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法律援助论文

2022-07-03

摘要: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农民等弱势群体在经济能力、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都处于弱势,如何维护其财产、教育、政治权利,向来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弱势群体法律援助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弱势群体法律援助论文 篇1:

关于弱势群体法律援助的思考

[摘要]法律援助对于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防范和化解矛盾,实现诉讼权利平等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基于我国基本国情,现有法律援助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突出表现为人力和财力严重不足,解决的途径是实施法律援助主体多元化,完善分担费用制度和开辟经费来源渠道。

[关键词]弱势群体;法律援助;供需矛盾;解决途径

法律援助是国家以法律化、制度化的形式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给予减、免费用或提供其他的帮助,以保障实现其合法权益,完善国家司法公正机制,健全人权和社会保障机制的一项法律制度。它的实质是法律扶贫、扶弱,是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支持[1]。弱势群体需要社会的全方位帮助和支持,法律援助是最基本的制度性帮助,是弱势群体所应获得的最低程度的帮助。

一、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1.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

社会矛盾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均势群体之间的冲突,另一类是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矛盾。前者可以通过社会预设的各种调解、仲裁和司法机制来解决;而后者中的群体,情况要复杂得多。在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各种矛盾解决机制的设计,都附有一定的成本。对于大部分弱势群体来说,法院的诉讼费、律师的服务费和鉴定费的收取无疑是)上加霜,在受到侵害时,除了逆来顺受,就是采取法外手段私力解决。这类矛盾引发的各种冲突,必将严重地危害社会治安,引发各种犯罪。

法律援助的作用之一就是将这些社会矛盾的解决引入法律途径,恢复法律的信任。法律援助的实施,有利于将当事人引导到采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的轨道上来,并由此增强法律在社会各个阶层的执行力,促进社会贫弱阶层对法律的理解及亲和。

法律援助的作用之二具有扶贫功能。通过国家法律援助制度的介入,免除受援人的律师费,在有直接经济利益的纠纷和诉讼中,可以通过法律援助实现法律赋予受援人的合法权益,改善经济状况。通过向广大贫弱者提供法律援助,使各种矛盾和纠纷得以化解和消除,从而创造一个和平安宁的有利于发展经济的社会环境。

2.保障诉讼权利,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由于刑事诉讼关系宪法赋予当事人基本的权利,各国政府都纷纷建立刑事法律制度,为贫困和特殊被告提供免费的律师代理和辩护。

在刑事诉讼中,被告人面临的风险比在民事或行政诉讼中面临的风险要大。由于被害人往往有强大的国家公诉机关的支持,而自由受到限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成为这一程序的弱者。刑事司法的结果关系到被告人生命、自由等基本人权的最终发动与否,刑事诉讼一旦出现错误,将会给被告人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刑法的适用和刑罚权的发动具有双重性。“保护社会权利最得力的工具也常常是侵犯个人权利最厉害的手段,刑法犹如双刃剑,用之得当,个人社会两受其益;用之不当,个人和社会两受其害。”[2]刑法的基本出发点是保护社会;刑事诉讼法侧重于保护个人。从一定意义上讲,保护社会和保护个人是可以统一的。但是由于某些具体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加上为钱辩护的律师神通广大,刑事诉讼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有钱的被告人的得力工具,致使刑法惩罚罪犯以保护社会的功能产生偏向惩罚无钱的罪犯。为了保障贫弱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许多国家都规定了涉嫌重罪的被告的法律援助权,获得法律援助的权利无需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

在刑事诉讼中实行法律援助,是为了促进贫困被告人对于法律的认同和亲和。法律援助体现司法平等和人权保障理念的实施,将有助于司法权威的确立,使被告人有理由相信法律和司法是公正的,对所有人包括贫弱者、甚至由于嫌疑重大而遭到拘捕的自己都是一视同仁的。假定判决被告人有罪,由于法律援助律师进行了有效的辩护,使其罚当其罪,既保护了他的合法权益,又有助于他认识法律的意义,认识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为教育其改过自新打下基础。可见法律援助既促进了公正司法又起到了教育作用。

二、弱势群体法律援助的现状

我国法律援助制度起步较晚,但通过短短几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建立起法律援助制度,中国法律援助制度基本框架已经确立。但是,我国法律援助工作当前还面临很多困难,具体表现在:

1.社会弱势群体对法律援助不断增长的需要和法律援助资源有限的矛盾比较突出

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世界各国几乎都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即便在英美这样一些法制相对健全的国家也深受法律援助供需矛盾的困扰。各国法律援助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在我国同样存在。我国实施法律援助主体主要是执业律师,依《律师法》有关规定,律师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据司法部的统计,目前全国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总数不到10000名,其中拥有律师资格的仅4000多名。据美国一位法律援助学者的调查统计表明,在美国,满足法律援助需求量的最低标准是每万名穷人中需2名专职法律援助律师。按这个数字,我国贫困人口一项就预计需要专职法律援助律师17000人。[3]我国现有的法律援助专职律师数量和这个预计人数相差甚远。现实中,以辽宁省为例,截至2000年,全省有15万五保户,370万残疾人,全省人口三分之一是老年人,另有3.8万个城镇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保障线,还有大量下岗职工都是潜在的法律援助对象,省内执业律师数量远远不够。显然,目前的法律援助专职人员的数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由于地区经济差距,越是法律援助潜在对象多的地区律师数量越少,律师数量与法律援助需求不成正比分布,更加剧了供需矛盾。

2.法律援助经费严重短缺

据日前司法部公布的数字,去年全国各地法律援助财政拨款额为1.52亿元,摊到我国13亿人身上,人均法律援助经费仅一角多钱。根据司法部的统计,2005年平均每件由专职律师承办的法律援助案件的办案经费仅为308.21元,这样的经费数量很显然不能够支付办理一个普通案件的合理支出。根据预测,我国贫困人口、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需要法律援助的案件,每年大约有38.5万件,按每件案件花费1200元计,需法律援助经费3个亿,是目前财政拨款的两倍。法律援助经费的缺乏严重影响了法律援助工作的实施。但现阶段我国经济相对落后,财力有限,政府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法律援助财政拨款,必须寻求其他解决经费困难的途径以缓解财政支出与需求的矛盾。

三、我国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法律援助服务实施主体多元化

国家应承担法律援助主要职责,各级政府代表国家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应是实施法律援助的最主要主体。但我国国情决定了在我国建立法律援助制度不可能采取像西方国家那样以国家出资为主去建立数量很多的公职律师机构,因此,应建立一个由司法行政机关指导和统一协调为前提,有多个法律服务机构参加,同时吸纳专业志愿者的法律援助组织。

(1)鼓励个人和其他组织、社会团体实施法律授助工作。除执业律师外,其他法律工作者、法律专业志愿者、有能力为他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的人,应成为实施法律援助的主体。可以实施法律援助的组织、社会团体可以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甚至一些宗教团体所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甚至也应包括社会热心人士投资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4]总之,充分调动一切社会力量促进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以解决法律援助供需矛盾。

(2)充分调动和利用以高校法学院为基础的法律援助组织的积极性。高校法学院提供法律援助服务有其独特优势:

第一,人力资源丰富。我国许多高校法学院教师理论知识深厚渊博,不仅具有律师执业资格,而且具有独立承办重大、疑难案件的经验,法学院部分学生也有律师资格。高校法学院无疑是一支高素质的法律援助力量。

第二,服务成本低、质量高。高校法律援助机构中的工作人员以学生为主,通过法律援助的实践学习知识、锻炼能力,一般不收取任何服务费用,也无需支付工资,能实现对经济困难的当事人的援助作用。法律援助作为教学和科研途径,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办案质量与学习成绩挂钩,以保证法律援助的质量。

2.完善分担费用制度

法律援助经费是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物质基础。在国家给予财政拨款的同时,还应建立良好的运营机制——分担费用制。

法律援助分担费用制度,指受援助的当事人因胜诉而使其经济情况有所改善,并且有能力支付法律援助的部分费用时,应当按照规定的分担范围和分担比例偿还部分援助费用的制度。[5] 各国的法律授助费用分担情况,受援人是否承担法律援助费用规定各有不同。可以借鉴一些国家的做法,向因胜诉而改善经济状况的受援人收取适当费用充实法律援助基金,使这些费用继续用于法律援助事业,以弥补法律援助资金短缺的不足,形成资金利用的良性循环。

3.开辟多种经费来源渠道

在我国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完全依赖国家财政来解决法律援助经费显然不现实,应开辟多渠道筹措法律援助经费的新路子。

首先要加大宣传鼓励捐助。在政府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法律援助需要更多的社会捐助。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引起社会的关注。中华民族具有扶穷济贫、乐善好施的传统,只要宣传发动到位一定可以募集更多的社会捐助。此外,可以运用多种灵活形式募集社会资金,比如发行彩票、邮票、纪念币等等方式。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正尝试通过发行纪念邮票筹集资金,让法律援助事业得到全社会更广泛的支持。这些都是创造性的方法,可以在此基础上扩宽思路,开辟多种法律援助经费来源的渠道。同时,加强对法律援助经费的管理,专款专用,并设立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

法律援助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是我国实现法治化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司法部“十五”计划纲要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指出:“今后5至15年内我国将建立和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充分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共同推进法律援助事业,才能彻底解决当前日益突出的供需矛盾问题。我们相信,法律援助将被越来越多的公民认识和应用,成为保障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

参考文献:

[1]赵兴宏.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与法律援助[J].辽宁社会科学辑刊,2005.(4).63.

[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62.

[3]莫洪宪.为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4]吴四江.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规范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4.(4).

[5]严军兴.法律援助制度理论与实务[J].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姚黎君

作者:张振芝

弱势群体法律援助论文 篇2:

浅析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及法律援助

摘 要: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农民等弱势群体在经济能力、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都处于弱势,如何维护其财产、教育、政治权利,向来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首先要从立法层面建立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机制,确保弱势群体权益不受到行政行为、户籍歧视、社会劳动等方面的侵犯;从法律的执行层面上,要加强针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队伍的建设,加大对相关工作的经费支持,并从制度上确保相关体系的正常运转。

关键词:弱势群体;权益保护;法律援助

实现中国梦一项重要目标就是提高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尤其是改善农民在社会活动中的被长期限制与歧视的状况。为此,国家政府需要从立法和执行层面出发,健全弱势群体的法律保障体系。

一、立法层面的弱势群体权益保护措施

(一)加强政府组织的行为规范

加强政府组织的行为规范是保护弱势群体权益的有效措施。这其中包含了两个层面,第一,行政行为可以有效确保权益保障体系的落实,只有政府开始重视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才可能引导社会各界对此加以重视;另外,从已有的经验看来,对弱势群体基本权益的危害行为,如对农民权益的侵害,有相当一部分就出自政府组织对自身权力的滥用。由于缺少法律规范和权力自觉性,弱势群体的权益经常受到政府行政权力的侵犯。这其中,关系到农民基本生存要素的土地权最为明显。农民弱势群体的土地常常受到非法强行征用的威胁,使得其生存负担更为加重。

(二)消除弱势群体的歧视规定

许多不公平的政策规定,是社会对弱势群体歧视的根源,其中,户籍制度对农民群体的社会地位影响最为深刻。户籍制度改革前,存在着许多针对农民群体的歧视规定,尤其是在对待进城农民工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状况。但随着近年来户籍制度的改革,这种法律层面的歧视情况大有缓解,但在户籍方面仍然没有完全实现法律层面的平等。另一方面,人们对农民根深蒂固的歧视观念至今仍然难以消除。为此,应当首先从法律层面入手,实现公民权力在法律层面的完全平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改善现有的歧视状况。

(三)扩大弱势群体的社保覆盖范围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最初是基于城市居民的需求而建立的,考虑到农村居民大都有土地经营等生活来源,因此并没有太多对弱势群体权益的考量。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许多农民已经不再经营土地,进城开展了其他经营活动,然而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不能完全保障其医疗、养老、教育、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因此,立法部门要根据弱势群体的现有社会保障需求进行新的社会保障体系规划,将传统社保所忽略的弱势群体阶层纳入社保覆盖范围内。

二、执行层面的弱势群体权益保护措施

(一)建立专职律师援助体系

法律援助体系的正常运转,不仅需要资金的投入,也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相比起依赖于私人律师的社会责任感,更有效的手段是建立专门执行法律援助的专职律师体系,参考对公务员的选法标准,可以选拔一批具有建设能力和专业水平的专职律师。利用专职律师的专业性和专职性,可以长期有效地促进农村法律援助体系的完善,建立稳定的法律援助中心。但需要注意的是,调动社会律师参与法律援助也是一种引入社会资源的方法,可以在公职律师的基础上扩大法律援助的覆盖范围。

(二)加强法律援助体系建设

要想完善法律援助体系建设,就要充分健全各个层级的法律援助机构。在我国发生的权益侵害事件,基本上要依靠监察与公安系统进行处理。但实际上,弱势群体的权益事件范围覆盖很广,仅仅依靠公检及其派出机构远远不够。而大多数私人律师事务所都是追求盈利的,往往不愿意为弱势群体等弱势群体提供帮助。而司法所作为具备专业知识、资源能力的机构,是落实法律援助的最理想方式。司法所是县级司法机关的派出机构,可以承担大多数弱势群体法律援助的需求。

(三)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来源

对于我国的弱势群体来讲,保证生活来源是一项重要的基本需求。例如对于农民群体,其最重要的财产就是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由于农民群体在经济能力上的弱势水平,使得土地的承包经营成为了主要生活来源。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这说明我国在土地承包经营的法律保障层面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经验还不够。为此,要探索新形式的手段来保证农民的土地核心利益,明确农村土地所有、经营等权力主体,为其财产权提供法律保障。

(四)提高法律援助的资金投入

法律援助归根结底是一种经济援助,因此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入,才能保证该体系长期有效运转。地方政府不应为了减轻经济负担而空缺法律援助体系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在我国人均法律援助经费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基础上,更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在实际运作中,政府部门可以开拓思路,通过引入社会资源等方式来解决资金问题,使更多的弱势群体能够受益。

三、结語

总而言之,彻底改善弱势群体的状况,是一项繁琐的社会问题。而从司法层面予以改善,是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建立弱势群体的法律保障与援助体系,对维持司法体系的有效运作、解决农村司法困境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从农村司法与弱势群体权益问题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就立法保障与执行措施两个层面进行探讨,对改善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现状、完善法律援助体系的建设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姚俐衡.法律援助制度的“困顿”与“觉醒”——从弱势群体权益公法保护的视角[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6(5):41-45.

[2]隋雨轩.浅析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及法律援助[J].决策与信息旬刊,2016(9).

作者:尹林昕

弱势群体法律援助论文 篇3:

法律援助为弱势群体撑起“保护伞”

【摘要】法律援助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一项重要措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走向法制文明的重要标志,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体现。在对弱势群体基本利益的保护中,法律援助作用的发挥,突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对人权的维护和保障,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公平和公正,在为弱势群体维护应有权益的同时,积极推动了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弱势群体 利益保护 法律援助 作用分析

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因其自身客观的原因,其基本的权益、基本生活以及自身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始终处于弱势,必须有法律援助的帮助,其基本的利益才会得到有效的保障。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对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弱势群体基本利益保护中积极开展法律援助的重要性

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需要。面对社会的弱势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需要。对弱势群体开展法律援助,是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具体体现,是满足弱势群体法律诉求,维护弱势群体基本权益的要求。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法制科学、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对贫困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工作,可以有效化解当前由于社会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所凸显的各种社会矛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法律援助的作用,通过合法的手段来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直接帮助弱势群体依法维权的同时,将很多社会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需要。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真正体现。法律援助是我国针对弱势群体这一特殊社会阶层制定的法律保障措施。通过法律援助,和其他的社会阶层一样,这些弱势群体依法享有宪法赋予的公民权利,自身的合法利益得到法律的保障,使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得以体现。

影响法律援助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

法律援助的责任主体不明确。按照我国《法律援助条例》的规定,政府承担着实施法律援助的义务,这也证明了政府是法律援助实施的责任主体。但是,在实际的法律援助的过程中,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已经成为了律师的义务,政府自身作为法律援助责任主体,只是承担了一个监管者的职责,而不是法律援助的主体,责任的主体被转移到专业的律师身上。法律援助责任的主体不明确,在增加社会职业律师负担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国家对弱势群体辩护权利实施援助的强度。这是与我国《法律援助条例》所规定的要求相违背的,执业律师商业化的运转无法保证弱势群体获得全面而高质量的法律保障。

法律援助缺乏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由于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起步相对较晚,还没有建立健全专业的法律援助体系,因此,在对于弱势群体基本利益的保护上,还缺乏健全的保障法律体系。现有的法律援助依据,大多数以《刑事诉讼法》和《律师法》等法律以及《法律援助条例》的内容为法律依据,目前亟需一部法律援助法,来解决在司法实践中涉及的相关法律衔接问题。

法律援助基础建设薄弱。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基础建设投入的不足,经费保障制度的缺乏,以及援助案件的增多等原因,使法律援助的基础建设相对薄弱,直接影响了法律援助作用的发挥。由此导致即使实施了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但取得的实际效果仍会背离法律援助的初衷,失去法律援助的应有作用。

法律援助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完善。在具体的法律援助实施中,很多新执业的律师被用来开展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缺乏,使法律援助的质量得不到保证,难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城乡法律援助存在差异化,受人才队伍数量的制约,广大农村的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开展困难,人才队伍的建设与法律援助现实需求的矛盾日趋严重。

有效发挥我国法律援助作用的建议

明确法律援助的责任主体,发挥主体援助职能。政府作为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责任主体,必须发挥主体援助职能,积极设立公诉辩护人制度。公设辩护人制度作为政府法律援助责任主体的代表,具备与检察院对抗的同等公权,有效规避了专业律师与公权力机关对抗的弱势。因此,明确法律援助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落实了政府作为援助主体的责任,使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有效地维护了司法的公正和社会的正义。

完善法律援助立法,为法律援助提供保障。我国现有的《法律援助条例》是由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按照宪法的规定,其不具备国家根本法的实际效力,在具体实施法律援助的司法实践中,其所发挥作用并不明显。因此,根据我国目前弱势群体法律援助的基本情况,要积极通过以往的法律援助实践经验和借鉴国外法律援助制度,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援助专业法律。只有通过法律援助的立法,才能更好地规范法律援助行为,将法律援助的司法实践与现有其他法律进行衔接,使法律援助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本要求,也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体现。

加强法律援助基础保障建设,保证法律援助实际效果。我国现有的法律援助基础保障建设,完全是由国家进行专项的财政投入。但随着弱势群体法律援助需求的增多,现有的基础投入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因此必须改善现有的法律援助基础建设。在法律援助的基础建设保障上,要积极创新思路,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拓宽法律援助基础建设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法律援助基础保障建设,采取“政府+社会”的模式,在政府保障财政预算支持的前提下,通过社会律师协会的参与、社会资本的投入,来丰富法律援助基础保障建设的投入结构,完善法律援助基础保障建设,为更好的实施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提供坚实的基础。

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法律援助专业队伍。针对法律援助发挥作用的能力与弱势群体法律援助需求之间的矛盾,资金的投入必不可少,但人才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面对当前法律援助人才队伍数量和质量的问题,要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构建法律援助专业队伍。通过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形成政府公诉辩护人、社会职业律师以及其他法律工作者为一体的法律援助专业队伍,全面提高法律援助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为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提供法律援助。一是提升公设辩护人的政治待遇和福利待遇。可以将其纳入国家公务员体系,享受公务员工资待遇,同时具有与司法机关同等的法律权利,建立健全各项奖励机制,发挥他们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实施高校专业定向委托培养。鼓励司法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法律援助事业,充实法律援助专业队伍的力量,培养法律援助队伍的后备人才。三是鼓励社会律师机构的积极加入。充分利用其司法实践的行业优势,积极引导这些机构参与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通过其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来确保弱势群体法律援助的实际效果和质量。

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保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法律援助作用的发挥,成为维护弱势群体基本利益的有效措施和保障。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司法的公正和社会的正义,逐步开展并实施和完善法律援助这一民生工程,必将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作者为辽宁警察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殷梦雯:《初探我国法律援助的发展》,《经济研究导刊》,2016年第22期,第194-197页。

②郑功成:《如何更好地保护弱势群体的权利》,《中国人大》,2016年第14期,第15页。

③方锐:《论政府在救助弱势群体中的作用》,《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13期,第72页。

责编/王坤娜 美编/杨玲玲

作者:王虹

上一篇:进出口贸易人民币论文下一篇:会计信息质量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