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筹资农村合作医疗论文

2022-04-24

摘要:健康合理的筹资机制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长效运行的基本条件。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是总体筹资规模过小,长效筹资机制尚未建立与完善。因此不断提高新农合的总体筹资水平,建立和完善新农合稳定长效的筹资机制,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健康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基金筹资农村合作医疗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基金筹资农村合作医疗论文 篇1:

贫困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长效筹资机制创新探析

摘要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的关键。构建贫困山区因地制宜的长效筹资机制有利于贫困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运行。通过对青海省都兰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的考察分析,提出了贫困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长效筹资机制创新的启示与建议。

关键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贫困山区;青海省

我国贫困山区农民的医疗卫生保健长期缺乏制度保障,绝大多数农民生病时要由家庭承担全部的医疗费用,农民患病无钱医治的现象十分普遍。为了在新时期解决这一长期存在的难题,我国政府在2003年推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1]。该制度自试点以来,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采取的完全货币筹资机制与贫困山区市场经济发展落后的现状难以协同,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难以在广大贫困山区可持续运行[2]。因此,如何在贫困山区打破筹资困境,建立长效筹资机制已成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持续运行的关键。以青海省为例,对贫困山区农牧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长效筹资机制进行实效考查,旨在为贫困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长效筹资机制的建立提供创新启示和建议。

一、贫困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的困境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旨在“组织农民、服务农民、惠及农民”的系统工程[3]。自2003年试点以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贫困山区平稳运行,但实际上,当前新农合的筹资机制仍存在着一系列内生问题,在筹资比例、资金来源、筹资方法和途径等具体操作政策方面,农民和政府这两大利益主体还存在着利益最大化目标下的博弈困境[4]。这些筹资困境主要表现在:

(一)农民参合意识淡薄,参与意愿不强

1. 主观原因。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认识不够和信任程度不高成为筹资难最主要的原因。一方面,农民的意识落后,没能认识到参合的重要性,考虑到政府之前政策产生的负面效应,农民往往心存疑虑,对新农合持观望态度;另一方面,农民对新农合制度的公平性缺乏信心,在以往的实际经验中,干部往往在合作医疗制度中享受特权和优待,这无疑会抑制普通农户的参保意愿,使得参合率不高[5]。

2. 客观原因。农户不愿意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大的现实原因是其在客观上支付医疗需求的能力不足,人均货币收入低下,支付能力有限,没有现金用来出资。在广大的贫困山区,市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民的生产收入主要来自各种农产品等实物收入,农产品转化为货币收入的水平低下,以自给自足为主,其中一部分由农民直接消费掉,剩余部分由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难以进入市场流通出去。农产品等实物收入很难通过流通转化为货币来形成农民的货币收入[6]。

(二)政府财政支出有限,投入长期不足

1. 中央政府层面上。长期以来,中央政府对医疗资金投入有限,我国医疗卫生费用总体处于不足状态,根据统计数据,国家卫生事业费用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由“八五”期间的2.37%下降到“十五”期间的1.66%。這一比例,不但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严重阻碍了中央政府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财政支持力度,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城乡之间医疗保障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这种严重倾斜的公共卫生资源投入差别使得一直以来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基础较差[7]。

2. 地方政府层面上。在中央政府对公共卫生服务投资严重减弱的情况下,县、乡级地方政府成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支出主体,但是贫困山区的县、乡级政府多数负债运行,根本无力承担“新农合”所需的资金补助。另外,由于国家实行的是“一刀切”式的固定额度补助法,即给予各个地区、各个地方的补助金数目相同,也加剧了贫困山区的筹资难度。中央财政补助到位的不及时,时间上的滞后更加剧了县、乡级政府的财政压力。

二、贫困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长效筹资机制创新——以青海省为例

青海省是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首批试点的几个省之一。如青海省都兰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于2003 年8 月正式启动。都兰县隶属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东南部。全县总面积5万平方公里,地理条件优越,气候温和,资源丰富。至2008年末全县总人口达7.41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5.36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农牧业县。全县农牧民年人均收入1,900元,且其中农产品等实物收入占绝大部分,这种收入水平在贫困山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为了解决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采取的完全货币筹资机制与贫困山区经济落后、人均收入低等现状之间存在的矛盾,青海省都兰县在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践中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对农牧民筹资机制进行了改良与创新,形成了一套全新的极具特色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长效筹资机制。这些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牧民个人筹资与农牧税征收结合统一收取

在2005年取消农牧业税以前,都兰县为了提高农牧民自筹资金收集的工作效率,降低在收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方面的成本,一直采取新农合农牧民个人筹资与农牧税征收结合统一收取的办法。由愿意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家庭与村委会签订资金交款合同,根据农业村和牧业村的不同情况,在农牧税征收季节,财税工作人员在征收农牧税的同时,按照合同一并收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筹资金。自2005年起青海全省范围内取消农牧业税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部分的征收已与农牧税的征收相分离。

(二)建立农牧民贫困家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筹资金的储备金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启动前夕,都兰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小组对历年结余的合作医疗基金进行了结算,用历年结余的1万元基金购买母山羊50只,承包给具有一定经营理念、草地比较宽余的牧户饲养,作为双方共同财产进行经营,承包户每年在保证牲畜基数增值的前提下,按50%的比例交纳以羊绒为主的畜产品经营收入作为困难农牧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自筹的储备基金。

(三)一次性征收2年~3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筹资金

都兰县根据上年农牧民的收入情况,动员农户主动一次性交纳了2005年~2007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筹资金。通过讲实例、算明细账的方式,动员大家树立长期的健康投资意识,把自己的健康问题放到生活的首要问题来考虑。通过宣传动员,5个行政村81%的牧民交纳了连续3年的合作医疗自筹资金。这一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牧民的大力支持,目前仍在继续推行。

(四)设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共济基金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启动前夕,都兰县为了调剂丰、欠年收入情况,避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共济基金起落现象的发生,通过协调发挥家庭之间互助共济的作用,要求农牧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向村集体交纳健康保障储备资金,即合作医疗储备基金。具体做法是:每户向村委会交1只山羊,该山羊的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村委会将这些山羊以合同的方式分别承包给经济基础比较好的牧户,承包户在10年内每年向村集体上缴羊绒、羊毛等产品,10年后拥有山羊的所有权。村委会将这些畜产品出售后,为该村上交了山羊的家庭一次性交纳10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筹资金。

目前,该乡有2个行政村采取了这种做法。农牧民普遍认为这种做法合情合理,对这种做法感到非常满意,都愿意用制度的形式把这种做法确定下来,减少交纳合作医疗资金的繁琐程序,这种长效机制也使农牧民不必为参加不上合作医疗而担心。乡、村级干部也说:“这种做法,为我们减轻了收缴资金的许多麻烦,群众愿意。我们更乐意。”目前,青海省都兰县的创新做法已影响到周边地区的乡镇,许多乡镇表示愿意借鉴都兰县的做法开创本乡镇合作医疗资金筹集新机制[8]。

三、贫困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长效筹资机制创新的启示与建议

农户筹资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在贫困山区,经济贫困成为农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障碍。因此,探讨贫困山区农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因地制宜的长效筹资机制,成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能否可持续运行的关键所在。青海省都兰县是以农牧业为主的乡镇,农牧经济依赖自然因素的程度大,风调雨顺可实现产品和效益的双丰收,反之,将导致收入的急剧下降。农牧民居住分散,并且流动性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成本巨大。青海省都兰县通过建立与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生活相适应的筹资机制,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筹资金的筹资机制从以现金形式交纳变为以实物形式交纳,筹资对象从农牧民个体户变为以行政村为单位,筹资时间从1年一交变为长达10年一交,激发了农牧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都兰县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启动以来,农牧民参合率每年都在95%以上,特困人群的参合率每年都达到了96%,取得了农牧民乐意、乡村干部满意的效果。这就真正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筹资金的长效个人筹资机制,真正体现了农牧民的互助共济精神,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贫困山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典型经验。通过对青海省都兰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长效筹资机制的探析,得出以下创新启示和建议:

(一)建立因地制宜的贫困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长效筹资机制

在贫困山区贫困地区,农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以采取因地制宜的各种措施,但最终还是一定要把农户的筹资机制与农民的经济收入,农村的经济发展捆绑起来,形成农村医疗、经济、生态等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新格局。要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激励,把来自政府的合作医疗资金与贫困山区优质的自然资源、丰富的社会资源等有机结合起来,组建原生态农产品合作经济组织,从而推动“筹资”与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就业岗位增加、生活质量提高、生态环境优化、居民健康改善、城乡发展统筹等形成协同旋进的系统工程与现代医学模式有机结合的新格局。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树立扶持贫困山区合作医疗、扶助贫困山区发展的“筹资”理念。同时贫困山区也要利用自身的天然优势资源,形成优势富集效应,打造原生态特色农产品品牌,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切实促进城乡消费者健康,以赢得全社会对贫困山区“筹资”的助力。

(二)培育贫困山区农户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观念

农户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观念是贫困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长效筹资机制健康运作的重要条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贫困山区农户非货币筹资机制主要是通过合作经济的形式得以实现货币转化的。在其构成的基本要件中,贫困山区农户是主体。由于受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模式的约束,当前我国贫困山区农户的合作意识还比较淡薄。因此,需要推动贫困山区农户逐步摆脱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依赖心理,真正树立民主平等、公平互利、独立自主、诚实信用等市场经济观念,从根本上提高贫困山区农户对合作经济形式的认识水平,激发贫困山区农户发展合作经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此,政府应深化对合作经济性质、功能和在贫困山区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理清发展思路,在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宣传、教育等多种手段,培育贫困山区农户的合作精神、契约精神,全面激活贫困山区农户自身的自主、自立、自强意识和群体意识,为贫困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长效筹资机制的健康运行奠定必要的思想文化基础。

(三)提升政府在市場缺位条件下的“筹资”决策能力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旨在通过农民的互助共济和政府的资助来降低农民的大额医疗费用经济风险”。在这里,“政府组织”的内容不能够,也不应该只是号召农户缴费,半强迫式的向农户收取参合资金,以达到中央政府规定的参与率,而应该多从农户的实际愿望、切实利益出发,多为农户想办法,满足农户的最大需求,更好地激励农户积极、热情、主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非货币筹资机制的运作需要切实有效地降低销售费用,以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因此,该筹资机制离不开有关政府部门的积极配合。政府应打开一切“绿灯”给该模式运作以方便,并实行优惠甚至免税等政策,以保证该模式的顺利运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户非货币筹资的工作人员应当采取兼职形式,以精神激励为主,不得从销售收入中分红或提成,甚至拿回扣,以降低销售费用,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中央政府要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尤其是针对中西部一些贫苦山区,要采取增加补贴额度等方法,及时地发放财政补助;而地方政府也要结合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开展“筹资”工作,补救市场缺位,要善于利用一切社会力量,保障“筹资”农产品快速销售、增加农户收入、增强筹资能力。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编.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R].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2]肖湘雄,李录堂.贫困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 2006 (4):30-31.

[3]高梦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性发展的初步评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9-10.

[4]孟宏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困境及机制创新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8):485-486.

[5]朴英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愿保险的困境与出路[J].人口学刊,2008 (4):42-43.

[6]施华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瓶颈破解[J].社会保障,2008 (1):124-125.

[7]张 莉.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困境[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5 (4):37-38.

[8]宗 禄.牧区新型合作医疗个人筹资方式的探索[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 (5):4-5.

作者:肖湘雄 黄夕汝

基金筹资农村合作医疗论文 篇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摘 要:健康合理的筹资机制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长效运行的基本条件。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是总体筹资规模过小,长效筹资机制尚未建立与完善。因此不断提高新农合的总体筹资水平,建立和完善新农合稳定长效的筹资机制,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健康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搜集整理了十多位学者关于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的研究资料,从筹资影响因素、筹资渠道、筹资成本、筹资模式、筹资困难及对策六个方面进行了简要述评,以期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个人缴费

一、筹资影响因素研究

首先,胡善联认为,采用自愿方式并不利于筹集个人合作医疗费用。朱俊生通过研究分析也发现,逆向选择会降低健康群体参保行为。健康水平较低群体的大量参保会带来报销费用的大幅度增长,从而导致财务的持续性危机。他指出,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参保并不能抑制逆向选择,反而会造成负面的后果,认为不合理的二元经济结构以及二元身份结构,阻碍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协调发展。其次,补偿机制也会对筹资产生影响。家庭收入作为制约农民参保的主要因素,尤其对贫困群体的参保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因而合理确定合作医疗的筹资标准将影响着合作医疗资金的到位率及可持续发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相关规定,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应根据经济收入来收取保费,以体现卫生筹资和经济负担的公平性。另外,李卫平、周海沙指出目前农村乡镇卫生院缺乏医务人才,服务能力较低,难以提高合格的医疗服务满足农民的基本需求,从而影响农民的参保积极性。

二、筹资渠道研究

大部分研究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属于"外溢性"的公共品,资金需要各级政府共同提高。杨海文认为,在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关于筹资功能的设计存在制度和运作两个层面的难点,为此应该明晰制度的功能与目标,加大中央与地方财政的监管和支持力度,可以通过发行彩票、征收烟酒行业健康保险费等相关措施进行合理的征缴。许孟博认为,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农民个人,三方共同出资组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金,其创新了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模式,即在政府的主导下,动员社会力量,引导农民进行投保。

三、筹资成本研究

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还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筹资机制。对农民的个人筹资,多数地方还沿用上门收缴、自行收缴、农税机构或信用社代收等办法。如汪时东等通过对第一批新农合试点县农民个人筹资方式的调查,发现在这些试点县(市)中,个人筹资方式主要包括上门收取、滚存式筹资以及委托代收,个人筹资方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陈迎春、吴妮娜等认为逐户收取是一种成本非常高的筹资方式。有些乡、村干部认为收费是"给卫生部门帮忙",而且由于筹资任务繁重、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大,部分参与筹资工作的单位和人员缺乏积极性和动力,这一点对新农合持续筹资是十分不利的,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带来需方风险。

四、筹资模式研究

胡善联认为,传统合作医疗的财产是属于集体的;合作医疗站的"赤脚医生"和卫生人员的劳动报酬应由集体支付;合作医疗的基金由集体公益基金和农民个人共同筹集;医疗费用负担比例由基金筹集状况而定,个人负担比例一般不高于50%。该研究结论说明传统合作医疗的筹资是以集体经济为主、农民个人缴费为辅。政府只是在舆论、宣传上进行引导。

李珍等认为各地在遵循"三方出资"的原则下,形成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筹资模式,大体包括:l、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给予补贴,地方财政和农民负担能力较弱,人均筹资水平较低;2、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方政府出资比例较大,中央财政给予较少或不给予转移支付;3、人均收入水平高、城镇化率高的地区,人均筹资水平较高,资金源于主要是地方政府和个人缴费,且出资数额相当。总体来说,目前政府、集体出资占多半,个人出资是小部分。

五、筹资困难研究

王兰芳认为,造成农民筹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农村缺乏实施基本医疗保险所必需的经济基础;二是现阶段政府难以投入相应的人、财、物来负责经办农村基本医疗保险。汪启程成认为,现行的农村合作医疗实际补偿比太低,难以体现合作医疗的优越性,对农民参合的吸引力不够,从而造成筹资难。平新乔认为,政府财政中卫生费用支出太少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难的重要原因,并且费用的预算支出主要给予各种公立医院和政府卫生管理部门,农民只能间接从中受益谁。刘庆和认为,只要坚持"自愿入保"的筹资原则,就必然要出现资金供给不足。杨海文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有两个难点:一是各责任主体对缴费责任的履行不到位。二是参保对象复杂化,流动性大。

六、筹资对策研究

吴国文认为,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要抓住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提高受益度。二是要贯彻诚信服务宗旨,政府要起到带头作用。林闽钢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基层公共卫生支出,使政府投资向农村倾斜,在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中,各级政府每年要从财政上设立专门基金用于对合作医疗的投入。集体投入的部分,应在乡镇统筹和村集体提留中列出,并形成制度,必需保证连续的投入。孙群认为,在合作医疗筹资中,除国家和地方财政补贴外,可以由国家立法实行强制性的征税筹集资金,关键是设计合理的税种和税率,减少农民的抵制情绪。顾昕、方黎明认为,现阶段,中央财政有能力加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支持,同时,在资金支持的方式上,采用一刀切式的固定金额制是不恰当的。王艳成、薛兴衬认为,为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顺利发展,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筹资机制,就是以农民个人缴纳和政府资金支持为主、集体出资为辅、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的科学高效筹资机制。李彦敏认为,促进农村合作医疗保障筹资顺利进行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合理确定筹资水平和报销比例。二是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高集体福利水平。三是要加强管理,提高村集体领导素质,增强村集体凝聚力。另外笔者认为还应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通过立法等手段规范筹资程序,以增加农民对该制度的信任,达到调动农民主动参加新农合的目的。

总之,学术界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为推动合作医疗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运用多学科视角对新农合的筹资主体制衡机制的研究却鲜见;对政府和市场的合理边界的界定以及各级政府责任的划分不够明确。

参考文献:

[1] 汪时东,秦其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滚存式个人筹资方式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7(l):38~40.

[2] 陈迎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需方筹资风险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6(5):26-27.

[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评估组.发展中的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 何忠伟,陈艳芬.北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研究[M].北京:中困农业出版社,2009:175-176.

[5] 李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社会保险学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3):8-13.

[6] 胡善联.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筹资运行状况[J].中国卫生经济,2004(3):27-34.

作者简介:贺穗斌(1988-),男,汉族,湖南衡阳人,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1级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

作者:贺穗斌

基金筹资农村合作医疗论文 篇3:

江苏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资研究

摘要:文章对江苏省新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运行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江苏省新农合筹资呈良性运行态势,表现为参合率高、水平不断增长和筹资效率改进等。筹资面临水平偏低、稳定性差及受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实施冲击等问题和挑战,提出突破新农合筹资困境的多元化路径:提升筹资水平、完善筹资机制;发展经济,增强各渠道筹资能力;控制卫生费用上涨、减轻筹资压力;整合、衔接地区内外医疗制度以及进行法制建设等措施。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资;现状;江苏

建立持久稳定、不断增长、符合成本效率的筹资机制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江苏省2003年开始新农合局部试点,2004年逐步全面推开,2005年底江苏省所有县(市、区)全部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如今各县(市、区)新农合均已运行3-5年,有必要对其筹资运行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以促进新农合健康发展。

一、江苏省新农合筹资呈良性运行态势

(一)参合水平领跑全国

江苏省新农合参合率从2005年的85.5%到2006年的90.5%再到2007年的95%,已经连续3年保持全国各省之首。如果将纳入新农合管理的城镇人口和外地人口考虑进来,该比例更高,如本次调查中镇江市丹徒区2007年参合率为105%。

(二)筹资水平不断增加

从2003年最低30元到2006年最低50元再到2008年最低100元,江苏省的新农合筹资水平呈跳跃式增长。据悉,江苏省新农合2006年人均筹资水平大于100元的县(市、区)占全省的22.9%,发达的苏南地区筹资水平现已超过300元。

(三)筹资成本逐步降低

目前江苏省新农合农户筹资方式已经从以乡村干部上门收取逐步过渡到定时间、定地点的“双定”筹资方式为主,伴随着新农合的深入人心,筹资成本大大降低。访谈中各地官员普遍反映农户筹资一年比一年容易,已经步入惯性运行阶段。

二、江苏省新农合筹资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筹资和保障水平依然偏低

2007江苏省参合农民实际医药费用补偿比达到31.18%,较2006年度增加了3.18个百分点,有37个县(市、区)实际补偿比低于30%,其中低于25%的有15个县(市、区),有2个县(市、区)实际补偿比不到20%。“报得太少”、“费用减免后药价还是比药店高”、“很多药不能报”等是引发农民对新农合制度不满。补偿能力不足是该省普遍现象,如苏州常熟2006年住院补偿比为26.82%,形成此局面的原因在于富裕起来的农民对医疗保障水平要求提高。

(二)运动式筹资的稳定性欠佳

访谈中多位地方官员对当前新农合依然采用运动式筹资的稳定性表示担心。新农合还没有走出“抓一抓参合率就能上去,不抓参合率就下去”局面,一位地方官员深有感触地说。立法缺失使新农合筹资主要靠行政系统来支撑,筹资业绩取决于政府是否重视,如遇政府换届等情况发生,不稳定在所难免。不光是农户筹资稳定性不足,财政资助稳定性也让人担心,新农合还未走出和政府其他活动竞争财政资金的境遇。

(三)筹资的区域均衡问题严重

江苏省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均衡,使各县(市、区)自身筹资能力差异巨大,这种差异在省级财政资助后依旧明显,以2007年为例,江苏省人均筹资水平为76元,其中苏南地区人均基金达到100元以上,最高的更超过300元,但多数苏北地区只能达到省里规定的最低标准50或仅仅略高于50元。从筹资增长空间角度来讲,经济发达地区还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但经济薄弱地区就只能取决于省级财政资助。可以预见,随着新农合筹资标准增长、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启动以及以扩权强县为特点的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省辖市资助新农合积极性抑制,会有更多县(市、区)落入财政负担较重行列。

(四)流动人口的筹资问题突出

资料显示,2002年以来江苏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进程加快,2002~2006年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业比重增长保持在2.8-4.7个百分点,2006年底该省农业劳动力人数已经降至千万人以下。目前看来,尽管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既可以参加流出地的合作医疗,也可以参加流入地的职工医保,但由于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工资收入低、签劳动合同率低,他们还很难纳入工作地职工医保体系,常年在外也使他们容易错过临新农合缴费期、存在卫生服务利用障碍,这部分人口成为医保覆盖“真空”地带。

(五)城镇居民医保制度的冲击

2007年普遍启动的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对江苏省新农合筹资产生了巨大冲击。研究发现,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实施前将非农人口纳入新农合管理的地方不在少数,新制度实施后这部分非农人口转而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增加了新农合筹资风险;不仅如此,城镇居民医保制度的实施也使城乡间居民医疗保障公平问题更加突出,特别是城乡分界不太明显的城郊结合地带,这一局面对于新农合筹资也是不利的。

(六)医疗卫生系统的不利影响

运作不佳的医疗卫生系统必然会降低新农合对农民的吸引力,引发农户筹资风险。定点机构药品价格过高、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甚至公立医疗机构喜欢开目录外药品等不规范行为降低了新农合对农民补偿支付能力、损害新农合制度威信,农村医疗卫生系统服务提供能力难以满足居民医疗保障需求或多或少是存在的。

三、江苏省新农合筹资问题解决的多元化路径展望

立足于“两个率先”目标实现和和谐社会构建,集“民生问题”和“三农问题”于一身的新农合制度进一步完善、发展和提升必将一如既往地得到江苏省各级政府官员的高度重视,在这种政治氛围下,围绕新农合筹资的新旧问题解决的多元化路径已日渐清晰。

(一)提高筹资水平、完善筹资机制

新农合低水平筹资使新农合管理者面临保大还是保小、加大补偿力度还是提高受益面的艰难抉择。目前看来,30%大病补偿比与业内公认50-70%补偿比还有很大差距,在筹资增长基础上提高补偿水平、完善补偿方案是很有必要的。根据江苏省里要求,2008年其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经济困难地区不低于100元,经济一般及较好的地区达150-300元。今后,江苏省新农合筹资水平将随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动态增长而增长,经济困难地区保持在2%以上,经济一般及较好地区保持在3%左右,每两年增加一次筹资标准,保持政府补助在70-80%。可以看出,以财政投入为主,农民个人投入为辅的筹资机制、筹资水平随经济发展不断提升的筹资增长机制以及因地制宜的政府间财政分担机制正日趋形成。

(二)发展经济,增强各渠道筹资能力

经济发展可以提高农户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其筹资缴费能力;经济发展可以提高人均财政收支水平,提高财政资助能力;经济发展降低农业人口比重,通过减少农民方式降低筹资压力;新农合作为一种医保制度,其最终目标应该是改善农民健康水平、增加农民福利水平,而在增进农民健康水平、福利水平方面,医保制度作用效果远不及收入增加所带来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作用效果。不应忽视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对改善新农合筹资状况的积极意义。

(三)三医联动改革控制卫生费用上涨

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控制卫生费用上涨是降低新农合补偿支出、促进基金平衡和缓解新农合筹资压力的重要手段。应改进新农合管理体制,避免管办不分,切断新农合管理和卫生服务提供之间利益联系;应强化医疗服务监管,改进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监管能力,规范医疗服务供方行为;应推广按病种付费制度,促进卫生服务供方关注成本;应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卫生人才建设,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促进农村居民就近就医;应强化农村药品流通市场管制,保障只有价廉药品供应。

(四)构建城乡一体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2007年初,苏州市的昆山、工业区和高新区分别建成了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紧接着苏州和镇江两市均出台社会医疗保险新政,为大市范围内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并轨提供法律依据。目前,苏州地区正积极推进下辖各市(区)新农合向居民医保制度整体转换。知情人访谈显示:江苏省内其他县域如扬州的仪征、泰州的兴化等也在进行城乡一体化的尝试;即使对当前城乡医保制度并轨是否可行意见不一,但没人质疑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城乡一体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进公平、促进效率,增进基金安全,是新农合的最终出路,应积极在其他地区推进此项改革。

(五)多层次、有选择的医保体系建设

为满足富裕起来的农民更高层次的医保需求,镇江、苏州等地在原有的医保制度框架下允许城乡居民包括农村居民以个人身份参加原为职工设置的统账结合型的医疗保障制度,此举增加农民参保障的选择性。农户筹资标准增加可能带来筹资困难,提示普惠性的新农合制度要与向弱势群体倾斜的医疗救助制度有机衔接,当然,医疗救助制度还可以促进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可及,增加新农合制度的吸引力,苏州、盐城医疗救助制度建设经验值得借鉴。多层次、有选择的医保体系建设是新农合的发展趋势。

(六)促进地区间医保制度衔接与整合

彻底解决流动人口医保覆盖问题需要有更广阔视角。应以《劳动合同法》实施为契机,积极促进流动人口纳入流入地的医保体系,此举既有利于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利,也可降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资助压力;建立异地医保体系间的有机衔接机制,解决好农民工工作流动和(或)回家务工医保制度衔接问题;推进行政区域内新农合和职工医保制度一体化管理,为彻底解决农民工医保制度异地衔接问题服务;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有明显的溢出效应,省级政府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七)推进农民医保筹资的法制化建设

提升新农合立法层次、建立法制而非人治的新农合筹资机制和筹资增长机制可以解决运动式筹资稳定性差、成本高的弊端,有助于稳定财政投入,有助于消除新农合筹资的逆向选择问题。鉴于江苏省2007年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实施以后城乡公平、医保资源共享等问题凸现以及苏州等地城乡一体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成的事实,从医保制度建设的长远出发,农村居民医疗保障立法应避免为今后医保制度建设统一设置必要的障碍,要为今后医保制度发展留足空间。

参考文献:

1、孟翠莲.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资机制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08(2).

2、车莲鸿等.岳西、镇安两贫困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7(3).

3、江苏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办公室等. 2006年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报告[EB/OL]. 江苏卫生网. 2007-06-08.

4、江苏省卫生厅农民健康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7年全省农民健康工程实施情况[EB/OL]. http://www.jswst.gov.cn/gb/jsswst/zxgz/jk/userobject1ai17429.html,2008-01-18.

5、单庆.江苏省农民工状况研析[EB/OL]. 江苏统计局网,2007-08-28.

6、应亚珍.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增长机制的构建[J].中国卫生经济,2008(2).

7、汤敏等.从费用控制谈新农合可持续性发展[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1).

8、杨家玮等.关于加快推进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6).

9、胡善联.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状况和评价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8(2).

*本文为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城乡统筹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研究(07EYB029)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车莲鸿

上一篇:科技情报研究金融研究论文下一篇:独立审计风险防范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