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建设企业管理论文

2022-04-23

〔摘要〕文章通过应用CiteSpace对1986—2018年《中国经济史研究》的2238篇研究性资料进行了文献计量研究,分析了1986年以来我国经济史研究的热点领域以及前沿问题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近现代经济史、明清经济史和两宋经济史是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热点断代,农村农业、经济体制与商业管理是经济史的重点内容,江南地区是中国区域经济史研究的热点前沿。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市场经济建设企业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市场经济建设企业管理论文 篇1:

盐业企业降本增效优化建议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与发展,各类企业也面临着新时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方式的改革与升级。盐业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行业类型,正面临着国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环境变化的双重挑战,如何通过降本增效来提升盐业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获得更高的企业经济利益,是盐业企业在发展中需要重点探究的问题。本文从盐业企业经营现状及问题出发,分析了盐业企业降本增效的对策,从多角度对盐业企业降本增效的优化进行了建議。

关键词: 盐业企业;降本增效;对策研究

盐作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量。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发展,人们对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消费品,盐在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同时,也是重要的工业应用材料,但是我国盐业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和管理均比较落后的情况,在降本增效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方面,盐业企业应该进行经验总结和改革路径探究,寻求更多有效的降本增效方法。

一、盐业企业降本增效的作用与意义

当前我国盐业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和市场冲击不仅来自国内盐业企业,同时也来自国外盐产品的进入。在经济全球化视角下,外国盐产品纷纷涌入,盐业企业一方面需要从产品质量、产品差异性等角度应对国外产品的冲击,另一方面也需要关注企业自身不足和国内市场变化,降本增效的研究与改革对盐业企业优化内部管理、促进企业生产流程优化、人工管理进步、多渠道销售拓展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降本增效的研究与探索,是盐业企业稳定企业未来经营发展的重要方式,具有促进企业与时俱进进步的重要意义。

二、我国盐业企业经营现状及问题分析

由于过去长期的国有化管理,当前我国盐业企业在经营中存在较多问题,对企业的成本降低、利润提升、长远发展等都有较大影响,笔者根据对盐业行业的了解和研究,总结了以下三点我国盐业企业在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一) 市场环境变化对盐业企业造成的冲击

我国盐业企业现在正面临严重的企业危机和市场挑战。国外盐产品输入、国内市场开放升级,都是当前盐业企业面临的危机。尤其现在海产优质盐产品的涌入和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产品多样性的需求,导致国内盐业企业在优质、低价、品种多的国外盐产品压力下面对着企业生存危机[1]。另外,由于全球范围内的油价上涨,导致盐业企业在产品生产、运输过程中的费用成本呈现逐渐增长趋势,盐业企业成本开支增加,传统企业管理和生产制造方式的成本消耗又比较大,这都增加了盐业企业面临的发展困难。

(二) 企业内部管理问题造成成本损失

当前盐业企业还存在比较严重的内部管理问题,尤其在财务管理方面,很多盐业企业的财务管理、预算制定等内容都与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和发展方向脱节,盐业企业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管理与实际生产生活的深度结合等方面都缺乏正确认识,很多盐业企业将管理主体压力都放置在财务部门身上,希望单纯通过财务部门的管理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优化,减少成本消耗,这种将降本增效全部放置于财务管理的方式正在造成盐业企业内部管理问题的日益严重。

(三) 成本分析力度不够

缺乏完善的成本分析制度和流程也是当前盐业企业在降本增效和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当前多数盐业企业更为重视对盐产品生产环节的成本核算,而缺乏对企业内其他部门内容进行财务核算,这就导致虽然控制了部分生产环节的成本,但是在企业经营全过程的成本控制中效果却并不理想,成本控制的效果难以发挥。另外,盐业企业还存在成本分析中对产品产量更为重视,而忽视产品质量,这就给产品市场竞争带来了较大风险,严重时甚至可能影响企业品牌信誉,造成较大的经营风险[2]。所以,在当前的盐业企业竞争中,降本增效应该从强化成本分析力度、实现更符合企业实际经营需求的成本控制角度入手进行成本优化管理,以减少盐业企业的市场竞争风险。

三、盐业企业降本增效的方法

通过以上对盐业企业发展现状、经营问题等方面的分析,笔者总结了以下四点实现盐业企业降本增效,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和企业发展潜力的方法,仅供盐业企业管理者参考借鉴。

(一) 强化内部人才管理能力

人才的竞争是企业市场竞争的根本,我国盐业企业要想在国内外盐业企业发展冲击下获得有利的竞争优势,实现降本增效的企业管理与发展目标,就需要从优质人才吸纳和内部员工管理入手,提升盐业企业的团队建设,用高质高效的人才作为企业市场竞争中的有效保障。我国盐业企业发展及管理问题的根本是企业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和文化素养有待提升。在降本增效目标达成过程中,首先应该进行内部工作的合理划分,明确各岗位职责和权利,员工应该针对自己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进行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与时俱进的工作能力,通过工作方法的改进和技术优化提高盐业企业的工作效率[3]。另外,员工应该深入了解降本增效目标、方法、管理内涵,提高工作责任感,在实现这些目的上,可以制定员工绩效考核标准,并下发每个岗位的生产工作指标,通过流程清晰、目标明确的内部人才管理制度的落实,提高盐业企业整体的生产效率和管理能力,实现降本增效目标。

(二) 电商销售渠道的拓展

在盐业企业经营发展中营销成本和销售渠道开发也是一笔较大的投入,以往盐业企业更多依靠线下实体店、商超等进行产品销售,在销售和宣传渠道中的成本投入也比较多,不利于盐业企业的降本增效实施,而当前电子商务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趋势,盐业企业想实现降本增效可以从电商渠道的拓展入手。电商渠道进行盐产品销售,可以借助电商和网络平台进行产品宣传,有利于以提高产品的曝光度,可以从宣传成本角度节约盐业企业的成本支出。另外,盐业企业进行降本增效还需要策划个成本物资供应渠道的合理选择入手进行节约,而电商途径能够帮助企业寻找更适合企业生产经营标准需求的物资供应商,企业还可以通过多商家对比来选择价格更合理、折扣更多的物资供应商,这能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当前国内盐业供求发展不平衡,供过于求比较严重,把握合理的产品生产量、减少企业库存积压更有利于降本增效,而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在扩展商品销售渠道,保证生产线和产品资源最大化利用方面,还能够通过线上平台的数据统计更精准的把握消费者消费需求,制定更准确的销售目标,这有利于盐业企业提高自身的市场综合竞争能力。江苏省盐业连锁有限公司近两年就大力发展电商产品销售,节省企业产品宣传和销售成本投入,在降本增效方面取得的效果很好,值得借鉴。

(三) 盐业企业生产流程的升级

盐业企业生产流程升级也是降本增效的有效办法。盐业企业可以进行产品线的重新梳理和构建,开发更多符合当代消费观的健康、保健型创新盐产品,并且将食盐包装加入到生产流程,进行包装成本的重新规划,实现包装到配送机械化、一体化流程,从生产、包装、运输升级行进行利润提高,前期多投入一些高科技、机械化的先进生产设备,从长远角度考虑,进行成本节约,通过提升产品质量来提升盐业企业市场口碑,最终实现降本增效、市场利润提升的最终目标[4]。

(四) 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盐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优化以提升降本增效效果,主要可以从成本预算角度进行,强化企业内部的预算管理,建立专门的财务预算管理部门,针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预算,在财务管理执行中,对超出预算的部分进行重点审核,及时发现预算管理中的问题,从财务控制、会计核算、财务编制优化等角度进行预算管理效果提升,最终实现盐业收支平衡,持续降本增效,使盐业企业获得更多利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盐业企业想实现降本增效,需要从内部财务管理、电商平台拓展、生产流程升级等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才能更好的提升盐业企业的经营效益,获得更好的企业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仇克俭. 探讨盐业企业如何降本增效[J]. 财经界(学术版), 2014(8):74-74.

[2] 陈令军. 企业降本增效的管理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 2015(6).

[3] 沈留萍. 企业降本增效的研究和探讨[J]. 现代经济信息, 2018(1):186-186.

[4] 刘洁. 企业降本增效工作对策研究[J]. 中国市场, 2015(46):171-172.

作者:班雅洁

市场经济建设企业管理论文 篇2:

基于文献计量的中国经济史研究热点与前沿演化趋势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应用CiteSpace对1986—2018年《中国经济史研究》的2238篇研究性资料进行了文献计量研究,分析了1986年以来我国经济史研究的热点领域以及前沿问题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近现代经济史、明清经济史和两宋经济史是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热点断代,农村农业、经济体制与商业管理是经济史的重点内容,江南地区是中国区域经济史研究的热点前沿。不同阶段的经济史研究热点有所差异,1986至20世纪90年代,生产方式、生产力、剥削阶级、资本主义等是该阶段的研究热点话题;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研究的重心转移到商人、市场经济、经济体制、企业与企業管理等方面;21世纪初以后,研究的重心则在企业管理、商品流通、工业化等领域。

〔关键词〕中国经济史;知识图谱;CiteSpace;热点前沿演化

一、问题的提出

经济史作为一门研究经济现象在历史维度中演变的交叉学科,其学科范畴内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深受经济学者和历史学家的共同关注。经过长期发展,我国经济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同时也使得我们从历史现象中总结出有益启示,为当下与未来的经济治理提供参考成为了可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丰富的经济史料逐渐被发掘,我国的经济史研究也走向了新的高度。主要表现为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领域得到了延展,新的理论、观点与方法开始出现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中。除此之外,1986年成功创办的专业性期刊《中国经济史研究》也为经济史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阵地,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史学科发展与影响力的提升。

目前,已有国内学者开始对我国的经济史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刊发了一系列综述性文章。整体而言,这些综述类的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学者将研究视角集中于特定年份下的经济史研究成果的整理,例如赵凌飞分析了2016年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基本特征,并且提出了学科未来研究的展望[1]。田晓忠则发表了有关于2015年宋代经济史研究成果的综述类文章[2],李华瑞梳理了国内辽宋西夏金元经济史研究的相关成果[3]。另一种为研究者将其兴趣点落脚于经济史研究体系中的某一细分领域下的相关成果整理,这方面有江怡[4]与雷鸣[5]分别对经济史研究中的“民营经济史”问题与“官商”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其余的很多经济史综述类研究成果也大致可归纳为以上两种,故不再赘述。

通过对以上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现有学者对于经济史研究成果的梳理与总结似乎在时间维度与研究范围之间存在着两难,从较长时间维度下分析与梳理经济史研究学科的成果并不多见。笔者认为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是由于在长时间维度下的大样本文献资料的收集、梳理与分析存在着较大难度,所以使得相关研究的开展可行性较低。但近些年来,随着信息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文献计量学开始在一些领域得到了应用,并且体现出了较大优势。传统的文献梳理多呈现出偶发式的、个体抽样式的归纳研究特征,很难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加之这种研究方法过多地依赖于研究者的主观认知与学科把握能力,很多时候难以在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和一致性方面取得共识。而文献计量学恰恰是基于长时间维度下大样本的文献数据分析,同时其结果的呈现是基于定量数学模型运算得出的,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文献梳理研究中的不足。基于此,本文尝试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相关方法对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问题进行分析,力图揭示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热点前沿变化趋势,把握经济史研究的变化方向。这不仅有利于梳理我国经济史的研究成果,厘清学科发展脉络,凝练相关领域的核心议题,也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史研究向纵深发展。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一)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中,采用CiteSpace计量分析软件,对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热点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CiteSpace是一种文献计量分析的可视化工具,对于绘制学科知识图谱、展现学科变化趋势等,具有较强的可视化功能。对于全面揭示中国经济史研究领域的热点前沿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能直接展现中国经济史研究领域的信息全景,识别中国经济史研究领域的关键文献和前沿研究方向[6]。

(二)数据收集

本文的研究资料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经济史研究》,为《中国经济史研究》自1986(创刊)—2018年的全部研究类论文。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剔除了有关征稿、书评、会议报道等相关内容,经过整理,一共得到2238篇论文。之所以仅选择《中国经济史研究》为数据来源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来由于经济史研究为经济学与历史学的交叉社科类学科,所以经济学与历史学的期刊均会刊登相关论文,与此同时社会科学类刊物与高校学报有时也会刊登相关论文,但是这些期刊刊登的论文均相对较为零散,相关数据无法批量导出,若单篇进行收集的话则难度较大且不可避免地会有遗漏。需要说明的是,厦门大学所主办的刊物《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也是一本刊发经济史论文相对较多的专业型期刊,但经过笔者比对梳理发现该刊物所刊发的论文中有相当比例的为社会经济交叉领域的史学论文。而且由于该刊的办刊宗旨使得刊发论文的选题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倾向性,若将该期刊纳入研究样本,在某种程度上会人为扩大某些研究领域成果的比重,所以文章在样本收集中仅选择《中国经济史研究》这一本刊物。其二,《中国经济史研究》是国内经济史研究的权威期刊,不仅载文量大,且载文的内容基本是中国经济史方向的研究学术论文。而且自创刊以来,该刊一直坚持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新问题等原则,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很高的影响力。

三、研究热点前沿与变化趋势

(一)整体知识图谱分析

本文选择1986—2018年在《中国经济史研究》刊发的2238篇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软件对研究频次较高的词汇进行探测。在具体操作中,选取时间节点为1年,将关键词作为节点类型,运用Bursts检测算法对关键词的变化趋势进行测算,在Thresholds模式下,按照(4,4,15)(4,4,15)(5,5,20)选取阀值[7],在CiteSpace中绘制了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知识图谱。具体情况详见图1。

图1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热点知识图谱

通过对知识图谱的分析发现,近现代经济史、明清经济史和两宋经济史是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热点断代。研究内容上分析可以发现,“农民”“劳动者”“经济体制”是高频关键词,说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热点内容集中在农村农业、经济体制商业管理等方面。

(二)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突现变化与趋势分析

通过对关键词时间序列变化的趋势分析,可以发现研究热点的变化规律,从而让研究者对学术研究的热点趋势进行整体把握,了解研究领域的演化动态,对未来研究的动向进行有效的预测。在分析突现主题术语时,可利用突现词探测技术和算法,通过考察关键词词频时间分布,从中探测出频次变化率高的主题词[8]。具体步骤:时间切割设置为1年,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选取软件自带的Bursts检测算法,Thresholds模式下选择阈值,然后运行CiteSpace并导出相关数据,整理出中国经济史研究领域的突现词信息表。

1.断代经济史研究特征

从发展趋势可以清楚地看到近现代经济史与明清经济史研究一直是断代经济史研究的热点。近现代经济史研究一直贯穿研究始终,明清经济史研究在研究时间段内也一直成果不断。相对而言,宋代经济史、唐代经济史等研究则有一定的时间特征,例如宋代经济史研究主要集中在2004—2016年内,其突点较多,说明这一时期宋代经济史研究出现了新的研究前沿。期间除了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了关于宋代海外贸易、海上交通运输研究的兴起外,还有宋代的救荒、社会救济等新兴研究领域的兴起。

2.区域经济史研究特征

从区域上,江南地区无疑是区域经济史研究的热点前沿。进入宋代以后,江南地区成为我国经济的重心,在区域经济史学研究中,江南的经济史研究更是重中之重。分析发现2002—2016年,江南经济史研究出现了多个突点,表明这一时期关于江南经济史的研究出现了新的研究热点。这一时期研究的主要特征,表现在江南流通市场研究的兴起、尤其是江南的外贸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研究关注。还有学者关注江南地区的赋税制度变化,例如方兴就从“苏松重赋”到“三饷”均摊分析了江南地区的赋税变化[9]。还有关于江南地区的消费结构、市镇人口、生态农业等研究热点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研究的断代主要是宋代、明代和清代。整体而言,宋代及明清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属于全国最高,又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但是关于江南地区的经济史研究时间局限明显,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宋代至清代鸦片战争前,关于鸦片战争后的江南经济研究并不多见。实际上,鸦片战争以来,江南地区也是社会转型最为剧烈的区域之一,对近代以来江南地区的经济变化进行研究有着现实意义与学术意义,但是关注相对较少,略显遗憾。

3.不同时期下的研究热点与前沿

(1)20世纪90年代以前,研究的主要焦点集中在生产方式、生产力、剥削阶级、资本主义等研究的关键点上。关于生产力、生产方式的研究,早在文革以前就有,不过由于政治因素,中国经济史的研究都偏重于生产关系的研究。随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会议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实行改革开放。有关于生产力的研究才开始逐步得到重视。1982年,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学术讨论会在广州召开,对于封建社会经济结构与生产关系研究达到高潮。会上有学者把经济结构理解为基本生产单位的生产结构,也有学者把“经济结构”理解为生产关系的总和,表述不尽相同,但是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探讨此起彼伏。[10]

在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整个过程中,资本主义与剥削阶级以及资产阶级等问题,一直是20世纪的研究热点。早在建国初期,我国实施“一化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等实行社会主义再改造,经济史中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就开始兴起,以从历史中为决策寻求现实依据。不过由于政治需要,对资本主义的罪恶研究更多,研究方向难免有失偏颇。改革开放后,强调大力发展经济,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研究方向开始回归正轨,从客观的角度对资本主义进行研究的成果开始丰富起来。根据数据统计,发现在1980—1990年间发表的经济史论文中,有30%左右的论文都是讨论资本主义的[9]。这一系列研究中,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资产阶级的形成及其发展水平做了较多研究,多数学者对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做了客观上的描述。例如丁日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才是经济发展的主流[12]。马敏认为,中国的近代化就是中国的资本主义化。也有部分学者以企业的个案分析法,对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以及内部管理经营等方式进行了考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13]。

(2)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研究的重心开始转移,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商人、市场经济、经济体制、企业与企业管理方面的研究。在市场经济研究方面,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发展市场经济,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指出了新的方向。商品经济、市场体制、市场经济等问题逐渐吸引了众多的学者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市场经济、市场史的研究逐步增多,尤其是中国市场史、明清传统市场的研究成果较多。吴承明对这一研究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早在1985年,他就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对长途贩运的内容进行了考察,对传统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中外历史都存在市场转变的过程[14](58-62)。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学者们对市场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注传统各类市场的发育及其相互关系,诸如劳动力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城乡市场等研究、畜牧市场较多。例如魏金玉对中国传统市场的特色进行了考察[15]。与此同时,学者们对市场价格的研究也开始得到重视,例如吴承明利用粮价变动对清代的市场整合进行了研究[16]。诸多研究成果的发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理论上推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研究的发展,实践上也为推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在商人的研究上,彭南生认为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进行资产阶级相关研究的时候也有部分文章探讨商人团体,但是研究并不多,单纯关于商人团体的研究只有少数单篇论文发表,且主要集中在商会的活动、性质等问题[1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加之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企业研究的开展,关于商人的研究才开始逐步丰富,研究視角进一步拓宽,研究方法进一步深入,无论是论文的数量还是论文的质量都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其中,商帮史的研究成果较多,与此同时,关于商会史的研究也开始丰富,例如史建云就论述了商会与农村经济之关系[17]。这一时期,专门研究近代商会的著作也陆续出版,同时关于同业公会等的研究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商人团体史研究的硕果累累。

在企业研究方面,在20世纪80年代对于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案研究上,数量相对较少。改革开放初期对洋务运动的再讨论,1992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对于企业史的研究开始逐步得到重视。这些研究主要分为公司史、行业史、企业制度的研究。例如在公司史的研究上,潘必胜对荣家企业的组织与经营发展展开了研究[18]。在行业研究上,李一翔就考察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银行业对棉纺织业的直接经营问题[19]。彭南生认为,如果说关于企业史的案例研究是微观的,那么1990—2000年间的行业史研究展开表明关于对企业史已经步入中观层次[11]。这一时期,关于行业史的研究不仅集中在银行业,对于制药业、丝绸业、民族工业史等研究也数量可观,但是大多数仍停留在对一个行业兴衰的探索,对于企业管理制度的研究尚不多见。

(3)进入21世纪以后,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企业管理、商品流通、工业化等领域上。在对企业管理的研究中,2000年以前研究的重心是企业史;2000年之后企业管理的研究逐渐后来者居上,企业制度的探讨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作为市场最为重要主体的企业,其组织形式与制度的创新和完善迫切需要深入的研究。这一时期企业管理和公司制度史的研究成为新的焦点,学者们着重探索企业制度史的变化规律。例如王小映对我国企业制度演变进行了规律的探索[20]。与此同时,一大批探讨近代企业的组织形态、制度演变等的学术专著陆续出版。尤其是近两年来,中央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对企业制度改革做了顶层规划,学者们对企业制度史的研究亦日益增多,企业史的研究更向纵深发展。整体而言,关于企业史的研究,已经由之前的个案到一般、微观到中观逐步拓宽到更为宏观研究视角上去。研究方法上,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都得到了广泛运用。

在商品经济、市场整合等研究中,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关于商品经济的研究日益增加。早在20世纪80年代,关于商品经济的研究已有成果,例如吴承明早就注意到,对资本主义的分析离不开对市场的分析。1990年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学术界对于国内商品市场的研究、区域市场的研究、专业市场的研究等成果日益丰富。尤其是随着证券、股票、交易所等专业化市场的发展,股票、证券市场史等领域更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与此同时,在商品经济研究领域,消费史的研究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例如王玉茹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了分析[21],常明明对建国初期农民的支出展开了研究[22]。但是整体上来看,对于商品经济、市场整合、消费经济的研究都过度依赖于计量模型,相关资料的统计工作略显落后,大大制约了这一方面研究的深入。

在工业化的研究上,20世纪80年代对民族资本主义的研究中已经涉及到工业化的研究,但是很少有单篇论文专门探索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变迁的历程,工业史的研究往往与资本主义和洋务企业的研究关联。进入新世纪后,工业化的研究一方面注重工业发展规律的探讨,例如汪敬虞对1933—1946年中国工业生产力的变动进行了规律的探讨[23],申晓勇对1949—2015年中国国防工业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进行了规律探讨[24],郭旭红对1949—2016年新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进行了规律的探讨[25]。另外,还有学者论述工业发展的环境支持,例如姜长青就改革开放初期财政支持与江苏省工业发展进行了探讨[26]。也有学者对工业改革问题进行了描述,例如赵学军对20世纪50年代私营工业企业“公私合营”问题进行了探讨,强调了经济体制变革中的“混合所有制”。近年来,我国对工业的发展尤为重视,尤其是对于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政策上大力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27]。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全力支持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学者们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对于探索工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找寻工业产业改革的历史经验等,都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与意义。

四、结论

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笔者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主要焦点集中在生产方式、生产力、剥削阶级、资本主义等研究的关键点上;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紀初,研究的重心开始转移,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商人、市场经济、经济体制、企业与企业管理方面的研究;21世纪以后,研究的重心在企业管理、商品流通、工业化等研究上;从区域上分析,江南地区是区域经济史研究的热点前沿。

我们回顾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史研究的成就,可以发现无论是研究的论文数量,还是对于史料的整理,以及新的研究领域的开辟等,都有丰富的研究成果问世。尤其是在理论方法上,计量经济在史学方面的研究不断拓宽也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改革开放后,经济史研究摆脱了政治的枷锁,其研究开始逐步反映经济史原来的客观面貌,尊重学术的理性,逐步走上了正轨。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方面在于政治环境的逐步改善;另一方面也在于文革后,对于学术的逐步尊重,推动了经济史研究向纵深发展。核心研究团队与研究作者群正在形成,经济史研究的热点领域也成果频出。但是在看到一系列的成绩之时,更需要冷静思考,反思经济史研究的未来应该如何进一步深入?从研究热点趋势的变化上进行分析,近四十年来,经济史研究的热点已经由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等逐步转变到市场经济、企业管理、工业发展等,充分体现了经济发展的时代特性。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代化发展才是当今中国发展的主题。党的十九大已经明确了我国的战略发展方向,对新时期我国社会的矛盾特征、经济结构矛盾等做了全新论述。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经济史研究该如何从历史经验中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等寻找规律、探索经验,更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当前经济史研究的断代研究多,关于长时期经济现象和规律的探索研究相对较少。李根蟠就指出自从建国以来,我国历史研究基本按照断代展开,经济史的研究也大抵如此。政治史的研究以断代作为依据具有可取之处,但是如果将经济史的研究也局限在断代上,即人为将连续的经济规律进行割裂,那无疑是划地为牢[27]。经济的发展,有着鲜明的时代延续性,如果能打破时代的局限性,跨越断代的雷池一步,必将有利于经济规律的更深入探索,对于经济史的研究将会大有裨益。改革开放近40年,经济史研究成绩斐然,如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突破时限,放归整体,经济史研究必然迈向新的高度。

纵观本文,即使通过CiteSpace在长时间尺度上对经济史研究的热点与前沿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与分析,但是本文的研究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其一,由于种种原因,本文只选择了《中国经济史研究》一本期刊的载文,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尽管《中国经济史研究》作为经济史学界研究的权威刊物能基本反映出经济史研究的脉络变化,但样本数量难免不够且范围有限。而且该期刊创办于1986年,此时已开始进入全面改革开放时期,对于改革开放之初的研究难以全面呈现,使研究内容可能存在偏颇之处。其二,文章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进行文献的计量分析,尽管能对文献的基本规律和研究热点趋势进行计算,但是很多论文的关键词与文章内容CiteSpace软件并不能精准识别,尤其是在进行断代分析时,可能会存在遗漏部分文献的可能性。因此未来应该扩大期刊收集范围,通过进一步的文献搜索,整理出我国经济史研究领域的大样本资料库,进而对经济史研究的整体热点与趋势进行分析,提升研究的说服力。

〔参考文献〕

[1]赵凌飞,何爱国.2016年中国经济史学研究综述[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7,(3):94-107.

[2]田晓忠.2015年宋代经济史研究综述[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7,(1):91-101.

[3]李华瑞.2014年辽宋西夏金元经济史研究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6,(1):40-46.

[4]江怡.民营经济史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动态,2017,(12):79-86.

[5]雷鸣,闫浩.比较经济史中的“官商”:一个文献综述[J].世界近现代史研究,2016,(0):168-180,375.

[6]毕学成,苏勤.我国旅游研究领域核心学者群与学术合作——基于文献计量与社会网络关系视角[J].旅游论坛,2017,10(2):27-36.

[7]毕学成,苏勤.生态经济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基于CiteSpaceⅢ的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1):74-81.

[8]王真.我国外语信息化教学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4):60-67.

[9]方兴.从“苏松重赋”到“三饷”均摊[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1):141-147.

[10]李根蟠.二十世纪的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J].历史研究,1999,(3):126-150.

[11]彭南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回眸与前瞻[J].史学月刊,2009,(2):19-32.

[12]丁日初.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才是主流[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3):67-69.

[13]马敏.近代化=资本主义化[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3):66-67.

[14]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5]魏金玉.中国传统市场的特色及其他[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2):5-7.

[16]吴承明.利用粮价变动研究清代的市场整合[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2):88-94.

[17]史建云.簡述商会与农村经济之关系——读《天津商会档案汇编》札记[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4):24-41,89.

[18]潘必胜.荣家企业组织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2):13-26.

[19]李一翔.论30年代中国银行业对棉纺织业的直接经营[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3):84-93.

[20]王小映.我国企业制度演变中的城市土地制度变迁分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3):86-94.

[21]王玉茹,李进霞.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的消费结构分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3):51-60.

[22]常明明.建国初期农家支出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5,(3):126-134,144.

[23]汪敬虞.中国工业生产力变动初探(1933—1946)[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1):3-17.

[24]申晓勇,武力.中国国防工业与经济发展互动研究(1949—2015)[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6,(5):93-101.

[25]郭旭红,武力.新中国产业结构演变述论(1949—2016)[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8,(1):133-142.

[26]姜长青.改革开放初期江苏省财政体制与乡镇企业的发展[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2):92-97.

[27]赵学军.经济体制变革中的“混合所有制”——20世纪50年代私营工业企业“公私合营”再探讨[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6,(6):114-124.

(责任编辑:夏雪)

作者:毕学成

市场经济建设企业管理论文 篇3:

基于"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摘 要:企业管理是实现企业自身经济需求最直接的手段,在相应产品和市场环境中应当具备协调功能,这样才能确保在现有网络信息化的市场环境中不被淘汰。故而,有效开展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创新型管理模式,在现有企业经济发展环境中,有非常重要的需求定义。本文依据现有"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情况进行分析,确定相应优势和意义的同时,依据其中隐藏的问题展开有效的优化措施,确定能够将创新研究贯彻到底,同时期望能为企业管理模式提供良好的参照凭据。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互联网+”时代是指现有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与城市建设中的网络信息化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已经有非常广泛的适用环境,并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依据现有企业在管理模式上需求,展开网络信息化技术与传统管理模式的融合工作,在企业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中,已经显得非常重要。

一、企业管理创新研究的意义

企业管理创新研究在现有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能够依据实际情况展开有效的工作进行渗透,通过良好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为整体企业的工作与产品销售提供良好的且全面的营销平台,并促进整体城市产品与自身在市场中的形象,为大范围的市场受众提供良好的供应条件。其次,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在相应生产、创新、策划、运营、工作流程、员工管理、思想建设、薪资奖励、质量监管等多方面提供良好的协调管理条件,一方面为多方面提供了良好且能够统筹的数据型平台,更能够依据其特点展开新型管理模式,将整体工作效率和员工精神构建进行整体提高,从而促进整体企业在城市经济环境中的地位,并为后续人才储备提供良好且完善的管理系统。最后,良好的企业管理创新能够赋予企业生命力,在现有市场环境中能能够统筹多方面的信息,为整体工作提供基础,确保在相对完善的管理系统内进行有效统筹,并具备一定经济管理的条件,赋予后续工作以正常运转的可能性。

根据以上概括,由此可见在信息时代中,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已经具备实际意义,并确保了相应功能性具备延伸的条件,为企业传统管理方面带来了更多的机遇,赋予了更多信息和数据获取的条件,完善了实际工作中的统筹职能。其次,在相应企业管理方面也进行了一定转型,促进整体企业管理模式与国际接轨,统筹工作效能与产品质量,并在此基础上确保了企业具备一定延伸条件,避免了因为市场经济波动而出现影响。因此,针对企业创新管理模式已经势在必行,甚至在当前市场环境中,更成为了企业竞争的基础条件。

二、企业管理创新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优势

1.信息数据获取广泛

在现有经济环境中,网络信息化已经被广泛的受众群体所承认,针对城市建设更具备多方面选择的条件,也为整体市场环境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条件,确定了现如今的市场环境趋势。故而,将企业管理与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能够依据广泛的数据获取更多技术条件与市场环境信息,为整体企业的技术发展和市场受众进行准确的定位。

2.拓展企业消费模式受众

由于现有“互联网+”时代的特性,在经济环境中已经有了非常显著的转型趋势,甚至依据现有网络信息化平台的条件提供了良好的推进基础,为整体传统营销市场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受众市场,促使相应营销不再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更有利于推广自身的企业文化,从而巩固自身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的地位。故而,依据现有的消费模式为基础,确保相应企业产品销售有所拓展,满足现有工作环境的需求,已是城市网络信息时代中的主要竞争条件。

3.针对内部工作效率有明显提升

工作效率是体现企业自身经济发展的基础,更是确定相应技术和经济有效统筹的绝对标准。有效的管理系统应当能够在把控市场趋势的同时,确保企业内部工作效率和质量条件等多方面的实时统筹,才能够有效提升企业整体工作条件,为后续工作环境提供更加多元化延伸的可能性,更对市场经济形象的促进提供更全面的基础。其中,在创新性管理模式贯彻中,针对多方面的部门统筹更能够确保企业在工作环境中误差率的有效降低,为整体工作系统提供完善且稳定的管理平台,更赋予信息数据化的优势,为内部员工的思想建设提供良好且扎实的信息化基础,为后续科学化与可持续化转型提供良好的过渡条件。

4.针对奖惩工作有信息获取优势

完善的信息数据获取条件能够确保相应岗位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实现自身素质方面的约束,并依据强有力的数据信息条件为自身提供良好的经济和奖励收益,这样能够有效促进整体工作的效率与氛围营造,为后续工作积极性提供良好的管束条件,并为后续环境的发展提供良好且稳定的系统标准,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自身的文化体系,为后续企业市场环境整体凝聚力提供优异的平台。

5.构筑良好的管理系统

企业有效实行自身的市场经济功能需要完善的管理条件才能进行有效贯彻,在此基础上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有环境需求,在“互联网+”的时代中更难以履行自身工作效率和信息共享方面的优势。故而,依据现有创新管理系统展开有效的数据统筹和多方面整合,在现有功能环境的发展中占有明显的主导作用,更能够依据外界数据交流完善現有自身管理系统,为整体数据管理环境提供更加严谨和有效的条件,并确定自身在市场环境管理条件中的标榜地位,为后续企业工作管理提供良好的形象基础,为人才储备与培养提供更完善的延伸条件。

三、“互联网+”时代下创新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理念不一致

70年代初我国企业中还不存在企业管理,80年代后企业中逐步开始了企业管理体系,但是对企业管理的理念还尚不明确,我国的企业管理方式一般都是向国外企业学习来的管理方式,没有形成我国自己有效的企业管理体系,如今在“互联网+”时代盛行的过程中,所有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都将客户作为出发点,希望能够通过良好的服务和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并能通过好评吸引更多的客户,使企业在社会市场经济中能有良好的口碑和稳固的地位。只是,我国目前的管理理念创新不够,也没有较为稳定的理念来参考,导致我国很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要以客户为中心的这种思维,并没有合理利用“互联网+”与企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和理念。

2.企业组织架构传统化

经过统计调查我国许多企业当中的组织架构都还是传统的金字塔模式,由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互联网+”时代的不断深入,在社会瞬息万变的变化和发展中金字塔式组织架构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企业组织架构依旧处于传统化,这会使在信息化时代中企业的信息传播非常慢,影响员工工作效率,完全不能适应现在社会的变化,导致企业在社会中难以长久生存。

3.企业管理模式传统化

由于我国之前对企业进行计划经济管理,使企业缺乏发展的眼光,阻碍了企业的创新和改革,企业管理方面也同时落后了。原始企业中经常运用广告进行营销宣传,让客户能够看见产品广告,这样客户是被动的发现产品,没有详细的了解。如果能在营销模式中利用“互联网+”,就能让客户看到产品后在网上进行查询,获得产品详细信息和产品优势,让客户对产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这样企业才能够适应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

4.企业人力管理不完善

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都过于传统,对员工要求非常严格,监管员工的制度也不够完善,让员工对企业无法完全信任,企业可能也在质疑员工。企业管理中管理人员权力越来越大,严格对员工进行行为的控制和高强度管理,这样对员工的工作其实非常不利,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不能使员工素质得到提高。“互联网+”时代的融入,能有效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完善,增强员工工作责任感,能够带动企业经济发展。

四、“互联网+”时代下创新企业管理的方法

1.创新企业管理理念

企业管理理念过于传统,会将企业发展的方向致力于产品生产上,并会将全部的精力放在产品上,不能充分了解客户需求,导致产品不能满足客户需求,造成产品销售量下滑,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严重的还会导致大量亏损。“互联网+”与企业管理理念相结合,让企业对客户有更多的了解,充分了解客户需求,将中心放在客户身上,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可见,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非常有必要,管理理念更新了才能让企业发展有个良好的开端。

2.创新企业组织架构管理

企业管理组织架构原本是金字塔模式,这样当管理措施传达到员工那里时会使沟通交流的效率大大降低。“互联网+”的融合,则能将市场上的需求情况以最新、最快的方法传递到企业管理中,使企业能够抓住客户。因此,减少企业组织架构中的管理层次能够有效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3.创新企业管理模式

“互联网+”时代不断深入,使“互联网+”在企业运行各个环节的效率都得到了很大提升,企业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满足员工个性化要求,将生产和营销流程不断完善,使企业获得更多经济效益。

4.创新企业管理技术

当下企业创新管理技术是比较流行的方式。企业的各个环节运作和资源整合都离不开技术支持,在市场经济变化非常快的情况下,管理技術应不断更新,提升企业管理质量,利用“互联网+”帮助管理技术不断发展,实现企业管理效率提升。

五、结语

“互联网+”时代是现有城市经济建设的主要趋势,更是现有经济市场主要竞争的延伸发展方向,不但能够有效确保企业内部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有效提升,更能够在此基础上赋予员工自身素质提升和技能有效发展的平台,为企业在长期可持续化发展环境中提供良好的延伸基础,更为后续工作的创新提供创新转型的条件。故而,有效结合网络信息化技术,确保相应理念能够有效贯彻入企业传统管理模式中,促进管理模式整体发展与信息数据化的条件构成,在现有以网络消费模式的时代内,有明显实际延伸与发展的意义,更为后续整体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参照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如祺. 基于"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 青年时代, 2017(26).

[2]管浩辛. 基于“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 中国市场, 2017(13):168-169.

[3]封安华. 基于“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 经营管理者, 2017(32).

[4]张光新. 基于“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 工业c, 2016(3):00025-00026.

[5]陈茵, 史诗德. 互联网+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策略研究[J].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7(6):183-183.

[6]苏瑛. 基于“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26):58-58.

作者:王珣

上一篇:国家审计服务经济建设论文下一篇:国际贸易协调运行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