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国英语教育的论文

2022-04-15

摘要: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处于一个特殊时期段,它对于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在中国近代,大量外来翻译小说的涌入,大大的影响了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为其转型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加强中国英语教育的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加强中国英语教育的论文 篇1:

关于在跨文化交际中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探究

摘 要: 在新时代多元文化环境下,欲加强中国优秀文化的输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借助英语来表达中国本土文化这一方式。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大学生却频频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本文通过对我校部分大学生就这一现象进行相关的能力测试和问卷调查,从而了解我校大学生能否用英语正确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并以此探究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和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中国文化 失语症 大学英语

一、中国本土文化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

纵观我国近年各种版本的大学英语教材,其内容大多还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以灌输目的语文化为主要目的,而大学英语教学则以传授语言知识,讲解各种应试技巧为主,几乎不补充相关的中国文化的内容;学生也以通过各类考试为目的,把英语学习作为一种功利性的工具,完全违背了学习英语的目的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以英语为载体,向世界传播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当前多元文化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本土文化缺失的问题,并由此导致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张蔚)。

二、研究设计

该能力测试和相关问卷调查于2017年9月进行,其目的是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能否用英语正确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一)研究对象

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学生为本校非英语专业大二年级的80名学生。为了保证本次调查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度,要求学生在不借助于任何翻译资料和翻译工具的前提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问卷调查。

(二)研究方法

设计有关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测试卷。该试卷主要从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选取了10个常用词(剪纸、对联、刺绣、元宵、孔子、铁饭碗、素质教育、火锅、门当户对、红双喜),以此来评估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的表达能力。

问卷调查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列出与大学英语教学和中国文化相关的10个观点,即(1)大学英语教学中只要了解英美文化就可以了,无需了解相关的中国文化;(2)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学习相关的语言技能,不用了解相关的英美文化;(3)很多大学生认为中国文化已经过时了,所以没有意义去了解本国的文化;(4)外语教师在授课时不应该过多地讲解和介绍中国文化,而应该重点讲授目的语文化;(5)外语教师应该重在讲解各种解题技巧,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各种考试,不用花时间和精力去介绍外国和本国的文化;(6)大学生应该自主地去了解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并对不同的文化进行对比分析;(7)我校的大学英语教材基本能满足学生跨文化交际的需求;(8)我校非英语专业已经开设了英美文学、英美概况等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9)我校没必要开设英文版的中国文学、中国概况或中国文化的选修课;(10)外语老师应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同时也应具备较强的用英语准确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每个题项均分为完全同意、基本同意、不确定、基本不同意、完全不同意五个层次。第二部分主要围绕大学生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入中国文化的态度展开,并设计了相关的问题:东西方文化比较;介绍中国文化的必要性;本校大学英语教材是否有相关中国本土文化的介绍;课堂补充东西方文化的比重;获取西方文化的英文资料的途径等。

(三)研究步骤

该问卷调查一共发放能力测试试卷80份,并收回80份。在测试之后,对80名学生随即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80份收回80份。

能力测试的结果显示:据统计不到25%的学生能较为准确地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内容,大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几近空白,可见其表达能力的严重薄弱,凸显了当前很多大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母语文化底蕴之苍白的现实。这种本土文化失语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对母语文化缺乏深入、广泛的了解,影响了他们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民族文化的准确性;二是由于学生在平时的英语学习过程中过多地关注西方文化,很少去接触和了解有关本土文化的英语资料,导致他们无法地道、准确和熟练地去应用表示本土文化的英语词汇和表达方法;三是学生对某些深含本国文化背景或典故的词汇缺乏准确、到位的理解,因此无法表达和弘扬本土文化。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学生反映,虽然大学英语课堂已经有了中国文化的补充,但仍以西方文化为主;同时大约85%的学生认为中国文化表达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在课堂教授并于课外加以引导,因此他们非常期待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适当地加入有关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内容。

三、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剖析

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主要是以下几种。首先外语教学不仅仅是目的语语言教学,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基于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外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是一种必然趋势。然而在目前的外语教学中,本族文化的学习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状态,而外语教学的中心和重点则是以目的语文化的学习与介绍为主,这种厚此薄彼、不平衡的文化教学,致使外语教学走入了中国文化失语的误区。现在的很多大学生一谈到西方的节日就口若悬河,如数家珍,而提到中國传统节日时却不知所云,更别提用英语如何表达。“任何外来语言的学习都应该以自身的母语文化为基础,脱离了母语文化的外语学习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华瑛)因此,在文化教学中,应该在目的语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教授中达到一种平衡。目的语文化的学习与了解和本土文化的积累与传承应一视同仁。

其次,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单向性、片面性问题。任何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独特性和合理性,并无优劣贵贱之分,都应该获得平等的对待和尊重。因此,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应该是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之上的双向交际,而不是“一边倒”式的单向交际。正如Widdowson所强调的:“交流本身是双向而不是单向的,交流的进行意味着吸纳和传播,两者不可或缺。”(张蔚)在长期的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往往轻视本土文化的输出,重视外国文化的输入,这种认识误区,导致了在长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对本国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跨文化交际不是去被动地顺应强势的目的语文化,而是客观地认识和理解本土文化,辩证地对待目的语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提升自身的文化认知能力,思考辨别能力和较强的文化适应能力,以目的语文化的价值来看待和评价对方的行为,容忍、尊重并理解别人和自己的差异,最大限度地相互接近和理解,以达到交流的目的。

第三,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不利于大学生掌握中国本土文化。大学英语教材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是学生获取相关文化知识的桥梁。教材中是否包含母语文化对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强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本校大学英语教材的调查,基本是两种教材多年一统天下,一种是《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另外一种是《新视野视听说教程》。虽然经过多次重版,教材设计更加新颖,内容也大为丰富,但是系统介绍中国本土文化方面的文章依然难觅踪影。大学英语教材拘泥于对西方文化的推崇,引进和介绍西方的语言与文化,忽视了本土文化的输出,因此这样的教材极易导致学生忽视本土文化。另外,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过于单一,这对文化教学的实施是一种阻碍。我校非英语专业开设有关西方文学、跨文化交际等课程寥寥无几,更别提开设英文版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鉴赏和学习的选修课了。

四、解決措施与对策

“要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我们必须引导和帮助学生了解本民族文化的传统、演变及各种表现形式。”(杜瑞清)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是以对母语文化充分理解为基础,学习和了解目的语文化的同时,兼顾本国文化的输出及其英语表达。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

跨文化交际不是对其中的一种文化的被动顺应,即单向交流,而是需要交流者具备自身文化独立身份的意识。在当今的跨文化交际中,需要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输出,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学生应该加强自身文化——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建立独立的文化人格,提升文化辨别能力,树立语言和文化平等的观念。学习英语的目的不仅仅是对目的语文化的大量输入,而是要理解和吸收目的语的文化精髓,并为我所用,同时向外国人输出本国的优秀文化,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因此,大学生在深化中国文化的基础上,丰富自我的跨文化心理,提高中国文化修养,达到平等、双向的交流目标。

(二)提高外语教师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

外语教师的业务水平、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中国文化传播的效果。外语教师肩负着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因此,一名称职、合格的大学外语教师不但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较强的本国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修养,敏锐的跨文化意识,而且还具备用英语准确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外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紧迫性和提升其自身的文化素养,转变教学理念的重要性。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外语只是被当作一种单向的、没有母语文化输出的交流工具,而很多外语教师自身母语文化功底普遍薄弱,在教学中重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考试技巧的讲解,轻文化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致使本族文化无法有效、准确地输出。首先,外语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意识开展中国文化知识、跨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学习,不断地提高用英语表达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再者,外语教师要注意搜集和储备有关中国本土文化英语表达方面的文献资料,以供教学之用。另外,教师应该加强自身跨文化交际教学课题的专业学习,参加研讨会、专题论文交流、教学方法研究、案例分析、自我评估等活动。最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的鉴别能力,对比分析和讲授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异同,补充有关本土文化的英语表达或者描述。

(三)增加中国文化在英语教材中的比重

大学英语教学不但要传授基本的语言知识,同时也要传播相关的文化知识,并且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材以介绍西方文化为主,对本土文化介绍的题材凤毛麟角,这种重目的语文化输入轻母语文化输出的不平衡性,充分暴露了我国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单一性与片面性。另外,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资料和书籍也是相当不足,网络资源虽然内容丰富但杂乱零碎,缺乏条理性和系统性。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和研究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关系,更新教学理念,制定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大纲,设计系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教学计划,改革大学英语教材,增加中国文化内容。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对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对比分析,既可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能增加对目的语文化的宽容,从而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结语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魅力与价值,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要想在新时代多元文化环境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选择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这一方式。优秀的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弘扬需要双语人才在跨文化交际中去实现。就当前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现象,大学英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平等意识,鼓励他们在学习目的语文化的同时,必须兼顾母语文化积累和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真正取得成功,才能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播。

参考文献

[1] 张蔚.关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调查与分析[J].江南大学学报,2008(1):39-42.

[2] 华瑛.从中国文化失语症反思外语文化教学[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0(3):108-111.

[3] 李娅琳.国外语教学中本土文化失语现象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9(4):108-110.

[4] 张琨,孙胜海.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对文学英语教材编写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5(7):105-107.

[5] 陈东.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1(2):110-112.

[6] 肖龙福.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

[7] 陶霄.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失语现象探析[J].山西师大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14

作者:周卫 张佳 朱超

加强中国英语教育的论文 篇2:

论翻译小说对中国近代文学转型的贡献

摘要: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处于一个特殊时期段,它对于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在中国近代,大量外来翻译小说的涌入,大大的影响了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为其转型做出了巨大贡献。论文在分析翻译小说对中国近代文学转型的贡献时,主要从思想转变、小说体裁地位的提升以及与世界文学的联系上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解到翻译小说对中国近代文学转型的重大作用。

关键词:翻译小说;中国近代文学;转型;贡献

中国近代文学是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的特殊过渡时期,此时的文学创作深受西方外来文学的影响,尤其是翻译小说对我国近代文学的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

1促进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想的转型

在我国近代时期,尤其是五四时期是我国文学的重要转折点,开始了对西方文学的大量翻译、引进,渐渐的形成“西学东渐”的发展趋势。其中林纾作为近代第一个自觉从事西方文学翻译的代表,他开始将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杰出的作品引入中国,以求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引导[1]。而西方翻译小说在中国的传播,首先影响了我国文学创作的思想观念,开始借鉴西方一些先进的思想,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来进行新的文学创作。

林纾与王寿昌合作翻译的法国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一经面市,迅速出现“不胫走万本”的局面。小说所讲解的西方男女感情生活,完全有别于我国传统的一夫多妻制度,体现出了男女感情的唯一性、专注性、排他性,是男女在婚姻关系上平等的重要体现。这样的西方翻译小说,打破了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局限,带来了新的思想上的洗礼。为此,我国的近代文学也逐渐走上了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的道路。例如:巴金所创作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探讨封建家庭制度的腐朽、罪恶,极力的赞扬了青年人对理想、信仰的追求,是个性解放、自由、爱情、婚姻的探讨与追求。

同时林纾在进行西方小说翻译的过程中,重点以爱国主义思想作为主导,宣扬了西方国家的文化、风情、战争等,打开了我国文学创作的眼界。而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中的家庭主义、男尊女卑、一夫多妻等思想被逐渐的改变,开始新的文学创作思想转型。其中林译小说为近代文学的转型提供了多种思想资源,开拓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想的转型,成为现代文学进一步发展的里程碑。其中无论是爱情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迦茵小传》,还是冒险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甚至社会小说《孝女耐儿传》、《块肉余生记》等,都大大的从思想上影响了我国近代文学的创作转型[2]。

鲁迅、茅盾、郭沫若、冰心等作家都深受林译小说的影响,接触西方小说所展现的各种人性解放、自由、平等、冒险等观念思想。这样对于他们在文学创作上也开始了对西方文学的借鉴、学习,竭力打破我国传统古代文学的创作理念,开始向现代化的文学之路进行探寻。于是出现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茅盾的《子夜》、老舍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沈从文的《边城》等优秀文学作品,成为引领我国近代文学创作思想转变的前沿之作。

2提升了小说文学创作的地位

在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中,以诗词歌赋为主,而小说、戏曲等地位比较低下,是供人消遣娱乐的道听途说消息,不受社会大众的重视关注。而在近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大量西方翻译小说的出现,带动了我国文学史上对小说的新认识,将其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为我国现代小说的发展起到了奠基转型的作用。在近代这个“西学东渐”趋势下,许多西方优秀的小说被大量的翻译为中文,并在我国迅速传播,大大的加强了小说这一文学类型的社会地位,逐渐跻身为“文学上乘”,也引起了文人对小说观念的改变,开始了小说的大量创作。

在小说地位提升的同时,西方小说的形式多样性,也被得到重视,逐渐打破了我国固定的章回体小说形式,进一步促进了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发展转型。同时白话文的小说形式也逐渐走向成熟,开始了由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过渡,出现了大量的翻译小说。尤其是在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兴起了翻译外国小说的热潮,林纾、鲁迅等翻译家,向中国文学史引进了大仲马、狄更斯、托尔斯泰等杰出小说作品,共翻译667种外国小说[3]。同时对于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技巧等也进行了介绍,丰富了我国小说创作的发展。

首先大量西方小说译本,丰富了我国近代小说创作的类型。引入了除言情、历史、神魔等之外的小说新类型,即侦探、科学、政治小说。深受西方小说题材多样性的影响,我国近代小说创作也开始了不同类型小说创作,例如梁启超创作了政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吕侠的侦探小说《中国女侦探》,鲁迅的科学小说《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等都是受到翻译小说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创作的。

其次西方翻譯小说的盛行,改变了我国近代小说创作的语言。在翻译者进行西方小说作品翻译,并传入市场中时,发现白话文所进行的作品翻译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于是开始了白话对西方小说的翻译。例如:周桂笙翻译的《毒蛇圈》,以及徐念慈翻译的《黑行星》等,深受市场欢迎。于是开通了中国近代小说通俗化的发展趋势,大大的冲击了我国古代文言文小说。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徐念慈的《情天债》也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白话小说。

最后,翻译的西方小说,改变了我国传统古代小说的创作小说。西方小说在创作手法中,注重叙事模式的构建以及对小说的人物、语言、环境的描写,译本进入中国市场后,引起了我国近代小说创作手法的转型改变。西方小说的叙事模式,主要通过时间、角度来实现,多采用倒叙、插叙等手法,来丰富小说的故事性,而我国传统小说创作多以时间顺序来展开,缺少变化。角度上,我国一般使用第三人称,展开全面的叙事视角,而西方小说多用第一人称叙述,增加小说作品的真实性,更贴近读者的生活,引起读者与作品间的共鸣。而中国近代小说受到西方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创作了《霍桑探案》、《九命奇冤》等倒叙时间模式,以及《禽海石》、《断鸿零雁记》等第一人称小说作品。

而在小说的描写上,西方小说采用多种描写,来丰富作品内涵,包括人物、环境、心理等描写,而我国传统小说对人物的描写也极其缺乏,例如:在描写美人时,多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等,未能呈现出具体形象的人物特征[4]。心理描写、环境描写更是少之又少,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来代替。受到西方翻译小说描写手法的影响,我国也出现了一批具有环境、心理、人物描写的作品,如《老残游记》、《恨海》等,增加了近代小说的感染力,促进了小说由古代到现代的转型。

3推进了与世界文学的联系

在西方翻译小说的大量流传之际,不仅为我国近代文学的创作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加剧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为我国文学走向世界提高了途径。西方小说译本的传入,让我国文人清晰的认识到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间的差异,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创作手法上,都对我国文学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

林纾翻译了大量西方杰出小说作品,他在进行翻译实践时,不仅看到了中西方文化间的不同之处,更从差异中探寻中西方文学的融合,加剧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联系。中西方文化的剧烈碰撞,是中国近代文学发展的必经之路,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是机遇。在进行我国文学的改进时,必须坚持中国文学的主体性,呈现出中国民族文学的智慧与特点。于是林纾在翻译西方小说时,对原作品进行了二度创作,在保持作品原文的同时,结合我国文化环境进行了改变,使之具有新的阅读效果。

例如:林纾在翻译《黑奴吁天录》时,除了向反映出小说的内涵,还进行了社会的正确思考,“盖非仅悲黑人之苦况,实悲我四百兆黄人将为黑人续耳”,这是林纾对于我国社会现实的思考认识,是我国民族精神的展示、开拓[5]。同时,林纾也在积极的探寻中西方文化的互补契机,积极的进行我国文化的建设。而林纾对于翻译小说,坚持使用文言文翻译,成为他坚守中国文化的又一途径。他认为语言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根本,而古文更是我国文化的显著标志,它延续着我国文化的精髓。

随后所开展的新文化运动,开始了文言文与白话间的战争,这是传统与现代的论战,更是文学保守与激进的搏斗。但是它隐藏在背后的,则是中国民族文化的认同,以及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正确认识。林纾深刻的认识到,西方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放弃古典拉丁文,中国文化的发展也不一定要废除古文的地位来实现。他从对西方文化发展的认识理解中,与中国文化进行对比做出思考,是对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联系的积极推动,是中国文学的独特性体现。林译小说所呈现的世界文学视野,和中国民族文化的立场坚持是我国近代文学进行转型的独特精神表征,缩短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距离。

林纾曾翻译了多国著名作家的优秀小说作品,包括《鲁滨逊漂流记》、《巴黎茶花女遗事》、《不如归》、《黑奴吁天录》等,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探寻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差异,坚持进行二度创作,用文言文来体现中国文学的独特性。而受到林译小说影响的中国作家,创作出了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如茅盾的《子夜》、沈从文的《边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莫言的《红高粱》、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等,有些作品还对世界文学产生巨大影响,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在世界其他国家进行传播[6]。由此可见,对于中国近代文学的转型,翻译小说功不可没,不仅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也促进了彼此间的交流影响。

4结语

在古代与现代文学的过渡时期,中国近代文学深受各方的影响,尤其是大量的翻译小说有效的促进了中国近代文学的转型,走向了现代文学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唐爱军.五四时期中国翻译文学成功探析[J].辽宁:兰台世界,2012(31):25-26.

[2]胡全章.1898:喧嚣与躁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年份[J].河北:邯郸学院学报,2008,18(4):41-44.

[3]田玲.近代外国文学对中国小说创作的影响[J].哈尔滨:北方论丛,2010(4):44-46.

[4]禹玲,汤哲声.翻译文学的引入与中国通俗文学的转型[J].湖北: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2):33-36.

[5]陆双祖.论“林译小说”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影响[J].兰州: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2(4):72-75.

[6]王运涛.中国近代文学之特征[J].河南: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會科学版),2010,11(1):60-63.

作者简介:郭祯(1967-),女,贵州兴义人,汉族,大学本科学历,黔西南州广播电视大学 教师,英语教育方向。

作者:郭祯

加强中国英语教育的论文 篇3: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策略探究

【摘要】本文探讨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策略,旨在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文化输出

【作者简介】李丹阳,湖北文理学院。

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总过程”“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其主要意思就是鼓励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门课程中去。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阶段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覆盖面最广,授课群体最大,因此肩负着全方位育人的使命。大学英语课程应当把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建设和课程设计中,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与其他课程一起形成合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品质。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版)中指出,“大学英语的课程性质是高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和人文双重性质”。从工具性的角度而言,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能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从人文性的角度而言,《指南》中清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学习英语语言了解外国社会与文化,才能正确认识中外文化的异同。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首先,大学英语课程课时有限,教学任务繁多,翻译技能教学的课时不多。在有限的课时内,大学英语老师需要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再加上大学英语四级的考试压力,使得大部分老师都把授课的重点放在了词汇的积累、语法的巩固和应试技巧的练习上,对翻译技巧的讲解和练习时间有限,因此,导致学生翻译技能缺失,“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比较普遍。这一问题也反映出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必要性。

其次,学生对大学英语翻译学习的重视性有待提高。大部分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在单词、听力、阅读的训练上,并认为只要听力阅读得分高,四级考试就没问题,对翻译技能的重视性不足。事实上,大学英语四级改革后,翻译题型分值提高,并明确翻译题型考察的内容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中译英,这就要求学生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词组、表达,并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和方法。

最后,教材上有关翻译技巧的讲解和练习有所欠缺。目前使用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共八个单元,每个单元课后只有一篇中译英一篇英译中的练习,没有专门讲解翻译技巧和方法的部分,导致老师和学生对翻译重视度不高。很多学生在四级考试中翻译部分错误百出,得分低。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1. 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方向的需要。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文化“走出去”战略已成为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必经之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是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高校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2. 跨文化交际的需要。王守仁(2016)认为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学习外语,“主要是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今天学外语,除此以外,还要将其作为国际通用语(lingua franca) 传播中国思想、文学、文化,去开拓世界市场”。这就是说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现如今的社会需要的是跨文化交际型人才,不仅能通过英语了解外国文化,更能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3.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高等教育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大学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课程,应当肩负起传播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责任。当前,各个高等院校纷纷强调要加强中国文化教学,大学英语课程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让大学生们当好中国文化的传承人,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三、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策略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总结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势在必行。以下五个策略可以帮助大学英语教师在翻译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1.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意蕴深厚,需要进行深入仔细的学习,才能融会贯通,拥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大学英语教师是英语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策划者,在课堂教学的文化导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当进行深入的学习,透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认真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用英文就相关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讲解。例如教材课后练习中出现了介绍中秋节(the Mid-Autumn Festival)习俗的相关内容,教师可扩展到其他的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the Spring Festival)并对节日的来历进行讲解。

2.充分利用教材上的课后翻译。教材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应当本着这个原则,对教材现有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加大大学英语教材中國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一册为例,全书共八个单元,每个单元课后都有一个translation的部分,包括一篇英译中和一篇中译英的练习。其中中译英练习包括了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统节日等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学英语教师应先补充讲解一些相关的翻译技巧和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自行翻译,并强调重点词组的英语表达。

3.适当补充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词汇和表达。词汇是语言学习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也不例外。要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要督促学生加强相关词汇和表达的积累,加强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词汇的知识储备,尤其要强调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有一些词汇只存在在汉语中,英文中没有对应的翻译,如“功夫”“粽子”“太极”等;还有一些中国谚语和古诗词,有固定的英语译法。教师还要给学生补充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和短语,如“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这些都要靠平时的积累和记忆,才能在翻译的时候灵活运用。

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一册unit1的翻译练习是关于孔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适当补充孔子的教学思想“温故而知新”“有教无类”,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表达,再给出参考译文,“温故而知新”可译为“gain new insights through studying old material”,“有教无类”可译为“with education, there is no distinction between classes or races of men.”。

4.完善课程评价方式。当前,大学英语测试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书面测试。以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为例,题型包括听力、阅读、翻译、写作,其中只有翻译部分考察到了中国文化相关内容,但只占到总分数的15%,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因此,教师在设计学生英语学习评价的过程中,应适度增加翻译评价作占的比值,引起学生对翻译技能提高的重视。例如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后完成一些扩展翻译练习,当作平时作业计入期末综合成绩中。

5.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国文化相关的翻译。由于大学英语教学任务较多,教学课时有限,教材中的翻译练习不够充足,教师应当适当扩展教学内容,鼓励和督促学生在课外自主进行相关的翻译练习。

可以让学生利用一些翻译相关的线上精品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再进行线下巩固练习、讲解,这样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传统文化相关的词汇和表达。例如中国大学MOOC上就有不少用英文介绍中国文化的公开课,如“英语畅谈中国”涉及传统节日、中国美食等方面。教师可安排学生自学课程,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抽样检查。

四、结语

翻译技能是学生学习英语需要掌握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是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方向的需要,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需要,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翻译练习,适当补充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词汇与表达,继续完善英语课程评价方式,引导和督促学生自主学习中国文化相关的翻译。

参考文献:

[1]陈静.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J].农家参谋,2020(02).

[2]廖建思.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入研究[J].教育教學论坛,2018(28).

[3]邵艳.将中国文化导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研究——基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J].英语广场,2020(05).

[5]谭爱华.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研究[C].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九卷).四川西部文献编译研究中心,2020.

[4]孙艳丽,张华.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对策研究[J].英语教师,2019,19(15).

[6]王惠瑜.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创新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8,37(05).

[8]王守仁.谈中国英语教育的转型[J].外国语,2016(03).

[7]王宁.再谈中国文化走出去:外语学科的作用[J].中国外语,2019 (3).

[9]鄢恩露.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性[A].四川西部文献编译研究中心、成都翻译协会、《科教兴国丛书》编委会.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九卷)[C].四川西部文献编译研究中心,2020:3.

作者:李丹阳

上一篇:职业教育法制化建设论文下一篇:阿米巴经营绩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