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实验稿思考管理论文

2022-04-2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里的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由此可见,语文素养的涵盖面极为广泛。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语文实验稿思考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实验稿思考管理论文 篇1:

探究开发利用语文地方课程资源应遵循的原则

在本世纪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关于课程资源的探讨越来越多。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将由过去的国家集中管理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转变。随后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都按照国家政策的指示突出强调地方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其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十多年过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更多强调了语文地方课程资源,其中说道:“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既然语文地方课程资源如此频繁地被提及,无规矩不成方圆,接下来我们将探讨一下开发利用语文地方课程资源应遵循的相关原则。其中有些原则是各门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都应遵循的原则,有些是开发利用语文地方课程独有的原则。

一、科学性

1.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我国的语文教育经过多年的探讨和实践,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义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开发语文地方课程资源应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既要培养学生表情达意、交流沟通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作为“人”的“文化性”,包含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品位、思想道德、审美情趣等,最终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二者不是对立而是统一,“所谓统一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趾体现一定的人文性,而不是只追求单纯的工具性,不是排除承担一定的人文责任,而是要使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1]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2.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

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特征、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都有很大区别,在开发语文地方课程资源时,应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步骤,有序进行,合理安排,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和教师教学规律来循序渐进地开展,主要体现为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浅后深、先简后繁,将各种零星的、无序的地方课程资源通过整理、加工,以最适合学生接受、最适合教师传授的方式开发利用。

3.要强化教师开发利用意识

“地方课程资源”这一概念的提出可溯源到上个世纪,但是目前在国内进行的并不是很成功,很多语文教师课程资源意识淡薄,认为开发课程资源主要是专家特别是课程编写者的工作,可是专家低着头开发的课程的优势主要在学术价值上,其实践性可能因为不了解各地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而大打折扣。因此,要想顺利地进行语文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就要强化教师的开发意识,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该主动地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把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当作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媒介,充分发挥自己在开发利用语文地方课程资源的作用。

二、本土化

本土化的原则包含二层含义,一是立足于本土,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地之间在自然、社会、文化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各地所蕴藏的语文课程资源在种类、数量和存在状态与方式上都不一样。因此我们在开发利用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时候要立足地方,根据本地的实际状况,找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实事求是。二是,开发利用评论课程资源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地方发展的实际需要。一百年前,杜威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中就包括乡土历史探讨、社区经济研究等课程。这些课程在目标上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外,另一重要的目标就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密切学生与社区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开发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就要以为地方做贡献为努力方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地方或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2]

三、整体性

三级课程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的联系既是普遍的,也是相互的,因此地方课程的开发利用不能孤立于三级课程的整体而单独考虑,否则这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将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也会影响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效力,地方课程的生命活力也得不到保证。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国家课程标准,并且与国家、校本课程相结合,统一规划、统筹实施,“使地方课程的开发既能促进国家课程的发展,又能顾及校本课程的成长,使三级课程形成一种合力,发挥整体的育人功能,实现基础教育课程的整体化发展。”[3]

四、合作性

地方课程开发与利用是以一个行政区域为基地的,因此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地方有关教育机构的合作交流与协商是必须的。语文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只有各级教育机构的合作是不够的,语文课程资源量大、种类多的特点决定了它还要和博物馆、科技馆以及民间艺人、文学研究机构等协调、合作。此外,为避免开发利用地方语文课程资源时的自我封闭,还需要加强和其他地区的联系合作,增强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变革创新能力。

五、可行性

1.在众多可开发利用的资源中要分清轻重缓急、先后顺序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各地可供开发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都相当多,因此需要对众多可用资源进行筛选。在筛选众多语文课程资源时,应选择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资源,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并及时补充反映地区建设和发展的新成果、新情况。这些才是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重”和“先”。

2.最高效率和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

建设语文地方课程资源需要地方政府在财力、人力、物力上给予支持,同时要遵循“低成本高效益的原则”。在进行资源开发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充分利用原有的设备、资料,就地取材既可以缩短时间,也可以节省人力资源;高年级学生用的一些地方课程资源的教材、资料可以留给低年级的学生使用,实现资源的反复多次利用,使总经费开支大大减少,也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担质量。具体到语文学科,我们要开发对当前语文教育教学有现实意义的语文地方课程资源。同时由于语文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只是为了补充丰富的语文课程,所以要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语文资源。

六、资源共享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要求各地建立自己的语文教育资源中心,实现资源共享,拓展学生的视野。“资源共享不仅可以缓解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教师在不同时间范围、空间范围内资源共享的意识,感受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分享合作的精神。”[4]目前网络已进入大部分学校和家庭,互联网的普及是必然趋势,“初步实现网络教育的地方,还可以考虑在区域范围内构建更大的共享资源数据库,形成集成化的学习资源中心,包括围绕学生的研究专题组建的专题资源库,演示型或交互型学习软件库,课例库和知识素材库等等,实施交互式的导师指导和分布式的学习。”[5]各地可利用共享资源丰富自己的语文课程资源,同时也可以互相借鉴学习,共同开发。

注释:

[1]吴娟:《论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鸡西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2]郭元祥:《关于地方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1期。

[3]张传珍:《中小学地方课程开发的理论探讨》,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3级。

[4]王捷:《研究性学习的社会教育资源开发》,上海教育科研,2001年,第5期。

[5]叶平:《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建设》,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年,第9期。

参考文献:

[1]吴娟.论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J].鸡西大学学报,2009,(05).

[2]郭元祥.关于地方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0,(01).

[3]张传珍.中小学地方课程开发的理论探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

[4]郭晓莹.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福州市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05.

[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周琳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241000)

作者:周琳

语文实验稿思考管理论文 篇2:

设计多元化语文作业 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里的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由此可见,语文素养的涵盖面极为广泛。教师必须把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始终,渗透于语文学习的诸环节,而作业设计的科学化、多元化就是重要环节之一。

按说语文学习理应“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课程标准》所蕴涵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这一点。可审视眼下如火如荼的语文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充斥其中的多是诸如语文教材文本的解读取向、语文教师的理想形象,语文多媒体情境化教学等内容。不难发现,在备受关注的语文课程改革中,教育教学者们大多聚焦的是课内改革,对课外对语文作业的重视程度却远远达不到。语文作业设计这一块从理念到实践操作都相对滞后。

为此,本文以当前语文作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切入点,提出解决对策,探讨语文作业多元化设计的方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当前语文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量过多,学生负担过重

社会各界一再呼吁,要减轻学生的负担。但是越减越多,越减越重。为了达到高分,教师采用题海战术,反复训练学生,学生则进行机械记忆,强化记忆和超量记忆,结果是学生书包越来越重,书呆子越来越多,学生越来越厌学,甚至出现一些极端行为;教师的教法陈旧,教学以讲解为主,课堂结构松散,不讲究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占用了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操作、练习的时间,只好把许多作业放到课后布置完成;教师对作业目的定位不准,对教学质量的认识只停留在狭隘的分数观念上,没有站在应有的高度来看待教学质量。语文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学生要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有一定的创造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自学能力。

许多教师认为,只要对学生高投入就会有高产出,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它忽视了在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高原现象”,即效率升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停滞状态,如果不能突破还会呈下降趋势。

(二)作业设计陷入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语文作业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语文作业陷入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作业设计多根据书本,重在书面练习,形式单一,枯燥乏味。其二,作业设计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盲目追求共性,常常使学习智能强的学生因“吃不饱”而懈怠,智能差的学生因“吃不了”而厌学,不能完成作业,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其三,作业设计片面重视语文的认知价值,忽视了其应有的审美价值和发展价值,具体说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语文素养的发展与提高。

二、语文作业多元化设计的探索

语文作业不仅是检查、复习和巩固学生课堂学习的手段,合理的语文作业还能起到延伸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的作用。语文作业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的作业多元化设计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多种形式的作业,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爱好习惯等,选择自己喜闻乐见的作业形式甚至自己设计DIY,并采取各自不同的方法来完成教师提出的作业要求。

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性,在备课和上课时,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了解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多元化的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选择自己喜闻乐见、且又能通过努力顺利完成的作业。每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语文多元化作业设计尊重学生中客观存在的差异,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从纵向来看,我们可以把语文作业分为基础型作业、发展型作业,探究型作业三种。

(一)基础型作业

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同样,能力也是在人拥有一定数量的知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不能放松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练习,它是语文素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钻研业务和设计作业时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正确扎实的知识。那么,就可以减少学习困难、基础较差的学生的挫折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发展型作业

发展型作业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保持在语文作业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并获得可持续发展。一般以学生独立完成为主,作业中渗透一些稍有变化的、比语文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题目,促使中等学生对语文学习永远充满激情。

(三)探究型作业

探究型作业是深化提高型作业,不必强求人人必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自由选择。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己个性和才能的舞台,以满足高层次学生求知的欲望,拓展学生的思维、创新与实践的空间。

从横向来看,语文作业多元化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规则。第一,作业形式不拘一格。将单一的文本作业改为多元的作业,包括自主选择型、自主设计型、艺术渗透型、操作表演型、调查研究型作业等多种类型,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尝、摸和想象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让学生生动活泼、精彩纷呈地完成作业。第二,作业内容丰富多彩。既注重语文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综合,还要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实践性。要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加强阅读积累;要把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结合,使相关知识相互促进,各种思维方式相互融合,促进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要把语文作业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冲破传统教学封闭的圈子,向语文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第三,作业要求因人而异。研究表明,学生智能发展水平呈正态分布。智商的通常分布为:超常(130以上)和低常(70以下)约各占人群总数的1%,偏高(110-129)与偏低(70-89)约各占19%,智力中常约占60%。可见,学习能力先天有差异,因此要求程度也不应当一样。语文作业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分层布置,倡导学生自主选择作业,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形式甚至自己设计作业。

三、完善多元化作业设计的评价体系

无论作业设计有多么新,方法有多么先进,如果在评价上采取老一套,新内容和新方式的价值就难以体现。因此,改变、完善作业的评价方式十分重要。我们语文作业多元化设计,应在坚持以尊重学生中客观存在的差异性为原则的指导下,制定科学的、能动的、创造的评价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参与性评价、互动式评价和差异性评价。

(一)参与性评价

参与性评价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有目的、有准备、有组织地参与作业的评价。打破过去那种以教师一锤定音的评价方式,鼓励每个学生大胆发表评价意见。这样,既密切了师生关系,又为作业评价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

(二)互动式评价

语文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是心灵与心灵的撞击、交流。这种评价体现了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多向交流。在横向评价中,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三)差异性评价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坚持分层评价,承认差异。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重要评价其作业的质量和创新能力;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重在评价其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差异性分层评价就是要让“优等生”锦上添花,“中等生”平稳前进,“学困生”体验成功。总之,评价以鼓励为主,不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于永正老师说过,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之所以总是走不出“耗时多,效果差”的怪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们沿袭了传统语文教学的陈旧观念,把语文教学的关注聚焦、定位在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把握上,忽视或演化了对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潜能的开发。因此,语文作业的多元化设计最终应体现为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习潜能,能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形成综合能力,丰富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俞世燕.语文作业设计的思考与探索[J].教学与管理,2005,(9).

[3]谢志新.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疆教育,2001,(11).

(秦勤 西南大学文学院)

作者:秦 勤

语文实验稿思考管理论文 篇3:

以“讲·学稿”为载体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做法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急需要创新。为探索一条教育创新之路,我校实施了以“讲·学稿”为载体的“学教合一”的课程改革,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借助“讲·学稿”的优势进行了一些尝试,让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搭建一个平台,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

一、巧借“讲·学稿”优势,实现互动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创造力

“讲·学稿”凝结了教师集体的智慧,提高了教学预案的质量,起到了导学导教的作用。受此启发,我们在教学中尝试发挥学生集体参与的优势,来实现语文课堂的互动合作学习,聚优补劣,求同存异,发展个性。同时,利用“讲·学稿”学习过程的前移原则,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把预习提前,把课后作业前移到课堂内当堂训练,学习任务当堂清,课后不留作业。学生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课余时间,为实现语文课堂的互动合作学习提供了基础。

1.分工负责语文管理,实现自主学习。让班上的每一位同学负责管理一样事务,如收发“讲·学稿”、作文检查、日记检查、读书笔记检查、预习检查、普通话推广、图书借阅、经典诵读、纠错、记录、代表发言、联络、书写辅导等,让大家主动承担责任,主动去学习,为集体服务。这不但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还可以在工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2.合作学习语文知识,实现资源共享。按座位将学生分成四个大组若干个小组,上每一节课,“讲·学稿”中都设计了预习任务,课前下发,科代表就按大组划分合作任务,大组长再将任务具体到每一个小组,每一个同学必须完成分配的任务,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完成其他任务。这样分解了学习任务,教师只做指导或助手,适时点拨,学生感到很轻松,既实现了学习资源的共享,还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营造语文论辩氛围,激发创新思维。将辩论引向高潮。再如对《孔乙己》《范进中举》等小说主题及人物形象的分析辩论。通过辩论,促使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在交流、争论中学会思考,解决“未经老师教授的种种问题”,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4.利用“讲·学稿”的留白,激发学生联想和想像力。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指出:“要拓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教学中必须注意想像力的培养。一个想像力丰富的人,创造力就强,能够把自己已有的知识重新组合,创造出种种新形象,或幻想出前所未有的形象。”

5.凝结学生智慧,自备自学,实现自我创新。根据“讲·学稿”“兵教兵”的原则,我们对于一些容易理解又能激起学生兴趣的课文,发动学生小组讨论,制定“讲·学稿”修改方案,全班交流后选出较优秀的加以修改,打印下发,让主备学生负责指导学习,然后质疑,教师指导之后再展示。

二、延伸语文课堂,回归生活感悟,在实践中创新

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讲·学稿”设计规程中有“拓展延伸”这一重要坏节,新的语文教学要从生活中学语文,从生活中吸取语文知识,为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1.把语文课堂延伸到班级、学校的各项活动、会议和语言交际中。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对象,他们是中学生了,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了一定的理论能力,有了相对丰富的课外知识。另外,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掌上明珠,长期以来形成了牢固的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老师要承认这个事实,不要回避,相反要正确引导利用,作为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有意识将语文教学内容、任务、目标,渗透在班级、学校的各项活动、会议和师生交际中,去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

2.把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读写中。

以课文为“例子”加大阅读量,实现课堂向课外的能力迁移。鼓励学生订阅有益的阅读资料,要求学生借阅图书,每周固定两课时的阅读时间,开展好读书读报和读书诵经活动。随时讲一些学生喜欢的文章,让学生了解一些科技动态、名篇时文,鼓励学生撰写读书心得,每周交流一次。当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后再学习语文会轻松愉快,这必然会培养其自学的良好习惯。课前进行“语文三分钟”活动。如读一首小诗,讲一个小故事,唱一支好歌,抄一条名言,记几个条成语,发布一条新闻(包括学校新闻和班级新闻),发表一篇一分钟讲演等等。通过“讲·学稿”来具体设计这些活动,会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把语文课堂延伸到其他学科。

我校的“讲·学稿”设计打破了学科的界限,互相渗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学好其他学科又可以反过来促进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设计与达标很自然会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物理、化学等学科教材措辞的严谨、内容的条理性、实验操作的趣味性,都是大可值得学习借鉴的,数学几何证明题的逻辑性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很有帮助。

4.把语文课堂延伸到网络、影视中。“讲·学稿”在设计上,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时搜集信息、资料,使课堂教学延伸落到实处。

5.把语文课堂延伸到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中。

生活处处节皆语文,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是一个媒体特别发达的社会,引导学生留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信息量百分之八十五来源于无疑是记忆,而留心生活,正是获取大量语文信息的最佳渠道。学生通过深入生活、深入社会,会对某些现象、问题感兴趣,从而进行深刻的思考与探究,这一过程,必然会使其思想观念发生细微变化以趋于向善、向美,对照生活,审视自我,走向成熟。

【责编 张伟飞】

作者:刘兴民

上一篇:研究生德育困境研究论文下一篇: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