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食品安全论文

2022-04-18

为了解大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本文选取嘉应学院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6名二级学院大一至大三的学生,每个二级学院的每个年级随机选出12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不记名填写、现场收回调查表的形式,以确保调查内容的真实和完整性。共发放问卷531份,收回有效问卷461份,有效率为86.8%。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大学生食品安全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大学生食品安全论文 篇1:

广州市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摘要】 目的 了解广州市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及行为现况,为大学生食品安全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的食品安全KAP调查问卷,对36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广州市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得分较低,平均得分为(15.36±4.28)分,电视和广播是大学生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主要途径;77.3%的大学生愿意接受更多的食品安全知识,但大学生在食品购买场所的选择和食品消耗方面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结论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教育,使他们获得更多的食品安全知识,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 食品;安全;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学生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 About Food Safe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Guangzhou/LIANG Jie, XIANG Zhi-rui, LIU Yan-we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Guangdong Pharmacy College, Guangzhou (510310), China

【Key words】 Food; Safety; Health knowledge, attitudes, practice; Students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1]。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卫生,也渴望获得更多的食品安全知识。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健康,还将对他们将来服务的人群产生广泛的影响[2]。为了解广州市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现状,为在大学生中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广州市362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广州市2所大学362名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10名,女生152名;医学类182名,非医学类180名。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根据健康教育KAP模型自行设计问卷,经反复修改、预调查后形成,内容包括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等问题。其中知识题15题,态度题16题,行为题9题。调查前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现场解说,然后由调查对象无记名填写问卷,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完整有效应答问卷362份,问卷中调查对象基本信息栏缺少任何1项或其他问题中有1项及以上未作答的,视为无效问卷。回收率为90.5%。

1.3 资料处理 全部原始数据录入EpiData 3.0和Excel 2003,由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食品安全知识

2.1.1 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情况 调查发现,362份有效问卷的平均得分为(15.36±4.28)分,医学生平均得分为(16.33±3.72)分,非医学类学生平均得分为(14.38±4.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3,P=0.002)。

医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题目回答的正确率高于非医学类学生,但两者对食品安全相关法律的知晓率均低于40%;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大学生只有37.0%;大学生对《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的知晓率最低,只有20.4%。

大学生对绿色食品标识和“水俣病”的病因知晓率较高,这可能与媒体的广泛宣传有关。另一方面,大学生对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识“QS”的意义及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之间差别的知晓率较低,见表1。

2.1.2 获取食品安全知识的途径 76.2%和67.4%的学生选择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作为其食品安全知识的主要来源,网络(54.7%)也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食品安全知识的重要途径。

2.2 食品安全态度

2.2.1 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的态度 67.4%的大学生表示对食品安全问题十分关注或关注,而表示不关注的只占2.8%。83.4%的大学生觉得品牌与食品的安全性有一定关系。76.2%的大学生表示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会引起他们对食品质量的担心。

68.0%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定期开展食品安全教育,认为没有必要的大学生占13.8%。59.1%的大学生认为食品安全知识对健康有很大影响,认为有一定影响的占39.2%。77.3%的大学生表示愿意接受更多的食品安全知识。

2.2.2 大学生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 食物中毒(35.4%)成为大学生们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其次是病死牲畜肉,占25.4%;农药残留和违规使用添加剂分别占16.6%和14.9%。

2.3 食品安全行为

2.3.1 食品购买场所的选择 关于购买食品的场所,82.9%的大学生首选超市,仍有17.2%的大学生会在路边小贩处理选购。在调查中,还对大学生选择购物场所的主要考虑因素进行了询问,结果显示,食品安全和场所环境卫生是影响大学生选择购物场所的主要因素。

2.3.2 食品消费习惯 58.0%的学生表示每次购买食品时都会注意食品生产日期、保质期和相关检验合格证明,有时会看的占37.0%,另有5.0%的学生表示从来不看食品生产日期、保质期和相关检验合格证明。对于没有标明生产日期及保质期的散装食品,46.4%的学生会买,13.8%是因为便宜而买,32.6%认为买了快速消化掉就不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16.0%的学生对于卖熟食的工作人员没有戴口罩和手套等不卫生行为表示无所谓,只有12.2%的学生表示会投诉有关部门。43.6%的大学生表示买到劣质食品时会与经营者交涉,27.6%的大学生表示会向消协投诉,表示“算了,自认倒霉”的占18.8%。由此可见,大学生购买食品的安全意识还不够高。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广州市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相关问题的知晓率较低,仅有38.7%的大学生表示清楚了解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差别,而只有29.3%的大学生知道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识“QS”的意义,提示广州市大学生食品安全认知现状不容乐观,有待完善和加强。

广州市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平均得分也较低,医学生得分高于非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因为医学课程涉及到一些食品安全知识。这也提示在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教育时,应重点加强对非医学生的宣教工作。

调查表明,广播和电视是大学生获得食品安全信息的最重要的途径,相关部门发布食品安全信息或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普及时,应充分利用这2种媒体形式。

食品安全问题已引起大学生的重视。大学生们的食品安全态度较为积极,有提高自身食品安全知识水平的愿望。依据健康教育K-A-P模型理论,知识和态度的转变是行为转变的基础[3]。在大学生中开展食品安全知识教育,也许能收到一定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出于便宜和方便的考虑,有17.2%的大学生会在路边小贩那里购买食品。选购食品时,表示每次都注意生产日期、保质期等相关标签证明的学生只有58.0%,有时会看的占37.0%,另有5.0%的学生表示从来不看食品生产日期、保质期和相关检验合格证明。对于没有标明生产日期及保质期的散装食品,46.4%的学生会买,13.8%是因为便宜而买,32.6%认为买了快速消化掉就不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以上现象均说明广州市大学生在食品消费中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教育,使他们获得更多的食品安全知识,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

4 参考文献

[1] 杨劫. 公共卫生与食品安全. 中国公共卫生, 2003,19(2):250-251.

[2] 许榕仙, 胡志坚, 黄芳.福建省4所高校大学生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中国学校卫生, 1999,20(1):24-25.

[3] 孙静, 马冠生,胡小琪, 等. 对学生家长营养知识行为的现状调查.中国学校卫生, 1995, 16(5):348-349.

(收稿日期:2007-10-30)

作者:梁 洁 向志锐 刘燕文

大学生食品安全论文 篇2:

嘉应学院大学生食品安全意识与消费行为调查

为了解大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本文选取嘉应学院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6名二级学院大一至大三的学生,每个二级学院的每个年级随机选出12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不记名填写、现场收回调查表的形式,以确保调查内容的真实和完整性。共发放问卷531份,收回有效问卷461份,有效率为86.8%。所有数据经复核后采用Excel 2003双人双次录入数据,并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1 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普遍欠缺的原因

一般来说,食品安全知识越多,食品安全意识越强,卫生习惯越好。问卷设置了食品安全含义、肉类水产品的抗生素激素残留、食品添加剂、普通食品与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区别、“三无”产品等问题,每题均设置“完全了解”、“大概了解”、“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4个选项。调查结果显示,嘉应学院大学生对相关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率较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将食品安全定义为: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数据显示,只有24.1%的大学生答对此题,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并不清楚怎样区分食品的安全性。

从表中可以看出,完全理解问题中四类食品安全知识的嘉应学院大学生最高不超过三分之一,最低的只有3.1%。可见,嘉应学院大学生的食品安全认知现状不容乐观,有待完善和加强。

为什么大学生的食品安全认知状况不乐观?在调查中发现主要原因有如下几条:

首先,高达73.1%的大学生没有在学校学习过营养学或食品安全相关的课程。另外,在成长过程中,只有8.9%的大学生每年受过他人3次以上的食品安全教育,15.0%的大学生每年受过他人1~2次食品安全教育,多年来偶尔接受过他人教育的占51.6%,24.5%的大学生从没接受过他人的食品安全教育。

其次,大多数大学生是通过电视、电台、网络、报纸、杂志等多种媒体自发获取食品安全知识。由于获取途径的多项选择,有调查显示,74.8%的男生和79.3%的女生通过电视、广播了解食品安全信息,89.3%的男生和90.3%的女生通过网络,46.6%的男生和52.9%的女生通过报纸杂志,7.7%的男生和5.7%的女生通过现场咨询活动,19.7%的男生和28.6%的女生通过课堂、相关知识讲座,23.1%的男生和28.2%的女生通过他人介绍,4.7%的男生和10.1%的女生通过其他途径了解食品安全信息。

2 大学生并不具备很高的食品安全意识

虽然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但大学生的食品安全忧患意识并不强烈,这呈现出较大的反差。

首先,大学生面临着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5.6%的大学生每学期都在学校食堂或周边饭店、饮食摊点多次遇到食品安全问题,35.6%的大学生每学期都在学校食堂或其周边饭店、饮食摊点偶尔遇到一起食品安全问题,40.4%的大学生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却多次听说其他同学遇到食品安全问题,只有18.4%的大学生既没遇到也没有听闻其他同学遇到食品安全问题。

在大学生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中,饭菜出现馊味及虫鼠现象(23.4%)、过期变质食品仍在销售(22.6%)、食品制作加工阶段环境恶劣(22.1%)排位前三。41.2%的被调查大学生在诸多场所遇到食品安全问题,作为多项选择,按照嘉应学院大学生遭遇食品安全问题的场所的多寡比例依次为:流动摊点(27.5%)、学校周边餐馆(23.0%)、食堂(13.2%)、杂货店(7.2%)、网店(6.3%)。

其次,大学生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是:有毒有害物质(如农药、抗生素、重金属、防腐剂)高残留问题(49.5%)、病死牲畜肉(20.4%)、食物中毒(11.3%)、食品中违规使用添加剂(8.9%)、食用油流入(4.3%非)、散装食品卫生(2.0%)、食品过期变质(1.7%)、虚假或错误标签标注(1.5%)、使用转基因原料(0.4%)。

最后,面对社会上经常爆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和身边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大学生食品安全忧患意识很弱,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90%以上接受调查的人认为大学生群体自身食品安全的忧患意识不强。其中,46.8%认为一般,33.2%认为较弱,15.0%认为很弱,1.1%则认为没有食品安全的忧患意识,只有3.9%认为很强。

②超过90%的大学生认为自身食品安全意识不强。其中,65.1%的大学生觉得一般,21.5%的大学生选择了较弱,6.9%的大学生认为很弱,而另有0.9%的大学生根本没考虑过食品安全问题,只有5.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食品安全意识很高。

③绝大多数大学生很少主动搜寻食品安全信息和知识,普遍较低的食品安全忧患意识导致较低的食品安全关注度。39.3%的大学生从不主动搜寻食品安全信息和知识,38.8%的大学生每季度或一个季度之内会主动搜寻食品安全信息和知识,5.6%的大学生每周一次或多次主动搜寻食品安全信息和知识,16.3%的大学生每月主动搜寻一到两次关于食品安全的信息和知识。

④只有当社会上或身边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大多数大学生才会更关注食品安全。45.6%的同学在爆发食品安全事件时会更关注食品安全,36.2%只有在身边发生此类事件时才更关注,10.9%在学习交流食品安全经验和知识后更关注食品安全,5.6%受身边同学的影响后才会更加关注,1.7%在其他情况下更关注食品安全。每当爆发食品安全事件时,只有12.6%的大学生会认真阅读相关新闻,67.0%的大学生大致浏览一下,16.7%的大学生只看一下标题,3.7%的大学生则从不关注。69.8%的大学生只是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等新闻时才谈论食品安全的话题,6.7%的大学生每周会谈论一两次,14.8%的大学生每月谈到一两次,而8.7%的大学生从不谈论关于食品安全的事情。

3 大学生普遍存在不良的食品消费行为

首先,半数以上的大学生选择用餐地点时并没有把食品安全放在首位。11.1%的大学生会优先考虑价格,33.2%则认为饭菜是否可口更重要,11.7%的大学生首先考虑位置便利,只有44.0%的大学生会考虑环境卫生及食品安全程度。因此,对于学校周围的小吃店或小摊贩的食品,高达69.2%的大学生表示虽然不太卫生,但还是偶尔去吃;19.8%的大学生觉得虽然不太卫生,但还是经常去;只有8.0%的大学生坚决不去吃,还有3.0%的大学生根本就没考虑过卫生问题。

其次,近60%的大学生并不关心周边餐馆、小摊点是否有营业执照、食品卫生许可证等相关证件。其中,19.7%的大学生从来没想过,也不在意;38.2%的大学生没考虑过,想要知道也无法知道;28.0%的大学生表示偶尔问问,只有14.1%的大学生表示每去一个新地方都会仔细观察。

第三,超过70%的大学生并不查看食品配料及食品添加剂。其中,只有6.5%的大学生购买食品时会注意配料以及食品添加剂,16.5%的大学生经常注意,60.7%的大学生偶尔注意,16.3%的大学生则从来不看。在购买食品时,5.4%的大学生选择含食品添加剂的食品,21.3%的大学生无所谓,32.5%的大学生选择不含食品添加剂、完全纯天然的食品,40.8%的大学生则视情况而定。

4 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大学校园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是维护高校稳定的基础工程。鉴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食品安全知识欠缺、食品安全意识不高、食品安全环境不良、食品行为习惯不好的情况,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教育,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首先,充分利用大学生的积极性加强食品安全教育。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缺乏科学认知,其根源在于从小学到大学很少接受食品安全的相关教育。本次问卷调查还发现,很多被调查者愿意学习多方面的食品安全知识,其中,43.8%的大学生最想学习辨别食品优劣和安全与否的技能,30.4%的大学生最想学习食品安全常识,7.8%的大学生最想学习营养知识,7.4%的大学生最想学习食品法律知识,6.5%的大学生最想学习食物中毒治疗知识,4.1%的大学生最想学习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状况。鉴于大学生有学习食品安全知识的强烈愿望,建议学校因势利导,通过开设食品安全课程、多渠道形成食品安全知识等途径,加强对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其食品安全知识水平,防范食品安全事件发生。

其次,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消除食品安全隐患。有研究指出,高校内的食品安全隐患主要有:学生饭堂可能引起的食物中毒,学校周边餐饮业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尤其是大排档类的小餐馆),校内外超市、商场和商店也存在不安全食品等。此次调查发现,只有13.8%的大学生对食堂非常放心,59%的大学生对食堂比较放心,22.6%的大学生不太放心,还有4.6%的大学生非常担忧食堂安全。在调查哪些因素影响食堂食品安全时,作为多项选择题,54.7%的大学生认为大学食堂存在食品不卫生的情况,67.7%担心公用餐具消毒有大问题,46.4%担心食品加工过程有问题,41.4%的大学生担心进货渠道不正规。可见,高校应该重点强化学生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以常规化检查确保食堂的食材用料安全、加工过程卫生,保障大学生就餐安全。

第三,积极培育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为保障大学校园的食品安全,一定要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本次调查发现,从主观意愿上,绝大多数大学生愿意采取多种途径为提高食品安全程度尽一己之力。作为多项选择,75.7%的大学生愿意自己主动多学习食品安全相关知识,75.8%的大学生愿意培养良好的食品购买习惯,36.9%愿意通过网络手段揭露不法行为,19.1%愿意亲力亲为参与监督,36.3%愿意通过学校各个传播渠道宣传食品安全知识,13.1%选择其他方式来提高食品安全程度。

与此成正比的是,绝大多数大学生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确实会通过各种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调查显示,在190名曾遇到食品安全问题的大学生中,除了26.8%的大学生自认倒霉外,主动与经营者交涉的占42.6%,11.1%的大学生向消费者协会投诉,11.5%的大学生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4.0%的大学生向媒体揭露,另有4.0%的大学生选择其它方式。经过维权行动,大部分同学的问题得到全部或部分解决。其中,全部解决的占7.2%,部分解决占20%,有一些解决占46.8%,没有解决的占26%。这表明大学生在应对食品安全问题时具备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高校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告知大学生维护自己食品安全权益的途径和方法,并且协助大学生维护食品安全权益,将非常有利于净化大学校园的食品安全环境。

作者:田永胜

大学生食品安全论文 篇3:

新乡学院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探讨

摘要 近几年来,社会上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是很有必要的。了解新乡学院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的现状,可为在新乡学院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提供科学依据,采取措施来有效提高新乡学院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调查结果显示,新乡学院全体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不高,态度行为还比较好,只是维权意识淡薄,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较匮乏,因此在此方面需进一步加强教育与引导。

关键词 新乡学院;大学生;食品安全;食品安全调查;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

最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因而食品安全越来越引起广大人民的关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卫生,也渴望获取更多的食品安全知识。知识—态度—行为模型(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在食品安全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1]。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促使各地的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纷纷展开,了解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知及态度现状进而做出相应对策。在国际上,虽然像美国、欧盟等一些发达国家已经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食品安全的管理体系,但也会不断出现食品安全事件,只是相对我国而言较少。由于我国经济实力相对落后,管理体制不完善,从而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对于个人,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的食品安全知识,采取合理的态度,正确的行为来确保自己的健康。大学生是相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他们的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的现状也反映了中国食品安全教育水平。

大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健康,还将对他们将来服务的人群产生广泛影响[2]。北京、广东、上海等大城市都已经有人对大学生进行了系统的食品安全调查。此外,各地还开展了农村、中小学等调查,来对我国各社会阶层的人进行调查和了解,得出了文化程度、年龄、从事的职业、生活水平等很多因素均对食品安全态度和行为造成影响的结论。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主要以就读于新乡学院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2 调查方法 对新乡学院的全体学生进行随机性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所抽取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为了使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服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共发放300份调查表。

1.3 调查资料数据整理 整理调查表数据,输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与分析,得到调查结果。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情况 共发放了300份问卷调查表,收回的有效问卷有294份,回收率为98.3%。其中男生103人,占总人数的35%;女生191人,占65%。

2.2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认知率分析情况 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其所学专业也会使其对食品安全性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对于从事生物食品方向学习的学生,由于受知识获取的影响对食品安全有更多的警惕性,对食品储存以及存在的隐患也会有更多的了解。调查结果也显示出了这一规律,但全体学生普遍存在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率偏低的现象。

2.3 不同年级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认知率分析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来看,各年级的大学生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敏感程度大差无异。由于信息渠道的不断增加,网络的快速与便捷,大家对食品安全问题都有了普遍的警惕性。

2.4 对新乡学院在校学生日常生活费(仅包括饮食花销)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新乡学院在校学生日常饮食花销额在300元/月以下的占5.4%,在300~400元/月的占28.6%,在400~600元/月的占45.6%,在600元/月以上的占20.4%。针对统计的结果与广大学生的反映情况,可知新乡学院女生的花费大约350元/月,男生450元/月,通过与周边高校的对比,得出了新乡学院饭价较高的结论。以上的花销额几乎都是在学校餐厅,经常在路边摊或者学校附近小饭店吃饭的学生的花销额会普遍高一些。部分学生反映,学校餐厅卫生情况不好而选择在小饭店里就餐,但是针对新乡学院附近的卫生状况,小饭店里的卫生情况也令人担忧。

2.5 大学生购买食品的主要场所 调查结果显示,新乡学院学生购买食品的场所为超市的占65.3%,为大学城地摊市场的占32.6%,为学校餐厅的占76.2%,主要为路边早/夜市的占30.0%,为其他的占15.3%。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新乡学院大学生购买食品的主要场所除餐厅外主要是大、中、小超市,仍有高达60%的同学选择在地摊及路边摊上饮食,但由于地摊的流动性,也没有一些安全性措施,使其食品安全性很不可靠。可见新乡学院部分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不明确,态度不够严谨,行为还不够谨慎。学校餐厅是学生就餐的最主要场所,因此必须抓好学校餐厅食品安全的工作。

2.6 新乡学院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性分析 调查得出,新乡学院学生认为目前校园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食材来源不可靠,占48.0%;食品加工过程不可靠,占56.1%;就餐环境脏乱,占65.0%;餐具不洁净,占85.0%;其他问题,占5.7%。新乡学院全体学生对学校及周边的食品安全性满意度见图1。

图1 新乡学院全体学生对学校及周边目前的食品安全性满意程度

由上可知,新乡学院餐厅及周边的食品安全性存在很多问题,令人担忧。除了以上原因外,部分学生反映餐厅饭菜过量、经常出现异物、餐厅就职人员的健康状况等均引起了大家对食品安全的进一步担忧。由以上结果可知,食品来源、加工过程、就餐环境存在严重不足,最严重的应属餐具的不洁净,大部分学生反映筷子、勺子、碗等未进行严格的消毒清洗,严重危害公共健康。针对此问题,部分学生已经倡导自带餐具,因此该问题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总体上看,只有约40%的同学对新乡学院餐厅及周边卫生基本上满意,超过了60%的同学认为存在严重问题,由此可知,新乡学院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

2.7 大学生食品安全维权意识情况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61.6%的人曾经在商店里买到过已经过期、包装有损或者虚假伪劣的食品,26.0%的人曾经买过媒体报道过的有害产品,8.0%的人从来没遇到过,有51.5%的同学在学校或餐馆食用过质量有问题的食物。然而其中仅有15.0%的人会向相关的部门投诉,要求赔偿,有7.5%的人会找媒体进行曝光,59.2%的人会拿着商品找到卖家去理论,71.4%的人会自认倒霉扔掉,下次不会再买,还有1.4%的人觉得可惜会吃掉,这种方式是最不可取的,严重危害着自身的健康,甚至因此得病。

在校园自身遭遇食品安全问题时,有约50.00%的人会进行投诉,但大多是碰到影响较大的食品安全事件时;还有约34.35%的人根本不会,因为他们对投诉部门不是很了解或者根本不了解。

在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中,只有2.0%的人完全了解,9.2%的人基本了解,65.0%的人知道一点,还有24.2%的人是完全不了解。由此可见,增强人们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普及与认识对全面提高人们的维权意识非常关键。

2.8 大学生认为应该补充的食品安全知识情况分析 大学生自身认为需要补充的食品安全知识的调查结果显示,约38.1%的人认为最需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20.1%的人认为是食品的储存知识,50.7%认为是产品安全和食物营养知识,38.1%认为是鉴别和科学使用知识。这一结果与大学生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态度是一致的,认为对于此问题应该自身多注意些,对于法律法规的需求量也反映了增强维权意识,普及法律知识的需要。

2.9 大学生认为食品安全引发的原因情况分析 根据图2可知,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原因很多,食品安全问题令人担忧,不过大部分还是认为是商家的利欲熏心和国家的监管不严所导致的。有时候的确是由于媒体的夸张炒作,这就需要消费者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来区别,需要提高警惕性。

图2 新乡学院大学生认为的食品安全问题引发原因

2.10 大学生认为提高食品安全性有效的措施情况分析 由图3可知,大学生认为提高食品安全的有效措施首先应从政府方面来加强,完善法律法规,完善监督体制;其次是倡导生产者的职业道德,倡导诚信,提高国民食品安全意识并加强舆论和媒体的监督。

图3 新乡学院大学生认为提高食品安全性的措施

而从自身采取措施来避免食品安全问题方面来看,49.3%的人固定几家企业或几个品牌多次购买,47.3%的人选择尽量在家用餐、减少外出用餐次数,40.5%的人采取不在马路市场、早/夜市购买食品,34.0%的人经常地注意媒体报道,选择推荐品牌,避免购买黑名单的商品,22.4%的人选择净菜或有包装的食品,还有人认为外出尽量选择就餐环境干净的场所,尽量吃素菜不吃荤菜等措施。

3 结论与讨论

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英国,食品标准局每年都会发布一份“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其中,在2009年报告中公布了1 200多件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细节,报告中对事件的起因进行了分类,其中微生物污染占事件总数的18%,环境污染占17%,天然化学污染占12%,养殖过程中的农场污染占12%。在法国,2000年发现部分肉类食品中含有致命的“李斯特杆菌”[3] 。为了确保全民的身体健康,提高全民的食品安全意识迫在眉睫,尤其是大学生们的食品安全意识。

对于我国大学生来说,学校餐厅的食品安全性至关重要。我国的高校普遍面临着一些共同问题,如餐厅炊事器材简陋,卫生设施不齐全,管理不严格,从事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等。大部分的高校学生餐厅食堂条件较差,学生的饮食卫生安全不能确保。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很多小商贩看到商机,因此纷纷在高校旁边开设餐馆或者路边小摊。这些个体餐厅一方面满足学生的饮食需求;然而,这些小商贩每天流动经营,并且无营业执照,甚至连卫生许可证和健康证都没有,食品安全的隐患可想而知。而高校餐厅的工作人员也缺乏专门的厨师培训,饭菜质量口味提不上去,遭到学生的反感,迫使一部分学生到校外就餐。学校应该加强餐厅及学校周边商贩的管理,确保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与健康,为大学生创建卫生安全的就餐环境。此外,大部分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也不高[4]。在食品安全法律意识方面,高校学生也存在明显不足,在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后,多数选择沉默,而不是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从消费习惯来看,在外就餐主要是因为口味的原因,其次是

方便和品种丰富。在外就餐的费用通常高于在校用餐,且卫

生环境状况一般,甚至略差,但仍有不少学生表示经常在外用餐,这和学校食堂的食品供应有关。因此高校食堂应该增加品种,注意饭菜质量以吸引学生在校内就餐[5]。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为了应对粮食短缺的问题以及提高食物的质量和产量,转基因食品进入人们的生活。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即转基因食物是否安全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和热点[6]。根据此次对新乡学院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有36%的学生购买过转基因食品,大部分学生对转基因食品还不了解。在2010年12月15日举行的首届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论坛上,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指出:转基因食品比传统食品更安全。而对于为什么转基因食品比普通食品更安全,罗云波给了3点原因,微生物毒素含量低、农药残留少、营养价值高,这3个方面是构成转基因食品比普通食品更加安全的金三角[7]。

食品安全是世人谈论的一个永恒的话题,食品的安全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活、生存、延续和发展,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8]。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出了新乡学院大学生对新乡学院餐厅及周边食品安全的担忧,以及所呈现出来的诸多问题,因此学校应加大宣传与教育力度,努力改善学校就餐条件,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和舒适的就餐环境。正确教育与引导会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食品安全意识及行为习惯,并且付诸行动。大学生作为高知识性人才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进而提高全民的食品安全意识,促进全社会的食品安全质量的提高[9]。因此,新乡学院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有待提高,态度及行为有待端正,学校应加强食品安全教育与宣传工作。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

参考文献

[1]丁莹,钟耀广,吴炯华,等.K-A-P模式对高校食品安全的影响[J].食品与机械,2012(2):233-235.

[2] 殷建忠,冉旭,王琦,等. 昆明市852名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10(4):699-701.

[3] 潘逸. 高校学生食堂安全工作探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5):132-133.

[4] 侯彦喜. 高校学生饮食卫生安全与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07(22):4298-4299.

[5] 左群,王忆. 上海市三所高校大学生食品安全KAP调查与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2(2):46-49.

[6] 吴维成. 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情况及消费态度调查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771-775.

[7] 全逸先. 转基因食品并不比传统食品风险高[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1(2):23-25.

[8] 侯万里,黄玮,王云霞,等. 食品加工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8,25(6):367-369.

[9] 韩德岗. 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外医疗,2012(9):129,177.

作者:申佩娟 段艳红

上一篇:人本主义护理学论文下一篇:数字化企业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