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2022-09-10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对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土地的资本流转是连接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一座桥梁。通过土地产权流转, 盘活土地经营模式, 既是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也是农村城镇实现的必由之路。首先, 土地流转为农业现代化打开了制度的枷锁, 能够为农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 通过土地流转, 进行多方筹集资金, 解除了农民土地实现流转后的后顾之忧, 能够加快劳动力的转移, 进一步推进城镇化的建设进程。因此, 在我国现有农村土地体制下, 进行土地流转是解决土地产权分散、土地碎化零散、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也是农村城镇化的关键步骤。

1 城镇化与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性分析

1.1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城镇化依托

尽管目前我国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 但三农问题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而作为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则是三农问题中的关键。我国土地问题中产权土地产权分散不利于规模化经营, 不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规划。通过土地流转, 解决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 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 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提升缩小城乡差异的必由之路。城镇化达到一定水平后, 由于其他产业的发展不断吸引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业工作, 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农业人口持续减少, 家庭承包责任制等传统的小农作业方式必然要被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大农业模式所替代来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 而只有土地流转才能将土地产权从制约中解放出来, 作为必要的前提。土地流转向上连接着城镇化的推进, 向下连接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是中间连接的关键环节。如果土地流转过快, 就会造成短期内失地农民过多, 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而不能在城市就业, 形成就业问题、住房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 但是, 如果土地流转慢于劳动力的转移, 就会影响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效率, 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进而影响到国家粮食战略储备的规划。因此, 城镇化水平决定着能够吸收劳动力的数量, 进而影响着土地流转的速度等后续的进程, 土地流转离不开城镇化依托。如下图1所示:

1.2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土地流转是农村城镇化的客观要求, 农村城镇化是土地流转的必要前提。城镇化吸收大量农村劳动力, 实现农民非农化, 才能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为现代大农业的规模生产经营创造条件, 构建土地流转的框架设计。完善了土地流转制度, 给失地农民提供必要的保障, 才能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才能深层次推进土地流转的进程。

土地流转有赖于城镇化的推进, 有赖于工业化程度提升能够吸收大量富余劳动力。在我国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 几十年来, 承担着农民的生存保障, 所以承包经营权是农民极其重视的土地产权。要进行土地流转, 消除多年来土地承包经营权提供的生存保障, 就必须铺设好城镇化道路, 保证农民进入城市后生活有保障, 解决子女上学、住房等一系列问题, 没有后顾之忧, 才能顺利进行土地流转。土地流转不能搞成“圈地运动”, 而要真正从农民利益的角度出发, 让他们的生活融入城市化当中。

2 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从供需平衡的角度考虑, 农民的收入是影响土地流转数量的直接原因。如果农民从事非农业类工作后收益增加, 收入能够得到显著的增加, 收入更加有保障, 他们希望土地流转的意愿就会更加强烈。另外, 土地农业生产单位纯收益、流转价格和土地的质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从个体利益实现的角度来看, 土地产权资本化后流转利益的分配也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流转意愿。由于多数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不畅通, 对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能很好的理解掌握, 往往与政府、企业和集体的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 在实际的流转过程中, 很有可能出现“村集体”异化为村支书、村长和基层乡政府部分人员获取私利的变相途径, 打着为老百姓谋福利好处的口号, 实际上满足的是部分腐败分子的个人欲望。因此, 必须在微观的层面上加大监督力度, 完善信息途径, 让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得到真正的好处。

2.2 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是顺利进行土地流转的必要前提。我国有50%左右的劳动力从事农业方面的生产经营 (包括闲暇外出打工、农忙进行播种秋收的两栖劳动力) , 要实现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 就必须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从宏观层面调整产业结构。另外, 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保障国家粮食的供给安全, 也是进行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生产的必要条件。

从社会保障的角度出发,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土地流转的必要支撑点。农民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将土地流转出去没有稳定收益的工作。因此, 必须完善现有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缩小城乡在社会公共利益享受方面的待遇, 让农民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 没有工作不用担心饿肚子, 能够在必要时利用社会保障体系化解农民失业的问题。

3 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流转普遍存在的问题

3.1由于缺乏客观完善而标准细化的评估体系, 无法对具体的土地进行精确的评价定价, 人为定价的差异性就会很大

由于城镇化的不断推进, 土地的价格变化也比较大。因此, 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 土地流转的价格扭曲, 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严重阻碍了土地流转的开展。

3.2 收益分配不公, 使得很多农民对土地流转的信心不足

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和执行土地流转补偿标准时过多的侵占了广大农民的利益, 使得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此外, 村组织利用土地流转进行权力寻租, 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 满足自身一己之欲, 也是很普遍的现象。

3.3相关政策不健全, 使得很多村镇干部获取了非法收益, 而又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和惩罚措施, 犯法违法的风险成本几乎为零, 使得党内这些害群之马逃之夭夭

监督机制的缺位和惩罚措施的缺失, 造成很多村干部为所欲为, 这是我国未来农村改革中必须要不断强化的一个环节。

3.4 土地流转中纠纷解决机制的缺位, 也是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政策信心不足的一个原因

虽然, 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中明确规定, 有土地纠纷时, 双方当事人可以请求村委会、乡政府协调解决, 也可以请向相关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或者向法院起诉。但是, 由于我国很多地区没有相应的仲裁机构, 即使有的地区也未能发挥应有的职能。很多纠纷没有得到解决, 使得土地流转受阻。

4 促进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流转的措施

4.1 完善供需价格体制

农村土地流转是土地市场化的表现,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完善市场机制, 通过价值规律和价值发现来调节市场供需, 优化土地市场资源的配置, 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农民权益保护缺失, 是土地流转顺利进行的必要基础。在具体的土地流转中, 政府要积极的公开价格方面的信息并动态适时更新, 建立价格浮动机制, 降低交易风险, 充分保证利用价值规律来进行土地流转市场的价格调节, 而不是人为定价和干预。

4.2 完善土地流转的利益分配机制

建立健全多方位的土地流转制度, 引导农民在土地流转方面利用规范化和法律化的思维进行问题解决, 平衡各方的利益冲突, 积极制定纠纷解决机制, 才能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在农民利益诉求方面, 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完善和监督村委会的职能行使, 提升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话语权。只有农民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才能真正代表自身的利益。因此, 在土地流转中, 要积极向农民进行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 提升农民的法律意识, 由农民对自己的土地做主, 适时进行相关内容的村务公开, 细化各类制度, 加强对村委会的监督, 加大对违规村干部的惩罚力度, 确保在土地流转中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在农民法律制度保障方面, 应当积极构建法律保障制度、纠纷解决机制等多层面的体系, 积极发挥基层政府的引导作用,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4.3 明确农村土地产权界限

我国很多地方土地产权理不清, 导致了所有权主体的缺位。在产权明确中, 重点应当明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的主体, 并对土地的处置权和利益分配权做出明确的规定, 才能杜绝村干部代位行使权力来满足自身私利, 却损害了广大老百姓利益的行为。只有在制度上保证了承包经营权的稳定性和独立性, 才能稳定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预期收益。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是土地流转以实现土地资本形式市场化的法理前提, 能够使得土地在物权方面更加完善。因此, 必须明确土地产权, 才能进行顺利的土地市场流转。

结束语

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客观上为农村大量劳动力提供了转移的契机, 是顺利进行土地流转的必要前提。只有为农民的就业和生存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他们才愿意将土地进行流转, 才能促进现代化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因此, 实现农业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土地流转三者的关系密不可分, 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共同推动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摘要:通过分析农村城镇化与土地流转之间的关系, 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 通过分析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现存的普遍问题, 提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顺利进行土地流转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

参考文献

[1] 杜珊.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 2014.

[2] 甘敏, 张敏敏.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土地流转问题与对策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1) .

[3] 王恒.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 2015 (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