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险代位求偿权论文

2022-04-20

摘要: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的,通常认为人的生命是无价的,人身保险不适用于损失补偿原则,因而不存在代位求偿。但在具体的立法和业务实践中,各国的具体做法存在很大的差异。关于人身保险是否存在代位求偿,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也存在很大的分歧,本文将对代位求偿权的适用进行具体分析。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财产保险代位求偿权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财产保险代位求偿权论文 篇1:

浅析保险法中的代位求偿权制度

【摘 要】在我国财产保险中的代位求偿权制度,旨在保障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利益,通过双重保障来维护基本市场秩序,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各项财产保险的类型孕育而生,因为第三人的行为所造成的财产所造成的财产损失也愈发增加,本文通过对保险制度中代位求偿制度的部分研究,揭示代位求偿权的法律保护,填补损害等机制,论证代位求偿权的请求权基础,使得代位求偿制度得以更好实践与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去。

【关键词】 求偿权基础、填补损害、禁止得利、法律保护

一、代位求偿权的概述和理论

(一)比较法上代位求偿权的概念

在我国保险法中的代位求偿权是指在财产保险的事故中由第三人引起,造成他人财产损害的债权请求权行为,在《保险法》第60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保险法其宗旨是为被保险人提供双重保障,以确保被保险人的损失得以充分补偿,得以填补。我国台湾地区“保险法”第53条:“被保险人因保险人应负保险责任损失之发生,而对于第三人有损害赔偿请求权者,保险人得在请求赔偿金额之后,代位行使被保险人对于第三人的赔偿请求权;但其所求数额,以不逾赔偿金额为限。如果第三人为被保险人的家属或受雇人时,保险人无此权利。故意者,不在此限。”德国的相关保险法律也采取此项观点,从比较法的角度来分析,保险法中的代位求偿权基础在于保险人支付保险金,以此为基础取得了被保险人对于第三人的索赔权,此说所谓债权转移之说,在各国立法体例中以保险利益原则为基本点,进而为了防止被保险人获得双重利益(基于不当得利的债权请求权说),孕育而生代位求偿权制度,综上而言,保险代位权是保险人代位行使的权利,该权利在性质上为被保险人对第三人的赔偿请求权。

(二)代位求偿权的理论

保险法中的代位求偿权制度最早可追溯18世纪,起源于英美法系,在古老的商事活动当中,海运是最主要的的方式,但是由于海运的风险性、承运人的过失性、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为了应对非不可抗力、意外事故的风险,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也与之产生。最早期的案件以1787年马森诉森茨伯案为名,并随着民商事交易不断的完善。要想准确的理解代位求偿制度的法源,就必须提及民法的债权让与制度,其实质是在不改变债的内容的前提下,对债的主体进行的改变。笔者看来保险法中的债权让与制度可以说是民法中债权让与制度的移植,其基础理论源与不断民商事活动的实践产生。

民法中有着两大可以所谓保险法理论渊源的两大理论也就是,填补损害和公平原则。这两大原则也成为保险法代位求偿权的核心理论,下面笔者将以此为据进行论断。

1.公平原则。作为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的公平原则具有补充性,在民事立法与民事司法过程中具有弥补法律漏洞,加强法律的灵活性与适用性,并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和实现法律公平,正义等积极作用。公平之适用深入到法律的方方面面,所谓的公平在我国的保险法中更多的体现为利益的衡平,在代位求偿的案件中,第三人导致财产的损害,其本身就应该负相应的责任,(每个人都有着对自己管控的理由,造成损害事实发生的行为人本应该负责,其在民事责任中为责任自负)所以就第三人带来的损害得以请求的保险金请求权,保险人本就可以代以求之。否则被保险人请求保险金之后,其本身的索赔权不发生转移,则使得被保险人得以获得双重保障救济,岂不是会使得被保险人有不当得利之事发生。任其自然,就有违反公平原则之嫌,法律漏洞也会不断显现,使得民事活动的延续性稳定性下降,破坏社会和谐稳定。

2.填补损害(损害的救济)。有损害就有救济,有权利就必有救济,所谓无权利之义务,无义务之权利,实为没有无救济之权利,这在民法中为重要体现。在保险法的制度也有体现,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保险事故的发生属于被保险人和保险人约定的范围,在范围之内予以救济。二是保险所赔偿的数额等于损害。当然就足额保险而言可已得到全部救济,不足额保险中,被保险人得以向保险人或第三人索赔,但是二者相加不能超过损害总额。财产保险内容在于救济,其法理在于“禁止得利”,不能因为损失的发生获得无根据和理由的利益,其于社会秩序有损益。

二、保险法代位求偿权的构成要件及其行使

1.根据保险法代位求偿权,笔者认为其行使要符合以下构成要件:

(一)要求第三人造成保险事故的发生且具有因果关系。

在保险法中的第三人指的是除了家庭成员和单位成员以外的人,但是故意为之除外。究其法理而言家庭成员或者单位成员其本身与保险合同无债的直接关系,但是基于利益性考虑家庭成员与单位成员与被保险人有着财产或者说人身之间的利害关系,例如甲乙为夫妻,各有车一辆,乙(妻子)驾驶车不当不慎撞向了甲的车,如无故意为之保险公司无代位求偿权。因为夫妻本身的财产基于共有和混同的特点,只有基于共有关系丧失或有重大理由才可请求分割,如果惩罚乙岂不对甲进行了二次伤害,当然这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可以扩大解释。台湾学者桂裕认为,保险法中的家庭成员应包括配偶和亲属等较轻的血亲或姻亲而共同生活的人以及虽非同居但负有法定抚养义务的人,就单位人员而言应从严解释,包括被保险人的雇佣人员、合伙人、代理人等。笔者赞成次观点。

就因果关系而言只要第三人符合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则可采用之,即损害主体,损害事实,具有相当因果关系则可采用之(不可抗力、情势变更除外),于此而言如不符合约定的事项且有《保险法》法院不予支持保险金赔偿请求权的事项,亦无代位求偿权。

(二)代位求偿权基础在于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支付保险金

代位求偿权的产时间不在于保险事故的发生、保险合同成立生效,而存在于保险人支付保险金。此请求权源于债权的自动性让与(前述部分已论之不加详述),当然被保险人直接向第三人要求损害赔偿时,若获得非足额赔偿时候,被保险人仍然可请求保险人之保险金(索要赔偿总额不超过实际损失即可),与此保险人仍然有代位求偿权(但是代位求偿权数额以被保险人所获保险金额为限)。依据特别规定被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也有丧失的情况,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赔偿保险金之前,被保险人放弃对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的,其代位求偿权也随之丧失,但反之,若发生在保险人支付保险金之后,此代位求偿权仍然可行使之。由此可以看出保險法立法初衷旨在高效、便捷、公平。

结束语

在现代社会中,风险与损失是社会保障所要规避的内容,保险制度正是在风险之中的以孕育而出,代位求偿权制度在现实社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实际意义,其所做到的是防止有过失者因对他人之物损害,会因保险而得以侥幸,否则过失者无法认知其过失,使得社会陷入秩序和道德混乱的状态,和谐与稳定无法继续。

即使代位求偿权制度有诸多不足,保险人的求偿权有难以保障的风险,但是针对制度本身而言利大于弊,只有不断完善代位求偿权制度,我们所谓的道德风险可以得以管控,法律行为不断规范,不当得利的债的发生会降到最少,当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入,保险制度的风险规避也会完善,我国的保险制度也逐渐与国际社会接轨,代位求偿权会更加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许崇苗 李利:《中国保险法原理》[M]. 法律出版社,461

[2]史卫近:《保险法原理与实务的研究》[M]. 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184

[3]王春红:《公平原则之补充功能》[J]. 法制博览,2016期刊。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西华大学)

作者:丁照齐

财产保险代位求偿权论文 篇2:

代位求偿权在人身保险中的应用

摘要: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的,通常认为人的生命是无价的,人身保险不适用于损失补偿原则,因而不存在代位求偿。但在具体的立法和业务实践中,各国的具体做法存在很大的差异。关于人身保险是否存在代位求偿,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也存在很大的分歧,本文将对代位求偿权的适用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人身保险;代位求偿权

一.代位求偿权概述

代位原则是由保险法中损失补偿原则所派生的,是为了防止被保险人获得额外利益而规定的,在各国的保险法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代位在保险中是指保险人取代投保人的地位获得追偿权或对保险标的的所有权,其中后者是指物上代位,即保险标的遭受保险责任事故,发生全损或推定全损,保险人在全额给付保险赔偿金后,代位取得对受损标的的权利和义务。而代位求偿权是指保险标的在遭受责任事故造成损失,依法应由第三者承担赔偿责任时,保险人在支付赔偿金之后,在赔偿金额的限度内,相应取得该对第三方的请求赔偿权利。

我国新《保险法》第六十条第一款规定:“因第三者对保险标的的损害而造成保险事故的,保险人自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之日起,在赔偿金额范围内代位行使被保险人对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由此可知,采取代位求偿的目的是通过置保险人于被保险人的地位来阻止被保险人的到多余其全部损失的补偿;同时还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代位求偿的使用在实践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保险人代位求偿的金额不得超过保险赔偿金额;保险人不得向特定对象行使代位求偿权;在人身保险中不得使用代位求偿权等。新《保险法》第四十六条规定:“被保险人因第三人行为而发生死亡、伤残或疾病等保险事故,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或受益人支付保险金后,不享有向第三者追偿的权利,但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仍有权向第三者请求赔偿。”[1]

二.关于代位求偿权的争议

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的,通常认为人的生命是无价的,人身保险不适用于损失补偿原则,因而不存在代位求偿。但在具体的立法和业务实践中,各国的具体做法存在很大的差异。关于人身保险的问题是否有存在着代位求偿,国内外学者对此观点也有着非常大的分歧,大致的可以分为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代位求偿不适用于人身保险,由于代位求偿权是由损失赔偿原则派生而来的,所以代位求偿权只适用于损失补偿性保险合同。该观点认为,只有财产保险合同才是损失补偿性合同,人身保险不是损失补偿性合同,在财产保险中保险人承担的是一种补偿责任,而人身保险中保险人承担的是给付义务。因为人的寿命的身体的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保险人给付保险金属于履行合同义务,并不是补偿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的损失,并且人身保险具有投资和储蓄的性质,保险金通常是事先预定的,保险金的给付并不能反映被保险人的损失情况。我国新《保险法》第四十六条规定:“被保险人因第三人行为而发生死亡、伤残或疾病等保险事故,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或受益人支付保险金后,不享有向第三者追偿的权利,但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仍有权向第三者请求赔偿。”由此可见,在我国,代位求偿是不适用于人身保险的,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被完全排斥在人身保险之外。

第二种观点认为:代位求偿权它适用于意外伤害保险和健康保险,但是不适用于人寿保险,。

由于人身保险可分为:人寿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该观点认为,人寿保险不属于补偿性保险合同,但是意外伤害保险和健康保险属于补偿性保险合同,尤其是医疗费用补偿保险更是属于补偿性保险合同,故适用代位求偿制度。英国学者Jeffery W Stepmpel同意这种说法,他觉得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的性质与特点介于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的中间,保险金的给付带有损失补偿的性质,因为保险代位求偿制度旨在填补损失,那么该制度也同样适用于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特别以因第三者的过错行为伤害被保险人同时伴有医疗费用指出的情况出现,保险人行使代位求偿权更具有现实意义。这样以医疗费用等费用的数额就可推断出被保险人的损失程度,继而可以确定第三者的赔偿金额。可是美国学者Kenmeth H York并不同意此观点。他认为,即使疾病和伤害领域的保险带有一定的补偿性,可是这种补偿性与纯粹财产性质的补偿性是不一样的的。医疗费用有固定标准,可是它不能涵盖事故所引发的全部后果,也不足以判断受害者得到的补偿是否足够或过多[2]。由此,他不赞同在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领域适合代位求偿权。

第三种观点认为:代位求偿权仅仅只适用于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中的医疗费用。由于这一部分费用以意外伤害医疗费用和疾病医疗费用等形式依据实际发生额来衡量,被保险人实际所支付的医疗费用即在其保险利益方面所遭受的损失,其性质上属于财产保险,故使用代位求偿权。

关于人身保险是否使用代位求偿权的争议并不只限于理论上,在各国的立法上也反映着对人身保险是否适用代位求偿权的不同观点。在美国,各州对代位求偿权适用险种的立法各有不同,但是通行的原则是:人寿保险不适用代位求偿权,而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原则上也无代位求偿权的适用,但当事人在这两种保险合同中约定有代位求偿权的可以使用约定代位求偿权。我国澳门《商法典》第10条规定:“人身保险合同中,保险人作出给付后不得代位取得被保险人因保险事故而生之对第三人之权利。上款之规定不适用于在第三人所造成之意外事故中被保险人承担的医疗及住院开支。”意大利《民法典》的损失保险第1916条第四款关于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的规定:“本条规定适用于工伤事故和偶发灾害的保险。”这里第三人所造成的意外事故和工伤事故、偶发灾害的保险是法定可以使用代位求偿权的。韩国《商法》人身保险的通则第729条规定:“保险人不得代位行使因保险事故所致的保险合同人或者保险受益人对第三者的权利,但是,在签订伤害保险合同的情况下,若当事人之间约定保险人可以在不损害被保险人的权利的范围内代位行使该项权利。”在德国的理论和实务中,一般认为保险代位权对于依照损害补偿原则为给付的意外伤害保险和健康保险具有适用价值。从各国的代位求偿权在人身保险中适用的法律规定可以看出,对于人寿保险一般不适用代位求偿权,对于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有两种立法模式,即法定代位权(如澳门、意大利等)和约定代位权(如美国、韩国等)[3]。

三.代位求偿权与人寿保险

虽然在理论和立法上,对人身保险是否适用代位求偿权存在很多争议,但是一个统一的认识就是代位求偿权不适用于人寿保险。首先,人寿保险的受益人按照即有权从保险人那里获得给付,又有权让第三者赔偿,因为人的生命是无价,给付的保险金和被保险热的生命并不是等价物,不能认为给付的保险金完全补偿了受益人的损失[4]。因此,受益人在获得保险金给付后,仍然有权向第三者要求赔偿。事实上,不管赔偿额是多少,受益人的损失都不可能得到完全的 补偿,所以受益人有权接受所有的赔偿额,故在人寿保险中,保险人无权在给付保险金后,代位受益人向第三者进行追偿,即代位求偿权不适用于人寿保险。其次,寿险合同具有储蓄和投资的性质,保险人到期支付本息,保险金是实现确定的,而且保险金的给付也不是根据具体的损失额来确定的,不属于损失补偿性保险合同,也就没有产生代位求偿权的基础[5]。目前针对人寿保险,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定额给付性保险,并没有具有损失性补偿,所以它不适用代位求偿权。

四.代位求偿权与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

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中是否使用代位求偿权不能一概而论,应具体分析。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中死亡保险和残疾保险金是固定金额,不具有损失补偿性质,因此保险人不能行使代位求偿权。在有第三者过错行为伤害了被保险人的并伴有医疗费用支出的情况下,保险人可以行使代位求偿权。因为医疗费用保险金的佩服包括意外伤害医疗费和疾病医疗费等,健康保险的保险责任是被保险恩因为意外伤害或疾病所致的医疗费用或者收入损失,而这种损失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而且目的是补偿被保险人因治疗所产生的医疗费用[6]。故医疗费用保险据哟损失补偿的性质,可以适用代为求偿权。

五.改进我国代位求偿制度的建议

我国《保险法》第四十六条规定:“被保险人因第三人行为而发生死亡、伤残或疾病等保险事故,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或受益人支付保险金后,不享有向第三者追偿的权利,但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仍有权向第三者请求赔偿。”可见,我国的《保险法》完全否定了在人身保险中的代位求偿权的适用,然而由上文的分析可知,保险人在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中是可以行使代位求偿权的。因此我认为,应当对我国的《保险法》加以修订,肯定保险人在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中的代位求偿权。

1.对我国的《保险法》第四十六条进行补充,应根据第三者对被保险人造成伤残或疾病还是死亡进行分别对待。对于被保险人由于第三者的行为造成伤残或疾病而发生的医疗费用支出,保险人自向被保险人给付医疗费用保险金之日起,可以在给付金额范围内代位行使被保险人对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对于被保险人由于第三者的行为造成死亡的,保险人不得行使代位求偿权,受益人在获得保险金给付后,仍有权向第三者要求赔偿[7]。

2.对《保险法》中的保险合同进行重新分类。我国现行的保险合同分类是按照保险标的的不同分为:人身保险合同(人寿保险合同、健康保险合同和意外伤害保险合同)和财产保险合同(一般财产保险合同、责任保险合同和保证保险合同),然而代位求偿权适用的判断标准为保险合同是否具有损失补偿的性质。因此,我认为应将保险合同按照是否具有损失补偿的性质,分为:给付型保险合同(人寿保险合同)和补偿性保险合同(健康保险合同、意外伤害保险合同、一般财产保险合同、责任保险合同和保证保险合同)。对保险合同分类的细化,条款将更加的严谨,真样才能确保代位求偿权合理有效地行使,保证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

参考文献:

[1]袁杰.《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释义及实用指南.[M],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

[2]小罗伯特·H.杰瑞,道格拉斯·R.里士满.美国保险法精解.[M],北京大学出版社

[3]强力,韩良.保险法前沿问题案例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

[4]张俊岩.保险法焦点难点指引.[M],中国法制出版社

[5]王怀伦.保险代位求偿权.[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

[6]欧阳红梅.代位求偿权制度在我国保险法中的适用.[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

[7]蔡浩明.论保险代位权.[D].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

作者:卢威 陈楷

财产保险代位求偿权论文 篇3:

我国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若干问题探讨

摘 要:海上保险是海上商事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它起到了分担风险,弥补损失的功能。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是保险人在海上保险业务中频繁使用的一项权利。我国没有专门的海上保险法,相关方面存在较多法律空白,其中,有关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的法律规定较为笼统,造成许多问题。通过分析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定性不明,行使范围模糊,诉讼时效起算时间不合理三个缺陷,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制度完善

一、概述

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的上位概念是保险代位求偿权,而保险代位求偿权是指由于第三人的原因,导致保险标的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保险人向被保险人赔付后,可以代位行使被保险人对第三人的请求权的权利。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是狭义的保险代位求偿权,具体是指:财产保险中,保险人赔偿被保险人的损失后,所取得的被保险人享有的依法向负有民事赔偿责任的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此种制度可以通过由已履行保险赔偿义务的保险人向第三人请求赔偿的方式,使第三人继续承担应负的责任,从而保证保险人的利益不因他人过错而遭受损失,实现公平公正。同时,它也提高了保险人赔付的积极性,为保险人提供了法律保障,间接保证了被保险人得到及时赔付,一定程度上弥补其所受伤害。

我国并无专门的《海上保险法》,关于海上保险的内容规定于我国《海商法》第十二章,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亦是如此,因此存在许多法律空白与漏洞。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具有为保险人挽回损失,使最终责任者承担应负责任,防止道德风险等优点,但其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仍存在不少问题,下文将主要从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的定性、行使范围、诉讼时效起算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海上保险代位求偿的定性问题

我国不同的法律规定对于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有着不同的表述,从而使该权利的定性在我国法律下存在争议。《海商法》第252条规定,保险标的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是由第三人造成的,被保险人向第三人要求赔偿的权利,自保险人支付赔偿之日起,相应转移给保险人。根据此条有人推测,保险人获得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是由于被保险人将自己向第三人的求偿权“自愿让与”保险人,当然,前提是保险人为被保险人支付保险金。此推测并不合适,因为《海商法》中的该条款并没有明确表达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到底属于法定的债权转让还是债权的自愿让与,武断地猜测将歪曲实际的立法目的,减损条文的规范效用,也容易损害当事人的利益。因此,为了合理地推测该条款的真实意图,我们可以参考其立法背景、类似条文等与其密切相关的部分。

与《海商法》相比,《保险法》和《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中的规定相对明确许多。《保险法》第60条规定: 因第三者对保险标的的损害而造成保险事故的,保险人自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之日起,在赔偿金额范围内代位行使被保险人对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第93条规定: 因第三人造成保险事故,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支付保险赔偿后,在保险赔偿范围内可以代位行使被保险人对第三人请求赔偿的权利。根据这两部法律规定,保险人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后,保险人取得保险代位求偿权,不需要被保险人的“自愿让与”,而直接基于法律规定而产生,只要保险人已支付保险金,被保险人对责任第三人的债权就发生法定的转让。明确地定性,降低了这两个条文的适用难度,使其法律规范性作用得以顺利发挥。

由于法条用语不同导致的代位求偿权定性不明,已经造成实践中司法界对该类案件的裁判结果不尽相同,这是海上保险代位求偿制度中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海上保险代位求偿的行使范围问题

根据《保险法》的规定,保险人只能“在赔偿金额范围内代位行使被保险人对第三人请求赔偿的权利”,而《海商法》第252条第三款则明确表示:保险人从第三人取得的赔偿,超过其支付的保险赔偿的,超过部分应当退还给被保险人,可见没有对赔偿金额作具体限定。而《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也规定了保险人在保险赔偿范围内可以代位行使被保险人对第三人请求赔偿的权利。按照特别法由于一般法,适用《海商法》的规定后,将会出现实体法(《海商法》)与程序法(《海诉法》)冲突的情形,这不利于具体案件的处理。

在不足额保险与保单中有免赔额的情况下,还会出现许多其他问题。我们可以假设,若以《保险法》为法律依据,以赔偿金额作为界线,那么在不足额保险中,保险人的赔偿数额不能完全补偿被保险人所受损失时,被保险人对第三人仍享有赔偿请求权。在此种情况下,享有赔偿请求权的主体由保险人一方变为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两方,若此时第三人的清偿能力不足或依法所付赔偿额少于被保险人的损失,则保险人与被保险人的赔付顺序、数额将是怎样的?现行法律中没有相关的明确规定,给现实中的保险求偿带来了许多麻烦。进一步细化其中的程序规则是现行《保险法》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若以《海商法》为依据,没有金额限制,保险人在事故发生后只要向被保险人给付部分赔偿金额就可以代位行使被保险人向第三人的全部赔偿请求权,又将会产生保险人的权利大于义务的问题。保险人作为以利润为根本追求的法人团体,赋予其过大的权力将会造成难以估量的严重后果,引发道德风险,极大损害被保险人的切身利益,也会使得保险效用无法充分显现。在保险人未完全赔付的此种情况下,若保险人与第三人和解或放弃追偿,将真正的受害人弃置一旁,就容易损害被保险人利益,毕竟被保险人并未完全丧失对第三人的赔偿请求权,保险人的不充分赔偿致使被保险人需要通过第三人来弥补其实际损失,以获得与全部损害大致相等的赔偿。另外,在此种情况下还需考虑的问题是,若要求保险人将超出其给付的补偿金额返还被保险人,则必然加重保险人的实际义务,难以体现法律的公平公正原则,办理手续也较为复杂,耗时耗力的同时,对相关的规范性法规也提出了更高的立法要求。类似的种种问题不一而足,在《海商法》中尽早确定保险人代位求偿权力的行使范围已刻不容缓。

四、海上保险代位求偿诉讼时效起算问题

在《保险法司法解释(二)》颁行前,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直接对保险代位求偿权的时效作出过规定,与其他国家类似,我国法律也没有对此作出规定,各国一般都是将原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适用于保险代位求偿权。

在颁行前,就保险代位求偿权的时效起算,理论界主要有两类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代位求偿权的时效自保险人取得代位求偿权时起算。其理由是:依据《民法通则》第137条的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其中权利人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算诉讼时效期间。保险人只有在取得保险代位求偿权时才知道“权利被侵害”,如果连权利都没有取得,“权利被侵害”更无从说起;第二种观点认为,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的赔偿请求权时效的起算点作为保险人代位求偿权时效的起算点。其理由是:基于保险代位求偿权的性质,按债权转让的原理,第三者对抗被保险人的所有事由也都可以对抗保险人。法律既然规定了诉讼时效制度,第三者就享有时效利益,其时效利益不因保险人行使代位求偿权而受到影响。第二种观点为当时的主流观点。

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保险法司法解释(二)》,其中规定,保险人代位求偿权的诉讼时效期间应自其取得代位求偿权之日起算。可见,最高院采纳了第一种观点,与主流观点相左。该种有关保险代位求偿权诉讼时效的规定与法理及之前的司法实践存在着诸多冲突,是否正当、可行还有待商榷,理由如下:第一,保险代位求偿权本质还是被保险人对第三者的索赔权,只不过行使主体变更而已,还应当适用债权请求权时效,适用其他时效是对该权利的本质认识错误;第二,使第三者在有保险的情况下行使时效抗辩权所需要等待的时间比在没有保险的情况要长,或者原本可以行使时效抗辩而不能行使,换言之,在没有任何合理根据的情况下加重了第三者的义务;第三,在实务中可能降低保险人完成理赔程序的积极性,或可能使第三者要求被保险人放弃投保,这些都不利于保险业的健康发展;第四,“保险理赔时间过长影响时效”的担心实属多余,有多种办法可防止或解决此问题,例如通过被保险人对第三者行使时效中断的法律事实对其代位求偿权时效进行保护,或者准许其延期举证等等。

五、完善建议

首先,就该权力的法律性质应当明确,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是一种债权的让与。根据《海商法》第252条规定,被保险人获得保险赔偿后,应将其对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转让给保险人。在这种情况下,被保险人向责任第三人请求损害赔偿的权利发生转让,从被保险人转让给保险人。而此种发生转让的权利,是一种完整的债权,并非只是债权的一种权能——请求权。由此可见,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的法律性质是一种债权的转让。

其次,依据《保险法》第60条第1款或者《海诉法》第93条修改《海商法》第252条,明确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的性质是法定的债权让与,而非“自愿让与”,规定保险人在赔付保险金之后便可代位行使被保险人向责任第三人请求赔偿的权利,而无须经过被保险人的同意以及对责任第三人的通知。这样既能明确彼此的权利义务关系,保证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可以及时行使,也能减少繁琐的程序,提高法律适用的效率与速度,其各法律主体充分体会到法律所带来的便利。在不足额保险中,保险人应按比例行使代位求偿权。比例原则也称为分摊原则,即让保险人、被保险人按照自己的比例分配代位求偿的所得。不足额保险可将被保险人作为未投险部分的自保人,可就该部分损失向第三人请求赔偿,也自然享有被分摊的向第三人追偿权利。且保险人行使自己的代位求偿权应以其实际支付的保险金额为限。

除此之外,保险人在行使代位求偿的过程中不能获得超过其赔偿给被保险人的部分,应当将该部分返还被保险人。从保险人一方来说,保险人不得因保险事故而获得额外利益,若以事故为营利途径,将引发整个社会的道德风险;从被保险人一方来说,其没有获得赔偿的部分如允许保险人代位求偿,实际上就出现了双重赔偿的问题。

就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的诉讼时效而言,其起算点应当与被保险人向第三者索赔时效的起算点相同,且时效期间为2年。基于请求权法定转让的法理,保险人受让的权利不应该大于原权利,包括作为实体权利的诉讼时效。同时,时效的起算和时效的期间在同一性质的请求权下应该统一。司法解释仅对时效的起算作出规定,而未对时效的期间作出规定,应当通过司法解释明确适用代位求偿权适用2年的时效期间。为保证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得以正常行使,防止其诉讼时效不受减损,可以为被保险人适当增加一些义务。例如,在法律法规中规定,被保险人应该积极履行向保险人提示第三人的义务,使得保险人可以及时联系第三人进行索赔求偿。或者,若被保险人怠于履行相应义务,致使保险人无法向第三人追偿,应当承担保险人该部分损失的赔偿责任。将被保险人纳入赔偿主体,一定程度上可以敦促被保险人协助保险人完成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的行使。

作者:傅萧扬乐 赵雅博

上一篇:水利工程下农田水利论文下一篇:函模糊语言商务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