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特殊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在挖掘写作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情境。可借助社会生活情境,在典型情境中展开有意义的写作学习;融通个人体验情境,通过亲身经历触发具有个体特征的思想情感与写作思路;深化学科认知情境,在知性理解与想象力的融合中走向创意写作。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写作教学特殊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写作教学特殊教育论文 篇1:

浅析中学写作教学与中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摘要:随着全球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要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在教育中培养适合现代化发展的人格。写作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教学方式,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从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写作教学与健全人格的关系及其方法几方面来探讨,提出写作教学中学生人格培养不可忽视。

关键词:写作教学;健全人格;快乐写作关于写作教学的研究,以往多侧重于写作状况、写作方法与写作技巧的分析等,较少注意到写作中培养健康人格方面。本文针对学生写作主体失落的原因,提出了写作教学中健全人格培养的途径,以唤起教师的重视,让健全人格在写作教学中得到回归。

一、写作教学呼唤健全人格教育的回归与弘扬

1.写作教学中学生主体人格的失落 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人格问题已经成了全球关注的问题。“人格”一词是从日文中引进的,日文中的“人格”来自英文“personality”。“personality”一词又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其本意是指演戏时演员所戴的面具(mask),其实包含两层意思: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特性。人格由于其复杂性,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总结前人定义的基础上,对人格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定义:“人格是个体内部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人的行为和思想的独特性。”《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中的定义:“人格是个体特有的物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又称个性……”。在中国古时一般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2012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人格”一词主要有三个含义:①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②个人的道德品质。③人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

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教育”,要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写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写作的过程不仅是培养写作技能的过程,还是学习做人的过程。然而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常发现学生作文普遍存在如下问题:或是无话可说,空话连篇;或是缺乏想象力,创造力。例如,在写题目为《二十年后的我》的作文中,多数学生选择当公务员、经理、老板,目的是“为了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拥有自己的小轿车、洋房,让父母好好享受”,这样的作文确实是写真话,可是理想并不是这么肤浅的,它有自己的真正价值所在。作文主体的丧失和人性人情的缺席,也就必然导致人格分裂的“无魂文”。

2.写作教学中学生主体人格失落的原因 写作主体人格失落,其原因是有多方面的。下面具体阐述。

首先,作文教学重文不重人。写作教学单一化、模式化,在应试作文的情况下,教师只注重教给学生方法、套路,从审题、立意、技巧等方面指导强化。在作文命题上,很多教师都选用单一的题目,如初一记叙文,题目基本上就是《我的同学》、《一件有意义的小事》等;初二说明文就是《我的学校》、《我的家》等;初三议论文则是《小议美与丑》、《勤奋出天才》等。这些题目没有变化和新鲜感,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教师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没考虑学生的真情实感,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其次,学生自身方面,是写作主体人格失落的又一因素。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先生向外宣布了他对全国中学生的多年调查结果,称有32%的学生有心理问题。表现为厌学;考试焦虑;多动症;社交技能不良;自私、怕艰苦;缺乏远大理想与人生追求。比如荒废学业,打网络游戏,抽烟;甚至有个别学生发展到偷盗,极个别的还触犯刑法……而学生的人格缺陷在作文中,则表现为语言平庸,多空话、套话,思想道德浅薄。可见,学生自身素养是一个关键。

第三,从社会方面说,媒体的影响是很大的。现代学生是在影星歌星、网络、武侠言情小说等的大众文化下“成长”起来的。大众文化与校园文化有着明显冲突,学生很容易受大众文化的误导,而变得精神空白。由于网络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在青少年中流行,个性打扮、闲逛、泡吧成为时尚,使学生审美出现低俗化。

二、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必须重视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这不单单是个人的需要,这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1.作文指导和评改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教师要在具体的作文指导中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笔者认为,教师在写作指导中要做到以下两点:

其一,倡导学生的写作主体性意识。人们常说“文如其人”,但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行文与自身的为人是不一致的,使写作主体出现“双重人格”,原因在于学生只是为应付作文而作文。教师应明确要求,把“真善美”作为写作活动的根本追求。例如,《我有烦心事,怎么办?》这类作文题,教师可以通过列举一些身边人遇上的不顺心的实例,引导学生把自己为什么会烦心,以及烦心时的表现都说出来,再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会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正如王富仁教授认为:“只有真实的表达才有健康的人格。”

其二,引导学生快乐写作。教师可让学生在娱乐中激发作文兴趣。例如,在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篇目情节曲折,个性鲜明,如《皇帝的新装》等,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改编剧本,进行表演。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有的学生会对编写剧本产生兴趣,有的学生会对创作童话产生兴趣。这样,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敢写、乐写,把每一次写作都当成展示自身人生体验与思考的机会,从而热爱生活,锤炼健全的人格。

此外,教师在作文评改方面也应下功夫。在评改方式上,要灵活多变,可采用小组互批、班内展示、刊物投稿等方式。如:采用小组互改的方法,教师对错字、病句、佳句的批改符号作统一规定,要求学生使用统一的格式对所评改作文进行标记,分项评分并写出评语,最后加出总分并写出总评,并签上姓名。总之,要让每个学生的作文拥有尽可能多的读者,让生活来检验写作的成败。这样学生的个性和才情在写作和评改中得到张扬,而学生的人格也将在写作中不断得到完善和提升。

2.为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创造良好氛围

(1)家庭有良好的教育氛围。家庭是人格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格塑造者。有个例子:有个孩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名,人们以为他当编辑的家长一定为他修改过作文,做过指导。可一了解,家长根本就没给他作过辅导:“我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哪有时间辅导他呀!”那么,秘密在哪儿呢?还是氛围——每天妈妈伏案改稿,爸爸埋头写作,家里来了客人,谈论的也都是如何修改文章,家庭中的这种“文风”熏陶着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喜欢上了写作文。但在现实中的一些家庭,父母文化素质低,人格低俗,教育孩子简单粗暴,给写作教学培养健全人格带来很大的阻碍。因此,写作教师应要特别关注家庭教育不健全的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灵,要及时指导,采取对策,让每个孩子都能成长为人格有成的有用之才。

(2)学校在校园文化中贯串人格教育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与精髓,是指学校的文化传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校风、教风、学风。精神文化是对人格影响最长远最持久的一种文化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是其中起指挥作用的主导机构,他引导家庭、社会按照学校的教育意图和计划,完成各自无可取代的特殊教育任务。”可见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很依赖于教育。

学生的作文,写身边的人和事,多反映校园生活。比如我们常搞的卫生大扫除,活动中同学们积极互帮互助,教师抓住时机指导学生观察、认识活动,让他们活动后以《记一次劳动》为题写一篇作文,学生就不会无话可说。此外,良好的校风校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体育运动等都可能是学生写作的素材,都有助于提升学生良好的人格素养。

(3)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健全人格教育仅靠家庭和学校是远不够的,只有让学生走出学校,感受时代的脉搏,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例如,教师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去接触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物,如企业家、运动员及民工、下岗工人等等。采访民工、下岗工人,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民工、下岗工人的困境,从而学会关注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人格品位,发展健全人格。

实施人格教育,培养青少年真、善、美的高尚人格是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取向,也是新世纪的呼唤。写作教学要做到人文统一,中学写作教学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让学生逐步成长为学业有精、人格有成、内外兼美的一代新人。参考文献

[1]余潇枫.哲学人格[M].吉林: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8.

[2]孔庆东,摩罗.审视中学语文教育[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1999.

[3]卢传梁.对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1).

[4]王宝琴.语文审美教育与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06(6).

作者:黄淑贤

写作教学特殊教育论文 篇2:

写作教学的情境构建:指向深度与创意

摘要: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在挖掘写作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情境。可借助社会生活情境,在典型情境中展开有意义的写作学习;融通个人体验情境,通过亲身经历触发具有个体特征的思想情感与写作思路;深化学科认知情境,在知性理解与想象力的融合中走向创意写作。

关键词:写作教学;情境构建;深度学习;创意写作

在写作教学中,不同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以并联或串联的方式交替呈现。我们需要设计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社会生活情境,融通个人体验情境,深化学科认知情境,在规范写作的基础上实现深度学习和创意写作。

笔者执教《为艺术作品展写“前言”》一课的写作教学,精心挖掘社会生活情境中的写作资源,从个人体验情境到学科认知情境逐步深入,促进语文学科与艺术学科的融合,完善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关联。现结合此课例谈谈指向深度与创意的写作教学情境构建策略。

一、借助社会生活情境:在典型情境中展开有意义的写作学习

情境的品质,关系到学生的体验。写作教学中的社会生活情境,可以分为真实情境与模拟情境,一方面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在公园、郊野、社会场馆、名胜古迹等开放的真实情境中学习写作,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教室内借助多媒体、游戏等方式构建的模拟情境中学习写作。其中,借助模拟情境展开的写作教学,因其便捷、高效,常常成为写作教学的主要样态。无论是真实情境,还是模拟情境,都关注典型情境的构建。典型情境能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写作任务;同时,学生可通过典型内容的学习,体会典型的思维过程与方法,体验典型的思想情感,呈现典型的学习成果。因此,学生情境体验的深入度又取决于教师对于典型情境设计的精细化。

社会生活情境进入写作课堂,首先需要在典型情境中,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还原真实场景,聚焦主题开展读写活动。本课设计的模拟情境源于真实的社会生活:2019年暑假,金陵美术馆为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的盲童举办了一次艺术作品展。将这一社会生活情境移入写作课堂,首先需要明确典型任务。本课将写作任务定位为“前言”写作,而“前言”写作属于实用文写作,具有规范性。写作时要有读者意识,这份“前言”是给观众阅读的;同时,还要注意作者立场,这份“前言”的作者一般是策展人。又因为是艺术作品的“前言”写作,要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也需要创意写作的介入。如在文体上,可以选择文艺性说明文、散文诗,或者诗歌。

其次,关注模拟情境的真实性,促进学生个体在情境中的深度体验与认知的不断深化。本课采用的图文资料均选自本次展览,但受教学任务、教学时间的制约,材料的呈现顺序、数量以及品种等均做了筛选。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将静态情境还原成动态情境,让学生通过集体观赏、对话倾听、自我反思等方式生成新的感受,这样才能体现这一典型情境的教学价值。

再次,聚焦主题进行情境设计。本次展览的主题为“黑暗中可见”,这一主题既有表层含义,也有深层意蕴,给撰写“前言”带来难度,也提供了多向度表达的可能性。“前言”写作的难点在于通过展品及作者的解读,生发深刻的思想认识:既要看见展品的表象,也要看见展品的内涵;既要考虑观众阅读“前言”的收获,也要传达美术馆策划这次展览的用意。

二、融通个人体验情境:通过亲身经历触发具有个体特征的思想情感与写作思路

写作体验趋于深刻,学生的思维品质才会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迈进。写作教学中的个人体验情境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一是沉浸式体验。情境本质上就是一个“場”,如果处在“场”中央,四面八方的信息就会汇聚其中,这样更容易促发能量的集聚与蜕变;如果在“场”的边缘,甚至游离于场外,感受的信息会愈来愈少,体验必然走向肤浅。模拟情境应该还原生活情境的原生态,并将学生引入情境。本课教学,我们不仅将展馆艺术品搬进课堂,而且指导学生以观众的身份去欣赏艺术品,帮助学生在观展时入乎其内,写作时出乎其外。本课欣赏的艺术品主要包括绘画作品《流泪的眼睛》《相寻梦里路》、非视觉摄影作品《小腿的情人》《选择》《合影》以及手工作品《幸运星》等。教师带领学生欣赏绘画、摄影作品,引导他们采用“观察作品—研读说明文字—体悟作者心声”的方法进行深度体验。首先是解读图像,从绘画、摄影作品的主体内容、细节刻画以及色调处理等角度多方位理解作品。其次,通过研读绘画、摄影作品创作者的解说文字,理解作者的创作过程及创作意图。在欣赏过程中与作品、作者展开深入对话,将观众的心贴近作者的心,才能让健康的青少年体会到盲童生活世界的艰难以及他们热爱生活的勇气。

二是个性化体验。一千个读者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观众的眼中有一千个蒙娜丽莎。艺术品的观赏极具个性化视角。本次艺术展品的作者是盲童,他们观察生活的方式是特殊的,他们创作的手段与构思也有特别之处。本课在观赏展品结束时,学生先研讨展览馆观众留言板上的文字——“盲人的生活就像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苦是甜”“所有的障碍都源自内心”,然后写留言:

盲人失去的只有眼睛,但我们失去的却是热爱生活的心。

失明并不难接受,最难接受的是解开自己的心结。

盲或许是一种痛苦,也许是一种幸运,这是上天给你的不一般的待遇。

盲人的世界,是一个由声音、气息、触摸物品而构成的世界,是一个更加神秘、更加绚丽多彩的世界。

盲人乐观地敞开心扉,用积极向上的心态,表达了对世界的渴望和对生命的热爱。

学生续写留言的过程,不仅与作品及作者展开对话,也与其他观众展开对话;前文的简练、深刻也会影响学生的书写内容与书写风格。

三是生命化体验。写作教学的本质不在于写作知识的运用,而是生命化体验的自然表达。生命化体验愈加深刻,写作的内容与技法也会随之趋向成熟。生命化体验需要换位思考、学会移情,这样才会理解他人、理解自我、理解自然、理解社会。精神不断发育,写作智慧才会逐渐生长;精神长期矮化或幼稚化,写作的视野与境界也会囿于原初状态。

本课在欣赏盲童艺术品的同时,一直引导学生关注盲童创作的手段与心态,探访他们的“不一样”。这种“不一样”就是生命的热情、信心与创造力。如欣赏摄影作品后,让学生揣摩“非视觉摄影”这一概念的含义,同时结合作者创作感言推测盲人摄影的手段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

失明并不代表我们无法感知这个世界,只是我们的角度不同而已。

当你看不见外面的时候,你就会更多地往自己的内心看。

我能感觉到光线照在脸上,能听得到风吹树叶的声音,能闻到空气中花儿的芬芳,然后我按下快门。

图文互读,学生能够还原盲童的生活世界,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特别是一些后天逐渐失明的作者,他们的境遇更容易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在不幸与幸福之间换位思考,从生命的怜悯走向生命的超越。学生有了对艺术品以及作者的生命感悟,再写作展览“前言”,就会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

三、深化学科认知情境:在知性理解与想象力的融合中走向创意写作

写作教学在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后,更要关注“如何写”“为什么这样写”,这样的写作指导才会有针对性、实效性。写作教学中的认知情境关注學生的知性理解,培植学生的个性化思想,激发学生的多向度思维,同时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一)转识成智: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

写作过程中,缄默知识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缄默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往往需要借助学习情境通过个体深思默会的方式获取。“前言”写作属于实用文写作,为艺术作品展写“前言”需要的写作知识在现行教材中没有涉及,学生的知识背景中也缺少相关储备。但如果仅仅依赖教师讲述相关的陈述性知识,并不能化解学生写作的难点。本课着力引导学生在情境中领悟必要的写作知识。

本课“前言”写作的难点在于对本次展览意义的全面把握。在情境中,学生能获取开放的、多元的、鲜活的知识。因此,在把握展览意义层面,本课设计了“答记者问”环节,从盲童、中学生、成年观众、美术馆馆长等角色中任选一个说说自己的感受,意在引导学生从作品作者、一般观众、策展人以及自我等角度领悟本次展览的意义。这种通过角色代入获取的现场知识,往往是真情实感、真知灼见。

(二)发展想象力:日常审美与文学审美的统一

类似“前言”写作的实用文写作,往往带有“格式化”倾向。但如果深思一下,这类“公文写作”在当代传媒情境下也会呈现个性化的色彩,每一家艺术场馆的地域色彩、文化习俗、馆长情趣等,都会影响“前言”的话语方式与思想走向。“前言”写作一般包括展览背景、展品内容以及展览意义的介绍,从文体来看,介于说明文与议论文之间。从创意写作角度审视,当下有特色的“前言”写作呈现“散文化”趋势,或以抒情为主,或以议论为主,但均聚焦“审美”,挖掘日常生活世界与艺术世界美的因子,在写作过程中完成从感受美到创造美的美学散步。

本课情境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美术作品,从而走进盲童的内心世界。先多角度观察一幅《流泪的眼睛》:一是画面内容,眼珠刻画成时钟的表盘,眼眶用水晶珠串联,眼泪如晶莹的吊坠;二是画面色彩,蓝色的眼珠及眼眶,红色、琥珀色的眼泪;三是画面主题,猜测这是谁的眼睛,从眼睛里你读出了什么。接着呈现《流泪的眼睛》组图,让学生给作品拟标题。学生拟的标题如下:《盲人的眼睛》《闪烁的泪光》《盲人眼中的世界》《来自黑暗中的光明》《未知却充满希望》等。此环节依托绘画作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拟标题提炼作品主题,将感性体验与知性理解结合;同时从写作认知情境出发,让学生以文学审美的视角介入生活,获得原初体验与创作动力。

(三)跨界读写:多模态文本识读与表达的融通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海量信息以便捷交互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多模态文本的识读与表达,已经成为信息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必备媒体素养。本次展览为“盲人学校计划”的一部分,除了图片、文字等信息源之外,还有装置艺术以及相关的视频材料呈现。

本课写作指导过程中,首先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从一幅图到一组图,从绘画作品到摄影作品,均需要从画面主体内容、色彩光线、细节以及意蕴等维度,由表及里理解艺术品的构成元素以及创作意图。在读图的同时,请学生通过口头语言分享读图的感受心得。

其次,关注图文互文阅读。在解读绘画及摄影作品的同时,结合作者创作心得相关文字进行深化理解,这种观众、作品、作者之间的多向对话,容易引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如本课最后,学生分享“创意写作”的认识:有的说,生搬硬套就不可能是创意写作,创意写作最重要就是想象力,想象力要丰富,想象力是创新的灵魂;有的说,创意写作就是对描写的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和见解,还要有天马行空的表达;有的说,创意写作要拥有自己的思想,并且要独立创作,要与世界不同,要体现出自己的独特。这样鲜活的写作经验,是在写作情境中获得的活知识,其精髓与当代文论一脉相承。

最后,通过“前言”写作练习,深化观展体验,外化生命感悟,在理性写作中走向创意写作之路。构思的形成和充实是个不间断的过程,每日每时,在一切偶然事件中,在劳动中,在我们“转瞬即逝的生命”的喜怒哀乐中,不停顿地进行着。本节课一方面借助观看艺术展览帮助学生构思文章,立足于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与媒介素养,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探索“黑暗中可见”蕴含的人生价值,汲取盲童的精神力量,这也是写作课程“立人”的意义所在。在信息畅达的现代社会,面对良莠并存的多模态文本信息,我们需要提升语文教学品质,培植学生高远的人生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韩雪屏.语文课程知识初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2] 袁爱国.高阶思维与语文深度学习[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7(11).

[3] 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M].戴骢,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作者:袁爱国

写作教学特殊教育论文 篇3:

提高聋校中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教学策略

【内容摘要】应用文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必备的交际工具。聋校应用文写作教学,不仅对聋生有用,而且与聋校的教育任务是一致的,它是形成和发展聋生语言教育的途径之一。笔者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以下策略:消除惧怕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加强练习,反复修改;结合校外活动,灵活应用。

【关键词】聋校 应用文写作 教学策略

应用文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必备的交际工具。聋校应用文写作教学,不仅对聋生有用,而且与聋校的特殊教育任务是一致的,它是形成和发展聋生语言教育的途径之一。笔者在对聋校中学毕业生适应社会情况进行的跟踪调查中发现进入工作单位的大多数聋生不会填招工表和写个人简历;试用期结束后,不能写个人总结。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口语交往出现障碍后,与健全人相处时,严重缺乏文字交往的意识和能力。这给我们聋校教师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在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聋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是可以提高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消除惧怕心理,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在一定的需要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主体产生某种需要的时候,就会对周围环境中能满足其需要的事物优先注意。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说过:“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现实中应用文平实无华,讲究程序,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存在较大的距离,学生常觉得枯燥无味。

要想学生对应用文产生兴趣,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应用文与生活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课堂,使学生感到应用文贴近生活,能满足生活需要。比如,学生在校期间丢失物品是难免的事情,可丢失后该怎么办呢?这时候我们可以用启事中的“寻物启事”,写上丢失物品的相关信息和联系的方式,这样或许丢失的物品会失而复得。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应用文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的应用文在他们今后的生活、工作中是很有用的,以引起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从而乐意、愿意去学,以此提高他们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其次,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应用文教学中,效果尤为突出。应用了多媒体教学以后,可以将枯燥的文字教学,变成集图片、文字、视频等综合性的一种方式将学习内容向学生呈现,便于学生学习和应用。

二、加强练习,反复修改

应用文文种繁多,格式复杂,讲起来又抽象又枯燥,而且讲读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让学生学会写,因此要在精讲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一些练习,强化训练,才能使学生对应用文中的应知应会文种能够区分,牢固掌握,灵活运用。当然不能仅靠几次的写作训练,应多写、多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规范格式,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作为教学重点的应用写作能力,更是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得以增强。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作家叶圣陶说得好“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儿就能够从无到有的,看看小孩子养成走路说话的能力多么麻烦。阅读跟写作不会比走路跟说话容易,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地历练,历练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写作训练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有重点、有区别地进行。练习可分两大方面进行:

(一)单项练习

即专题训练,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练标题的写法

对一些应用文来说,写好标题是写好一份应用文的关键。比如公文,标题是否确切是公文能否得到有效执行的关键,以“请示”“报告”为例,这是行文方式完全相反的文种,然而有时会被人们错用或混用,这就会影响它们的处理过程和效果。公文的标题主要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组成,可以给出一些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发文机关,概括出事由,选择出文种。如汶川市发生8.0级特大地震,四川省人民政府向上级反映此事的有关情况。应用文的标题力求能准确概括主要内容,训练时先要学生准确掌握拟写该文种标题的要求,然后根据这些要求拟写准确的内容。

2.练规范的格式

应用文的格式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或人们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写作中必须做到书写规范,格式正确。不同的文种有不同的格式要求,多种多样的应用文格式容易混淆,应当反复训练。最简单的训练办法是让学生在纸上把该文种的格式虚拟出来,只要写出各部分的名称和格式即可,不需要联系材料。另外,也可将格式相似且学生容易混淆的应用文放在一起,让学生辨别。也可将一份完整的应用文打乱,让学生根据正确的格式誊写清楚。

(二)综合练习即练整篇文章的写作

有了前面的单项练习作铺垫,整篇应用写作练习的难度降低了,也容易写出合乎要求的应用文了。常见的训练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对所给的应用文进行全方位的修改

一篇好的应用文,不仅格式要符合规范,而且主旨要恰当,语言要精练、朴实。教师要教给学生应用文修改的“六看法”:一看标题,二看主题,三看材料,四看结构,五看语言,六看标点。如此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特殊、由一项到多项,一步一个台阶,通过不断反复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2.根据材料写文章

不管是何种训练方法,教师要让学生当堂练习,给学生以紧迫感,使学生能快速地完成写作训练。即使是调查型的应用文,也要求课前材料准备课上完成写作。教师要加强对应用文内容的指导,把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举一反三地加强训练。

三、联系实际,结合校外活动,灵活应用

应用文既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掌握它的关键在于会“应用”。如果我们的教学仅限于书本,在课堂上进行封闭式训练,学生“依样画葫芦”还可以;但一走出课堂,便茫然不知所措,于是暴露出本文开头出现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抓学生生活和今后工作中的各种机会来指导他们使用应用文。如:某同学家里有事,要离开学校或单位,要写请假条;向图书室借书或向单位总务处借钱,要写借条;拾到东西时要写招领启事;和远方朋友交流要写书信;去工厂上班要学会填招工表和个人简历等。这种在生活中寻找材料学写应用文的做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又为今后从事社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平时,课堂上练习写应用文是必要的,但是在生活中写作,为“应用”而写作,会使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到写作应用文的意义,从而更自觉地从“应用”出发,学好应用文。

总之,应用文写作是一门学问,应用文教学更是一门艺术,聋校在进行此类文体教学时,要抓住“应用”这个关键环节,只要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用,教学就获得成功,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英. 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00,(8).

[2] 李勇力. 激发应用文写作兴趣应处理好四个关系[J]. 职教通讯,2001,(2).

[3] 任富强. 应用文写作教学该往哪儿走[J]. 阅读与写作,2005,(4).

[4] 胡雪花. 兴趣——提高中职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钥匙[J]. 阅读与鉴赏,2008,(10).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特殊教育中心)

作者:王业梅

上一篇:企业会计管理制度论文下一篇:银行柜员职业素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