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电子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2022-04-26

摘要:电工电子学是工科专业必修的一门应用性的技术基础课,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及工程技术工作打好电工技术的基础,并使学生收到基本技能的训练。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应用电子专业教学改革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应用电子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篇1:

现代学徒制下的应用电子专业课堂教学改革探究

摘 要:随着现阶段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化落实,我国应用电子专业课堂的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也进一步创新,尤其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更加侧重于建立校企合作的新型育人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现代学徒制育人理念应运而生,本文以此为着入点,结合现代学徒制的育人内涵,对当前学徒制的试点人才培养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进一步揭示其存在的不足。并立足于应用电子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于现代学徒制下的应用电子专业课堂教学改革提出科学的发展对策,以此实现应用电子专业技术人才的科学培养。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应用电子专业;课堂教学改革;发展对策

国现代科技水平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所需要的技术人才也越来越多,我国教育领域对于应用电子专业也给予了有效关注,作为一门技术性比较强,实践性比较高的学科,其在教学过程中仍面临很多挑战。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实践教学试点不断在各个区域展开。虽然在阶段性实验中对于人才培养初具成效,但是其也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措施的深入發展。只有立足于应用电子专业课堂教学现状与人才的实际需要,才能有效提高学徒制与应用电子专业课堂教学的适应性。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学徒制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教育历史,其在手工业时代就曾在技术性人才的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主要是在新人的培养中,有效实行老带新的政策,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通过技术成熟的师傅在技术、理念上的指导,学员真实操作,从而有效提升技术技能。而现代学徒制在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中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创新,现代学徒制理念在基于传统形式的人才培养上,建立了一种整合学校和企业有效资源的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即通过学校教师、企业成熟技术人才的联合传授,进一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在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技术水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现阶段企业招工和学生就业的社会难题。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方式,大大创新了应用电子专业的课堂教学。

二、现代学徒制的试点的人才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建立校企业合作的平台难度大

现代学徒制在应用电子专业课堂教学中落实的关键在于校企合作平台的建立,而就目前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的教学实力来看,为学生寻求合适、安全的企业实践平台难度比较大,一方面,现阶段我国的宏观政策体系和法律制度对于此方面的激励政策还不完善,社会很多企业都不愿意参与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另一方面,由于学校的资金有限,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对于企业中高级电子专业人才的聘用成本比较高,无法有效支持实践环节的教学,不仅如此,对于社会企业来说,将优秀技术人才安排到学校教学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这进一步打消了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使得现阶段学徒制电子专业课堂教学的试点推行难度比较大。

(二)学徒制的试点维持和运行难度比较大

现阶段现代学徒制电子专业课堂教学的试点推行中,实际的维持和运行难度都比较大,一方面,在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呈现出一种招生即招工的人才培养状态,由于社会企业的经营和人员管理与市场经济的宏观发展形势、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人员结构都有很大的关系,这种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对于学校学生来说是不利的,同时也给校企合作和学徒制的深化带来诸多不利影响。除此之外,在现代学徒制的运行和管理中的难度也比较大,一方面,现阶段现代学徒制并没有被有效融入到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中,对于学生缺乏完善的考核的评价机制。另一方面,学校对于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教学也没有给予有效的监督和激励。这使得校企合作中整体的人员管理存在诸多漏洞,也不利于现代学徒制的深入拓展。

三、现代学徒制下应用电子专业课堂教学的改革对策

(一)转变教学观念,为现代学徒制的改革奠定思想基础

随着现阶段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现代学徒制的创新,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的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效融入现代教学观,提高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和现代学徒制教学思想的认知,为现代学徒制的改革奠定思想基础。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理论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向学生积极传达现代学徒制教学思想,提高学生对于现代学徒制下应用电子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解和认识,有效得到学生和家长的支持,才会将现代学徒制应用电子专业课堂教学的改革进一步落实。

(二)基层政府要给予有效扶持

现阶段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的深化受到资金和校企平台的双重制约,对此,基层政府要对应用电子专业课堂教学的改革给予有效扶持,一方面,要积极完善现有的奖励和扶持政策,为学校寻找发展前景好,有社会经济效益的企业合作伙伴,鼓励社会企业有效参与到校企平台的建设中,不仅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同时也要为合作院校提供电子技术优秀的人员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基层政府也要积极给予学校一定的资金扶持,建立科学的实训基地和先进的计算机设备。为现代学徒制下应用电子专业课堂教学的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三)加强对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现代学徒制下应用电子专业课堂教学的改革,学校在改善教学环境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对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电子专业课堂的教学要积极打造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和企业技术教学团队双重师资队伍。除此之外,也要积极鼓励企业的技术人才参与到院校校本教材的开发中,整合有效资源进一步提高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效率。在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企业和学校也要进一步完善对于学生和技术人才的考核和评价。提升企业技术人员在院校的薪资待遇水平。只有不断强化电子专业课堂的教学队伍,才能在根本上提升电子技术人才的培养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的起步和发展比较晚,缺乏一定的教学改革经验,在试点的落实和教学中也不免会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其教学改革和探索阶段,学校要和企业以及基层政府建立紧密的联系,整合一切有利资源,为现代学徒制下应用电子专业课堂教学的改革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严文超.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认识与思考.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

[2]李祥.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常州大学学报,2015.1.

[3]李和香.现代学徒制在图形图像制作专业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

作者:钟卫连 江兴刚

应用电子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篇2:

以突出专业应用为核心的电工电子学教学改革

摘要:电工电子学是工科专业必修的一门应用性的技术基础课,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及工程技术工作打好电工技术的基础,并使学生收到基本技能的训练。随着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其应用领域也不断在拓宽,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践环节等方面,应加大改革力度,因材施教,发挥专业特色,以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电工电子;专业;应用能力;教学改革

电工电子课程是高等院校为非电类本科专业设置的技术基础课,该课程为大学生系统地学习电工及电子技术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关键性课程,为学科的交叉提供了延伸的接口,培养了适应个专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由于该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应用范围广的特点,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非电类专业的学生的学习目标并不明确,他们不清楚该课程与专业的联系,不知道将来在工作和生活中会有什么用途,甚至仅是为了获取学分,这样使得部分学生对该课程的目的性和必要性产生了怀疑,也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因而,对于非电类的工科学生,无论是从学生的意识观念上,还是教学方法上,都需要作出一定的调整,使学生对该课程有更清晰的认识,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加强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意识,并根据专业的需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学到最实用的知识。

作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电工电子学”在教学上有其特殊之处,过去教学效果存在一定的局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授课对象广,不同类型的强、弱电专业的学生,生源情况比较复杂,专业基础差距大;

其次,该课程在“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基础上,把学生引领到专业课和相关应用领域之中。对于这两门课程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带来一定的阻碍,以及学习心态产生一定的畏惧感及排斥感。

再次,学时少与内容多、基本内容与部分学生所学专业的关联度不够等矛盾始终存。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学到最有效,最真实的知识亦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中。

另外,本课程特点原理抽象,内容复杂,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规律很难掌握,无法想象完整的情景,无法准确弄清过程。学生对那些抽象的概念和想象缺乏丰富的感性认识,很难理解和掌握。比如电流,磁场的方向;PN节的形成原理;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等等。因而,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活跃教学气氛,也很难使学生完全理解。多样化,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可以很好第解决这一想象。

最后,实践环节是该课程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而实践教学内容少,学时也少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不少学生虽然成绩不错,但对于一些典型电路的分析、元器件的作用往往局限于死记硬背,并不会付诸实践。同时,与课程配套的实验内容数量十分有限,难以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测量技术。

随着工科专业为主的本科院校越来越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在以“应用为主旨,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如何使电工电子学这门课程更有利于专业的后续课程的学习,是教学模式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教学目标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我们近年来一直都在探讨和摸索的。

本人从教授电工电子学这门课程及相关实验课程已有9余年,学生涉及到的专业包括有机械电子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工商管理、给排水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等。在和不同专业的学生的接触和观察中,发现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和接受能力,及对课程提出的建议好要求上有着相当的差距。

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紧密地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我们教研组在课程结构、教材选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与创新,使得这门课程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改革的同时也仍在不断地观察和摸索,以上几方面亦还有可改进的空间,同时在课程考核方式及实验教学上还可作进一步调整。

1. 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安排

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学课程主要包括有电路基础理论,模拟电子技术,变压器原理及电机控制原理等几个方面。具有内容广,定理多,学时被压缩等特点。在有限的学时内如何既能完成教学大纲内容,又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是我们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对此我们教研室对原有的课程结构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在保证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定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删减和精选。比如对机电和土木专业,删减了一阶动态电路这样偏理论而又非基础理论的章节,增加了偏向实际应用的变压器及电动机控制原理的内容。尤其是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考虑到在未来的岗位上接触施工现场及机会比较多,特增加了安全用电这一容易忽视,而又必须重视的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的变更,部分专业的教材也作了相应的变更,对于土木工程,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只涉及到电工学相关知识,在改革后这近两年的教学观察中,学生普遍的反映不错。

于此同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可;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电路基本定律时,欧姆定律,电阻串、并联等效计算等知识是学生高中时代较为熟悉的,可以“一带而过”;在讲授零输入,零状态概念时,很多学生容易纠结在微分方程的运算上,尤其高数基础不好的学生更容易产生畏惧感,而事实上我们在分析一阶动态电路时只需要用上其结论就可以了,对此给学生作合理的引导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讲授到交流电路相量这一知识点时,学生普遍感到比较吃力,可补充一些复变函数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另外,在保证把基本教学内容讲深讲透的情况下,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培养计划的要求,对授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优化,并适当地增加一些结合专业内容的应用进行实例的讲解。比如对于机电专业,对电机的原理,正反转控制等内容,可以现场演示;对于建筑和土木专业,更侧重于实际的操作运用,如安全用电,可现场向学生进行理论讲解和实际线路的连接操作。如线电压、相电压的定义与测量以及火线和零线的判断等。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这门课程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特别对非电专业学生,这一点非常重要。

2. 革新教学手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越来越明显地感到手机已是目前课堂上最大的干扰,课堂上坐在后排的一大片学生埋头看手机已是普遍现象。特别是理工类的课程,始终没经史文法类的课程生动吸引人。而有不少基本概念,经典定理必须得掌握,相关问题需要去分析,遇到难理解的内容时,学生很容易打退堂鼓而转移注意力。

如何将难理解的知识点讲解得更能让学生既容易理解,又能印象深刻,还能生动有趣,也是我们着重改革的一面。

目前PPT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在突出重点,攻克难点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比如抽象的微观问题:电场线、磁场线、磁铁物质的磁化过程等;很快的动态课程:电子在导线中的运用、半导体中空穴与电子的扩散等,这些概念看不见,摸不着,难理解,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声、图、文并茂,使教学效果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因而在PPT的制作上,将这些难啃的知识点能反映得精准、精美、又精彩,让学生过目难忘,也是我们还需要改进的一方面。

同时,还可以结合微课和翻转课堂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及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对于部分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可根据学习目标反向设计教学内容。如分析复杂的电路方法有:等效变换、支路电流法、节点电压法、叠加原理和戴维南定理等。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归结几种方法的特点,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给出一个具体的电路结构,让学生独立思考或通过讨论,选择电路最佳分析方法。这样使学生能很好地比较出各分析方法的优缺点,并能在复杂的电路中能判断如何选择和灵活运用这些电路分析方法。

3. 考核方式优化调整,更全面考察学生水平

提高平时分构成比,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重视每一教学环节以提高学习效果,使课程成绩不局限于解题技巧上。可将学习目标反向设计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中学生的成果作为考核平时分的一部分,调整总成绩构成比。在电子技术中图解法及识图辩图是较有一定分量的内容,并具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但在考试中出题教师通常出于避免带来阅卷中的各种问题而回避这一知识,重心放在理论计算上。可在考试题型要求上规定一定分数的作图识图题,可使学生更全面的掌握电子技术知识。

4. 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专业应用技能,培养其工程意识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深化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应用技术和因材施教,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化仪器仪表使用与实验技能系统训练。将设計性的内容要求明确给出,建立学生的工程意识。以启发式思考题为主,紧密结合实验过程,开拓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每一项实验明确给出相关仪器仪表的操作要求,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实验完成后进行实验结论分析与归纳,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引进典型工程案例,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与专业紧密结合,与行业紧密结合的目标。

总而言之,在以突出专业应用理论下,电工电子教学改革需要全面、客观地分析该课程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优化教学方法。同时,教师需要把课题还给学生,充分显现学生在整个教学课堂的主体地位,挖掘他们的已有的潜能,教师只需要扮演好引导者、协作者等角色,注重引导、启发,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怀容,马丁,邓兰琴等.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念[J].电化教育研究,2009(1):9-14.

[2]李彩林.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科技信息,2008(13):161,191.

[3]蒲永红,蔡晔敏. 浅析电工实验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8(2):38-40。

作者简介:张雪凌,籍贯:武汉,民族:汉,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武昌首义学院,具体研究方向:电类课程。任教于武昌首义学院机电与自动化学院电工课程组,从教8余年,担任过的主要课程有电工电子学、电路理论、电路测试实验等。涉及到的专业包括有机械电子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工商管理、给排水工程、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次参与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与修订,以及相关教材的编写。

作者:张雪凌

应用电子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篇3:

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针对湖南省电子信息产业高级技能人才紧缺的形势,笔者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明确专业定位,构建“岗课证相融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层次化、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专业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取得了较好的专业教学改革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应用电子技术 岗课证 层次化 模块化

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大产业。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到网络通信、生物医疗、家用电子产品、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等民用产品制造产业,电子技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应用电子技术是一门以电子技术的应用为目的的专业,而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能够综合应用电子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1 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现状和改革的必要性

1.1 企业需要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2014年春节后,深圳人才大市场招聘信息显示电子行业的用工需求排名第一,其中电子电器制造类企业对一线生产岗位以及有2~3年专业工作经验的技术员、工程师、研发经理等岗位的用工需求量很大。其中,电子类企业一线生产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很低,初高中毕业生甚至是一般的农民工就能上任,而研发经理、工程师、技术员等却比较紧俏难招,也就是说这些企业紧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1.2 什么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素质高”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第一是职业技能高,包括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操作方法和操作规范,树立基本的职业意识,形成较完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等。

第二是职场应变能力强,包括及时把握职业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自主学习新的职业技能;掌握最先进的相关职业理念和操作方法;形成更全面的具有延伸性的知识结构等。

第三是专业创新能力强,包括不断发现现存事物的缺陷,不断找出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根据工作的需要提出创造性的设想,并能够具体实践、操作和开发;进一步扩大知识面,以适应其创新的各种要求等。

1.3 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电子电器制造类企业招工数量大,尤其是高素质技能人才紧缺,并且招到也很难符合企业要求,需要再培训才能上岗。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高素质技能,使其快速适应岗位要求呢?近年来,笔者学校展开了以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 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1 构建“岗课证相融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定位是专业教学改革的第一步,也是关系到教学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第一步。湖南省现有电子信息产业工人12万左右,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级技能人才只占技术工人总量的6%,这一数字远低于发达国家30%的标准。在“十二五”发展纲要中,湖南省明确将电子信息产业和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经过多次调研和研讨,课题组确定了该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定位是对接湖南省战略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适应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并且,专业依托行业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工作机制,校企共同进行专业建设。

“职业岗位、专业技术课程、职业资格证书”是“岗课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3个内涵要素,“岗位技能训练、工学结合课程教学、职业资格认证”三者融为一体的教学实施是“一体化”的内涵。为了构建“岗课证”一体化培养模式,首先,广泛调研和听取来自企业一线行业专家建议,确定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覆盖哪些职业岗位(岗位群),每个岗位需要哪些知识和能力;其次,再分析这些能力之间的逻辑联系, 将能力分类、分层、分先后,与课程相对应;最后,通过职业资格考证,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上岗所要求的熟练程度。

2.2 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层次化、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强调学习者在动态的行动体系中生成与构建整合了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工作过程”知识,从而满足社会或职业对教育或个性的需求,实现学习者在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

课题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对电子信息产业中电子设备装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中机车电子设备维修调试等工作岗位开展调研、分析、归纳,得到了生产管理等4大岗位群和电子设备检修等23个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了培养生产制造、技术服务、设计开发三层次目标,以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五大理实一体课程模块为支撑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层次化、模块化”课程体系。

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出发,遵循典型的工作过程“6要素”原则和抽象的思维过程“6步骤”原则,进行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改革。以《电子电路的分析与应用》课程为例,课题组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课程学习情境的教学环节设计。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用合宜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施,积极探索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根据职业资格考核要求进行课程的考核,合理设计考核内容,制定考核标准,采用多元化的考评方式,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课程考核。

2.3 建设与专业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

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2~3个企业保持长期联系,成为合作单位;安排专业教师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锻炼,并深入到企业生产、技术革新和科研中,逐渐形成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成 “公司+车间”的实训基地模式,采用企业当期主流生产性设备和自主开发的先进虚拟仿真软件,虚拟现实与真实产品生产结合,开发基于真实产品的实训项目教学资源,满足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产品研发与生产四大功能需求。

建设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积极探索名师课堂、慕课、微课等信息化教学形式的应用,满足教师、学生、员工、社会学习者终身学习需求。

3 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效果

经过近3年的专业教学改革实践,笔者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思路更加清晰,专业教师的教学目标和个人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系统化学习,掌握了基础的职业技能,具备了一定的职场应变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得到了老师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2] 余娟,赵巧妮.电子电路的分析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9):55-57.

[3] 谢永超.高职院校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建设初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6(2):67-73.

作者:余娟

上一篇:文物保护创新管理分析论文下一篇:庭院果树园艺栽培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