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少年养成教育论文

2022-04-21

教育是改变残疾人不利处境最根本的办法和途径,让残疾人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并掌握谋生的一技之长,对他们的终身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儿童少年养成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儿童少年养成教育论文 篇1:

省少工委“关注48个生活细节”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之“好习惯之星”获选名单

亲爱的《小雪花》小读者、热心参与“好习惯之星”评选活动的广大少先队员、大队辅导员:

大家好!

自省少工委“关注48个生活细节”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小雪花》杂志“成长第一课堂”栏目组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全省各地少先队员、大队辅导员的来信与电话,通过不同方式积极参与我们的活动,孩子们讲述自己养成好习惯的经历、变化和决心,大队辅导员讲述自己帮助孩子们养成好习惯的经验和心得。短暂的时光,看到孩子们纷纷有了巨大的改观,“成长第一课堂” 栏目组和《小雪花》编辑部都感到了无比的欣慰。通过“成长第一课堂”栏目组和《小雪花》编辑部的认真评选和郑重推荐,省少工委决定对活动中表现优异者授予全省“好习惯之星”荣誉称号,下面是我们推荐的获选名单,让我们为他们鼓掌喝彩吧!没有获选的小朋友也不要气馁,也许你还差那么一点点努力就能成功,或许你已经完全称得上“好习惯之星”却“意外”落选,无论哪种情况你都可以继续参与我们的活动,继续参与“好习惯之星”以后的评选,继续坚持养成好习惯,让自己做一个周围人心目中、你自己心目中的“好习惯之星”,相信你的未来一定很精彩!

哈尔滨市:郝若琳郭宇航张浩哲沈靖清陆昊宽张舒王渤霖

马旖旎薛迦璐吴梓欣邹贺伦朱宏亮范鹤凡付可轩

金秀英杨雪莹夏炜郭佳硕张旭羿佳馨王堂屹

杨烁孔繁树王泮睿王怡童

指导教师:张泽强刘艳霞付静秋王春雨朱兆玲于晓棠

赵金凤崔艳红

齐齐哈尔市:张傲关涵骏郭佳宁严丽李向华张笑菊

宋明远刘佳鑫宋爽王乃昕张继臣

指导教师:崔奇徐秀明万慧斌王海英高鲲王金玲

邓振锋孟杨春姚馥荔刘秀芳

牡丹江市:景棋唐煜博张宇慧周洋刘蕴涵张馨元

焦开妍冯雅宁

指导教师:季小荷刘荣枝姜英娜陈佳王书媛杨艳杰孙慧

佳木斯市:刘晓晴于洋王淼高弼浡尚芳莹卢柄任

范瀚元徐鸣泽于小冉白一辰

指导教师:郭宪丽姜艳马晓勇李香玉张可多刘新颖

于涛韩笑言

大庆市:张政王为群赵楠

指导教师:张新国徐红梅

鸡西市:隋沃霖孙雅轩程一

指导教师:李艳 朱悦 郭继峰

双鸭山市:丁克石睿刘梓桐王久杨

指导教师:郎兰香于玲玲关玉娟高红梅尚丽

鹤岗市:潘任李晔彤石璐

指导教师:刘凤先史津波徐海燕

七台河市:徐馨仪

伊春市:董博文孙萌韩润同赵紫嫣韩程羽丁继祥

指导教师:沈丽明那春华秦红梅姜烨苏雅梅

绥化市:苏研樵高源李知萱梁馨心张浩

指导教师:于洪伟吴莹吴晓凤宁焕一

黑河市:胡佳琪

指导教师:韩冷

大兴安岭地区:刘派刘天奇王艳丽张力

指导教师:王冬玲张秀伟吴丽娟李玉娟

省农垦总局:周航 王思博马丁

指导教师:徐玉娟马平原

儿童少年养成教育论文 篇2:

为残疾孩子的终身发展加力

教育是改变残疾人不利处境最根本的办法和途径,让残疾人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并掌握谋生的一技之长,对他们的终身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甘肃省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在大力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职业技能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要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因地制宜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为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少年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5所,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65个,特教学校教职工463人,在特教学校和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四类残疾儿童少年(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共11606人,四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72.76%,比1987年增长了67个百分点。

立足终身发展,认识开展职业教育的意义

甘肃省是一个特殊教育起步较早的省份,1958年就有了第一所特教学校——兰州市盲聋哑学校,然而经过近40年的发展,到1997年虽有11所特教学校,但在校残疾儿童少年仅有1815人。特教学校缺乏办学活力和吸引力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毕业后缺少谋生的一技之长,依然摆脱不了依赖家人和社会的境地。尴尬的现实使全省广大特教工作者深深地认识到,残疾儿童少年如果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缺少就业的能力,从学校毕业后就难以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只有将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向职业教育延伸和拓展,为残疾儿童少年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才是提高残疾人群体素质,解决残疾人就业、扶贫问题的根本措施。从这一认识出发,各学校以服务、造福残疾人为使命,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正确处理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使学校职业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兰州市盲聋哑学校发挥骨干学校的窗口示范作用,以“立足生活,学习生活,适应生活,创造生活,面向市场,服务特殊需要人群”为宗旨,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职业技能教育,使30多名残疾学生考入高等院校,200多名残疾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残而有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强化德育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

《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对于残疾学生而言,更要重视道德素质的培养。当今的残疾学生不同于过去,他们所获得的信息量比过去大得多,信息来源也比过去复杂得多,有许多社会中的阴暗面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他们。一部分学生刚走出校门,便抵挡不住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的诱惑,好逸恶劳,流浪于社会,进行盗窃、抢劫等危害社会的活动,使得学校多年的辛苦教育功亏一篑。因此,从小培养残疾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教育他们自强自立、自尊自爱、自信守法,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就成了各特教学校的一项艰巨任务。

兰州市盲聋哑学校坚持“育人先立德”,引导学生从点点滴滴做起,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坚持常年开展“文明礼貌月”、“养成教育月”、“法制安全月”、 “感恩教育月”和“社会实践月”等主题教育活动,还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单独进行指导。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自强不息、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也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白银市聋哑学校学习上海市聋青学校的经验,在学生中开展了“爱自己、讲自强,爱他人、讲礼貌,爱学习、讲勤奋,爱父母、讲孝敬,爱集体、讲进取,爱名誉、讲诚信,爱祖国、讲奉献,爱地球、讲环保”的“八爱八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兰州市城关区辅读学校以抓自我服务为重点,在各项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他们针对智障儿童手脚不协调、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特点,从新生进校的第一天起,就将学生的自我照顾教育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开展了“我长大了”、“我是自理小能手”、“我有一双灵巧的手”等活动,激发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诸如系鞋带、系扣子、叠被子、踏缝纫机、烹饪等生活技能和劳动技能,从而使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信心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同时也减轻了智障儿童家长的负担。

加强劳技培养,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做法一: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开足、开齐劳动技术课。紧密结合本校残疾学生特点和当地社会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劳动技术教育途径,是甘肃各特教学校多年来始终坚持的一种做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张掖市聋人学校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坚持开设劳动技术课,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观念和基本技能,先后开设过铁皮加工、自行车修理、电焊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开设为毕业学生打下了一定的就业基础,许多学生依靠学校学习过的一技之长掌握了谋生的手段。

做法二:广泛开展兴趣培养活动。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兴趣,以兴趣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是甘肃各特教学校开展劳技教育的又一种做法。兰州市城关区辅读学校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改变了原来单一的、只有少数人参加的选拔性质的劳技兴趣小组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兴趣培养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报名参加相关组别。白银市聋哑学校采取拓宽兴趣课领域的方式,全面开设了美工、体育、舞蹈等方面的活动,将兴趣课分为动、静两大类。“动”主要以舞蹈、体育为主,包含舞蹈、篮球、乒乓球、足球等;“静”主要以手工、书画为主,包含绘画、书法、花边编织等。他们还延长了兴趣课活动的时间,从周一到周四,每天下午安排1小时活动时间,要求每人参加两项,“动”“静”交替进行。这种一静一动的活动方式,有效地把学生兴趣导向素质培养,在激发学生兴趣、强健学生体魄的同时,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为残疾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做法三:经常开展劳动技能比赛。通过劳动技能比赛和劳技作品展示激发学生兴趣、巩固学习成果也是甘肃各特教学校开展劳技教育的做法之一。兰州市城关区辅读学校每年都要进行劳动技能比赛,将劳动技能的高低列入学生“综合能力测评”中进行评估考核,以比赛提高、巩固学习成果。他们每学期还要组织劳技作品展示、劳动汇报讲评,对劳动技能有所进步的学生及时予以鼓励表扬,对参与活动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指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做法四:编写校本课程,体现办学特色。体现特教特色、体现校本特色既是甘肃各特教学校开展劳技教育的一种做法,也是他们的一种追求。兰州市盲聋哑学校根据盲人特点,自编了校本教材,开设了盲人泥塑课程。张掖市聋人学校编写了一至三年级的劳动课校本教材,在四至九年级开设综合活动课,开展缝纫、工艺制做、刺绣、家政、美术字等不同类别的劳动技能教育。这些科目的设置灵活地解决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技术课的教学资源问题。

创新工作思路,发展高中阶段特殊教育

1996年以前,甘肃省没有一所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特教学校学生毕业后,除极少部分到外省市学校继续上学外,其余的再没有继续深造的机会。1996年,兰州市盲聋哑学校在省内率先创办了特殊教育职业中专,开办了盲人按摩和聋人美术两个专业。10多年来,他们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深化教学改革,以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为核心,构建符合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和时代发展要求的课程体系。按照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劳动力市场的整体要求,学校结合职业教育的自身规律和残疾学生的自身特点,在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课程平台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应用性课程,通过课程重组,正确处理了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关系,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校还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新途径,走出校门,面向社会,主动谋求有关行业和部门的支持,与一些企业和单位建立了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校企双方以实训基地为载体,根据专业和技术岗位的要求,共同制定教学计划。通过双方的共同参与,实现了资源共享、校企双赢,为学生提供了顶岗实习的机会,既解决了学生职业资格证考证前的实训工作,又为企业提供了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服务,同时还顺应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针对企业人才培养意向,实行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近年来,兰州市盲聋哑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院校的超过40%,就业率也在50%以上,得到了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2004年,张掖市聋人学校根据聋生的生理特点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在一无场地、二无师资的情况下,开办了烹饪、农机修理两个职业高中班。面对师资短缺、教学设备严重不足的现状,学校挖掘内部潜力,对有特长的教师进行培训,聘请兼职代课教师,挤出有限的资金添置了相应的教学设备。在办学资格还没有审批下来的情况下,先将这两个职高班的学籍挂靠在张掖市职教中心,在学生毕业时为他们颁发甘肃省教育厅认可的中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还通过当地残联的残疾人再就业指导中心进行了3个月的规范化培训,使学生全部考取了就业资格证书。由于专业对路,这期职高班毕业后就业率达到100%,让聋生和聋生家长看到了聋生就业的希望和出路。2006年,在中国残联的大力支持下,张掖市聋人学校建起了职教楼,正式开办了职业高中班。

改革培训机制,培养特教学校职教师资

开展职业教育,必须有一支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2000年以前,甘肃省各特教学校都没有专门的职业技术教师,教师队伍主要来自于普通师范院校,他们普遍不熟悉职业技术教育。如何培养优秀的职业教育师资,就成为开展职业教育的关键。甘肃省各特教学校的做法是,以校内培养、培训为主,校外聘请为辅,走出去、请进来,内外结合,同步发展。

——把构建一支 “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奋斗目标,抓校内教师队伍建设。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是具备高尚的师德修养和比较坚实的文化科学基础,同时兼备良好的行业职业态度、知识、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对残疾学生进行职业培训的教师。兰州市盲聋哑学校在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过程中,一是特别重视学习渠道的立体化、多角度、多层次。他们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一些企业和单位合作,一方面派教师到这些企业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请这些企业的专家到学校就职业教育技能等问题举办讲座,解决学校师生实际操作方面的问题。学校还多次派教师参加社会上举办的各种技能培训,从而使学校一部分教师具备了职业教育技能。二是特别重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他们主要采取了互动示范性学习培训,及时根据教师关心的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学校领导、骨干教师、教学能手进行示范性的业务培训;对话交流式的学习培训,即倡导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组内互动式专业培训,互帮互学,共同提高;主题与专题式学习培训,就是围绕教育理论的关键性问题、新课程改革的根本性问题、学校发展中的实质性问题进行学习培训;专业拓展类学习培训,也就是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及特点,加强市场经济理论的学习,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有组织、有目的地对教师实施“超前式培训”,不断调整教师的专业结构。三是特别重视学习过程的主体化。在教师培养中,他们强调教师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教师只有具备了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根据社会的变化与教育改革的发展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从而使自己的职业素养不断充实、丰富和成熟。目前,学校已经有一部分教师既具备了厚实的文化素养,又获得了丰富的操作技能,初步构建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依托相邻的大专院校、企业,聘请优秀人才到学校任教,补充职教师资的不足。白银市聋哑学校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一方面与白银市职业中专学校联合办学,聘请他们的优秀专业教师到学校教学,另一方面选派有志于职教的年轻教师,到外地去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培训。张掖市聋人学校依托河西学院美术系、机电学院,以“手拉手”活动为平台,以帮扶支教的形式保证了专业课的顺利开展。

作者:李 峰

儿童少年养成教育论文 篇3:

探究性德育实践视域下的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摘 要:少年儿童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教育的对象,是探究性德育实践的重要载体。对此,我们要引导少年儿童全面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坚持探究性德育实践的原则,探索在德育实践中加强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全面推进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让少年儿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少年儿童;德育实践;养成教育;校园文化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 24 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1]同时,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西方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不断地传入我国,我国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受到不同程度的冲突和影响,切实加强对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尤其是在探究性德育实践中加强少年儿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非常重要。

一、全面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与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师生的座谈会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全社会树立起来并长期发挥作用,要从少年儿童抓起,要适应少年儿童的年龄和特点,主要是要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等方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在新时期要加强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我们就必须引领少年儿童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首先,要认识价值观内涵,即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會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其次,从学理上讲,价值观包括核心价值观和一般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就是判断社会事件或社会行为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它引导着社会的价值方向。在文化内核中起主导地位的优秀价值观,在整个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居于统治地位的、起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的价值观,对广大人民的思想政治与行为规范具有重大的引导作用。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3]

二、在加强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开展探究性德育实践的原则

1.全面落实探究性德育实践中的目的性与针对性原则

从少年儿童抓起,要全面落实探究性能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美结合。[4]因此,在当前的学校教育过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德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注重培养少年儿童科学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道德情感,积极引领少年儿童感悟人生的意义,培养他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责任心和对灿烂悠久的文化历史的自豪感,引导他们过上积极健康的生活。

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呈现出许多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不利的影响因素,很大一部分学生自身也暴露出许多弱点和不足之处。我们当代教师必须遵循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制订措施与策略。因此,我们在开展探究性实践过程中要把少年儿童从活动中获得的主观情感体验作为重要目标给予高度重视,通过制订具体的思想意识目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合理地融入探究性德育实践中去。

2.坚持探究性德育实践中的主动性与多样性原则

探究性德育实践实际上是一种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现阶段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迅速时期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活动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主动在公共活动中去体验自己的价值。[5]

加强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德育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融入课内德育的开展和课外探究性德育实践活动中,发挥少年儿童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主动参与探究德育实践活动的热情。

3.遵循探究性德育实践中的启发性与衔接性原则

在探究性德育实践中,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让他们在活动中历练自己,感受社会生活实践中的真、善、美,不断地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如在校园活动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劳动等活动比赛,丰富少年儿童的业余文化生活。

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在学校开展探究性德育实践中就要抓好各项事务的衔接性。具体体现在:做好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校德育的衔接;做好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衔接;做好学校文化知识教育与社会生活常识教育的衔接等。使探究性德育实践形成一个“互联网”,保持高度的协调性和一致性,让少年儿童在探究性德育实践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促进中小学校德育的全面发展。

三、 加强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德育实践中的途径探析

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之后,全国上下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建设法治中国的集结号,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在不断推进,中小学德育面临着新的机遇。[6]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改革增强活力,以改革增进实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校德育工作。加强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充分调动少年儿童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探究性德育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1.开展探究性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少年儿童的思想认识水平

在现代教育改革发展中,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通过开展探究性德育实践活动,让少年儿童积极参与到活动中。通过一系列活动把少年儿童的道德情感激发出来,再通过道德情感激发他们的道德动机,促进少年儿童思想观念的转化,进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少年儿童自我价值实现的体现,全面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实现他们人格内化的需要。如定期组织学生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和参与社区志愿者帮扶等活动,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操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开展家乡社区环境调查,提高少年儿童的环境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组织学生到科技馆和文化科技中心参观调查,增强少年儿童热爱科学和崇尚科学的意识。

2.創新校园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探究性德育实践的有效载体,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努力构建和谐温馨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提高少年儿童的思想境界和科学文化素养。

中小学校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意识,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全面组织领导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组织好各相关部门抓好“学校风纪、制度建设、教学教研、思想建设、文化氛围、服务质量、环境建设”等制度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充分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全校师生都要自觉地参与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与变革,自觉地接受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塑造。

3.充分发挥德育课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德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既要结合书本上的德育理论,又要结合社会发展现状,分析近期有关德育的实践案例,带领学生去探讨,去分析,加强小组合作,进行充分的答辩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少年儿童的积极参与意识,让他们在课堂互动交流中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坚定的信念。

少年儿童时期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引导少年儿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以强化德育为出发点,坚持德育课程教学的主渠道,全面引导少年儿童正确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身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有利于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树立起长期发挥作用的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http://www.qstheory.cn/zywz/201211/t20121118_194686.htm,2012-11-08.

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xuexi/n/2015/07201c397563-27331775.html,2014-05-31.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3/c_118674689.htm,2013-12-23.

周 军.论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人民日报,2006-12-20(1).

陈 静,周 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探要.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6):18—19.

王定华.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几点认识.班主任,2015,(2):5—7.

作者:邓达 于敏章 曹睿 费文丽 刁佳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