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2022-04-2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面对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新的历史重任。但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仍然遇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应对的策略。一、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理解存在偏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的课程标准。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篇1: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摘 要

为了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和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同时也为了提高国内教育质量水平,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将教育作为重点工程,先后进行了数次基础教育体制改革。本文整理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现状及其特征,为我国进一步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提供相关理论基础。

【关键词】20世纪90年代;英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一体化进程加快,从而带动了全球教育领域的一系列变革,而这些教育领域的变革很多都是围绕课程而展开。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纷纷涌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英国也不例外。1988 年7 月,英国国会通过《教育改革法案》,规定了从1989 年起全国所有公立中小学必须实行统一的国家课程,这一次的改革为英国小学生可以获得扎实而又广泛的基础教育奠定了基础。进入21 世纪以后,英国政府对国家课程进行了多次修订,国家课程体系日趋完善。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小学阶段课程始终在不断改革。2009 年4 月,英国前教育标准局总督学Jim Rose 爵士负责制定了《小学课程独立评估: 总结报告》,为该国小学课程能够更好适应21 世纪国际化大发展提出诸多措施和建议。在此基础上,2010 年2 月,英国课程与资格局发布《小学新课程简介》,并制定了《国家小学课程手册》。

此外,英国在20 世纪60 年代就开始在中学阶段开设计算机课程,进入20世纪90年代,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要求英国进一步加速对计算机课程的优化。2000年9 月修订的国家课程中,将信息技术课程改名为信息交流技术课程。经过长达7 年的实践,英国于2007 年重新公布了新的中学信息交流技术课程方案,并于2008 年9 月开始正式推行。2003 年的中学课程改革提出: 14 ~ 19 岁这一阶段需要开设比以往更多的职业教育课程。2005 年,中学新课程要求建立合适的专业证书新体系,实现学术性教育和职业教育更好的互补融合,进而实现社会各领域对学生的综合需求。

梳理英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发现改革具备以下特征。首先英国的课程大纲始终坚持科学化和人文化两大方向,2011 年12月, 英国教育部出版了 《国家课程大纲——专家组的报告》(The framework for the national curriculum:a report by the expert panel),且提出了修订建议,并于2014 年9 月开始实施新大纲。该大纲中规定新课程的所有科目包含所有孩子都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本知识,但是不规定教师的教学方式,以便学校和教师有足够大的空间,更自由地去以他們认为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教授课程。确保所有的学生获得英语、数学和科学的核心的基础知识。同时新课程具有人文性关怀,国家课程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在10-11年级没有开设的国家课程有美术和设计、音乐、设计和技术、地理、历史、语言,这样减轻了14~16 周岁学生的课业负担, 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

其次新课程内容突出强调计算和读写两大基本能力。无论是读写、计算还是使用信息技术、与他人交流等方面都需要学生掌握更扎实的基础,英国在2000 年的国家课程中,将以前的“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改为“信息交流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强调为学生能够有能力参与21世纪信息爆炸的生活做准备,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钻研和提供信息,以及创造性和独立性的学习能力,并制定“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带领学生积极为信息时代潮流而奋进。同样也强调读写能力,如在2010 年2 月英国教育部公布的《小学新课程手册》中做明确规定,让7 至11 岁的学生以适当的程度学习多门外语,并为其提供鲜活地学习语言的机会。

再者,英国的课程目标凸显质量、效率、公平三大核心目标。英国在1988年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于1994年实施了新的中小学课程改革,这次改革较之前更加强调基础知识的教育。其课程目标涉及基础学习方面与终身教育方面,立志于在保证课程学习质量的基础上不断强调效率与公平的实现。2000年,英国政府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一系列课程改革的新目标。其总目标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教育成就水平,使学生的德智体美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活力、有探索力的适应21世纪挑战的新青年。具体目标包括发展学生的各项基本技能;促进其道德、文化、价值观的发展;加强健康教育和公民教育;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在政策上,也倾向于公平与民主的教育。如《儿童计划:构建美好的未来》(2007年)旨在为英格兰地区的儿童营造世界一流的教育与成长环境。

最后,新课程评价彰显评价标准多元性、多层次性,力求对学生学业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为了实现课程评价,实现教学目标,英国新的课程评价体系将形成性评价纳入其中,尤其在对于国家课程的评价中,采用了档案记录的方式,对学生各个阶段的成绩予以保留并适时地将成绩公开,以便了解不同阶段学生学习情况,发现一定时段内学生学习的总体趋势和特点,这在1993 年12 月迪林发表的《全国课程及其评价: 中期报告》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参考文献

[1]金邦建.英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大纲评述[J].课程教学研究,2014(11):80-84.

[2]焦晓骏.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有关英国基础教育的四个话题[J].江苏教育,2011(17):30-32.

[3]靳玉乐.多元文化背景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J].教育研究,2003(12):73-74.

[4]崔允漷,汪贤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进展及问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6(01):31-35.

作者简介

冀婕,现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

作者单位

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市 100101

作者:冀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篇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能力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面对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新的历史重任。但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仍然遇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应对的策略。

一、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理解存在偏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的课程标准。课堂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场所,而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能力的核心要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在具体教学实施中教师会出现若干困惑和问题。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和深人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挑战越来越明显,据调查分析,自身能力和素质的不足成为了课程改革实施和落实的最大障碍,课程教材表面上难度降低了,实际上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改革后的课程自由度较大的空间与教师创新实施能力不足的矛盾,已成为制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障碍。因此,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是落实好新课程的关键。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改革的核心理念。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是改革的核心目标。然而课堂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阵地,那么教师作为课堂改革的践行者是这一系统工作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可忽视的力量。分析和领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每节课都按照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设计并实施,让学生在学到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知识与技能得来的方式方法。与此同时,教学目标设计时还应注意学生能否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否有利于进一步学习。也就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师不仅要充分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地探究,通过他们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整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自己的发展。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对策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师要学会独自思考,即认真地反思及总结,独立思考是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根本途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想。如何将理念转成教学行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师要深思的事情。教师只有独立思考,才能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够深入钻研、不断创新,才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进步。例如教师要备一节课,首先应该是自己先独立理解教材,领会课标、教参的精神,然后根据自己的教学能力、班级学生的基础,独立设计出符合自己教学水平、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案来。这样的过程,凭的全都是教师自我的积累,发挥的全都是教师自己的才智,那么得到提高的才可能是教师自己。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对人才素质将提出新的要求。其中能有效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团结协作,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是新时期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交流与合作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主要组成部分。未来社会不仅需要人们具有竞争意识,而且更需要人际之间的合作。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人人才标准和人才观念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教师的合作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交流与合作能获得心理支持,共同分享成功,分担问题;通过交流与合作可以从同事那里获取教学信息和灵感,产生新的想法;教师在合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展示给学生,用无声的语言告诉学生合作很有益,教师也在身体力行他们所倡导的信念;作为一个集体,教师通过合作可以获得比个人努力更多的成绩;通过分析材料、计划及共同努力,可以减轻自己的负担,所以,与同行交流合作,是教师能力培养的又一重要途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能力是后天获得的,教学能力是在实践中提高的。因此,实践就成了教师形成和发展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堂是教育研究的最前线,在理论中实践,把自己所学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再运用到实践中去,是对已学理论的检验,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作者:陈正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篇3:

化学教育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基础教育改革制度给各学科的教育提出了挑战,尤其是化学学科的教学。化学是一门严谨、严肃的学科,那么它又该如何适应基础教育的新标准呢?本文我们就通过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分析,研究适合化学教育应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化学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对措施

基础教育改革主要是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目的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作为实验性较强、较严谨的化学学科,想要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必须在根本上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化学教育怎样应对基础教育改革提出的挑战,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一、当前化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化学实验设备不齐全,重理论,轻实验

目前很多学校对于化学的教育还停留在理论教学,本身的化学实验器材就不完善,只是简单的通过理论分析化学实验,学生对于实验的真实过程是看不到的,也就形成了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尴尬结果,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且由于学生只是对实验进行记忆性的认识,使得他们对实验的印象也不深。

(二)传统的化学教育重应试,轻能力

传统教育的观点就是“一考定终身”,这也导致了学校培养学生的方向就是应试能力的提高,“只要学生考得好,就是老师、学校教得好”的观点也一直是家长为学生择校的重要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学校片面的强调升学率,加强学生的时间观念,认为做实验就是浪费时间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只注重学生应试能力,而忽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方式也是当前化学教育中存在的一大问题。

(三)化学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灌输思想的教学方法对当前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方式能使学生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知识量,但是化学是实验性特别强的学科,它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实验的本质,从而真正的理解化学理论和实验结果,但由于长时间的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大下降,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受到了影响。

(四)化学教学思想落后

当前的化学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还只是停留在让学生学会的层面,而忽略了学生“会学”的能力的培养,在“学会”的思想影响下出现了很多的“好学生”,但这些“好学生”也只是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二、基础教育改革对化学教育提出的挑战

(一)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某地的一位理科状元由于进入高校后,不适应本高校的学习氛围、跟不上学习节奏而导致辍学。这个例子很直观的反映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进入高校或者社会后,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的技巧,而是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校平时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①让学生自己当老师,通过他们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上台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课下的自我预习、自我理解,还能增强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②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讲解之前先让学生自己分组讨论,让他们把各自的意见、理解等结合,然后老师再针对学生的理解进行授课,这样能使学生找到听课的重点,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小组讨论的过程还能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及总结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化学课程中的实验较多,单纯的讲解实验结果,不但不能使学生真正的认识实验,还可能导致他们对实验的混淆。例如:在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时,让學生自己动手做,从对高锰酸钾的称量、试管、水槽的放置、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都由他们自己进行操作,最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操作写出化学方程式。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对实验过程了解的更透彻,不仅加深了他们对实验的印象,还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实际应用能力

化学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跟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因此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实际应用能力也是新课标对化学教学提出的要求。例如:玉米植株矮小、叶子发黄主要是缺氮肥,植株矮、叶子边缘呈紫红色主要是缺磷肥。教师在讲解化学化肥的时候,就可以真实的从田间找素材,在实际生活中讲课,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提高他们的化学知识实际应用能力。

三、化学教育应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措施

(一)改变化学学科的教学方法

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化学教学要改变教学方法,使之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将化学课堂变成一个探究学习的课堂,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现状,让学生自己探讨、独立思考、独立总结,然后小组结合、分析,最后由老师进行重点知识总结,针对性教学。这样的方式实现了“教”到“学”的转变,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了整个的学习中,这样能提高他们的兴趣,还能真正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二)引进化学实验设备,真正的进行试验课程

化学实验在化学的教学中起着很大的作用,通过对实验的探究,能够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化学知识,因此学校必须要引进齐全的化学设备,使学生能够最大化的进行实验,在整个实验中了解化学的奇妙,同时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

(三)对化学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化学思想

想要是化学教学能够积极的应对基础教育改革,教师的思想也必须转变,只有教师重视了化学的教学、真正认识了化学改革的必要性才能有效促进化学课程的变革。现在很多的老师本身就忽视化学探究性学习的作用,只是单纯的讲理论,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相悖的,因此学校对化学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化学思想、教育他们课程改革的方法,对于化学教学的提高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结束语

化学是严谨的学科,也是趣味性的科学,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体现了化学学科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只有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使学生真正的认识化学、并能实际应用到生活中,才是化学教学的最终目的,这也是新课标对化学教学提出的要求,因此,为了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潮流,化学学科必须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实验设备、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

参考文献:

[1]高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提出的挑战[J].孝感学院学报, 2009(05)

[2]田杰.素质教育对化学教学技能的新要求[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10(04)

[3]苑乃香.化学教育教学能力及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5)

作者简介:

曹洲(1990~)男,汉,浙江宁波人,丽水学院,化学本科,化学师范。

作者:曹洲

上一篇:住宅建筑排水系统设计论文下一篇:科技旅游功能特性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