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法律问题研究论文

2022-04-19

[摘要]近年来,随着预售商品房交易量的上升,预售商品房广告方面的纠纷也在增多。要依法严格规定广告宣传的内容,将广告内容定位为“最低义务”,对广告主采取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加大对虚假广告的惩处力度,从而更加有效地保护购房者的合法权益,促使预售商品房广告在规范中健康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广告法律问题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广告法律问题研究论文 篇1:

网络广告法律问题研究

[摘 要] 商业广告作为一种有效的信息传播方式,其特殊的商业价值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接纳。随着网络的商业化,网络广告本身具有的传播速度,传输范围和运营成本这些与众不同的特征,在这些领域越来越明显。因此,一个新的广告类型应运而生。但随之而来的也有许多棘手的法律问题,如何保护网络广告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平稳有序的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网络;广告;法律问题

一、网络广告的概念和特征

所谓的网络广告就是在互联网上做广告。使用网站上的横幅广告,文本链接,多媒体的方法,在网络上发布或刊登广告,通过网络到互联网用户的一种高科技广告作品。

网络广告有许多具有优势的特征:首先,传播范围广,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次,可实现广告个性化定制。在线广告的企业能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广告服务,最终促进理性消费决策。再次,观众统计信息的数目准确。在互联网上,可以实现权威,公正的访客流量统计系统,精确统计每个广告的访问者,并且显示这些用户的访问时间和地域分布,从而能够客观的评估广告效果,有助于优化广告策略。最后,网络广告成本相对较低。无需印刷,拍摄或录制的网络广告,总价格较其他形式的广告也价格便宜很多。与报纸和电视相比,网络广告具有非常有竞争力的价格。

二、网络广告目前存在的法律问题

(一)网络广告主体不明确。在传统广告中,广告主体有相对明确的界限,广告法调整的广告是建立在三个主要的广告主体和他们各自相对的责任和义务的基础上。由不同的分工分别对应不同的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在这种规定下,更容易控制和监督广告行为。但是对于网络广告而言,其主体的边界和定位是很模糊的。在这种情况下,广告法规范的各方权利和义务,将很难适用于网络广告。以至于网络广告伴随着虚假和欺诈,甚至更严重的现象。

(二)不当的网络广告问题。对于网络广告不当,我国尚没有明确的界定。随着网络广告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征,不当网络广告表现出丰富性和抽象性。第一,利用网络发布虚构的广告信息,对商品和服务作不实宣传。第二,利用成熟的广告发布方式以外的途径发布广告,对观众产生误导。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与传统广告相比网络不当广告的类型更加复杂。作为一种新媒体,互联网具有巨大和庞杂的功能,这让虚假广告更加的难以识别,很难进行调查,使得网络不当行为更难以规范。而且在我国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对网站发布广告是否合法的条件下,网络广告不能真正实施网络审查,这更会导致不当广告的泛滥。

(三)网络广告竞争不当的问题。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永恒规律。任何商业领域都有竞争,越是竞争激烈的地方,越可能存在着不公平的竞争。作为网络广告其生存的理由就是点击率。互联网广告为了使自己能够存活下去,就必须绞尽脑汁来吸引网民的注意力。为了吸引眼球,不仅在网络广告内容上大做文章,而且也不断开发新的在线广告形式。互联网广告和网络不断提高的技术优势互相影响,所以利用网络技术的一系列新形式的广告是规制网络广告不正当竞争行为重点。

(四)网络骚扰广告问题。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环境下,广告骚扰成为一个非常恼人的问题。在社会中,传统广告领域广告骚扰一直广受诟病。

三、网络广告市场完善的法律研究

(一)网络广告主体资格取得的方式。网络广告作为一种新型的广告形式,现在来看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首要问题是网络广告主体资格的取得。它不仅直接影响到网络广告业务主体的资格,而且涉及整个网络广告市场的规范管理。对于这个问题,要及时制定相应的处理对策,在设置行政程序的过程中不宜过多。对于网络广告业务主体资格的问题,从“备案”开始着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网络广告内容的行政审查。广告关系到用户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国家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查机关,应该对广告内容是否真实、合法做出必要的审查。对于在行政审查前就已经发表的互联网广告,也要接受网络广告监管部门的事前审查,审查过的,才可以在互联网中发表。网络广告能不能发布,就要看这则网络广告能不能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查。对于网络广告是否也适用于传统的广告审查模式,以及怎样适用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网络广告的行业自律。对于网络广告行业发展自律监管的规则以限制自己活动行为,我认为也是一个必要的和重要的措施,同时也能够为确保网络广告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广告行业自律是广告界发展到某个阶段的必要产物,也能反映出广告业发展的是否成熟。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广告行业组织已经制定了广告行业自律规则,用来约束商家的广告行为。广告行业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遵守社会规范和职业道德。加强自律,加强行业的竞争能力,是建立并保持着行业的声誉和社会形象必要要求。而且可以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环境,维护广告市场的正常秩序,促进广告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邱业伟.信息网络与民法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2]蔡海宁.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法律前沿[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3]阮丽华.网络广告及其影响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司盛纲(1988-),男,汉族,甘肃陇南人,兰州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学。

作者:司盛纲

广告法律问题研究论文 篇2:

预售商品房广告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预售商品房交易量的上升,预售商品房广告方面的纠纷也在增多。要依法严格规定广告宣传的内容,将广告内容定位为“最低义务”,对广告主采取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加大对虚假广告的惩处力度,从而更加有效地保护购房者的合法权益,促使预售商品房广告在规范中健康发展。

[关键词]商品房;预售;广告;性质;内容

[文献标识码]A

一、预售商品房广告法律性质探析

商品房销售广告,指的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权利人或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利用印刷媒介为载体的报纸、期刊,或以电波为载体的电视、广播,或于户外建筑物上发布的以商品房销售为内容的广告。它分为预售广告和现售广告,本文主要讨论前者。近年来,随着商品房价格的大幅飙升,因广告宣传而带来的纠纷不胜枚举。常见的违法预售广告多数表现在以下方面:低价诱饵、视觉欺骗、证书不全、升值诱导、教育诱惑、文字游戏等等。如何切实保护购房者的利益、如何认定广告的性质以及如何适用法律解决纠纷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对于预售商品房广告的法律性质,学术界基本上认为应区分不同情况分别作出不同的认定。有些广告视为要约,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但大多数情况下都被视为要约邀请。

(一)要约与要约邀请的含义

要约又称发盘、发价或报价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14条规定,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发出要约的人称为要约人,接受要约的人则称为受要约人或相对人。

一个意思表示唯在同时符合以下要件时,才构成一项要约:要约必须是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必须是向要约人希望与之缔结合同的受要约人发出;要约的内容须具体确定;要约人必须具有订立合同的意图,须有受要约内容约束的意思表示。

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又称要约引诱。根据《合同法》第15条规定,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商业广告等均为要约邀请。要约邀请是当事人订立合同的预备行为,在发出要约邀请时,当事人仍处于订约的准备阶段,其目的在于引诱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其内容往往是不明确、不具体的,其相对人是不特定的。所以,要约邀请不具有要约的约束力,发出要约邀请的人不受其约束。但《合同法》又作出特别规定,商业广告的内容符合要约规定的,应视为要约。例如,某汽车销售商在报纸上发布一广告,称“新到一批德国原产奥迪A8L3.0轿车,价格94.5万……见报后8天内保证有货”。其中“奥迪A8L3.O轿车,价格94.5万,见报后8天内保证有货”就应视为要约而不是要约邀请。

要约邀请和要约在表示的外在方式上,具有很多相似性,但两者具有本质的区别:其一,在性质上,要约是当事人订立合同的事实行为或表示行为,要约人应受其要约的约束,一经承诺,便须承担法律责任,而要约邀请对双方当事人都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其二,在目的上,要约是要约人以订立合同为目的的意思表示,而要约邀请并不是以订立合同为其直接目的,其目的在于通过发布信息,让别人向自己发出要约。其三,在内容上,要约的内容必须十分确定具体,应包括合同得以成立的必要条款,而要约邀请的内容并不要求那么确定。

(二)预售商品房广告性质的认定

预售广告是否一经作出,便具有当然的法律效力?这首先要从广告的功能上来分析。预售广告作为广告之一种,具有广告最原本的含义。广告一词源于拉丁语Advenere,意指“唤起大众对某种事物的注意,并诱导于一定的方向所使用的一种手段”。可见,面对大众、唤起人们注意、通过一定媒介发布是广告行为最基本的要素。虽然也强调广告主能讲诚信,但其核心既非广告发布者的承诺不变,也非相对人的全盘接受,而是广告人如何唤起人们注意,以使他人与之发生交易。因此,在民法理论上,广告首先被视为要约引诱,而非要约本身,即一种打探消息或请求对方向己方为要约之意思表示的行为,而无任何法律效果。从现实可行性分析,倘若将一切面向公众的广告均视为有约束力的要约,则一旦受众承诺,便形成无数个有约束力的契约,广告主必然因无法满足大众需求而构成违约。尤其是作为生产周期长、标的价值高的商品房,更无法想象因广告发布而一夜之间订立数千套、数万套商品房买卖合同。故许多国家明确规定广告性质的传单、价目表寄送、招标和拍卖公告、橱窗内标价商品陈列等一般为要约引诱。

一般来说,广告主发布广告的目的在于宣传自己的产品,使公众认知自己的产品,从而诱使公众向自己发出要约,并且一般商业广告的内容没有合同要求的主要条款,也不具备一经公众接受便明确表示立即订立合同的条件。因此,通常情况下被视为要约邀请而不是要约。如果开发企业发布的只是一般商业广告,且没有向购房者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性质上应认定为要约邀请。比如一些售楼广告中的一些夸张性的语言文字:“巴黎的春天”、“凯旋门的气度风光”、“香榭丽舍”林荫大道、“巴黎古典”前庭回廊等,其目的是为了引起公众注意,制造声势氛围,并没有明确指向,而且什么样的林荫大道才是“香榭丽舍”、什么样的前庭回廊才像“巴黎古典”,谁也说不清楚。这些广告内容属于要约邀请,但这并不表明其宣传不受任何法律的调整。作为商业广告之一种,如果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以下简称《广告法》)及《房地产广告发布暂行规定》,房地产开发商、房地产权利人或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应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如《房地产广告发布暂行规定》第21条规定,违反本规定发布广告,依照《广告法》有关条款处罚,《广告法》无具体处罚条款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停止发布,并可对违法行为人处以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商业广告都是要约邀请而不是要约?许多国家和地区作出了具体规定,那就是对足以形成合同实质性条款的具体明确的广告内容,都界定为要约。一旦相对人承诺,该内容便具有了合同的效力。毕竟,广告对产品或服务品质的宣传对大众作出购买的选择起着巨大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许多购买者选择商品,往往依赖于广告对该产品或服务的宣传。如果一律将商业广告界定为要约邀请而不承担违约责任,将对成熟市场经济的培育产生毁灭性的打击。

商品房销售(包括预售)广告视为要约的情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3条明确规定:“商品房的销售广告和宣传资料为要约邀请,但是出卖人就商品房开发规划范围内的房屋及相关设施所作的说明和允诺具体确定,并对商品房买卖合同的订立以及房屋价格的确定有重大影响的,应当视为要约。该说明和允诺即使未载入商品房买卖合同,亦应当视为合同内容,当事人违反

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比如在曾经发生过的“周平与上海佳成房地产开发经营有限公司预购合同纠纷案”中,广告所规定的“林荫大道、喷水池、前庭回廊”,即使这些未规定在合同条款中,也当然具有要约的效力,开发企业必须提供,否则视为违约。《解释》第3条可概括为三个条件:其一,该内容是对“开发规划范围内”的房屋及其相关设施所作的说明和允诺;其二,该说明和允诺须“具体确定”,不可模棱两可;其三,该说明和允诺须对商品房买卖合同的订立及房屋价格的确定有“重大影响”。应该承认,该条解释有利于保护购房者的权益和规范出卖人的销售行为,一定程度上能遏制利用虚假广告欺骗购房者的行径,不足之处在于适用的限定条件过多,且排除了对购房者选择住房、签订合同有重大影响的有关开发规划范围外的周边环境的渲染和描述。另外,前述广告说明和允诺还须对“合同订立以及价格确定”产生“重大影响”方可构成要约的规定不够合理。一方面,该限定对合同订立与价格确定应同时具备的表述不够科学,应该说是对合同订立或者价格确定任何一项产生重大影响即可构成;另一方面,“重大影响”的限定不仅与法无据,且难以确定。事实上,要约理论中从未出现过以允诺和说明对行为人的影响力作为构成要件之说。

预售商品房广告视为要约的情形,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对于商品房销售广告的种种许诺条件,若在签订合同时将其纳入预售合同条款之中,则要约邀请转化为要约。其二,若开发企业的商品房的广告说明具体明确,含有将来预售合同的主要条款,或者写明购房者只要表示同意就产生约束力,或者一方已实施了一定的行为,对方表示接受等等,则应认定为要约而非要约邀请,是否写入合同条款在所不论。例如,某开发企业在广告中声明:“公司现有剩余套房4栋,面积120平方米,每套价格为66万,先来先买,欲购从速。”这则广告包含了合同的主要条款,且具体明确,只要购房者一经作出买房的真实意思表示,即产生约束力,开发企业若要提高价格,则视为违约。

二、对购房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现实中一些预售商品房广告宣传之乱象,一方面损害了购房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又严重扰乱了房地产市场的稳健运行。为维护处于弱势地位的购房者的利益,有必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将广告宣传之关键内容纳入合同之中

由于预售商品房广告毕竟不属于合同,大部分是属于要约邀请,而要约邀请是没有法律约束力的,因此,如果购房人想得到商品房销售中的种种许诺条件,则应在签约时将广告内容纳入合同之中,使其成为合同的条款,这样购房人才能保护自己的权益,以免上当受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颁布的《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15条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发布的商品房销售广告和宣传材料所明示的事项,当事人应当在商品房买卖合同中约定。”是否必须将广告宣传内容纳入合同之中,法律没有规定,由于建设部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属于部门规章,效力较低,当事人之间并没有法定的将售房广告或宣传资料的内容纳入合同中的义务。这就要求购房者买房时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尽量将广告宣传中的关键内容纳入合同之中。

(二)依法严格规定广告宣传之内容

中国目前调整商品房广告宣传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广告法》以及《房地产广告发布暂行规定》。开发企业发布广告时,应依法进行,坚决杜绝虚假广告。有关部门也应当加强监管,对违反法律法规的广告发布者,要给以行政处罚,情节严重时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14条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发布商品房销售宣传广告.应当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房地产广告发布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广告内容必须真实、合法、科学、有效。”《广告法》规定,广告应当真实、合法、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另外,对于缺少有关手续的开发企业发布广告,《房地产广告发布暂行规定》也作出了明确的禁止性规定。下列企业,不得发布广告:(1)在未经依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上开发建设的;(2)在未经国家征用的集体所有的土地上建设的;(3)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依法裁定、决定查封或者以其他形式限制房地产权利的;(4)预售房地产,但未取得该项目预售许可证的;(5)权属有争议的;(6)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建设的;(7)不符合工程质量标准,经验收不合格的;(8)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情形。发布房地产广告,应当具有或者提供下列相应真实、合法、有效的证明文件:(1)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权利人、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的营业执照或者其他主体资格证明;(2)建设主管部门颁发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3)土地主管部门颁发的项目土地使用权证明;(4)工程竣工验收合格证明;(5)发布房地产项目预售、出售广告应当具有地方政府建设主管部门颁发的预售、销售许可证明,出租、项目转让广告应当具有相应的产权证明;(6)中介机构发布所代理的房地产项目广告,应当提供业主委托证明;(7)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规定的其他证明。

(三)借鉴中国台湾地区“立法”例,将广告内容定位为“最低义务”

广告内容是属于要约还是要约邀请,从理论上来分并不困难,但面对千变万化的房地产交易,在实践中界定并非易事。尤其是对广大购房者来说,无论是从信息获取还是知识、技术水平,都难以和开发商相抗衡,开发商宣传时天花乱坠,但签约时却是慎之又慎,很多情况下都会轻易地将宣传中不利于自己的允诺化为乌有,从而规避自己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为了平衡双方的利益,尤其为了切实保护购房者的利益,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中国台湾地区《消费者保护法》第22条的内容,将广告内容定位为广告主向大众承担的最低义务。

在台湾地区的司法实践中,对广告的效力也有多种见解:其一,认为广告不具契约效力;其二,认为广告仅就当事人未具体约定之效力有补充效力;其三,认为广告具有契约效力,但当事人可以特约排除其约束力;其四,认为广告具有契约效力,当事人特约排除无效。为了保护大众,台湾地区《消费者保护法》第22条规定:“企业经营者确保广告内容之真实,其对消费者所附之义务不得低于广告内容。”因为广告完全是发布者一手炮制而成的,其一经面向大众,理应对自己发布的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此为开发商所负之最低义务。虽然有些台湾企业经营者为了规避广告不真实的责任,往往在广告上加注“仅供参考”字样,但是依照台湾地区的“法律”,加此注不影响其最低义务内容的构成。对于广告的举证责任问题,台湾《消费者保护法实施细则》第24条规定:“得令企业经营者证明该广告之真实性。”

台湾地区对企业经营者发布广告的规定,可谓明确易行,而且界定准确。中国大陆立法如果能加以引用,则会有效避开《解释》第3条中诸如何谓“具体确定”、何谓“重大影响”的争论,从而有效规范广告发布者的行为,减少诉讼纠纷,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四)对广告主(通常指房地产开发企业)采取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加大对虚假广告的惩处力度

目前,中国针对预售商品房发布虚假广告所产生的侵权责任,仍然适用《民法通则》、《广告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过错责任原则,笔者认为极为不妥。首先,从举证责任方面分析,过错责任原则不利于购房者举证,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布虚假广告,通常具有欺诈性,而这种欺诈,也使得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过错具有了很强的隐蔽性,这会使购房者陷于举证困难的境地,对处于弱势群体的购房者而言,取证是一种极大的困难;其次,从价值成本方面分析,虚假广告侵权的成本非常低,面对暴利的诱惑,许多开发企业即使以身试法,也在所不惜,但是对于处于劣势的购房者来说,无论其主张开发企业的过错,还是进行诉讼,维权的成本都相当高昂。

针对以上陈述,笔者认为应把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虚假广告侵权列为特殊侵权行为,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在这一原则规范下,双方发生纠纷后,购房者仅须证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可,无须证明其主观上存在过错,这对于保护购房者的合法权益非常有利。适用这一原则,也能够更好地平衡房地产开发企业、购房者和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法律在推定发布广告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有过错的同时,也赋予其举证反驳的权利,给了没有过错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不承担责任的机会,从而更好地兼顾到了各方的利益。另外,这种举证责任的倒置也折射出国家对虚假广告行为坚决惩处的决心,对公民合法权益保护的重视,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精髓。

作者:刘庆国

广告法律问题研究论文 篇3:

信息化背景下网络广告引发的法律问题及合规性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逐渐向信息化社会演进,大数据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行为依据。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仅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抹色彩,也让我们的网络信息系统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公司、学校、企业甚至是政府,都已经将构建完善的网络信息化平台作为自身宣传与建设的重要领域。而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虚假信息以及网络违法问题也日益突出。讨论与加强网络使用的安全性与合法性,也越来越成为我们治理的关键。

关键词:信息化;网络广告;法律问题

在信息网络化的形式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网络广告,进行招聘或者宣传,久而久之,社会上兴起的形形色色的新型小企业,由于没有权威的网络信息,法律法规以及专门的检查机构,因此这样的小企业就会在网络广告制作时偷工减料,甚至由于目前大数据大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很多广告中存在虚假信息,而社会上的不法分子也往往会将自己的骗局穿插在这些网络广告当中,对于一些缺乏安全意识与网络意识的市民来讲,往往很容易上当或者受骗。

一、网络广告法律性治理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律化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以及网络信息化大数据的不断崛起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对于网络广告安全与法律的制定与完善,由于网络广告的崛起所引起的各种问题,也逐渐通过社会的发展进程所显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人,深受网络广告骗局的危害,因此通过不断的考察与研究,我国政府近年来逐漸开始加强对于网络广告的治理与监察力度,为我国的公民创造一个合法安全的网络环境,给信息化社会营造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氛围[1]。

二、信息化背景下网络广告的发展趋势

(一)信息化的发展对于网络广告的影响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利有弊,网络广告也可以说是信息化时代下的新事物。而作为飞速普及的创新型信息传递媒介,网络广告从产生到辉煌的过程中,也难逃走下坡路或者说是骗局层叠的命运。

1.积极影响

从某种层面上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为网络广告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动力。正是因为有了大数据的系统与分析,人们才会不断的增强自身对于信息化的需求。快餐式的生活方式,让人们不得不探索更加便捷的宣传方式,以最快速,最直接的途径了解到某种物品或者某个企业等等。所以,从这种层次上来说,信息化的发展为网络广告提供了比较积极的影响效果。

2.消极影响

信息化发展对于网络广告最为直接的反面影响,就是我们今天所探讨的主题。大数据时代下的新需求,让社会上太多的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久而久之,网络广告中所掺杂的虚假信息,逐渐被人们所反映曝光。法制社会发展下的今天,无论是国家、社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我们都越来越重视法律的作用和存在,也越来越厌弃非法的或者欺骗性的手段。再这样的背景推动下,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渐提高,所以,随之一系列的网络广告所引发的法律问题,逐渐的被规划,被监控,被管理。

(二)网络广告的总体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应用

1.网络广告的总体发展趋势

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为网络广告的发展添加了增速剂。在信息化的推动之下,我们的网络技术以及网上电子应用技术越来越成为发展的主流,所以,我国的各大领域逐渐发展他们对于网络手段的利用需求,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网络广告。

2.网络广告的社会应用

在企业宣传方面:网络广告作为一个企业自身产品或者其他某种方面宣传的重要媒介和依据,可以说是一个企业提升自身知名度的关键;在企业招聘方面:网络广告是求职者们最为信赖的重要求职依据,而作为企业的一方,也是通过发布招聘网络广告这一重要媒介,来达到收取简历,招聘员工的目的;在信息传递方面:现今社会的网络广告,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以前的企业辅助作用,而是成为了一种社会信息传递的媒介和工具。所谓这种重要的媒介,它在社会中所传递的信息的正确性和安全性,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安定,所以,加强对网络广告的法律制定以及法制化监管,才是治理和整顿社会的王道[2]。

三、信息化背景下网络广告所引发的法律问题具体表现

法律对于人们的生活来说,都具有均衡的管制权、责任权与教导权。经过我们的研究发现,目前社会上乃至全国存在的网络广告问题主要概括为以下两点:

(一)网络广告所引发的未经许可的电子邮箱广告问题

关于这一类问题,由于它是伴随着信息化发展起来的衍生问题,同时也是网络广告发展所引发的首要问题,所以在近年来已经有了初步的法律制度加以规范和警告。对于一些网络广告中掺杂的未经许可的电子邮箱广告,国家及政府已经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法规。当发现非法电子邮箱广告的信息,就会有专门的标识警告或者系统自动的过滤或者屏蔽。

(二)侵犯公民的网络隐私的问题

关于公民网络隐私的问题,是在网络广告发展的情况下,近几年来所逐渐显现并且成为关键问题的方面。一些没有合理设计与规划流程和安全体系的网络广告,往往很难为公民维护好他们的个人身份信息,甚至重要的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等信息。随着公民网络安全意识的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国家和政府对网络安全环境的建设和考察,但是目前社会法制上,对于侵犯公民网络隐私问题的立法,并没有明确的专门法律规定,不同于上面所提到的网络广告所引发的未经许可的电子邮箱广告问题[3]。

四、结束语

目前社会发展的信息化背景下,网络广告所引发的这些社会问题,迫使我们必须拿起法律武器,运用法制手段来维护我们自身的权利和个人的隐私。也可以看出,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网络化发展,不仅为网络广告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和动力,但是也为网络广告引发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但我们始终相信,法制会让未来网络广告的发展更加规范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晓玉.论我国网络广告的现状、前景及发展对策[J].民营科技,2019(02).

[2]马艳.我国网络广告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J].今传媒,2013(02).

[3]马燕妮,杨瑾.当前网络广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商业,2019 (06).

作者:李明朗

上一篇:农业产业化切入点论文下一篇:古生物学教育改革论文