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表达摄影艺术论文

2022-04-18

摘要:色彩表现对摄影艺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其不可欠缺的重要要素之一,摄影师在摄影艺术创造的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好色彩和人们心理活动的关系,对此要有深层次的理解,最大限度的发挥色彩对情感的作用。可想而知,对于不同色彩的摄影作品来说,它给人的视觉效果是不相同,甚至是因人而异的,不同色彩所表达情绪也会不尽相同,从而人们的感受也会不同。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情感表达摄影艺术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情感表达摄影艺术论文 篇1:

浅析摄影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

摘 要:摄影是一门特殊的艺术门类,集艺术、科学、传播等于一体。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是,摄影是“瞬间的艺术”,该如何在这须臾之间将情感“物化”,是值得讨论的话题。本文从摄影构图、用光、景深以及摄影者本身应具备的素养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在进行摄影艺术创作时,如何在作品中表达情感。

关键词:摄影;艺术;情感;功能

文字是用来传达思想的,艺术是用来传达情感的。摄影艺术在当今世界各个行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它本身作为一个艺术门类,也要能够表达摄影者内心的情感。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的是,摄影具有客观性,但并不能说摄影就能完全呈现出客观事实。与以“真实性”“客观性”和“时效性”为灵魂的新闻摄影不同,艺术摄影的主要目的不是反映现实,而是将摄影者本身的情感、经历、对世界的理解等融入自己的作品中。那么,摄影者在创作摄影艺术作品时,该如何“物化”自己的情感呢?

1 内容表达——富有情感才是真正的艺术

艺术如果没有情感,就不能算是真正的艺术。没有情感的作品是没有灵魂的,哪怕制作得再精美,也不能称为真正的艺术。所有的艺术创作都要能够表达一定的思想,能够传情达意。真正的艺术作品能够震撼人的心灵,触碰到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哪怕是一个对艺术一窍不通的人,也能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丰富的情感,从而感受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感动、喜悦、平静、迷惘、悲伤、绝望……这些情绪,能够使艺术家与欣赏者冲破一切时间和空间的阻碍,达成情感上的共鸣。余光中在他的作品中曾写过这样一句话:“赛尚的苹果是冷的,梵高的向日葵是热的。”余光中是一位诗人,却能从这两位看似毫无关联的画家的作品中,看出“冷”和“热”,挖掘出更深刻的情感来。真正的艺术作品能让人产生心灵上的震动。欣赏爱德华·蒙克的《呐喊》时,会感受到其中的恐惧和忧伤;欣赏米开朗琪罗的《大卫》时,会感受到力量与自由;欣赏罗丹的《思想者》时,会感受到深刻而永恒的痛苦情感……这些或含蓄或激烈的情感穿越了时间与空间,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欣赏者的面前。

在某些场所,总能看到陈列着一些所谓的“艺术品”,虽然色彩绚丽,装饰精美,从中却看不出任何感情,没有任何触动。除了“悦目”,便无任何价值与意义了。艺术作品应该是作者思想、感受、理念、喜好等的集中体现,应是情感与实体的完美糅合,而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复制。艺术中的很多层面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如果一件所谓的艺术品所表达的层面仅仅限于肉眼能看见的部分,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在艺术的世界中,“美”与“丑”如何判定,往往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标准不一样。在艺术中,只要是“真”的,就是“美”的;称得上“丑”的,就是那些虚伪空洞、华而不实、矫揉造作的作品。著名雕塑艺术家罗丹的代表作之一《丑之美》,取材于诗人维庸的《美丽的老宫女》一诗,虽然这件作品的主体——一个年老的妇人形容枯槁,骨瘦如柴,但是这具看似丑陋的躯体却因为其肉体与精神的真实,通体散发出“美”的光辉。艺术家都应当诚实地面对自己,诚实地面对他人,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创作,诚实地面对我们所处的世界。“真”才是一切美的来源,富有情感的才是真正的艺术,摄影艺术亦是如此。

2 外在条件——用光、构图、景深的选择

摄影艺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表现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事物,也就是“瞬间性”。如何记录下最“完美”的瞬间,也是摄影艺术的永恒课题。摄影作品中展现出的娴熟技艺,是感动欣赏者的前提条件。摄影者只有具有炉火纯青的技巧,懂得如何选取角度、如何用光、选取恰当的景深等,才能充分展示所见、所思、所想,从而使自己的作品表现出深刻的思想,激起强烈的情感碰撞。

2.1 摄影构图

摄影构图主要包含拍摄方向、拍摄角度等。正面拍摄,凸显主体的正面形象,庄重威严,有着对称的美感,但是缺乏透视感;拍摄斜侧面,则透视效果明显,画面生动、突出主体且主次分明;正侧面拍摄,主要是用来刻画轮廓,表现人物的神态面目;背面拍摄,则会引起人的联想,有一种含蓄的美感。在拍摄角度的选择上,平拍是与被摄对象处在同一水平面上,使得被摄对象一目了然,活泼自然;仰拍则是从下往上拍,会使得被摄对象看起来高大威武,具有夸张的效果;俯拍则是从上往下拍,主要表現盛大的场景,表现丰富的层次,现在十分流行的航拍也是俯拍的方法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无论选择哪种拍摄角度,地平线、垂直线要直,画面要达到一种均衡,否则会造成视觉上的不舒适。横构图强化景物的水平舒展与广阔,竖构图强化高大挺拔,增添活力,具体可在拍摄时根据需要表现的效果进行选择。

2.2 摄影用光

光线能够表现形状、色彩、质感、立体感以及空间感,在肖像摄影中,能够改变人物的面貌。光的性质分为亮度——能量强弱的指标;色温——色光组成的指标;光质——光线的软硬程度;光位——光线的方向与角度。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除了利用好自然光以外,还可借助闪光灯、遮光板、柔光箱、反光伞等一系列工具进行富有创意的改变。能量较强的光线称为硬光,可用来表现棱角分明的事物,突出轮廓和质感。能量较弱的称为柔光,能使被摄事物显得十分柔和,具有朦胧美。在拍摄人物时,除了需要表现特殊质感的角度外,在表现正面题材形象的人物时,一般使用顺光和前侧光,照射角度一般使用平光,人物的面容能够得以充分显现;在表现负面或有争议题材形象的人物时,一般则使用侧逆光和逆光,人物的面容笼罩在阴影里,照射角度一般为底光、顶光等。

2.3 景深控制

景深指的是被摄物体中能产生比较清晰的影像的最近点与最远点的距离。景深控制得好,可达到突出主体、表现意境、渲染气氛,增强动感、空间感与立体感的效果,主要通过焦距长短、光圈大小、物距远近来控制。大景深表现景物的深度,表现被摄物体的层次,清晰度更高;小景深突出主体,能拍出如梦似幻的效果。在焦距的控制上,远景往往突出气势,强调整体,忽略细节;全景主要表现全貌和环境,主体明显;中景表现主体与背景的关系,突出情节;近景突出被摄事物的主要部分;而特写的功能主要是刻画细节。

除了上述几点之外,在进行肖像摄影时,人物姿势选择与情感的表达也有着一定的联系,通过神态和姿态,可进行高兴、坚强、进取、苦闷、沉重、悲伤等不同感情的表达,摄影者要懂得调动人物的情绪,达到艺术创作所需要的效果。

3 内在提升——摄影艺术家的自我修炼

技巧的使用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但不能只顾着在作品中展示自己娴熟的技巧,而忽略了本应投入作品中的情感。只注重技巧的作品是空洞的,优秀的摄影作品之所以能够撼动人心,除了因为摄影者技艺高超,也必然有着丰富的情感,在创作过程中加以融入,从而让欣赏者产生情感共鸣。与其他门类的艺术一样,摄影艺术不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再现,还应该融入摄影者的情感,使欣赏者看到这一幅照片以外所隐藏的广阔天地,从而发掘出事物的内涵,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一位真正的摄影艺术家,尤其善于见微知著,从极其微小的事物中发现它所隐藏的内容,能从自己生活的世界中发掘出许多震撼人心的瞬间。

在学生时代,笔者也曾有困惑: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门类的艺术家,都是在富有灵感的时候,饱含感情一笔一画地创作。作者的立意、感情、思想等方面都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展现出来。而摄影艺术在表现手法上有别于其他的艺术门类——在正常情况下,按下快门只是刹那之间的事情,当下的一切人事物都被瞬间定格,一张照片就形成了。摄影是真实的记录,现实世界中的很多元素在不通过后期处理的情况下,是很难从画面中剔除的。所以,摄影者自身的经验和积累非常重要,就算遇到突发事件,技艺娴熟的摄影者也懂得把照相机切换到最合适的档位,以最快的速度捕捉到这个场景最有张力的瞬间,充分展示其所包含的情感。1945年,当二战结束的消息传到纽约的时代广场,一位狂喜的海军士兵搂过身旁的陌生护士,热烈地亲吻她。这一幕被定格成为一幅經典作品《时代广场的胜利日》,作者在庆祝的人群中能够捕捉到这样一个镜头,既是偶然,又是必然。这幅作品的作者的内心必定也是对战争的结束充满感动与喜悦的,他抓住了被摄主体情绪最澎湃的瞬间,欣赏者能够从画面主体的情绪中感受到强烈的喜悦;从另一方面来看,作者在选取角度、光线等因素的瞬间,也在不知不觉中糅进了自己的情感。

艺术是具有多种功能的,除了审美功能以外,还有认知功能与教育功能。艺术通过情感的传达与影响,通过艺术家淋漓尽致地描绘刻画,作用于欣赏者的视觉与感情,使欣赏者获取信息,陶冶情操,开阔眼界,从而受到强烈的感染与熏陶。笔者作为美术学院的教师,除了平时要勤练技艺、累积经验、弘扬正能量、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外,更要充分发挥摄影艺术的功能,让学生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收获美好的情感,那些情感往往都是真实的、由心而发的,学生能够从学习中收获感动和喜悦,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摄影艺术是一片浩瀚的星空,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只是极其微茫的一小部分,还有许多的表现手法值得我们去探索,还有许多的表达方式值得我们去发掘。我们既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同时也要坚持自己的风格与方向,在一个个瞬间的永恒定格中,眺望更为广阔的星空。

参考文献:

[1] 曾晓剑.摄影创作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2] 王传东,田金良.摄影色彩学[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 汤天明.侧目而视——摄影的人文观察[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刘灏

情感表达摄影艺术论文 篇2:

摄影艺术中的色彩与情感表达

摘要:色彩表现对摄影艺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其不可欠缺的重要要素之一,摄影师在摄影艺术创造的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好色彩和人们心理活动的关系,对此要有深层次的理解,最大限度的发挥色彩对情感的作用。可想而知,对于不同色彩的摄影作品来说,它给人的视觉效果是不相同,甚至是因人而异的,不同色彩所表达情绪也会不尽相同,从而人们的感受也会不同。所以,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在于摄影师有没有将色彩情感正确带入到摄影作品之中,通过色彩的不同转换,传递出摄影师对拍摄对象的深层次理解以及感悟。

关键词:摄影艺术;色彩表达;情感表达

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色彩既反映人的感情,又能表达人们的不同情绪,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的繁衍,文化的不断发展,色彩随之也被赋予了能够表达情感,色彩也有了能够表达情绪的生命,在一定角度上色彩也被赋予了指代某种标致物的功能。色彩的不同,其对于人们心理上的影响也会不同,不仅会借此来激发人们的情感,引发共鸣,在心理情绪上也会产生共同的见解,不过摄影是把上述所说的情绪通过镜头以画面的形式切实记录下来的表达方式。所以,作者在拍摄照片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色彩和人心理方面的关系,不断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发挥色彩的作用[1]。

一、色彩的多样性

色彩在人类社会是丰富多彩的,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几种不同的色彩来说,它们通常会以某种不被查觉的方式影射着不同情绪,例如,红颜色可以表达喜悦、快乐、高兴、喜庆的情绪;相反黑色是衰弱、压抑、抑郁的象征;黄色象征着明快、繁华,绿色常常见到的颜色,大自然以绿色为主,显然它象征着永不停息的生命。因此。摄影师在摄影艺术创造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以及把握好色彩和感情的联系,运用色彩不是盲目的,相反它是有目的的,旨在将作品主题可以淋漓尽致表达出来[2]。

二、在主题范围内进行色彩配置

按照作品主题的相关要求来配置摄影中的色彩,使作品当中颜色的运用最大限度的满足艺术表达的要求,符合它的规律,正确运用色彩来达到烘托气氛的目的,同时良好的突出作品的主题[3]。我们要正确理解色彩的运用规律,作品的色彩并不是越丰富越佳,其绝非是简单的、单纯的乱堆乱砌,假如与作品主题不相干的色彩出现在画面当中,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拥挤、杂乱、无序,使受众感觉不到有艺术美,不能准确把握到画面的主题特点。所以,在运用色彩的过程中,应当做到取舍适当,摄影师在运用色彩的过程中,要提炼出最好的色彩,对这些色彩进行概括,通过对它的加工,使摄影作品可以准确表达它的主题,无论是绘画着色,还是表情达意都处于极好的水平状态。

三、正确处理色彩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

在色彩配置当中,正确把握主体色调和背景色的关系可以决定作品的成败,其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成片效果。所以,摄影师在配色过程中,应当注意下述内容:其一,摄影师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主体的颜色不能比背景色暗,相反它要比背景色更加明亮,鲜艳度比背景色更强,主要因为明色相对暗色、艳色相对浊色来说,呈现的是一种烘托效果,正确处理好两种色调的运用会提升作品所表达的效果[4]。其二,对于明亮、鲜艳的主体色彩来说,它的色彩面积要比背景色彩要小,相反暗色、纯度低、混色的背景色彩面积相对来说要大,因为面积相对较小的主体色彩比面积相对较大的背景色调表达更具效果。例如,在万物凋零的深冬季节,灰暗天空下夹杂着白雪构成了一幅较为压抑的背景,在某个画面出现几树腊梅,这时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既有張扬的表现,更有活力的表现。

四、画面整体色调和主题情感的联系

成功或失败的摄影作品在于整体色调的构建效果。所以,构建整体色调的过程中,配色中的色相、纯度、明度关系的画面就一定要有整体色调。比如,对于暖色调画面来说,它给人的感觉是温暖的,是热烈的,相反冷色调画面给人的感觉是清冷的、寒冷的、宁静的;明度高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既是轻松的,又是的明朗,它表达着一种喜悦、一种理想、一种希望;相反明度低的画面通常它给人的感觉是深沉的、肃穆的、庄严的、底蕴深厚、雄浑有力;对于色相较强的摄影画面来说,它有一种动态美,通常它给人的感觉是活跃与动感,相反色相较弱的画面,它有一种厚重美,给人的感觉是稳定的,是厚重的;一幅作品包含了多种色彩,就像繁华的都市,有无尽的热闹与喧嚣,某些色彩较单调的作品,如风雨过后的港湾,平和而又安静[5]。

五、摄影中的重点色、配色平衡与情感的表达

摄影师在艺术创造过程中,通常被摄物体的大小、数量、质感决定着拍摄形状上的平衡感。色彩的冷色调、暖色调、轻色、重色、强色、弱色直接影响到色调上的平衡感。所以,为了烘托画面的某一部分,准确表达作品的主题,应当尽可能允许重点色的存在。

作者在拍摄摄影作品的过程中,为了可以准确表达作品的主题,更好的表达作者所蕴含的情感,应当正确选择重点色,正确把握好配色的平衡度。比如,作者在选择重点色的过程中,所选择的色彩会比主色调更为强烈,或是绿油油的大地竞相盛开的油菜花;或是白雪皑皑的山头腊梅正在盛开;或是身材优雅穿白色礼服的女子在跳芭蕉芭蕾舞时,前面那一位身穿黑色西装的指挥家。在摄影作品过程中,情感的代言人应是重点色,而不能由其它色彩代替,这样将会准确表达作品的主题,而作品的主题就蕴含在重点色当中。

六、结语

摄影师在表达摄影情感的过程中,除了有效配置色彩突出主题,表达情感,此外也可以通过服饰风格的调换,有效结合光影的轉换效果,利用画面的阴影,有效利用滤光镜和道具以及背景,构建一幅想要的作品。笔者重点阐述了摄影艺术中的色彩与情感表达,总结并分析了摄影创作过程当中的经验与方法,旨在为摄影创作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额尔敦毕力格.刍议摄影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J].戏剧之家,2016(17):151.

[2]曲元媛.摄影艺术中的色彩与情感表达[J].戏剧之家,2015(03):146.

[3]汪万鹏.浅析色彩构成在摄影艺术中的运用[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3(02):40-41.

[4]秦丽.装饰性语言在摄影艺术中的应用与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

[5]邹芳通.数字人像摄影中色彩构成应用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2.

作者:高维

情感表达摄影艺术论文 篇3:

新媒体时代下高等摄影教育的人文精神研究

摘要:文章从新媒体时代下摄影的发展现状入手,结合目前摄影教育中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揭示了人文精神对摄影艺术发展及学生创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从提高审美判断和增强情感表达方面着手的解决方式,让摄影创作本着人文关怀的精神出发,回归摄影人文关怀的本质。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关怀;摄影教育;新媒体

导语:在传播技术、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高度发达新媒体时代,摄影作为文化表达的载体这一功能随被弱化。在摄影教育中,也在着重强调培养学生操作器材的能力,而忽视了对人文精神的关注。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的传播和受众群体对图像喜好的改变,让摄影教育逐渐因屈从于商业市场而脱离了艺术,一味的追求画面的“唯美”和视觉冲击力,不再重视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

一、摄影教育中对人文关怀的缺失的现状

读图时代的到来让图像承担起了文化传播的功能,它让人类的生活状态与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变革。在这个以“读图”为基础的新媒体时代,摄影艺术仅仅是为了“新鲜”的时效性以及追求视觉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而忽视了摄影艺术的人文因素和人文精神,不再注重创作者的自我观点和情感的表达,过多强调了现代传播技术而忽略了人文精神关照,让摄影屈从于商业市场、物质利益而走向错误的极端。

我们所操控和学习的相机只是帮助学生学习技术的手段和载体,对学生的摄影创作而言,相机也只是他们表达思想和态度的工具,如今的高校摄影教育只是在培育学生操控“机器”的才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这里的“鱼”指的是教师只传授单纯的技术,而“渔”是教育关注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文化,是摄影作为一种文化表达的实质,这才是高校摄影教育真正应该关注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到来之后,图片爆炸的现象更加愈演愈烈,这些现象要求新媒体时期的摄影艺术作品表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人人都能成为摄影师,摄影内容涵盖多个层面,新媒体时代的摄影仅仅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与需求,为了吸引眼球使大众沉浸在不动脑筋的乐和笑中,摄影在高等教育中不能像新闻媒体一样只是一味的追求受众、市场和生存而改变初衷。

二、如何在教育中提高审美判断力和情感表达

摄影师的眼睛并不是机械地观看,他以人文关怀的目光凝视周围的世界,图像如果没有情感就不会感染人、打动人,而人文精神使摄影成为最具情感色彩的艺术,它最突出的不是视觉冲击力,而是“以情制胜”。

审美能力是从事物中发现美并且能把握和掌控具有美感的形态和结构的一种特殊的素质。审美能力是可以通过摄影教育来加以培养、改造和提高的。摄影中的人文精神更多地依赖于摄影师在观察到客观现实事物时的直觉反映,要想正确的把握好这瞬间的直觉选择,就必须要求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评判标准。虽然摄影语言和拍摄技巧的熟练运用摄影教学来说很重要,但是就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在教育中已经将摄影简单化为一种单纯技术性、工具性和实用性的倾向,要回归摄影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就要培养学生从情感和目的出发对创作内容的选择,展现作品人文价值最为显见的是主体选择和情感表达。

在教育中应该培养学生在创作时融入自己对社会生活深刻。的艺术情感,在摄影艺术创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在每一次的摄影过程都是他们自身观念表达,情感抒发方式的另一种呈现。视觉素养能力的高低影响学生对图像的表达和辨析能力,视觉素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审美意识和审美趣味的学生还更容易捕捉现实世界中人与环境的状态。

三、回归摄影人文关怀的本质

在高校摄影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高尚良好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如今的学生和图像受众群体更深层次的需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提高了学生们的摄影技術,带来了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及剧烈视觉竞争,他们在物质方面、视觉冲击方面的需求已经充分满足,他们已经处于彷徨困惑的时期。高校摄影必须区别于新闻媒体一味地追求市场和满足受众群体的需求,必须拓展图像信息内涵,培养学生在创作中运用人文精神,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高校的摄影教育当避免将摄影的学术分科太过专业和精细,人文精神不只是纪实摄影的专属范畴,而是每个摄影人的必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能够避免学生的摄影作品内涵空洞、流于形式甚至低俗不堪。摄影艺术应该积极与新媒体合作,实现资源、渠道共享,准确把握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了解社会和人类的主要状态和发展需求,摄影在为影像、新闻等信息传播层面将更容易体现出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培养学生介入社会大环境中,提高对人文精神的关注,传播社会正能量,避免产生低俗、无内涵的摄影作品。

关注人文精神的摄影具有深刻的现实社会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不是只去拍摄苦难的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它是既具有社会价值又具备审美价值的摄影艺术创作,运用人文精神应该在深入观察生活、感悟人生道理的基础上,加上个人的角度、立场和情感,客观记录现实,完成对被摄事物的评价或诠释并传达思想内涵,拍出更多生动感人的照片。

四、结论

社会的发展从来就离不开对人文的依赖,高校摄影教育有责任也有义务倡导人文关怀的精神,引导学生在摄影的学习和创作中对人生存状态的关注,而不是只强调摄影基础与手法,通过人文精神独特的表现方法更多的是关注人性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生意义,触及到社会的深层,倡导社会的公正与平等,维护和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和尊严。

参考文献:

[1]张旭.摄影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探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11):13+17.

[2]李阿珊. 从缺失到回归[D].吉林大学,2007

[3]肖婕妤. 纪实摄影的人文情怀探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

[4]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本文为2016年度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课题“新媒体时代下高等摄影教育的人文精神研究”(YJ201612180)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王琦(1979.01—),男,汉族,籍贯:山东济南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专业:摄影,研究方向:摄影艺术。

乔彤彤(1994.01—),女,汉族,籍贯:山东泰安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艺术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方向:摄影。

作者:王琦 乔彤彤

上一篇:经典舞剧舞蹈艺术论文下一篇:国画教学传统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