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舞剧舞蹈艺术论文

2022-04-18

[摘要]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呈现着异彩纷呈的色彩。其中舞剧以其独有的魅力,赢得了众多创作者的青睐,也获得了许多观众的喜爱。其中,舞剧《沙湾往事》就是舞剧中的一部经典之作。本文立足于舞蹈编导专业的背景,对舞剧《沙湾往事》进行舞剧内容分析,并对舞剧《沙湾往事》的艺术特征的赏析,进而论述舞剧《沙湾往事》对于未来舞蹈编导的启示。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经典舞剧舞蹈艺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典舞剧舞蹈艺术论文 篇1:

浅析“传统经典”对当今舞蹈创作发展的影响

摘要:经典可能是舞蹈观看“入门”的产品,所以在基础教育建构认知的期间,被经常提及的大多都是那种“有所依据”的,大家都说好、大家都认同的、有辨识度的经典作品,这就是经典不可忽视的“权威性”。经典作品在大家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耳濡目染,它会在潜移默化形成一般观众的评价基础,所以“经典”看起来是某些存在已久且影响深远的作品,实际上它指的是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某一类型的审美观和艺术价值观。本文从经典纬度出发,对当今舞蹈发展、舞蹈演员的选择、编导的创新追求进行层层递进式的剖析。

关键词:舞蹈  经典  创新  传统

对于现代舞这个类别,大部分人对现代舞的印象是比较抽象、晦涩,因为其更多的是对个人情绪以及某种概念、主义的呈现表达,很难让人看懂并产生共鸣。然而在现代舞的领域里可以有更多的延展性和可能性。不应该被某种概念所拘束。中国人的骨子里里面有一种力量,这种多年被文化根基侵染是非常深厚的,而且非常有激情,所以对于中国现代舞编带们来说,完全可以把我们自己的文化,经典的故事文本与现代舞的自由创作方式结合。

对于中国的现代舞创作而言,各种传统元素是可以找到契合点的,各种外在的样式只是手段而已,有机地结构或解构各类元素以达到精神的整合与升华。因此笔者不禁有一个思考:在当代的形式去整合融通传统元素的创作手法过程中探索“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与意义。以及通过当下一些作品中对传统文化运用和创新手法,传统经典该如何融入到当代舞蹈作品,提供一种新的创作路径,并且为处于新时代的编舞家们提出该如何在“中国现代舞”的创作中找到自己文化归属的同时寻找我们这个世代的创新活力的思考。

所有的艺术都是完全相通的,当我们从不同的形式上去解读它的时候,我们会达到同一个高度的点,无论我们用诗歌、音乐、舞蹈、戏剧,还是文字,我们最后输出给人类的精神世界高度的那个点是完全相同的。一个好的艺术作品必须从各个角度都能完全被理解,能够感知它的聲、色、形,或者它带给你的所有感知上的认识和满足。

一、认识传统文“化”之魂

《唐宫夜宴》和元宵晚会的火爆出圈,其实是编导陈琳在晚会语境下为传统文化找到了一个当代表达的出口:舞蹈。当传统文化不再是冷硬束之高阁的文物,而是开始以极具个性化和网络化的表达方式拥抱年轻人,往往会释放出强大的影响力。由此可见:我们不缺文化,只缺表达。编导陈琳就很好的找到了这一突破口,舞蹈《唐宫夜宴》不单单是形式的创新和科技的加持,更是有人物、有情境、有叙事的传统坚守,使舞台创作的规律和价值被纯粹地尊重和凸显。

“文化”这一词的含义“文”代表的是学识底蕴,难度最大的其实是“化”这个字,就是编导该怎么样把学识意识转化、并很好地为其所用,然后在创作的作品中去实践它,去最后让它成为具有中国文化底蕴根基的作品。作品中高饱和姿态炫目缤纷并不完全重要,最重要的是你怎么样去转化,这个“化”字我觉得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精髓,也是我们中国编舞家几年来一直在实践的。时代需要新的东西,需要新的表达形式引领年轻人,通过新的舞蹈创作形式让年轻人看到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瑰宝。

身处于当下时代的创作大环境,对于守望传统方面来说,我们可以将西方现代舞技术拿来之后“本土化”创作,运用舞蹈、武术、戏曲、太极等多种元素进行提炼、拆解、融合和加工,寻找到自己独立人格的“编码方式”。懂得外来艺术的“本土化”必须基于我国观众所处的文化语境之中,剥离语言本体的晦涩抽象性,创造有共同文化属性的规约符号,才能避免作品曲高和寡。

《唐宫夜宴》不是编导简单的对古人的抄袭和模仿,是主创人员对古代文化的特有理解,对步法、手势动作、伴奏、服装、灯光、布景等重新进行安排和设计,将虚拟与现实无缝对接。这才营造出来一个独一无二、独具匠心独具一格让观众眼前一亮的《唐宫夜宴》。编导看到博物馆里极具特点的乐舞俑造型后,开始思考如何用艺术手法让唐代乐舞俑背后的历史“活”起来。最终确定 14 名女舞蹈演员用婀娜多姿、秀逸韵致的舞姿,将大唐盛世的传统文化形象进行呈现。不少观众在看完视频后感叹:“从穿戴造型和活泼的动作韵律看,一看就是从千年唐代走来。但她们身上个性化的一面,又和当下的人们毫无二致。融合古今的大气创作被网友盛赞为‘现代文化与古代文化的完美交融’”!由此可见,编导是在用传统舞蹈复活我们这个世代的文化活力。

二、传统经典对舞蹈家与观众选择的影响

明星舞者是国际舞团中特定的舞蹈演员级别,不是我们在综艺节目上看到的那些,国外舞团的舞者有几种级别的区分:群舞、领舞、独舞、首席、明星,这些明星舞者的出演象征了票房的保证。这一类的作品即使带有浓厚的商业气息,也会有很高的技术含量。明星舞者们的技术更是炉火纯青,不过这些技术完美的明星舞者大部分都是经过非常严苛的经典作品中的古典技术训练,所以他们在成名之后,除了自己挑选节目之外,其实不一定会跳那些带有古典风格、以唯美画风为主要呈现的经典剧目。

当然一个完美的舞者站在那里,一举手、一投足本身就是一件很赏心悦目的事,但是他们总是会希望自己的风格不同于经典,希望呈现的有所突破,所以有时候他们选的剧目会是一些比较新锐的或带有特殊风格的编舞家,当然明星舞者不管跳什么节目,它的票房什么的还是会有一定层次的,不过其中的艺术性就不一定是那么稳定了,所以这里其实我们还要知道的一点是:谁来跳,这个“人”虽然很重要,但是作品整体的呈现是更重要的,而且不能忽略的一点是,明星舞者本身已经有了商业的成分在里面,好的舞者是不能跟好的作品画上绝对等号的。

当下意义上的舞蹈技术已经不是筋开腰软、搬腿转圈那么单一片面,自身条件优越但是跳得不尽人意的舞者不在少数,所以舞蹈技术指的不是拥有多么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是要有自由驾驭自己身体肌肉的控制能力。舞者能不能良好地使用它们训练有素的动作语汇,去传递舞蹈想要表达的东西;一个舞者能不能跟其他的舞者妥善配合,完成他们共同的主题;舞蹈本身能不能跟舞台上的姐妹艺术有机地融合,而不是两张皮贴不起来等等,这些都是当下舞蹈技术所要包含的内容。就像当今很多舞团、学校、机构的编舞家或老师们,在这一方面都有很高的素质,尽管它们不演古典舞剧,但它们所演出的作品也是一直在向传统经典规格攀爬的。

三、传统经典与创新的关系

谈到传统经典与创新的关系,现下火爆的作品《唐宫夜宴》便很好的诠释了经典跟创新永远是连在一起的,舞蹈的创新不ー定只能人动作本体切入而已,擅用传素材的编舞家不需要为了改变而舍本逐,强行置换自己熟悉的动作美学规范。当代舞蹈家们树立旗帜不ー定要从建立全新的动作体系开始,从形式选择上去改变风格也是一种新思路,可能有些人觉得中国古风的文化已经无法创新,无法突破,但是河南卫视这个节目重重的给他们打了脸。恰恰相反,中国悠长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瑰宝,是一块价值绝世的璞玉,或许不同的人雕琢方法不一样,她呈现出来的效果会不一样,但是这并不影响她本身是一块绝世之宝。

《唐宫夜宴》这部带有时代特点、创作者独特构思的作品是很值得思考的,它虽然只是短暂火花,但好的作品一定会找到跟自身文化呼应的某些方式。如果说经典作品是带我们找到自己的文化归属、知道我们审美凭借的基础是什么的话,那么《唐宫夜宴》其实是在提示我们不要沉湎于经典,寻找我们这个世代的活力。虽然我们一直在为传统经典歌功颂德,但是就像当代不能没有传统一样,传统的经典如果没有用当代的形式去继承,那么我们的艺术文化就很有可能会在认同上发生断层,今后文化的发展好像就没有我们现代人什么事了。

从上述分析来看,有关现代作品创作的基础之上去解构并深挖其作品中的“传统之新”,它与当代传统文化有哪些相似及差异之处以及创新方面的创新点在哪里,在创作过程或者结果中都达到了哪些层面上的意义等角度并未深层剖析,这不禁让当代观众了解了《唐宫夜宴》在创作过程中对东方经典元素、传统文化的多重理解和独特视角,以及让当代编舞家们看到了该作品在传承中突破传统文化的意义。

无论如何,那些代代传承下来的传统经典作品,我们可以有不同维度上的理解,它既不是圣旨、也不应该是当代先锋编舞家在创新时去抨击摒弃的对象。当下的艺术从何而来,是不是传统经典不是最重要的,你喜欢什么,什么样形式的舞蹈带给你身心最大的满足,那就是最好的舞蹈,作为传统经典的作品也一定有着很大的包容性与兼容性,这就使得我们没必要必须严谨的继承它们,因为单纯的“一脉相承”这条路,只会越走越狭隘,例如古典舞蹈的后代们已经开枝散叶了,很多旁支别系都有很大的自主空间,所以我们作为观众,就更不需要去纠结我们喜欢的舞蹈现在或将来是什么历史地位,因为无论是什么,舞蹈的身体不会说谎,作为观众的感觉也不会说谎,顾虑太多必然就无法欣赏舞蹈了。

“传统经典”只是艺术风格上的一类选择,不是限制当代艺术发展的藩篱;与此同时,经典作为当代艺术创新强而有力的基石,大家应该要去了解不同层面上“经典”的含义是什么,才能更好地以它为根基做出带有文化特色的发展,而不为它根深蒂固的形式符号所困惑。

再比如尼金斯基是现代芭蕾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编舞家之一,他第一次将芭蕾高贵典雅的贵族风采变为扣胯缩胸的猥琐形象,他的舞蹈探讨了一些很大胆的议题,如《牧神午后》的恋物癖、《春之祭》的集体谋杀,舞蹈艺术文本突然跳出神话教条和梦幻爱情的世界,与人物形象呼应的动作形态、狂躁不安的动律特征,这种跟古典芭蕾理想中全然不同的文本语境,在20世纪初是一个很疯狂的尝试,甚至在100多年后的今天,成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经典。经典的东西与创新之间,其实只是一念之差的一线之隔而已。

《春之祭》的经典画面和动作,为了暗示俄罗斯原始社会闭塞的环境与封闭的心理,佝偻的肩膀与平行的脚位,帮助编舞家塑造一种有别于贵族自信、开放的人物形象。这个舞蹈里面节奏狂躁地重复着相对单一的动作,其中并没有使用太多高难度的技巧,为了表现异教徒祭祀的诡异场景,编舞家运用不断重复的手法,叠加出一种令人不耐烦与无奈的观感。

每种舞蹈风格都有它适合营造的氛围和擅长描绘的人物形象,但这并不代表编舞家不能从反方向出发,可以从既定的动作语汇中寻找不一样的言说方式。身处20世纪初,一反常态的《春之祭》还是芭蕾舞吗? 以时间为依据的历史划分,它确实斩钉截铁地落在了现代芭蕾的初期,一个讲述原始部落祭祀仪式的舞蹈主题,肯定不能不顾违和地坚持使用王子公主的风格规范。模仿传统壁画的平面手法,刻意摒弃“外开”的姿态,是编舞家在动作形态上的探索,尼金斯基虽然没有让他的舞者们在足尖鞋上起舞,但是在他所设计的舞姿中依然存在很多重心向上、挺拔身姿的形象,只是因为考量动作与人物的贴合,在运用比重与强化程度上不如传统主题而已,它并没有被完全隔绝于芭蕾的范畴之外。

《春之祭》不再恪守结构明晰和崇高理想的法则,以反复、积累等手法酝酿视觉效果,打破传统的芭蕾形式加在舞蹈上面的诸多限制,探寻全新的舞蹈语言,这种勇气和意志力在1913年的时候是很不可思议的,这是他创作的根源,也是使得《春之祭》在舞蹈史上之所以堪称“现代”的症结所在,首演的失败,让《春之祭》始终笼罩着一种史诗般的壮烈色彩,但也就是这种不畏一切的创新精神,让这个作品到了今天依然会令观众陷入深深的思考,依然是现代芭蕾舞剧里面最有话题性的。

所以经典对我们来说,不是只有束缚、因循守旧,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叛逆也是一种经典问世的态度,比起那些看得见的形式,他以一种看不见的精神,一直鼓舞着艺术家们塑造属于自己时代的全新经典。对当代艺术文化的批判和思考,是现代编舞家先锋们渴望获得的勇气和远见,这不仅仅是一种表演风格的选择或放弃,而是编舞家有没有能力在识别自身文化之后,还可以摆脱传统的束缚,在当下用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与传统艺术对话。这不仅对我们现代舞蹈创作的学术研究具有推动作用,同时为处于新时代的我们带来该如何找到自己文化归属的同时寻找我们这个世代的创新活力的新思考。并且从个体的特殊性出发,我们可以寻找老师对舞剧的创作思维所引发的思考深入剖析,是对当下普遍性创作流域的探讨与关照。研究传统文化该如何融入到现代编舞,为中国现代舞创作大环境提供一种新的现代编舞创作路径提供更多的延展性和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齐雨.1994: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比[J].艺术广角,1995(02):10-12.

[2]1978—2014北京舞蹈学院新时期舞蹈经典作品[J].北京舞蹈學院学报,2020(01):141-145.

[3]刘金昌.浅谈古典舞训练中技术技巧训练的重要性[J].华章,2014(01).

作者:赵艺帆

经典舞剧舞蹈艺术论文 篇2:

舞剧《沙湾往事》艺术性探析

[摘 要]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呈现着异彩纷呈的色彩。其中舞剧以其独有的魅力,赢得了众多创作者的青睐,也获得了许多观众的喜爱。其中,舞剧《沙湾往事》就是舞剧中的一部经典之作。本文立足于舞蹈编导专业的背景,对舞剧《沙湾往事》进行舞剧内容分析,并对舞剧《沙湾往事》的艺术特征的赏析,进而论述舞剧《沙湾往事》对于未来舞蹈编导的启示。从而达到丰富舞剧研究的内容,深化对舞剧艺术特征赏析的层次的研究目的,与在未来的舞蹈编导过程中能够发挥优势,创造更加具有艺术价值的舞剧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沙湾往事》;舞剧;编导;艺术特征;启示

一、《沙湾往事》舞剧介绍

舞剧《沙湾往事》是由我国著名的广东歌舞剧院于2014年10月所创作并演出的作品,该作品一经推出便获得了好评如潮,最终获得了我国第十五届文华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舞剧艺术的发展。[1]本章对《沙湾往事》的演出内容和深刻内涵进行简要论述。

(一)舞剧《沙湾往事》的演出内容

舞剧《沙湾往事》的演出内容按事情发展的逻辑发展顺序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部分,现将该三个部分的内容进行简要论述:

1.序幕——交代故事背景与人物关系

序幕主要交代《沙湾往事》的故事背景是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主人公是因喜爱音乐结缘并相爱,并借一把高胡定情的何柳年与许春伶。何柳年的父亲去世了,却另外选择了一名叫潘红英的女子嫁与他为妻,并嘱咐他完成《赛龙夺锦》乐曲的创作。

2.故事主线

舞剧《沙湾往事》的故事主线一共分为四幕。第一幕是何柳年按照父亲遗愿娶潘红英为妻,但却抑郁寡欢。许春伶将高胡还给何柳年,何柳年在新婚之夜酒醉;第二幕是何柳年在民间采风偶遇许春伶,却被潘红英和暗恋许春伶的何柳年的弟弟何少岩撞见,造成了误会。但是当时日寇侵华,何柳年放下了儿女情长,一心投入到《赛龙夺锦》的创作之中;第三幕是日寇逼迫许春伶父亲演奏音乐取乐,何柳年兄弟二人激愤地演奏了《赛龙夺锦》,日寇为其明显的反抗情绪开枪警示;第四幕是何柳年被众人合力救出后再次偶遇正在祈愿的许春伶,这次何柳年将国仇家恨都融入了创作之中,《赛龙夺锦》最终完成。

3.尾声

尾声揭示了广东省音乐发展的艰辛,历史长河中的无数创作者的血泪才堆砌一章章动人又可泣可叹的乐章,尾声对舞剧的主旨和情感进行了升华。

(二)舞剧《沙湾往事》的深刻内涵

舞剧《沙湾往事》的深刻内涵在于,通过对故事情节的舞蹈演绎,表达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屈不挠、坚定不移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同时,立足历史展望未来,紧扣当前我国“中国梦”的思想主题,表达了民族大义与个人命运交织的中华儿女热血大义的浓烈情感。

二、舞剧《沙湾往事》的艺术特征赏析

舞剧《沙湾往事》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沙湾往事》在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塑造、舞蹈编导创作手法、舞蹈道具与舞美艺术的使用、以及舞蹈的情感立意都有着十分鲜明的艺术特征,因此,为了更加全面地对舞剧《沙湾往事》进行研究,必须从这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地分析与阐述。

(一)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塑造个性鲜明、情感热烈的主人公形象,是奠定整部舞剧的情感基调,侧面烘托舞剧主题,并升华舞剧的审美价值的重要因素。舞剧《沙湾往事》是用舞蹈的形式講述生动的故事情节。《沙湾往事》主人公形象的塑造,首先,从服装因素来看,服装的色彩风格搭配与主人公的情感与处境紧密结合。热恋时男女主角洁白的衣裙象征了两人纯洁美好的爱情,婚礼上新郎的一袭红装与漆黑的舞台灯光和布景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出了男主人公郁闷、悲痛的心情;其次,从舞蹈动作因素来看,舞剧开始男女主角舞蹈动作肢体接触较多,两人舞蹈动作多为相互依偎,动作优美、轻盈。灵动欢快的舞蹈动作生动地表达了两人关系的密切。但当男主人公婚礼场面,男主人公的舞蹈动作为缓慢踱步与弯腰拱手,这一舞蹈动作表达出了男主人公伤心且无奈的情绪。舞剧第三幕中日寇来袭,男女主人公的舞蹈动作则更加利落与激愤,表达了男女主人公百折不屈、心怀大义的人物形象。

(二)舞蹈编导创作手法

舞剧《沙湾往事》在舞蹈编导创作手法上下足了功夫。舞剧《沙湾往事》在舞蹈编导过程中,大胆地将我国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元素与我国当代舞蹈创作技法相融合,实现了广东岭南特色文化与当代舞蹈文化的碰撞,大大提升了舞剧《沙湾往事》的艺术魅力。同时,舞剧《沙湾往事》充分运用了舞美空间与音乐元素的使用,使观众收到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听觉冲击,从而使得舞剧更加具有舞蹈艺术的形式美、舞蹈创作的风格美与舞蹈编导的意境美。[2]除此之外,舞蹈的“编”与“导”实现了较为完美的统一,舞剧别出心裁地将单人舞艺术、双人舞艺术、三人舞艺术与群舞艺术紧密结合,将中国传统舞蹈与现代舞蹈编导创作手法相结合,从而通过舞蹈编导创作实现了舞蹈动作、舞美空间设计、音乐渲染和谐统一,从而呈现出了这部异彩纷呈的舞剧。

(三)舞蹈道具在舞蹈作品中的叙事体现

舞蹈道具在舞剧《沙湾往事》中的运用,提升了整部舞剧的质量。从舞蹈的叙事角度来说,舞蹈道具的运用使得舞蹈作品的故事情节的阐述更加生动形象;从舞蹈的情感升华角度来说,舞蹈道具的运用使得舞蹈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情感更加热烈。

舞剧《沙湾往事》的一个重要的舞蹈道具是大型屏风。这几扇自上而下悬挂的屏风贯穿了整部舞剧的始终。这几扇屏风在不同颜色的舞台光线的映照下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使得舞剧舞台美术效果的层次更加丰富,视觉冲击更加震撼,情感的渲染更加直观且浓烈。

舞剧《沙湾往事》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舞蹈道具是隔扇门。整部舞剧共出现了四片隔扇门,这四片隔扇门道具全程驱动,随着舞剧故事情节的开展呈现不同的场景——气势恢宏的婚礼厅堂、狭窄悠长的寂静小巷、静谧唯美的花园,抑或是封闭沉闷的婚房。这组舞蹈道具随着舞台场景的变换而变化演绎不同的舞蹈情景,推进了舞蹈作品故事叙事的发展,也为舞蹈作品的叙事渲染了环境氛围。

(四)舞蹈的情感立意

舞蹈的情感立意是舞蹈编导的根基所在,也是影响一部舞剧利益是否深刻,情感是否能够引起观众共鸣并引发观众进行思考的重要因素,主人公的情感刻画也是通过舞蹈动作的编导实现的。舞蹈艺术就是舞者借助生动形象的舞蹈动作,揭示舞蹈主题,表达舞蹈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舞剧《沙湾往事》的情感立意具有较为鲜明的艺术特征。[3]舞剧《沙湾往事》在舞蹈编导中创设了多幕舞蹈情景,情景交融,舞者们借助曼妙灵活、或优美舒缓、或热烈激昂的舞蹈动作演绎表达了或欢快幸福、或悲伤无奈、或沉痛激愤的情感。也揭示了中华儿女舍“小爱”,取“大义”与敢于反抗、不畏强敌的主题与情感内涵。

三、舞剧《沙湾往事》对于未来舞蹈编导的启示

(一)舞剧《沙湾往事》对于未来舞蹈编导主题确立的启示

舞剧《沙湾往事》的成功,昭示了主题的好坏直接影响一部舞剧的质量与内涵。因此未来的舞蹈编导的第一步,则是要确立内涵深远的主题,结合历史立足当下,确立有意义有价值的舞蹈主题,并在舞蹈编导过程中实现舞蹈动作、舞蹈风格与主题的一致性。

(二)舞剧《沙湾往事》对于未来舞蹈编导动作创编的启示

舞剧《沙湾往事》对于未来舞蹈编导动作创作的启示在于,要大胆地运用多种舞蹈艺术形式与舞蹈种类,可以将不同种类、不同风格、不同民族特色的舞蹈动作融合在一部舞剧之中,通过巧妙的编排,使其各具特色的同时,和谐地贯穿舞剧主题与情感。

(三)舞剧《沙湾往事》对于未来舞蹈编导情感立意的启示

舞剧《沙湾往事》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它融合了外来侵略的社会背景下的民族大义与广东音乐创作者一路创作艰辛的情感。没有情感的舞蹈必定是没有审美价值,也无法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的。因此未来的舞蹈编导过程中,应该更加注意情感立意的渲染,大胆地运用舞美空间的设计、舞台灯光与舞台音乐的配合,加之舞蹈道具的叙事体现与舞者富有情感的舞蹈动作的演绎,通过舞蹈编导的手段將这些因素紧密编制到一起,加深舞剧的情感立意,使得舞剧更具有艺术观赏性、情感传递性与立意的深刻性。

总 结

综上所述,舞剧《沙湾往事》自2014年首次演出以来,获得了国内外无数观众的喜爱。本文在对舞剧《沙湾往事》的演出内容介绍的基础上,从主人公形象塑造、舞蹈编导创作手法、舞蹈道具在舞蹈作品中的叙事体现、以及舞蹈的情感立意四个方面对该舞剧的艺术特征展开了简要的论述。进而,从主题确立、动作创编与情感立意三个层面对舞剧《沙湾往事》对于未来舞蹈编导的启示进行阐述。总的来说,一部舞剧的呈现并不只是舞蹈本身,而是舞蹈编导中各个环节的紧密配合。因而,未来舞蹈编导应该更加注重舞蹈编导的各个因素的协调与融合,最终实现舞蹈动作、舞蹈主题、舞蹈情感、舞蹈道具、舞美空间的和谐统一,革新舞蹈编导的思路,提升舞蹈编导的水平,促进我国舞剧艺术的发展。

注释:

[1]大型原创舞剧《沙湾往事》:舞出广东音乐的风采[J].艺术评论,2014(10):45—46.

[2]邱晓晨.情满沙湾 舞赞音缘——观舞剧《沙湾往事》有感[J].人文天下,2017(08):26—28.

[3]于 平.“广东音乐”的舞剧礼赞——大型舞剧《沙湾往事》观后[J].舞蹈,2014(12):36—38.

(责任编辑:刘露心)

作者:张湘婕

经典舞剧舞蹈艺术论文 篇3:

简析舞剧《一把酸枣》的艺术审美特征

摘 要:编导张继刚的舞剧作品《一把酸枣》是表现晋商文化的先河作品,对中国舞蹈美学做出积极的探索。从《一把酸枣》的舞蹈审美角度分析,以晋商文化为题材,创作结构特点也不拘于传统模式。从舞剧结构把握和舞蹈形式方面体现了舞蹈艺术特点的综合性。每支舞蹈都巧妙地将其文化背景的写实性与舞蹈动作的写意表现性完美的交融。在选材上做出思考,现实题材促进舞剧的创造性探索。这部属于民族的同时也属于世界的精品舞剧拥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关键词:晋商文化;舞蹈美学;艺术综合性;写实写意;现实题材

0 前言

舞蹈美学是舞蹈与美学的交叉学科,从舞蹈的审美特征为基础来研究舞蹈本体,揭露舞蹈本质的特殊矛盾与规律。从舞蹈身体语言学的视角来看舞蹈学,“身体美学”的研究属于第二级学术平台,与第三级平台“审美的身体语言”进行对接,揭示舞蹈语言知识的本体性。[1]中国舞蹈美学探索仍处于初期,承载中国特色的舞蹈作品也赋予了中国特色的舞蹈美学特点。表现晋商文化的经典舞剧作品《一把酸枣》在中国舞蹈美学中做出积极的探索,从该舞剧的艺术特征上看,以万斯洛夫、滕守尧、余秋雨等中外舞蹈美学思想家的理论为基奠,编导张继刚再凭借自己标新立异的创作特色以及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创作出这部蜚声国际的舞剧《一把酸枣》。从内容角度上看,《一把酸枣》题材与人物的选择是写实性与历史性,揭示了晋商文化的深厚悠久影响以及封建时期下沉重的爱情悲剧。从形式上分析,舞蹈语汇也融合了山西民间舞、古典舞、当代舞及芭蕾舞等多种舞蹈语言形式,多样化的编排手法更是将情节和人物的表达鲜明化与形象化。这部舞剧从舞蹈美学上高度集合了内容与形式上创作审美规律。充分体现和谐社会的人文精神和人性关怀。

1 《一把酸枣》舞剧艺术的综合性呈现

(1)结构特点把握。从《一把酸枣》的内容结构上看,由勤劳朴实的山西人民所展现的浓厚文化底蕴的晋商形象是这部舞剧所表达的一个重要主题思想。而另一个重要思想就是爱情。爱情,是贯穿整个舞剧结构的一根红线。《一把酸枣》中,爱情冲破了晋商深宅大院的高墙,纯洁无瑕地展现在观众眼前。至于那些晋商的经营之道,文化理念反而成了爱情的陪衬。编导把这两部分内容巧妙融在一起,生动的展现出晋商的辉煌和爱情的悲凉。舞剧序幕中,首先出场的小伙计和酸枣两个人的约会,在躲闪旁人的目光同时又是充满着对爱情的渴望。紧接着波澜壮阔的大规模走西口心酸动人的离别场面,与之前的宁静的约会景象展现出强烈的动静对比,用对比的编导技法拉开故事的序幕。舞剧前两幕交代了故事人物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其中团扇舞和伞头秧歌两大群舞展现山西民间舞的风格特色,算盘舞展现了晋商的严谨精明,一丝不苟。这样的文化背景,表现在《一把酸枣》中的小伙计和酸枣为爱情走上凄凉痛苦思念的道路,由于对酸枣的思念,小伙计从西口学徒道路上返回。开始奋发努力学习经商。为他们的爱情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后面故事情节做出铺垫。在现实的逼迫和前两幕的铺垫下,第三、四幕的故事发展达到高潮,爱情成就了小伙计,也引发了阴谋之下的人生悲剧。故事的矛盾点也由此展现,在大掌柜的对产业的贪求和利益阴谋下,牺牲了酸枣和小伙计的爱情与他们的生命。生动的故事结构和人物形象突出主题思想,演绎了一个动人凄美的爱情悲剧。在封建社会晋商文化的背景下,故事的起因,发展,结局,矛盾环环相扣,全剧结构严谨,故事清晰完整。

(2)舞蹈形式多样。舞蹈,是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舞剧,是以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并综合了音乐,舞台美术(服装,布景,灯光,道具)等,表现一定戏剧内容的舞蹈作品。[2]米哈伊尔·福金的舞蹈艺术思想是:舞剧作者应寻找最能表达内容的舞蹈。每个场合下创造出符合于情节,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和该民族性格的,最有表现力的新形式。[3]这是福金所谓的新舞剧的第一条规则。在《一把酸枣》中,群舞以民族舞蹈语汇为主。例如,第一幕殷氏傻儿子过生日时所呈现的两个大群舞:《团扇舞》和《伞头秧歌》。团扇舞所呈现的女子群舞表现的是中国特有的女人小脚文化,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女人的小脚美也代表着女人的地位,显现着女人的高贵典雅与贤惠端庄的气质。舞剧中民间艺人前来贺礼表演的伞头秧歌,是社火的一种,也是山西特有的民间舞蹈之一,表现山西地方习俗和山西人的生活习性。舞剧中演员手持花伞调动情绪,舞蹈动作的编排使花伞像一条翻滚前进的巨龙,又像奔流不止的黄河,恰如其分的象征了我国伟大的华夏民族文化,同时伞头秧歌也是山西文化,黄河文化的典型代表。然而,在女主角酸枣的舞蹈部分中,主要采用的是古典芭蕾舞的表现方式,是整个舞剧得以广阔的表现力。芭蕾舞的表演也展现了酸枣楚楚动人的性格特点。在舞段的编排上,张继刚也借鉴了其创作理念,即弱化情节。我们可以看出,其中舞段之间叙述性的链接并不明显,反而在强调舞蹈动作和所带动的情绪的独立性和完美性。不仅使爱情主题得以贯穿,还使舞蹈的意义得以突显。这样的舞蹈理念与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相融合,使舞剧中的舞蹈具有巨大的创作空间和表现自身的意义。也体现的舞蹈创作中的综合性。

2 写实与写意的完美交融

滕守尧认为,表现含义的舞蹈动作可分为两大范畴。即:再现性和表现性。[3]再现性的动作表达,描述具体事物和生活场景。表现性的动作表达人的内在情感、思想和社会观念。而表现性动作可分为透明性和非透明性。当下舞蹈,单凭其中一项很难将舞蹈中的复杂观念表达完整。进而需要透明性和非透明性的相互配合。《一把酸枣》的每支舞蹈都很巧妙地将其文化背景的写实性与在舞蹈动作的写意表现性完美结合。

(1)背景文化特点写实再现。张继刚的舞蹈作品所呈现的创作风格可以说是不拘于以往的编创模式,不断的追求个性化和多样化。在整个《一把酸枣》舞剧中表现着具有山西浓郁地域的生活特色,在人物设计,故事发展,情感线路,文化理念等都充分洋溢着其民族性的创作风格。同时强调写实性与写意性和谐相融。在舞剧中,舞蹈语言本身已不足以清晰表达所想描述的场景时,写实性就极为重要了。把写实性与写意性和谐统一起来,才能达到较高的艺术感知。在《一把酸枣》中,写实的表达极为强烈。在欣赏作品时,首先看到的是一面厚而高的墙,墙迹斑驳,裂痕突兀。逼真的展现晋商大院悠久的文化历史,也暗示着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辉煌的晋商将迎来落败。另外的石狮,枣林,装毒药的瓷瓶,沙漠等道具,也都是写实的表现。

(2)舞蹈动作的高度表现性。舞蹈或是舞剧单凭借场景再现的写实表达形式不能够充分展现其艺术价值的,还需要与写意性的融合。第一幕第一支舞蹈,是一群小乞丐在殷氏门前乞讨的群舞,并用写意手法表现孩子们的饥饿。舞蹈动作现实又夸张,饥饿的孩子们可爱又让人怜悯,婉转自然地体现了殷家富贵。第二幕中以夸张性的大算盘为舞台背景,也是晋商辉煌时期的典型性象征,账房先生查账时的精细,他们偶尔算错对不上账时的手脚慌乱,体现了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晋商精神。第四幕逼婚时的女子群舞和男子鼓舞。当音乐响起,一群女子像梦中丽人一样手持方形灯笼“飘”上舞台,继续展现山西女人的小脚美。编导在灯笼用四方的形状是别有用心的,他正是想用灯笼的棱角对比出女子的柔和美。紧接着令人赞叹的鼓舞,鼓,也是山西民间舞的特色之一,举行婚礼的必备道具。编导巧妙利用鼓的特点,在舞台中呈现一个巨大的“鼓”,它不是由舞者来挥舞着鼓槌击鼓,也并没有舞者在其周围舞动,而敲鼓的人就藏于鼓内,由少成多的男子双手握拳露出鼓面,击鼓的正是一双双男子有力的拳头,配合着鼓点的音乐表达剧情。一柔一刚两个舞蹈做出鲜明的对比,也是展示酸枣被逼婚是内心痛苦挣扎生动手段。这个编排手法巧妙地使写意性则在写实性的基础上便显得愈加强烈,二者相得益彰。第五幕的驼队舞是由真人演绎,壮观景象再现晋商昔日的辉煌,也是两种风格和谐统一的表现。

3 从《一把酸枣》中剖析现实题材探索舞剧前景

万斯洛夫论“舞蹈交响性”,并非对舞剧表现手法的单一关注,而是要关注舞剧表现内容的丰富性和其所蕴含的思想的深刻性。这也体现了他的舞蹈美学思想是表现现实生活促进了舞剧的创造性探索。这就需要关注舞剧与当代生活、舞剧与现代题材的问题。在《舞剧与当代》一文中,他指出:“在舞剧艺术中体现当代,其中复杂性和多方面性是很明显的。舞剧各个组成部分的整个综合体和整个舞剧,作为一个整体,它本身体现着时代。时代的生活即表现在内容里,也通过形式和舞蹈语言表现出来。回到《一把酸枣》,舞剧选择晋商的题材,实际上是给自己出了个难题,因为经商的题材本身就不适合编舞蹈,经商的过程一般是复杂的人生和心理历程,而舞蹈拙于叙事,对于其中的辛酸苦辣,运筹帷幄,斤斤计较等等都很难用舞蹈语汇说得清楚,但是张继刚却从爱情为切入口,该剧是中国第一部以晋商文化为题材反映晋商家族爱情悲剧的舞剧。以“酸枣”为贯穿舞剧的线索。由此可见,酸枣已是整个故事的载体,晋商文化中女人的缩影。酸枣,拥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舞剧主题选择和创作思想的选材中,用舞剧的形式,表达山西这片土地上,人民顽强的生命意识和生存意识。并把晋商女人比作酸枣,不屈于旧社会封建制度,争取女人主宰自己命运。虽以悲剧收尾,但其用意颇深。

舞蹈的创作题材是舞蹈编导对其掌握的社会生活素材进行的选择,提炼,加工。[4]当欣赏这部舞剧时,其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正是晋商大院里的点滴。从日常晋商生活中提炼动作素材,使其扩大化,夸张化,继而更为清晰地突出主题。在晋商文化的大背景下,爱情贯穿整剧,成为主线,而经营之道文化理念成为附属,并且二者完美相融合。由此看出编导在选择题材上并没有被传统理念限制。他在不拘于传统创作的模式下,追求创新思想和塑造更高的审美要求同时,挖掘现实主义题材,使题材反映人民的生活与命运,并且让观众从他的作品中产生对生活对人性美的共鸣。

4 后记

从舞蹈美学审美上简要浅显的对这部作品进行赏析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舞剧《一把酸枣》的创作充分呈现晋商文化的厚重感与正义感和爱情悲剧的沉重感,这部舞剧所体现的艺术创作特点更是对舞蹈美学研究者美学思想的诠释与探索,并从美学审美角度体现编舞的立意何在。正如著名舞蹈家冯双白所评价:“这出舞剧是一出悲剧,一种境界,一面人格,一个定义,在悲剧上它追求的是大悲,在境界上追求的是质美,赞颂的是忠诚,揭示的是永恒。”这部民族的,世界的精品舞剧拥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素琴,刘建.舞蹈身体语言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 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4] 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2003.

作者简介:刘迪(1990—),女,山西太原人,硕士,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编导艺术专业。

作者:刘迪

上一篇:园林景观设计方案论文下一篇:情感表达摄影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