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分析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研究

摘要:关于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问题,是一个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就长期存在且常谈常新的问题。然而,面对变化了的时代和地点,马克思主义是否管用,是否会过时,是否还有生命力,对此,一直存在争议甚至斗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视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层面,从时间的穿透力和空间的拓展力等多层面对马克思主义生命力进行探究,就显得非常迫切和有意义。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生命力进行科学解读,才能够充分领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强化以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信心,并将人类社会引向光明的未来。马克思主义生命力是马克思主义基于其世界观、方法论和一系列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等(或内在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运动)表现出来的引领实践发展的张力,以及在矛盾运动中呈现出来的不断发展的创新活力。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中,虽然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生命力”概念作具体的界定,但是马克思主义在改变世界的实践中所体现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的鲜明理论品质,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和在发展中指导实践,实践主体需要在矛盾运动过程中理解、展示和强化马克思主义生命力。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基础上,以实践为根本视角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剖析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阶级对立和斗争的经济根源,从而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论断。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对以往旧哲学在分析过程中将作为实践主体的现实的人舍掉的做法进行了彻底否定,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基于科学理论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构建起了通向理想社会的通道,将革命的理论经过武装群众变为了革命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所具备的现实批判、理论批判和自我批判的精神使其能够超越时空界限,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引领,这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生命力的重要依据。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围绕马克思主义生命力论题从理论层面进行研究,文章按照“理论基础→思想资源→构成功能→运行动力→时空拓展→中国贡献→世界影响”的逻辑结构展开,共分四个部分对研究主题及其相关话题进行阐述。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二章),以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研究的缘由和意义为逻辑起点,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和西方思想文化中与生命力问题联系最为紧密的内容为思想资源,搭建研究框架,界定核心概念,奠定研究的基本理论前提,为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研究提供扎实的理论铺垫和思想指南。第二部分(第三章、第四章),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构成、功能及生成动力这一核心问题展开。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构成及功能研究,一是从真理力量、价值力量、实践力量、逻辑力量四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探讨。二是从构成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四种力量的基本功能进行探讨。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生成动力的研究,从五对范畴的矛盾运动关系角度展开论述,不仅从静态方面,而且从动态辩证关系层面进行解读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生成动力。第三部分(第五章、第六章),围绕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时空拓展及中国贡献这一问题展开。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时空拓展研究,通过时间维度的穿透力和空间维度的拓展力,探究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发展历程及特征。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中国贡献研究,一是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各个阶段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二是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各个阶段的实践推进。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引领下,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创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在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两个历史性转变后,正在经历着中国人民强起来的伟大实践,充分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道路的成功开创为发展中国家谋求新发展提供新选择,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第四部分(第七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世界影响及当代价值。本部分从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世界影响及当代价值两个层面进行了详细论述。马克思主义已经改变了世界并将继续改变世界,世界人民相信马克思的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为解放全人类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不断做出贡献,在实现该目标过程中,每个人的自由都会成为其他人的自由愿望实现的条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命力构成;生成动力;时空拓展;中国贡献;当代价值

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生命力及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内涵

1.3.1 生命力

1.3.2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

1.4 研究思路、框架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1.5.1 研究的重难点

1.5.2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2.1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论述

2.1.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论述

2.2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研究的思想资源

2.2.1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文化、思想等生命力的观点

2.2.2 西方文化中关于文化、思想等生命力的观点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构成及功能

3.1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构成

3.1.1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基于科学揭示并反映客观规律而产生的信服力

3.1.2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力量:基于站在人类道德至高点而产生的精神指引力

3.1.3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力量:基于指导实践改变世界而产生的改造力

3.1.4 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力量:基于体系性、自洽性、彻底性产生的说服力

3.2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功能

3.2.1 “真理力量”功能:认知上的科学性保证

3.2.2 “价值力量”功能:精神上聚合提升的动力

3.2.3 “实践力量”功能:价值与认知两种力量的整合和证明

3.2.4 “逻辑力量”功能: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系统性证明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生成动力

4.1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矛盾运动: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生成的基础

4.1.1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逻辑指向、功能差异

4.1.2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生成的基础

4.2 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矛盾运动: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生成的基本动力

4.2.1 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关系

4.2.2 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生成的基本动力

4.3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矛盾运动: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生成的根本动力

4.3.1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解释世界的功能

4.3.2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改变世界的功能

4.3.3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矛盾运动是马克主义生命力生成的根本动力

4.4 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矛盾运动: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生成的主体动力

4.4.1 阶级性、科学性与人民性的辨证统一

4.4.2 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生成的主体动力

4.5 社会规律要求与时代课题要求的矛盾运动: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生成的重要动力

4.5.1 社会规律:蕴藏在具体实践活动背后的稳定性倾向

4.5.2 社会规律与时代课题的辩证统一

4.5.3 社会规律要求与时代课题要求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重要动力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时空拓展及特征

5.1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在时间上的拓展

5.1.1 十九世纪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拓展

5.1.2 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拓展

5.1.3 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拓展

5.2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在空间上的拓展

5.2.1 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对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实践推进

5.2.2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实践推进

5.3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时空拓展的特征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中国贡献

6.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生命力

6.1.1 毛泽东思想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命力

6.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推进

6.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具体实际相结合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生命力

6.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生命力

6.2.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推进

6.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生命力

6.3.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生命力

6.3.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推进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世界影响及当代价值

7.1 马克主义生命力的世界影响

7.1.1 马克思主义推进了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

7.1.2 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世界格局和世界秩序

7.1.3 马克思主义丰富了人类思想宝库

7.2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当代价值

7.2.1 马克思主义为人类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7.2.2 马克思主义为人类价值实现提供了根本途径

7.2.3 马克思主义为解决世界重大难题提供了智慧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上一篇:对话教学论文提纲下一篇:学护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