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新型城镇化建设困境与策略研究

2022-11-17

城镇化建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举足轻重, 2014年江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南通地处苏中, 作为长三角具备独特区位优势的城市, 滨江临海,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和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 南通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新型城镇化概述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 着眼农民, 涵盖农村, 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1]。与传统城镇化相比较而言, 新型城镇化具备如下特征:第一,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第二, 新型城镇化是优化布局、产城融合、集约节约高效的城镇化。第三, 新型城镇化必须注重“四化”协调发展。第四, 新型城镇化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城镇化。第五, 新型城镇化是绿色、生态、宜居的城镇化。

二、南通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南通现辖“4区3市2县”:崇川区、港闸区、通州区和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如皋市、海门市、启东市, 海安县、如东县。依据《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规划 (2014-2020) 》中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 本文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南通的现状[2]。

(一) 城镇化水平逐年上升,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近年来, 南通市城镇化步伐加快, 城镇化率逐年明显提高。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30.5万人, 城镇人口达到482.4万人, 城镇化率66.03%, 比2016年64.37%上升了1.66%。2016年江苏省城镇化率68.76%, 中国城镇化率为57.35%, 相比之下, 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优势, 但在江苏省总体水平相对不高, 低于省2.73%。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 2017年年末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11元, 比上年增长9.7%, 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2756元、20472元, 分别增长8.9%、9.2%。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317元, 增长7.5%, 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26510元、14637元, 分别增长5.1%、8.9%。2017年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8.5平方米, 比上年增长1.5%。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1.5平方米, 与上年持平。南通城乡人民生活质量都明显提高。

(二) 城镇空间布局有所优化, 综合交通和城镇面貌显著变化

南通规划形成“一主三副多点”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一主”:南通中心城区及其辐射影响下的海门城区和如皋长江镇为中心的地区。“三副”:“掘港—长沙”城镇组群、“汇龙—吕四”城镇组群、“如皋—海安”城镇组群。“多点”:市域范围内的多个重点镇。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形成“中心城市—二级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四级城镇等级结构体系, 包括:1座中心城市 (南通中心城区) 、5座二级中心城市 (海门、启东、如皋、如东、海安的各城区) 、15座重点镇、50座一般镇。老城区改造有序推进, 新城区凸显现代化面貌, 海门、启东等县 (市) 城城市功能不断提升, 城镇化发展新格局不断彰显。

南通综合交通整体格局不断优化, 规划形成“三纵两横一核四中心”综合运输体系整体格局, 布局形态和功能逐渐清晰,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运输格局[3]。

(三) 城镇公共服务能力增强, 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教育、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持续增强。2017年末全市拥有普通中高等学校25所, 普通初高中202所, 小学325所, 特殊教育学校7所, 各级各类幼儿园486所。2017年末全市拥有文化馆9个, 文化站98个, 公共图书馆10个。

城乡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80%。2017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3184个,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个,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1540个, 行政村覆盖率100%。2017年末全市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职人数153.5万人, 拥有各类养老机构243家。

就业持续增加。全年新增就业人数8.69万人, 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63万人。2017年全年提供就业岗位34.6万个。

(四)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生态环境建设有所改善

产业发展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 南通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产业比重:第一产业逐渐下降, 二三产业逐步上升。2017年年末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734.65亿元, 比上年增长7.8%, 三次产业结构为4.9:47.1:48, 较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比1:55.9:33.1相比, 产业结构布局更加合理完善。2017年末从业人员达456万人, 结构比为9.58:46.65:33.7。2016年末从业人员达458万人, 结构比为:20.96:46.51:32.53。可见,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从业人员比重也在同步调整, 其第一产业呈下降趋势, 第二、三产业呈上升趋势, 说明南通地区农业人口城镇化步伐在加快。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南通城乡环境也在逐步改善, 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

三、南通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虽然南通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同时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也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4]。

(一) 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不够高, 多年来人口呈现负增长

依据《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20年) 》城市人口规模:到2020年, 全市总人口达870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达609万人, 城镇化率达到70%, 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215万人。意味着未来的2-3年内将有100多万的农业人口在城镇落户, 由此带来的各方面压力巨大。2017年末南通户籍人口城镇化率63.1%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还要低3个百分点。相对于长三角的许多城市而言, 南通城镇化水平相对偏低。2017年南通市人口自然增长率-2.69‰。2016年末南通市常住人口730.2万人, 其中, 城镇化率64.4%, 人口自然增长率-0.3‰。同期2016年末一江之隔的苏州市常住人口1064.74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803.88万人, 城镇化率75.5%, 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4.85‰。由此可见, 城镇化率南通比苏州低了11.1%, 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了5.15%, 南通人口近年来持续呈现负增长的态势, 城镇化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仍然较大。

(二) 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均衡, 城镇结构体系和空间布局需要优化

南通各县市区的城镇化水平也有一定差异, 截止2016年底, 崇川区和开发区均达到100%, 港闸区92.89%, 通州区59.4%和各县市水平相当, 如东县城镇化水平56.07%最低。南通中心城区人口压力偏大, 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逐步加剧, 主城区崇川区房价相对较高, 交通拥堵现象严重。南通市辖各县市和小镇的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较弱, 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掘。南通城乡建设个性不够鲜明, 城乡自然环境等保护力度不不大, 城镇结构体系有待调整优化。

(三) 城乡差距大, 城乡公共服务能力欠缺

城乡居民收入角度看, 南通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然逐年都在上升, 但是长期以来, 城乡二元结构差异一直未得到明显改善, 2017年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09, 从收入的绝对数差来看, 相差22284元, 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尚待加强。随着南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大量农业人口城镇化, 但是城镇的承载吸收能力弱, 公共服务功能力需要加强, 公共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医疗、卫生和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但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群众生产生活的需求。各县市区发展水平也不平衡, 与苏南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四)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城乡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近年来, 虽然南通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但总体仍然不尽合理。2016年末南通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768.2亿元,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42:46.84:47.74, 从业人员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0.96:46.51:32.53。同期苏州的2016年实现生产总值14208.47,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43:47.03:51.54, 从业人员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40:59.61:36.99, 很明显与苏州相比, 生产总值绝对数相差8038.45亿元, 总体经济实力远落后于苏州, 南通的第一产业比例过大, 第三产业比例相对较小。城镇化进程中, 城乡生态环境建设面临巨大压力。

四、南通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目前, 南通正在创建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努力在统筹江海岸线、产业、交通、生态环境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 打造长三角北翼重要的经济中心, 结合南通实际, 必须进入以提高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 必须把握新趋势, 探索新路径[5]。

(一)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增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逐步淡化户籍因素。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应对南通持续的人口负增长, 进一步加强对人口发展的研究, 制定好人口发展规划, 落实好各项人口政策。各级政府主要承担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等方面的公共成本, 进一步增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地区政府的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整合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 全面提供政府补贴职业技能培训服务, 增强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推进进城务工人员与城镇职工平等参加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并享受相应待遇, 着力推进按常住人口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围绕服务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增加城乡公共服务供给,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全面提升人口素质, 为城乡社会和谐进步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缩小城乡差距。

(二)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和形态, 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

依照“一主三副多点”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城镇化建设要求南通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 统筹优化城市发展空间, 超前做好土地空间预留, 重点加强对陆海土地、江海港口等要素保障。按照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的定位, 对南通综合交通体系进行战略布局。过江通道、高铁、机场、城市轨道和港口等之间的布局。

要超前考虑几条规划建设的过江通道的空间预留问题。加强对南通市域内高铁线路特别是成熟度比较高的北沿江高铁的研究, 科学处理好高铁、机场、城市轨道的空间布局关系。考虑如何健全港口的集疏运体系, 将相关成果落实到城市规划编制中, 让南通真正成为一个港口强市。

(三) 强化产业支撑, 促进城市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互动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二级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四级城镇等级结构体系, 坚持城市功能、产业升级与吸纳就业联动推进, 科学确定城镇产业定位, 推进产城互动融合发展, 进一步增强经济活力, 为城镇化提供强有力的产业就业支撑。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吸纳就业的重要作用, 推进南通市域中心“退二进三”, 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服务业改革开放, 破除服务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综合承载能力, 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四) 强化可持续发展, 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实施“蓝天、清水、绿地”工程, 强化环境保护税的征收, 建设美好城乡。严格执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加强濠河、长江、沿海等重点水域治理, 集中整治入江入海河道, 加强城乡河道综合整治。协同推进市、县、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和整治, 加快推进城乡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加强重点工业行业水污染控制。持续推进植树造林, 加强城镇绿地、绿廊建设, 积极开展村庄绿化, 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村庄绿化格局。实施城市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集中整治环境薄弱区域, 解决脏乱差和设施不配套等问题, 规范管理影响城市形象和群众生活的市容市貌问题, 提升城市和农村环境治理水平。

总之, 在新型化城镇化建设中, 南通要进一步把握发展战略机遇和时代要求, 为城市区域地位提升、经济转型升级、产业对外拓展带来新的重大机遇, 为加快融入上海大都市圈, 切实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南通提供有力支撑。

摘要: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南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南通新型城镇化建设为研究对象, 主要通过对南通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 研究其面临的困境并提出解决策略, 以期能为南通城镇化建设献计献策, 助推南通市新型城镇化步伐。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镇化建设,困境,策略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N].新华日报, 2014-05-26 (A04) .

[2] 《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 (2014-2020年) 》出台[J].城市规划通讯, 2014 (12) :8-9.

[3] 江泽林.新型城镇化的价值内涵和基本特征——基于西咸新区的探索与实践[J].理论导刊, 2014 (12) :4-9.

[4] 祁金祥, 王娟.南通市农村民间金融现状的实证分析[J].时代金融, 2013 (35) :86-87+96.

[5] 张翊宝.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知行铜仁, 2016 (01) :53-55.

上一篇: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下一篇:竞争激励法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