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2022-05-01

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工业设计专业中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包括更新教学案例、产品设计和机构原理融合、创新改革教学方式,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1: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为实现学院由高职高专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顺利转化,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的,需对教学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本文从《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着手,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考试的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对《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机械设计  教学改革

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类型,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本科层面的应用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与传统本科院校不同,其重在“应用”二字,这就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

《机械设计》课程是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为实现学院由高职高专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顺利转化,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的,需对教学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本文从《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着手,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考试的内容与方法几个方面对《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

一、《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養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为适应学院转型,顺利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就当前《机械设计》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前沿技术更新不足等现状,及时改进教学方法,转变课程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理念,逐步树立“能力为本”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和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机械设计》这门课程所要达到的标准。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广度与深度。学时分配方面,缩短纯理论教学学时,增加现场教学、设计实践、实验教学等教学环节和学时。修订后的教学大纲,反映了本门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遵循了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实现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在《机械设计》课程的讲解中,一定要避免孤立地讲解各章节的内容,教师要通过归纳、比较各部分内容将知识组织成一个有机整体。应用型本科教育要立足于生产过程,要紧跟现代机械的发展方向,教育者应关注行业发展前沿的新热点,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寻找有效激发学生求新兴趣的新观念、新事物,不断开发学生的机械创新思路。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摒弃“满堂灌”的现象,坚持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小组协作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融为一体,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开展积极生动的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讨、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以实现学生的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

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由教师主动变成学生主动,进而形成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具体方式可以是每周在课前由同学进行一次前沿知识介绍,即使同学们接近了当今技术前沿,又有效弥补了课本更新不及时的缺憾;定期安排学生选取章节讲解,其他人提出质疑,教师亦参与其中并讲评。

采用小组协作式教学方法。小组协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推动性,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改变了教师垄断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机械设计》课程涉及大量实际机构和结构复杂的静态和动态过程分析,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时因缺乏空间想象和工程实际知识,学习吃力进而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演示这些过程,再播放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录像,例如齿轮的加工过程;带传动中应力变化和分布情况等。这样可将传统的“粉笔、教具和挂图”讲授不易讲清、学生难以理解、实验中又看不到的现象,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了课堂教学趣味性,使学习的认知过程更为生动和深刻;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拓宽学生的认知、想象和思维空间,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建立网络主页开展师生互动。受课堂授课学时的限制,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将课件、参考资料、练习题答案等挂到主页上,并及时更新。利用网络资源搭建平台,进行网上师生交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反映的情况修订教学计划,改善教学效果。

(四)实践教学改革

我院坚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丰富实践教学类型,合理统筹设计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部分专业课程等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大致占总学分的28%。严格执行人才培养中所规定的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落到实处。

在推进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可以在以下方面着手:1.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必要的财政投入,逐步健全实践教学环节必备的教学设备与设施,配齐配强实验室管理员、实训指导教师,鼓励教师实施一体化教学,更多承担实验实训教学任务,提升实验实训教学水平。2.开放实验室,创造学生(下转第26页)(上接第105页)走进实验室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打破实践教学受实验学时的限制,改变多年的传统实践教学方法,我院面向学生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参加兴趣小组,增加学生实际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对实验内容、方法进行改革。改革重点是把传统的示范性、验证性實验更新为综合性设计实验,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和设计方法的理解,同时初步掌握从明确设计任务到机构运动方案设计、机构运动参数设计、实验验证、模拟仿真验证等机械产品的一般设计过程。

(五)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在考核评价方面,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将考试内容分为平时成绩、闭卷考试、课程设计及实验四大部分,比例分别为10%、50%、20%、20%。对设计、实验各环节分别进行评分,从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两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成绩。通过考试改革,考试重点从获取知识量向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评价转移。

三、结语

《机械设计》课程在机械类专业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重要作用,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研究如何解决当前《机械设计》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们一方面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和改进上下工夫,另外还要培养大学生的机械工程的创新意识和机械设计能力,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持续开展教学改革,变“教师中心、知识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中心、能力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于士军.《机械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学术论丛,2009,(26):83-84.

[2]翁蓉,陈进武,曹轶杰.高职高专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尴尬研究[J].科技信息,2010,(23):307.

[3]崔大伟.《机械设计》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潍坊学院学报,2010,10(2):146-147.

[4]宋渊明,赵英杰.浅谈《机械设计》教学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3):90-91.

[5]田静云,张国海,贾吉林等.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J],2009,(9):252-253.

作者:余秀艳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2:

工业设计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工业设计专业中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包括更新教学案例、产品设计和机构原理融合、创新改革教学方式,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工业设计;机械设计;课程教学

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属于工业设计专业中的重要基础技术课程,此课程主要目标便是培养出一批具备扎实基础机械知识、兼具机械设计能力的优秀人才,在工业设计方面不但涵盖人机学、产品造型色彩等元素,同时还涵盖加工工艺、结构设计以及材料选择等技术性元素。只有设计者充分掌握相关知识,才能进行有效设计。

一、教学案例优化更新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需要及时更新相关教学案例,进一步提高和专业课程之间的贴合度,和市场导向以及学科前沿进行全面对接。传统高校所应用的《机械设计基础》专业教材普遍是以工程机械以及包装机械未来,涉及较多专业,会从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自身认知。当前在所选专业教材十分有限条件下,教师可以进一步联系本专业学生发展现实装框,提取课程知识传授框架,同时在课程正式开始前,认真搜集和工业设计相关案例,和传统教材案例相比,相关案例具有一定创新视野、时代感和大工程观,方便学生理解,较为直观。在更新教学案例过程中,应该不断与时俱进,能够进一步突出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时代发展要求。从学生比较熟悉了解的简单机械结构层面入手,像是可伸缩、可调整的多款计算机桌,帮助学生深入分析了解可调可动、连接、选材简单结构,和怎样影响对应外部形状以及结构稳定性等问题,上述分析同样适用于社区中的基础健身设施、各种社会设施、日用家电和太阳能路灯支架等。同时还可以选择对拆叠自行车、破壁机、家用豆浆机等设备进行机械结构分析。通过学生日常接触到的简单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设备结构以及怎样对相关外部造型产生影响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工业设计师假如不了解机械结构相关技术问题,则无法继续实施产品设计工作,了解到产品设计重要性。相关案例十分接近工业设计专业实际,同时学生还能够亲身观察和对实物进行拆解。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进一步联系学生的现实发展状况,逐步过渡至设计较为复杂的工程机械领域当中,提出随着设计对象更加复杂,则机械结构所涉及温度广度不断加深。学科前沿成果引导学生不断创新思维、主动学习。于教学实践中合理融入机械设计等全新成果,像是新型機械产品、新型设计方法、新型机构等,帮助学生不断扩展自身知识面,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兴趣。

二、产品设计与机构原理结合

课程教学中除了传授基础知识以外,还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工业设计专业学生除了学习课程内容之外,还需重点学生产品运行原理和内部结构等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动态模拟出实体模型运行原理,直观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各种抽象理论知识,掌握机构组成和不同部件运动传递关系,能够帮助学生将产品功能结构和理论知识有机联系起来。此外,视频和动画演示等方法还可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机械设计美感,优化学生审美能力,感受到华美的机械和简单的原理等魅力,激发学生对于基础机械设计的兴趣。在课程中,还需要促进产品设计和基础机械知识充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了解产品设计中对于机械知识的应用。工业设计专业学生除了需要了解常用零部件传动原理、结构特征和设计理论之外,还需要重点进行产品运动结构特征、产品外型件连接方式、结构形式等教学,确保学生能够综合考虑产品功能和机械结构协调、产品造型和机械结构结合,提升整体产品设计水平[1]。

三、创新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需要积极改善自身教学方式,从原本的重教顺利转移到重学方面,促进将互动讨论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充分激发学生自身兴趣,将学生从原本的被动听讲者转化为主动听课者,能够主动学习基础专业知识。在理论教学中,需要积极组织学生讨论。比如对于平面连杆机构讲解中,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分析观察折叠桌、折叠伞以及公交车门启闭机构功能特征,引导学生思考相关机构如果选择不同内部连接方法和结构形式,会对外部造型产生哪些影响,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堂讨论,重点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强化学生自身创新实力。授课教师还需要联系学生特征和专业需求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2]。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活动中其实没有固定的方法,通过深入研究分析教学改革活动,教师可以联系不同专业学科特征进行因材施教,重点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业设计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使未来设计师能够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张思,刘李明.新工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析——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为例[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1(03):75-76.

[2]卿艳梅,王慰祖.工业设计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工业设计,2020(01):28-29.

作者:宣进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3: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分析传统教学模式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当前存在的问题,结合该课程的特点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对课程教学的改革进行了研究。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课程教学效果得到了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实践能力获得了锻炼。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研究;教学方法;近机类专业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近机类专业工业工程、工业设计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对机械机构的分析与设计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课程在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与后续课程衔接紧密,为今后学习专业课程以及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可增加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使其能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学生就业选择。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因其具有分散性、综合性及实践性和公式多、概念多及图表多等特点,给教学工作带来不小的困难,因此怎样充分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本课程教学中研究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就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了。

一、教学现状分析

1.工业工程、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开始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时候,大多数学生以前极少关注机械的结构,对机械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或对机械的整体认识是模糊的。

2.课程涉及的基础理论内容较广且相对独立,其特点是概念多、原理多、公式多、图表多,内容比较枯燥和单调,所学知识在学生以前的学习中很少接触,初学时往往会感到吃力[1]。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教学方法单一,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教师过于注重单个机械零部件的讲解,而对实际工程的机械设计方法介绍不多,忽略了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培养,使学生容易出现厌学、惧学、弃学的情绪,或为取得好成绩而“死记硬背”,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二、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多样化。采用图示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进行教学。

(1)图示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是乌克兰教育家沙塔洛夫经过30多年的潜心试验与研究,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的核心是“纲要网络”图表,此图表是一种由文字、图形、公式、方框、流程线和表格等组成的教学辅助工具[2]。在讲解各章内容时,利用图表将各个概念、知识点、公式有机串联起来,使其相互关系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按内容和应用可将图表分为“讲授型”和“概括总结型”。例如,在讲授“带传动和链传动”的知识时,当讲解到离心拉力Fc,可列举如图1所示的“讲授型”图表,并加以解释,如“当带作圆周运动时,带本身的质量将在圆周方向产生离心力Fc,而Fc将作用在带的全长上,因此在带各处的横截面上均产生离心拉应力σc;σc过大,将带来不良后果:①降低带的寿命;②带与带轮表面的正压力下降,导致最大摩擦力下降,从而降低带的传动能力。因此应限制带的速度。”

在对带传动进行小结时,可采用如图2所示的“概括总结型”图表,由图表可知带是处于变应力状态下工作的,带中产生的瞬时最大应力发生在带的紧边开始绕向小带轮处。

通过图表可将相关内容有机串联起来,让学生从烦琐的笔记中解脱出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特点是“学中用,用中学,以用促学”[3],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工作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任务[3]。如在讲授“平面连杆机构”一章时,教师先提出一些与平面连杆机构相关的问题,然后为学生设计了一项任务为“休闲娱乐机械和家庭用机械的设计”,设计的机械必须包含平面连杆机构,并对设计任务进行了一定的解释与提示,如休闲娱乐机械可以是小区活动场所的健身器材;家庭用机械可以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家庭用机电产品,包括窗户的开启机构、折叠桌椅、家用折叠梯子、雨伞等。此外,还要求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应用本专业知识对产品进行造型设计,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应用本专业知识进行產品进行成本核算,等等。

在实施过程中,采用企业产品设计模式进行,由学生根据自身专长和兴趣爱好组队,每组3~5名学生,选出1名组长,领导本小组成员进行产品设计。鼓励小组成员进行实地调研,且每位成员均须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由组长组织小组展开讨论,选择最佳设计方案。例如,有小组学生通过调研设计了一款新型家用折叠人字梯,如图3所示,应用了平行四边形机构使踏板同时展开或收起。伴随着一个接着一个的成就感,可培养学生对机械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为将来工作岗位上的团队合作奠定基础。

2.完善教学手段。

(1)利用多媒体与实物模型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具有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声光色结合的立体效果,能扩宽学生的眼界,便于理解,实物模型的示教能起到直观形象的作用。同时,在讲解重点内容时辅以传统的板书,使重点突出、要领清楚,达到教与学的互动效果。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将雷达天线、缝纫机踏板、汽车前窗刮雨器、搅拌机、飞机起落架、牛头刨床等机构以动画形式显示,使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4]。让一些难以想象的机构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

(2)引入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学生学习计算机软件的积极性普遍比较高,尤其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因此,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将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凸轮机构时,可演示如何应用ADAMS软件解决问题;在讲解轴系零部件时,可采用Pro/Engineer建立虚拟的减速器装配体,并将其演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萌发急于寻求答案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开设了多项关于相关软件应用的开放性实验。

3.丰富考核方式。为了增强学生对机械的总体认识,在开学之初便将机械发展史作为一项大作业布置给学生,并计入总评成绩。让学生自行学习查找相关资料,写出相关机械的发展历史,如中国机械发展史、世界机械发展史、汽车发展史、飞机发展史、机器人发展史等,让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对机械及其发展有一个总体的认识[5]。同时,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安排了设计任务,将根据学生完成的作品质量计算平时成绩并计入总评。

三、精练教学内容,进行教材建设

1.精练教学内容,挖掘教学素材。从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可以拉近学生与机械之间的距离。机械与生活紧密相连,挖掘生活中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素材,可以使枯燥的机械生动化,单一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列举生活经历或新闻报道中引人入胜、趣味性强的案例,并编拟贴近实际且内容新鲜的应用问题,让学生感到所学内容有用、有趣[6]。例如,应用折叠雨伞、折叠桌椅、窗户开启机构讲解平面连杆机构;应用机械锁、开关等讲解凸轮机构;应用机械钟表、玩具等讲解齿轮机构。

2.建设课程教材。因材施教,积极进行教材建设。课程组在老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虚心向兄弟院校取经学习,以极大的热情教书育人和潜心进行教学研究,应用图示教学法进行了教学实践,将积累的经验和教学成果固化进教材,正式出版了《机械设计基础》教材,并编写了《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

四、加强实践教学

1.引导学生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以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項目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实践、自主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实践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进行学习与研究,使得学有所需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各种资源,得到有益的锻炼和提高。

工业工程、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先后开展了“基于人因工程学的超市货架设计”、“节·阅——公共绿色照明阅读桌创新设计”、“模块化组合式家具设计”等多项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研究。有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参与的捷能车队更是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研究收获了多项成果,该团队设计的节能车多次获得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最佳技术奖、最佳设计奖、最吸引眼球奖等。

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让学生真刀实枪的去干,利用课堂上教授的理论知识,品尝创新的滋味。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参与设计的“家用多功能折叠购物车”、“防反光可调节黑板”等作品先后获得首都高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奖项。“农用翻土机设计”、“自动选种机”、“按摩椅设计”等作品获得了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的奖项。

3.设置开放性实验。为了使课程实践环节得到进一步充实,增加实验学时,课程组开发了多项开放性实验,如“典型机构运动仿真分析与验证”、“典型机械拆装测绘与结构分析实验”、“小型机器人创意设计与制作实验”、“机械方案创新创意设计模拟实施与分析改进”、“常见机械传动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实验”等,完成实验的学生可以获得创新学分,鼓励学生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

五、结论

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近机类专业工业工程、工业设计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得到了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了锻炼。课程教学的改革与研究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促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参考文献:

[1]刘相权.“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任务驱动式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11):120-121.

[2]滕启.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

[3]刘相权.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2,(24):177.

[4]李国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9,32(8),增刊:197-198.

[5]宋瑞银,张美琴.应用型院校机械原理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9,32(8),增刊:170-172.

[6]解占新,刘刚.谈《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思路的创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9,32(8),增刊:182-184.

作者:黄小龙 杨洋 刘相权

上一篇:工程机械设备集团客户关系论文下一篇:普通院校人才培养交通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