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建设范文

2022-06-02

第一篇:现代农业建设范文

烟草现代农业建设探讨

作者:徐枫 更新日期:2010年7月9日

烟草在线专稿

现代烟草农业的建设,对发挥烟草产业的龙头作用、解决农业资源与发展的矛盾、提高烟叶生产种植和质量水平、增加和保障烟农收入、减轻烟农繁重的体力付出、提高烟叶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本文就现代农业模式在现代烟草农业应用中的问题以及烟叶生产如何适应现代农业、需要的政策支撑等方面作了一些探讨。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向农民提供信息、技术、销售、供应、加工等方面的服务,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制度创新,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对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村经营体制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社会化分工的明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农业规模化生产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发展现代农业成为时代趋势。实践证明,建立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是发展优势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目标与意义。

建设现代烟草农业是烟叶产区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基础。要加快现代烟草农业的建设,就需要弄清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的主要目标,明确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的意义,理清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完善和加强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政策措施与组织体系。

1、现代烟草农业的目标。概而言之,现代烟草农业就是利用现代的物质条件基础、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的组织管理理念发展烟叶产业,使烟叶生产具有较高的机械化、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程度,充分提高烟叶生产的综合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产环境。其目标主要包括:具有较高程度的机械化生产水平,减轻烟农劳动强度;基本烟田具有较好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具有较高的科技应用水平,具有较高的经营管理层次,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水平高;具有独特的品牌烟叶和较高的市场化程度;具有专业的烟农队伍和完整的技术培训推广体系。

2、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的意义。现代烟草农业的建设,对发挥烟草产业的龙头作用、解决农业资源与发展的矛盾、提高烟叶生产种植和质量水平、增加和保障烟农收入、减轻烟农繁重的体力付出、提高烟叶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科学发展观统领烟叶工作的必然要求,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现代烟草农业发展规律,对提升烟叶整体水平、促进烟叶产业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瓶颈。

毫无疑问,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必须抓住生产关系中的决定因素:土地和生产者(烟农)。在现代农业的建设模式探索中,部分地方在土地流转和生产者组织管理上作出了一些有益探索,这些探索成果,对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但是这些新型现代农业建设“试验”模式并不一定适应或者说现阶段不适应烟草农业的建设,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应当在此基础上寻求更为科学的方式与途径。目前,制约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有两个方面,即土地流转形式、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对生产者缺乏科学的组织、引导。

1、关于土地流转形式,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我国实行改革开发以来,中央对农村的土地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土地所有权只有国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而土地的经营权是农民自己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来组织生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是土地股份制公司化组织是探索现代烟草农业改革的一条路子,也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最终要走和不可回避的道路。这条道路什么时候走,要根据中国的国情。笔者认为,当前推行这种土地流转模式尚不成熟更需谨慎,这样做,等于是把农民推向了市场的前沿,在当今中国农民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经济能力的情况下,拿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来下赌注,规避决策者责任,对农民来讲风险太大,对社会和谐稳定风险更大。市场是无情的,假如农民拿土地入股(对大多数农民来讲,也只有土地入股),公司经营的利润和风险是对等的,如果出现风险,势必要拍卖土地使用权,如果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基本生存的条件都失去,必将产生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可见当下不适宜采取这种模式。

其次是当前农业生产的基本方式没有发挥土地的规模效应。当前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方式,是农民生产什么就向市场卖什么,市场是被动的,而不是积极的,农业市场需求很大程度上是消极被动的。由于土地经营权归千家万户农户所有,且分散生产,各自为阵,在发展优势农业产业时,就形成不了产业,形成不了规模,形成不了品牌,形成不了气候,农民自己富不起来,村级组织也富不起来,最终农民增加不了收入,得不到实惠。究其原因,就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方式与市场严重脱节,优势产业难以集群土地资源优势,集约化经营程度使小农经济的传统阻碍农民土地资源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探索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土地科学流转、生产方式革新、组织流程再造显得尤为紧迫。否则长此已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都将是一句空话。可见,适应中国国情的现代农业建设是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2、对生产者重在组织与引导,农民是农业的生产者,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多、山多地少的国家,烟叶生产大部分又集中在相对比较落后的山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情况下,平原也好,山区也好,农业生产对所有部门来讲,都有站在农民角度思考问题、研究生产方式的责任,这个责任就是如何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生产者就意为着要从事生产,农民离开土地不生产,去干什么?打工毕竟是少数,有效组织、引导农民开展农业生产自然就成了烟草行业的社会责任。生产往往是被动的,引导、培训、激励才是正确之路。引导就是要引导农民认识市场、适应市场,为以后全面适应市场打基础;培训就是要让农民有适应市场能力;激励就是要让农民在引导和培训的基础上,在参加生产过程中有实惠,偿到甜头,得到利益。纵观当前的烟叶生产,我们仍然缺乏对烟农的科学组织与引导,这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烟叶生产如何适应现代农业生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如何推进以集约化生产为特点的现代农业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国第一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国务院颁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条例》已于2007年7月1日起实施。这标志着我国以农民为主体的集约化专业合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平台。面对已经发展了的新形势,烟叶产业如何实现由传统向现代发展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积极思考的一件大事。 现代农业只能是专业化生产。就烟叶生产而言,笔者认为:烟叶生产要适应现代农业专业化生产,这是一个必然趋势,也是实现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么,怎样才能适应现代农业专业化生产呢?

1、选择适宜区域作为烟叶专业化生产区域。发展现代烟草农业,首先要优化布局、规模种植。烟叶规模种植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土地流转的意愿。现在一些地区户均种植达10亩以上,有的种烟大户达到几十亩,烟叶生产组织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必将对烟叶生产方式带来重大影响。在重点烟叶产区,在实行基本烟田保护的基础上,实行“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比如,实施“千亩千村工程、加强烟叶专业新村建设,就是一个十分有益的探索。

2、以市场为纽带建立专业化组织。烟草行业是一个专卖专营的行业,市场相对稳定,而且,通过这几年控产、控量的治理,全国产销基本平衡。在这种前提下,烟叶生产可以大力推行“公司+专业化组织+烟农”的生产组织模式,所建立的专业化生产组织是建立在烟农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这样农民有稳定的收入,生产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基础设施相对优化,产品市场稳定,具有生产投入保障,自然灾害防范体系健全,农民在参与生产过程中有可靠的社会养老保证。笔者认为,建立现代烟草农业专业化组织体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作为基础保证:一是市场相对稳定。烟草行业专卖专营,其市场在“双控”下是稳定的;二是强化专业管理。以烟农为主,要通过企业、烟农和专业化组织反复协商确定专业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烟草公司应当派出得力人员参与管理和内部控制,建立服务烟叶生产紧密型的专业组织;三是土地合理流转。烟农以其拥有的土地使用权进行出租,将土地租赁给专业化组织,专业化组织对其给予一定的租金,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3、以烟农为生产的参与者。按照专业化生产的规模,专业组织应以本地农民为主,经过培训,选择适合烟叶产业发展的生产者,让大多数烟农经过培训能参加生产,烟农在接受新的经营理念的同时,保持农耕其地,让农民在生产中提高现代烟草农业的意识。

4、以利益共享为发展空间。合理的利益分配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根本保证。烟草公司在国家确定的经营利润中,应拿出一定的资金注入到专业组织,与专业组织在经营烟叶中产生的收益,共同形成专业组织的原始资本积累,增强发展后劲,同时为保障烟农的既得利益提供财力支撑。

需要稳定的相关政策支撑。

在现代烟草农业的过程中,政策支撑是关键,需要稳定现有的政策,针对发展的新情况,研究出台烟叶专业化生产过程中的新政策,合理、有序地引导、组织烟叶专业化生产。

1、稳定市场是前提。烟草行业要继续执行“双控”政策,从市场角度保护烟叶产区烟农的利益。

2、保持烟叶生产投入政策的连续性。以中央支持“三农”和工业反哺农业为支点,制定稳定和适应发展生产的投入政策。

3、保持稳定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稳步改进和完善烟叶基础设施,让烟叶生产基础设施与生产需求保持配套。

4、制定和规范利益分配政策。确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各方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积极性。

5、建立专业化组织人员培训机制和体系,明确烟草公司的社会责任,帮助农民提高专业化生产技术水平,引导和增强农民适应市场化的能力。

6、规范烟草公司在参与专业化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核算标准和科目。

7、规范专业化生产过程中机械设备投入及产权归属问题。

8、规范烟叶生产过程中自然灾害防治的投入问题,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

9、规范新技术推广费用的问题,不断提高烟叶生产水平质量。

总之,现代烟草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全面推进的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可能会不断出现。而要解决一些深层次问题,还需要长期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其中,一条基本的经验是,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必须走群众路线,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既要解放思想、积极主动,又要尊重群众意愿,让群众愿意干、主动干、积极干。因为,现代烟草农业的最终成效,还需要群众评价

第二篇:现代农业建设与展望

发展现代农业,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理念来发展农业,核心科技化,重点规模化,特征商品化,目标产业化。

发展农业经济、富裕广大农民,是现代农村建设最为根本、最为核心的任务,是现代农村建设持久推进的物质基础

深化农村改革,是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繁荣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紧紧围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一根本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农业各项改革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 全面推进农村税费及其配套政策改革,实现了农民减负增收。

(二)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效益农业发展。

近年来,种植业内部,粮、棉、麻等收益较差的作物大幅减少,名优茶、水果、花卉、蔬菜等经济作物快速发展。畜牧业稳步增长,结构不断优化。规模化饲养快速发展,全省规模养猪场(户)出栏商品肉猪占全省出栏总数的48%,规模禽场生产的禽蛋已占全省禽蛋总产量的90%;奶牛规模饲养比例也分别达到66.85%。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发展,带动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三) 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 加大农村经营体制和服务体制改革,积极促进了农民的增收

1、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一是进一步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取消了粮食准运证,粮食市场化经营平稳有序。二是全面完成了粮食企业改革。三是全面落实了粮食补贴政策。根据上级要求,制定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的实施办法,按每亩109.5元的标准发放到户,到位率达100%。

2、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农村土地经营逐步规范。近年来,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要求,认真落实了二轮土地延包政策,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上合理流转,以经营大户为龙头带动流转,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到目前为止,土地流转总面积近10万亩。二是进一步加大农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建设初见成效。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整合烟、果、鸭、鹅、菜、豆等主导产业方兴未艾,并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目前已形成10万亩优质稻、8万亩无公害蔬菜、7万亩优质大豆、10万亩速生工业原料林的产业基地。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成功引进了2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带动了以小金瓜、辣椒及山野菜为主的疏菜,以优质稻、大豆、玉米为主的粮食,以按树为主的林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机制,涌现了一大批种养大户,为打造新田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带动群众致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五)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1、全面实施粮油、瓜菜、畜禽、花卉种子种苗工程。大力引进新品种,推广省工、节本、高产、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去年,从国外引进的各种蔬菜、花卉、茶树、草皮等品种200余个,共进口种子近6万公斤,种苗32万多株,花卉种球 120多万只。进口种子数量和金额分别比上年增长33倍和5.3倍。累计推广水稻三项轻型栽培技术面积201754万亩,粮棉油作物种子统一供种率从1995年的39%提高到57.7%,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

2、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总动力1537.6万千瓦,机耕面积1658.7万亩,机耕率达68.9%,机播、机收为面积51.6和862.7万亩,分别比1995年增长5.7和5.8倍。

3、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发展品牌农业。

(六)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和农业生产安全。

1、以综合执法为切入点,改革农业执法体制,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培训,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经过培训持证上岗。

2、深入开展打假保农业执法活动。每年春耕开始,以种子、化肥、农药、饲料、兽药等为重点,组织全省性农业执法大检查,有效维护了农民利益和农业生产安全。

关于今后发展的动向与举措

(一)改善生产条件,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十五”期间建成1000万亩标准农田、200万亩设施农业基地,2001年建成高产稳产粮田120万亩。 以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为抓手,加强农村能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搞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沃土工程”,提倡科学施肥用药,提高耕地质量。

(二)加快发展效益农业,构筑特色农业新格局。

按照区域化、特色化的要求,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效益农业产业园区、产业区和产业带,推动区域化生产格局的形成。一是种子种苗产业。二是畜禽产业。三是园艺产业。四是无公害农产品。

(三)发展产业化经营,创新利益联结新机制,促进产销紧密衔接。

1、抓基地。省级重点建设好100个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基地。鼓励农技人员以合作、技术承包等形式,参与基地建设,发挥示范作用。

2、抓载体。重点抓好八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13家省重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2家省级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和扶持工作。

3、抓品牌。以农产品质量标准为重点,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

4、抓加工。加快加工、储藏、保鲜设施的技术改造,搞好主、副农产品开发和综合利用,提高农产品档次。

5、抓促销。搞好优质农产品的展示、展销和信息发布,加强产品宣传,构筑农产品进市场的舞台。

(四)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力。

加强“三农五方”协作,完善农科教结合体制,引导科技开发与生产紧密衔接,全面抓好十一个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使之成为“引进品种、展示技术、创新机制、引导调整、培训农民”的基地和样板。加快实施丰收计划、跨越计划和种子工程,重点抓好省级五个种子种苗工程建设,2001年全省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1000万亩。启动单季晚稻“双百工程”,努力使单季晚稻单产提高一百斤,亩收益提高一百元。 开展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形式多样的科技下乡活动,实施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培养一批骨干农民。 深化乡镇农技站改革,调整布局,新建一批区域性农技站,稳定农技队伍。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全面推广农技110经验,建设浙江省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加快省、市、县信息联网步伐,建立健全信息收集、分析、发布制度,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五)推动农村工业和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千方百计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面临的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因此,要把改造传统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跃作为现阶段我国农村改革的首要任务来抓。

1.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改革,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引导和鼓励土地进行合理有序流转,为发展规模农业奠定基础。一是要切实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发工作,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二是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秩序,切实保护农民群众在土地流转中的积极性,通过流转促进土地向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集中,促进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三是建

立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激励机制:对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当地产业布局规划,成片集中从事土地规模经营开发建原料基地的,在税收上给予一定减免,并由政府给予一定奖励;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大户从事种养业规模经营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在项目安排、产品税收方面给予优惠;对经营主体在其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上投资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免收相关规费

2.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着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产结构的调整,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品种和品质结构。一是大力培植主导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就我县而言,重点是发展粮食产业,充分挖掘耕地潜力,提高复种指数,组织实施好优质稻、玉米、大豆等粮食增产工程,确保粮食稳定增产。水稻生产,着重抓好科优21号、8号、新香优7

14、T优207和超级稻等优质稻品种的推广。生猪产业,突出加快瘦肉型猪基地建设,大力扶持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户的发展。蔬菜产业,突出发展无公害蔬菜、反季节蔬菜、特色蔬菜,引导农户稳步发展“订单蔬菜”。水果产业,坚持“多头并举,规模发展,扩管并重”的工作方针,大力发展优质水果生产。二是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高附加值。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效益低,主要是由于在农产品加工滞后,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低。农产品是进行粗加工或根本没有进行加工就直接进入市场,势必造成竞争能力不强、价格低,影响农民收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成为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必须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之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要围绕本地主导产业,有计划地办好各种类型的加工企业。要重点发展以农副产品为主要来源的加工业并加强与科研单位、国有企业、外商的联合,形成一批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起来。三是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重点发展名特优产品和精细特色农业产品,实施绿色农业战略,增强农产品品牌效应。四是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人口,发展非农产业,是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客观要求。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加速县城的扩容提质,逐步扩大城镇规模,把较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加工、流通和服务领域。同时,加强与省外大中型企业的联系和沟通,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

3. 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品种、质量的竞争,是科技含量的竞争。要在竞争中取胜,必须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走集约经营的路子。一是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逐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业科技竞争能力。二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普及适用农业技术等示范技术。三是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举办各种类型的农业技术培训班,兴建农民技术学校,发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创造条件。

第三篇: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经济强县

□ 定襄县人民政府县长 贾玉文

编者按山西省定襄县素有“中国锻造之乡”的美誉,其制造的在管道工程中运用的许多锻件产品深受用户好评,近年来远销欧洲、美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贾玉文由一个村支部书记通过自己艰苦的奋斗逐步成长为一县之长的传奇经历更是让人敬佩。

本版第一篇文章是定襄县人民政府县长贾玉文以定襄县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为例,从加强县、乡、村三级领导,精心组织推进;实施“产业强村、企业富村、科技兴村、组织带村”四大战略,抢抓经济发展;综合协调,形成以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推动新农村建设统筹发展3个方面,就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经济强县进行了深入阐述。第二篇文章是贾玉文的一篇研讨文章,对“中国制造”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以如家酒店和春秋航空为例,分析了其特色服务的优势和特点,提出了目前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机遇,预测中国服务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山西省定襄县作为传统农业县,始终把新农村建设当作建设宽裕型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工作思路,提出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化农业为重点,以农业产业化为方向,抢抓各种政策机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力求在新农村建设方面迈出坚实步伐”的新目标,经过近两年多的实践,全县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定襄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专门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各乡镇、各试点村、推进村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机构,形成系统的领导、有步骤地展开。县委书记邱维邦、县长贾玉文把新农村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深入到试点村、推进村进行调查研究和检查指导,召开新农村建设现场办公会,研究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关部门加大宣传发动力度,积极开展内外交流,先后4次组织了乡村干部参加省市县举办的新农村建设培训班。在2007年组织各乡镇分管新农村建设的副书记以及15个新农村试点主任对皇城村、东四义和刘庄3个全国知名的小康村进行学习考察的基础上,2008年又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赵志伟亲自带队组织参观了繁峙县5个试点村,晋昌镇、神山乡、崔家庄、城内村等10多个乡村也分别组织本乡镇和村干部到全国新农村建设先进村进行考察学习。同时,也组织各个试点村、推进村的干部参观本县的先进村庄。通过组织培训参观学习,开阔了乡村干部的视野,借鉴了经验,形成了共识,明晰了思路,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强化新农村建设的指导作用,营造新农村建设氛围,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办公室还创办了《新农村建设动态》,及时报道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做法;在县电视台开设了“一周一村”专题节目,报道试点村建设情况;各乡镇分别召开形式多样的动员会,并在主要路段书写标语400余条,悬挂横幅标语99条,编印新农村建设宣传资料5万余份,开展了“百村千人问卷调查”,使新农村建设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县实际,制定《定襄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确立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村容村貌、兴办公益事业、发展社会事业为重点,突出“产业强村、企业富村、科技兴村、生态建村、组织带村”,坚持以城镇化改造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富裕农民,一手抓示范,一手抓整治,重点突破,稳步推进,逐步建设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这一思路,他们确定的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一年有起色,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

二、突出重点,发展经济

一是抓产业强村,农村产业突出发展“一村一品”保证每村有一个叫的响的产业,形成

农民稳定增收的渠道。全县已有42个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业15个,如北林木的长山药,马城的香瓜,南庄的核桃、花椒、柿子,北社西的水果,横山的西瓜,邱村的辣椒,东霍的莲藕,崔家庄的锻造等。季庄乡邱村全村400户,1230人,有耕地3600亩,村集体在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情况下,引导农民大搞经济作物种植和特色种植,2007年全村种植辣椒2000亩,玉米套种制种南瓜600亩,玉米套种西瓜400亩,玉米套种商品瓜300亩,农民人均收入超过8000元,成为全县纯农业村农民人均收入最高的村。

二是抓企业富村。大力发展民营企业,通过这些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多地向非农产业转移,以此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增收步伐。2007年全县民营企业总数近2400余户,年产值80亿元,有5个乡镇营业收入超3亿元,8个村营业收入超亿元,4户企业营业收入超亿元,民营经济为农民人均纯收入提供2680元,占到53%。神山乡崔家庄村650户,1970人,耕地3200亩,他们实施民营经济领航,

一、二产业换位的发展战略,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全村现有企业89家,2007年全村工业总产值实现4亿元,上缴财政税收1200万元,人均贡献税收6000元。民营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村级经济壮大,人民富裕。他们先后投资198万元,硬化村中路8.5公里,建成村委办公楼、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便民服务中心。投资22万元对全村进行了绿化,栽植各种树木224740株。全村主要街道安装了路灯,建起了村级卫生服务所,购买了小铲车、三轮车等设备,进行了环境卫生的清运。投资20万元建起了健身器材厂和村幼儿园。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2007年崔家庄引进了千亩枣园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

三是抓科技兴村。立足自然优势,依托原有产业的发展,通过技术支撑、中介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等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措施推动,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实施科技兴村,加快了全县“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格局的形成。

为准确定位定襄“一村一品”优势品种,把握发展对策,加快发展进程,县委、县政府还组织聘请山西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召开了“定襄县农村经济专家研讨会”,重点就全县发展“一村一品”的资源优势、区域布局、产品前景、市场销路、加工目标进行了研讨,为全县“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县政府还同山西农大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为发展“一村一品”产业提供了科技保障。各乡镇、各涉农单位也召开以“促进农村发展”、“振兴一村一品基地”为主题的专业会、研讨会64场次,参会人数达1200人次。

四是抓组织带村。为使试点村真正起到典型示范典型引路作用,县委、县政府加大对试点村的支持力度。从资金上、项目上予以支持。涉农口各重点项目和专项资金的使用,采取集中捆绑、专款专用的办法,重点向试点村倾斜。县林业局两年来为全县24个试点村、推进村争取绿化费72万元,县交通局集中使用村镇道路建设资金为15个试点村解决村中路硬化经费150万元,新农办还给每个试点村筹集规划费3万元,建设费10万元,县水利局争取了135万元资金,解决了人畜饮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从人才上予以支持,两年来全县选拔的大学生村官,全部派往试点村和推进村任职,即加强了这些村级组织的力量,又能把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传播到最基层,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从组织上予以支持。按县委四套班子领导包村、县级机关定点扶持、规模企业挂钩帮扶的办法进行。从企业上予以支持。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村企联动、合作双赢”的原则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积极引导规模企业与村联姻挂钩。全县有25个企业自愿参与帮扶25个村,启动各类项目40个。

三、齐抓共管,综合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村镇建设、民主改革等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方面都有具体标准和硬指标。定襄县委、县政府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涵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

定襄在新农村建设中,特别注意调动社会各阶层、各行业、各部门的积极性。通过部门协作、机关帮扶、村企挂钩、专人蹲点等多种形式,形成共同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力。还把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内容细化分解到城建、交通、电力、卫生、教育、文化等31个部门和单位,由各部门根据自身承担的职责和任务,采取措施,加以推进。

在具体工作中,既要重视经济发展,又重视农村社会发展;既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又改善生产条件;既抓组织建设,又抓精神文明建设。目前全县已有108个村实现了油路村村通,占全县总数的70%;有68个村4.95万人吃上了安全水,有124个村通了公交车,占全县总数的80%,有30个村新建了教学大楼,136个村建起了农村卫生保健站。全县开通了程控电话用户4.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8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3500户,光缆电视用户1万多户。

更新日期:2011年02

第四篇: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现代农业

--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

2013年11月15日,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在陕西西安举行。农业部部长韩长斌作重要讲话。 去年8月,农业部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提出力争在3年内,选择100个试点县,每个县根据农业产业分布选择2--3个主导产业,培育新型农民10万人。各地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优势特色产业,把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机手等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加强技能培训,强化政策扶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引领主导产业发展。目前,全国100个试点县中,已有88个县建立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73各县制订了认定管理办法,61个县明确了扶持政策。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农村改革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重大举措,也是发展现代农业,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环节。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都迫切需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基础性,社会性,是政府部门的基本公共服务内容,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

略工程。

会议指出,要深入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继续推动阳光工程转型,围绕新型职业农民这个主要对象,突出务农技能这个核心内容,开展从种到收,从生产决策到产品营销的全过程培训,重点培训良种良法,病虫害防治,农机农艺融合,储藏保鲜,市场营销等现代农业知识技能,以及现代农业经营和管理理念。要努力扩大阳光工程资金规模,提高补助标准,逐步建立农民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吸引更多的青壮年农民接受培训,提高技能。

要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鼓励支持农业职业院校办好农业专科,积极争取将骨干务农农民的农科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纳入国家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吸引农村有志青年学习农业,投身农业。积极引导农业职业院校以服务生产,服务农民为导向,采取灵活的教育培训模式,把课堂办到农民家门口,搬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促进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相衔接相贯通。

要强化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农民免费培训制度。统筹利用好农广校,农业职业院校,农机化学校,农机推广服务机构,农业科研院所等公益性培训资源,同时发展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社会化培训教育机构,搭建专业化,多元化相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平台,充分发挥高产创建示范片,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小区,现代农业园区的实训作

用。要建好农广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依托农广校建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发挥农广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主力军作用。

要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方式,各地对认定的职业农民要创新扶持办法,重点提供信贷,储藏,农机,保险,农业生产辅助设施用地等服务,以服务促认定,以认定促培养。这样,即可调动农民积极性,又能创新农业补贴方式和渠道。要建立动态管理机制,保持职业农民这支队伍的生机和活力。要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政策扶持。支持承包地向新型职业农民流转,推动农业补贴和项目建设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帮助解决贷款难、生产辅助设施用地难等问题,不断增强其综合实力与自主发展能力。有条件的地方,要探索争取让新型职业农民与城镇职工享受同等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待遇。

第五篇: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同时借鉴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我国建设现代农业应以科学化为核心,以商品化为特征,以集约化为方向,以产业化为目标。

(一)适度集中土地规模

一是应制定灵活的土地政策。首先,加强征地管理,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界定公益用地和经营性用地,同时要通过法律法规、合同约定、宣传解释等途径。解除流转出土地的农户的后顾之忧,确保流转出土地的农户能够按照流转协议或合同按期收回承包权:其次,以法律形式确定给被征土地农民的公平、合理的补偿办法。提高每亩征地补偿标准,获取应有的流转费,得到土地被征后应得的补助费,享受“土保”等其他有关权益;最后,明确政府对失地农民的责任,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统筹保障体系。

二是拓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渠道。在现阶段,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转主要以季节性、兼业转移为主,这种转移无法解决土地的规模经营问题,只有实现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才能促进农业发展模式的转换。只有降低劳动力转移成本,才能加快城镇化进程。所以说,要大力推进小城镇和工业化进程,形成吸纳和转移农业劳动力的巨大“磁场”。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农民向第

二、三产业流动的能力,鼓励部分农民自愿离开土地,摆脱土地束缚。

三是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土地规模的适度集中可采取多种流转模式。其一,租赁开发型。以租赁协议、合同的方式把土地经营权租赁给其他农户或经营单位从事绿色经济开发,农户收取一定租金;同时,原土地承包者还可以在新租赁的业主单位务工,获取劳务收入。其二,股份合作型在农民土地承包权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按照利益均等、按股分红的原则,将承包权入股,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化,使集体土地的权益以价值形式得以实现。其三,买断经营型。主要是对荒山、荒坡、荒滩、荒水等“四荒”资源和集体低产林果园等公开拍卖,将土地使用权拍卖给经营者,使其获得长久拥有土地使用权的稳定感和权属感。使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流动和优化组合。其四,户际联营型。农户间出于共同发展和利益需要,自愿以特色产品为主导建立专业合作社,实行产、供、销一条龙。

四是建立中介组织。培育和发展中介组织是现阶段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要抓紧研究扶持政策,鼓励各类农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参与经营性活动。同时,加强理论探讨,尽快明确农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合法地位,取得法人资格,以确定其参与组织活动的合法性,促进中介组织健康发展。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一是培育龙头企业。建立一批规模大、势力强,辐射面广的现代农业龙头企业。首先,采取“四个一批”,壮大龙头企业。其一是扶持壮大一批。把国家和省(市)级龙头企业作为重点,选择有一定知名度企业加以扶持,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的脊梁。其二是嫁接改造一批。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对经营一般,但有一定实力的企业,通过注入资金,引进机制,使其尽快壮大起来。其三是开放引进一批。主要是制定优惠政策,创造环境,选择优势项目,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其四是大力发展一批。主要是创造条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其他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吸引一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项目。其次,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提高产品质量。龙头企业应用“公司+基地”或农户的组织群体,纵向实行种养加、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横向实行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集约化经营,从而建立农副产品生产、深加工和市场销售相结合的生产经营关系。龙头企业还应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采用国际标准以及出口目标国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农产品,并在包装、储运方面狠下工夫,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同时龙头企业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要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尽快推进标明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识。再次,协调处理龙头企业与基地或农户的利益关系,不断完善和创新利益联接机制。从企业发展的长远着眼,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全面推行契约化经营,合同化管理,组织龙头企业与基地或农民签订产销合同,用法律形式明确和界定产销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立风险基金和最低保护价收购等方式。与基地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要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发展订单农业,通过订单规范产销双方权利和义务。最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龙头”企业家队伍。一方面,积极引进人才,只要能壮大发展企业,发展经济,就要以优厚的待遇大胆引进其他行业优秀人才参与农业企业经营。另一方面。对现有的农民企业家进行提高其素质的培训,把培养一支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懂经营、会管理、重信用的企业家队伍列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二是建立产业化经营的合作组织。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应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多类型、多层次、多领域推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首先,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着力搞好专业合作社建设。推动农村各类生产大户、贩运大户和经纪人利用其生产、经营、购销的优势组建。加大力度扶持基层农业部门和农技人员利用技术优势组建。积极引导各类龙头企业、工商企业利用其资金、信息、管理和加工、流通优势组建。鼓励基层供销部门、科协和其他部门,利用人员、场地、经营优势组建。同时,突出培育一批加工、流通、信息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在强调数量扩张的同时实现质量的新提高。其次,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搞好标准化的推广和运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以质取胜,注重农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按照市场准入制度要求,统一制订实施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标准。在合作社内部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同类产品的不同合作社之间要互相协调、互相沟通,逐渐形成良好的价格运行机制。最后。努力提高运行水平,着力开展经营活动,向经济实体型上过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有向实体化过渡,才能增强服务实力和能力,其自身也才会在带领农民致富的同时得到发展壮大。明晰产权关系,使社员的利益得到充分保护和体观,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办成一个实体化的市场主体。

三是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体系,坚持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理念和行为。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首先,建立相应的农业支撑体系。如科研、教学、农技推广、培训与生产者相结合的人才网络体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创新和生产推广相结合的应用体系,农产品生产监测监管体系,人才培养与使用。劳动者职业培训与素质教育等。其次,制定土、水、气、生物多样性和食物安全性等资源和环保方面标准。这些标准,既包括产品本身。又包括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既包括对某地某国的地方环境影响,也包括对相邻国家和相邻地区以及全球的区域环境影响和全球环境影响。最后,围绕设施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储备,立足于我国自然气候条件。如光照时间、风雪冰冻期,以及自然灾害的实际,加强设施农业的栽培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环境控制及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科技推动设施农业的发展。

(三)创新农业发展模式

一是集约农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调整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依靠生物技术的突破,提高土地生产率,同时通过转变增长方式、进行精耕细作来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和效益。

二是循环农业。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建立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增长模式。目前,主要是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是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技术和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积极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杆气化,团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同时,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以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它最大优势就是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进行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简单地说,就是资源——产品——资源的闭环型经济模式。

三是设施农业。采用现代工程技术、电子机械技术和信息技术,通过改变局部自然环境,为动植物生长提供相对可控制最适宜的环境条件,实行集约化生产,并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和模式,从而提高生产效益。农业设施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流。改变目前传统的生产方式,实施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重要方向,这主要是我们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来调节生物体生长和储藏运输环境的设施农业发展模式,如蔬菜、动物、花卉、食用菌等进行工厂化生产,温室及畜舍的补光、加温、通风、微滴灌,以及贮运中运用空调、冷藏设备等。

四是精准农业。运用3S技术,即: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监测系统(RS)等先进技术,进行定时、定位、定量地实施现代农业操作技术与管理程序。对主要优势农作物土地精确定位。如法国、德国等国运用3S技术,按肥力轻重程度确定播种量和施肥量,可节约10%肥料和23%的农药。依据精量播种,每公顷可节省25%的种子。

五是特色农业。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或者创造条件,以一定的资源为依托,以建立农业为主导,产业为重点,突出地方特色,适时调整农业机构,通过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使产品在数量、规格、规模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并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优势。同时,瞄准国际市场。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培育国内和国际知名特色农产品品牌,从而获得很高的经济效益。首先。改进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名、特、优、稀产品的开发与发展;其次,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通过嫁接改造落地生根,形成新产品,填补空白;最后,对原有的农产品,通过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使其品质上档次、功能升级,形成新产品来占领市场。

六是生态农业。即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最大优势是在于避免了现代石油农业对石油、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物资的依赖。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又减少了污染。保护了土壤,维护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如我国目前的稻田养鱼、养萍,林粮、林果、林药间作,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秸杆作饲料养猪,猪粪养蛆喂鸭、鸡,禽粪施农作物等。同时,用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原理,实施腐殖肥和物理及生物驱虫技术,生产品质好、无污染、无残留、无公害农产品。

七是观光农业。它主要是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发展旅游结合起来,通过产业化农业生产经营和品种结构,合理规划布局,起到美化景观、保护环境,提供观光旅游、趣味性劳动、学习及享用新鲜食物的一种融直接效益与长远效益、观光效益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模式。具体是利用地域优势和现代科技手段,建造生态园、科技园、展览园或园艺园,集科研场所、种苗培育、展览展示、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观光农业模式。我国幅员广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把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统一起来,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发展方向,选择最具优势的发展模式。

(四)注重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一是提高现有农业劳动者素质。首先,选准培训对象。目前,我国农村已拥有一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工作经验农业技术人才,这些人才文化水平相对比较高,容易接受现代科学技术,再培训成本较低,示范效应强,有以下三种对象:第一。农民技术员、科技户、专业户。他们可以直接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示范农业技术,带动农业产业化,起到以点带面、以一带百的巨大作用。第二,农村初高中毕业回乡的青年农民。他们年轻,且有一定文化,同时非常欠缺农业生产和科技知识,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及信息知识需求迫切,求知欲望和接受能力强。第三,农村干部。他们是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领头人,其综合素质决定了他们是否能带领大伙奔小康。其次,拟定培训模式。培训模式应因人而异,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可以采取就地培训,异地培训,远程培训,其他培训等方式。培训内容要顾及到当地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一方面,我们必须对整个农民群体提出统一的要求,对不同的农民层次制定不同的培训标准。无论哪个地区,同一层次的农民经过培训必须达到统一的要求。据此设置的培训内容应该是统一的,一致的。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以要实事求是地从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进行内容设置。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二是从源头上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首先,抓好农业高等教育。农业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要充分体现和发挥农业院校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领头羊”作用,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创造、传播、应用方面的作用。对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一方面,需要培养拔尖人才,研究高端问题;另一方面,培养农业、农村、农民迫切需要的实用技术型人才,研究中国农村的实际问题,并努力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转换和应用。其次,抓好农技人员的职业教育。要鼓励更多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进入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学校学习,农业职业教育开设的课程及教学内容不仅与教育、科研、推广和农业经营紧密相关,而且可根据学员的具体要求开设新课程。以满足农业生产、经营与发展的需要。最后,尽快创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的机制和环境,积极向农村引进人才。政府部门应在财力和政策上加大投入力度,鼓励大学毕业生和有农业技术专长的人才到农村开发创业,对以各种形式到农村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工资、福利待遇方面予以补助,努力改善农业技术人才的创业环境。同时,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创造吸引人才的良好条件,把招商引资与招贤引智结合起来,努力把城市工商企业和城市人才吸引到农业领域中来,把城市人才尽可能多的吸引到农村来。做到真正把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上,以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上一篇:信访工作意见范文下一篇:现代物流概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