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024-04-18

第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精选10篇)

篇1:第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学习目标: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讲述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学习重点: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发动、危害。纠“左”措施。

学习难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为什么未能全面贯彻执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的严重失误和某些成就。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思考回答 ⑴、“大跃进”:

目标: 中心: 口号:

结果:大批不具备条件的土法炼钢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盲目追求“高速度”导致 比例严重失调。⑵、人民公社:

目的: 特点: 结果:人民公社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严重脱离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危害:造成了1959年—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4)、国民经济的调整:

时间: 方针:“、、、” 恢复:从 年开始,国民经济逐步复苏。

2、阅读“10年经济建设的成就”思考回答(1)、时间:1957年——1966年。(2)、成就:

(3)、英雄模范人物:“铁人”: 解放军好战士: 党的好干部:

二、合作探究: 1、1956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要解决什么问题?内容是什么?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为什么未能得到全面贯彻执行?

2、什么是“大跃进”运动?它有何危害?给我们什么教训?

三、课堂小结:

四、达标训练:

1.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出现了()和()等急躁冒进的错误。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的英雄模范人物有:被誉为“铁人”的石油工人(),解放军好战士(),党的好干部(),“两弹元勋”()。

3、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在()A1959年 B1960年 C1961年 D1962年

4、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严重伤害,其错误的实质是()A生产关系的调整不符合生产力的实际水平B打破国家财政收支平衡

C破坏国民经济正常的比例关系 D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

5、知识闯关:基础训练第1-10题。

篇2:第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课标要求】要求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认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欧洲宪章运动的名称和《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间;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

活动;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和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的分析,使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时代的产物,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动的学习,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探求真理的精神。

3、通过对课文中的资料阅读、分析,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得出有效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激发和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追求真理和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重点难点】

一、重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二、难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课件,学生查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生平和活动。

【教学方法】:讲述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等

【教具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教师展示反映工业革命成果的图片并设问)这是哪一时期的什么图片?(让学生辨认后回答出“工业革命”)

(教师继续设问)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影响?(学生回答)

(教师启导)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享有政治权利,可以不择手段的追求财富,然而创造这些财富的劳动者——无产阶级却越来越贫困。这种贫富差距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尖锐,并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顺应历史潮流,创立了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出示课题,引入新课)

学习新课:

(教师过渡)马克思主义是在怎样的条件下产生的呢?我们首先探讨第一个问题。

(课件展示第一个标题)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找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同时出示小标题一)

1、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经济前提)

(教师启发过渡)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也日益暴露。资本家越来越富有,而工人却相对贫困,生活极其悲惨。针对工人悲惨的处境,当时一些思想家想到了什么办法呢?(出示小标题二)

2、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思想基础)

(学生阅读小字,自主探究回答)你认为什么是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有何政治主张?空想社会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教师精要总结)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财富占有不公,生产者日益贫困化等各种不合理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美妙的设想。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受当时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的理论没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因而他们的理论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空想,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教师过渡)当时工人们针对自己的处境采取了什么行动呢?(出示小标题三)

3、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阶级基础)

(教师讲述)19世纪30年代,欧洲工人队伍成长壮大起来,工人阶级为反对剥削压迫,争取生存权利,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出示图片《英国宪章运动中的群众集会》,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回答出以下问题)记住英国宪章运动的起止时间;了解宪章运动的组织名称;理解宪章运动的政治要求。(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评启导)英国的宪章运动坚持了十多年之久,但最终在统治阶级的镇压下失败。英国工人阶级采取的是比较温和的请愿方式,那么法国和德国的工人又怎样为自己的生存而斗争呢?(生答法国里昂丝织工人两次武装起义;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教师总结)欧洲这三大工人运动最终都遭到镇压,它们的兴起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而它们的失败又表明无产阶级缺乏科学的革命理论作指导,于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顺应时代潮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致力于创立科学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4、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动(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

(出示图片马克思、恩格斯像,以“我心目中的马克思或恩格斯”为题,要求学生上台演讲)

(教师点评)马克思、恩格斯早期革命活动的共同点是他俩从小就勤奋好学,有大志、有抱负,均决心为人类解放事业而斗争;认真研究理论,深入工人群众,在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共产主义世界观,因而才能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思想的优秀成果,使社会主义空想变成了科学。1844年,他俩相会于巴黎,结成了毕生的战斗友谊,并为人类解放开始了共同的战斗历程。他俩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的基础上,以人类思想的优秀成果为理论的来源,并加以革命的改造和吸收,终于创立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课件展示第二个标题)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教师设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呢?(引导学生看书回答)

(学生看书后回答)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写的纲领即《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它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教师设问)难道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仅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个人努力的结果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很显然不是,它是一个集体智慧的结晶。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批判性地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和人类创造的其他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

(教师设问)那么为什么把《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呢?

(出示图片《共产党宣言》封面)要求学生记住它发表的时间:1848年2月。(指导学生阅读小字,了解其基本思想,认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教师总结过渡)《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从它的内容我们看出,它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较为系统完整的阐述。因此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那么这一理论的形成有何重大意义呢?(课件展示第三个标题)

三、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

(教师设问)这一伟大理论的诞生将给人类带来什么重大影响呢?(生答略)

(教师总结)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是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创造了一个时代。从此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的革命理论作指导,无产阶级的斗争也有了正确的方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引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开展起来。我们下节课即将学习的就是这一理论指导下的伟大革命实践。

课堂小结:

(由学生自制板书,挑选出设计比较合理、完整的板书由学生本人上台完成课堂小结)

工业革命的进行(经济前提)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思想基础)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阶级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动(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

附:板书设计(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三、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

练习巩固:

一、自主设计练习(选择题、填空题、识图题、材料题、问答题均可,但必须包括本课重难点内容)

篇3:第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在1920年代,现代主义的第一代先驱者们——美国的莱特,法国的贝瑞,奥地利的卢斯以及德国的贝伦斯都在按照自己的步调进行着现代主义初步的探索。

米德勒住宅是莱特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该住宅有一个新颖粗犷的矩形轮廓线,这是由于莱特探讨浇制混凝土而产生的。他还使用了带图案的予制混凝土块。这座住宅建在的外形与倾斜的基地一起构成了一个紧凑的竖向立方体,表现出莱特适应新材料和新条件的巨大应变力。

在法国,贝瑞也进行了钢筋混凝土的相关建筑尝试,他设计建造的勒兰西教堂是混凝土与玻璃的完美杰作,但这也是一个缓和期,在设计手法的运用上也只是平平。

维也纳的卢斯大部分的作品是室内设计,或者对公寓重加整饬,1910年他建造了斯坦纳住宅,面对花园的立面为简单的矩形,预示着风格派与国际风格的到来。

但是正是这些先驱者们的大胆尝试,努力探索,我们才能一步步踏入现代主义建筑的大路。

重要的是功能

功能性是现代主义建筑追求的最基本的风格特点,因此反对毫无功能作用的装饰,像古典建筑中的巴洛克风格和洛可可风格中繁复华丽的装饰在现代建筑大师们认为是复杂而多余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为此还提出了“房屋是居住的机器”的说法。因此那种简单的几何外形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格罗皮乌斯出任魏玛艺术与工艺学校校长后,将该校与魏玛工艺美术学校合并成为一所专门培养新型工业用品和建筑设计人才的高等学院,取名为魏玛公立建筑学院,建成包豪斯。

包豪斯作为现代建筑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最先开始尝试几何外形的建筑。现代主义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在包豪斯任校长期间最大的建筑成就就是新包豪斯校舍的设计。1925年包豪斯迁至德绍,一年后完成的这些建筑,可以说在给国际风格的大型建筑物的本质和特征下了定义。建筑包括教师、工作室、车间、图书馆、教职工和学生宿舍这样一个综合性建筑。格罗皮乌斯大胆打破了以往学院派设计先决定设计外观,再把建筑各个部分安排到这个体系中去的设计思路,他创先采取了先将校舍按功能分区后再决定造型的建筑理念,按照现代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特点,运用建筑本身的要素取得建筑艺术的艺术效果。

在发展高层板式公寓住宅方面他是位创始人物。这种住宅布置在空间广阔的花园之中,以获取最大限度的阳光和花园景色。在为大量城市人口提供住处的时候,照此方式规划社区,可以具有郊外生活情趣。从此,这样的设计便成了各地大部分住宅区规划发展的基础了。

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现代主义建筑

提起古典主义建筑,我们耳熟能详的如古代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古代罗马的万神庙,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彼得大教堂等众多为统治阶级服务而建造的追女个建筑物,真正适应世俗大众的建筑物少之又少。现代主义建筑就是在长期以来建筑为权贵垄断的现状中划开了一道口子。现代主义者及其先驱中,有不少是期望能够改变设计的服务对象,为广大劳苦大众提供基本的设计服务的;也有不少人希望利用设计来建立一个较好的社会,建立良好的社区,利用设计来达到改良的目的,而避免流血的社会革命。他们的设计具有非常强烈的知识分子理想主义成分和乌托邦主义的成分。

勒·柯布西耶的乌托邦理想主义,表现在他希望通过为大众服务的现代设计来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良好的社区,改变社会现状,以避免流血的社会革命。

1945年,柯布西耶受邀设计建造的马赛公寓就是其乌托邦思想的一个极好的代表。当时,二战即将结束,那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重建国家。这不仅包括重建居民住宅、安定的生活和工业企业,还包括重建法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一个大型的计划是不仅能在经济层面而且在社会层面消除人们在过去四年对德国侵略者的复仇思想。因此,要对勒·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真正理解有必要从明显的形式的方面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而不能简单地依靠“新艺术”“新古典主义”“国际式”和“粗野主义”等贴标签的方式来理解,相反应该集中在勒·柯布西耶如何把许多层面的意义浓缩在他的建筑中,把它们看作是符号的象征和对宇宙规律的反映。

柯布西耶的理想主义让人无法拒绝的沉醉其中:所有的摩天大楼都相距遥远,所有的窗户都布满阳光,所有的建筑都底层架空,所有的空气都可以自由流通,所有的绿地都在架空的建筑底下连绵不绝,所有的目光都可以在地面上获得无际的视野,所有的人都可以生活在他当年基于实际生活的一种理想当中:宁静独处,又与人天天交往。这是柯布西耶年轻时参观艾玛修道院时所获得的理想的生活经验,也是几十年后他在马赛公寓里为普通人实现的生活梦想。

建筑应该是适应生活的,在每一种使用的可能下,都具有它自身的趣味和功能。也许紫禁城永远不会想到有一天会被人们当做一个公园一样在其中游玩。可是,又有什么关系呢,当一个建筑在适当的位置,适当的时间拔地而起时,才让我们感到震撼和感动。

参考文献

[1]《西方建筑史:从远古到后现代》.马文·特拉亨伯格 (Marvin Trachtenberg) 、伊莎贝尔·海曼 (Isabelle Hyman) 著.王贵祥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2011年版.

篇4:第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以马克思墓碑上的一段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来导入新课,直接提出本课要解决的几个核心问题:马克思为什么想要改变世界?他想怎样改变世界?他想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二、为什么要改变世界?

师:马克思为什么想要改变世界呢?是怎样的世界促使他想改变?他所生活的19世纪中叶的欧洲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师: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在短短的一个世纪里,它所创造的财富超过以往所有世纪的总和,但作为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工人阶级似乎并未充分地享受到工业进步的物质成果,其生活也并未得到多大的改善。这个世界陷入了困顿的境地,这使人们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人类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那理想的社会是怎样的呢?如何改变这个困顿的世界呢?

三、怎样改变世界?

1.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解答——建立乌托邦式的社会

师:空想社会主义者首先给出了他们的解答,空想社会主义者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的解答是什么?如何来实现他们的“理想社会”?

师:傅立叶把改造世界的希望寄托在富人身上,他认为改造世界的力量是富人,这说明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找到正确的实现改造世界的力量和方式,其改造世界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的理论被称为空想的原因。

2.工人阶级的解答——发动工人运动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分别是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展示关于工人运动的材料和图片)

设问1:请大家来看这段材料和这幅图,这一时期的工人把他们斗争的目标对准的是机器,起义工人为何要憎恨并捣毁机器?

设问2::他们认为是机器造成了他们的贫困,是机器造成他们的贫困吗?

设问3: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工人阶级的贫困?

师:工人阶级没有认识到造成他们贫困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可见工人阶级的斗争需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恩格斯的解答——马克思主义

师: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成熟,工人运动的失败,这些对于正在思考如何改变世界的马克思看来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理论和纯粹失败的实践,他们对马克思的解答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生:为马克思的思考提供了养分。

师:马克思在继承和批判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给出了他如何改变世界的解答。可见,他的解答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在深入研究了前人的理论以及大量的革命实践的基础之上作出的解答。而我们要了解马克思主义,需要去阅读哪本书?

生:《共产党宣言》。

师:为什么要去阅读这本书?

生:因为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师:因为这本书系统而严密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和原理,所以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四、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师:同学们能用几个词把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概括出来吗?

生:平等、自由、发展。

师:马克思主张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发展的社会。可见,马克思主义是以人为本的,它尊重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由、平等,以及人的生存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发展、社会进步。认真思考一下,难道这些不是我们人类几千年来追求的目标吗?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对于如何改变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困顿局面的反思,同时这一解答也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以《共产党宣言》创造了一个时代。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以后,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形成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师: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对当时造成社会困顿的局面成因的一种思考,以及对如何改变世界的一种解答。不管这种解答到现在是否适宜,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诞生是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学者对当时社会的思考,和对理想社会的一种追求,它体现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正如艾瑞克·霍布斯邦在为英国Verso版《共产党宣言》所作导言中所说的:无论什么时候,不管是在什么地方,只要有麻烦,就有《共产党宣言》;当麻烦没有了,这本书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当麻烦再次出现,那些忘记它的人就又想起了它。今天的世界依然是麻烦不断的世界,因此,世人仍然需要《共产党宣言》。

篇5: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目标为: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根据学生情况,我将教学重点和难点分别确定为《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意义;理性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

本校学生存在一些问题:绝大多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很陌生,甚至在认识上还存在着误区,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开展本课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我主要做了以下思路梳理: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理论,要想通过一节课教学让学生全面掌握是不现实的。但如果在教学中,重点突出其中的某一点,而且是最有教育意义一个点即:重点突出《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的原则”的阐述和巴黎公社关于“民主”措施比较有效,也就是说将课本中的主题确立为:马克思主义倡导“自由”与“民主”。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宝贵的思想财富,在这一主题之下适当挖掘相关资源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突破。

第二,防止说教,从以往的情形来看,很多老师在处理本课的时候,往往是从理论到理论上成理论说教课,课堂气氛压抑沉闷,效果很不理想,为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备课中我准备了一些便于学生接受与理解的材料,而且特别注意材料的有效性和思想性。第三,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历史人物。本课内容虽然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但在教学中如果适当地介绍马克思成长的历程,也许会对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有帮助,对学生的人生成长会有一定的帮助,这也许应该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第四,我认为本课的主要目标应该是“点燃激情”即“思想的洗礼”,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关注学生课堂的表现,激励学生思考,同时注意调整课堂气氛,调控课堂节奏,努力在一个相对轻松的课堂环境下来学习马克思主义。

篇6:高三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全面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阅读《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及有关资料,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3、分析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和历史教训,培养学生运用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课前教师布置学生预习教材,查阅相书目、搜集信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历史阅读能力,以让学生主动获得自身发展。

2、引导学生欣赏图片、文史资料和影视片段,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体验历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引导学生自主整理资料、阅读教材、合作研究问题,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与交流。

4、按照师生互动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革命活动,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探索和献身的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子白板

4. 标签

新授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工业革命的知识然后导入本课。

讲授新课;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1.? 社会经济条件:工业革命的发展,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与基本矛盾。(什么是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经济危机是指经济系统没有产生足够的消费价值。也就是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有的学者把经济危机分为被动型危机与主动型危机两种类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正是由于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发展到高级形态。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化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冲突。一方面,个人的生产资料变成了由许多人共同使用的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另一方面,生产资料和产品却由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扩大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化程度;而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之资本属性的必然性,却像幽灵一样横在这些资料和工人之间,阻碍着生产的物的杠杆和人的杠杆的结合,不允许生产资料正常地发挥作用,不允许工人合乎人性地劳动和生活。大河奔流、坝垒横截,不是大河被阻就是坝垒崩塌,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就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根源。)

2.? 思想条件: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 (1)背景:? 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同时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

? (2)代表人物:? 法国的圣西门、傅里叶、和英国的欧文。

(3)基本内容:① 抨击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② 提出了改造社会、建设理想社会的设想。

? (4)局限: 他们的设想无法实现,被称之为“空想社会主义”。

3.? 阶级基础:工人运动高涨,显示出伟大力量。

(1)概况: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即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2)意义: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3)启示:广大工人已经觉醒,为此他们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4. 理论来源: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篇7: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观后感

视频中,开头通过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讲起。1999年英国广播公司通过国际互联网,在“悠悠千年,代代英豪节目中”,公开投票一个月,评选上个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在众多的侯选人中名列榜首,爱因斯坦居于第二。马克思是世界无产阶级的领袖和导师。19世纪中期,他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世界观最完整的理论形态,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它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揭开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崭新的一页,马克思主义一词在1883年2月马克思去世后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代表逐渐流行起来。

视频中,马丁博士阐述了他的观点,解答了为啥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在西欧,许多人不可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但马克思想仍然让他们钦佩,马克对社会问题分析,值得他们学习,有利他们发现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社会弊端。

视频中播放了一段工人及工人儿女的悲惨生活。19世纪上半期,是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英法德等西欧国的经济体系得到的迅速的发展。这不但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急剧的提高,也使得社会阶级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而且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无产阶级的队伍逐渐壮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也日益增强,并且,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位社会的主矛盾。

从1835年起,欧洲连续爆发了3次极大规模的经济危机,资产阶级不再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力量,而是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力量。工人阶级的生活极度贫困,每天超时地工作,而且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他们的工资少得可怜,难以维持一日三餐。他们的儿女同样不得以幸免。不到三岁就被迫去做童工,往往被折磨的面黄肌瘦,有的到10岁就痛苦地离去。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不断地被激化。

视频中,举例了1831和1834年法国里昂丝织工人起义等。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这是历史必然。在19世纪30年代,在西欧连续地发生了工人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的武装斗争。慢慢的斗争逐渐尖锐,并提出了无产阶级要夺取政权的论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接受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初到19世纪末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成果。并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主义诞生了。

篇8:第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们党的一切理论和实践都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进行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推进过程, 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统一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形成于不同时期, 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 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上都作出了各自独特的贡献。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 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

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百废待兴的中国到底是继续坚持“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错误路线, 还是破除“左”的思想束缚, 走出一条既顺应时代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新路, 是摆在我们党面前十分紧迫的问题。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这次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 邓小平敏锐地意识到, 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真理, 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好制度, 但问题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我们过去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不是完全清楚的。因此, 从新时期一开始, 我们党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紧紧围绕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探索, 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1982年9月,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论断的提出, 指明了新时期我们党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方向。

从1978年到1992年, 邓小平领导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 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思想, 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据世界形势的新变化, 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问题”;根据中国国情, 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一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因此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根据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态势, 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实现中国现代化关键在人才, 基础在教育;根据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要求, 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和中国现实国情, 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根据世界军事变革的新要求, 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提出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根据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 强调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党, 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 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结合, 有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 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 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30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 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 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报告还把我们党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提出的若干理论新观点概括为13条, 这些观点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轮廓, 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992年,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对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总结性概括。1992年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时期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新论断、新观点、新思想进行了概括, 把它称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97年, 党的十五大又作了进一步的概括和论述, 将其命名为“邓小平理论”, 并作为指导思想载入党章。

理论体系的新发展

党的十三大以后, 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遇到了空前的挑战。上世纪80年代末发生了东欧剧变、90年代初发生了苏联解体。这些震惊世界的事件, 是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以来遇到的最严重、最深刻的危机。在国内, 我们的改革发展也遇到了新的困难, 政治上发生了政治风波;经济上发生了经济过热, 进入了治理整顿阶段;体制改革上, 国有企业的改革没有重大突破, 国家的税制改革、金融体制和价格改革的滞后, 形成了双重体制长期共存、摩擦很大、漏洞很多的状况。形势是十分严峻的。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选举江泽民同志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如何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 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是摆在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前十分紧迫的问题。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面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严峻的政治形势和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旗帜鲜明地强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 一是要坚定不移, 毫不动摇;二是要全面执行, 一以贯之。江泽民指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 邓小平已经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继续把这篇文章做好。在做好这篇文章的过程中, 江泽民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观点。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重要观点, 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并指出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创举;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 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把发展问题同党的性质、党的执政理念联系起来, 明确提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必须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根据世纪之交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 明确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 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根据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新形势, 提出要紧紧围绕打得赢和不变质这两个历史性课题, 全面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根据冷战结束后世界新形势, 提出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新主张。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 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受住国内外政治风波和经济风险等种种严峻考验, 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的基础上, 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党的十六大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并且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理论体系的新境界

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 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 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 提出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我们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思想, 用新的思想观点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面对21世纪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党明确提出,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 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此, 党中央对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围绕发展这个中心问题, 我们党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 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探索, 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党的十七大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把它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篇9:管理革命:经理式资本主义的诞生

考察企业的成长,人们通常比较关注的是社会变迁、技术革命、消费浪潮等等现象,而相对忽略管理方式的变革因素。其实,像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生产和分配过程不断变化。由单一专业的企业到大型跨国联合体,由支薪经理所形成的管理阶层,起到了一只强力推手的作用。美国商业史教授小艾尔弗雷德所著《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详尽论证了这一作用。

人类最早的企业都是独立运行的,即便是我们今天看来由于本身的特性应该组建大型联运集团运行的企业,如铁路公司,在最早依然是独立运行的,但由于其组织运行的特性,如沿线的铁轨、共同拥有的通行权等等,使其成为美国最早的现代工商业,而这里现代的主要标志,就是大量雇用专职经理人员来协调、管理和评估于分散在各地的营业单位。这里有着双重意义的革命。

一是铁路拥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此前“两权”合二为一。19世纪中叶,由于资本家直接调度机车导致美国铁路营运史上的一个大灾难,引发了“两权分离”。二是直接产生了没有资本所有权的经理层,专门从事管理营运,由此揭开了管理作为独立活动走上历史舞台的序幕。由于管理人员的统筹协调,使生产和分配过程中的信息、物资流快捷、成本低,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是市场难以办到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建立庞大企业系统的经理阶层本身,也是一个崭新的系统结构。在销售环节,传统的销售公司被现代的营销企业取代,直接进行大规模的产品营销和分配,逐渐创造了大型零售、邮购、连锁以及现代批发市场;在资金供应环节,由于期货交易的出现,发货人可以从当地银行拿到低利率的短期期票,既大大降低风险,又降低融资成本,这种金融革命之重要意义,纽约市议会在1860年的一份报告给予了充分肯定:“以前那种不确定的,但却不得不如此的商业经营方式,财产会被套住,被套在某些当事人的信贷上;现在是以现金代替信贷,是以实际正确的商业现实经营取代了旧式制度的缓慢和不确定性的经营。”此外,在企业经营所经历的每个环节,管理这支“有形的手”都能恰当地设计出各种有效的功能来推动生产力。这样,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各级管理者以其独具的管理才能协调配置了各种要素、资源,甚至各种利益的平衡,推动企业组织结构的重大变化,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

美国企业19世纪下半叶期间,企业管理层发挥了比市场机制更有效率的控制和协调经济活动时,新的管理机构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职业经理阶层能够被充分地雇佣,上演一场伟大的管理革命。

但我们需要永远记住,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资源配置中始终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管理必须适应这一基本的法则,去促使全社会资源配置实现最优化。

《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

作者:[美] 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  出版:商务印书馆

定价:52元

《论历史》

作者:[英]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出版:中信出版社

定价:48元

作者将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悟融入书中,他关心社会与政治两方面对历史的运用与滥用,以及历史学家的责任;讨论历史对当代社会的作用,历史学对其他学科的价值等问题。

《慕课:人人可以上大学》

作者:[美]  乔纳森·哈伯

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定价:39元

MOOCs,是“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的英文缩写,中文译为“慕课”。在作者看来,慕课为缓解教育资源匮乏和教育水平不均衡问题带来了希望。

《感怀上海》

作者:邹仲之

出版:三联书店

定价:29元

收录了42 位作家关于上海的47篇文字。五光十色的上海,文化地位上和北京并驾齐驱,它们的故事可谓是近现代中国的“双城记”。

《不朽的大提琴家》

作者:[英]  玛格丽特·坎贝尔

出版:广西师大出版社

定价:68元

篇10:第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欧洲宪章运动的名称和《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间;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和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的分析,使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时代的产物,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动的学习,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探求真理的精神。

3、通过对课文中的资料阅读、分析,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得出有效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激发和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追求真理和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和壮大后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必然性以及马克思主义诞生所产生的伟大历史意义,学习本课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自主地去探索,讨论交流。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从教学角度讲,本课的教学基于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理解,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历史课充分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阅读归纳,教师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讲述,同时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重点难点】

一、重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二、难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课件,学生查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生平和活动。

【教学方法】:阅读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讲述法等

【教具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马克思、恩格斯的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

2、引导回顾: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享有政治权利,可以不择手段的追求财富,然而创造这些财富的劳动者——无产阶级却越来越贫困。这种贫富差距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尖锐,并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顺应历史潮流,创立了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标志就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展示《共产党宣言》的画面)

二、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

三、学习新课:

阅读课文 ,思考探究(默读)

1、展示学生要探究的问题(多媒体)

英国宪章运动的时间和主要政治要求是什么?

列举欧洲的三次工人运动,这三次工人运动表明了什么?

归纳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

列举: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

概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及历史意义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自己寻找答案)

2、师生讨论(借助多媒体)

上一篇:考研口语,你一定要戒掉的8大恶习!下一篇:公积金情况说明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