工程自动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