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申论热点)

2024-05-04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申论热点)(通用8篇)

篇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申论热点)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是我们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九年关注“三农”问题,国家的强农惠农力度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面积保持基本稳定,农民种田积极性逐年提高,粮食持续增产,农民稳步增收。我国农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但同时,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农业发展受资源约束强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农业基础薄弱,国内外形势依然复杂,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逐渐增多。在工业化,城镇化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任务十分艰巨。但是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自甘堕落,也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我们要结合这现实障碍和难得机遇,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现代化保驾护航。

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根本保障。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切实做好“两个增加,一个降低”。其一,是增加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面积。努力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面的局面。其二,增加从事农业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数量,更好的实施人才兴农战略。最后,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切实保护好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

增加旱涝保收农田面积,要扎实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各地区农业,水利部门要对本区域内的农田水利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并登记在册。对病险水库,要及时做好除险加固工作,以充分发挥水库蓄水防旱的功效。同时对各河及支流进行清淤疏浚,以确保河流畅通。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逐步开展大中型的灌区工程建设,最终建成旱涝保守的高标准农田。

增加专业化人才队伍数量,要积极做好教育培训工作。基层政府要定期开展面向全体农民的农业技能培训班,组织农民参加接受培训,同时和当地的农业类,综合类院校开展合作,选派农业“能手”接受进一步深化教育,使高素质农业人才队伍大量涌现,并注重发挥农业精英辐射带动作用。努力实现农业增产由依靠增加资源消耗到依靠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转变。

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要大力开展农超,农校等对接工程建设。鼓励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基地等形式形成农业生产联盟,并与当地超市,酒店,学校积极开展对接活动。在降低流通成本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安全,生态农产品生产,统筹保护消费者和生产者利益。

农业现代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与重要举措,农业基础设施又同时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愿望与日俱增,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我们要准备把握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夯实农业设施基础,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篇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申论热点)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关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在前几份一号文件中也有所强调。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状况有所改善,但正如文件指出的那样“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现在中央从发展现代农业的高度再次强调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笔者及3位同事于2006年9月至11月曾到我省巢湖、宿州、马鞍山、宣城等地农村就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既欣喜地看到了我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很大的成就,但也看到这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与困难。现将调查中的所见所闻与自己的思考整理成此文,以期与关注“三农”问题的同志交流,并希望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

一、取得的成绩及经验总结

2006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我们在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调研考察,处处感受到新局面、新气象。各个市、县、乡镇都在宣传贯彻中央有关方针政策、制定规划、建立相关组织、确立示范村镇,修路建桥、开渠挖河、整治环境等具体的工程项目正在开展。在与干部、群众的交谈中了解到各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有许多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并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体有以下方面:

1、兴修水利,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农村基础设施的大项目。各级政府均对水利设施建设予以高度的重视。宿州市近几年来通过整治境内的浍子河等河流以及开渠、打井等办法,使324万余亩耕地得到旱涝保收,还有165万亩做到节水灌溉,分别占总耕地面积750 万亩的44% 和22%。马鞍山市位于长江边,境内有两湖九河,容易受洪涝灾害。为了抗御洪涝灾害,该市近几年共投入各类资金10余亿,实施完成了一批重点防涝除涝工程,如加固长江堤防,使江堤基本达到安全防御1954年型洪水的能力,内河堤防加固后也已达到防御10年一遇暴雨标准。全市74万亩耕地,其中有效灌溉面积72万亩,旱涝保收面积66.8万亩。宣城市下辖的五县一区一市大部处于皖南山区,在暴雨季节容易发生山洪导致破圩受灾。该市近几年在宁国山区修建了港口湾水库、整治了境内的水阳江并建设了诸如涵闸沟渠等一系列设施,大大减轻了暴雨山洪带来的灾害。

2、兴建饮水安全工程,造福于民。水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导致部分地区农民饮水难的问题已引起中央领导的关注。我省部分农村地区也存在饮水难的问题,现正在着手解决。宿州市2006年计划投资1670万元兴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7处,解决农村4.7万人饮水氟超标问题,解决全市18个乡镇24个行政村中49个自然村村民用水安全问题。现已解决26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宣城市将山区饮水砷含量超标问题作为治理的重点,同时在圩区兴建自来水厂,已投资1100万元,大大缓解了农民饮水难的问题。巢湖市庐江县也已着手在农村建造自来水厂,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目前主要集镇已通了自来水,但大部分行政村和自然村尚未用上。马鞍山市近几年非常重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市级财政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市场化运作筹集资金2.12亿元,共新建水厂7座、改扩建水厂16座、打井114眼,基本上解决了农村饮水不安全或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3、积极实施“村村通”工程,为新农村建设打基础。“要想富、先通路”的道理已广为所知。过去农村大部分地区没有公路,有的只是简易的土路,晴天扬灰雨天泥泞,给农民的出行和农产品的外运带来很大困难。自2005年国家交通部提出在全国农村实施“村村通”工程,我省积极响应,省政府及时出台了每公里农村公路补贴10万元等相关政策。此举大受农民欢迎。在省给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市、县、乡镇以及行政村都在积极想办法多方筹措资金修路。宿州市计划在2006年修建农村道路1160公里,由交通部门牵头负责实施。9月份本人去调研时,已完成招标项目211个,计396.6公里,开工建设项目105个266.8公里,完工35个项目86.8公里。马鞍山市由于经济实力较强,早在“十五”期间就已完成县乡公路建设投资56300万元,到2005年底新建改建县乡道路1544公里,所有乡镇均通沥青或水泥路,所有行政村均通沙石以上道路,其中约一半行政村通沥青或水泥路。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宣城市和巢湖市的庐江县也在开始实施“村村通”工程。庐江县城关镇已修建一条8.4公里长的水泥等级公路。笔者还在庐江县泥河镇竹园村(该村为庐江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看到村党支部书记正在带领村民修

路。老书记很有信心地告诉我们:上面给一点,自己筹一点,力争在三年内铺设村级水泥路4.2公里,村组沙石道路8.9公里,彻底解决行路难的问题。

4、发展清洁能源,整治脏乱差的环境。农村历来是家禽家畜散养,做饭生火用柴草。这就必然导致环境的脏乱差,还会破坏山林绿化和生态环境。自从中央提出“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

极推广沼气、秸杆汽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的号召后,我省积极响。近几年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每户修建一个沼气池政府给补贴800元。宿州市已有2万农户用上了沼气,准备再发展1万户。宣城市已有3万余户用上沼气,准备再发展1500户。马鞍山市不仅推广了沼气,还兴建了秸杆气化试点工程三处,有300多户受益。沼气池建设可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有利农村环境的整治。废渣、废液可作肥料和饲料,节约种养业的成本。因此,很受农民欢迎。我们在庐江县城关镇一个农业社区看到几乎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沼气。有一个养殖大户建了一个特大的沼气池,用猪粪作原料发气,气可煮猪食、照明,再用沼渣喂鱼。每年可节约成本数万元。

5、电网改造及信息化建设也均取得明显成效。我省自1999年启动至2003年结束的农村大面积电网改造工程,优化了农村电网结构,特别是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给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带来了好处,也基本满足了需要,深受好评。电话电视基本普及,只是有线电视及网络建设尚未普及,一般只在较大的建制镇才有。

总之,在调查考察中我们看到并深深感受到我省近几年来农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进步。总结经验,我们认为这与各级党委与政府的重视是分不开的,与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也是密切相关的。但各地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发展得又快又好;有的地方发展得则比较慢而且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与一个地方的经济实力有关,与干部的素质和积极性的高低也有关系。在我们调查的四个市八个区县中,马鞍山市由于经济实力较强,是我省的工业重镇,全市125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65万,而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00亿,市级财政达到72亿元。这样,就能做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因此,该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较快、成绩较显著。宿州市604万人口,85%以上为农业人口,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市。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为313亿元,市级财政收入仅为13.4亿元,基本上属吃饭财政。因此,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显得力不从心。宣城市和巢湖市人口分别是

>275万和453万,比宿州市规模略小,但工业基础薄弱,以农业为主,因此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也是欠帐较多。尽管经济基础较差,但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某些方面也仍然可以做出成绩。如宿州市泗县一个乡严重干旱缺水,2004年连群众饮水都发生了困难,地方政府投资10万元用来打井,但却不见水,群众意见很大。市水利局专家型副局长苏亚闻讯后亲自赶赴现场指导打井,又到省水利厅要来20多万元资金,终于帮助当地打出一口深水井,解决了几千人的饮水问题,受到群众的赞誉。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调查考察中,我们发现尽管近年各地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作出很大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仍然很多。

1、水利基础设施老化陈旧配套设施不全,不能有效保证粮食稳产高产。已修建的灌排工程大多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当时经济和技术条件限制,一些灌排工程标准低,配套不全,经过几十年运行,存在工程存在老化严重、效益衰减等问题。如宿州市83座水库就有56座存在病险,堤坝渗漏、涵闸损坏严重,需要除险加固。正因为水利基础设施陈旧老化,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一有大的自然灾害便会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如2003年我省淮河、滁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和部分地区持续高温干旱,使粮食产量大幅回落。全年粮食总产量2214.8万吨,比上年减产550.2万吨,下降19.9%。

2、沟渠塘坝淤塞严重,存在水多水少的问题。各地对大型水利设施建设都比较重视,但对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则有所忽略,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后,集体经济力量削弱,集体的组织能力下降。因此,许多地方的支流、沟渠、池塘多年得不到疏通加固,淤塞严重,容积减少,调蓄能力降低,连续几天下雨就显得水多,产生内涝;十来天不下雨又会缺水,产生干旱。这样一来,农民不得不经常在田间排灌,既加大了生产成本,也不利稳产高产。

3、水质下降和土壤污染严重,影响了饮水和食品安全。由于长期大量使用有害农药和化肥以及水乡无节制地发展水产养殖投放人工饲料,使得许多地方的水质下降、土壤板结并受到严重污染,以至谷物和水产品内残存农药超标严重。这就带来饮水和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在调查期间,就听到农技干部反映某乡曾因饮水不洁而发生大范围的肠道疾病,以至一度农民家家户户不得不喝纯净水。

4、沼气推广进程缓慢,不能满足需要。尽管每个市县都在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但大都处在起步阶段,一个市有一两万口沼气池似乎很多,但与几百万人口、几十万农户相比则显得微不足道,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大部分农户仍然在使用传统的柴草灶或使用价格昂贵的液化气。究其原因,一是地方政府拿不出更多的钱补贴农户;二是目前技术尚未完全过关,缺少有效技术指导;三是宣传发动不到位,农民对使用沼气的意义认识不足。

5、农村道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难以实现计划目标。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农村道路建设目标是:到“十一五”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尽管各市县以及乡镇都在积极实施“村村通”工程,但由于资金严重短缺,除像马鞍山市这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外,大部分地区恐难实现中央提出的修路目标。据基层干部反映,按照规定的质量标准修一公里公路,在淮北平原地区最少也得需要15万元,在丘陵和山区则需要18万元,而在河网密布的圩区水乡则需要25万元以上。现在省级财政每公里只补贴10万元,差额部分要市、县、乡镇三级政府及行政村予以解决。可是大部分市县是“吃饭财政”拿不出钱,乡镇和行政村大多负债累累更拿不出钱。因此,许多地方的“村村通”规划只能停留在纸上,难以付诸实施。勉强上马的项目也是难以达标,如规定路面是4.5米,只能是3.5米,水泥厚度也不够,工程质量难保证。

6、文化卫生以及市场建设等公共服务性基础设施项目基本上未列入议事日程。我们在宿州市灵璧县渔沟镇调研时,该镇文化站站长向我们抱怨说:除了一个人几乎什么都没有。该镇纸坊村大棚蔬菜搞得好,这里的黄瓜品质好产量高远近闻名,村上想建一个黄瓜交易市场,但苦于资金不足迟迟无法建成。渔沟镇是著名的灵璧石产地,还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渔钩镇尚且如此,其他地方也就可想而知了。

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还有一些,如农田基本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修机耕路、平整土地等)几乎还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农村水利设施和道路均存在重建轻管的问题,从而大大影响了工程的使用寿命。在有的地方还存在挪用、贪污专项资金的问题。如将上级拨给的用来修建农村道路和水利工程的资金转用到城市建广场修道路。少数承包商与腐败官员勾结玩弄伎俩套取高额建设资金后却不把全部资金用到工程上,而是将部分资金瓜分掉,因而使工程质量不能得到保证,甚至成为豆腐渣工程。这虽然是个别现象,但也值得警惕。

问题与困难产生的原因,有的已作了具体分析。最根本的原因有三条:

一是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导致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历史欠帐太多。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的,无需作过多的分析。

二是近二十多年推行的市带县这一新的行政架构带来的问题。作为中央及省推行市带县的初衷,是要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县乡农业发展的功能,但由于我省的许多城市本身经济实力不强,大部分是由县城或专署所在地升格而来的。由这样的新建小市来带三四个乃至六七个县,如同小马拉大车是难以胜任的。而市的领导者为了使新建的城市有一定的模样,必然要将主要精力和财力用到城市建设上,甚至不惜以牺牲农村为代价,将有限的农业基础设施资金用于城市建设。这也就是近二十多年来城市发展较快而农村发展缓慢的原因所在。

三是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先应当承认这一体制在它的初期阶段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对解放农村生产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没。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一体制在调动农民和农户积极性的同时却削弱了集体的经济力量和组织能力,以至具有鲜明公共产品性质的农村基础设施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供给和维护。

三、进一步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如何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央2004年以来连续下发的四个一号文件中均有明确的部署,国家发改委在2006年第2325号文件(《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也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应该说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主要内容及措施也是清楚的。这里,笔者仅根据在调查考察中发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基层干部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就我省进一步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充分认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并将之摆到应有的位置。基础设施,顾名思意就是基础性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设施。它如同运动员的基本功。一个运动员基本功不练好,绝对不可能成为优秀运动员,更不可能取得优异成绩。同样道理,农业生产方面的基础设施不建好,就谈不上“生产发展”,更谈不上发展“现代农业”。农村其他基础设施不建好,也就谈不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像重视城市的基础设施那样来重视农村的基础设施,像抓开发区的“三通一平”建设那样来抓农村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没有配套齐全的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不可能发展现代农业的。因此,要改变目前存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盖新房建新村的片面认识,必须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放到优先考虑的位置。

2、明确农村基础设施公共产品的性质,加大政府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大部分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属于完全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公共产品应当主要由政府提供。现在城市的公共产品基本上是由政府提供的。那么,作为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农村基础设施也应当由政府提供。现在强调城乡统筹发展,我们的省市级领导干部应当改变过去“重城轻乡”的观念和做法,真正按中央2007年一号文件的要求去做,即“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重。”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能停留在文件上,而要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如当前基层反映最强烈的是每公里公路补助10万元远远不够的问题,应当得到解决。我们建议每公里由省财政再增加5万元,不足部分由市、县和乡镇筹集。这样,必将大大加快农村道路建设。

3、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制,多方筹措资金。我们国家近20多年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但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需要投入的地方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完全由国家包下来。这就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制,多方筹集资金。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地方已经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好的探索。如庐江县有一个行政村修路资金不足,村干部组织群众通过“一事一议”拿一点,动员“大户”及在外地工作的人捐一点,再请县城帮扶单位帮一点,基本上解决了一期工程所需的资金。马鞍山市在发展农村自来水事业时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政府财政给予工程造价30%的补贴,特许经营30年。这样就大大促进了该市农村自来水事业的发展。此外,像一些小型的水利设施如机井、排灌站、当家塘可通过承包、租赁、拍卖、转让等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调动民间资本来参与建设与管理。目前基层干部反映比较多的一个问题是种粮补贴,每亩十多元,每户也就是五六十元,对一个家庭来说意义不大。而且统计发放很麻烦。如果将这一项补贴集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还能解决一些大问题。这个意见是值得考虑的。

4、制定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各地应在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明确需求的基础上制定规划,再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经研究,我们认为农村基础设施从性质上可分为生产类、生活类、文教卫生类、服务类四种。生产类如水利设施;生活类如沼气、自来水;文教卫生类如学校、医院、文化站;服务类如交易市场、测土配方等。农村基础设施还可从层面上划分为核心层和拓展层。所谓核心层是指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如水利工程和乡村公路;拓展层如林业、水产业、农村消防等所需要的相关设施。各地农村的情况不一样,有的农村基础较好、经济发达、实力较强、机械化现代化水平较高,可称为发达地区;有的农村基础较差、经济落后,基本上还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可称为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发达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可全面铺开,而且可以由核心层向拓展层延伸。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则应循序渐进,先着重搞好与生产生活最密切相关的核心层基础设施的建设,然后再向其他方面拓展延伸。各级政府应对不同地区分类指导,在资金投向上则应更多地向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农村倾斜。

5、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技术等级。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由于缺乏技术指导与服务,许多地方的沼气建设进展缓慢或质量不过关,影响了农村沼气的普及。许多乡村道路建设也由于得不到技术指导,基本上是土法上马,路面窄、质量差,不能满足需要而且不长时间可能就要返工,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因此,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以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技术等级。在这方面应当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组织他们到农村去开展义务性指导或有偿服务。在现有技术人员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可动员组织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去农村服务,也可就地培养农民中的能工巧匠成为专业技术人员,以弥补农村技术人才的不足。

6、加强管理与维护,确保基础设施长期发挥功能。重建轻管、重建轻养使得农村基础设施使用年限缩短,不能长期发挥功能。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一定要扭转重建设轻养护的思想,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认真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与维护。要做到分级管理、各负其责。如省道由省交通部门负责,县道由县交通部门负责,乡村道路分别由乡镇政府和行政村负责。管理维护要做到有制度、有人员、有经费、有检查、有赏罚。有些小型的基础设施可通过承包、拍卖、转让等形式交给企业或个人去经营管理,但要确保其公益性功能的发挥。

7、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与监督,切实保证资金落实到位。农业问题专家李昌平在《当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五个问题》一文中指出其中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中央财政给农村的资金在转移支付过程中存在着“雁过拔毛”(挤占、挪用、截留)的现象,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官商合谋招标”的暗箱操作行为,结果是专项资金到该用的时候,已经是“钱到田头干”了。我们在调查时对此类问题也有所耳闻。因此,必须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与监督。要提高专项资金使用的公开透明度。有的要在媒体上公布资金的额度和使用去向,以接受社会的监督。监督、审计部门要加强监管,切实保证资金落实到位并做到使用合理。

8、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农民的参与。现在农户分散经营,许多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留守农村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而且留下的人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这种状况对新农村建设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颇为不利。但有外出打工人员的农户大多数土地并没有放弃。既然有土地在经营,就必然需要水利工程为其服务。那么,根据“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每一个农户都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大中型基础设施作为完全公共产品可由国家或地方政府负责供给,小型的基础设施则属于半公共产品如自然村之间的道路、灌溉渠的支流、当家塘等可发动农民自己筹资筹劳建设与维护。当然,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还必须让农民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方面,要落实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可以学习韩国的一些好的做法,动员和鼓励效益好的企业到农村对口帮扶,如帮助修一段路、架一座桥、打一口井、盖一所学校等等。

篇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申论热点)

1 加强农业专业队伍建设, 理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

福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农技 (畜牧兽医) 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 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的福鼎市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县工作领导小组和福鼎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协调领导小组, 农业、财政、发改、编办、公务员局、人社局等部门领导为成员单位, 还专门成立乡镇涉农机构设置调研领导小组, 对全市17个乡镇涉农站所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进行调研, 并完成福鼎市乡镇农技 (畜牧兽医) 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专题报告, 提交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

福鼎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的意见》和福鼎市委编制委员会, 同意乡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下设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实行市、乡双重管理, 以市管理为主。乡镇畜牧兽医站实行“三权归县”。全市17个乡镇、街道农技人员编制43名, 畜牧兽医人员27名。同时, 2013年将城区动检站9名自收自支检疫人员全部编入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实行财政全额拨款。还将乡镇动物协检人员工资列入财政预算。市财政把市、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核定为财政供养的公益性推广机构, 人员工资纳入财政预算。通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 明确了管理体制、人员设置、人事调动、人事任免、职称评聘、年度考核、激励机制七个方面的农技推广工作机制, 有效解决了基层农业技术“无人推广、无心推广、无力推广”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2 改善乡镇农技机构办公条件, 激活农技人员服务热情

借助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 加大项目建设力度, 整合多方资源, 上下联动, 形成合力, 共同推进。率先启动乡镇农技站业务用房新建和改扩建工程。截至目前, 已完成佳阳乡新建农技站业务用房, 叠石等8个乡镇农技站业务用房改扩建任务, 新建和改扩建总面积1 215m2, 还有1个乡镇农技站新建和3个改扩建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推进中。市政府投入项目建设配套资金102.5万元全部到位, 对已完成的乡镇农技站配备了农产品检测仪器、科技摩托车、办公用具、数码相机、GPS定位仪器、培训器材等设备, 大大提升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办公装备, 实现了乡镇农技站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 改变以往“一张嘴、两条腿”的传统服务模式和下乡走马观花的工作方法, 基层农技人员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以站为家的思想在广大农技人员身上充分体现, 服务态度、工作热情和效率大大提高。如:硖门乡喻足衡、贯岭镇黄定银、管阳镇汪涌等农技干部配备一辆农业科技摩托车后, 进村入户时间更多了, 工作效率提高了, 只要有农民求助, 都能在第一时间赶到, 及时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深受当地农民的认可和欢迎, 成功地探索出打通农技推广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嬗变之道。

3 加强农技人员培训教育工作, 发挥其带头指导作用

根据福建省农业厅《关于2013年福建省基层农技 (畜牧兽医) 人员培训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 结合福鼎市实际, 制订了《关于组织开展2013年福鼎市基层农技 (畜牧兽医) 人员培训方案》。全市138名农技人员分类别参加部、省级、市级举办的业务培训班。选送3名农技员参加南京农大和北京农业干部学院举办的农业部万名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训班;种植业、畜牧业2名分管领导参加省级重点班, 2名项目管理员和2名信息员分别参加福建农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举办的省级项目管理员和信息员培训班;目前, 计划选派30名项目专家等农技推广骨干人员参加省级培训班。2013年11月20日~22日, 福鼎市农业局举办市级基层农技 (畜牧兽医) 人员培训班, 参加培训人数105名, 邀请省农业厅、省农科院、宁德市农业局等相关专家教授开设专题技术讲座, 编印了《福鼎市基层农技 (畜牧兽医) 补助项目农技人员培训教材》。通过输送农技人员到部、省、市级培训, 促进了农技人员知识更新, 提高了农技推广队伍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 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同时, 按照“农户至上, 竭诚服务, 快速高效”的服务宗旨, 进一步规范运作“12316”农业服务热线, 充分发挥电话咨询、现场指导、科技下乡、农技培训、网络信息服务功能, 做到“一杯热茶、一张笑脸、一张椅子、一句问候”, 自觉延长热线服务电话接听时间, 除双休日有人值班外, 中午、晚上休息时间将热线固定电话转到手机上, 对群众来电来访, 能解答的当场解答, 当场解决不了需转文办理的, 及时交局相关股 (站) 或专家回复, 需到现场办理的派出专家队伍实地勘察办理。做到横向沟通联动、纵向上下互动, 形成反应快速服务队伍体系。“12316”服务热线率先与福建省农业信息中心对接, 第一时间将本地的农业新闻与省厅信息中心同步发布、资源共享, 有效提高了新闻信息发布的及时性。2013年“12316”服务热线共接来电和来人咨询1.9万多人 (次) , 组织农业技术人员下乡9 860人 (次) 。

4 创办特色农民田间学校, 培育现代新型农民

为探索农技推广新机制、新方法, 构建农民田间学校建设服务平台, 培养高素质的辅导员人才队伍和科技带头人。福鼎市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 真正在田间地头开办农民田间学校, 每所田间学校有学员35名, 专、兼职辅导员3名, 配备培训器材、办学设备和实训基地等, 这种办学新模式大大提升了办学质量。福鼎市康禾植保农民田间学校还配备了视频服务终端设备, 方便农民咨询;福鼎市恒润高优农业农民田间学校以“面对面培训、手把手指导、心连心服务”的办学模式深受学员欢迎。福建省委尤权书记、省政府陈荣凯副省长、省农业厅张立先厅长等领导先后莅临福鼎市设施农业、康禾植保田间学校和福鼎市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指导工作。2013年11月30日~12月1日, 国家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督导组莅鼎督导检查, 对福鼎市依托农业龙头企业, 农民合作社真正在田间地头创办农民田间学校及富有特色建立“特岗计划”, 得到国家农业部督导组高度肯定;并在全省201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县农技骨干人员培训班作为培训教材之一。

2013年, 共举办培训及现场观摩展示交流会36场3 100人 (次) , 涉及福鼎市水稻、蔬菜 (福鼎槟榔芋、冬种鲜食蚕豆) 、水果 (四季柚、草梅) 、茶叶、生猪6大主导产业, 发放福鼎槟榔芋栽培技术规程, 水稻同产栽培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和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教材18 000多份, 制作教材课件20个。通过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为特点的农民田间技术培训学校, 培育一大批现代新型农民, 推动福鼎市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为福鼎市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5 发挥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 促进农业“五新”全面推广

通过“五大”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的示范和推广, 促进了福鼎市特色农业快速发展。目前, 福鼎市初步形成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 出现了店下镇万亩冬种蚕豆、贯岭镇万亩福鼎槟榔芋、前岐镇万亩福鼎四季柚、点头镇万亩无公害茶叶、店下镇和太姥山镇两个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区。店下镇店下村 (鼎逗豆蚕豆) 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第三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太姥山白茶园、贯岭黄栀子、巽城网箱渔排3大农事景观分别以茶园景观、花卉景观、渔业景观入选中国“美丽田园”。

篇4:加强能力建设 推动现代农业进程

一、项目的主要工作内容

1、“涌泉”行动保证体系建设:包括建立完整的组织体系,成立项目领导小组、专家督查组,制定和实施管理及机制创新等一系列制度。

2、“涌泉”行动咨询服务体系:包括搭建北京市农科院“涌泉行动”信息服务互动平台,建立多渠道、多形式于一体的专家服务通道,为京郊农业提供全方位技术、市场等服务。

3、加强“涌泉”能力建设,涌现一批成果。

(1)提高工厂化农业综合示范能力,建设门头沟都市园艺综合示范工程。

在院区合作的基础上,以门头沟京西生态旅游带为背景,建立京西绿色园艺产业带,以北京碧琨种植中心为设施蔬菜示范基地,以莱波特农庄和琨樱谷山庄为旅游观光示范基地,建立集生产示范、观光休闲、出口创汇于一体的设施无公害园艺产业带3000亩,进行包括蔬菜、果树在内的都市观光园艺综合技术示范。示范推广蔬菜、果树优良新品种、观赏栽培技术及安全绿色优质栽培,带动京西园艺产业快速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提高安全生产技术服务能力,建设果蔬产品安全生产技术示范基地。

配合延庆生态县建设及满足出口蔬菜生产技术需求,与延庆县小丰营出口蔬菜基地合作,推广应用系列天敌昆虫、高效低毒农药组合配套技术,测土施肥和肥料调控技术。建立和应用以植保和施肥管理为主的蔬菜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减少化肥使用量30%和化学农药70%以上,提高肥料利用率30个百分点。建立中心示范区200亩,辐射3000亩。中心示范区果蔬产品达到安全食品生产标准,产品中禁忌农药和重金属、硝酸盐等含量检出率低于国家规定指标,提高果蔬产品安全合格率5%以上。

(3)提高农产品加工服务能力,建立鲜切菜加工工艺体系。

瞄准鲜切菜市场需求,与北京格林万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卡瑞特食品有限公司、北京欲农优质农产品种植公司合作。筛选和推广适合鲜切加工的蔬菜品种4~6个,开发鲜切菜产品3~5个。建立鲜切菜清洗、切割、灭菌、包装、保鲜等环节的技术规程。推广鲜切菜货架期达10~14天的综合保鲜配套技术,适合鲜切菜包装的薄膜2~3种,鲜切菜防褐变安全药剂及配套技术,从而丰富鲜切蔬菜品种,不断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使企业提高产量,加工总量达到2万吨。

二、项目进展

1、建立了完整的组织保证体系,包括以院长为组长、各所主管领导参加的项目领导小组,由各学科学术带头人组成的专家督查组和“涌泉行动”办公室。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包括考核制度、激励制度等。建立了与基地(5个)互动的技术推广网络。完成了“涌泉行动”咨询互动体系建设。

2、在门头沟碧琨蔬菜生产基地,针对蔬菜蓟马、线虫的严重发生,肥料的不合理使用,蔬菜观光栽培等实际问题和需求,实施了蔬菜观光袋式栽培,以生防技术为主体的病虫综合防治、测土施肥、肥料调控、节水灌溉等系列配套实用新技术,使得蔬菜生产安全水平和科技含量得以大幅度提高,为进一步技术集成和开展蔬菜健康栽培奠定了基础。

3、在延庆小丰营出口蔬菜基地,针对苗期病害、小菜蛾、菜青虫的严重发生和肥料氮肥的过量使用等问题,实施赤眼蜂和测土施肥等技术,提高了田间管理水平,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蔬菜安全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4、在门头沟琨樱谷山庄,针对农业观光旅游之需求,完成了科学规划,提出了建设京西第一个具有北京特色的农业观光采摘百果园。现已定植樱桃、核桃等果树。建成后的琨樱谷山庄观光旅游农园观光采摘种类主要有鲜果、干果、食叶经济林园,辅以观赏草、观光蔬菜构成,面积达2000多亩。树种主要包括樱桃、梨、杏、李、海棠、草莓、苹果、欧李、猕猴桃、毛桃、核桃、枣、板栗、柿、树莓、桑椹、山楂、香椿、栾树、花椒等20多种,品种达百余个,将呈现“周年有花有果”的旅游休闲采摘的秀美怡情景观,并将产生重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目前部分树种已定植完毕,工程预计明年上半年完成。

5、鲜切菜加工方面,在对鲜切菜清洗、切割、灭菌、包装、保鲜等环节关键技术和工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与裕农、格林万德、绿洲3家企业在包装材料筛选、厂房设计、土豆黑褐、品种筛选等方面开展了紧密合作,推动了产业的科技进步。

篇5:申论热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胡锦涛在提出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专门就河南提出要大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这是对河南农业的高度重视,也是对河南经济发展的特殊要求。

【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只有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才能不断破解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难题,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第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是衣食之源、发展之本。农业经济越发展,城镇化、工业化水平越高,越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这是保障工业化、城市化顺利进行的必然要求。

第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应对国际市场挑战、增强农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只有加快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改善要素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大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增强我国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第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农业是高度依赖资源条件、直接影响自然环境的产业,农业的资源利用方式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只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才能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对策】

第一,积极倡导和发展农业循环生产模式。要实现改变目前“高投入、高产出、高废物”的粗放生产模式,代之以“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循环生产模式,就必须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生态农业。平原区域重点是发展多元复合生态农业和立体复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丘陵山区发展坡改梯和种、养、加为一体的生态果园、生态茶园等生态循环农业;要科学指导,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并逐步用有机肥替代无机肥,并加大对沼气能源的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要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培训。培训可采取农技服务体系、中介服务组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进行;要推广关键技术,重点是农业生产技术集成推广、无公害栽培生产技术、重大农作物病虫预测和控制技术、农机农艺结合关键技术等,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开发农业节约型技术。坚持规模化、标准化的种子产业发展方向,依托大企业和大基地做大做强种子产业;还要抓示范引导,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加快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步伐。

第三,积极研发品牌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农业招商引资中,要优先引进农产品加工业项目,对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纳境外资本;对内制定激励政策,吸纳整合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培育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要通过“企业(公司)+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户+基地”订单方式,解决好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问题,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加工工厂化、销售品牌化。用工作化理念管理农业;用现代科技装备农业;用信息化引领农业。

篇6: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申论热点)

为方便广大考生备考选调生申论考试,申论部分不仅要多关注社会热点,更重要的是勤动笔练习,并使用适当的教材提升自己,也是掌握申论热点的基础和前提。现中公选调生考试网为大家收集了最新最热的申论热点预测,供广大考生学习参考。

【背景链接】

自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社会化服务”的概念以来,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经历了八十年代的服务内涵拓展期、九十年代的服务体制机制调整期和新世纪以来的战略地位全面提升期等发展阶段,初步形成了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基本格局。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要求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新时期,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供给和需求面临新的复杂环境,亟待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进一步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2014年11月,中央出台《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指出,要在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深度解析】 [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制度创新不充分,体制机制尚未理顺。

在思想认识上,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缺乏明晰的思路。在支持措施上,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相关扶持不多,尤其缺乏针对经营性服务主体的补贴种类。从政府层面来看,条块分割严重,为农业服务资源缺乏统一整合。从市场层面来看,伴随着基层服务机构改制,公益性组织从事经营性活动而丧失公共服务功能等问题的存在,制约了社会化服务体系整体效率的提高。

二,供求结构不合理,多元化需求尚难满足。

从服务内容上看,农户对综合性社会化服务需求度最高的前三项分别为:信息服务、金融服务、销售服务;而农户接受外部服务最多的前三项分为:技术指导与培训、农产品销售服务、农资购买服务。可见服务的供给并没有与需求的优先序相匹配,特别是农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从服务主体上看,公益性服务主体因管理体制不顺、队伍素质更多公务员资料详情:http://ln.offcn.com/?wt.mc_id=bk6403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不高、工作经费缺乏等问题越来越无法满足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对农业服务的个性化、全程化和综合性需求。

三,村集体服务能力弱,区域供给能力不平衡。

我国大多数村集体经济组织经济实力薄弱,组织机构涣散,难以有效承担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职能。此外,由于我国不同区域间农业资源配置、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因素相异,各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成本不同,服务能力差异也较大。

四,农民职业化程度不高,采纳现代农业服务的积极性偏低。

农户经营规模普遍较小,限制了采用新型农业服务的经济动力。部分农民固守传统的农业理念,主动采用新的技术或经营模式的意愿不强,接受起来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目前农村的劳动力老龄化、妇女化、低质化现象突出,部分农户即便有接受现代农业服务的主观需求,也缺乏相应的实际能力。

[重要意义]

首先,是“三农”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

随着国家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三农”发展亦呈现出农业生产成本持续走高、农村劳动力有限剩余、农业经营方式日益多样化、农民工资性收入与家庭经营收入双增长等阶段性特点。特别是农业投入和产出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增长动力更多地来自农业外部因素等趋势日益突出。这必然要求农业社会化服务须紧紧围绕这些新特点和新趋势,不断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制机制。

其次,是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新一届党中央提出要“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在实践中,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生产经营在多个层次上交织融合。因此创新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制本身就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内容。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将有利于强化农业双层经营中“统”的功能,为农业突破分散经营的局限提供多种可能。

最后,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举措。

当前,伴随我国“四化”进程的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必然绕不开亿万农户分散经营的基本事实,以服务的规模化来弥补经营的细碎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战略取向。

[对策建议]

首先,要强化公益性服务机构建设,在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上下工夫,使公益性服务机构真正做到全覆盖、有保障,切实发挥其主导性作用;其次,要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引导经营性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大力开展农技推广、农机作业、抗旱排涝、统防统治、更多公务员资料详情:http://ln.offcn.com/?wt.mc_id=bk6403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产品营销、农资配送、信息提供、沼气维护等各项生产性服务,满足不同经营主体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最后,要着眼于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积极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整合资源建设乡村综合服务社和服务中心,发展多种形式、便捷有效的服务模式,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创建。

篇7: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申论热点)

——浅议加强基层建设对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重要意义

烟草在线专稿 作者:曲靖市烟草公司陆良分公司 蔺忠龙更新日期:2010年1月18日

【字号:大 中 小 | 颜色:浅 深 红| 打印】

烟草在线专稿国家局提出了“重心下移、着眼基层、突出服务、加强基础”的工作方针,翻开了烟叶基层建设的新篇章。烟叶是烟草行业的基础。烟叶稳,行业发展就稳。基层烟草站作为从事烟叶生产收购和卷烟营销最基层的组织机构,是烟草工作的第一线和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承担着所在地区烟叶生产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承担着烟叶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承担着烟叶收购,调拨、储运等任务,是联系烟农、零售户、消费者、企业、政府的桥梁和纽带。加强烟叶基层建设是巩固烟叶基础地位的关键;是促进现代烟草农业稳步前进的助推器;是保障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一、加强基层建设,是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行业的各项工作需要基层来落实,行业的改革发展需要基层来推动,行业的安全稳定需要基层来保障。加强基层建设可以强化基层班子建设进而增强领导力;加强基层建设可以强化基层队伍建设进而增强战斗力;加强基层建设可以强化基层效能建设进而增强执行力;加强基层建设可以强化基层文化建设进而增强凝聚力,加强基层建设可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增强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保障力。

二、加强基层建设,强化基础管理,是实现行业科学发展、引领现代烟草农业的重要保障。全面建设“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中国烟草,是烟草行业实现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规范、效率、活力,需要通过基础管理来体现。加强基础建设、强化基础管理,夯实发展基础是实现“规范、效率、活力”的重要内容。建设现代烟草农业,规模化种植是基础,以机械化作业是标志,先进科技是支撑,精细管理是手段,基础设施是保障,提高“三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是目标。因此,加强基层建设,强化基础管理,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是实现行业科学发展,引领现代烟草农业的重要保障。

三、加强基层建设,强化基础管理,完善基层烟站功能,为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夯实基础。管理出效益,管理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在基层建设过程中要牢牢扭住基础管理不放,通过“四抓”,实现“四提高”,即:抓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基层生产力;抓基础建设,切实提高基层保障力;抓制度建设,切实提高基层执行力;抓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基层竞争力;扎实推进基础管理工作,使之成为规范管理最前沿阵地。最终实现使烟叶站实现烟叶生产收购、技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培训指导、物资供应、卷烟农网延伸、专卖管理和文化建设

篇8: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申论热点)

1 农业产业化与信息化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当地资源优势为依托, 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基础, 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所形成的完整的产业系统。农业产业化是一种建立在各参与主体共同利益基础上的运行机制, 通过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产业体系, 使农业及与之相关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产出最佳的经济效益, 在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的同时, 推动农业经济高速发展。

农业信息化就是培育、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应用于农业的历史过程。具体来说, 它涵盖了农业技术信息化、资源环境信息化 (如气候信息) 、要素信息化 (如农产品市场信息、农资信息) 等方面。它是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使之渗透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过程, 生产、消费、市场等各个具体环节, 以加速对传统农业改造, 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 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

2 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分析

以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在农业产业化上的广泛应用将极大地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和销售模式, 为传统农业的跨跃式发展提供难得机遇。实践证明, 信息化是农户和农业龙头企业联系市场的桥梁, 它能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化全过程实现信息化、高效益化, 信息化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1 信息化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有利于实现区域化布局

近年来, 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迅速, 农产品供给由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 部分农产品甚至出现结构性、区域性过剩。农业信息是农业生产的战略性资源, 农民没有信息, 不知道种什么作物以及前景如何, 导致信息不灵、盲目决策。近年我国各地农产品由于种植过剩导致价格大幅度下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进行农业生产之前, 农业生产者需要信息引导, 而农业信息化能将农产品供需信息及时传递到他们手中, 指导农户进行种养结构调整, 抵御市场风险。

2.2 信息化促进农业科技推广, 有利于提高农技服务水平

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促进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及成果的迅速推广和普及。依托信息化手段形成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 可以将农业技术知识、农事农情信息、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指导信息及时、快速、便捷的传递到农民朋友手中。一旦遇到生产难题, 农户还可以通过远程视频连线专家进行视频诊断, 为农户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大大提高了农技服务效率和水平。

2.3 信息化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 有利于拓宽销售渠道

农产品交易的信息化, 促进了农业生产要素的流通, 克服了低层次的农业产品相对过剩, 实现了供需平衡。通过把农产品的供应信息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的农产品供求信息平台上发布, 可以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同时, 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可以通过信息平台, 获取各类供需信息, 宣传产品品牌, 节省交易成本, 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

2.4 信息化促进管理水平提升, 有利于推动产业化进程

从政府层面来分析, 信息化手段可以为政府提供便捷而高效的宏观管理模式, 实现农业产业化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 极大提高农业管理水平。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者层面来分析, 信息技术能提高生产决策水平, 通过计算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可以及时进行模拟决策, 通过农业信息网络, 可以及时了解政策信息、市场信息, 按照市场需求选择生产和合理销售自己的产品。

3 以农业信息化推动产业化的措施

3.1 充分发挥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信息服务系统尚未成形。因此, 政府应充分发挥组织、主导和推动农业信息化的作用, 切实转变职能, 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与领导。将农业信息化纳入地方农业发展规划, 进一步加大农业信息领域资金投入和建设力度, 加大公益性农业数据库、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和信息传播力度, 全力支持公益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广泛调动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种社会力量参与信息化建设, 培育和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

3.2 整合农业产业信息, 建立农业大数据服务资源

农业信息资源是开展农业信息服务的核心力量, 没有优质的信息资源也就不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服务体系。当前, 由于农业产业涉及范围较广, 包括农资、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众多领域, 信息资源处于多部门建设、标准不一的无序状态。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需要完整统一的农业数据资源作为支撑, 因此急需整合各方信息资源, 建立统一的农业产业资源数据库, 完善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实用技术及科研成果等产业资源子数据库, 并注意根据农业产业化的需要更新其内容, 深入挖掘资源潜在价值, 以更好地满足不同服务对象的资源需求。

3.3 建设农业产业服务网站集群, 实现产业信息资源共享

以传递产业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化进程为宗旨, 以区域农业产业资讯、生产技术指导、农产品加工储藏、市场行情等为主要内容, 在完善区域产业数据资源的基础上, 以建设农业产业链信息服务中心平台为重点, 建设农业产业链信息服务网站集群。网站集群建设将主要围绕农业产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加工、处理和发布等环节, 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集群服务, 进一步实现对农业产业智能化、精准化服务与管理, 全面提高农业产业信息化服务和管理水平。

3.4 加大农业信息产品开发力度, 提供精准化信息服务

农业信息产品是以当前成熟的信息技术为手段, 针对农业产业链特定环节而开发的信息服务产品。其中, 产前环节包含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土壤质量评价系统、测土配方施肥系统等, 能为区域农业规划、农民科学施肥提供依据。产中环节包含农业生产与智能决策系统、设施农业智能控制系统、病虫害测报预警系统、农情监测系统等, 能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依据, 降低生产风险。产后环节包含农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农产品电子商务系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管理系统等, 能进一步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 拓展产品市场空间, 从而提高农产品品牌竞争力, 实现其附加值。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大支持力度, 鼓励有实力的涉农机构、科研院所对农业信息技术和产品进行研究开发与推广。

3.5 加强应用示范, 完善基层信息服务站点网络体系

农村信息服务站是指在农村一定范围内建立的配备现代信息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以带动农民重视学会搜集使用信息为目的的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站点。近年来, 虽然我省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信息基层服务站点建设仍然滞后, 网络宽带不足网速较慢, 信息设备更新滞后, 未形成相对完整的村级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农村信息服务站是农业信息服务落地的重要支撑, 是农民获取发布信息的重要途径。它能将农业信息资源及时传递到农民手中, 指导农民开展农业生产, 解决农民技术、市场供求难题, 对农业产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分布、信息、技术等各种资源分散状况, 进一步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站点建设, 配备现代化信息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 以更好的引导和带动农民重视、学会搜集使用信息。

3.6 培养农业信息人才队伍, 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农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技术人才是关键, 迫切需要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要求的农业信息人才, 造就一批有信息搜集、识别、加工、分析、反馈能力的信息人才队伍。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着重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 使农业技术专家同时也是农业信息专家, 让他们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引导农户、帮助农户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还应采取多种手段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着重培养农民现代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信息意识, 逐步提高他们的信息收集、信息应用和信息反馈的能力。

4 结语

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还需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随着国家政策对“三农”的倾斜, 农业信息化发展必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张雷.论农业信息化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8) :246-247.

[2]高万林.关于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的关系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 :466-470.

[3]王峰.以信息化助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思考[J].时代经贸, 2008 (07) :5-6.

[4]杨宝祝.以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化[J].理论探索, 2012 (4) :106-108.

上一篇:论舞蹈表演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下一篇:一胎生育情况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