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学教学重要性研究论文

2022-04-15

摘要:为了深化高等职业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按照能力培养的模式,针对目前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拟从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模式、方法与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的构建等,进行探讨和研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保险学教学重要性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保险学教学重要性研究论文 篇1:

大学金融专业教学的微观化导向

摘 要:国内外金融学科发展及金融教学在培养定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层面均存在较大差异。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金融学科当前面临着研究内容和方法论上的转轨,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金融本科教学体系应突出“微观化”教学导向。要实现课程设置微观化、教学内容微观化、教学方式研究化以及考核体系微观化,从而提高学生培养的质量和层次,并有效促进金融学科的发展。

关 键 词:金融专业;本科教学;教学微观化

一、引言

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对专业金融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大,金融本科专业规模日益扩大,金融学本科教育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师资队伍和教育资源日益丰富,已经具备了培养优秀金融人才的基础条件和教育环境 [1] 。当前,国内金融专业的实践特征日益明显,很多高校都突出了本科教学的操作性以解决本科课程教学与实践需求的脱节问题。除一些高职院校和一般的本科院校外,许多研究型大学以及向研究型转化过渡的大学也突出了教学的“操作性”导向。按照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突出“实践性”和“操作性”是符合市场需求的,但突出实践性并不意味着要弱化教学的精细度及深度。从学科发展及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凸显了高端化和专业化特征。 这就涉及到我国不同类型院校培养目标的明晰化问题, 如对研究型大学而言,更应协调好操作性和研究性的关系。

国内外金融学科在培养定位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从实践来看,我国金融学科由于体系、制度、认知方面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宏观性倾向,按照主流金融学的发展方向, 还面临着研究内容和方法论上的转轨。这种转轨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研究导向转变、培养体系重构等。从基础层面来看则主要体现在教学体系上, 尤其是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 金融本科教学体系应在与国际接轨过程中扮演主导角色,其教学应参照国外的体系,突出“微观化”导向。本文所谓的“微观化”,即理论化、精细化、体系化和深度化, 这些有效地反映在课程设置、 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体系层面。国内有很多学者都关注国内外金融学科定位的差异, 对金融教学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层面强调较多,但并未涉及教学的“微观化”定位。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外金融学科培养定位、课程设置和架构等多方面的比较,以期探寻有效的、 基于微观导向的金融专业教学体系, 从而有利于提高培养质量并促进学科转型。

二、中外金融专业教育比较

(一)培养目标定位的差异

不同层次及类别的高校在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上具有差异性。都红雯、金月华等(2002) [2] 指出,综合性大学应定位于通用型人才培养,财经类院校应定位于专通结合型人才培养,多科性院校对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因校而异。而从培养阶段来看,本科阶段一般来说主要定位在培养通用型人才,一是要考虑到就业,二是为研究生教育做储备。我国相关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一般定位为:熟悉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理论基础的实务型和研究型相结合的金融人才,满足银行、证券、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的专业人才需要。而国外大学注重本科生基础学科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其基本特点在于:注重跨学科培养,课程设置层次分明,交流与沟通在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核体系十分严格等(袁志刚,2007) [3] ;其毕业生主要面向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金融工具系列公司、银行、保险公司等。在培养层面上具有较强特色的是英国和加拿大。比如剑桥大学,其金融专业教育在于使学生对金融的核心有全面的了解,将金融学向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普利茅斯大学金融教育则旨在发展学生分析和鉴定方面的专业技能,同时使得学生能够在全国和世界金融领域内熟练地运用金融知识和技能。在加拿大大学中,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内容实用性较强,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术与专业协会以及最高排行的金融学术期刊出版物中,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谢文璐、牛淑珍,2013) [4] 。

总体来看,国外的金融本科教育同时突出了实践性和研究能力两大方面,不同类别和层次的高校在这两个方面的侧重也有所不同。从实践层面来看,近年来我国相关高校对于金融人才的培养给予了充分的关注,逐渐注重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也强调了金融人才培养的特色,但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等问题(娄凌燕、范玲,2012) [5] 。此外,与国外许多高校相比,在人才培养的深度、国际化视野等方面还很不够。尤其是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其本身的定位在于提供全面的学士学位计划,致力于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教育,把研究放在首位,但其金融人才培养定位在高端化、专业化、研究化方面亦没有突出的体现,与国外同类别大学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

(二)教学内容和架构的差异

从国内对金融学科的定位来看, 一般认为金融学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属于应用经济学科,其研究对象为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 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获取、支出和管理资金及其他金融资产。张新(2003) [6] 指出,我国传统的金融学具有转轨经济背景的典型特征,主要针对货币、信用、银行、货币供求、货币政策、国际收支、汇率理论等专题的研究,侧重于宏观——资本市场的地位,微观角度并不突出。具体来说,国内金融学可以分为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两部分。 货币银行学的核心为货币、银行及相关政策。国际金融学主要是国际收支、汇率及相关政策。国外的金融学科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公司金融,包括股权/债券结构、收购合并等,此外还有公司治理问题,包括组织结构和治理机制等;二是资产定价, 主要是对证券市场中不同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品定价的研究。从教学内容来看,国外主要偏重于微观金融问题。 图1是国内外金融学科内容及架构的关系。

杨胜刚(2007) [7] 在总结了西方学者对金融学界定的基础上指出, 中西方对金融学研究对象和范围的定位存在差异。金融市场高速发展的现实表明,将金融的研究范围界定在货币银行的框架下是不符合历史趋势的,也不利于中国金融学科的长远发展。而我们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的转轨还存在难度。 从国内金融学科的内容和架构来看, 主要内容构成实际上属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需要逐步实现金融学科定位和内容的转向, 一方面是整个金融学科课程内容的再设定,另一方面还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体系等诸多方面的改革,因而是一个系统工程。

(二)课程设置的差异

我国各高校金融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虽有一定差异,但总体上看,主要包括西方经济学、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金融市场学、金融工程学、保险学、公司金融、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统计分析等。相比而言,国外金融专业课程科目非常多。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金融专业课程超过40门,且在内容划分上非常细致,比如包含《金融经济学》、《持续期金融经济学》、《跨期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等,凸显了课程设置的微观性。此外,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在金融学课程设置上特别强调经济学基础,而英国伯明翰大学、爱登堡大学、多伦多大学,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则十分重视财务问题。

我国高校中,按照2014年武书连的排名,排在第一、 第三和第五的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其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凸显了与西方高校的接轨,其特点在于:(1)十分重视数理基础在金融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比如清华大学开设的《金融统计》,北京大学的《动态优化理论》、《随机分析及其应用》等;(2)课程设置突出微观化,比如清华大学的《投资项目评估》、《金融信托与租赁》,复旦大学的《固定收益证券》等。此外,深圳大学,以及部分金融专业型院校例如广东金融学院等,其金融专业课程设置也表现出了向微观化过渡的倾向。但大多数高校包括重点院校和一般院校,其课程设置都有明显的宏观性特征。

总体来看,国外各高校尽管在金融专业的主要课程设置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明显可以看出两大导向,一是经济学培养导向,二是管理学培养导向。前者注重于宏观金融学科基础理论,后者注重于金融市场主体投融资决策行为、风险管理及其规律等。尽管由于培养目标的差异,国外相关高校金融学本科课程设置也有不同,但其共同点在于强调培养学生宽广且扎实的理论基础。梁隆斌(2013) [8] 通过分析比较指出,国外(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例)金融专业课程可以分为偏理论和偏应用两个方面, 课程各占50%左右。 我国高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较为单一和僵化,跨学科和综合类课程较少,主要集中在银行证券领域,宏观化倾向明显,与金融实践的发展不匹配(王琦,2011) [9] 。而对于研究型大学以及向研究型大学过渡转型的大学而言,按照金融学科发展的趋势,在课程设置上应进一步突出理论基础。国内有部分高校在金融学科课程设置上实现了与国外接轨,但总体来看, 国内高校金融课程设置中基础课程占比较大,且存在着课程设置重复、重宏观轻微观等问题,不利于人才培养以及学科的阶梯式和深入发展。

三、金融专业教学的微观化架构

基于以上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 要实现与金融学科发展的国际接轨, 其核心在于强调学科发展的“微观化”导向,这对于研究型大学更为重要。教学作为学科体系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应该突出微观特征。课程是教学过程的载体,应首先实现微观化;在此基础上,以教师为主导实现教学内容微观化,强调专业性、系统性和模块化教学,提高教学的深度;以此为依托, 实现研究性教学, 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同时,通过细分化、综合性的考核体系进一步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培养质量,实现高层次的培养目标。

(一)课程设置微观化

从学科划分来看, 金融学可以从大类上纳入应用经济学范畴。从该层面出发,金融学基础课程设置要进一步加强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教学。 国外金融专业十分注重对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 宏微观经济学在其基础课程中占有较大比重, 许多大学甚至分为初级和高级两部分, 占用两个学期的教学课时。从国内高校的教学实际来看,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在教学层面上比较强调经济学基础理论讲授外, 绝大多数高校对经济学基础的教学重视度还很不够。 从其他研究型高校及向研究型转型过渡的高校来看, 经济学基础及相关课程存在教学课时较少和教学深度不足的情况。另外,已有的课程宏观性特征明显,课程的重复性较高。

课程设置的微观化在操作层面上主要是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压缩宏观内容。比如:可以将货币银行学、 金融学、 中央银行学等内容进行压缩,或某些内容直接纳入到选修课程。另外,按照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增设“公司金融”以及“资产定价”方向的课程。这里要强调两点:(1)内容的细分性。比如资产定价方向的课程可以涵盖金融经济学、数理金融、金融衍生工具定价等。 由于这些对数理基础的要求很高, 因而对于基础课程教学以及师资队伍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内很多大学已有明显的微观化导向,比如深圳大学《证券投资基金》、《寿险精算》等课程均具有微观特征;而北京大学的《随机分析及其应用》、《动态优化理论》 等也体现出了其数理特征。这种导向与西方对金融学科的定位是一致的,也符合学科的整体发展趋势。(2)交叉性和综合性,注重学科间的交叉和横向关联。这与内容的细分性是相辅相成的,也主要凸显了金融与数学、金融与经济学的交叉融合。

(二)教学内容微观化

1. 教学内容的微观化体现在教学的深度上。国内高校除少数重点及金融强势专业的高校外,教学内容较为宏观,普遍存在深度不足的情况。以《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为例,一般来看,国内高校对于《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包含金融风险的基础理论,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金融风险监管,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性风险、利率风险、政策性风险等的测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等几个方面。对于不同类型金融风险的测量也只是从基本层面出发进行简单的介绍,总体来看内容过于宏观和空泛。而西方高校对于《金融风险管理》的讲授定位在资本充足性的新的调控框架,风险测量的理论与实践,在险价值(VaR)的度量、模型及应用,资产定价及风险管理,风险控制工具,信用风险及信用加强等层面。可见,后者更加微观和模块化,避免了空泛的基础性内容的讲授。这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学生对内容架构的系统性理解,另一方面由于各模块内容专业性和技术性较高,因而要求更多的课前准备,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深化。

2. 教学内容的微观化体现在整个教学的安排上。一般而言,教材的编写往往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框架,呈现出较强的系统性。按照本科生的知识架构和基础,通常易于被掌握。事实上,本科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其引导性、合作性和促进性,尤其是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课堂教学应避免按照教材进行简单化讲授,而应该尝试基于教材内容框架进行系统性、模块化教学。每部分内容都应当成为教材基础性内容的拔高或深化。这一方面显示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同时对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具有意义。这与教学方式研究化也是相统一的。

(三)教学方式研究化

研究性教学是近年来很多高校, 尤其是很多研究型大学或向研究型过渡期的大学所强调的。 研究性教学以研究型教师为始发点, 以研究型课程为依托, 并以研究型学习为载体实现教学相长的动态过程。 国内很多大学对于研究性教学在实践层面的落实仅停留在指导本科生撰写论文和指导大学生科研计划项目的层面,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性教学。国外研究型大学教学一是重视研讨课程,二是重视研究性学习。前者强调引导,主要在于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后者主要以本科生科研计划的形式呈现(李勇等,2009) [10] 。就研讨式教学而言,以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UNCC)为例,金融专业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是研讨式的教学。 研讨式教学分为定期研讨和课堂汇报两种情况。 课堂汇报的表现形式有两种, 一是学生选择某部分教学内容进行讲解, 二是学生选择与某部分教学内容相关的科研论文进行讲解。后者由于涉及到的内容很广,在理解某篇论文时,往往还要阅读大量的前期研究论文,因而工作量大且具有很大的难度。 这种隐性的要求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非常有利于提高其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度。对于国内研究型大学而言,后者在操作层面上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当然,研究性教学并不是与实践教学相背离,相反,两者均具有“微观化”的导向和性质,是相辅相成的。

进一步深入来看, 研究性教学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涉及多种要素间的协调,也与宏观教学环境有密切的关联。基于我们2009年对中国矿业大学的调查研究结果(刘传哲、何凌云等,2009) [11] ,大学生学习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具备研究性学习的意识,但学习过程中没有得到教师深入的引导,学习中的批判、创新精神仍然不足。此外,当前相关课程的教材与研究性学习的匹配程度不高,学术意识也有待提高。有鉴于此, 高校以及教师必须有效推动教学方式研究化,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进而提高培养质量并推动学科发展。

(四)考核体系微观化

国外教学考核方式相对较为灵活, 任课教师在考核中占有很强的主动性。 考查课中口试占有很大的比重。不可否认的是,国内高校金融教学中,大都是采取教学课时完成后闭卷考试的方式。 而在题型设计上, 也基本局限于基本概念及教材内容的一般性记忆, 绝大多数内容仅靠考试前的突击即能通过考试(刘磊,2011) [12] 。虽然考核体系中也有作业及课堂汇报等方式,但大都拘泥于形式,也难以达到知识及能力提升的目的。 考核体系的微观化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过程考核微观化, 二是最终考核微观化。以UNCC为例,考核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 最后加权得出。UNCC的平时成绩包含两部分:一是平时作业,二是随堂测验,UNCC的做法是:(1)平时作业分为三次/三题, 开课初即布置作业,学期末提交作业,作业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每题包含8~15个小题不等,总体包含很大的工作量。(2)随堂测验不事先通知安排,每次考核时间不超过15分钟,考核结果计入平时成绩。该校的期中和期末考试按比例计入最后成绩,考试题目亦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均为大题,每题若干小题,涵盖课程的诸多方面,并注重于细节;题量大,考试时间长,期末考试时间约两个半至三个小时。此外,该校也有科目的过程考核通过课堂汇报的形式进行,与研究性教学紧密联系。

我国金融专业教学考核必须加强过程和结果双重考核。过程考核要实现“微观化”,强调多次、系统性考核。“平时作业+随堂测验” 的考核方法值的借鉴,但要避免过程考核流于形式。结果考核方式的革新,关键在于,一要加大考核内容,二要打破简单的由客观题和主观题组成的“规则性”的命题,改革为系统性的考核方式,也可以尝试相关科目同一试卷的考核方式。这里可以借鉴国外研究生的资格考试。一般而言,研究生在完成了学习计划后要进行综合考试,考试内容几乎涵盖了专业所有的科目,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专业知识体系的明晰度。研究型大学金融本科教学的考核也可以进行相近、相关的课程综合考试,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把握,从而能更真实地反映其能力,这种考核实现了知识完整性和分散性的统一,也能在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潜能,有利于专业化、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四、结束语

总体来看,国内外金融学科在培养定位、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基于当前金融经济发展的实际,转变研究内容和方法论是我国金融学科发展的大势所趋。 实现学科发展与国际接轨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体系革新等诸多层面。就人才培养体系而言,教学体系革新是重要的环节。 不同类别和层次的大学由于培养目标定位的不同, 其教学体系也有很大的差异性。 对研究型大学及向研究型过渡的大学来说, 其在我国金融学科与国际接轨方面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基于学科发展的趋势,研究型大学金融专业教学应突出教学的“微观化”导向,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逐步实现课程设置微观化、教学内容微观化、教学方式研究化以及考核体系微观化, 并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少勇,张延君. 金融专业本科教学操作化需求趋势及改进[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4):85-87.

[2]都红雯,金月华等. 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J].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4):12-14.

[3]袁志刚. 经济学教学的中外比较[EB/OL]. http://time. dufe. edu. cn/experience/2007-11-25/257. html,2007-11-25.

[4]谢文璐,牛淑珍等. 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比研究[J]. 时代经贸,2013(14):148-149.

[5]娄凌燕,范玲. 金融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 商业经济,2012(1):78-107.

[6]张新. 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J]. 金融研究,2003(8):36-44.

[7]杨胜刚. 从中美金融学科划分的差异谈起[EB/OL]. http://newsold. hnu. cn/xcb/index. php?option=com_conte nt&task=view&i d=2827&Itemid=0,2008-01-05.

[8]梁隆斌. 高校金融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J]. 重庆与世界,2013,30(1):50-53.

[9]王琦. 中外金融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比较[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6):46-48.

[10]李勇,贺庆棠. 国外研究型大学教学模式的优势及借鉴[J]. 中国高等教育,2009(1):60-62.

[11]刘传哲,何凌云等. 高校研究性学习体系的实践问题及解决路径[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9-85.

[12]刘磊. 基于社会需求的金融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 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1(8):89-90.

(责任编辑:李丹;校对:龙会芳)

作者:何凌云 王文宾 李凯风

保险学教学重要性研究论文 篇2:

能力培养模式下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摘 要:为了深化高等职业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按照能力培养的模式,针对目前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拟从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模式、方法与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的构建等,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能力培养;金融专业;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培养高职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实践素质,对形成高职教学特色、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率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价值来看,我们必须按照能力培养模式,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和基地建设,注重实践性、主体性和教学做合一。从实践价值来说,可以形成以学生自主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使高职教育真正面向社会、面向未来。

一、有关学者对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研究

中外各界人士和学者围绕实践教学问题纷纷发表了观点和看法,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研究:

1.关于对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我国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如下:一是从课程改革来研究,有些学者提出了金融实务课程应进行项目化改革研究,遵循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二是从教学方法来研究,普遍认为,案例教学法能加深学生的综合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从教学体系来研究,对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提出了“工学结合”改革的思考,“学中做”、“做中学”,培养学生对技术技能;四是从教学模式方面来研究。如基于校企合作的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探讨,等等。

国外高职院校普遍重视能力培养,主要观点有:第一,建构主义理论,即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二,CBE理论,即强调学生职业所需能力的学习和运用;第三,JITT模式,该模式是建立在“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课堂”二者交互作用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高职金融课程教学也不例外。

2.关于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一是关于金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重设计问题研究,如理实一体化安排的合理性研究。二是关于金融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有的学者提出了拓展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有的学者认为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银行柜面业务教學中的实践运用很好;有的学者则认为问题引入法和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实践中经常被运用,等等。三是金融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吴双(2012)认为“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符合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要求。四是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研究。五是实践教学的评价考核问题研究。六是具体金融课程的教学实践研究,刘革、邓庆彪(2008)[2]对金融专业提出了课程参与式教学的实践;朱维巍、董瑞丽(2011)[3]对高职《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加建荣、刘艳(2010)[4]对《证券投资分析》、杜继勇等(2011)[5]对高职《人身保险业务》等课程项目化课程改革与实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3.关于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一般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仅限于模拟实训上,或使用软件的操作和运用上,最为普遍研究的的是证券方面的课程,也有商业银行或金融方面的课程。至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问题的研究,一般仅限于学生假期实习或毕业实习,普遍认为问题较为突出的是商业银行实习基地的建设。

总体来说,高职教育对实践教学非常重视,理工农医类的实践教学成熟度相对来说高于文科经济类的实践教学,目前虽然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不时也有文章发表,但还缺乏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特别是基地建设这一方面还比较薄弱。

为了深化高等职业院校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我们按照能力培养的模式,针对目前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拟从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课程设计、基地建设的构建等,进行探讨和研究。

二、能力培养模式下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对策研究

1.能力培养模式下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研究

按照能力培养模式的要求,我们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但是目前关于高职金融实践教学及基地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重教轻学;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校内实训不到位;校外实习基地薄弱;教师实践能力不强,等等。

2.能力培养模式下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教师与学生实践能力研究

教师应多多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定点联系,寒暑假应到金融企业去挂职锻炼,积极参与行业与企业高级别的金融专业研究会,加强与金融行业的联系和互动。

学生应强调职业资格认证与文凭挂钩,发挥职业资格培训的重要性。第一,学校成立金融实践培训基地,应将学生金融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的培训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作为其考核的重点内容。第二,学校应与金融企业密切协作,实现订单培养,学生在毕业的最后环节都要顶岗实习。

3.能力培养模式下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及方法研究

按照能力培养模式对高职金融的实践教学来说,主要从四个方面来研究:一是实践要素的多元化,二是师生关系的民主化,三是实践教学的情境化,四是实践教学的交互性。

按照能力培养模式的教学方法,其一是运用支架式教学,设计实践教学的五环节: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其二是运用抛锚式教学,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展开教学,主要运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以及讨论教学法以及真实演练来进行。其三是运用随机进入式教学,即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时间通过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模拟方式、并配以真实的情境等不同的角度来随机进入。

4.能力培养模式下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课程设计研究

按照能力培养模式的高职金融实践教学设计原则,本课题的具体构建方案如下:一是以学生为主,辅之以教师引导,完成实验实训实习的各个环节和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运用校内实训,模拟情境,创设情境,为学生建构知识意义提供帮助,通过身临其境的角色扮演,使学生加强对学习的领悟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强调“协作学习”,不论是实训周,还是课程模拟实训或是校外实习,都要强调整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四是强调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资源来支持“学习”,如多媒体课件、资源库、现代信息技术、APP学习空间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五是强调高职学生学习过程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以师生互动、就业率和用人单位完成评价考核体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5.能力培养模式下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校内实训教学建设研究

第一,学校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长效运行机制;第二,完善基于“金融服務”理念的“银校合作项目+仿真金融超市”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三,建立基于仿真金融超市的“131”的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单元项目实训、课程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模拟操作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第四,借鉴新加坡等国的公共教育机构、学校与企事业组织的职业训练、由企业参与的职业学校的董事会等等管理模式,鼓励私人和企业参与学生的金融培训,建立学校实训基地。

6.能力培养模式下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研究

能力培养模式下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校外基地建设研究的步骤和内容如下:一是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实践教学基地目标;二是以实践活动和实践情境为主线,选择正确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三是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实践基地教学内容体系;四是采取激励和监督机制,杜绝实践教学基地流于形式;五是本着校企利益共享的原则,打造学校和校外实践基地共享双赢的体制。

参考文献:

[1]吴双.高职金融类专业“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8).

[2]刘革,邓庆彪.《保险学原理》课程参与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8(3).

[3]朱维巍,董瑞丽.高职“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国家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1(23).

[4]加建荣,刘艳.开放教育《证券投资分析》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

[5]杜继勇,赵丽娟,许志平.高职《人身保险业务》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作者:杨柳明

保险学教学重要性研究论文 篇3:

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保险学科课堂教学设计

摘要: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对人才各方面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中,核心素养的提出,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本文探讨了保险学科课堂教学设计。

关键词:核心素养   保险学科   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是当下教育的热词,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2014年3月,“核心素养”一词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

一、保险学科核心素养探讨

1.人文底蕴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幸福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全面,风险管理意识越来越强烈,大家都希望提前做好自己、家庭、企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所以人们对保险态度有了改观。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认可保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保险观念传递出去,为保险正名。

2.科学精神

很多人对保险行业有错觉,认为凭一张能言善辩的嘴就能做好保险,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保险行业不仅有业务岗位,还有众多后台岗位,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也需要熟读保险法律法规,否则就会造市场与保险行业的纠纷、争议,不利于保险行业稳健发展。

3.学会学习

在学习保险学科的时候,学生会发现自己需要面对数量众多的产品条款。这时,学生要学会巧妙的学习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学习举一反三,而不是一条一条地死记硬背。

4.责任担当

2018年是保险监管最强年,开年就有多家保险公司因为从业不规范收到了监管函,自上而下受到了严格的罚款处理,保险机构在3个月内不能继续出台新业务。因此,学生要明白保险行业的重大责任,在工作中要有责任担当,才能在从业中避免违规违法。

5.实践创新

现在的大学生自信、自我,喜欢动手操作,也喜欢表现自己,这符合当今创新创业的精神,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保险学科中发挥创新精神,尝试创新保险产品和保险服务,为保险行业发展献计献策。

二、保险学科课堂教学设计

1.基础部分课堂设计

基础部分课程的学习能够确保學生形成健康的思想和体魄,掌握职场必备的计算机技能和英语技能,以及保险行业从业者必备的数理基础。在这一部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认同课程的重要性,把实务操作的内容嵌入教学内容中,使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行业需要怎么使用这些技能。

2.专业部分课堂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点思考专业部分的课堂设计。以《风险管理》中“风险识别方法的应用”这一节教学为例,教师可要求学生自愿报名,然后以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引入团队合作,在课前通过互动平台要求学生从教材、世界大学城空间学习音频、视频资料,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信息化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模拟生活情境,相互为对方进行风险识别,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针对学生临场表现反应的问题,教师可有目的性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要按照行业现行风险识别报告,要求学生确保在分析风险过程中按照标准格式完成高质量成果,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到讲台上分享初期成果,让行业专家给学生打分,并提出改善意见。这个环节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最为明显,也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课堂教学的一次创新。

三、结语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对于学生进入职场,甚至终生发展都是受益无穷的。因此,学生在学习中要培养自己善于专研、创新实践的核心素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嵌入相应的设计,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李艳平.核心素养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8,(29).

[3]陈民.利用多样化办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教书育人,2018,(28).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订单培养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编号:XJK18CZY001。

(作者单位:保险职业学院保险系)

作者:王君

上一篇:心理健康与三生教育论文下一篇:提高有效性作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