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农业引水渠工程建设论文

2022-04-30

摘要: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促进了农业发展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农业种植管理的科学化种植发展,将节水灌溉技术引用到农田水利工程中能够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我国农业技术逐步成熟。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不仅降低了传统的农田灌溉成本,更增加了社会经济效益。本文就该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现代化农业引水渠工程建设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现代化农业引水渠工程建设论文 篇1:

现代化灌区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探讨

摘要: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背景下,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将其与灌区工程进行有效融合,展开生态化建设工作,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不仅满足人们和社会的多层次需求,还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推进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对灌区生态化建设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期为相关人士带来借鉴。

关键词:现代化灌区;生态环境;水资源保护

引言:灌区建设根本任务是满足人们发展需求,为社会、生活、农业提供供水服务,解决农作物的干旱问题,但在建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导致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著,与当前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悖,基于此,在该背景下,灌区的生态建设与水资源保护问题成为当前研究的主要课题,必须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1灌区生态化建设的必要性

传统灌区在建设的过程中主要以水源工程、输配水渠系工程建设为主,通过对水源进行引入,为灌区提供用水服务,以解决水旱灾害,实现农业旱涝保收,为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保障。该工程在应用的过程中,虽然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但同时也会对水文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使灌区的生物多样化受到破坏,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生态的萎缩和退化;在引用水的过程中,部分农民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应用大量的化学肥料,导致水资源污染问题严重,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在此背景下,灌区建设工作必须由传统的单一功能方向向多元化方向递进,促进流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水资源环境,全面展开生态化灌区建设,使其成为灌区的主要发展趋势。

2现代化灌区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生态供水矛盾尖锐

灌区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引水条件能力不足,存在有水引不出的问题。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口数量的增加,工业、农业以及居民生活用水量越来越大,水资源有限,用水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供水难以得到充分的保障。灌区一些水厂设备设施年久失修,出现严重老化现象,存在供水能力不足问题,供水基础设施的薄弱也导致了供水需求进一步恶化,大量大灌溉用水造成生态湿地面积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大量污水排放造成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农业灌溉技术落后,普遍存在水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水资源没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地下水质受到严重影响造成土壤盐渍化的进一步加剧,造成人与自然难以和谐共生。

2.2生态恢复任务艰巨

灌区常见的问题是引入泥沙较多,而且大部分泥沙沉积在沉沙池与输水渠道中,造成个别引水渠段泥沙淤积严重,清理的淤泥弃土会严重影响水渠两岸的生态环境,造成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难以恢复。通过不断的清淤治理虽然能够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距离彻底解决泥沙淤积问题还有较大差距。泥沙问题是灌区生态环境发展的重要问题,生态保护与恢复任务是一项长期工程,因此要对此问题加以重视。

2.3对生态建设重视不足

原来灌区在工程项目规划中生态恢复的改善措施较少,在过去灌溉区修建配套措施与节水工程建设中,由于受到当地环境条件的影响,对于生态问题考虑程度不够,没能考虑到地方人文特色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只是单纯完成施工建设,满足输水要求,不符合现代生态工程建设理念[1]。

灌区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多个部门进行协调配合,目前很多灌区的生态建设工程都是自己筹集资金完成的,相对于改善整个灌区这样大的生态任务显得捉襟见肘,缺乏长期的投入建设,生态工程建设后期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维护,灌区自身难以维持工程的良好运转。

2.4灌排体系构建不完善

经过长期的配套设施建设与节水改造,骨干的配套建设基本完成,但是分支工程建设仍然存在较大发展空间。由于灌区最初的建设标准低,经费有限,支级以下的工程配套设施投入不足,造成一些工程年久老化,损毁严重,有的支渠甚至因常年得不到疏通清淤造成与干渠难以连接,出现在旱季难以浇水、涝季难以排水的情况,无法应对一些自然灾害,影响了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由于灌区的排水能力不足,再加上农民的节水意识淡薄,上游大面积灌溉,下游无法用水的现象仍然存在,影响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3加强现代化灌区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的措施

3.1优化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

第一,加强灌区渠首闸的改造工程,尽快地解决引水问题。建立引水指标的动态分配机制,针对不同时段的水情变化,科学制定用水分配方案,对其要做到严格执行。依据实际情况,在河流水量充沛的丰水期或者汛期,在不影响河流的生态流量情况下,要灵活地加强下游灌区的引水指标,充分发挥对水资源的调控功能。第三,在对灌区引水总量的控制下,适当赋予灌区更多水资源的调用权,依据工业用水、农业用水以及居民生活用水的不同需求来进行合理分配,缓解供求矛盾,以确保对生态用水的补给。

3.2加强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景观建设以及水文化的传承,将水利工程的功能性与生态观赏性相结合,挖掘当地灌溉与农耕文化,宣传水利精神,展示水利工程所带来的成就与意义,以满足如今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能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生态流域风景区具有很高的生态与环境效益,具有较强的公共职能与社会属性,风景区在建成以后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当地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水利风景区的资金投入,以保障风景区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3.3加大灌区生态建设投入力度

综合利用灌溉区的自然条件以及相应技术手段,将改善生态环境、处理利用泥沙以及农民生产致富相结合,实现灌区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落到实处。增设灌区的生态修复以及建立对应的专项保护基金,扩大补助范围,为灌区的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与政策支持。政府部门还要重点建设节水型农业,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推广农产品抗旱品种以及先进节水技术,加大补贴力度,并开展耕地轮休试点耕作制度。市政财政局还要加强灌区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健全水价监管补贴机制,将粗放农业朝着集约化耕作方式转型,在保障农业节水的同时还要加强农业田间管理,以充分发挥灌区水利工程的长远价值与效益。对于质量不合格的水利工程坚决返工,加强对土壤盐碱化的治理工作,提高水资源的灌溉效率,为建设现代化生态农业创设有利条件[2]。

3.4完善工程布局和方案设计

第一,水利工程要做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统筹规划水利工程的多方面功能,将水利工程的水资源调配、抗旱防汛、建设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相融合,使得水利工程既能满足水利供求需要,又能兼顾生态工程美化,真正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第二,修建水利工程要充分考虑到所处环境的差异以及当地的自然景观、地形地貌等因素。城区水利工程规划要与郊外相区别,规划设计要与城市规划相协调,不能让水利工程建设与省市发展规划相脱节。第三,要将生态流域的水文化融入到工程建设中,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水利工程景观。第四,在对灌区的改造升级中要做到资源节约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注重生态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实际应用[3]。

结论:建设生态灌区是一项系统性的复杂工程,是灌区建设的新兴理念。通过运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来满足现代化农业的生产需要,能够更好地提升灌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对当地生態环境保护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金强.新疆玛河流域灌区东岸大渠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陕西水利,2020(02):188-189+191.

[2]王志航.景电灌区节水制度建设及生态环境状况评价[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23):123-124.

[3]马胜男,孙凯,孟昺.位山灌区生态环境建设实践[J].山东水利,2019(04):1-3+6.

作者:葛郑辉

现代化农业引水渠工程建设论文 篇2:

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摘 要: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促进了农业发展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农业种植管理的科学化种植发展,将节水灌溉技术引用到农田水利工程中能够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我国农业技术逐步成熟。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不仅降低了传统的农田灌溉成本,更增加了社会经济效益。本文就该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节水灌溉技术;农业水利工程;应用

1 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1.1农田水利工程输水中的节水形式

农业节水发展中包括输水中节水和灌溉节水。农业水利工程输水中的节水形式包括:输水水渠防渗处理;管道加宽处理以及农业管道输水的水量控制。①输水水渠防渗处理是指在进行农田水资源灌溉时对输水水渠建设应当既有较强的防渗能力进一步加强,避免水流输送过程中水流外流,造成水资源浪费。通常情况下,输水管道建设才为混凝土建设和塑料管作为输水管道建设,这两种输水管道都能够较好的保障水资源输送,但应用塑料管不仅对土地造成污染,同时长期的使用造成水管氧化或沙土较多导致水管堵塞,防渗效果不明显。在选择时应当适量选择;②管道加宽处理。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中输水管道的挖掘是保障供应水量正常供应的基础建设,管道加宽处理一方面能够保障水流输送不受到河道泥沙堆积影响水流正常输送时间,另一方面也能够保障水流输送过程中不会出现水流过大造成水流溢出,造成水资源浪费;③农业输水中水资源的合理控制。农业输水时应适当控制输水量,避免农业供应水量过大,引起水资源浪费或者水量较小对农业的灌溉量不够,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以水稻生长的供水需求为例,水稻生长幼苗期的水分供应每次约为 500m3,成长期每次供水约为左右 379.6m3,而成长后期的供水约为 350 左右。在不同阶段进行引水灌溉时应注重对水量的控制,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应用。

1.2农田灌溉中的节水形式

1.2.1喷灌技术

喷灌技术是农田灌溉中节水形式是节水措施中最常见的一种灌溉技术,这种灌溉技术的主要工作原理采用地下水抽水泵,水道输送和喷灌设施相互组合而成。这种灌溉技术对农作物实现均匀灌溉,保障农作物灌溉覆盖率在 95%以上,并且能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每公顷农田节水度在 35~57%之间。

1.2.2微灌技术

微灌技术的用水量较低,滴灌技术的主要是采用抽水泵,供水管,微灌技术处理器组成,这种灌溉技术主要采用直接对生产在地土地中植物的根茎进行灌溉,既保障植物成长中根茎对水资源的需求,又避免了水资源浪费,促进我国农业科学发展。

1.2.3雨水综合利用技术

雨水综合利用技术是将人工引水與天然降雨相结合的一种综合利用手段,通过天然雨水的收集储蓄,保障对资源的合理应用,将储蓄的雨水作为农田灌溉的主要用水来源。此外,在农田周围人工修筑小型引水渠,使雨水能够顺着引水渠的沟渠对农田进行灌溉,这种综合利用雨水的形式也为解决我国农田用水紧张提供新的解决渠道,促进我国农业用水科学化发展。

1.2.4步行式灌溉技术

步行式喷灌技术主要是农用机械与喷灌设施的有效结合,通过农用机械运载喷灌设备在田间进行移动式喷灌,该技术在极度缺水的地区应用较多。步行式喷灌技术应用的设备、材料较少,因此投入的成本与其他灌溉技术相比较低,可以利用农业生产常见的拖拉机运载桶罐储水设施,进行农田灌溉,还可以针对干旱部位进行重点的喷灌,同时,在农药喷洒方面也应用较多。

2 高效节水灌溉制度的构建

2.1建立、健全节水灌溉制度

在采用相应的节水灌溉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节水灌溉制度是保证节水灌溉措施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不充分灌溉已经是节水灌溉制度中的重要内容。不充分灌溉制度的提出,是传统灌溉观念的重要转变,在灌溉中应当以提高产量为主要目的,而非以最高产量为主要目的。因此,不充分灌溉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实现节水灌溉的目的。另外,在水稻种植区,采用薄浅湿晒的灌溉制度是实现节水灌溉目的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达到节水灌溉和提高产量的双料效果。

2.2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措施

针对农场、种植大户、经销社等用水大户,普及、推广新型高效节水灌溉措施,帮助其建立、管理节水灌溉设施运行和管理,可适当从水利工程建设专项经费、土地转让费等费用中挤出部分资金,补贴其节水灌溉措施的推广和设备的购置。根据相应的规章制度,将高效节水措施逐步纳入地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规划,促进高效节水灌溉方案的落地。

2.3完善高效节水灌溉管理服务体系

在节水设备、技术、管理和收费等方面制定和完善高效节水灌溉设施的管理和服务体系,进而保障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和制度的正常运转。鼓励、激励技术人员下地指导、维护节水灌溉设备的使用和运行,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节水灌溉意识和操作水平,结合特定的农作物,制定相应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方案和运行方案,根据科学原理,合理使用高效节水灌溉方法。

2.4加大节水灌溉的投资力度

目前,在我国农业建设节水工程上,所需要的投资基本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集体集资,第二个方面是财政补款,第三个方面是国家补助。只有中央、地方等各部门的工作人员高度重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工作,才能把农业节水工程的相关工作做好,这就需要树立农业节水建设的理念,让全社会都给予关注和重视。

3 结语

综上所诉,对于农田水利工程来说,节水灌溉技术是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水资源日渐短缺及水质越来越恶化的情况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今后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我们要大力推广和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同时,提高单方水的效益,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及增产增收,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国虎.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J].江西农业,2018(04):68.

[2]阿布力米提·阿不都外力.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珠江水运,2017(12):37-38.

作者:白秉菊

现代化农业引水渠工程建设论文 篇3:

丹巴县酿酒葡萄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摘 要 丹巴县酿酒葡萄基地建设规划项目在前期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划分出酿酒葡萄种植的优势区域,拟定了12个乡镇的52个村。规划建设800 hm2,其中已建200 hm2,需新建600 hm2。通过对各村人口、现有耕地面积、荒山荒坡面积、水渠、蓄水池容量及进村道路的实地调查,规划出各村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建设的面积,其中包括耕地面积和荒山荒坡改造面积。同时,配套以相应的引水渠、引水管道、蓄水池、入园道路和园内道路,建设出高质量、高标准的酿酒葡萄种植基地。

关键词 农村;酿酒葡萄;发展;规划

丹巴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麓、大渡河上游干热河谷地区,具有生产酿酒葡萄的优越生态条件,包括日照充足、有效积温高、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低,十分有利于酿酒葡萄生长和果实成熟,有利于酿酒葡萄糖分的积累,促进芳香物质、多酚类物质的形成和转化。在10月酿酒葡萄采收的季节,晴朗少雨,温度较低,可延长采收期,减少果实成分的氧化。独特的气候条件,为酿造优质高档葡萄酒奠定了基础。丹巴县生产的酿酒葡萄颗粒大、色泽鲜艳、风味独特,加之海拔高、无污染、病虫害少、无农药残留、生态良好。世界著名葡萄酒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李华博士等多名专家来丹巴县实地考察后,认为丹巴县非常适合酿酒葡萄种植,是生产高档葡萄酒原料的绝佳产区。

葡萄酒是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果酒,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葡萄酒市场的竞争是高品质葡萄原料的竞争,只有优越的生态条件,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葡萄原料。丹巴县2008年引进康定红葡萄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现已建设占地3.3 hm2、高原洞藏面积3 000余m2、年生产能力达到3 000 t的美人谷葡萄酒庄园。目前,上市的康定红品牌五款产品得到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建立了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销售网络,被重庆和成都市委、市政府确定为接待专用酒。在2011年烟台“克隆宾杯”国际葡萄酒大赛中,康定红葡萄酒赤霞珠干红荣获金奖,销售市场正逐步扩大。

1 建设背景及目的意义

1.1 基本情况

丹巴县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系大渡河畔第一城,也是甘孜州的东大门。全县幅员面积5 649 km2,

现有耕地2 634 hm2,退耕还林(还草)5 200 hm2,林地119 062.2 hm2,占41.9%;灌木林地面积60 878 hm2,占21.5%。全县植被覆盖率较高,生态环境良好,境内最低海拔1 700 m,最高海拔5 521 m,谷底和山顶高差一般在2 000~3 000 m。主要河流有大金河、小金河、革什扎河、东谷河、大渡河,其支流、支沟达121条之多,呈树枝状分布[1]。五条主要河流在丹巴境内流长165.22 km,自然落差大,水流湍急,集雨面积

4 097.85 km2。境内形成了四季分明的垂直区域性气候。从河谷至山顶气候带谱依次为:干热河谷北亚热带、中山暖温带、中山温带、亚高山寒温带、高山亚寒带、高山寒带和高山永冻带。其中,河坝半山地区年均气温在14 ℃,≥10 ℃积温3 500~5 000 ℃。年日照时间2 318.5 h,无霜期267 d,降雨集中在6—9月,年降水量550~700 mm,占全县总量的90.6%。

丹巴县土壤受地形、气候、植被和成土母质等因素的影响分为7个土类,除潮土属零星分布外,均呈垂直分布,依次为:山地褐土、山地棕壤、山地暗棕壤、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海拔1 700~2 800 m地帶主要分布是山地褐土,pH值6.8~8.1,保水保肥性较强。适宜酿酒葡萄种植。交通、通讯方便,市场前景良好。

1.2 项目建设目的意义

种植业(葡萄种植)经济是丹巴县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种植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是事关城乡人民生活的一件大事。为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丹巴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尽快适应现代种植业的新形势,充分发挥我县种植业的现有优势,利用“因地制宜、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在现代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技术条件下,引导农民走出传统农业圈子,进行农业的结构调整,切实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不断增加农牧民收入[2]。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农民的种植观念得到改变。通过酿酒葡萄基地建设使农民由传统种植方式向科学化、现代化、专业化种植方式转变,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一是项目实施区春夏季节气候温和,雨水充足,有机肥贮备充分,平均海拔在2 200 m,年均气温17 ℃,由于项目区年均日照时间在2 400 h以上,年降水量660 mm,

年无霜期在260 d以上,土壤良好,适应种植酿酒葡萄。二是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种植业的发展,项目实施区服务体系健全,该项目涉及丹巴县革什扎乡卓斯尼村,这是接受新科技、推广新科技最快的乡村,群众有较强的科技意识,有一定的种植经验;有专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项目区设立有乡农业综合服务站,有雄厚的技术力量,能在当地起到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对全县适应种植葡萄地区有较大的带动作用。

2 发展思路及建设模式

2.1 发展思路

目前,我国葡萄酒发展主要有饮料葡萄酒和酒庄葡萄酒两条线路。饮料葡萄酒需要符合特定市场大多数消費者的口味,可以不具风格、没有个性,但其质量必须达标,这就要求酿酒技术必须达标。其生产规模较大,是工业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的产物,可以是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甚至是不同国家葡萄酒的混合物,它们“既无缺点,亦无优点”。酒庄葡萄酒是指在特定葡萄酒庄中生产的葡萄酒,它必须与相应的传统及技术相适应,长期以来,最佳地理位置、生态条件、品种、栽培管理方式、单位面积的产量以及酿造和陈酿方式等是决定其质量的关键因素,也能充分体现产地特征。这类葡萄酒由于拥有自己的葡萄园并在庄园内酿造,从土地到葡萄酒的酿造进行全程监控,保证了产业链的良好运行,因此此类葡萄酒不仅质量优良,而且各具风格。另外,葡萄酒庄还具有传播葡萄与葡萄酒文化的功能,同时还具有旅游、休闲、娱乐的功能。例如,葡萄酒庄旅游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很多国外葡萄酒收入来自于参观酒庄、酒窖、品酒等葡萄酒相关工业旅游项目的开发。

因此,丹巴酿酒葡萄产业发展思路为:打造中国高端葡萄酒之乡——美人谷葡萄酒庄园,走“小酒庄、大产业”的特色发展之路,与独具特色的嘉绒文化旅游相结合,充分发挥酒庄的休闲、旅游、文化功能,市场定位为高端和喜欢“康定红”的消费者。实施区域品牌战略和地理标志,走绿色、有机、生态之路,最终实现富民奔小康的发展目标。

2.2 建设模式

目前基地建设模式有4种:一是农户自建,二是公司自建,三是公司+农户合建,四是专业合作社+农户合建。

由于酿酒葡萄第三年才初挂果,第五年进入盛果期,农户自建基地见效慢,种植意愿大打折扣,果实品质也得不到保障。

公司自建基地便于管理,可以很好地统一种植技术,统一果实品质,进行标准化生产,但是投入巨大,发展规模有限。

公司+农户模式是公司与农户在平等、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签订经济合同,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及违约责任,企业向农户提供种苗及技术服务,按合同规定收购农户生产的酿酒葡萄原料,建立稳定供销关系。但由于农户与公司之间实力悬殊,不是完全平等的市场关系,农户与公司的权责严重不对等,利益分配完全由公司单方决定、向公司方倾斜等,这势必影响到两者“双赢”的预期效果,农户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中。合作社统一组织农户进行生产,统一制定技术方案,与农户在根本利益上保持一致性。但酿酒葡萄与一般水果不同,它必须通过产业链后续加工及开发才能体现其经济价值,而后续加工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一般专业合作社很难办到这一点。

综合各种模式的优缺点,在丹巴建立一个良好的基地建设模式应为公司+酿酒葡萄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负责酒庄建设、制定酿酒葡萄种植方案、负责栽培技术指导、葡萄原料收购、市场开发、产品开发等。合作社按照种植方案和技术要求组织农户实施标准化生产。在政府的引导下,以合作社为中介,农户与公司建立原料价格与公司效益同步增长的有效的利益共享机制,合作社带领农户积极主动参与酿酒葡萄种植,努力创新栽培管理技术,提高基地建设科技含量和整体水平。既保证了公司对葡萄酒品质的要求,又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户的收益。

3 建设规模与布局

3.1 基地建设规模

丹巴县规划酿酒葡萄基地建设规模800 hm2,其中已建200 hm2,需新建600 hm2,新建基地具体分布情况如下:梭坡乡发展44 hm2;中路乡发展102 hm2;革什扎乡发展60 hm2;巴旺乡发展81 hm2;岳扎乡发展47 hm2;巴底乡发展75 hm2;章谷镇发展27 hm2;太平桥乡发展

11 hm2;聂呷乡发展91 hm2;格宗乡发展33 hm2;水子乡发展12 hm2;半扇门乡发展17 hm2。

3.2 酒庄建设规模

到2015年,建成丹巴美人谷葡萄酒庄园,年产葡萄酒6 000 t。包括5个酒庄,分别为康定红甲居酒庄、康定红中路酒庄、康定紅古雕酒庄、康定红革什扎酒庄和美人谷酒庄。

4 基地建设技术方案

4.1 栽植规划

采用南北行向,个别地块可根据实际情况(光照、风向、地势走向等)确定。根据葡萄植株叶幕采光最佳适度和管理操作要求,确定为株行距1 m×2 m,每

667 m2标准定植333株。

4.2 整地、開沟、施肥技术

按定植要求进行拉线定位,保证定植沟端直,定植沟宽0.8 m,深0.6~0.8 m。开沟时必须将表土和心土分开放在沟的两边。回填全部表土,按一层土一层肥的方法填入,上面0.2~0.3 m将心土加少量腐熟的粪肥和少量葡萄专用复合肥混匀后填入,其回填土的高度略高于地表。施肥以农家肥为主,配合施用葡萄专用肥。农家肥主要用充分腐熟的粪肥或秸秆,杀死寄生虫后使用。定植前5~7 d将定植沟全面灌透水、沉实,用宽1 m薄膜将整沟覆盖,边缘用土压实。

4.3 架材安装

水泥柱柱内确保三四根钢筋,水泥标号52.5(R),长度标准2.2 m,水泥柱根据行向每隔6 m进行栽植,入土50 cm,每667 m2栽70根。根据架型确定铁丝的安装,在每根水泥柱上分上中下三层进行铁丝的绑缚,每667 m2安装用铁丝70 kg。

4.4 品种规划及布局

根据丹巴县的生态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确定丹巴酿酒葡萄种植品种主要为赤霞珠和美乐,同时配置蛇龙珠、霞多丽和雷司令。蛇龙珠对光热条件要求最高,适宜范围相对较小;赤霞珠对光热条件的要求较高,可以在低海拔河谷地区发展;美乐、雷司令、霞多丽相差不大,在县内2 500 m以下规划适宜区域都可以栽培。

4.5 种苗定植

秋苗于4月20日前定植;营养袋苗在5月中旬至6月上中旬定植。

4.5.1 秋苗定植

剪掉伤根的同时,根据每株根系长度不同,将其修剪掉根长的1/3~1/2。将修剪整理后的葡萄苗用50 mg/L的高锰酸钾溶液作根系浸泡处理。挖0.2 m左右深的定植穴,将消毒后的苗木根部蘸满泥浆,放入定植穴中,将根系均匀分布于定植穴中,回填一半表土后将葡萄苗向上提一下,再将土压实,回土至植株剪口处,并使苗木基部略高于地面,浇足定根水后覆膜。

4.5.2 营养袋苗定植

根据定植要求与规格,开定植穴,穴的直径比塑料营养袋略大2 cm,深度与幼苗土坨高度一致,选择多云、无风的阴天或晴天下午,避开高温进行。用手掌从侧面托住土坨,剥去塑料薄膜,放入定植穴内。调整好深浅,用细土填实、压紧(不能压碎土坨)定植穴,取土压埋地膜洞口边缘,栽后立即灌透水。

5 基础设施建设

5.1 水利设施

建设酿酒葡萄基地涉及村现有水渠83 500 m,现有蓄水池容量10 610 m3,需新建引水渠25 400 m,新建引水管道101 500 m,新建蓄水池70口,蓄水池容量15 300 m3。

水渠断面采用矩形断面,规格为沟底宽30~40 cm,沟渠深20~30 cm;排灌沟渠衬砌采用C15现浇砼,厚度10~20 cm。引水管道型号采用DN150PVC管。蓄水池断面采用圆形,由于圆形受力条件好、稳定性高,因此蓄水池断面宜采用圆形池。池壁、池底采用C15砼现浇,先浇池壁,底部壁厚不小于50 cm,池壁衬砌后应分层回填土,并夯实。池底采用C15混凝土衬砌护底,厚度一般为12 cm左右,特殊情况取15 cm。

5.2 道路设施

新建入园硬化道路14 000 m,园内道路58 300 m。道路建设采用C20砼,厚度20 cm,入园硬化道路宽3~4 m,园内道路宽2~3 m。

5.3 土地整理

在新建的600 hm2的酿酒葡萄基地中,需要进行土地整理的面积为120 hm2。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在原30°以下的坡地上改造;投资小,工程土石方量少,便于耕作;埂坎材料就地取材,埂坎面积占耕地面积少;集中成片,规模规范;水系、道路与地块布设综合配套。地面平整度一般应小于5°;埂坎稳定,改后土层厚度不小于30 cm。

6 产业支撑体系建设

6.1 种苗基地建设

种苗基地建设总面积3.3 hm2,其中苗木生产用地面积3 hm2,管理用房、仓库及道路等其他用地面积

0.3 hm2,非种植用地的规划包括道路、排灌系统、管理房、围墙和防风等,面积不超过总面积的10%。苗圃建成后,将以培育酿酒葡萄基地用苗和中转外来引进迁移苗木为主,保障丹巴县酿酒葡萄基地建设的苗木供给。

6.2 酿酒葡萄研发中心

为满足丹巴酿酒葡萄科研和生产的需求,康定红葡萄酒有限公司下设丹巴县酿酒葡萄技术研究中心,中心内设酿酒葡萄研究中心和葡萄酒研究中心,构筑起酿酒葡萄产业发展服务的公共技术平台。其主要目的是解决葡萄良种培育与改良、葡萄酒分析及检测、葡萄酒新工艺、新产品中试、信息服务到技术培训等共性、关键性的技术问题,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并提供科研外包与委托研发,促进丹巴县酿酒葡萄的自主创新与核心竞争能力的建设。

6.3 技术支撑体系

与西北农林大学、四川省农科院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战略联盟,即依托西北农林大学、四川省农科院,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项目为抓手、机制为保证的產学研一体化战略联盟。

推动西北农林大学、四川省农科院、丹巴各酒庄主体和丹巴技术研究机构的“三方融合,联动发展”,实施产学研战略联盟,增强丹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将共同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为丹巴的葡萄酒产业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7 酿酒葡萄的建设现状及效益

综上所述,在丹巴县酿酒葡萄的建设现状很好,而且在规模成熟后有着巨大的效益。

7.1 经济效益

800 hm2优质酿酒葡萄基地项目建成后,按照平均

1 000 kg/667 m2的产量,可年产优质葡萄酒原料1.2万t,实现年产值0.96亿元(单价按0.8万元/t计算),产业涉及农户19 096人,每667 m2农户投入成本1 000元,因此农户人均纯收入中仅种植葡萄就达4 398元。当前农户种植其他农作物的平均效益为1 500元/667 m2,种植酿酒葡萄总共占现有耕地480 hm2,因此产业涉及农户每667 m2增收达3 833元。

酒庄建成后,年产优质葡萄酒6 000 t,按照最低198元/

瓶的价格计算,年销售收入15.8亿元,实现利税4.74亿元,有利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

7.2 社会效益

藏区农户通过种植酿酒葡萄脱贫致富,从经济上促进了藏区的稳定,从产业上稳定了藏区农民的心,达到了“富民安藏”的目的。项目的实施安排农村劳动力6 000余人,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保障社会稳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及现代农业发展具有一定意義;每年增加的财政收入也可缩小城乡差别,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丹巴酿酒葡萄产业发展将促进涉农产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节约成本,增加收入,提高品质,增加产值;同时酿酒葡萄基地的品牌效应可以带动丹巴相关地区的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并培植出一批具有观赏价值和学习价值的体验型旅游景点,利用葡萄酒文化的特色和底蕴,促进丹巴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特色农业、精品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土地和产品的增值。

7.3 生态效益

葡萄本身是一种耐旱的作物,适应性非常强。葡萄种植产业本身就是生态产业,800 hm2酿酒葡萄面积大大提高了丹巴县相关地区的林木覆盖率。为防止水土流失、调节区域小气候、改善微生物生态环境,实现丹巴生态涵养的区域定位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大面积栽培的葡萄基地对空气起到了重要的过滤作用,各种树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的同时,降低了噪音污染,调节了区域气温,这将进一步强化丹巴作为新型避暑胜地的旅游产业定位。

按照绿色、有机果品的生产要求,推广应用平衡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对水源、土壤、空气的污染,促进了农业的生态环境。

围绕生态型产业建设规模,发展生态农业,按循环经济的理论指导生产,广辟有机肥源,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地生产能力;酿酒葡萄基地种草不但改善园林小气候环境,还可喂畜,用窖储水,解决干旱问题;通过对葡萄枝条等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既充分发挥利用了资源,解决了农村资源短缺问题,又减少了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保证,全面促进丹巴县生态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丹巴县人民政府.丹巴年鉴(2012年)[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三次会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08-10-31.

(责任编辑:赵中正)

作者:桑郎

上一篇:建筑工程造价计价方式分析论文下一篇:知识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