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德育困境研究论文

2022-04-21

摘要:当前高校的德育工作出现与社会生活相脱节的现象越来越多,包括研究生德育工作,增强和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根据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实际状况,在研究生的诸多独特特点基础上,对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层次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进行探索,为研究生德育工作开展提供可行性意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研究生德育困境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研究生德育困境研究论文 篇1:

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德育作用的思考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为学、为人都产生着重要影响,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必须加强研究生导师的育人作用。”这既反映了国家对导师教书育人的高度重视,也折射出导师在教书育人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医学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其份内之事、应尽之责,但在实践中,导师教书育人的状况并不如人意。部分导师只“授业”不“传道”,只教书不育人,较少过问研究生思想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从而形成了研究生教育中智育和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怪象。可见,导师的育人作用还未得以充分发挥,应切合实际地发挥导师的德育优势,通过导师育人作用的充分发挥,全面提升研究生整体素质。

一、导师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的优势

笔者认为,导师在德育方面的育人有其他部门或人员难以具备的优势和条件。医学研究生入学后,除极少部分时间的集中授课以外,绝大部分时间将始终跟随导师从事医疗和科研活动。他们接触最密切、最频繁、对其影响最大的人莫过于他们的导师,诚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导师是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导师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成长的阳光。并且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有限,个体特征明显,因而对学生的个性和思想动态较易了解,感情容易沟通。此外,导师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才能使研究生产生崇拜感,有利于研究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导师的教诲。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由此可见师生关系的密切和教师的权威。导师的这些条件使导师在德育方面的能切合实际和有针对性,在某些方面,较之专职从事研究生思想工作的干部更能和发挥作用收到实效。因此,在研究生素质的培养中,我们应重视导师优势的发挥,使导师在育人机制中,真正成为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发挥导师德育优势的策略

研究生的德育不仅有政治信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品质、价值观这些政治性、伦理性内容,也包括对个体积极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导师毕竟不是专职政工人员,对研究生进行的品德教育应有所侧重。根据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可主要集中在研究生“情商”的培养和提高上。导师作为事业上的较成功之人,有着成才过程的切身体验和较丰富的人生阅历,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可结合专业指导在培养和提高研究生情商方面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育研究生树立远大的志向。近些年来,社会由于处在转型期间,人们心态较浮躁,急功近利现象较普遍,研究生也难免受到影响,表现在部分学生目光短浅,缺乏远大的志向。据对本院研究生的问卷调查,在回答“你考研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时,有44.3%的研究生选择了“为了改善环境,有利于就业时选择理想的单位”这个答案;25%的研究生选择了“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给以后的科研打基础”;10.7%的研究生选择了“为了中华民族振兴做贡献”,还有20%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原因”。这显示出较多的研究生学习动机和目的较现实,层次不高,就可能使有些研究生缺乏学习动力,在学习和科研上不够投入,得过且过,只求毕业时拿到学位即可。情商理论认为,凡有大成就者必有一个远大的志向在长期支持激励其不断奋斗,没有远大志向的人充其量只能成为平庸之才。因此,对研究生进行人生目标教育是导师育人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研究生导师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一定知道目标大小对成才的意义,因为有切身体会。如果他们结合自己的成才经历,对研究生进行教育,其效果要胜过政工干部的一般号召;另一方面,导师要在学习和科研中,严格要求,给予学生一定的压力,使其不能松懈怠惰,鼓励学生在学术上探索创新,争取获得优异成果,而不是平庸的度过研究生阶段。

2.培养研究生乐观自信的态度和良好的自控能力。情商概念的提出者之一、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指出“乐观是最大的动力”、“乐观是让困境中的人不至于冷漠、无力感到沮丧的一种心态。乐观也和自信一样使人生的旅途更顺畅。”研究生作为青年群体,总体上讲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压力的增加、社会消极现象的影响,研究生心态时有焦虑、紧张、冲动、沮丧的情绪出现,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承受力差,不能很好地调节和控制情绪,产生一些消极行为。个别学生甚至会发展成攻击和破坏性的行为。导师在对研究生进行专业指导之余,也要注意了解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思想动态,发现问题能及时在萌芽状态予以处理。平时要常和学生开展谈心活动,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积极理解人生,培养他们形成自我激励、自我平衡、自我控制的习惯和意识。研究生导师除了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外,一般还具有较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较好的修养,特别是一些德高望重的导师,如能在言传身教中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影响和感染研究生,可取得比一般管理干部更好的德育效果。

3.培养研究生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综合性的。其中,是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高情商的要素之一,因为现代社会更强调群体力量的发挥,事业合作伙伴的重要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一个难于和他人协作,孤傲不群,独来独往的人不仅在生活中不受欢迎,在事业上也会得不到环境的配合支持,失去很多发展的机遇。研究生作为高层次的人才,也必须具备这种素质。但是研究生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与本科生比,个体活动特征明显,相互往来少,合作意识和团体意识较淡薄。有的学生有文人相轻,贬低他人以抬高自己的倾向,这也需要导师在这方面加以引导和教育。除了告诉他们做人的道理,还要利用专业指导机会,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课题让同专业的学生共同研究解决,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切实体会团结协调、相互尊重、互补互助的重要性。

(作者单位:贵州省人民医院)

作者:何含兵 赵 莉 陈 辉 张晓勤 何 美

研究生德育困境研究论文 篇2:

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实效性探析

摘 要:当前高校的德育工作出现与社会生活相脱节的现象越来越多,包括研究生德育工作,增强和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根据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实际状况,在研究生的诸多独特特点基础上,对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层次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进行探索,为研究生德育工作开展提供可行性意见。

关键词:研究生;德育工作;实效性

在当今多元文化激荡、并存的国际社会环境背景下,国外社会思潮不断涌入我国,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更有甚者会对国家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造成不利的局面。党在十八大报告中又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党首次将“立德树人”理念上升到教育根本任务的高度上来,足显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高度重视。现今,我国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效果不显著,如何更好的增强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成为德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是指教育者开展德育实践工作所取得的实际效果与教育目标相吻合的程度。也就是说在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中,教育者根据人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设定教育目标与内容,针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实际状况,把握德育工作的运动和发展规律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德育工作,根据德育工作结果考察德育工作(过程)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提升造成的具体的有效的正面影响,是一种具有衡量德育工作与教育目标相吻合、相接近、相一致程度的肯定意义的关系。

二、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现状

1.育人模式单一与育人者非“育人者”

近年来,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各高校都在提倡将“教育、管理和服务”三者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来开展高校的德育工作,呈现出大势所趋之势。然而,高校的德育现状依然是延续传统单一的说教式教育方式开展。对于研究生来说,这种教育方式忽略了研究生群体具有年龄跨度较大、不同社会经历、需求层次较高、自我意识较强等特点,对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研究生,采用一样的说教内容,老师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受到压制,没能形成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德育课对于老师来说就是说教着“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思想上对德育工作几乎没有产生任何情感体验,反倒催生厌烦情绪。

德育工作的开展有赖于教师的组织和实施,因此,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结果与教师的理论素养、个人魅力和施教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育者在日常生活活動中,能够主动、积极的调查研究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能够及时有效的掌控、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效预测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发展变化情况,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如果教育者在德育工作中对学生所面临的德育问题总是处在被动应付地位,尽干一些“亡羊补牢”的事情,或是忙于自己其他方面的事情,这与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不符。而在高校德育中,部分研究生德育教师未能承担起研究生德育这一重要职责,几乎很少关注研究生的思想和行为状况,没有进行及时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更有甚者,将德育工作这份教师主业变为“副业”,将搞科研项目这个副业变为“主业”。这就是所谓育人者非“育人者”之所在。

2.研究生德育层次、目标不明确

研究生德育这种层次与目标的不明确性包括两个方面:研究生群体内部之间和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德育延续上。首先,研究生群体包括硕士与博士研究生,两者在年龄上跨度较大,加之研究生还有在职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之分,这就导致研究生群体具有不同社会生活背景和不同社会经历等特点,这也决定了研究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呈多元化的趋势,在多元化的思想观念指导下,其对社会行为的认知、感受、体验和实践方式也有不同,个人内在发展所需的较高精神需求也呈现出不同层次,这对德育工作者来说针对不同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制定相应的德育目标是一个重大挑战。其次,研究生与本科生之间,从教育角度来说,具有延续性、阶段性和层次性等特点。两者的关系主要有三种:本升硕、本硕连读和本直博。三者的共性在于都是由本科生进入研究生学习,这也正是问题出现的关键点。在本科教育阶段主要接受的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教育模式,在学习的问题上,老师总是已经将问题一一解答送给学生;在生活上,有辅导员为其指导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而研究生学习讲究师生共同参与、共同研讨,老师引导学生,学生自我思考,与本科教育相比,研究生教育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刚进来的本科生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老师的引导是很有必要的;在生活上,研究生的生活环境与本科生相比也发生了巨大转变,由于研究生自我意识较强、心理比较成熟、人员比较分散,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绝大部分由自己支配,强调自我管理,这与本科生的辅导员管理有着显著差别。

3.研究生精神世界深层次的思想问题难以触及

对于多数研究生来说,正处于社会心理、人格特征已经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他们中不乏有丰富的社会工作经历,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对于这样一个自我意识较强、心理成熟的群体,“常人”是很少触及他们精神世界的灵魂深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经济生活和就业,二者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体。在经济生活方面。目前,就在校硕士生来说,其每月的经济补贴只有两三百块钱,远远不够生活费,加上研究生的自我意识强,碍于自尊心,不愿向家里要钱,为了生存只能找份兼职工作,承受着较大身心压力,对研究生学习和科研造成一定不利影响。在就业方面,据统计,2009年到2011年,本科生的就业率均高于研究生,说明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不是很乐观。自从2002年研究生扩招以来,十年间招生人数翻了一倍,2012年研究生招生达58.4万余人。可以发现,目前研究生就业竞争压力大是不争的事实,对此研究生的心理相比以前发生微妙变化,部分研究生出现的自信心受到打击、思想波动大和情绪浮躁等情况。出于那颗“爱荣拒辱要面子”的心理,很少有人愿意将其内心深处的心灵之窗向外人敞开,而是竭力防范保护着。比如有的研究生由于自身能力素质的问题,鉴于当前的就业压力,对研究生就业前途产生困惑和迷茫;有的研究生根据市场就业薪资情况,对研究生学习期望值下降,产生失望、自卑心理等。

三、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实效性思考

1.坚持主导性教育和集体自我教育

坚持主导性教育就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意识形态教育,它规定着高校人才培养、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发展方向,防止多元文化背景下一元性主导与多样性共同发展的现象发生,引导和规范其它多样文化朝着符合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的不断改造、丰富和发展。

坚持主导性教育对一个国家、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要想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仅靠这种正面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得发挥自我教育的功效。研究生是一个知识文化水平较高、自主意识较强的群体,说明研究生的理解认识能力和自觉学习能力较强,这符合自我教育开展的基本要件。由于研究生有博士和硕士、全日制和在职之分,其社会经历和背景差异性很大,这种差异性通过沟通交流能够达到互补的功效,这为开展集体自我教育提高了可能。由研究生自行组织或是导师组织,以聚会、座谈、研讨等多种形式开展集体自我教育活动,由于参与者都是受教育者,这为自我教育提供了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对发生在校内外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研究生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在这场“小型研讨会”上参与者的思想价值观念都潜移默化的受到了影响,这种“影响”更加能够得到研究生思想情感的认同和内化,教育实效性强。

2.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研究生分阶段重点施教

德育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水平高,为研究生德育工作分阶段、有重点的开展提供了条件。多年来,本科生、研究生不断扩招,导致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吻合,导致本科生、研究生就业出现一定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解决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着手,可以适当延长研究生的在校学习时限,分阶段、有重点的培养。比如将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时限统一调整为三年制或更长,在研究生学习期间,避免将研究生的专业学习课程全部安排在研究生第一学年全部完成,可以适当分散部分课程在第二学年完成,组织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使研究生有更多的时间研习学习课程,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际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由于研究生毕业的下一站就是步入社会,因此,研究生的德育工作应当针对当前国际、国内的社会发展要求和时代精神,有针对性地加强研究生关于创新精神、拼搏精神、科研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重点培养,使研究生毕业结束后能够尽快与社会发展要求接轨,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事业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事业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加強沟通交流,解决研究生思想深层次问题

由于研究生是一个思想价值观念趋近成熟的群体,一些内心深处的思想心理问题不愿向外人提及,研究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身心健康成长受到一定影响。思想上的问题只能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来解决,而在沟通交流的这个环节中,“关心”的因素不可或缺。无论在言语还是行为上,长期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是打开研究生内心深处心灵枷锁的钥匙。加强沟通交流来解决研究生思想深层次问题的德育工作主要落在研究生导师身上。对于研究生导师来说,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已经结婚且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对人生的领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对研究生学习期间乃至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的思想心理状况等有着丰富的体验,这对于解决研究生的思想心理问题是非常宝贵的无形教育资源。研究生导师要定期与研究生进行沟通交流,多关心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了解和掌控研究生的思想行为状况,在师生之间逐渐建立起一座互信的桥梁。在对研究生长期的细致关心基础上,根据研究生所反映的思想心理问题,亦或是根据自己多年来德育工作的经验总结,将研究生可能面临的相关思想和心理问题对研究生进行一一耐心解答,解答研究生的思想问题,疏通其心理障碍,正确引导研究生的人生发展方向和目标,促使研究生在思想情感上实现认同。

参考文献

[1] 刘济良.德育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刁承湘.研究生德育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 石书臣.主导轮: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主导性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1.

[4] 林宁.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的转化[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4).

[5] 王蓓.论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的回归——现代德育困境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2010(4).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政治学院)

作者:谭林 范志英

研究生德育困境研究论文 篇3:

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路径研究

摘    要: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学业规划的指导者,也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首要负责人。当前,部分高校出现育人理念陈旧、责任意识淡薄、协同机制缺乏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这就需要导师不断强化立德树人意识,将科研活动和育人工作有机统一起来,积极地构建起长效的育人机制,为新时代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提供有益探索。

关键词: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路径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才强国的关键所在。“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核心在于育德”[1]。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在培养研究生政治素养、高尚情操、社会责任感和学术道德等方面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一、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的意义

(一)立德树人是研究生导师担负的时代使命

回顾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光辉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重大历史成就。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为国家经济、文化、社会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研究生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其发展状况直接决定了未来国家将以何种姿态应对国内外复杂环境所带来的挑战。

教育是国之大计,而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其培养方向应始终同国家发展战略相吻合。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一时代主题,将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指向。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主体,要怀揣高远志向,不受世俗利益诱惑,帮助研究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错误思潮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时,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升导师自身的育人本领和育人能力,进而真正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

(二)立德树人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保障

当前研究生群体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他们思想活跃、个性张扬、主体意识强,但责任感不足、抗压能力弱、合作意识有限。导师在与研究生交往的过程中,往往受传统师生理念和现实因素影响,容易出现“对立化、雇佣化、利益化”等一系列矛盾,进而使得师生关系呈现出紧张态势[2]。因此,需要不断增加师生间信任和沟通,来对师生关系进行重新构建。“立德树人是研究生教育的中心环节”[3]。在立德树人的视野下,导师与研究生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彼此了解双方的内在需求,改变主客二分式的沟通方式,进而通过协作、互动、共享构建起富有情感性和谐师生关系。

(三)立德树人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

青年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承受着科研、就业、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心理问题较为突出。研究生立德树人工作的顺利开展,能够有助于提升青年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就国家教育事业的目的而言,是要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人。青年只有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优良的道德素养、正确的价值取向,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命运的走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彰显出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因此,研究生的成长成才不仅需要在知识层面上不断汲取营养,还需要在思想道德层面不断提升水平。思想道德基础牢靠与否,直接关乎研究生的未来发展。研究生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只有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引导下,才能够不断完善人格,实现能力与德行的有机统一。

二、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的现实困境

(一)重学术轻德育,责任意识不强

党的十九大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科研水平和人格魅力时刻影响着研究生的行为与认知。然而,当前研究生教育实际工作中,重学术轻德育的问题十分突出。导师往往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业,而较少参与到立德树人的工作中去,也不清楚如何围绕学生展开德育工作。同时,“导师岗位责任意识不明确”[4],普遍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术事务中,而未能充分关注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进而导致教学与育人相脱节。

(二)导师素质有待提升,育人技能相对有限

新一轮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作为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应仅局限于专业技能和学术能力的提升,还应着眼于人格的养成和思想道德的塑造。这一方面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呈现,另一方面也为导师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然而,当前除了重学术轻德育的觀念影响外,部分导师在实际工作中不知道如何展开德育工作,也是当前影响研究生德育工作进展的重要因素。

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研究生导师具备较高的育人技能,以及正确的沟通方式。但导师平时除了要承担较强的工作压力外,还要面临论文、项目、学术会议等科研活动以及日常教学工作。这就导致导师往往分身乏术,很难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提升育人技能。而目前高校科研为主导的评价机制也难对育人状况进行科学考核,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导师育人工作的被动处境。

(三)导师职责与工作脱节,协同性不强

伴随研究生立德树人工作重视程度的一再提升,导师育人职责也在不断明确。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首要责任人,导师除了对学生展开学业规划外,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树立、爱国情怀培养、自身价值实现同样负有直接责任。在研究生实际培养过程中,不少导师仍然只是将学术指导作为其工作的主要内容,而道德养成、心理健康、人格塑造、价值观引导则被看作是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同时,伴随近些年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急剧增长的研究生数量为导师带来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压力,研究生导师精力有限,很难兼顾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工作。而辅导员由于忙于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和各种考核,往往忽视了研究生的立德树人工作。此外,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交集较少,很难形成责任联动,进而导致研究生立德树人工作的成效普遍较差。

三、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

(一)立足马克思主义立场,强化立德树人意识

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它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由于受到泛娱乐主义等不良价值取向的影响,当代青年群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爱国意识淡薄、责任感较弱、道德情操不高等现象。因此,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融入研究生培养的整个环节,进而帮助青年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具体而言,研究生导师在理论教学和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展开理论指导、专题交流、业务实践活动。基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本立场,帮助研究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同时,针对学生在思想认识方面出现的迷惑和偏差,研究生导师要对研究生进行积极纠正和引导,使其能够在复杂的多元文化思潮冲击下保持理性思考和正确认知。此外,导师还要注意个体化差异,采取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以此来解决育人实践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二)科研育人有机结合,发挥导师关键作用

研究生培养质量好不好,关键取决于导师在育人环节中如何发挥作用。尽管从教育部到地方高校都在一直积极推动研究生德育工作改革,但现实中教书与育人相脱离的现象并不少见。尤其是近些年来屡屡发生的研究生学术不端事件,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研究生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导师育人功能发挥不足所致。

研究生学习阶段,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无疑是研究生培养的基本内容,也是研究生在学术领域能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保证。然而,道德水平的高低同样影响着研究生道德形象和学术生态状况。因此,在日常生活和科研活动中,导师应更加关心研究生的生活状况、价值取向、道德认知。同时,以自身扎实的学识、高尚的情操、仁爱之心及帮助研究生解决现实问题,使他们能够时刻感受到来自导师的关爱。同时,导师还应对研究生群体容易出现的功利主义、学术不端、诚信缺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及时纠正。

(三)构建协同机制,形成育人合力

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在当前“课程思政”大背景下,科学体制机制的建立,是研究生教学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的关键。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是研究生学业进展、道德品质、职业规划的重要引导者。而班主任、辅导员尽管分工不同,但也都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参与者,他们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学风建设、心理健康等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关于研究生立德工作的开展,应首先明确导师的主导地位,完善导师评价机制,将研究生德育工作纳入到研究生导师考核的内容中。同时,班主任和辅导员要全力配合导师展开“立德树人”工作,强化研究生培养的德育目标,进而构建起研究生导师、班主任、辅导员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此外,增强教师与党政部门之间的密切度,按时向党政领导汇报学生的思想状况,使立德树人工作既能責任到人,又能形成团队合力。

参考文献:

[1]杨守鸿,杨聪林,刘庆庆.新时代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现实路径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7).

[2]秦莹,屈晓婷.基于立德树人的新时代研究生导生关系建构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

[3]刘林.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与实现路径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8,(5).

[4]王武习.立德树人背景下的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0).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责任编辑  包玉红]

作者:何景毅

上一篇:物理新情境问题教学论文下一篇:语文实验稿思考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