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精神论文

2022-04-15

摘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是马克斯·韦伯的最知名的代表作之一,其所提出和研究的论题影响深远,也是最受争议的现代社会科学著作之一。在书中韦伯认为,清教的禁欲主义是催生资本主义精神的原因之一,而宗教教义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也存在一种重要的生成关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资本主义精神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资本主义精神论文 篇1: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

本文通过阅读马克斯·韦伯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主要分别从三个方面论述读后感,一是介绍该书中的方法论,二是简要论述书中采用的因果链条分析模式,三是简单梳理和介绍后人对该书的批评和误读。

一、方法论的介绍

韦伯的方法论工具即理想类型,理想类型是韦伯提出的一种分析概念或逻辑工具,是从一个时代某些特有的社会现象这种经验材料中高度抽象出来的、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分类概念,抽绎不同经验材料所建立的不同理想类型,其功能是对经验事实进行分类与比较(斯蒂芬·卡尔伯格,2002)。“资本主义精神”、“天职观”都是理想类型,韦伯通过分析这些理想类型来进行研究。

对于诠释性的理解,韦伯呼吁诠释性的理解社会学,通过详细考察他们的价值、传统、情感和利益的环境来寻求“从内部”理解人们的主观意义,这一做法可以扩展社会学家把握行动意义的能力(斯蒂芬·卡尔伯格,2002)。韦伯认为要分析遥远过去的行为及其动机,就要用诠释性的理解方法来探究人们如何将意义赋予行动,从而得到比较完善的解释。

将历史考察方法与逻辑考察方法的统一(叶静仪,1999)。禁欲主义、理性行事和天职概念与资本积累和雇佣劳动的历史事实相对应,这种对宗教的逻辑考察方法体现了历史的发展过程。韦伯借助理性类型来把握、通过诠释性理解来探究各种人群中的个人的主观意义,用以分析群体及其成员的心理动机,具有方法论上的进步意义。

二、因果链条的分析

韦伯研究的是以其自由劳动的理性组织方式为特征的那种有节制的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理性思想这一特殊具体的形式到底是谁的精神产品,他感兴趣的是“存在于每一种关于职业的观念之中的那种非理性因素的起源问题”(第57页)。《新教伦理》的中心议题是:“西方民族在经过宗教改革以后所形成的新教,对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中译本前言第1页)。这里包含了西方近代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因果链条,即宗教改革一新教伦理一近代资本主义精神一近代资本主义(吕东伟,2000)。

关于因果链条:其一、新教伦理是宗教改革运动的产物;这是韦伯命题的历史因果链条上的第一环节。其二、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有其宗教根源,新教伦理直接催化了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四舍五入的等同,新教伦理不是资本主义精神产生的唯一原因,后者也不是前者的唯一结果。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是资本主义起源历史的因果链条上的一个中间环节。其三、“资本主义精神一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产生有其社会意识的推动力,这种社会意识就体现为资本主义精神。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精神指的是“一种经济制度的社会精神气质”,“不管什么地方,只要资本主义精神出现并表现出来,它就会创造出自己的资本和货币供给来作为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第49页)。这也表明资本主义精神所涵盖的文化意蕴决非就只是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相互独立且相互适应的(吕东伟,2000)。

关于精神转型过程: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相交部分在世俗世界与宗教世界里蕴涵着两部分内容:“准资本主义精神”及其在宗教世界里的境遇和“新教的世俗禁欲主义”及其在世俗世界里的境遇,这里也就存在着两种精神转型的一个过程。精神转型有内在转型和外在转型之分,内在转型是指同一精神型态内部由于自身世界和发展规律的变化而引起的内部转型,外在转型则是受外部世界物质性领域转型的影响,一种精神转型以内在转型为先决条件。在韦伯的因果链条里有两处精神转型,一是宗教改革引起的“传统基督教伦理一新教伦理”的内在转型,由基督教内在的发展规律决定;二是“新教伦理一资本主义精神”的外在转型,这是一个双向的互化运动,体现了宗教世界的世俗化和世俗世界的神圣化(吕东伟,2000)。

具体的精神转型过程有四个阶段:拒斥阶段,世俗世界追逐利益为上帝所不喜,新教伦理起主导作用;容忍阶段,随着传统的崩溃与自由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获利活动作为一个事实而被容忍,这里前资本主义精神产生;支持阶段,参与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中上层大多数都是新教徒,资本主义精神成型并得到新教伦理的支持,这里世俗禁欲主义主导人们的思想观念;分离阶段,新教伦理被资本主义及其精神所弃,不再被世俗世界所用,近代资本主义精神得到体现和升华(吕东伟,2000)。

三、批判与误读

对于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批判与误读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先后关系、虚无关系、考察因素的孤立性。

有关先后关系方面,首先是行为与规范的先后,究竟是先有了禁欲主义的行为,然后为了寻找合法性而在宗教中找到依托,还是先有了禁欲主义的行为规范,人们才开始这一行为的。其次是新教徒与资本阶级的先后,究竟是新教徒主要是资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主要是新教徒,前者可得出资产阶级是由宗教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结论,而后者则可得出资产阶级的兴起推动着新教的发展。最后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先后,事实上,新教伦理起源的宗教改革发生之时,资本主义已经发生。韦伯区分了前资本主义精神与近代资本主义精神,他所指的新教伦理影响的是近代资本主义精神,而且在他那里,资本主义精神是可以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而存在的。

有关虚无关系方面,有人认为不存在资本主义精神,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是虚无的关系,两者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又有人说韦伯将一些优秀品质归结于资本主义精神,认为在这种精神作用下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实质上这些到底能不能归于一起只是他的一家之言;还有人说他的推论只探讨行动规范的层面,并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既没有利用文献探讨体现伦理规范作用的切实的行动,也没有论及对资本主义起推动作用的行为现象,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只是行动的气质,基于同一集合体,因而是虚假关系(王水雄,2001)。韦伯在他的论证中并没有明确区分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有时甚至认为两者内涵并无二致,由此引来了这些批判。

有关考察因素的孤立性方面,有人认为韦伯的因果论证链条中缺少了对其他因素的考察,诸如是不是宗教改革产生了新教伦理那种禁欲主义的行为规范,是否还有其他社会运动产生的作用;韦伯忽视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或者资本主义精神产生过程中的经济自身发展因素;他将新教伦理从西方思想文化的整体发展中孤立出来,还将宗教改革与欧洲同时代的其他社会经济变化割裂开来,很多观念并非宗教一力而为之(李春华,2003)。实质上,韦伯著作此书的目的应该并不是建立宏大的解释框架来分析资本主义,而只是从特殊个案的因果关系出发寻求两者关系,他只考察的这部分内容得到的结论并不需要用来解释所有的现象,只要资本主义精神真正受新教伦理影响,那他就是正确的。

总之,韦伯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分析可以说是独具新颖性,他所要研究的是:“宗教力量是否和在什么程度上影响了资本主义精神的质的形成及其在全世界的量的传播。更进一步地说,我们的资本主义文化究竟在哪些具体方面可以从宗教力量中找到解释”(斯蒂芬·卡尔伯格,2002)。这种研究思路对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但独树一帜既可以赢得学术成就,也容易引来非分的批判,实质上很多人曲解了韦伯的观点,只是在自己的理解基础上进行的否定并不足以真正站住脚,虽然有的问题的提出对修正韦伯的命题有重要意义,但这些批判和误读都不能抹掉韦伯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上的卓越贡献,他不愧为社会学三大家之一。

参考文献:

[1]李春华,再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命题的现实意义[J],河南社会科学,2003(2)

[2]吕东伟,解析韦伯命题及其现实性意义[J],社会学研究,2000(5)

[3]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陈维纲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1987

[4]叶静仪,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方法论和思想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作者:庞果

资本主义精神论文 篇2:

论资本主义精神

摘 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是马克斯·韦伯的最知名的代表作之一,其所提出和研究的论题影响深远,也是最受争议的现代社会科学著作之一。在书中韦伯认为,清教的禁欲主义是催生资本主义精神的原因之一,而宗教教义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也存在一种重要的生成关系。

关键词:资本主义精神;天职观;新教伦理;劳动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是马克斯·韦伯的最知名的代表作之一,其所提出和研究的论题影响深远,也是最受争议的现代社会科学著作之一。笔者跟随韦伯的思路,在資本主义生活中找到宗教作用的影子,了解宗教的价值问题和所有宗教分支所包含的经济伦理和政治伦理,以探寻资本主义精神和宗教伦理之间的关系。

一、资本主义精神与劳动“天职观”的内在联系

(一)资本主义精神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韦伯为解释观点证明了这样几个调查结果:一是在与天主教为主要宗教而盛行的地区相比,新教教徒所在的聚集区或者说新教得以发展的地区,其资本主义企业和经济的发展显得更快而且质量高,并且在资本家、管理人员、高级技工等社会群体中,信仰新教的人群比其他教派的人群数量多;二是在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中,接受高等教育和文科教育的人才大多是信仰天主教的教徒,而在技术人才中,信仰新教的人群更多;三是在广大的女性劳动者中,很多排斥新技术、拒绝新的生产方式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女工都是没有宗教信仰或者信仰别的宗教的人,而几乎没有信仰新教的教徒,相反地,新教女教徒大多都愿意接受新的技术和提高生产技术,她们做事往往更加严谨、认真,愿意追求更高的效率而不是一味地劳作,对现实满足。这些现象使我们产生一种思考:在新教教徒和不满足于现状的积极进步的劳动者身上存在的这一种勤奋、积极、节俭又克制的精神气质的养成,是否与他们是新教教徒有关?新教的教义是否对他们产生了某种作用?如果我们追随韦伯的分析,把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这种精神称为资本主义精神,那么资本主义精神究竟是怎样的?

什么是资本主义精神?韦伯通过引用富兰克林的话使我们对资本主义精神有了初步的理解。我们把注意力瞄向了一份有关这一精神的文献资料,“牢记,时间就是金钱……信誉就是金钱……金钱有增殖和衍生的性质……牢记这一名言:精明的掌钱人是他人钱包的主宰者……”综上所述,资本主义精神可以概括为珍惜时间、以钱生钱、讲信用、勤劳、节约、守时、公正、谨慎、诚实等等的品质和德行。富兰克林给这些品质加上了浓烈的伦理色彩,在这种伦理观念里,赚取更多的钱就意味着要严格禁止生活的享乐主义观,人们单纯的只是为了赚钱而赚钱,赚钱和获利是他们人生的终极目标。然而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富兰克林所描述的具有伦理色彩的金钱观中强调的是在现代的经济环境下,合理、合法的挣钱。这种挣钱方式被看作是一种遵守天职美德的结果和发挥天职能力的表现。人们“履行天职”的责任,这种看法在今天看来并不被这样理解但似乎又看起来有些合乎情理的特殊观念,恰恰是资本主义社会伦理中最为典型的特质,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说是资本主义文化的根基所在。

富兰克林用他的一生实践了新教徒的伦理美德。他虽是以工匠家庭背景出身,却以自身的良好美德和品行,以及一生的努力获得了公认的尊重和敬佩,这与封建时代的门第观念,即出身富贵和显赫背景的人会被更重视和尊敬,是相反的。当时的北美尤其是新英格兰的社会中因没有这种门第观念存在,且奉行的是白手起家的精神更值得尊重的观念而更加促进了当时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别的地方,尤其是门第之重的欧洲,新的经济方式,例如采用新的技术、金融业等发展就没有那么顺利和繁荣,这种传统的观念,不仅没有帮助且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二)资本主义精神的起源

《新教伦理》书中紧接着对资本主义精神的起源和历史进行了剖析和探索。韦伯引用富兰克林的这席话虽然唤起了大家的掌声,但是书中表明,在古代和中世纪,这种思想和心理状态是被当作最低级最贪婪的一种缺乏自尊的态度所被排斥的。中国的清朝官吏、古罗马的贵族或者是现代农民,他们对于金钱的贪婪不比任何人弱。用西方的衡量标准来看,那些发展水平很落后的地方都存在一种为了赚钱谋取私立的不择手段的特征,那种完全屈从于这一贪婪的思想会使人成为一个不受控制而冲动的人。接下来,韦伯从劳动者和企业家的真实案例入手,试图引出和说明资本主义精神的起源,即新教伦理。现代资本主义是在传统社会就出现并发展起来的,其中,资本主义精神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基础。那么,人们如何改变观念,直至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精神。近代的欧美新教教徒的案例解释了这些问题,他们虔诚的宗教信仰和精神,使他们的经济生活有了改变。

“履行天职的责任”这种心态是如何孕育资本主义精神的?在书中,韦伯列举了计件工资制度的例子。计件工资制度的初衷是鼓励雇员提高生产效率,但结果是雇主不得不利用提高单件产品工资的规则来鼓励劳动者多生产产品,然而劳动者面对这一规则却选择了降低工作效率,只求维持同样的收入即可。韦伯说这是因为人并不是天生就渴望挣钱,而是简单地要过一种自己习惯的生活,只需要能够满足这样的生活所需的金钱就可以。雇主在提高计件工资水平的情况下不能起到提高生产率的作用,那么就会采取相反的做法来刺激劳动者,但是这种方式无疑就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初衷。韦伯利用这个案例想要告诉我们,无止境的挣钱不是人们的真正目的,劳动本身才是,人们劳动只是一种生活习惯,而赚钱只是这种劳动之后的结果,并作为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体现出来。而另一个案例也为韦伯的观点做出一些证明,他指出,有宗教信仰或者有宗教背景的女孩子在进行技术学习或者对新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方面,比那些毫无宗教背景的女孩子态度更加诚恳,也更愿意接受新的一切。这些证明无非想要告诉我们,宗教促进了“天职责任”的养成。这种获利主义被认为是理性的,这种“天职论”也被认为是促成了理性挣钱的资本主义精神。换句话说,资本主义精神强调的是劳动的重要性,将劳动看作是人生活中一切活动的目的和归宿。这种为了劳动而劳动的观念是资本主义精神的发扬必不可少的部分。

二、“天职观”的起源及加尔文宗对其的完善

(一)天职观念

宗教改革家路德在翻译《圣经》时,把一种宗教观念,即“上帝留给人类的任务”,与“职业”这种表示世俗生活的词结合起来。上帝唯一能够认可的生活方式并不是通过隐修禁欲主义来超越世俗道德,而是履行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所被赋予他的义务。这就是他的天职所在,履行天职的劳动在路德看来是胞爱的外在表达。客观地说,在我们理解来看,这不过是一种利用宗教改革为世俗活动进行的道德辩护。而这种道德辩护是宗教改革最为重要的成果之一,它尤其存在于路德倡导的改革中,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有时甚至被人们认为已经是陈词滥调。尽管路德认为他从《圣经》中获得了天职观念的合理解释,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圣经》的权威观点在总体上的方向是倾向于对传统主义的解释。由此可知,韦伯认为,路德的天职观念仍旧保持着一种对传统主义的认可,尽管路德的个人宗教观念对宗教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之后加尔文主义的影响和发展,路德的成就不可能在今天也被部分的认可和支持。

(二)加尔文宗教派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完善

接以上内容的分析之后,在《新教伦理》一书的第二部分,禁欲主义新教诸分支的实践伦理观:加尔文宗、虔信派、循道宗以及从浸礼运动中派生出来的诸教派,对这些教派分支一一作了描述,描绘出了天职观的宗教基础,为探究现实经济发展中的诸多商业现象奠定了思想基础。正如韦伯在书中要表达的一样,在新教的各分支教派中,各个教派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世俗活动做道德辩护,但加尔文宗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宗教入世最为典型的代表。加尔文宗最典型的教理是预定论,在加尔文宗的教义里,人是为了上帝才存在的。一切造物的存在都是有理由的,即“增添上帝的荣耀”。这一特征因此也存在于群体内为世俗生活服务的天职中。在预定论中,人们被迫地跟随他被预定的生活轨迹来生活,也不得不面对预定好的命运和人生,为了上帝的荣耀而努力地生活和创造是整个世界的目标。但是,如果你不是被上帝选中的幸运人,那么无论再怎么努力也是徒劳。被上帝选中的命运被称作“蒙恩”,是否具有坚定的信仰就意味着这个命运是否是被上帝选中的,也就是是否“蒙恩”。这样看来,为了劳动而劳动的“天职观”在世俗经济活动中的实践就是为了给上帝增添荣耀的行为。这些行为都源自于对上帝恩典的信仰,同时这种信仰又会通过自己的行为外在表现出来。加尔文宗的教徒接受命运并不敢有丝毫懈怠,且要求教徒们不仅仅做个别的善行,更是一辈子都要行善,而且要把这些善行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也正是因此,教徒的生活被彻底地理性化了,并且完全被这种为上帝增添荣耀的思想所支配。“自助者天助也”,再也没有谁能够比他们更加坚定地信仰上帝的任务,信仰加尔文宗教义。

三、结论

韦伯认为,加尔文宗的教义学和神学在实践中包含了促进资本主义精神发展的因素,通过禁欲主义的天职观的推行对资本主义经济活动和人类生产活动做出了宗教肯定,而理性的世俗活动就是资本主义精神的内容,并在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以及整个西方文明世界的发展,建立起一套宗教观念与特定的经济伦理、社会结构之间的相关性,在现代宗教文化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理论意义。

当然,任何观点都有片面的、需要质疑的部分,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多样化的纷繁复杂的过程,尽管韦伯也认为他的资本主义精神在东方国家的宗教文化中找不到线索,但是,他的著作也一样值得我们任何一个学者研究和学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对思想观点进行“扬弃”,与时俱进,并理论联系实际地看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才有意义和价值。本文只是粗浅的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的部分思想和观点进行解读,关于宗教文化对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本文没有提到,但这也是一个非常具有理论价值的话题,值得笔者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马奇炎,陈婧,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石玉娟,曾政南,刘国艳.解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J].神州,2013(9).

[3]孙宗伟.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精神动力——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解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4]張志刚.宗教文化学导论[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

[5]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丁晓,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作者:李雪君

资本主义精神论文 篇3:

浅析《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主要内容与争议

摘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主要内容分为天职观、禁欲主义和理性精神。韦伯资本主义精神与新教伦理的思想引发了国际学术界的追捧与争议。争议主要集中于新教伦理与理性精神是不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韦伯的这一思想是不是唯心主义的,新教伦理与理性精神是时代进步的必然选择却也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关键词: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理性精神;禁欲主义;天职观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论述了宗教对于塑造资本主义经济伦理的重要作用,致力于研究宗教背后的经济伦理,为宗教与资本主义找到契合点,为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找到重要根据。

一、韦伯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韦伯认为,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必须既有物质条件又有精神条件。产生资本主义的条件不是近代西方所特有的,而近代资本主义却仅在西方兴起,原因何在呢?韦伯指出新教伦理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内在动力,通过对宗教和伦理因素的研究发现每一种经济模式都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

(一)天职观

传统基督教宗派把《圣经》作为信仰的唯一源泉,相信人是有原罪的,赎罪是天生的使命,传统宗教通常排斥世俗事务,特别是对金钱的追求。韦伯将“资本主义的精神”定义为一种拥护追求经济利益的理想,提出资本主义精神应把获利作为天职,是人人有义务去追求的自在目的。承担责任、履行天职、工作地位的提升都是新教工作伦理的表现形式,将个人的职业赋予宗教的色彩,使日常的世俗行为具有了宗教意义,从而形成了宗教改革的产物——“天职观”。

(二)禁欲主义

禁欲主义是韦伯在天职观思想后,提出的又一宗教经济伦理思想。韦伯所谓的禁欲主义是区别于天主教苦修、宗教自律的禁欲主义,又区别于奢侈放纵、追名逐利的享乐主义。禁欲主义在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形成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韦伯认为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禁欲主义促成了资本积累,依据一是韦伯认为禁欲主义造就了勤恳的劳动者,教会把禁欲主义强加给劳动人民,因而为雇主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二是他认为禁欲主义倡导的节约、节制的思想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资本。

(三)理性精神

韦伯的所阐述的资本主义精神主要指的就是理性精神,是一种理性的道德价值精神。

理性主义精神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的独特因素。理性精神要求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对物质财富追求的欲望,将对财富的渴望理解为是上帝赐予的恩宠但不是挥霍享受的筹码,财富的积累程度直接体现了对上帝的真诚,如果拒绝上帝的赐予,就是选择了违背上帝的意愿。韦伯认为“一个人把工作当做最高价值,就不会计较收入的最大化;一个人把金钱当做最高价值,工作就不再是一种价值而是手段。”如果追求金钱的合理合法行为受到精神阻碍和宗教束缚,那么经济的发展就会遇到严重的阻力。因此韦伯提出的理性精神就为教徒们合理地获得金钱财富扫除了宗教障碍,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引发的争议

韦伯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位系统地论述宗教同经济发展关系的思想家。韦伯资本主义精神与新教伦理的思想自诞生以来,就引发了多方争议。

(一)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

资本主义精神与新教伦理诞生于资本主义成熟阶段,韦伯从宗教的角度寻求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第一次系统论证了宗教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批判韦伯的一方认为资本主义的产生的原因包含着技术、政治与法律等复杂的因素,宗教因素仅仅是其中之一。早在16世纪以前, 西欧就已经出现了早期工场手工业,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也得以发展。韦伯所谓的宗教文化、理想精神产生资本主义是片面的,也没有说明宗教不会对资本主义产生负面影响。

支持的一方则认为, 韦伯想表达的是资本主义是普遍的现象,经济活动无疑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西方独特的理性精神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巨大发展,这种理性精神是由基督教新教的禁欲精神所孕生出来的。韦伯未主张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唯一原因,而是强调新教伦理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发挥了巨大促进作用。

(二)唯物还是唯心

一些学者认为, 韦伯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的思想是唯心的。资本主义精神并非由上层建筑决定,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经济的发展是宗教、文化观念改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认为韦伯将新教伦理视为产生资本主义精神, 并决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观点是夸大了宗教的力量,因此走向了传统唯心主义领域。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韦伯并不否认经济因素对于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决定作用,而是对这一观点进行补充,主张将经济、政治与文化三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三)时代进步与局限

时代进步的必然选择。韦伯的新教经济伦理思想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伦理道德的支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传递的思想奠定了资本主义经济进步发展的伦理道德,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伦理价值支持,又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作了道德辩护,使人们能够理性地去争取与实现个人利益和金钱追求,促使了资本主义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时代局限性。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观点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既不能完全适用于资本主义起源及近现代资本主义的范围,又不能解释或总结出资本主义的产生根源、发展特征、演变趋势和存在的问题。未重视当时的社会经济变化,未认识到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同时韦伯在分析宗教对资本主义精神产生的作用时,忽略了西方思想文化的整体发展。

结语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通过考察世界宗教与经济的关系,指出新教伦理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内在动力,通过对宗教和伦理因素的研究发现每一种经济模式都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即资本主义理性精神。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1987.

[2]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3]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VIII宗教社会学.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98.

作者简介:王岚(1991.04-),女,汉,河南郑州人,中原工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伦理。

作者:王岚 李长林

上一篇:微课成本会计论文下一篇:湿地生态农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