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协调运行毕业论文

2022-04-23

摘要:高职教育的专业群建设可以实现相关专业教育资源的相互共享,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强化办学特色。本文从所在学院专业群出发,分析新形势下企业对外贸人才需求变化及国际贸易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专业群建设背景,提出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对应措施。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际贸易协调运行毕业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国际贸易协调运行毕业论文 篇1:

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国际贸易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普遍薄弱,导致该专业 毕业生在 就业环节缺乏竞争力。要改变这一现状应采取完善课程体系,科学制订专业培养计划,改革 实践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双语型” 的高水平教学团队,改革实践教学的测评方法,使课程考核与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等措 施。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文献标志码:A

一、当前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的特征

1.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需求较大

当前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的热点集中在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上,除要求语言功底好,熟悉国际 贸易法则,通晓国际经济、金融、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情况之外,还应是谈判能手 ,是捕捉商机的市场营销专家。如一些国内企业,特别是一些新加入外贸行列的企业,需要 的是有丰富经验的出口营销管理人才,以便对海外市场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公司及产品选择 有潜 力的目 标市场,制定有效的出口营销整体策略,负责与国外企业进行商务谈判,还要负责与国外买 家建立和巩固合作关系,提高投资的回报率。

2.对外语水平要求更高

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是进入国际贸易行业的最基本的前提。目前,我国的进出口 贸 易大多针对欧美市场,具有较强的英语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了解外国人做生意的风格是非 常重要的。为了满足与海外客户 沟通联络的需要,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对于外贸业务员、跟单员等 直接与国外客户打交道的人员的基本要求是能够熟练运用英语。同时,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 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加强,懂俄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德语、阿拉伯语及其他小语种的 人才在国际贸易行业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3.注重专业技能和经验

外贸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是指谙熟经商之道,从容谈判接单,妥当订立合同,能留住老 客户、发展新客户,不断开辟商品购销新渠道,扩大进出口贸易数额,努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等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为了尽快扩大国际业务,许多企业尤其是新获得进出口权的公司 , 觅才的第一标准便是具有外贸实践经验。企业在录用人才的时候往往采用业务考核的方法, 或者要求撰写英文函电,或者要求说明信用证上存在的问题,等等。而真正能通过这些业务 考核的毕业生非常之少。事实证明,企业选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时,不仅注重学历,更注重 其实践操作技能、经验以及对所在行业的了解程度。

4.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

国际贸易专业人员要具有灵敏把握市场信息以及沟通协调的能力。外贸业务涉及海关、 商检、保险、物流等方方面面,且每个国家的市场需求千差万别,外贸企业必须能够敏锐捕 捉不 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信息,同时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及时抓住商机,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

二、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的地位不突出,没能体现实践性的教学特点

“重理论、轻实践”是国际贸易本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国际贸易本科专业的培养 目标和培 养计划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没有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放在重要位置,而是片面强调培养所谓“重基础”、“宽口径”的高级复合型或研究型人才 。由此培养出来的所谓“高级复合型”或“研究型”人才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都比较差, 原 因是在培养计划中涉及实践教学的学时较少,实践教学的周期太短,导致实践教学所 需的时间不能得到保证。由于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实践教学的作用认识不足,国际贸易各专业 课程 考试几乎都不涉及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有时即使想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考核,也因缺乏有 效的考核手段和评价体系而无法实施。

2.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环节无法落实

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原则上分为实验室实训和社会实践两大类。要使国际贸易专业 的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就必须建立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近年来,各高校均投 入一定的财力新建了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购买适量的教学模拟软件以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 。

由于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步伐相对缓慢,使得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无法开展。目前,无论是 分析型、演示型、验证型的实践教学 ,还是模拟型的实验实习均在校内进行。国际贸易本科专业 培养的是面向市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应将更多的学时放在实践操作上,与注重培养基层应 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相比,其对于理论与综合素质的要求会更高一些,更全 面一些。因此,仅仅靠创建国际贸易计算机模拟实验室还不能满足该专业对人才培养 的要求。

3.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严重缺乏

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指导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拥有一支高水平的 指导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提 高的重 要保证。作为一名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课堂教学经验, 而且要具 备丰富的外贸实践经验。而国际贸易实践教学需要的就是这种既有丰富的外贸实践经验又有 丰 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但这种师资的来源渠道不广,培养周期长,成 本大。目前,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普遍缺乏这种双师型教师。

4.学生实践意识薄弱,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近年来,虽然各高校都制定了相应的实践教学管理办法,但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尚缺乏系统性 ,而且实践教学的质量 评价体系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也不够完善,对模拟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成绩测评缺乏 严格的、系统的、科学的考核办法。由于实践教学涉及面广,组织困难,而且学校对实 践教学指导教师没有采取特殊的鼓励措施,致使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缺乏工作积极 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由于没有压力,因而放松了对实践课的学习,致使实践教 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1.完善课程体系,科学制订专业培养计划

应用型本科教育既不是基于技能的职业型教育,也不是基于理论的研究型教育,而是要培 养介于职业型和研究型之间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即培养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 具有较高综 合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以应用型为主的高级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突出“强实 践、善实务、知工 艺、能创新”的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 就 是要培养学生对国际贸易问题的分析能力、对国际贸易实务的操作能力、对国际贸易政策与 规则的领悟能力和对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的运用能力。为此,国际贸易本科专业的培养 方案的制订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 指导 方针,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比例。课程设置应与就业相结合,教学内容应尽量覆盖国 际贸易 人才的职业资格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文化程度和就业需要,调整文化基础课程、专业 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通过调整与修订培养方案,科学制订专业培养计划,达到 突出实践教学地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预期目标。

2.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现国际贸易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实践 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全面、系统,并形成科学完整的体系。具体的改革措施包括:1)将国际 贸 易实务的课堂教学与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实训相结合。课堂实务教学侧重对学生单项基础技 能的培养 ,模拟实验室实训侧重对学生综合业务能力的培养。2)将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 。以校内模拟实训为主,同时加强对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通过校外实习检 验校内模拟实训的效果。3)将解决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模拟问题与解决国际贸易的现实 问 题相结合。实践教学应以案例教学为基础,把一些国际贸易的热点问题交由学 生进行研 究与分析,以此提高他们解决国际贸易现实问题的能力。4)将操作技能训练与分析能力 的提高相结合。在学生掌握业务技能的同时,还应培养他们的推理、判断、分析、归纳等 能力,促进他们的逻辑思维的发展。5)将专业技能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相结合。在培 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公关协调等能力进行有效的训练。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双语型”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也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决定因素。学生的技能水平 与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建立一支既有国 际经贸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又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和丰富的管理经验 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深入相关外经贸 企业,结合进出口业务的实际,强化教学的实践性,不断补充、更新知识,以适应国际贸易 学科 不断发展的需要。教师也可利用自身的知识与信息优势及学校良好的实验基地、科研机构的 条件设 备优势,对外贸企业进行指导,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对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 题进 行归纳和总结,并将其体现在实践教学教材的编写中,这对完善外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 课程 体系,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际 贸易实践课程的教学不仅需要“双师型”教师,而且更需要“双语型”教师。“双语型”教 师是指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懂得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理论知识、了解西方社会经济 制度运行背景的教师。拥有“双语型”教师是提高国际贸易实践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创 新型国际经贸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保障,应通过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互派教师、委派教师出 国进修等途径,有效提高教师的外语表达与运用的能力。

4.改革实践课程的测评方法,将课程考核与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 。实践课程改革应实施“一张文凭,多张证书”的制度,即要求学生毕业时必须取得学 历 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有利于 学生的就业。在考职业资格证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进行系统的技术操作训练和系统的文 化 知识学习。这种实战演习性的操作训练,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同时 ,也是 对他们的综合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实践课程的成绩测评应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对实践 教学的全过程进行考核,应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与职业 资格考试结果综合起来进行考虑。

参考文献:

[1]王世平,刘佳.进出口业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模拟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J].南方论刊,2009(10).

[2]李洁.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黑龙江对 外经贸,2009(10).

〔责任编辑:张 华〕

作者:郭金刚 师国敏

国际贸易协调运行毕业论文 篇2:

基于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探讨

摘    要: 高职教育的专业群建设可以实现相关专业教育资源的相互共享,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强化办学特色。本文从所在学院专业群出发,分析新形势下企业对外贸人才需求变化及国际贸易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专业群建设背景,提出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对应措施。

关键词: 专业群    跨境电子商务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发展

一、专业群建设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现状

1.专业群建设背景。

高职院校专业群是将具有相同产业、行业背景,相近岗位职业能力的一组专业整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具有相近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的专业集合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专业集群化可以实现相关专业教育资源的相互共享,提高专业交叉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最大限度集中专业建设中所需要的实验、实训、师资等资源,节约人才培养成本,发挥学校各主要专业的优势,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2.湖南商务职院专业群建设现状。

以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以学生相同职业岗位能力标准或相似就业岗位方向为基础,将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实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系部专业群。并在进一步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和学院专业发展现状基础上,把专业群中电子商务作为重点优势专业,带动其他专业整体协调发展。基于此,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如何利用专业群建设中的资源优势,在专业群建设中培养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对促进专业进一步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国际贸易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传统外贸转型对国际贸易人才提出了新要求。

近年来受国际市场不景气影响,我国传统外贸优势不断丧失,原有国际贸易方式已不能满足进出口企业要求,网络化、信息化成为外贸发展的新趋势,以“互联网+外贸”为核心的跨境电商模式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不断提高跨境电商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对国内外贸企业而言,跨境电商在避开国内电商激烈竞争的同时,又开启了新的国际市场,每年出口销售额不断增长,已经成为各外贸企业营销的主要方式。在这样发展背景下,企业对外贸人才需求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如传统外贸企业需要掌握谈判、函电、跟单、核算、结算、通关、保险等外贸技能。而跨境电商背景下,企业需要的是既懂国际贸易又懂电子商务、商务英语、计算机应用、平台操作等知识的综合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

2.高职外贸人才培养不能满足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需求。

近年来企业对掌握国际贸易、商务英语和平台操作等知识的新型外贸人才需求很大,特别广东、深圳、江浙一带的中小企业,对相关专业人才需求逐年上升。而目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培养过程中,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够灵活,教学设计缺乏科学性和实践操作性,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缺乏海外电子商务平台操作经验,对网店运营基本常识的掌握、电商网络工具的使用、商品拍摄及图片处理的技巧等方面都不够熟练。第二,海外营销知识、跨境物流知识都比较欠缺。对于不同国家文化、消费对象、及产品的了解,从出口和物流配送等一系列环节的供应链管理操作运用都存在困难。另外,小语种尤其热门法语、西班牙语等沟通谈判能力不够。企业不仅需要外贸函电,还需要一定的产品描述写作能力及与买家在线沟通的表达能力,能阅读英文网站资讯,并获取有效信息的人才。

3.师资不能满足外贸转型发展教学的需要。

新形势下的外贸人才需要掌握进出口业务和跨境电商销售业务等专业知识,能从事外贸业务、跨境电商销售和物流服务等工作,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这种形式的专业教学中,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很大一部分是从学校毕业就进入高校工作,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知识缺乏整体性。对于了解国际贸易和跨境电商业务处理、品牌营销、客户服务、物流服务等专门相关知识,能对新形势下外贸整体上有所把握,既有外贸电子商务实践经验又长期从事专业领域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非常缺乏。从师资角度上不能满足传统外贸转型的教学需要。

4.实训条件相对欠缺。

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高职院校大多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得以实现。在校企合作中一般以专业为单位,由各个系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这种合作模式使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难以实现,整体效益无法实现。另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一般通过简单组合相关的实验室、实训室等实践教学场地和设施成立实训基地,相关实训教学资源专业之间条块分割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针对国际贸易专业而言,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更是教学难题,大多数学院很难为学生找到大规模的校外实习场所,要实现每个学生都找到对口单位进行实习难度更大。企业由于办公场地、客户资源等种种原因不会热情地接纳学生进行实训实习,即使接纳少部分学生实习也会因为工作性质、商业机密等原因,让学生接触不到核心的内容,使外贸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流于形式。

三、专业群建设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措施

1.课程资源共享,使专业课程设置更适应企业需求。

以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电子商务群建设背景下,有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有机结合,在教学组织、课程资源共享方面具体很大优势。学院近年来一直推行专业核心课程及校本课程建设机制。在全院范围内,选取图片处理、跨境电子商务实务、市场营销实务、物流管理、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作为核心重点课程,进行相应项目化教学改革和网路资源库建设,在此基础上实现各专业群的校本课程资源共享。

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而言,能够共享专业群下所有核心课程资源。第一,加强网络营销知识的学习,掌握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能调研最新互联网环境和海外市场情况,全面了解不同国家消费者的交易方式和生活习惯。第二,能更好地掌握搜索引擎推广的知识,结合目标市场的主要网络媒介设计整体网络营销方案,掌握网店在不同电商平台上的运营规则和技巧。第三,能更好地学习物流及供应链管理能力知识,熟悉国际物流并选择合适的物流方式进行配送,且能处理商品境内外物流衔接的问题。在专业群建设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保障了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与集中,成效比较显著。

2.专业群背景下师资队伍共享,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专业群背景下可以实现师资队伍共享最大化,有利于降低师资人力资源成本,实现专业群内骨干专业动态转换,提高核心竞争力。

湖南商务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群中,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依托,实现了教师在专业群内合理统筹使用,避免了因为专业界限,造成专业师资紧张与浪费。专业群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共享,对于学生而言,可以获得专业群下跨专业教师更专业的教学;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教师而言,可以利用同类企业的合作,获取同类企业顶岗实习、生产性实习所需的共性场地,还有技术支持和企业现场专家的指导与教学支持,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同时要善于利用专业群建设搭建的平台,以科研项目实施为依托,更好地实现教学知识、科研知识的共享,统筹利用校外行业、企业教师资源,达到提高“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实力与水平的目的。

3.校内外实习实践资源共享,提高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在专业群视域下,可以更好地分享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践资源。如湖南商务学院在校内实训建设的阶段,就兼顾专业群各专业需求,建设满足职业特定技能训练和综合应用实训要求,提升岗位职业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专业实训基地。同时从专业群实践教学要求出发,对原有实训项目进行整合,升级为专业群共享的实训项目。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这样的条件下,除了以往的单证实训、国际贸易流程实训及外贸函电实训以外,还可以利用专业的电子商务、物流实训软件,形成进出口业务的整个流程操作,让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在跨专业实训基地中加强各个模块的训练,弥补原有简单模块实训条件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可以通过专业群资源的统筹效应,共享专业群内其他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一定程度上解决国际贸易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不足,提高产学合作的深度,拓展校企合作的范围,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还可以利用专业群资源,进一步构建创业平台实践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如与市场营销专业结合,为当地企业提供产品推广活动,自己寻找货源,尝试网上创业。还可以与电子商务专业结合,利用课余时间参与项目运行,让学生以项目组形式组成运营团队,进行跨境电商企业电商项目的运营实践。在2015年首届中国大学生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大赛中,湖南商务学院的国际贸易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共同组队,分别利用自己的专业特点,负责流程中各个模块,获得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进一步说明了在专业群背景下,有利于校内外实习实践资源共享,提高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梁俊.基于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背景下的资源优化与整合[J].学理论,2011,(4).

[2]强伟纲.专业群视角的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江苏高教,2014,(9).

[3]孙西汀.跨境电商对职院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影响[J].现代商贸工业,2016,(05).

作者:张丽莉

国际贸易协调运行毕业论文 篇3: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定位的具体化,体现了学院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文章具体分析了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 国际贸易 专业人才 培养模式

一、目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方向模糊。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定位的关键是“应用型”人才,既對理论水平有一定要求,同时对实践应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需要通过科学、系统的培养而获得。这显然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最大特色。现在,部分职业院校不能正确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不能科学定位,在办学中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向—般性本科院校、综合性大学靠拢,一切按普通本科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标准要求自己,课程照搬,教材照搬,教育模式照搬,求大求全,脱离实际需求,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二是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靠拢,降低人才培养标准,随意削减理论课、基础课,打破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科学性、系统性。这两种倾向是十分危险的,它完全偏离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正确定位,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相比,无异是拿自己的劣势与别人的优势相比,是扬短避长,既会丧失竞争优势,又会丢掉生存发展空间。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人才竞争市场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他们理论知识比不过本科生,操作能力比不过技校生。

2.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际操作,授课的内容多是纸上谈兵,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动手能力差是用人单位对国际贸易毕业生较为普遍的评价,由于学生基本上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考入大学,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所以对国际贸易工作本身是缺乏感性认识的,再加上传统的以课堂讲解为主的单向传递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难以理解掌握,而且也难以融会贯通,更不用说在完成学业后去适应变化快而复杂的实际工作了。这样就不能满足企业对专业人员的“来则能干”的要求。

3.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从事的是涉外性的工作,对英语水平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在以后工作中的贸易谈判、合同的订立以及单证的制作等环节中都离不开英语,英语不仅要看懂,还要能听懂、会说。现实的情况是,很多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不高,很多同学甚至毕业时都不能通过大学英语三级考试,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不能满足外贸企业的用人需求。

4.忽视了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结合。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实际操作性很强的专业,相应的也有很多职业资格的考试,如报关员资格证书、国际贸易单证员证书、报检员资格证书、国际货运代理员证书、外销员从业资格证书、国际商务师执业资格证书等,这些岗位资格证书更能体现国际贸易类专业的特色,使毕业生求职时更具有竞争力。但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对职业证书的考试不够重视,没能够将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资格考试结合起来。

二、构建高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1.完善课程建设。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我们要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借鉴美国职业培训的KAS模式来进行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首先将目标岗位的职业能力分解为K(knowledge,我们将之扩展为知识和素养),A(ability,指一般能力)和S(skill,指职业能力)。根据外贸行业实际工作岗位的特征,K(知识和素养)主要指经济与管理知识,人文与艺术素养,自然科学知识,思想品德等;A(一般能力)主要指沟通和协调能力,决策和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S(职业能力)主要指国际市场调研,国际贸易合同的磋商,国际贸易业务的操作,外贸单证制作,报关报验实务,外贸函电书写等。其中K是基础,A是核心,S是落脚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课程的设置以巩固K为出发点,加强A为关键,提高S为目标,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教学上,K、A、S三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K)的要求是理解或了解,是通识性教育;对一般能力(A)的要求是掌握,是延展性教育;而对职业技能(S)的要求是熟练掌握,是专业性教育。同时,必须正确处理K、A、S三者之间的关系。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从长期发展看,一般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根据KAS模式,对K、A、S三种不同的能力所涉及到的课程,实际教学中也有不同的要求,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具体来说,综合职业能力包括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应将《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业务》等课程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主干课程进行建设,对于这些课程,课时量要充分,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全面掌握,以达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要求。

2.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的好坏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强调动手能力的专业,实训环节显得尤为重要。校内实训基地方面,通过建立国贸专业模拟实验室,购买相应的国际贸易模拟软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训环境。就具体实训来说,国际贸易专业的校内实训可分为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单项实训可根据专业的教学进程表,安排在每个学期末进行,如进行贸易磋商实训,外贸单证实训,营销技巧实训等。综合实训可安排在三年制高职的第五学期,进行4-6周的不间断实训,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从客户的寻找,建立业务关系,一直到合同的谈判,合同履行全过程进行模拟操作,在实训过程中,能综合运用他们所学的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业务,国际市场营销,外贸函电等专业知识,提升他们的谈判能力、英语运用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及单据制作能力。

校外实训基地,能为学生提供真实战场。真实的顶岗实习能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学院要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目前最普遍的做法是实行校企合作。

3.加强学生的英语水平的培养力度。英语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能否获得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课内方面,除讲授基本的高职高专英语之外,应该适度增加英语的听说课程的课时量,不定期的组织学生观看原版的英文影片,组织他们讨论剧情,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听说能力。在课外,成立英语社团,鼓励引导社团多组织英语比赛、英语游戏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4.实行“双证书”制度,提高学生的现实就业能力。所谓实施“双证书”制度,就是指毕业生毕业时不仅要获得学历资格证书,还必须至少获得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制,有利于真正培养出既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掌握职业操作的基本技能,熟悉本行业管理和运行过程,并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可以推荐学生考取报关员证书,报验员证书及外贸单证员证书等等,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加强与考证相关的内容的讲解。

参考文献:

1.黄安平,江荣华.对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3)

2.何星明,李光照,张社.高等专科学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2)

(作者单位: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浙江杭州 310000)(责编:贾伟)

作者:张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