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生命的诞生感悟

2022-09-04

第一篇:一个生命的诞生感悟

生命的诞生的教学反思

在学生看来,婴儿是怎样形成的或自己是从哪里来的等等,对他们来说是很神秘的,很微妙的、很不可思议的。但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过于深奥的原因并不能被他们所理解,所以我细化本课的教学目标,在学生初步了解生命诞生的基础上,感受母亲孕育孩子的艰辛和父母养育孩子的不易,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引导学生做个孝顺的好孩子。一、以兴趣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采取了学生们喜欢的活动组织教学:由学生喜爱的动画片引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用动画为学生解释了生命诞生的过程,学生更容易理解;用装满书的书包代替妈妈孕育宝宝时的大肚子,让学生模仿孕妇做动作,感受母亲孕育孩子的不易,加强了学生切身的感受,记忆更深刻。

在整堂课中,尽量做到了情趣结合,动静结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始终保持一种愉快、好奇、兴奋的心情参与活动,课堂教学气氛很热烈,充分体现了在情景教学中快乐学习的教学特色。

二、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学生

我在关注全体孩子的同时,更加关注个别不能参与到活动中的孩子。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分析原因、了解性格特征,认知特点和理解能力,适时做出回应、想出解决方法、与他们沟通、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教师不仅要看到学生的表面现象,更要走进他们的心灵,与孩子一同感受他们的成长经历。

三、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各个教学活动中,不论学生做出怎样的回应,都要给予他们及时、适当的回应,可以是表扬,也可以是激励性的语言,旨在帮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并在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用模仿性的语言帮助学生说完整的句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合理安排时间,使课堂更饱满

我本节的课的最大不足在于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有不当之处,有些地方应该让学生多表达一些,增加他们的实际感受,我给的时间却不充足;有的地方一带可过,我却询问了过多的学生,时间就显得有点拖沓,也影响了后面环节的时间。再进行此课的教学时,要对各教学环节的时间进行更准确、更恰当的安排,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实践表明,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和思想来进行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和教育我们的孩子, 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生命的来历,感知生命来之不易,要珍惜生命。

第二篇:《一个国家的诞生》读后感

感谢作者写了一本讲述阿以冲突渊源的书,让我这样的门外汉对着一国际形势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有兴趣想去了解更多,关注更多。很多小国之间的纷争战乱都是大国为了自己利益操纵下的结果。在国际格局中,有时候根本没有公平正义可言,强者发声,赢者通吃。大国一个小的随意的决定,就可能在世界的另一端掀起腥风血雨。感激自己生活在祖国这样一个和平的国家,享受着良好的教育资源,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而非像那些战乱国家的人民一样历尽磨难。每次看到有关巴以冲突难民危机的报道,就觉得难以置信,还是自己的眼界太窄,也是不愿相信在祖国外部世界上的.一些地方很多民众还在经历战火纷乱,痛苦绝望而又有希望的战斗。

看到一个个生命的凋零,特别是妇女和儿童无辜的逝世,很心痛,很不解,为什么就不能搁置分歧握手和谈。但内心深处又明白,世界格局的变化都是以利益为中心和出发点的,利益太难分配,在一个国家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在两个种族多个国家中了。希望外界的战乱能早日平息,分歧能早日消弭,冲突能早日化解,为自己和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一个国家的诞生》精选读后感】相关文章:

1.信任读后感精选

2.科学读后感精选

3.精选《飘》读后感

4.精选憩园读后感

5.读后感好句精选

6.《家》读后感精选

7.飘读后感精选

8.《红岩》读后感「精选」

9.《简爱》读后感精选

第三篇:八年级生命的诞生检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原始大气的可能成分是()

A.水蒸气、氨气、甲烷

B.甲烷、氧气、水蒸气

C.水蒸气、氧气、沼气

D.氧气、氨气、沼气

2.地球上原是生命形成的时间大约是()

A.36亿年前B.46亿年前

C.400多万年前D.50亿年前

3.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地球形成初期的现象的是()

A.熔岩横流B.火山喷发

C.风雨交加D.电闪雷鸣

4.原始生命形成的场所是()

A.原始大气B.原始海洋

C.陆地上D.大气层中

5.下面的推测中缺乏证据的是()

A.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B.生命起源于外星空间

C.生命是上帝创造的

D.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

二、填空题

1.原始大气中的气体在雷电、射线等的长期作用下,形成许多简单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随雨水最终汇集到中,逐渐形成了

2.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中,火花放电的作用是模拟原是地球上的。

三、问答题

1.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2.简单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第四篇:一个课例的“诞生”

■王洁(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

什么是课例?课例和案例有什么区别?我应该怎样来做课例研究呢?我可能没有办法用一两句话给课例和课例研究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也可能没有办法条分析缕地阐述教师的课例研究应该怎样做?我想跟大家讲述一个我所见到的一个课例的‚诞生‛。

一、开始:面对一个共同的教学问题

为什么要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学生的交流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交流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交流不仅是为了教师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相互间的学习、启发和取长补短……我们教研组决定围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展开研究。沈老师的一堂公开课成为了我们研究的开始。沈老师课的内容是 ‚两位数减两位数(100以内不退位和退位)‛。

在大力提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程教学改革中,课堂交流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但如何提高课堂交流的实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是教师们必须面对的共同的教学问题。以课例的形式将教学中大家共同面对的教学问题呈现出来,是教师做课例研究的起点。借此也可以引发更多的人的主动分享、谈论,及探讨与教学有关的问题,这是一个经验分享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交流、探讨,能够形成一个持续的、多元的,并且更具健全、更有意义的教师的‚实践团体‛,匡正过去长期存在缺乏沟通与交流问题,重构学校的教学研究活动,进而带动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实践的进步与一致。

二、过程:教师集体学习和变化的过程

我们教研组的全体老师和区教研员何老师一起观了沈老师的课。‚谁再来说一遍‛是沈老师上课的一个片段: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100以内的口算减法。(教师揭题‚两位数减两位数‛后,呈现春游情境图。)师:请小朋友回忆一下上次秋游你花了多少钱?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边上板书8

6、

42、

36、

49、28)。

师:根据黑板上的这些数据能不能提出一些减法问题,并列出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算式了一些算式,比如:86-42,49-28,86-49,42-36等,并且按退位和不退位的情况分类板书)

师:我们选‚86-49‛来算一算答案是多少?(学生回答:47,37) 。

师:到底是47还是37?谁来说说理由?生:是37。因为86减40等于

46、46减9等于37,所以86减49等于37。教师露出赞许的目光,要求大家齐声拍手表扬他,然后接着问:‚听懂他的意思了吗?谁再来说一遍?‛ 三名学生依次

1 模仿着说了一遍,而后沈老师进行了归纳小结并进行了大量的巩固练习。

课后,教研组进行了讨论。沈老师自己对课不满意而且困惑:这堂课学生学得比较被动,课堂交流也不活跃,有什么办法能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起来?

教研组教师的看法是:沈老师教的还是扎实的,只是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明显不够。老师们普遍感到沈老师的课没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学活动是一项具有高度‚情境特定性‛的活动,可用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来概括,必须因人、因事、因地、因时而制宜。理论揭示了教学活动领域的一般规律,但是我们面临的现实教学情境是千差万别的,课例研究将一个特定的,典型的教学问题放置在一个情境中,为教师们提供了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诠释教学现象,把握教学理论的机会和方式。

教研员何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国家和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计算教学要‚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积累四则运算的感性认识,探究计算方法‛的新要求。我们在集体反思与讨论的基础上,得到了一个共同认识:教师应尊重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换言之,计算教学的重心不能只放在结果上,应更关注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

沈老师决定再上一节课,‚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是沈老师第二堂课中的一个教学片段:在春游情境下产生例题‚76-19‛后,教师揭题并展开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师:动脑筋想一想、算一算‚76-19‛的差是多少?怎么想的?然后在小组内说给大家听。看谁的方法多?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了全班交流。

师:谁能把你的方法说一下。

生1:我是先算76-10=66,再算66-9=57。所以76-19=57。生2:我是先算76-20=56,再算56+1=57。所以76-19=57。生3:我是先把76看成79,79-19=60,60-3=57。所以76-19=57。

生4:我是想竖式算的。生5:我是这样算的:先76-9=67,再67-10=57。所以76-19=57。生6:我把76看成80,把19看成20,80-20=60,60-4=56,56+1=57。所以76-19=57。生7:我把19看成16和3,76-16=60,60-3=57。所以76-19=57。生8:我是这样算的:76看成80,80-19=61,61-4=57。所以76-19=57……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边板书边反复用 ‚还有不同意见吗?‛ ‚真行!‛的课堂语言组织交流;用‚你怎么想的?‛‚为什么?‛引导发言者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

整个交流过程教师流露出满意的神态,最后老师说:‚小朋友,你们的办法真多!以后大家就用自己喜欢的办法来进行口算。‛课例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研究,‚意义‛则是最关心的基本点,具体来说课例研究绝不止于讲一个生动的故事,而是为了揭示故事背后所蕴涵各种因素、发展与变化,是为了解决问题,为了进一步的提高。从这一点出发,课例研究它还要有深层次的东西,这就如同产品的生产,虽有好的原料和初级产品,但加工深度不够,精度不高,仍然不是上

2 等的精品,其价值也是有限的。

因此,我们在做课例研究时,要弄清楚要讨论问题的理论背景和理论逻辑,把‚课例情境放到‘更高层次共通问题’架构下的适当位置来观察‛ ,用基本与核心的教育观念、原则或理念来检视,明白是在一个怎样的理论传统中研究和讨论问题,惟有如此,才有可能对课例作进一步的深入探究和分析,帮助我们提升教育思维的深度、广度与高度,进而才能把这种对课例的探讨‚成果‛有效地迁移到相关的教学情境中去,使它具有更大的价值。我想这是我们在做课例研究时应该认真考虑到的问题,而要达致这个过程,教师的学习应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我们教研组的所有老师观课后,一起坐了下来。对于这堂课,老师们感到很兴奋。有老师说:沈老师让学生独立地尝试、探索,这样就可以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口算方法,交流尤其充分!也有教师认为,沈老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向全班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这样可以使全体学生共享智慧。还有教师觉得沈老师的 ‚自主尝试——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教学策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不过,也有教师提出质疑:学生交流的似乎很热闹,老师理解了各个学生的发言,问题是学生之间是否相互也都听懂了呢?要不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种口算方法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呢?

我们马上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检测。结果出乎意料:85%的学生表示只知道自己的口算办法,而不明白其他同学的;在对‚27+14=‛的测试中仅有12%的学生会用两种或三种口算方法。

困惑、疑问再一次流露在老师们的脸上…… 通过仔细的录象观察和深入的语言分析,我们发现: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几乎没有一句引导学生相互沟通的话,板书中没有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整理的暗示,总结中没有意识到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优化的判断。或许这是造成本堂课课堂交流低效的主要原因。

最后我们觉得很有必要再次作出改进,沈老师愿意再上一次课。我们再一次进行了集体备课,大家达成共识的改进意见:在交流中教师要适时介入,利用与同伴比较异同的办法引导学生相互沟通理解,利用与同伴比较合理、简便的办法培养优化意识。于是有了第三个课堂片段:‚听懂他的意思了吗?你的办法与他不同在哪里?‛

从上述老师们所进行的课例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过程是教师们不断地关注理念,对他人和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找出差距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教师们不断关注理念之下学生真正的获得,明确进一步努力方向的过程。

课结束后,教研组的老师们再一次进行了讨论。反馈会议上老师们说了许多,各人表达的共同意思是:原来还以为课堂中只要让学生充分交流就行了,现在知道了仅仅充分交流还是不够的,交流中还要引导学生彼此的沟通和相互的理解;还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思想。其中不少老师这样说:‚听了沈老师的课,我知道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了。

老师们感到很兴奋,恍然大悟:交流中有很多学问。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

3 说,课例研究架起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联系的桥梁,它是使教师们经常将实践行为与理论联系起来思考,使教学行为赋予理念,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从而反过来指导实践,形成了教师自身的活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因此,课例研究的实质是对教育教学实践的一种思考,它是一个提升教师的专业判断和教学实践智慧的过程。

三、我的几点想法

1、课例呈现的形式是多样的

上世纪70年代,流行优秀教师教学实录,目的是想让大家学习优秀教师的一些上课方法,吸取他们的经验;80年代前期,又开始流行教案集,将有经验教师上得比较成功的课的教案拿出来,供大家模仿、学习;80年代的中后期,开始流行一篇课文或一个章节的内容有几个设计(教学思路)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有经验的人拿出来给没有经验的人来用。和以前相比,现在讲的课例研究,与原来的教案相比有了很大的区别,它反映的是教师的一种实践,它是教师自己在做中学习提高的过程。

但正如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科学家的研究是有层次的一样,教师做课例研究也是分层次的,可以是个人反思的载体,可以是理论研究的素材,也可以是他人学习的范例。由此出发,教师所做的课例研究其呈现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是课堂实录式的,全程描述一堂课,从中反映教师设计和实施的脉络;也可以是一事一议式的,是对一堂课的某些关键点的描述,对一个问题的深入的讨论。

2、课例研究应着眼于提升教师集体的实践智慧

教学方面的改进是一件集体而不是个人的事业,教师集体协调一致相互评论,实践反思是条件,在这种条件下,教师获得专业发展,取得进步。课例提供了教师集体观课,课后相互评论,反馈教学,共同改进教学的平台。试想,当老师们以‚课例‛为载体,表达课程实施中困惑与成功,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等等时,借此引发更多的教师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反思、探讨与教育教学实践有关的问题,提升教师的专业判断和教学的实践智慧,那该是一个多美妙的过程啊。这才是课例研究所真正追求的。

3、教师的课例研究是需要准备的

课例是开展校本教研的有效载体,课例研究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教师的课例研究是需要准备的,这种准备既是来源于专业上的(理论的和经验的),也是来自于行为的。

‚如果一个水手不知道自己正驶向哪个港湾,那么就没有什么风会对他有利‛(塞尼卡)。教育理论的首要功能可能不在于直接为教师的课例研究提供技术、增加教育知识,它的重要用处在于让教师在研究时有一种教育思考和专业自觉,获得一种研究的方向感。

教学是种实践,要向经验学习。用心的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由成功的、失败的种种体验而积累的教学经验,对改善教学具有指导

4 作用,对其他教师具有启发和引领作用。‚相观而善谓之摩,教师同伴之间先进经验和行为的相互引领,也是教师课例研究时的一个重要方面。

5

第五篇:第一个“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诞生

最近,大庆炼化公司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确定为第一批第一家“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授牌仪式在全国企业文化(大庆炼化)现场会暨企业文化实战研讨会上举行。

现场会暨研讨会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主办,大庆炼化公司参与协办,携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8家高等院校,并得到中央电视台、新浪网、工人日报、光明日报、《中外企业文化》等23家媒体的支持,于2005年7月15日~17日在大庆召开,有200多人出席。

这次会的主题为“快速建立企业文化体系、有效实施企业文化战略”。通过企业家和专家报告、现场观摩学习与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中国石油大庆炼化公司如何进行企业文化的战略设计,怎样形成系统,切身感觉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

“炼化”文化的构建

大庆炼化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分公司,是大型炼油、化工、化纤企业,由原大庆油田化工总厂和林源石化公司重组而成。大庆炼化公司党委书记于宝祥向与会者重点介绍了构建特色企业文化的做法:

一、坚持“同化于优”,推进文化整合。为冲破文化差异形成的障碍,在最短时间内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团结一致向前进,大庆炼化公司把文化整合与资产重组同步运作,用企业文化的力量引导重组改革,实现两个企业重组1+1>2的目标。

具体作法是,从学习入手提升能力,从战略出发确定思路。请专家讲授企业文化知识、到同行企业学习考察、参加企业文化培训,明确企业文化建设总体思路,使之成为公司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继承创新、管理者首位的原则,构建文化管理“铸魂、炼魂、聚力、强制、塑形”的五大平台,打造心相通、情相融、力相合的“三相”团队,实现体制、科技、管理创新,处理好企业与社会、员工与企业、奉献与维权、有序竞争与提升自我的关系。以“优优组合”的思维承接文化底蕴,实事求是整合文化理念,正确对待原大庆油田化工总厂和林源石化公司文化的共性与个性,通过坚持原有的以国家使命为己任的基本价值观,形成了艰苦奋斗、拼搏奉献的企业精神;通过统一管理思想与管理模式,确立了企业重组后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文化经验,集中领导层和广大员工的智慧,总结提炼了公司的文化理念,组织编写了大庆炼化公司《企业文化手册》,并选择持续推进的平台,有效宣传贯彻。

具体要求:领导层增强“领军意识”,做到“领导文化”与“文化领导”统一,把文化理念推向管理实践,做企业持续发展的领跑者,做深化改革的带头者,做关心员工、帮助员工、尊重员工的服务者。

骨干层增强“承启意识”做到“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把管理措施的落实推向具体工作,争创管理、科技、效益新成果。

操作层增强“执行意识”,做到“要求参与”与“自觉参与”统一,把道德规范和岗位规范推向实际行为。通过公司举办的“三相杯”企业文化辩论赛等活动,对公司的文化进行了深刻诠释。

二、坚持“融化于情”,打造“三相”团队。大庆炼化公司注重以情感人、以情化人、以情融人,消除员工的心理不平衡和感情“隔离墙”,打造“心相通、情相融、力相合”的炼化团队。

用共同愿景把企业与员工凝结成命运共同体,焕发企业与员工的激情、增进互信、达成共识,使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永不枯竭。

用无障碍沟通,架起管理者与员工的互信桥梁。包括:面对面沟通,管理者对于员工提出的问题当场回复或规定时间内给予明确答复;信息化平台的沟通,对员工提出的意见与建议等进行核实并答复;利用内部媒体沟通,把公司的新闻动态传递给员工,让员工在内部媒体上讲述自己的故事。

用真情营造员工真心认同的家园氛围。通过提高职工福利待遇、帮扶困难员工、为员工送温暖等形式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焕发员工热爱生命、热爱企业、热爱工作的真情实感,拉近管理者与员工的距离。

用价值分流渠道满足员工实现自我的需要。对科技人员做出的贡献进行重奖,在岗位工人中推选星级操作员管理办法,开展“金银铜点子”评选活动,坚持领导干部竞聘上岗,为有特殊技能的员工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

三、坚持“内化于心”,铸造企业之魂。把大庆精神内化成实现奋斗目标的激情,培育服从大局、为企分忧的价值取向。不断进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再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学习铁人精神、争做新时期大庆炼化人特训营”活动,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服从大局、为企业分忧。

把大庆精神内化成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勇气,培育勇闯难关、拼搏奉献的价值取向。通过各种形式进一步诠释“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大庆传统作风,引导员工自觉秉承“严细认真、务实高效”的企业作风,在困难和压力面前勇于拼搏、甘愿奉献,展现出新时期炼化人的新风范。

把大庆精神内化成做好本职工作的动力,培育兢兢业业、求真务实的价值取向。开展“敬业尽责,以企业为家”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算挖潜增效账、生活质量账、业务素质提高账、工作环境改善账等,看改革成果,看企业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的变化,使员工进一步强化了对企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激发了员工立足岗位做贡献的热情。

四、坚持“物化于制”,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把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实践有机融合起来,使企业文化“物化”到管理制度的规范中,有效执行。

强调文化理念与管理制度的一致性,增强制度规范的文化内涵。通过建立基础管理体系,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生产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等企业制度,把扁平化管理、财务集中管理、薪酬分配向高级管理者、高级科技工作者和高级技工倾斜、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等管理思路以制度规范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使文化理念有了可操作的执行标准。

强调文化理念与管理行为的一致性,增强制度落实的文化品位。坚持执纪从严、领导从严、严而公正、严教结合的管理原则,对照市场反应最快化、生产方案最优化、产品结构最佳化、班组核算最细化、成本控制最低化、办公程序最简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等管理标准,推进制度的落实和执行。通过开展“细节管理年”活动,把细节管理意识变成广大员工的自觉行为,提高了企业基础管理水平。

强调文化理念与管理创新的一致性,增强管理创新的文化潜质。遵循“管理无定式”的客观规律,摆脱固定思维模式和“路径依赖”的束缚,不断探索和实践符合实际需要的管理思想、管理措施。

五、坚持“外化于形”,塑造企业品牌。通过有效的媒体宣传扩大影响、通过有效的固定和流动广告塑造品牌、通过有效的央视专题参与推介形象、通过有效的VIS系统导入塑造品牌。

“炼化”文化的启示与意义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宣委会副秘书长祝慧烨对大庆炼化公司的企业文化进行系统的分析,认为在大庆炼化公司召开现场会旨在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从企业中提炼并运用到企业中去。他指出炼化公司文化的亮点和需要探讨的几个问题:

一、具有远见性。炼化公司从开始创建就进行了企业文化的战略设计并积极推进,构成了大庆炼化公司特有的文化。

二、做到了系统化。炼化公司的企业文化体系是较完善的,而且实施是最快的。

三、实现了从内到外,强调从理念到操作流程,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四、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融合为一体,经营与管理协调统一。企业文化进入企业发展总体的考评体系,体现在制度、环保、质量保证等工作流程中。

五、具有原创色彩。根据所在行业、所在地域的特征,创建属于炼化自己的“三相文化”等。

上一篇:员工自带笔记本协议下一篇:月工作计划表格模板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