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农业机械论文

2022-04-17

[摘要]机械设计课程是农机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农业的快速发展,对农机专业机械设计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行模式下的农机专业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实践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无法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程教学农业机械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程教学农业机械论文 篇1:

农业机械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实践

摘要

通过对农业机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实践,介绍了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农业机械系精品课程建设的具体做法;阐明了如何完善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论述了农业机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及在学科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农业机械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农业机械学精品课程建设是农业机械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同时也是农业机械学教学工作的基本建设内容。安徽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学是省级重点学科,通过近十年来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师生的不断努力及校院各届相关领导的支持,2011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14年经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农业机械学是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既包括农业机械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是典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也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与创新,特别是近年来新兴技术在现代农业装备的应用,对于农业机械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1-5]。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机械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及体现精品课程的价值,充分发挥精品课程在资源共享、课堂教学录像、网络平台搭建和建设、教学团队构建中的作用,根据农业机械系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讨。

1农业机械学科简介

安徽农业大学作为安徽省内唯一设有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的本科院校,主要承担省内农机人才的培养任务,学校各届领导高度重视农业机械的学科发展,目前本专业为一本招生,学生就业主要集中于农业机械制造、农业机械化管理、农业机械检测、农业机械推广及农机科研等部门。农业机械学是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自1958年农机系成立开设此课程至今,与其他兄弟院校不同的是,即使是农机行业低谷期也从未间断,充分体现了学校各届领导对农业机械专业的关心及本系教师对农机专业的热爱。经过近50年的教学实践,在农业机械学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农业机械系现有理论课教师11人,实验课教师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博士6人。

2改革农业机械学教学内容

农业机械学是综合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本科层次教学主要讲述耕作、播种、管理、收获等各个农业生产过程的农业装备的种类、结构及工作原理等。耕作机械主要讲述铧式犁、圆盘耙及旋耕机等内容,在铧式犁相关章节中删去铧式犁测绘相关内容,建议学生自学,并适当增加欧美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翻转犁、深松机等农机具。播种机具中略讲传统播种机,特别是已淘汰的相关机构,主要讲述其在当时的价值。增加免耕播种机内容,特别是免耕播种机中的排种器、开沟器及防堵装置等,同时增加气力式输种装置、气吸式排种器在玉米、小麦等作物播种中的应用。管理机械主要讲述中耕除草的作用及对降低农作物农药残留的意义,增加中耕除草关键部件的结构原理。近年来,随着安徽省玉米振兴计划的推进,对玉米联收机需求迫切,应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玉米联收机结构、原理及常见故障维修等相关内容,以便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教改前由于课时等原因并未设置农业机械学课程设计,虽然有些专业基础课程中有课程设计内容,但一般为变速箱、机床夹具等通用机械或部件的设计,与农业机械的关联有限,作用不大,因此要增设农业机械学课程设计,其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在系统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后,提供一个较完整的从事农业机械设计初步实践的机会。将所学的农机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一个真实的农具,通过机械传动方案总体设计、机构运动学、力学分析和综合,进一步巩固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并最终得到初步的农机设计锻炼,培养学生检索资料、绘图、运算的技能。同时农业机械学课程设计有利于培养农业机械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3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科及专业建设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努力,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农业机械课程组已初步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全面,年龄结构合理,职称及学历水平较高,科研创新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具有较强合作意识的课程教学团队。农业机械学师资队伍建设应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要适应教学一线需要及学科发展要求,主要以培养青年教师为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师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要实施者,是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素质教育的具体承担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不仅关系到人民教师的形象,关系到教育的形象,而且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农机系以学校先进教师为榜样,加强在职教师思想品德教育,树立爱岗敬业,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

积极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提高其业务素质,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要求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每位老教师指导一名新进青年教师,互相观摩教学,取长补短,让青年教师在教学第一线得到熏陶、锻炼并迅速融入教学工作。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深造,创造条件让青年老师到国外或国内学校进行学术交流,提高业务水平,开拓学术视野。

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传统农业机械学理论及实验课程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客观地看,这种教学方法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及时代的发展,当前已步入信息时代,学生信息来源渠道已不限于教材或图书馆藏书。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来源越来越广泛,教师更多的精力应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而非以前的“填鸭式”教授。如何针对“90后”学生的心理特点,研究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是高校老师值得深思及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农业机械学的教学过程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使相关项目设计方案进入课堂,让学生对具体机构进行细致的分析、审理和讨论,从而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案例教学法在农业机械学课程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了它的启发性、实践性,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讨论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在农业机械学的课堂教学中多处采用讨论法,比如在讲述插秧机的分插机构时,可以先讲述现有的几种分插机构类型,具体应用于什么插秧机,为什么有的分插机构被淘汰,可以让学生讨论,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展开学习,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强调集体性任务,强调教师放权给学生。讨论教学法实际属于合作学习,其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培养思维表达能力,让学生多多参与,亲自动手,亲自操作,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农业机械实验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体验学习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体验学习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亲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体验知识和体验情感。它的基本思想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并不是一个“教师传授—学生聆听”的传递活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真实情况是在亲自“研究”、“思索”、“想象”中领悟知识,在“探究知识”中形成个人化的理解。在农业机械实验课程中可以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来进行相关课程的教学,例如播种机排种器性能检测、小型农用汽油机不同工况耗油率的检测等,只提出实验目的,具体实验方案、实验方法、实验仪器选用等可以由实验小组自行设计,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改变了传统农业机械学的认知性实验中单纯老师讲授农机具结构原理的局面,加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提高了动手能力。

在农业机械学的教学过程中,在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基础上,将信息技术手段与该学科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借助安徽农业大学BLACKBOARD互联网教学信息平台,充实课程网络信息内容。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课堂学习,也可以课后通过BLACKBOARD平台进行自学、预习及课程复习等。本课程充分利用互联网知识传播的优势,实现了知识资源的共享。目前,本课程的电子教案、电子图书、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已经上网,学生可以通过点击相关网页实现在线学习,打破了时空界限,为开展“自主学习”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使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5 结语

通过农业机械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农业机械学教学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更加先进科学。通过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合理;通过以上教学实践,提高了农业机械学教学效果,同时锻炼了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

张娟.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4,42(1):311-312.

[2] 陈林海,陈永忠,董志昕.创新能力本质和大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14(3):41-42.

[3] 娄玉琴.以先进教育理念推进高校精品课程建设[J].辽宁教育研究,2006(2):77-78.

[4] 蔡燕弟,贾富国,冯江.农业机械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农机化研究,2001,2(1):114-115.

[5] 李银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7(1):91-93.

作者:李兵

课程教学农业机械论文 篇2:

基于农机专业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  机械设计课程是农机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农业的快速发展,对农机专业机械设计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行模式下的农机专业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实践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无法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基于农业专业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需进行深层次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主要围绕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展开一系列分析,在深入分析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探讨了教学改革实践,进一步探讨课程设计创新方法的实践,旨在使农机专业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的时效性得到提高。

[关    键   词]  农机专业;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农机专业的机械设计课程作为必修基础性课程之一,其涉及知识领域较为广泛,要想在实践中灵活掌握机械设计专业知识,学会综合运用各农机通用零部件,需在课程学习中,统筹学习机械设计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如此才能培养出高素质机械设计人才,为更好地解决农机专业的机械设计问题夯实基础?

一、基于农机专业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现阶段,基于农机专业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课程内容丰富性有待提高、课程时间比例有待优化、教学时效性有待提高等。具体内容如下:

(一)课程内容丰富性有待提高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安排主要以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为主。机械设计课程内容方面,主要以减速器设计为主,结合所学知识精确计算减速器强度并优化结构设计。但是课程设计中,不同专业内容的设计应有所区分,但是现实情况是不同专业课程内容设计一致,未结合专业要求进行区分,未体现农机专业特色[1]。这种情况下,学生在机械设计过程中,容易照搬其他设计成果,造成农机专业的机械设计教学任务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农机专业特点决定了农机专业设计内容主要以农业机械设计为主。农机专业学生毕业设计阶段,通常情况下,学校会分配与专业相符的设计任务,如脱粒机、割晒机、耕作机等。就笔者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而言,农机专业的学生在毕业阶段的农机课程训练阶段,未将自身所学农机设计知识和农业机械完美结合起来,造成农机设计过程中,忽视了农业机械设计要求和特点,进而引发一系列问题。例如,机械设计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农业机械框架概念,造成农业机械设计中面临零部件的选择表现无从下手。可见,课程设计内容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当前多样化的农业机械设计要求,唯有丰富课程内容,才能保证课程设计内容满足农机专业机械设计要求[2]。

(二)课程时间比例有待优化

通常情况下,基于农机专业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为期三周的学习。虽然学习机械设计课程之前,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但是经历假期之后,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机械设计知识遗忘的问题,部分学生由于基础不扎实等原因,机械设计知识基本遗忘殆尽,造成课程设计与前期知识学习出现脱节现象,制约了课程设计学习效果[3]。针对这一问题,在机械设计过程中,部分学生需重新复习机械设计领域的理论知识。而再次复习繁杂的机械设计理论知识,会让学生逐步丧失设计兴趣,还会制约课堂教学时效性的提高。

(三)教学时效性有待提高

基于农机专业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严重缺乏时效性。现阶段的课程设计教学,虽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学生机械设计能力,但是学生在机械设计过程中,主要以学习任务为驱动力,缺乏目标性,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提高,对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一系列负面影响。这种模式下的机械设计与新课程理念相悖。因此,基于能力发展的课程设计改革势在必行,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导向,让学生从目标性任务学习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合作性学习,以此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二、基于农机专业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分析

基于农机专业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实践中,存在课程内容丰富性有待提高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有必要进行教学改革。

(一)丰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内容

现如今,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主要以常见的减速器为主,主要原因在于减速器不仅有着简单的结构,还包括了机械设计教学中的全部零部件,适合综合机械设计教学和分析。但是减速器作为一类简单的设计问题,仅以此为设计题目,显然与农业生产情况不符。同时,农业机械种类丰富,为保证设计内容与现实生活更为贴近,需从农业机械中选出多种机械用于农业设计课程设计。通常情况下,农业机械被选中,应用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需符合以下几个要求。一是设计机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所选机械需具备农业机械的特有特征,这样才能在设计时与其他机械区分开来,例如,零件材料选择方面,减速器的材料可考虑市场中的一些常见材料,但是农业机械常年处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下工作,如露天、潮湿环境等,机械运行过程中通常与土壤、水等接触,造成农业机械易出现腐蚀等问题。同时,农业机械在作业过程中,不同工作部位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出现不同程度的磨损。因此,农业机械零部件的材料选择,需要结合农业机械的实际用途,选择性能良好、具有耐腐蚀、耐冲击、耐疲劳等特点的材料。同时,考虑到农业机械成本要求低。故而材料选择时,需在保证各项性能的基础上,选择价格低廉的材料。二是农业机械整体结构较为简单。机械设计灵活性较大,因此课程设计时,需选择一些结构简单的农业机械,让学生在实践中,初步掌握设计流程和设计方法,为学生今后的设计夯实基础。三是机械零件范围广。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核心是机械设计。因此,机械设计过程中,所运用的零件大部分源于前期课程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农业机械生产需求,适当增加与农机专业相关的零部件设计,可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二)增加课程设计时间安排灵活性

课程设计时间的确定需具备一定的灵活性,才能满足实际要求。现阶段,关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时间安排,有关学者提出多种方法,常见的有“先集中后分散模式”“长时间课程设计”。首先“先集中后分散模式”,指的是在机械设计课程学习完成之后,及时布置机械设计任务,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所学知识,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等途径,初步计算出机械参数,待课堂学习时,进行为期半个月的集中设计。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节约了课堂学习时间,并将后续机械设计紧密结合在一起。但是在实践操作中,这种模式的落实需教师指导和监督才能发挥出既有作用,达到预期效果。倘若缺乏教师指导和监督,部分学生会因个人因素,不严格按照进度与要求完成设计任务,给教学效果的提高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其次,“长时间课程设计”这种设计方式主要是将课程设计和课程理论学习相结合,或者说是将课程设计时间延长到一个学期,让学生在机械设计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运用课程设计实践任务检验学生机械设计理论知识学习成果,有助于促进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设计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

(三)优化组织形式和设计手段

针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时效性有待提高的问题,需重视组织形式和设计手段的优化,以此促进学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的培养,有效调动学生课程设计积极性,进而有效提高课程设计教学时效性。首选,组织形式的优化,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师布置的设计任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的方式,分类讨论设计,并初步确定设计方案,以此锻炼学生自主研究和协作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身所学知识,以小组讨论方式,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并在课外时间运用所学机械专业知识独立完成机械设计。待完成机械设计后,需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评价等,对机械设计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改造,并绘制相应的装配图、零件图、设计说明书等,以此突出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其次,优化设计手段。为了培养学生现代工具应用能力,需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辅助手段,更新机械设计方式。现如今,课程设计主要以图纸为主,学生无法直观感受自己设计的机械产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机械设计兴趣的提高。因此,进行机械设计时,需重视现代先进设计软件的引进,如Pro/E、UG和ADAM等软件,可让学生通过仿真分析机械设计结构的合理性,并及时进行适当调整,以此验证自身机械设计的可操作性。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对机械设计产生较高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到机械设计中,进而有助于提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的时效性。

三、基于農机专业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创新方法的实践

(一)直观感受农业机械拆装过程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过程中,设计内容主要以减速器为主。因此,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实践环节,需重视直观感受农业机械拆装过程,让学生对农业机械有一个直观的认知。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农业机械拆装过程,对农业机械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有一个初步认知,从而在后续的实践操作过程中,零部件的选择、强度的校核等,会有一个详细的参考依据,进而有助于降低学生课程设计难度,有利于提高课程设计教学效果。

(二)了解农业机械设计特点

农业机械设计实践中,除了直观感受农业机械拆装过程之外,还需要全面了解农业机械设计特点,才能让学生在农业机械设计过程中,有的放矢进行设计。因此,教师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需在组织学生参观农业机械拆装过程的基础上,拓展讲解农业机械零部件结构和特点,以此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这样一来,学生在机械设计课程学习中,就能掌握丰富的农业机械及其设计知识,从而在后续的机械设计实践中,能够得心应手,同时也可以规避一些常规设计问题的出现。这样一来,就可以培养出优秀农业机械设计的应用型人才。

综上所述,基于农机专业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需围绕新时期人才培养需求展开,确保学生机械设计能力与现实生活需求保持一致。通过本文分析可知,基于农机专业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课程内容丰富性有待提高、课程时间比例有待优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基于农机专业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需从丰富机械设计课程内容、增加课程设计时间、优化组织形式和设计手段等几个方面入手,以此保证课程设计教学时效性,从而培养出与实践能力需求相符的学生,为推动农机专业机械设计课程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冯晚平,程旭明.基于农机专业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农机,2019(10):60-62.

[2]陈杰峰,孙保群,侯郭顺,等.农机用液压机械双流传动系统设计及起步特性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9,40(6):134-139.

[3]刘大为,吴志立,杨文敏.地方院校农机专业加强“机械设计”课程结构设计教学的思考: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时代农机,2019,46(4):55-56.

◎编辑 郑晓燕

作者:马红玲

课程教学农业机械论文 篇3:

“农业机械学”课程实验提质提效的思考与探索

【摘要】本文通过对“农业机械学”课程实验存在的问题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将课程实验用农具由“静”向“动”的转变改革思路,让课程实验类型由观摩型、演示型转变为综合性实验;笔者通过探索与实践,精心组织实验内容,强化学生参与其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创新精神得到扩展,论文成果对推进工科课程实验改革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农业机械学  课程实验  改革

【基金项目】塔里木大学校长重点课程项目。

农机专业是塔里木大学建校初期开设的专业,主要面向现代农业领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强,懂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和使用维修的专业人才,专业经过近60年的发展,专业由培养专科向本科、硕士递进,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新疆,特别是南疆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留的住,干的好”的专业技术人才,其专业中农业机械学是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程。

多年来,随着学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机专业也紧跟现代农业发展,购置了大量先进农机具,建设了现代化农业机械土槽实验室,课程实践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机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1-7]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目标。为此,笔者结合农业机械学重点课程建设、长期从事农业机械学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和科技服务,分析目前我校农机专业农业机械学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思考和探索以实验机具由“静”向“动”的改革思路,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程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

1.“农业机械学”课程实验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进步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机具的种类型号繁多,社会需求的是“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学校也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多次做出调整,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经过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目标并未随着实验条件改善而提高,虽有招生人数扩大等客观因素制约,但课程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造成课程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静态机具认知代替工作原理

在课程教学实验过程中,主讲教师在讲解到某种农业机械时,通过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机具,教师对照实物机具讲解其结构,功用和工作原理,完成了一节实验课。因大部分学生对农业机械只有模糊映像,并未实际接触或使用过,此种实验方法学生对机具有了感性认知,但因机具为静态,如何达到工作实现作业要求的,学生一知半解。例如新疆农业中常用的棉花精量铺膜播种机,学生通过参观实验教学,知道该机具能实现铺膜和精量播种作业,但机具如何做到一次完成铺膜、打孔、精量播种,学生对机具的工作原理不清,致使学生后续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困难,更谈不上有创新能力。

1.2静态讲解作业过程代替实际作业

农业机械作用对象繁杂而多变,目标和要求都有所不同,目前的农业机械学实验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机具作业要达到什么目的,如何实现的,主讲教师会对照机具讲解机具作业过程,以静态讲解作业过程代替机具实际作业过程。学生也只能够通过教师的描述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去理解,因个体差异,实验质量和效果差别很大。例如新疆棉花机械化采收机,学生可以看到实验室内单体水平采摘器的水平摘锭、脱棉圆盘等工作部件,但棉朵如何从棉株上被镝下,又如何经过脱棉圆盘脱棉进入棉箱的,这完全靠学生理解,课程实验质量和效果是主讲教师无法把控的,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无法保证。

1.3静态讲解问题代替解决实际问题

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应人为因素,作用对象不同,均需调整,农业机械的机型多达2万余种,不同区域内土质,不同作物差异很大,往往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对机具适时进行调整,解决机具使用中的各类问题。目前,课程实验是主讲教师,假设机具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针对问题进行静态的讲解如何解决,所有的問题均为教师假设,学生没有看到使用过程中真正的问题,解决问题也只是“纸上谈兵”,学生对出现问题的根源,如何调整解决,也仅是一听而过,动手和思考的能力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例如棉花精量铺膜播种机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地膜不展,边膜覆土不严,膜孔横向、纵向错位等诸多问题,教师的假设是有限的,学生理解教师叙述解决的问题多少是有限的,课程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不能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2.“农业机械学”课程实验问题的分析

笔者通过对农业机械学课程实验存在问题的表象和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了赘述,分析其原因根源在于所有实验以“静态”开设,多为参观型的实验,学生没有将自身置身于课程实验中,综合运用所有知识,让机具“动起来”、“活起来”,更直观的理解各部件的功用、工作原理、作业过程,亲手去调整各零部件,解决实际问题。

3.“农业机械学”课程实验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通过对课程实验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以重点课程建设为契机,把实验机具“静态”向“动态”转变为改革思想,大胆探索与实践,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都有质的飞跃,具体措施如下:

3.1充分整合资源开展实验

农机专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各类农机具较齐全,建设有数字化现代土槽实验室,各类机具和实验室相对独立,机具主要以参观教学为主。为此,我们整修机具,整合实验室资源,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翻转铧式犁、旋耕机、棉花精量铺膜播种机等机具,进行维修,使各机具能正常工作,利用土槽实验台车牵引各农机进行实验,把原来参观性“静态”机具变的“动起来、活起来”,实验类型也有原来的演示或参观性变成了综合性实验。

3.2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

各种农具要从静态放置状态变成土槽实验台车能够牵引作业的农机,实验前期需要大量搬运、加装生产资料等准备工作,因实验人员数量有限,我们根据班级人数,将学生分成若干的小组,在实验开设前一周,利用课余时间让各小组的学生与实验员、教师一同进行课程实验准备。通过此方法,学生了解了课程实验设计过程、实验准备内容等,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参与课程实验的准备,动手能力也明显提高。

3.3繁杂问题学生自我解决

各种农机由“静”向“动”转变后,课程实验的创新就得到充分体现,机具在动态作业过程中,因零部件安装位置、角度、运动参数与和牵引台车行走速度等的不同,作业质量都会有所不同,出现的问题各种各样,针对出现的不同问题,学生认真研究,分析问题,亲自动手调整解决问题。通过此方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动手能力在实验课程中综合体现。

4.“农业机械学”课程实验改革的成效

农业机械学课程实验将农机具由“静态”转变为“动态”,让农机具在“活起来”的过程中“讲述”工作原理,在学生直接参与下,让实验室类型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通过思考、探索与实践,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明显提高,课程实验质量与效果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袁成宇,廖宇兰,王高平.农业机械学课程的教授與学习方法[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5(07):76-77+80.

[2]刘彩玲,张敏,赵杨.“农业机械学”实验课程改革[J].中国农业教育,2015(04):72-76.

[3]李兵.农业机械学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5(23):378-379.

[4]顾玉琦,雷良育.面向企业需求的《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05):337-339.

[5]刘彩玲,张敏,赵杨.“农业机械学”实验课程改革[J].中国农业教育,2015(4):72-76.

[6]沈阳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 面向农业科技革命 培养特色创新人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514-515.

[7]耿端阳,张道林.农业机械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1):17-19.

作者简介:

马少辉(1976-),男,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现代农业装备设计与理论研究。

作者:马少辉

上一篇:大学教师发展进程论文下一篇:林业管理信息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