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论文

2022-04-20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恩格斯;教条主义;修正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摘要: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深知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之所在及其重要性,并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马克思主义生命力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论文 篇1: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历史形成与现实发展

摘 要: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生命力,是历史形成的,有着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也是以现实为基础的,有着实践上的发展性和创新性。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立足点和支撑点;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典型的时代化表现;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典型的空间化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在当代中国的最新体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现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生命力,是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继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根本活力。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生命力,是历史形成的,有着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也是以现实为基础的,有着实践上的发展性和创新性。

一、马克思恩格斯基本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生命力

马克思恩格斯基本理论的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立足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其真理性、实践性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于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真理。并且,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地继承了德国的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从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中汲取了营养,同时还关注并吸收了自然科学的成果。正如列宁所言:“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1]299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在于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56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发展的。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也被称为革命的“实践哲学”。深刻揭示和高度宣扬实践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不仅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所有哲学的根本不同,也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根源所在。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不仅积极参与工人运动,而且将“革命的实践”看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强调共产党人应当“参加工人阶级的一切真正的普遍的运动,接受运动的实际出发点”。[3]680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使其具有无穷的自身魅力;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使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千百万人民群众追求真理、追求自身解放和全人类幸福的理论武器和精神动力。

马克思恩格斯基本理论的发展性,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支撑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体现在其时代性、方法论上。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在于马克思主义立足时代又与时俱进。马克思恩格斯针对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发展状况,提出了“两个必然”、“同时胜利论”、“暴力革命论”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但随着时代的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及时关注形势的变化并修改自己的理论观点,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跨越卡夫丁峡谷”、“和平斗争”等,特别是强调“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248根据时代的变化,以历史条件为转移,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也是马克思主义能够根据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在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辩证的、发展的认识工具。恩格斯在其逝世前不久有句经典名言,即他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742-743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的理论原则,也是留给后人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政治遗言。是方法,而不是教义;是认识工具,而不是教条,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不固守、不僵化、不停滞的原因所在。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使其能够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使其能够不断创新。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历经160多年,经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而不断创新发展。

二、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生命力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典型的时代化表现。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使得马克思恩格斯针对自由资本主义所做出的一些论断已经“不合时宜”,需要新的解释和发展。在此背景下,伯恩斯坦做出了自己的解释,但实质是修正主义;考茨基等人也做出了自己的解释,但实质是教条主义。针对于此,列宁尖锐地指出:“临时应付,迁就眼前的事变,迁就微小的政治变动,……为了实际的或假想的一时的利益,而牺牲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这就是修正主义的政策。”[4]7同时,列宁还指出:“从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的理论是一种必须普遍遵守的历史哲学公式,是一种超出了对某种社会经济形态的说明的东西。”[5]58“马克思主义者从马克思的理论中,无疑地只是借用了宝贵的方法,没有这种方法,就不能阐明社会关系。”[5]60这样,列宁不仅批判了修正主义,也批判了教条主义。在此基础上,列宁阐明了自己的主张: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表现为经济垄断、金融寡头、资本输出、国际同盟、瓜分世界;帝国主义较之过去有了新变化,但危机更严重;资产阶级有民主让步,但仍然需要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无产阶级革命可以“一国胜利”等等。这样,列宁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立场,又根据时代的变化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紧紧抓住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将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阶段,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新形势下面临僵化或被“修正”的危机中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

列宁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在苏联辉煌成就中的充分体现。列宁主义,是在同民粹派、“合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派、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军事反对派”、“民主集中派”、“工人反对派”等错误思想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也是在对自己的理论观点进行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中向前推进的。比如,在革命手段上,二月革命后列宁曾一度设想革命和平发展,后根据形势的变化坚决提出了武装起义的方针,最终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比如,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1905年革命前与民粹派针锋相对,总体肯定资本主义的长处;十月革命前后,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和消灭的倾向占据上风;新经济政策中,则对资本主义的长处重新认识,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比如,在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上,认为二者“你死我活”,但在特殊形式下也可以“和平共处”,甚至力排众议与德国缔结布列斯特和约,与西方国家贸易往来。比如,在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上,一开始设想的是采取战时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后来转向新经济政策的“迂回过渡”。最为重要的是,列宁能够及时认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及时改正和调整理论和政策。如他说:“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1]570列宁还有两句名言,那就是“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6]466“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7]381正是根据“经验”和“实践”,正是以发展的观点进行社会主义探索,苏联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迅速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也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从而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三、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命力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典型的空间化表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经过“问题”与“主义”之争,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时期众多社会思潮中脱颖而出,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不过,十月革命送来的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列宁主义或“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再加上共产国际的遥控,中国革命便在一开始以及很长时间内都带有机械仿效俄国的色彩。如“城市中心论”指导下的三大武装起义、严重影响中国革命的三次教条主义,等等。正因如此,在俄国曾经显示了强大生命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生搬硬套到中国则屡遭挫折,险些葬送了中国革命。在此背景下,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必须进行创新。对此,毛泽东有过精辟的论断:“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8]543可以说,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深刻洞察和完美表达。正是在此思想指导下,毛泽东以超人的胆识和魄力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式革命道路,以惊人的智慧和毅力写出了一批“民族化”、“本土化”的中国式马克思主义著作,从而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从遵义会议的开始独立自主,到延安时期的全面阐发自身主张,再到新中国的跻身独立民族之林,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从西方到东方、从俄国到中国的成功移植。

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成就中的充分体现。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但在建国后乃至社会主义建设中仍得到继续发展。在此指导下,中国取得了土地改革、镇反运动、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开展了三反五反、平抑物价、统一财经等重大行动,创造了“一化三改”特别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的辉煌成就。在此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阶段,毛泽东就清醒地认识到并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并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从中共八大提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阶级矛盾转变为落后的农业国与先进工业国的矛盾,再到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确定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都反映了毛泽东思想的不断深入发展,所取得了成就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生命力。对此,毛泽东曾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 [9]281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毛泽东思想的一大贡献,也是其自身不断发展的推动力。尽管在此后的反对右倾扩大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在“左”倾思维中愈陷愈深,但也没有丢掉自我批评这一“法宝”。最为典型的是在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又一次开诚布公地批评“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似乎我的错误就可以隐瞒,而且应该隐瞒。同志们,不能隐瞒。凡是中央犯的错误,直接的归我负责,间接的我也有份,因为我是中央主席。我不是要别人推卸责任,其他一些同志也有责任,但是第一个负责的应当是我。”[10]296他又说:“如果有人说,有哪一位同志,比如说中央的任何同志,比如说我自己,对于中国革命的规律,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完全认识了,那是吹牛,你们切记不要信,没有那回事。”[10]300当然,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本身也是违背了毛泽东思想的,而纠正这些错误也需要用发展的毛泽东思想作为武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恢复和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生命力

邓小平理论与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在时代主题转变条件下的重生。在传统社会主义的僵化体制下,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也受到极大限制和摧残。“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又出现了“两个凡是”,中国社会发展处于“徘徊”状态。对此,邓小平高呼:“我们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11]43从而揭开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序幕。随着苏东剧变,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失败论”、“死亡论”、“终结论”等甚嚣尘上。对此,邓小平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12]382-383从而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设计师和开创者,邓小平不仅搭建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基本框架,更为重要的是提供了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法,那就是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上,邓小平提出了许多卓有见识的精辟论断,如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学马列要精、要管用,不能忘记“老祖宗”又要不断创新等等,从而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问题。邓小平还有两句名言,就是:“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12]213“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12]291这就是说,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和“现在情况”相结合,才能够得到发展,才具有生命力。正因如此,邓小平理论作为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不仅给中国带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也使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春天里得到空前绽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在世纪之交的昂首阔步。苏东剧变使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一直遭受质疑;世纪之交世界各国一些大党老党的失政垮台乃至亡党亡国,使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也面临严峻挑战;中国共产党的一些党员干部的贪污腐化,也使人们对进入关键期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景产生困惑。针对这一局面,受命于危难之际的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构想。这些重要思想和构想,是马克思主义具体理论的新概括,也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与此相适应,江泽民提出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观,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都为我们做出了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如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科学方法论。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江泽民也有两段发人深省的论断:“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我认为,这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始终是检验我们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13]335“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13]537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置于“试金石”、“前途命运”的地位,这是中国共产党“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的奥妙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保持与时俱进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科学发展观与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在新阶段下的理性推进。随着新千年的到来,站在21世纪的起点上,人们开始反观和反思自己的发展历史。工业革命曾经使资本主义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迅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物质上的富足,但也形成了拜物主义和GDP至上,导致了人口迅速增长、资源日益短缺、环境逐渐恶化、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全球金融危机等等问题。这些曾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所预见,因而也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焕发生机提供了契机。新中国发展6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出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长期以来的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带来了一系列严重问题。长期积累的老矛盾、前所未有新问题,使马克思主义政党面临新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如果不能认识、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其科学性和生命力又将重新受到质疑,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合法性和执政地位也将受到威胁。正是在此背景下,胡锦涛“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工作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14]13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在当代中国需要展现的产物,也是其得以展现的证明,因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15]9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崭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始终在昭示这样一个道理,即:“《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14]11-12

中国梦与继往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在新的起点上的英姿勃发。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景。正因如此,为了这一目标许多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之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总结历史,放眼未来,高瞻远瞩,提出了“中国梦”的治国理政重大战略思想。中国梦的提出,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因为中国梦立足于中国历史和现实,是建党90多年、建国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探索的结果,“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16]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由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辉煌到近代的“落后挨打”再到今天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历史演变和现实方位,清醒地认识到“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7]中国梦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发展历史的继往开来,也体现了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继往开来。如习近平曾强调:“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思想理论水平的根本要求”,“坚持实事求是,一定要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有机统一起来”;[18]“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要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处理坚持和发展、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关系”;[19]“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20]中国梦,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和重要组成,而且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生命力,显示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蓬勃生机。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4]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5]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6]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17日)[N].人民日报,2013-03-18.

[17]习近平.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

[18]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J].求是,2010,(3).

[19]习近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N].人民日报,2011-06-21.

[20]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责任编辑:宇 辉]

作者:秦正为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论文 篇2:

恩格斯论马克思主义生命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恩格斯;教条主义;修正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摘要: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深知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之所在及其重要性,并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他看来,以事实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基,以联系为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关键,以条件为转移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动力,以方法为指引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源泉,以发展为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宗旨。在此观点指引下,恩格斯对国际共运中各种歪曲、套用马克思主义的行为做了持久而严厉的批判,以其实际行动维护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威望,使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得到了蓬勃发展。

Engels on Marxisms Vitality

QIN Zhengwei, QIN Wenjin

(a.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b.Anticorruption Research Centre,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252059, China)

Key words: Marxism; Engels; Dogmatism; Revisionis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始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时。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深知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之所在及其重要性,他与马克思始终并肩战斗,共同努力,不断丰富和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一如既往甚至加倍努力,继续维护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威望,不仅整理出版了包括《资本论》第2卷、第3卷在内的马克思的大批著作,还单独撰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巨著,并担负起了独立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反对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的重任,使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得到蓬勃发展。

列宁曾经说过:“要正确评价马克思的观点,无疑必须熟悉他最亲密的同志和合作者恩格斯的著作。不研读恩格斯的全部著作,就不可能了解马克思主义,也不可能完整地阐述马克思主义。”〔1〕由此,根据恩格斯的论述,我们可以大致概括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认识。

一、以事实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世界观。恩格斯在1876年至1878年写的《反杜林论》中曾经强调他和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它不应当在某种特殊的科学中,而应当在各种现实的科学中得到证实和表现出来。”〔2〕在这里,恩格斯表达和强调了两点,即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这就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

旧哲学大多是唯心主义哲学,其根本特征就是主观臆断而不是从客观现实出发。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的唯物主义者在历史观上也陷入了唯心主义,最终都因缺乏现实基础和事实根据而逐渐失去了生命力。而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是通过科学分析得出的科学结论。对此,恩格斯曾经讲过:“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是马克思在总结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研究作出的科学结论”〔3〕。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观,其作用不仅仅在于“解释世界”,更在于“改造世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最突出的表现。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6卷第6期秦正为恩格斯论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当然,马克思主义的持久生命力还在于其能不断适应变化了的现实,适应变化了的时代和区域现实,这也为历史事实所证明。恩格斯曾谈到:“我们的这一世界观,首先在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中问世,经过足足20年的潜伏期,到《资本论》出版以后,就越来越迅速地为日益广泛的各界人士所接受。现在,它已远远越出欧洲的范围,在一切有无产者和无畏的科学理论家的国家里,都受到了重视和拥护。”〔2〕

同时,恩格斯对于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做法进行了严厉批评和斗争。如他在《给〈萨克森工人报〉编辑部的答复》中指出:“在理论方面,我在这家报纸上看到了(一般来说在‘反对派’的所有其他报刊上也是这样)被歪曲得面目全非的‘马克思主义’,其特点是:第一,对他们宣称自己在维护的那个世界观完全理解错了;第二,对于在每一特定时刻起决定作用的历史事实一无所知;第三,明显地表现出德国著作家所特具的无限优越感。”〔4〕更为重要的是,尽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但其生命力必须表现为现实实践性。因此,恩格斯告诫革命者,“为了保证革命的成功,必须有思想和行动的统一”〔5〕。这实际仍然是在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事实基础和现实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还在于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认识。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观,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观察世界、认识世界,这就要求对马克思主义本身必须保持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作用。对此,恩格斯表现出了率先垂范的科学态度。如他在1876年至1878年写的《反杜林论》中谈到:“本书所阐述的世界观,绝大部分是由马克思确立和阐发的,只有极小的部分是属于我的,所以,我的这部著作不可能在他不了解的情况下完成,这在我们相互之间是不言而喻的。”〔2〕人所共知,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成果,恩格斯的低调、谦虚与当时存在的许多浮夸的言行大相径庭,正反映了其实事求是的态度。

恩格斯务实、谦虚的作风众所周知,其对教条主义的斗争也坚决而持久。早在1847年9月,恩格斯就明确指出:“海因岑先生异想天开地以为,共产主义是一种从一定的理论原则即自己的核心出发并由此得出进一步的结论的教义。海因岑先生大错特错了。共产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共产主义者不是把某种哲学作为前提,而是把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特别是这一历史目前在文明各国造成的实际结果作为前提……共产主义作为理论,是无产阶级立场在这种斗争中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理论概括”〔6〕。三个多月后,这种观点就以浓缩的形式出现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6〕。这表明,马克思主义从其诞生之日起乃至在其诞生过程中,就是与教条主义相对立的。

后来,恩格斯曾经以很大精力去纠正当时流行的教条主义。他认为教条主义貌似“正统”,其实恰恰是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物,它把党的理论变成魔术师的咒语和天主教的祷词,成了一堆毫无内容、毫无用处的空话,使它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和生命力。恩格斯讥讽道:“关于这种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曾经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大概会把海涅对自己的模仿者说的话转送给这些先生们:‘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4〕俄国文学家和翻译家阿·沃登曾经回忆说:“恩格斯希望俄国人——不仅仅是俄国人——不要生搬硬套马克思和他(恩格斯)的话,而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问题,只有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者’这个词才有存在的理由。”〔7〕在马克思逝世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得到极大丰富和发展,并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与恩格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分不开的。

二、以联系为特征: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是对历史联系的阐明。恩格斯曾经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8〕这就说明,思想进程是历史进程的反映,而这两种“进程”自然是建立在“前后一贯”的联系之上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联系,如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时间与空间的联系、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等等。1886年12月28日,恩格斯在给美国社会主义者弗洛伦斯·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的信中明确指出:“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9〕。比如,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过程及其规律的阐明,即人类社会要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而共产主义社会也分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而这些阶段都是相互衔接的。又如,对于辩证唯物主义中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联系和统一,恩格斯也认为,对“这两类规律,我们最多只能在观念中而不能在现实中把它们互相分开”〔2〕。也即这两大规律在现实中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在他看来,正是因为这种联系性,才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有机统一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正在于其是有机统一的理论体系。对于这一点,恩格斯有着独特的看法和贡献。一般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而这种划分是由恩格斯完成的。但是,另一方面,恩格斯却又反对为了所谓的理论“体系”而刻意去创造。恩格斯的这种贡献和态度集中表现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杜林的“创造体系”作了尖锐批评,他说:“‘创造体系的’杜林先生在当代德国并不是个别的现象。近来,天体演化学、一般自然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的体系如雨后春笋出现在德国。最不起眼的哲学博士,甚至大学生,动辄就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2〕。受此影响,许多德国青年也陷入误区。恩格斯在《致康·施米特》一文中说:“对德国的许多青年著作家来说,‘唯物主义’这个词大体上只是一个套语,他们把这个套语当作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再不作进一步的研究,就是说,他们一把这个标签贴上去,就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造体系的诀窍。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私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4〕。由此可以看出,恩格斯对这些现象是痛心疾首的。

为了反击杜林和扭转这一现象,必须有针对性地构建起新的理论体系。1878年,恩格斯为《反杜林论》写了序言,指出:“这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以某种新哲学体系的最终实际成果的形式出现的。因此,必须联系这个体系来研究这一理论,同时研究这一体系本身;必须跟着杜林先生进入一个广阔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他谈到了所有可能涉及的东西,而且还不止这些东西”〔2〕。同时,他特别提请读者注意:“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以另一个体系去同杜林先生的‘体系’相对立,可是希望读者也不要忽略我所提出的各种见解之间的内在联系”〔2〕。在1885年写的《反杜林论》第二版序言中,恩格斯更加明确地指出:“因此消极的批判成了积极的批判;论战转变成对马克思和我所主张的辩证方法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比较连贯的阐述,而这一阐述包括了相当多的领域”〔2〕。可以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史上,《反杜林论》占有特殊的地位。恩格斯曾说,它“百科全书式地概述了我们在哲学、自然科学和历史问题上的观点”〔10〕,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包括许多领域和丰富内容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还在于对它的学习必须系统。马克思主义反映了联系的历史事实,构成了有机联系的理论体系,因而也要求我们学习时必须采取联系和系统的方法。首先,要认真而系统地阅读原著。恩格斯指出:“一个人如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在利用著作的时候学会按照作者写的原样去阅读这些著作,首先要在阅读时,不把著作中原来没有的东西塞进去。”〔11〕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条件。其次,要仔细而系统地研究把握马克思主义。恩格斯说:“如果不是系统地钻研,那就得不到任何重大成就。”〔12〕对于许多人而言,“尽量逐字逐句地用马克思的话来表达这些论点,那是不够的;把马克思的话同上下文割裂起来,就必然会造成误解或把很多东西弄得不大清楚”〔10〕。可见,联系上下文和系统研究是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的根本方法。再次,要联系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系统研究。恩格斯曾经指出:“现代唯物主义,否定的否定,不是单纯地恢复旧唯物主义,而是把两千年来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全部思想内容以及这两千年的历史本身的全部思想内容加到旧唯物主义的永久性基础上。”〔13〕可见,把握理论的来龙去脉是系统研究的重要方法。最后,要结合实践乃至失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系统研究。恩格斯认为:“要明确地懂得理论,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从痛苦的经验中学习。”〔10〕这是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有效方法。

三、以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动力马克思的生命力在于其适应了相应的历史条件。任何理论的产生及其生机与活力,都在于这一理论适应了相应的历史条件。对此,恩格斯有句名言:“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4〕。他还说:“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4〕

的确,理论是历史的产物,并且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如此。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的产生是由于大工业以及和大工业相伴而生的一些现象:世界市场的形成和随之而来的无法控制的竞争;具有日趋严重的破坏性和普遍性的商业危机,这种危机现在已经完全成了世界市场的危机;无产阶级的形成和资本的积聚以及由此产生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14〕这实际上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政治经济条件。同时,恩格斯指出:“如果不是先有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那么德国科学社会主义,即过去从来没有过的惟一科学的社会主义,就决不可能创立”〔8〕。这实际上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条件。恩格斯还指出:“在共产主义作为理论的时候,那么它就是无产阶级立场在这个斗争中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理论概括。”〔14〕这实际上指出了马克思主义阶级解放的条件本质。可以说,没有这些条件,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马克思的生命力在于其必须适应变化的条件。马克思主义是条件的产物,因而其生命力也在于与时俱进,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教条主义的要害和本质,就在于其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放至任何时代皆准的真理,而忽视、漠视乃至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变化。对于教条主义的这些错误认识,恩格斯进行了坚决斗争和严厉批判。如他在《致卡·考茨基》中批评杰维尔时指出,“他的主要错误在于:他把马克思主义认为只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的一些原理解释成绝对的原理。杰维尔删去了这些条件,因此那些原理看来就不正确的了。”〔4〕他曾给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宣传家查苏利奇去信,告诫一些俄国青年说:“在我看来,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了解这些条件”〔4〕。他曾批评英国的社会民主联盟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正统“教义”,不懂得应该怎样去领导整个工人运动,并把工人运动引向正确的社会主义轨道。他还批评流亡美国的一些德国人,因为他们只把理论当作一堆应当记熟和背诵的教条,而不能理解活的行动理论,即同工人阶级在其每个可能发展的阶段一道工作的理论。

不仅如此,恩格斯还认为,马克思主义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密切关注时代条件的变化。他指出:“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4〕。在他看来,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保持自身的生命力,并不断迸发出活力。

四、以方法为指引: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源泉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还在于其是研究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观,也是认识论和方法论,因而是观察和认识世界、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工具。1895年3月,恩格斯在致德国经济学家韦尔纳·桑巴特的信中明确提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9〕。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方法,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灵活运用的方法等等。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恩格斯曾经指出:“政治经济学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理论分析,因此它以发达的资产阶级关系为前提”〔8〕。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法。对于辩证法的重要性,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对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就是以这个方法作基础的,这个方法的制定,在我们看来是一个其意义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成果”〔8〕。恩格斯还指出:“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经验主义者蔑视辩证法便受到惩罚:连某些最清醒的经验主义者也陷入最荒唐的迷信中,陷入现代唯灵论中去了。”〔4〕

同时,对于教条主义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方法的做法,恩格斯则进行了批评。针对一些德国移民教条式地对待和领导美国工人运动的行为,恩格斯指出:“我认为,那里的许多德国人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们在面临一个强大而出色的,但不是由他们自己创造出来的运动时,竟企图把他们那一套从外国输入的、常常是没有弄懂的理论变成一种‘唯一能救世的教条’,并且同任何不接受这种教条的运动保持遥远的距离”〔9〕。当然,正是由于这种错误的做法,使得美国的工人运动一再受挫,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也因此大受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还在于其是行动的指南,即它不仅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是指引方向、引领行动的方针。1890年6月5日,恩格斯在致德国青年政论家保尔·恩斯特的信中指出:“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做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做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9〕。恩格斯的这一观点,是针对现实中存在的教条主义而言的。而对于那些侨居美国的德国“马克思主义者”,恩格斯在1886年11月29日给美国工人运动活动家弗里德里希·阿道夫·左尔格的信中写道:“德国人一点不懂得把他们的理论变成推动美国群众的杠杆;他们大部分连自己也不懂得这种理论,而用学理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态度去对待它,认为只要把它背得烂熟,就足以满足一切需要。对他们来说,这是教条,而不是行动的指南”〔9〕。

教条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公式,而不是当作指南,这必然会损害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对此,列宁在《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一文中作了明确的概括和阐述:“恩格斯在谈到他本人和他那位著名的朋友时说过: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经典性的论点异常鲜明有力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往往被人忽视的那一面。而忽视那面,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抽掉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15〕。也就必然会扼杀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五、以发展为目标: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宗旨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是发展的理论。生命在于运动,任何事物都必须在运动和发展中才能获得生命,激发和显示活力,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1887年1月27日,恩格斯再次写信给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明确提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越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美国人,而越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在德国人的帮助下)去检验它,它就越会深入他们的心坎”〔9〕。

马克思主义以事实为基础,以条件变化为依据,因而体现了发展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者也是发展论者。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一般规律,但马克思主义始终宣告这些规律仍处于发展之中,因而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是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之中的。马克思主义正是以这种发展的特征,显示着自己蓬勃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要不断保持发展,就需要人们不断创新,不断修正其原来的观点和论断。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16〕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恩格斯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做出了榜样。首先是他与马克思对《共产党宣言》中的某些论断的补充和完善。如对于“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一论断,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将其修改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又修改为“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其次是他对自己早年代表作的修正。如他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中指出:“几乎用不着指出,本书在哲学、经济和政治方面的总的理论观点,和我现在的观点决不是完全一致。”〔4〕最后表现是他直到临终仍在坚持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如他在生前的最后一篇文章《卡尔·马克思〈1848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中明确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种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4〕“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4〕

有人曾说恩格斯才是现代修正主义的真正鼻祖,这实际上是对恩格斯坚持理论创新与发展的肯定与褒扬。而正是这位修正主义的鼻祖,给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注入了不竭的生命力,同时以榜样的力量激励着后继者薪火相传,源源不断地延续着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94-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1,347,347,455,344,344,344,34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41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8,695,691-692,284,337-338,659,669,228,300-301,423,510,51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38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0-211,285.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智慧的明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91.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635,36,43.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0,691,560,583,557,562.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39,575-576.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6.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76,66-67.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51.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12,312.

〔15〕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7.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628-629.

(责任编辑:武丽霞)

作者:秦正为 秦文晋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论文 篇3:

关于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思考

摘要:以“问题+方法+效用”的思路为方法论进行考察,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对劳动异化、经济危机、国际剥削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批判,而这些问题仍是资本主义社会当今时代的重要问题。同时,马克思主义的诸多理论已被验证,其未被验证的部分,也无人提出更优方案。所以,马克思主义是无可替代的,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命力;问题;方法

人类不断面对各种各样的生存问题,并不断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当然,并非所有方法都能解决问题,所以,必须考虑方法的效用问题。问题、方法和效用,乃是做一切事情都要思考的,因此,一切事情都有“问题+方法+效用”的生存结构。理论,乃是人类用来解决生存问题的重要手段,也具有该生存结构。我们可以从该生存结构中提取出一种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问题+方法+效用”。将这一思路用于考察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生命力,则是:任何一个理论,都面对特定问题,并寻找一定方法解决问题。当然,理论对问题的解决,只是提供可能方案,未必一定有效。而一个理论要被人们认为是好的理论,要么因为它提出了好的新问题,要么因为它为老问题提出了更优的解决方案,或者兼有此二者。

在这个方法论指导下,我们分别考察,马克思主义究竟面对了什么问题,又提出了什么解决方案,从而使得它具有强大生命力。

一、马克思时代与当今时代问题之比较

(一)马克思时代的问题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主要国家已经得到确立,生产力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但同时,“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之恶,有多方面的表现。

1.劳动异化问题。尽管资本主义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但这些生产力却成为了剥削劳动者的“异己的力量”。为了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非人状况,马克思创造性地借用了黑格尔的异化概念,第一次把异化与物质生产劳动相联系,创立了异化劳动的科学范畴。异化劳动主要是指劳动者的物质生产活动的产物反过来成为统治与支配劳动者的力量。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详细分析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

第一,劳动产品与工人生存状况相异化。马克思指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第二,劳动过程与工人相异化。马克思指出:“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劳动本身成为劳动者的一种异已的力量。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劳动是一种“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下的“被迫的强制劳动”,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第三,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异化劳动造成如下结果:“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第四,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马克思指出:“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对劳动生疏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对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对这个劳动的关系”。这就是经济领域里的两个阶级的对立。

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论述较为理论化,而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则从经验上为马克思的论述提供了验证。正是异化劳动对人的逼迫,使马克思构想了一种属人的劳动——自由劳动。这种劳动由劳动者根据自己的个性自由选择,人性在劳动中得到自由、充分、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当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进程。马克思说:“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隘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2.经济危机问题。就异化劳动与经济危机的关系看,前者是后者的根源,因为劳动者的劳动不是自由自觉的,而是被迫的、受剥削的。正是这种异化劳动,埋下了经济危机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巨大贡献,在于揭示了资本“创造”财富的奥秘——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也就是资本家的利润。正是这部分剩余价值的积聚,使资本主义经济必然爆发经济危机。如果资本主义经济正常运行,每一年的经济总量都有一部分作为利润被资本家获取。这部分利润(除掉资本家消费的净利润),或者被资本家存起来,或者被资本家作为下一年的投资,但是,这部分利润不会对当年生产的商品形成购买力;也就是说,与这部分利润相等值的商品被积累起来了,无人购买。当然,由于利润经常不是静态的,它常常会作为新的投资而形成购买力;即便利润被资本家存在银行里,它也经常会被其他人贷出去作为投资或消费。但是,当年利润并不一定作为投资形成下一年的购买力,银行里的钱也不见得会被贷出去,因此,购买力很容易低于实际商品总价值。同时,即便当年利润在下一年形成购买力,同样不能使购买力最终与实际商品总价值持平,而只会扩大购买力与商品总价值的差距,购买力相对越来越小。因为当年利润转化为下一年的购买力后,会刺激下一年的生产,使下一年生产出更多的商品,而资本家照常要从下一年的生产中赚取利润,因此,到第二年结束时,资本家的利润增加了。利润增加了多少,对于第二年来说,就多了多少商品没有卖出去。或者说,到第二年结束时,资本家的总利润是多少,就有多少等值的商品没有购买力。我们还可以这样表述:对于当年(第一年)来说,资本家的利润是无人购买的剩余产品。利润投资于第二年,对于第一年

来说,购买的则是未来的商品(即积存于第二年的商品);对于第二年的投资来说,则用的是过去的钱。如此循环往复,导致的结果就是利润越来越多,而相对购买力越来越低。过了若干年,就会出现这种情况,许多商品无人购买。这种情况持续下去,资本流通就会受到阻碍,投资就难以为继,于是,就爆发了经济危机。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在下文,我们将会看到,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根本没有消除,只不过具体的发生形式有所变化而已。

3.国际剥削问题。在马克思的时代,无产阶级的生存状况很糟糕,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俱存。不过,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在马克思那里,主要用于分析国内阶级生存状况,但也用于分析国际剥削。自从美洲大陆被“发现”以后,世界市场渐渐形成,西方(欧美)国家开始开拓海外市场。西方国家不但利用技术优势,向非西方国家倾销商品,还采取非人道手段剥削非西方国家,如向中国倾销鸦片。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对华贸易》、《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或《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等著作中,揭示了这种国际剥削。由于国际剥削,使得世界资源向西方大大倾斜,世界发展越来越不平衡,这使得无产阶级的斗争成为全世界范围的斗争,因此,无产阶级革命就是全世界的革命。

(二)当今时代的问题

诚然,与马克思所处的19世纪相比,当今时代的物质生产能力大大提高,马克思时代的基本问题,有些得到了缓解,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

1.劳动异化问题并未根本改观。由于生产技术的改进,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多,西方发达国家与中等发达国家一般民众能支配的产品与空闲时间增加了,绝对贫困的现象几乎没有了,但是,相对贫困仍然存在,甚至在某些国家有所扩大。例如,在头号资本主义大国美国,上世纪70~90年代,贫富差距就不断扩大,且这种差距继续扩大,2007年,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席勒指出,美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让1%的富人变得更富,财富更加集中。有人统计,在股市中,从1983年到1995年,最穷的40%家庭失去了其财富的80%,而占1%的最富有家庭的财富却增加了17%。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家、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在《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一书中也揭示了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美国贫富差别惊人加剧的现象。尽管人均收入自1973年以来,有大幅提高,但平均收入却不能说明大多数人的情况。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之后,家庭中值收入在1973~2005年间只有轻度增长,最大的好处则落入了极富者的囊中。根据美联储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美国CEO的平均收入是当时整个美国经济体中普通全职工人工资的40倍,但在21世纪初,CEO的年薪平均超过900万美元,是普通工人工资的367倍。贫富差距扩大,也就是相对贫困加深,这也会导致人的严重异化。这种相对贫困,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座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这座小房子近旁耸立起一座宫殿,这座小房子就缩成茅舍模样了。这时,狭小的房子证明它的居住者不能讲究或者只能有很低的要求;并且,不管小房子的规模怎样随着文明的进步而扩大起来,只要近旁的宫殿以同样的或更大的程度扩大起来,那座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会在那四壁之内越发觉得不舒适,越发不满意,越发感到受压抑”。所以,就发达国家与中等发达国家的情况看,从马克思时代至今,虽然工人阶级的生活有了较大改善,但其改善与资产阶级财富的巨额增长简直相去霄壤。若就世界范围内看,劳动异化问题甚至有所加深。由于国际剥削的扩大与加深,世界上还有大量人口处于绝对贫困状态。据统计,截至2001年,所有发展中国家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的绝对贫困人口总数约为11亿,贫困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21%。按照目前的经济状况发展下去,到2015年,世界极端贫困人口将达4.2亿人,比目前的极端贫困人口3.07亿人上升近40%。同时,最不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偏低。发展中国家整体处于世界经济体系的底端,依靠廉价的劳动力与资源,成为“世界工厂”,许多劳工都在极端恶劣的生产条件下工作,劳动异化状况仍然很严重。

2.经济危机仍在爆发,病根未除。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已经扩大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此次经济危机的原因,仍是马克思所言的购买力(即消费能力)相对不足。资本家试图通过超前消费来消除经济危机,但是,这只能是饮鸩止渴,最终导致更严重的经济危机。超前消费常以借贷方式进行,所以,也可以称为借贷消费。超强消费是由资本家推动的、甚至是资本家利用国家力量来推动的。超前消费是超过消费者实际购买力的消费,这种消费方式只针对中低收入者有效。对于富人来说,不存在超前消费。在根本上,对于资本家来说(或者对于国家宏观经济来说),超前消费是想解决购买力不足的问题。超前消费会导致寅吃卯粮,透支未来购买力。就短期看,购买力不足的问题似乎解决了,但是,就长期看,购买力不足被累加起来,以前多年的购买力不足积累起来,与社会商品总价值形成一个庞大的差距。在这个时候,消费者、借贷、消费三者的关系就是,消费者的收入分解为还贷与消费。由于超前消费的人都是中低收入者,所以,这肯定使这些人的购买力直接下降,同时也影响其还贷能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不通过超前消费方式刺激消费,资本流通、投资、利润等都会大受阻碍;如果刺激消费,的确能使许多消费者超前消费,却一定会透支未来购买力,则无异于饮鸩止渴。

因而,当今经济危机的总根源仍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不可克服的矛盾。并且,这种矛盾在扩大和加剧,因为生产越来越集中,垄断越来越严重,中小企业很难与大企业平等竞争,从而导致富者越富,财富集中加剧,也就是导致上面所说的相对贫困扩大与加深。其实,国际剥削帮助西方资本主义在很大程度缓解了国内劳动异化、经济危机以及其他社会矛盾,否则西方国家的劳动异化、经济危机等都会严重很多。

3.国际剥削严重加剧。20世纪以后,虽然殖民地体系瓦解,但是,西方国家对非西方国家的经济殖民、政治殖民、文化殖民等,却在加深。它们利用先发优势,建立有利于它们的世界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的运行规则,并形成相应的秩序,形成一种惯性,迫使非西方接受它们的规则与秩序。可以说,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要是靠规则来进行国际剥削的。

当代西方资本主义进行国际剥削,有两大基本策略:向弱者推行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向强者实行保护主义。这两大策略遵循的是双重标准,一方面,西方国家不但要求非西方国家开放市场、原材料、能源、初级产品等,实行自由主义,并且,它们还掌握定

价权,掌握交易规则等;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又不允许劳动力这样的重要生产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不向非西方国家出售高技术产品,更不转让高技术。由此,西方国家大量攫取非西方国家的差额利润,西方国家向非西方国家销售商品,获得的是高利润率,但非西方国家向西方国家销售原材料、能源、初级产品等,却只能获得低利润率。于是,非西方国家的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西方国家,因此,导致西方国家把国内矛盾转嫁到非西方国家,使其整体生存环境远远好于非西方国家。

上述三大问题,是马克思时代与当今时代都面对的老问题。马克思主义所针对的问题至今仍然存在,这是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第一个原因。世界有问题,就需要解决。那么,马克思主义对解决当今世界的老问题,有何帮助呢?

二、无可替代的方案:马克思主义的有效性考察

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但这不能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错了。波兰哲学家亚当·沙夫指出:“国际共运中出现的问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而是马克思主义执行者的错误。那种认为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垮台就是社会主义整体垮台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某一部分的失败,绝对不能认为是整体的失败。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无疑是正确的”。资本主义从它的萌芽到确立统治地位,也是经历了几百年。自然科学也是允许失败的,为什么社会理论不允许尝试失败呢?再者,苏联体系的许多策略与做法,离马克思主义相去甚远。例如,马克思虽然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但是,马克思是支持真正的民主的,他指出,民主“在我们现代的社会条件下正日益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必然性”。“民主已经成为了无产阶级的原则”,共产主义按政治性质是民主的。而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很大程度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政治理念。美国学者保罗也认为,苏东剧变并非马克思主义的失败,因为马克思理论的灵活性、人道主义和对自由的关注不复存在,反而代之以僵化、形式化、教条化的体制。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在《追补的革命》一书中说:“东欧剧变和苏联的变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失败的只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即官僚社会主义。21世纪的社会主义仍然有着广阔的前景”。也有一些国外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具体做法的失败,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理想即民主、自由、公正、互助等被历史抛弃了。邓小平曾指出:“东欧、苏联的事件从反面教育了我们,坏事变成了好事。问题是我们要善于把坏事变成好事,再把这样的好事变成传统,永远丢不得祖宗,这个祖宗就是马克思主义”。

在问题没有有效解决以前,我们不能说某种理论是正确的甚至是唯一正确的。同样的道理,在问题没有有效解决以前,我们也不能说某种理论就是错误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

马克思的有些理论已经被确证。

第一,有效解释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本质与发生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奥秘,解释了经济危机的本质与发生过程,并能对经济危机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测,指出资本主义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巨大矛盾。经济危机会反复出现。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以及此后蔓延的经济危机,再一次验证了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理论的正确性。我们甚至可以断定,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一定会再次出现。有人说,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周期的预测很不准确,其实,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分析与预测,主要是以国内市场为分析样本的。马克思时代的世界市场远没有20世纪后那么广泛与深入。20世纪后,西方国家通过更广泛的国际剥削,转嫁了其国内矛盾,使非西方国家长期陷入危机中,而降低了西方国家经济危机的范围与程度。如果考虑国际剥削因素,则可以对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发生周期的理论进行调整。一个理论,只要它能通过调整来解释或预测世界,就仍然是有效的。

第二,有效预测了全球化与国际剥削。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就阐述了全球化思想,指出这种全球化乃是资本主义的扩张,这种扩张的本质就是国际剥削,同时,在全球化(或国际剥削)的过程中,原来的所有国家、地区、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就必须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资产阶级“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全球化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号为资本开辟道路。1848年1月,马克思在《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中说道:“在现在的社会条件下,到底什么是自由贸易呢?这就是资本的自由。排除一些仍然阻碍着资本前进的民族障碍,只不过是让资本能充分地自由活动罢了”。马克思的这些话,犹如对今天世界的准确写照。

如果要淘汰一个理论,需要更优的理论。但是,截止目前,没有任何其他理论提出了能够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也没有人设计出了更切实可行的人类未来蓝图。

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问题角度,马克思时代的主要问题,仍是当今时代的主要问题。对资本主义病症与病根的认识与批判,没有任何理论比马克思主义更全面、深刻、彻底。所以,马克思主义把握住了历史发展的关键问题。并且,在方法角度,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重要具体理论,已被验证,而且与其他理论相比,马克思主义被验证的部分是最优的。虽然马克思主义的有些具体理论尚未被验证,但是,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方案不仅给人类未来提供了方向,并且没有任何理论提出了比马克思主义的设计更优的方案。因此,马克思主义是无可替代的。

古人言:“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周易·系辞》)。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乃是马克思及其后的经典作家为人类彻底解放与自由而探索的思想结晶,乃是一条漫漫的忧患之路。而只要老问题仍然存在,马克思主义就必然不断与时俱进,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之树必定常青。

责任编辑:苏陈

作者:喻包庆

上一篇:广播电视体制管理论文下一篇:品牌服装网络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